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敬畏自然 科学探险――杨逸畴《大自然探索》

[复制链接]

46

主题

373

帖子

373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12-4 02:2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敬畏自然  科学探险――杨逸畴《大自然探索》
<br>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2年12月02日20:11:05 星期一) , 站内信件
<br>
<br>敬畏自然  科学探险
<br>――从北大学生山难说起
<br>
<br>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最雄伟险峻的山系都在我们中国。被誉为“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br>,“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北并列的横断山脉,以及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中以珠穆朗玛
<br>峰为首的绝大部分高山也都位居我国境内,这是大自然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资源。
<br>高山,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总会吸引一些有志者去攀登。于是,在登山的过程中,尤其
<br>是在极高山的攀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山难也在所难免。正所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br>但是,在发扬大无畏探险精神的同时,如何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减到最小,这就要讲
<br>究科学探险。最近北大山鹰社5名队员,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的过程中,不幸遭遇雪崩而
<br>牺牲。那么,希夏邦马西峰是怎样的一座山峰呢?
<br>希夏邦马峰西峰海拔7292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主脊线偏北10公里处,位于呈东南
<br>-西北走向的佩库康里山脉的东南部,地处东经85.7O 、北纬28.3O,位于希夏邦马峰(8012
<br>米)的西侧,东南距珠穆朗玛峰120公里。地质上,希夏邦马峰地区出露的主要是一套变质岩
<br>系,上部为变粒岩,下部为眼球状花岗片麻岩;希夏邦马峰及其希夏邦马西峰皆为强烈上升
<br>的断块山峰。西峰山体呈金字塔形,路线明显,在海拔5400米至5800米是从希夏邦马大冰斗
<br>延伸出来的野博康加勒冰川。海拔5800米以上全为冰雪地形。
<br>攀登西峰的大本营设在5400米的冰川末端,中间设立了3个高山营地。一号营地5800米,二号
<br>营地6100米,三号营地6600米。沿冰川侧碛到达5800米的一号营地,然后右拐进入西峰的冰
<br>斗冰川,在冰川上6100米处设立二号营地;前行到达6600米的鞍部,设立三号营地。从三号
<br>营地往上是坡度约30度的大雪坡,沿雪坡可直接上到山顶。
<br>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和它的西峰(7292米)冬季受季节性南下的西风带控制,夏季受
<br>印度洋北上的夏季风影响,这里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利于登山的季节。特别夏季是这里的
<br>雨季(高山地区降雪),年雨量高度集中。聂拉木气象站(海拔3811米)七八月里的10天中
<br>几乎8天有降水,全国积雪深度冠军(100厘米)也正发生在聂拉木。积雪多了,雪崩也多。
<br>当坡度为35度时,只要雪深超过40厘米,由于重力的作用,其下滑分力大于摩擦力时,即可
<br>发生自然雪崩。在藏语中,“希夏邦马”就意为“气候严酷”。的确,希峰地区每年大部分
<br>时间风雪肆虐,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温度极低,最低可达  -60℃,平均气温在-40℃左右
<br>。北大学生登山的时机正是处在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整座山经常处于云雾
<br>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中。中段喜马拉雅地区(包括珠峰和希夏邦马峰地区),一般在
<br>春季5月初至6月上旬,雨季尚未开始,大风明显较小的时候,以及秋季雨季已经结束而大风
<br>季节尚未开始的时候,登山相对最宜。成功登顶珠峰的时间都集中在5月和9月、10月;希夏
<br>邦马峰历史上有一次登顶成功(中国登山队),时间也是在5月。气象学家忠告:暑期是学生
<br>们的登山季节,但西南地区的夏季却是不宜攀登雪线以上高峰的。
<br>对学生的登山活动应该予以积极的扶持和实质性的支持。北大学生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中的
<br>失误的原因可否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气候环境不是适于登山的季节去登极高山,而学生们
<br>只有暑假才有时间;二是学生登山经费严重不足,后勤没有充分保障,无法配备海视卫星电
<br>话等通讯联络设备;三是无能力聘请有经验的登山向导。于是碰上雪崩导致山难,再就是明
<br>知雪崩遇险后也无法及时联络救援(送消息到拉萨已是四天以后的事了)。
<br>探险还是要讲科学,现代探险应当是科学探险。登山作为一种资源,特别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br>的资源,加上又有人的积极参与,所以,作为主管部门对登山资源、登山运动的管理一定要
<br>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大力崇尚科学探险精神,把探险活动中的盲目性、危险性降到最
<br>低程度;作为具体从事探险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方面,
<br>要进行认真准备;作为学校等单位,支持要落实到实处:时间的合理调度安排,后勤支援的
<br>保障以及经费预算的支撑等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
<br>一句话,高山探险中充满了各种不可知的危险,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挑战并不矛盾。大
<br>无畏精神要发扬光大,因为它吸引和推动着人类进步的脚步,然而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必须
<br>考虑到要以自身力量所及为基础,要讲究科学、科学、再科学。
<br>
<br>几起较大的雪崩山难
<br>据统计,从1921―1992年70多年间,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死亡人数127人,其中因雪崩和滚石致
<br>死的占总人数的51%。在国外因登山遭遇雪崩山难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几起。
<br>1.法国女探险家克・郭刚1959年率法、英、德、意、瑞士五国的国际女子喜马拉雅山高山探
<br>险队,在攀登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时,郭刚等三位侦察队员和4位尼泊尔向导
<br>在登达海拔6500米时遭遇雪崩,7人全部遇难。
<br>2.1979年5月和1980年春,中日登山家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进行路线侦察时,在东北山脊海拔
<br>7020米处,中国队员王鸿宝等3人误入雪崩区,他们横切断了雪被表层,导致3人遇难雪崩。
<br>3.1990年7月13日18点20分,前苏联境内的帕米尔山脉列宁峰因地震而发生大面积雪崩,使设
<br>在5300米的登山队营地被吞没,至少43名登山队员丧生。
<br>4.1991年1月2―3日夜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崩,将设置在梅里雪山海拔5200米的三号营地
<br>上宿营的中日联合登山探险队员17人全部深埋在厚厚的万吨积雪之下,直到7年后的1998年7
<br>月18日,才在主冰川(明永冰川)的下游海拔3700米的地方发现了遗骸。
<br>5.1991年秋冬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时,在
<br>海拔6000多米的途中遭遇突发溜雪,著名日本登山家大西宏遇难。
敬畏自然 科学探险――杨逸畴《大自然探索》 大咪 2002-12-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