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标题: 小五台北东领队工作检讨 [打印本页]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8 09:20
标题: 小五台北东领队工作检讨
小五台北东领队工作检讨
<br>
<br>这次小五台北东活动没能按计划执行,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作用,但是主要是由于我在领队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总结如下:
<br>
<br>1、应当事先准备一个谈话纲要,周四晚上在聚吧收钱的时候和每个队员简短地谈一下,大致了解各人的身体状况和个性特点,同时介绍一下要去的目的地的情况,并且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和纪律。我那天光顾了收钱了,没时间做这些事,在队员比较多的情况下应当在见面之前就指定副领队和cfo,协助做一些准备工作,避免像我这样自己忙得团团转,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没做。这次由于没做好这件事情,造成以下后果:
<br>        a)有的队员没带公用装备(蓝山的帐篷,我没有明确对他说要带),导致大家住得比较挤。
<br>        b)队员搭配不当,不能优势互补。我凭着主观的想象搞了三个强弱搭配:roof和shreck(本以为是装备最好、最强的一组,结果装备最好倒是不错,却由于过多的装备影响了体能的发挥,导致行进速度受影响),黑石和高原风(速度和体能不错,但是冰雪经验都不多),我和不必(想象一下两个从未穿过高山靴的人穿着高山靴在一起走的样子吧)。现在如果让我重新分配,我想我会这样组合:我和roof形成第一组合,在最前面探路,shrek和高原风为第二组合,在某些比较容易的地方可以代替第一组探路,黑石和不必形成第三组合,在最后收队。
<br>        c)对有的队员没有交代清楚纪律和注意事项,出现了一些问题。
<br>
<br>2、事先收集资料很不充分,对路线的估计是依据我去年春节时的经验,事实证明由于季节相差一个月左右,路线和冰河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冰河要比预想的窄很多,并且容易陷下去人的脆弱冰层至少要多上一倍,灌木枝杈也更多一些,所有这些都对行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br>
<br>3、集合之前一段时间(个人认为2-3小时比较好),最好能给每个队员发手机短信提醒一下,我想大致可以这样写“我是领队玄鸟,出发时间20:00,马甸三夫,请安排好时间,至少提前十分钟到,如有特殊情况,立即联系我,发车之前未到也未联系者视为自愿放弃,车费不退”。请大家讨论是否可以有效防止队员迟到。
<br>
<br>4、晚上在赤崖堡休息的时候有些队员没有整理好背包,没有事先分配好早上活动的批次和顺序,致使早上起床后比较混乱,比原计划耽搁了17分钟出发。
<br>
<br>5、出发前没有提醒队员检查装备,因此造成了有的队员少带了必要装备的情况,建议以后出发前自查和同组的人互查装备形成一种制度(好像军队是有这样的制度)。
<br>
<br>6、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不足,在发现不必没带冰爪的时候,我叫前面的roof带北台队先走,自己丢下包跑回去取冰爪,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有以下失误之处:
<br>        a)作为队长,不应该随便离队,叫其他队员去应当是更加可取的做法。
<br>        b)我交代roof带队的时候没说清楚,我是希望他们尽量快地往前赶,不要等我们,因为北东计划时间非常紧,只要稍有延误就会完不成,但是roof并不清楚这些,事实上他们为了等我们走得很慢(比腐败的东台队还慢的多)。叫roof带队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不熟悉路线情况,并且因此对计划也缺乏了解,不清楚尽快赶路的重要性,如果叫高原风带队可能会好一些。
<br>        c)我放下包和外衣跑步去取冰爪,忘记了手台在外衣里,结果是原定7:00的第一次开机通联就没有实现,导致东台队无法了解我们的状况。
<br>
<br>7、在队员缺乏冰雪经验的情况下,贸然让他们自己走冰河,并且走在我的前面,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虽然roof落水不是由此引起的,但是不必的落水,高原风摔跤都直接与此有关。
<br>
<br>8、大部分队员,包括我自己,都没有很好地了解和适应高山装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比较困难的北东穿越几乎是不可能的,路上的延误和事故几乎都与装备有关,这次活动是我装备最豪华的一次,也是走得最不爽的一次,还是负重最重的一次(我的包比roof的还重,估计有25公斤),结果几乎创造了到达2200用时最长的纪录(10个小时,甚至比有些商业队还慢)。如果再组织冬季的二日北东连穿,我会把普通登山鞋列为必备之物。最适用的装备才是最好的,小五台最合适的就是普通高帮防水鞋加六齿小冰爪。
<br>
<br>9、明天接着写吧,今天先到这里  
<br><br><br>善待别人,虐待自己
作者: 阿森    时间: 2002-12-18 09:34
标题: 这句话怎么理解?
"小五台最合适的就是普通高帮防水鞋加六齿小冰爪"?
<br>小冰抓上东台应该可以,走别的路线会不会出问题。
<br><br><br>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br>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br>
作者: 猿人    时间: 2002-12-18 09:37
标题: 没关系,此次没完成计划,还有下次,起码又多了一点经验了,登山不就是经验最重要吗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02-12-18 10:12
标题: 小五台冬训的价值
北京周遍能够找到的冰雪环境不多,上雪山以前的训练机会弥足珍贵。您的总结挺细,为日后多积累经验打下了好基础。
<br>关于您帖里的具体内容只说两点:
<br>1、》由于过多的装备影响了体能的发挥,导致行进速度受影响《
<br>上次看到有人(抱歉忘了是哪位了)发的帖子,列举冬季小五台标准器材,当时感觉就有些夸张:背那么多东西,还走得动吗?有路途和时间要求的穿越活动,带多少东西的取舍含有经验的成分,什么东西是必须的,什么东西是可有可无的,要靠多次使用和体会得来。如何减重是很多活动(包括登山和大岩壁攀登)成功的重要环节,当然,减重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成倍地多花钱。
<br>进一步地,重量超过人的体能负荷以后,活动能力下降是不成正比的,甚至会影响判断力,也加大受伤的机会。比如我自己,在3000-4000米的环境下,背22-23公斤一天能走超过20公里,背到28公斤,就只能走10公里左右。
<br>好好计划一下的话,其实你的背负可能会超乎你预计的轻:夏季3000-4000米的2-3天穿越,平均每人背负可以减到10公斤左右。
<br>2、》想象一下两个从未穿过高山靴的人穿着高山靴在一起走的样子吧《
<br>小五台的好处之一是在低海拔提供了冰雪环境,人的头脑及判断也相对清醒。上了雪山5000米的环境,丢三落四的情况更普遍,在低海拔的活动中总结,型成良好的习惯和规程有助于减少那些雪山上的糊涂,规程比记性要可靠得多。
<br>小五台真是北京附近练兵的好地方,否则的话,“想象一下两个从未穿过高山靴的人穿着高山靴在(雪山的冰川上)一起走的样子吧”,那可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br>JJYFOOT
作者: 中文    时间: 2002-12-18 10:35
标题: 有教训才有经验,下回再组小五台叫我啊:)

作者: 零号    时间: 2002-12-18 11:08
标题: 以你的态度一定会成为很优秀的领队的

作者: 晨峰    时间: 2002-12-18 11:14
标题: 说几句。
家里上网不便,长话短说。
<br>
<br>1、伙伴的选择和磨合。
<br>正在写几个关于业余登山的小心得,第一编是“登山伙伴”。个人觉得开始考虑相对固定的登山伙伴,是走向真正的“业余登山”的第一个转折点。1+1大于2是登山的魅力所在,业余登山的伙伴选择和磨合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对于我们现在的装备水平和选择的雪山难度而言,我认为合适的伙伴是最重要的)。绿野的平台提供了一种伙伴选择的可能,在相对低的山上积累经验,可以避免高山的悲剧。(想想2000年玉珠山难中,北京绿野队和马尧的商业队的区别)
<br>
<br>2、体能和节奏。
<br>小五台北东路线的高差略大于雪宝顶,路线和骆驼背很相似。我觉得这一次的合练与其说是体能的问题,还不如说是节奏的控制不好。队长应该绞尽脑汁让队伍以最好的节奏行进,并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这里还有伙伴的问题。
<br>
<br>其次是在穿高山靴的情况下,如何用合理的节奏前进。(我2周前的小五台也是高山靴和32公斤负重,但是比大队伍落后不多,老K的情况更好)这些适应性的练习对于上雪宝顶会很有帮助,同时可以更客观评价自己在接近雪山条件下的极限。
<br>
<br>
<br>
<br>
<br>
<br>
<br><br><br>  /\  回首千嶂浴清晨,山是绝顶我为峰。
<br> /  \
<br>/    \/\/\/\/\/\/\/\/\/\/\/\/\/\/\/\/\/\/\  
作者: 黑石    时间: 2002-12-18 12:02
标题: 32kg负重,真够重的。
这次小五台,开始负重24kg,后来背roof的50米辅绳,估计负重28kg左右,背俺的bp徒步包,路滑的地段就觉得控制不好重心了。
<br>
<br>
<br>
<br>那个冬天,那片海 。。。<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黑石 on 2002/12/17 23:29.</EM></FONT></P>
作者: 清风一笑    时间: 2002-12-18 12:34
标题: 不错,希望有机会再跟这样的领队
您应该再严厉一些,批评一下贪玩的队员 <br><br>  各自曲折,,,
作者: 网风    时间: 2002-12-18 12:42
标题: 绿野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还得多多呼吁大家遵循一定的规则。
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知不足而自觉改正的。这样慢慢地就可以形成好的风气。<br><br>没有希望和恐惧的瑜珈士,安住在没有移动和变迁的境界中。
作者: yangyang    时间: 2002-12-18 22:28
标题: 玄鸟领队辛苦了,提的建议也很实用,但无形中更增加了领队的工作量(如出发前发短信)。
还是要及早分配好各队员的工作。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9 01:10
标题: 小五台路线上没有需要使用德式前齿技术的地段,所以大冰爪基本没用
<br><br>善待别人,虐待自己
作者: quantum    时间: 2002-12-19 02:08
标题: 说两句
我没上过雪山,以一个外行的身份说两句。
<br>
<br>感觉玄鸟的性格属于追求完美的那种,从策划、计划到实施、总结,这对于登山(尤其是雪山)这项有较大危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活动来说,很好,也很重要,但是我想说,考虑周全固然重要,但是当达到一个度之后,再多考虑,就是多余了,反而对于事件的结果的达成,没有积极作用。这话看起来和没说一样,因为有人会问,那这个“度”是个什么概念,那么我也不好回答,但是我可以从前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来得出这个“度”的大概范围。
<br>例如衣服的准备,前人说去冬季的小五台冷到零下几度,风力几级,是否下雨雪等,那么根据自己的耐寒和习惯,以及天气预报等就带上相应抵抗能力的衣服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考虑是否会下冰雹,然后在带上**装备,那就是多余了。如果把所有的条件都考虑齐,那我们也别出门了。
<br>过于全面和豪华恰恰使自己被装备拖累。
<br>
<br>说的不见得对,也可能全错,我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可能考虑全所有的因素,在一定“度”内,我们考虑到了,准备到了,那就可以了,再有其他的东西,那就看运气了。
<br>
<br>玄鸟只要坚持挚着和一丝不苟,那么前面的苦难都是可以克服的。<br><br>Sing me someting new.
作者: shreck_lee    时间: 2002-12-19 05:58
标题: 也说几句
上网较麻烦,长话短说:
<br>1、玄鸟是一个责任心强且认真的领队,对此我表示欣赏和佩服;
<br>2、玄鸟不必过于自责。进山的是一个集体,领队不可能包打天下。这次北东队没有控制好节奏造成行进缓慢,除玄鸟所见之外,我认为,跟北东队六名队员没有在领队的指挥下统一思想(这里指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保证北东队完成计划)、群策群力有很大关系。就我自己而言,玄鸟回去取冰爪时,我想到提出其余队员保持行进,但见通知我的人说要求原地等待,就原地停下等了很长一段时间。
<br>3、赞成roof的观点,不可小视任何一座山峰。因对路线不够熟悉,我行走冰河较谨慎,凡听见水声处均用冰镐探实再通过,故进山途中我未发生落水或滑倒(也有很多时候跟在别人后面的关系,总之,我认为应尽到足够的注意)。roof落水处是河边一光滑石头,被其上一大石所迫,只余半人宽可通过,我是跪在石头上手扶大石上沿首先通过的。出山走得急时在冰河上摔了两个屁股,无碍。
<br>4、赞成玄鸟关于装备的观点,至少我也认为进山至2200的线路上用徒步鞋加六齿小冰爪是最适宜的。这次我用与玄鸟相同的salomon高山靴、与不必相同的cm super12爪,极不爽,且对爪的磨损很大。
<br>5、检讨我自己:我一向体力不差,十月初自测12分钟跑也轻松达到3200米。但近两个月来锻炼坚持的不好,尤其近几周整天看电视、看书(临近考试)、晚睡,自己也感到身体状况不好;进山准备过头,bp65升的包升到最高,再加外挂,有n次被树枝挂住弹回反坐在地。还有一个个人教训,3斤以上重量的相机不要整天挂在脖子上。
<br>这次自责,所以让自己在帐篷里睡觉,不上东台,留着遗憾,下次再去。
<br>玄鸟的队是可信任的。吃一堑、长一智,希望能再同往。<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shreck_lee on 2002/12/18 17:01.</EM></FONT></P>
作者: 背包    时间: 2002-12-19 06:43
标题: 呵呵,如果不考虑成本,我在小五台更愿意用大冰抓
主要是可靠性更高
<br>
<br>那种小冰抓如果自己不做额外加固很容易脱落
<br>而且如果是走冰河,经常有半米多高的冰台阶要上,大冰抓也比较好用
<br>
<br>呵呵,当然,如果只是上东台小冰抓是够用了,但不知道北东穿越够不够用,因为我没在冬天走过。
作者: 高原风    时间: 2002-12-19 06:46
标题: 检讨
    1。对自己不熟悉的冰壁盲目攀登,导致滑坠,还好距离不长,但足以为戒。
<br>
<br>    2。第二天登东台后找了一大雪坡作制动、滑坠练习,由于技术不熟练,在走硬雪坡,行进速度很慢,而且爬升过高,导致下沟底时花费太多时间,使大队人马不能及时拔营,导致大部分队友走夜路,还有队友受伤,内疚。
<br>
<br>    3。没有及时与队友联系,只顾自己猛跑,惭愧。
<br>
<br>    下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争取作一名合格的队员。
<br>
<br>    感谢同行的队友,特别是落月松,黑石,从你们那学会了技术和严谨的态度!<br><br>我幸福地吊死在一棵树上啦!
作者: 背包    时间: 2002-12-19 06:52
标题: 你们这队的风气真让人羡慕――检讨自己的多,指责别人的少

作者: 高原风    时间: 2002-12-19 06:59
标题: 同意,如果这次用十二齿的冰爪,俺是肯定不会滑坠的,下雪坡也会轻松很多的。
<br><br>我幸福地吊死在一棵树上啦!
作者: 黑石    时间: 2002-12-19 07:17
标题: 我也检讨。
1。比约定出发时间迟到近10分钟,影响了全队出发时间。
<br>2。第二天早早登东台后,横切前往东台山谷右侧、一个长200米左右,坡度4、50度的雪坡进行滑坠制动、下降、绳结练习,由于是非计划的练习,最后下撤至营地,超出了约定拔营时间,对全队出山时间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对全队的组织增加了难度。<br><br>那个冬天,那片海 。。。
作者: 黑石    时间: 2002-12-19 07:19
标题: 绑式10齿爪就够用了,6齿爪上大冰坡还是不好使。
再加上冰抓齿不利,就很容易打滑。<br><br>那个冬天,那片海 。。。
作者: CityHunter    时间: 2002-12-19 07:35
标题: 这样的队长及队员在绿野很少见,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这种自我检讨式的做法很可取,人无完人,出了问题总是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而不是队友的不足的。
<br>自我检讨比指责别人要更容易,指责别人常常会引起争论,互相指责的事在绿野已有多起了,自己恶心,旁边看的人也倒胃。
<br><br><br>-------------------------------
<br>你走的多远,看你与谁同行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9 07:54
标题: 小五台北东领队工作检讨(续)
9、对于野外通讯联络,我并不是十分熟悉,因此也无法指导其他队员。在路上经常碰到本来可以通联,但是说了一两句话就再也收不到信号了的情况,我猜想这可能是和一边走一边通话,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有关,很后悔没嘱咐泡腾片一有信号就站住,把天线朝向一个固定方向。关于通讯,这里有专业的高手写过文章,我就不班门弄斧了,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一下,尤其是队里负责通讯联络的人应当作为出发前的一项必备功课。
<br>
<br>10、如何控制行进节奏,尽量让自己和同伴走得舒服,这是我一直没能搞定的问题。我个人喜欢走平路的时候控制节奏、调节呼吸,当作是休息,并且一边走一边嚼压缩饼干补充体力(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我肝功能不怎么样,吃少了立刻感到没力气),上坡下坡快速通过。但是在带队的情况下不能这么走,因为必须照顾大多数人的习惯,我只好走在队伍最后,也因此对队伍前面的一些状况无法控制。
<br>
<br>11、下命令不够清楚,具体。在登东台之前曾经定下来上午10:30分必须返回,但是并不是所有队员都知道这个决定,并且也没有规定必须报告的事项,以及各小组之间的联络规则,导致落月松、黑石、高原风三人迟归未报告,耽误了全队撤营的时间。领队向队员发出指令必须收到明确的确认,否则不能保证指令被正确传达。
<br>
<br>12、个人认为以后应当明确规定,一组人单独行动之前应当首先履行以下程序:
<br>        1)检查装备、物资情况,确认在行动期间有足够的自持力
<br>        2)向领队报告行动计划,活动范围和返回时间,取得同意
<br>        3)测试通讯设备,约定通讯方式和时间
<br>
<br><br><br>善待别人,虐待自己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2-12-19 08:00
标题: 感觉还是卡式好用
帮式的带子会冻得很硬,系不紧,而且沾水后结冰穿脱都很困难.
<br>
<br>再加上用通常用绑式冰抓的徒步鞋鞋底软,很容易脱落.
<br>
<br>我在冰坡上就滑脱过一次,摔出去4米远<br><br>古人有云:“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者: 福尔马林    时间: 2002-12-19 08:08
标题: 检讨得很好,只是大家这样检讨,有点像政府公务员工作,使得户外的魄力和豪情都荡然无存了
<br><br>--------
<br>福尔马林
<br>
<br>冒进而后生存
作者: 小葱    时间: 2002-12-19 09:06
标题: 请教
“(从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我肝功能不怎么样,吃少了立刻感到没力气)”
<br>对这句话挺感兴趣,但是不太明白,能否给讲一讲?
<br>我也有这种感觉,肚子一饿体力就下降的特别快。
<br>如果真是因为肝功能,如何提高?
<br>多谢。<br><br>--
<br>行走于天地之间。。。
作者: 风景*    时间: 2002-12-19 11:42
标题: 怎么变成全队检讨大会了
那我也检讨一下吧,第一天12点就扎营,腐败,实在太腐败了,所以出来的时候走夜路,也是自己活该:)<br><br>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19 23:16
标题: 我没有主张要大家都写检讨,并且认为没有内容只是道歉类的帖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不清楚怎么会搞成这样,连这也跟风攀比?<br><br>善待别人,虐待自己
作者: 无心    时间: 2002-12-19 23:45
标题: 还是比互相吹捧要好!
山版多检讨,行版多吹捧。哈哈<br><br>~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作者: 大头蚊蚊    时间: 2002-12-20 00:06
标题: 关于通讯的问题!
由于我工作中经常使用电台(基地台,手台、车台),因此略有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br>经常使用MOTOROLA 800兆系列,
<br>1、MOTOROLA 的手台比较笨重但性能非常好,音质极好,比较皮实,禁砸又禁摔
<br>2、一个手台最多待机2天,且通话不多的情况下,因此每次出去都要带4块电池,提前充好的也不能时间太长了,不然电量也跑光,到地第一件事情是充电,好烦!手台在电量稳定和不足的情况下工作状态不一样。
<br>3、如果到比较偏的地方,还要开一个中继车,保证信号稳定。
<br>鉴于目前我们的业余活动现状,我的建议如下,
<br>1、每次活动最好人人有手台,死频的和可调频的应配合使用,死频的手台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电池携带方便,但传输距离近,功率小,音质也不好,但我想在山区空旷地带也够用,可视距离很远,但不能与业余频断连通,这比较讨厌,可调频的手台是正相反,但一定要根据出行时间带足电池和充电器,还要考虑到低温下电池的使用时间问题。北京的许多高地,山峰上业余聘段的中继都可覆盖,可直接与城里连通,如果城里友人在家用基地台守听及时联系就更好了。
<br>2、购买电台的时候最好购买比较成熟的国外品牌,性能比较稳定,质量可靠,国产实在不敢恭维,在城里用用还可以,也不建议到万通这样的地方去买,假货太多!
<br>3、尽量不要买带大块液晶板的,一是在野外没什么用,因为业余频断就那么几个,直接存在机器里就可以,二是在低温下液晶体会变性,三是面积大更容易被碰碎。尽量买直接写频的,定好几个常用的频点,到用时直接一调就可以了,又简单又实用!<br><br>曾经沧海难为水!
作者: 玄鸟    时间: 2002-12-20 03:14
标题: 这玩意儿是天生的,没法锻炼,当然常练耐力项目会有些好处
<br><br>善待别人,虐待自己




欢迎光临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https://www.lvy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