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楼主: 大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拉吉里峰山难的最终登山报告》

[复制链接]

332

主题

4157

帖子

4219

积分

绿野飞人,随传随到。

Rank: 8Rank: 8

积分
4219
11#
发表于 2010-5-20 16:39:44 | 只看该作者

俺打算有可能的话,等杨总回来和他一起好好整理一下,争取能搞个有点参考价值的报告或者事故分析。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DOUGLAS MacATHER
MEMORY OF KRISTIAN

175

主题

2346

帖子

2346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2346
QQ
12#
发表于 2010-5-20 18:39:42 | 只看该作者

新的:

Chinese climber dead, two missing during Dhaulagiri ascent
By Sudeshna Sarkar | 17 May 2010 | 11:10am  0 Comment

Kathmandu, May 17 (IANS) Even as official celebrations were on to mark the golden jubilee of the first ascent of Mt Dhaulagiri, a Chinese climber was killed and two of his fellow climbers missing on the slopes of the seventh highest peak in the world, authorities said.

加德满都,5月17日(IANS,Indo-Asian News Service,印度亚洲新闻社)当局称,在道拉吉里峰登顶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官方仪式举行之际,在世界第七大高峰的斜坡上,一名中国登山队员遇难,而他的另两名队友失踪。

Kathmandu, May 17 (IANS) Even as official celebrations were on to mark the golden jubilee of the first ascent of Mt Dhaulagiri, a Chinese climber was killed and two of his fellow climbers missing on the slopes of the seventh highest peak in the world, authorities said.

加德满都,5月17日(IANS,Indo-Asian News Service,印度亚洲新闻社)当局称,在道拉吉里峰登顶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官方仪式举行之际,在世界第七大高峰的斜坡上,一名中国登山队员遇难,而他的另两名队友失踪。

Liyang Zao, a 35-year-old climber who was part of a nine-member expedition to the peak, fell to his death Saturday due to bad weather, Nepal's tourism and civil aviation ministry said.

尼泊尔旅游和民用航空部部长说,35岁的登山者,一支9人远征这座山峰的登山队的成员之一,赵亮在星期六因恶劣的天气遇难。

Two more climbers who were part of the same expedition are still missing despite a hunt for them, including helicopter searches. The chances of survival have been receding due to the freezing cold, bad weather and lack of food and shelter.

虽然包括直升飞机参与的的救援组织正在搜寻,但是另外两名失踪的该队成员依然没有被找到。由于严寒,恶劣的天气以及缺少食物和保护,他们的生还机会越来越小。

The three climbers had reached the top of the 8,167 m peak and were coming down when they ran into bad weather and a 'white-out', a thick fog that made movement difficult and dangerous.

这三名登山队员已经登上海拔8,167 米的峰顶,在下撤途中,遭遇恶劣天气,以及被称为“乳白天空”(天空与雪地融成一片毫无分别的白)的使一切活动都变的困难和危险的一种大雾天气。

While one member had abandoned the climb earlier, the remaining five returned to Kathmandu Saturday, exhausted and traumatised.

早些时候一名队员放弃登顶,剩下的五名队员在周六返回加德满都时,疲惫不堪,而且极度受惊。

Two of them have been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severe frost bite.

他们中的两名队员因严重的冻伤入院治疗。


'Though Dhaulagiri is not a difficult mountain to climb yet you can never predict anything with the Himalayan ranges,' said Ang Tshering Sherpa, former chief of Nepal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a private body entrusted with promoting mountain tourism in Nepal.

Ang Tshering Sherpa,前尼泊尔登山运动员协会主管,说,虽然登上道拉吉里峰并不困难,但是你无法预计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任何事情。尼泊尔登山运动员协会是受委托致力于促进尼泊尔登山旅游事业的一个私人组织。

The Dhaulagiri disaster comes as Nepal held three-day celebrations in Kathmandu, Pokhara and Baglung to mark the first ascent of the milky white peak May 13, 1960 by an Austrian-Swiss expedition.

道拉吉里峰山难发生时,尼泊尔当局正在加德满都,博卡拉,巴隆三地举行为期三天的纪念1960年5月13日,奥地利-瑞士联合远征队的首次攀登这座乳白色山峰的庆祝活动。

Of the six people who had climbed the peak 50 years ago, only Kurt Diemberger, now 69, is alive.

在50年前登顶的6人当中,只有今年69岁的Kurt Diemberger还在人间。


The Austrian writer-film maker was in Kathmandu to take part in the celebrations.

这位奥地利电影剧作家和制片人在加德满都参加庆祝活动。


This season, the Himalayan ranges have already claimed two more lives.

在这个登山季节,喜马拉雅山脉已经使另外两名登山者遇难。


Last month, Russian climber Sergei Duganov died while attempting Mt Lhotse, the fourth highest peak at 8,511, and a team of climbers managed to bring his body down.

上个月,俄罗斯登山者Sergei Duganov 在试图登上世界第4高峰,海拔高度为8,511米的洛子峰时遇难,一队登山者设法把他的遗体送了下来。

Spanish climber Tolo Calafat died of cerebral oedema last month while attempting Mt Annapurna, a tricky Himalayan peak with a 40 percent casualty incidence.

上个月,西班牙登山者Tolo Calafat 在试图攀登安纳普尔纳峰时因脑水肿遇难。安纳普尔纳峰,是一座棘手的山峰,在那里的山难事故率达到40%。



Copyright  Indo-Asian News Service

http://www.india-forums.com/news/article.asp?id=248937

先放在这里,晚点再翻翻。印度亚洲新闻社的这篇新闻稿在
http://thestatesman.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28206&catid=35
http://www.twocircles.net/2010may16/chinese_climber_dead_two_missing_during_dhaulagiri_ascent.html
http://www.thaindian.com/newsportal/health/chinese-climber-dead-two-missing-during-dhaulagiri-ascent_100364921.html
http://story.taiwansun.com/index.php/ct/9/cid/9366300fc9319e9b/id/635882/cs/1/
.....
都有转载。

参:http://www.doyouhike.net/city/beijing/427044,0,0,7.html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o⊙)?要带我去西藏?

1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6
13#
发表于 2010-5-22 16:02:28 | 只看该作者

挺痛心的...

也算是不小的一支队伍,在这样一座8000米级的山峰,采用单波次的冲顶战术安排,应对意外的能力将被大大削弱。

但是从杨的角度考虑,估计他也挺难的,这样一支商业登山队伍,A、B组的人员安排问题,够他喝一壶的。

13:00登顶,对这样一座山峰,在单波次冲顶的情况下,关门时间显得有点太晚,一旦下午变天(在喜马拉雅这样的季节很常见),较弱的队员被高空风和低温击溃的机会太大了...

愿逝者安息。

157

主题

1767

帖子

1790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790
14#
发表于 2010-5-24 21:52:41 | 只看该作者

古拉可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倒在沙滩上。

332

主题

4157

帖子

4219

积分

绿野飞人,随传随到。

Rank: 8Rank: 8

积分
4219
15#
发表于 2010-5-26 22:47:54 | 只看该作者

(转)曹峻:道拉吉里山难分析(这个应该是在第一手资料下的较权威分析)

道拉吉里山难分析  
glacier2
来自:深圳

笔者于5月18日-19日在加德满都,分别与饶剑锋、楼国龙、杨春风、张梁、张伟等人进行了沟通,并见到夏尔巴队长达娃次仁、明玛二人,分别进行了交谈。此后,拜读了淄博晚报记者郑向峰的文章,基于上述人员对山难经过的描述,提出以下几点技术性问题,供大家参考总结,希望对以后的攀登有所帮助。
1、指挥系统以及对夏尔巴的管理
当这支队伍在7300米突击营地准备登顶的时候,其队长、攀登队长和夏尔巴队长都在突击营地,大本营只剩下2名夏尔巴厨师。因此,当队伍在山上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在山下冷静地帮助收集信息、思考问题并迅速寻求可能的援助。
事实上,根据队员们的反映,Y在这支队伍中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在前期长达一个多月的适应训练过程中,队员与夏尔巴之间未能很好地磨合并形成默契,管理上普遍比较松散。一直到冲顶的时候,也未能明确队员和夏尔巴之间的对应关系。
2、夏尔巴向导的配比、能力
中国方登山队员共8人,冲顶陪同的夏尔巴一共5人,向导配比显然未达到1:1。而下撤时,因为ZW和Y先后出现滑坠,由两名夏尔巴分别陪同下撤到C3。此时山上的队员6人,夏尔巴3人,向导配比为2:1。
7400至7900米路段有前不久伊朗队登顶时留下的路线绳,队伍冲顶时也使用了这部分路绳。然而奇怪的是,队伍下撤时一直到7500米也未能与路线绳会合。如果天黑前队伍能够回到路线绳上,沿着路线绳下撤,滑坠遇难的概率应该可以降到很低。而队员只要能够沿着路绳下撤,应该也不会出现找不到路的情况。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向导不能把队员带回到路线绳上呢?我们不得不对向导的能力表示怀疑。
3、通讯联络与责任心
13日下午登顶成功后,当天大部分队员未能返回C3。在7500米高度的露营毫无疑问是队员们的鬼门关,而当晚及时有效的营救行动,是挽回队员生命的关键。事实上,当晚从C3上来接应的夏尔巴在21:30左右把滑坠的Y接应回到C3,之后直到14日06:30天亮之后才有进一步的救援行动。
在加德满都的时候,我仔细询问了达娃次仁和ZW14日晚上联络的情形,达娃说他的对讲机没电了,不知道后面队员的情况,加上晚上天气不好就没有采取行动。当时队伍中一共有三台对讲机,除了达娃外,山上另外一名夏尔巴持有一台,还有一台在攀登队长ZW手上。但奇怪的是当晚同在C3的达娃并不知道ZW那台对讲机还能用,而ZW也不清楚达娃与后面队员的联络情况。于是,回到C3的队长们和夏尔巴保持着与队员失去联系的状态直到天亮。。。
队员未能按时回到营地,这显然不是正常现象,登过山的人也都明白其中的风险。难道指挥者就没有想过要尽快弄清楚后面队员的情况么?除了对讲机的状态没有整明白外,从C3到大部分队员所在位置不过200多米的高差,以夏尔巴的能力不会是很大的障碍。天气很恶劣吗?看看张梁14日凌晨拍的照片,至少下半夜已经天晴且没有什么风。

4、信息的收集与传递
山难发生后,信息传到国内的时间是14日下午,得知情况是“一人遇难,二人受伤”。而后15日又传回消息说韩昕滑坠受困,一直到16日下午直升飞机接回队员后才确认赵亮也滑坠遇难。
根据Y发布的正式事故报告,14日上午10:00左右,张梁、楼国龙已经返回C3营地,而回来的夏尔巴已经带回赵亮、韩昕遇难的消息,也就是说前方在14日至16日期间,一直未能将准确的山难信息传递回来,而这严重影响了后方对于事件本身的判断,以及对营救行动的目标和方向的制订。
相信事情发生后,不论是队长还是夏尔巴,大家在山上都很难熬。但对于山难救援而言,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是控制事态和挽救生命的关键因素。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DOUGLAS MacATHER
MEMORY OF KRISTIAN

4

主题

56

帖子

56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56
16#
发表于 2010-5-31 16:31:28 | 只看该作者

登山是乐趣,变成探险就失去意义了,我们不抢探险家的饭碗,呵呵呵

1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6
17#
发表于 2010-5-31 18:21: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问候

目前在上海混生活,刚刚陪老婆从济州岛度假回来。离开圈子很久了,只是道峰山难动静太大了才到绿野来看看消息,貌似这里人气很冷淡,是不是在绿野活动的山友也比较少了?
《道拉吉里峰山难的最终登山报告》 大东 2010-05-19
是不是7600“放弃李斌”后就不再结组、各自逃命呢? 红心之王 2010-05-19
记者・大使馆・高山救援・责任 大东 2010-05-19
这位郑记者看来深得国内救援报道的精髓,套一个通用的模板,只要改一下地点就可以了 nb800 2010-05-19
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东 2010-05-19
这位记者忠实地记下了前后矛盾的表述 十一郎 2010-05-20
淄博晚报记者参与山难救援全过程 大东 2010-05-19
这个不叫登山报告,也不叫事故报告,只能叫“极简略的官方版事故陈述”。 jjyfoot 2010-05-19
我看着怎么像“问讯笔录”呢 十一郎 2010-05-20
有传闻说这个半拉子流水账不是官方版本。建议每一个活下来的人都写个自己的 mh 2010-05-20
俺打算有可能的话,等杨总回来和他一起好好整理一下,争取能搞个有点参考价值的报告或者事故分析。 jjyfoot 2010-05-20
新的: 21C2007 2010-05-20
挺痛心的... gula 2010-05-22
古拉可好? mh 2010-05-24
谢谢问候 gula 2010-05-31
(转)曹峻:道拉吉里山难分析(这个应该是在第一手资料下的较权威分析) jjyfoot 2010-05-26
登山是乐趣,变成探险就失去意义了,我们不抢探险家的饭碗,呵呵呵 jianshenzhe 2010-05-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