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标题: 【不供转载】由道拉吉里峰山难想到的――登山做个什么样的梦 [打印本页]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7 16:22
标题: 【不供转载】由道拉吉里峰山难想到的――登山做个什么样的梦
    中国民间登山队道拉吉里峰队员名单:登山队领队-杨春风(新疆),攀登队长-张伟(江苏),队员:李斌(深圳)、张梁(深圳)、赵亮(深圳)、张硕坪(苏州)、韩昕(淄博)、楼国龙(广州)、饶剑锋(深圳)。

    其中,李斌因体力衰竭遇难,赵亮和韩昕因滑坠遇难,均发生在登顶下撤途中,突击营地(海拔7300米)以上。致哀!

    另,其他部分队员,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根据不同渠道得来的消息,尚有如下情况:

1、队伍原来计划于五一之后攻顶,而实际上攻顶放在了5月10日之后,那么山上的给养后来够不够呢?

2、根据已掌握的天气预报(见下图),5月15日开始,有一个为期3天的好天气周期。那么为什么要在5月13日登顶呢?

3、查了一下资料,5月13日,是人类首登道拉吉里峰的日子,今年正好是50周年。

4、道拉吉里峰从突击营地到顶峰的技术难度不小,而这次他们没有修路,而是结组。滑坠的2人,是结组滑坠的。结组技术,要求队员自己要有熟练的操作经验、彼此要很熟悉、地形不能太危险。2000年,玉珠峰山难,北京队遇难的2人,就是因为新手结组造成的。

5、这次的队员,虽然都有7500米以上的攀登经验,但有多少人是一直通过商业登山被“保姆式”攀登方式养大的?有多少人有独立操作的技术经验?面对这种8000级技术山峰,他们除了高海拔经验这块,技术方面还有多大的差距?

    关于14座8000米,并不是通过商业登山登过珠峰、卓奥友,就足以去应对的。实际上,珠峰、卓奥友、希夏邦马等峰的传统线路,其难度在14座中偏低。同时,8000级技术型山峰不适合商业登山模式。道拉吉里峰在14座中,只能算是难度中等。后面的K2(乔戈里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安纳普尔那I峰等,对于只玩过商业登山的人而言,根本不可能攀登。那么,这股在国内“登山客户”中刚兴起的“14座8000米”狂热,是不是该醒醒了????  [modify]1274265203,十一郎[/modify]

43859278.jpg (90.62 KB, 下载次数: 8)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comcat    时间: 2010-5-17 18:46
标题: 一声叹息。。。另:
求教山峰的气象预报数据来源何处?看上去很详细,就不知道准不准,难道道拉吉里峰上有气象站?  [sign][/sign] [modify]1274093710,comcat[/modify]
作者: 卡尔松    时间: 2010-5-17 21:14
标题: 叹息。。附上去年小环线上的道拉吉里,如空中之城
[sign]登山,以一种艰难的方式消磨时光[/sign]

43859460.jpg (183.59 KB, 下载次数: 1)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7 23:11
标题: 国际上,专门有一种职业叫做“Weather man”
可以花钱请的。

许多国际上的登山队,在进山之前,都会聘请专业的“Weather man”,为某个区域、某个时间的天气做实时预报。

2003年我们在珠峰的时候,由于当时的国内气象服务,只能提供定日县(!)的天气预报,所以,在ABC(6500前进营地),我们都是找新西兰的罗塞尔队和瑞士的凯瑞队要他们的天气预报,然后进行对比。这个工作,当时正好由我负责。

好的高山天气预报,比主贴给出的,还要详细。每天一份,每份都含有很丰富的信息。
包括未来48小时,几个高度(珠峰至少有3个高度:BC、ABC、顶峰)、每2小时的精准预报――天气、最高最低温度、风向、风速、雨雪、气压等。同时,每份预报后面都会包括一个未来7天的天气趋势预报。

这方面国内,这几年由于奥运火炬上珠峰,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末日赤旗    时间: 2010-5-17 23:39
标题: 只听闻这中精准天气预报服务超出常人理解的贵,似乎瑞士做的很好,真不知他们如何做到预测千里之外的

作者: 清白    时间: 2010-5-18 08:04
标题: 哀悼。

作者: 花鼎    时间: 2010-5-18 09:26
标题: 中国没有weather man是受什么所限制的呢?
[sign]~望峰息心~[/sign]
作者: 小杜    时间: 2010-5-18 11:04
标题: 不做任何评论,不过有这么一个事实可能十一郎兄有所不知

这一次攀登,杨春风确实花钱买了瑞士的天气预报,其各类指数精确到了每一天的多个时刻,国内有专人为他翻译该资料并且每天向杨春风通报。

冲顶当日上午11点之前气候状况是不错的,下午三点开始风力剧增。

这也是我目前了解的唯一关于这次事故的确切消息。 [sign]When we love mountains, we have to accept all of their rules.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里尔克[/sign]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8 11:40
标题: 市场太小、需求不足、盗版成风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roof    时间: 2010-5-18 11:45
标题: 无论如何这都是1996年珠峰山难的翻版
瑞士的Karl Gabl博士是提供天气预报,每天从瑞士因斯布鲁克气象和地球动力中央研究所向各地传送气象信息.很多队伍都购买了.
看到原来计划是11号活动结束,天气影响拖的太久,冲顶遇上坏天气,过早吸氧引起身体滞后反应,攀登路线非全程路绳,下撤时路线不熟悉,向导和夏尔巴不得力,队员缺乏攀登经验,后方没有支援力量……所有的因素都赶到一起了,而酿成悲剧的内在因素呢?他们为什么去登道拉吉里?商业登山的生存法则是什么?像刃脊探险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关门?把上述问题都串在一起,就知道诱发悲剧的原因了。
说到底,中国的登山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重复欧美十多年的老路,时间会消磨一切,生活的?性会让你来不及思考……

瑞士队的报告
http://www.explorersweb.com/everest_k2/news.php?id=19363


Dhaulagiri: Rescue report from BC

“We’ve had no summit push chances yet ? the window last week was too narrow, risks too high; we are all waiting in BC, expect for two team members forced back to Switzerland due to lack of further expedition time,” Kari Kobler team leader Richard Bolt reported.

“A Chinese expedition hoped to summit on the mountain 50th anniversary on May13th. So, in spite of bad weather forecasts, 7 climbers and 7 sherpas set off from BC on May 11th.”

According to Richard, the Chinese used O2 from C1, and proceeded in spite of increasing wind. On summit day, their pace was so slow that they only reached the summit by nightfall and had to force a bivouaq through the stormy night.

“Conditions were too bad for us to consider a rescue operation,” Bolt, a UIAGM Mountain guide stated. “Luckily, a short improvement in conditions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highly skilled Swiss Pilots from Air Zermat (jointly with Fishtail) in Nepal, permitted the B3 chopper to fly and perform an amazing rescue at 6,500m, retrieving the surviving Chinese and Sherpas.”

Three Chinese climbers lost their liv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 previous news report by state press agency Xinhua said one Chinese climber had perished on Dhaula.

In a later update today from the Himalayan rescue service -a cooperation of Fishtail Air and Air Zermatt-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service rescued seven climbers from an altitude of 6800 meter and 6100 meter. The rescue crew used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human sling operation and hovering) to evacuate the seven wounded Chinese mountaineers and Sherpa'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urrent season, the new rescue service has performed rescue operations at altitude on Manaslu, Annapurna, Everest, Dhaulagiri and a number of 6000er and 7000ers. [modify]1274156796,十一郎[/modify]

43859749.jpg (16.33 KB, 下载次数: 37)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8 11:50
标题: 道拉吉里峰Kobler队的记述――来自磨坊,作者yatyat
    Kobler队有一篇登山日志提及中国民间登山队,虽然语意刻薄,但与下述Stephan Keck的文章合起来看,大致可以理出中国队那几天里的行程梗概。
    原是德文(见 http://www.kobler-partner.ch/berichte.php?jahr=2010&view=438),现译为英文 并删去若干与中国队无关部分。
     Kobler队在 C2(6650米)的帐篷,Stephan 亦提及:中国队在C3(7400米)损失了两顶帐篷,登顶后不久即遭遇暴风雪袭击,虽然每人随有一位夏尔巴协作,亦爱莫能助,奈何。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modify]1274154891,十一郎[/modify]

43859756.jpg (232.14 KB, 下载次数: 32)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8 11:55
标题: 道拉吉里峰澳大利亚的Stephan Keck和Paul Gürtler两人组的记述――来自8264,作者:冰雨
2010年5月9日到13日,一对国外登山者攀登道拉吉里峰详细记录――冰雨译
    本文提到了一队攀登道拉吉里峰的中国队,估计是杨春峰的队伍,里面有一些一手的天气状况,故翻译出来给大家做参考,了解当时的现场情况。
    文章由Stephan Keck所写,原文地址:
    http://stephan-keck.at/?cat=1

    道拉吉里峰探险――2010年4月12日-2010年5月29日
    队员:Stephan Keck 和 Paul Gürtler
    BC人员:BC管理员和厨师Purna Tamang
    目标:道拉吉里峰传统线路,2人组队无夏尔巴无氧;滑雪下山

5月9日
    在BC再一次休息。看了天气预报后,我们决定在5月13日开始我们的登顶行进。我们刚刚知道14号有暴风雪,因此我们应该提前开始。中国队――包括Mingma(一个尼泊尔登山者,已经攀登了10座8000山峰)也将与我们一起到3号营地并冲顶。这些全部意味着,如果有问题安全性会更高的。我们将看到!!!瑞士队4-5天后开始。

5月10日
    早上4点,我们爬出睡袋,Purna(厨师)和Chandra已经把早餐做好等我们了。5点,我们开始最后一次出发去1号营地了。了解了天气预报后,我们看到有很好的时机到达顶峰。一如往常,我们尽可能快得通过这些危险的地带。在9点我们到达1号营地。最好的事是再一次喝了CIRKUHEALTH的可可饮料。下午天开始下了小雪,晚上已经是很光滑了。

5月11日
    早上我们六点起床,吃了早饭后把包收拾好。今天天气是很好的,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风。我们心情也很好,一个中国队与我们一起行进。他们每个人有个夏尔巴人护送。从2号营地他们全部带氧行进了,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因为他们帮助我们踩出了路线。我们到达2号营地前一个小时,天开始下雪了,风刮得更猛。步行四个小时后我们最终到达2号营地。风刮得更猛,我们的帐蓬被压在雪中,差点发现不了。瑞士队的帐蓬也几乎被覆盖,人们刚好能看见帐蓬顶。从现在开始,对我们来说天气看起来不妙。我需要登顶的全部装备丢在帐蓬里。我们决定搞出一顶Kobler的帐篷,至少有一个能让我们渡过晚上。当我正在找我们的帐蓬时,Paul开始挖了。现在这个6650米高度正下着暴风雪。工作3个小时后,Paul最终挖出了我们的Kobler帐蓬,我终于看到我们的帐篷了。我们的BD帐蓬在两米厚的雪压下仍能保持完好,没有帐杆断裂,帐面也是完整的。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为到达3号营地的全部装备是安全的,象食物、衣服、帐蓬等。下午四点,我们疲倦但安全的钻进帐蓬。现在的工作是融化雪开始做饭。天不久就黑了,不幸的是风一点没有减小,雪又开始下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能到达顶峰。中国队已经在50米的上方建好了他们的2号营地。Pauls饭做得非常香,我肚子填满了。风刮得越来越大,我们帐蓬开始被雪覆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很不情愿的出去把雪挖掉。每隔15到45分种,我们轮流出去一次挖雪。我们没有预料到那样。你能看见午夜天空开始变得很干净了,但是风仍然非常猛烈。有个很短的时间我和Paul一起睡了。幸运的是Paul醒来了,因为他需要上厕所。就这短短的时间我们帐蓬被覆盖了50厘米的雪。门口的换气口完全被雪盖住了。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我们听不到暴风雪的声音,但是再晚半个小时,我们可能再也不能走出去了。从这次危险后,我们俩一直保持清醒,两个轮流挖雪,等待天亮。

5月12日
    早上,暴风雪变小了点,Paul哆嗦了一个晚上,我必须把挖出的雪扔出去。尽管现在晴空万里,阳光照耀,我们必须承认,伴随着强大的风和无氧气,这样的天气前进不是很适宜的。我们有我们的机会,但是现在危险太大了。经过短暂争论后我们决定下撤。在如此条件下,经历过如此一个夜晚,再一次攀登的话不仅仅是冒险了,这简直就是一次自杀。我们收拾好全部的东西,顺着我们的路下到了1号营地,此时风仍然非常猛烈。怀着沉重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这座山。在1号营地我们收拾好剩下的东西走向BC,每个包重量是30KG。而此时中国队正带着氧气走向3号营地。中午我们到了BC。晚上我们知道中国队已经到达3号营地,他们在暴风雪中丢了2顶帐蓬。像这样的情况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的结束。吃了晚餐,我们带着疲惫钻进了睡袋。

5月13日
    今天天气阳光灿烂,至少在BC看不到更大的风了。我们开始拆除BC营地,整理背包。第二个好天气时期应该在5月21号来临,这对我们来说太晚了,这意味着我们的时间已经结束。暴风雪再一次出现在山上,我们听到一些中国人已经在夏尔巴人的陪伴下登顶。我们希望他们全部能安全返回。对我们来说,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没有氧气是不可能登顶的。然而这座山峰将仍旧挺立在那儿。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如果看看这个环境,我们很高兴能开始回家的旅程。可能我们的搬运工明天会到,这意味着三天后我们到达博卡拉(尼泊尔城市)。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Whitsuntide我们将在家中……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8 11:56
标题: 对杨春风的采访――新华社
5月13日上午,一支由8人组成的民间登山队登上道拉吉里峰峰顶,在下撤的途中遭遇大雾天气。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展开紧急救助行动。目前,队员李斌、韩昕、赵亮不幸遇难,领队杨春风、张伟、张梁、张硕坪、楼国龙安全抵达尼泊尔加德满都。

  昨天,记者联系了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领事处领事曹化科。曹化科介绍,14日晚9时许,大使馆获悉,一中国民间登山队登山过程中,因天气突变,被困于道拉吉里峰海拔7300米至7400米处。

  15日上午7点左右,两架直升机前去营救。事发地海拔较高,飞机无法抵达,天气情况也不好,第一次营救失败。随后营救人员在波克拉待命,天气转晴后,再次开展营救。

  前天,5名队员被安全救出。队员中一人死亡,另两名受伤较重的登山者体力不支,无法到达海拔7000米以下,已无生还可能。

  目前,5名队员大部分人状况良好,2名登山队员受冻伤,其中一人腿冻伤,一人颈部冻伤。

  队长讲述

  登山队队长杨春风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突击那天,我们凌晨1点向顶峰发起冲击,我们八个人结成一组,向上缓慢行进。13日中午1点左右到达顶峰,在顶峰停了半个小时左右,天气开始变了,但云不算很大,向导带着我们开始下撤。李斌在下撤过程中下得很慢,到海拔7400米的时候体力透支,都已经神志不清。最后不到100米的距离,他没有坚持到C3营地。”

  “我的神志已经不清,看到冰的反光,以为是灯光和帐篷,想进去睡觉。这时横风一吹,我滑了下去,我掉到离C3营地不远的冰沟里,被夏尔巴向导看到拉了回来。”

  “使馆派来的营救直升机15日8点50分就到了,10点半起雾后,直升机被迫停止搜索。到16日早晨,直升机在海拔5800多米处再次出现,贴地飞行,找块稍微安全的地方,在离地一米的地方短暂停留后,掀开门,我爬上去,感觉到彻底安全了”。(记者王奕实习记者刘少华)

  据新华社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8 12:02
标题: 对张梁的采访――深圳新闻网
不熟悉下撤路线引发悲剧

记者昨独家连线张梁还原事件经过、营救过程和目前情况

国内首支民间境外“道拉吉里峰登山活动”遭遇重大伤亡,8名队员中3死多伤,其中2名遇难者是深圳人。虽然有消息说他们在登顶后下撤过程中遇到了大雾天气,但李斌、赵亮究竟是如何遇难的?是什么样的困难,让这些具有攀登8000米高峰能力的汉子折翅“魔鬼峰”?昨天,通过尼泊尔友人提供的张梁居住酒店电话,晶报记者再次采访了张梁,他向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

亲眼目睹教练首个滑坠

“这次活动代价太大,现在想起来下撤的那个晚上都觉得非常恐惧。下撤路线不熟悉,影响了下山速度,在山里转了一晚上,那种冷的程度比我去南北极时还厉害!”张梁昨天在电话里说,他16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后,给家里和单位都简单报了个平安,“队里只有我是从3号、2号、1号营地一直走到大本营的,具体情况也是在16日和17日跟其他人沟通才基本清楚的。”张梁说。

张梁说,他们是13日凌晨出发的,在当地当天下午约1时左右登顶的,“当时上去后,并没有看出谁有问题,我还帮机长李斌在山顶拍了照。”张梁回忆说。谁也没有想到灾难正向他们逼近,而李斌在山顶的留影也成为了他生前最后一张留影。

“在山顶呆了大约半个多小时就开始下撤了,大约是当地下午1时30分至2时开始陆续下撤。”张梁说,当时天气其实还是可以的,但意外开始发生。

“第一个发生滑坠的是我们的教练张伟(江苏人,本次登山队队长),下撤没多久眼瞅着张伟就掉下去了,情景非常吓人,张伟一口气滑下去大约200米才停住,防雪盲的眼镜等都掉了。张伟只能自救,后来他还是最早回到3号营地的人,应该是幸运加上他自己的能力比较强。”张梁说,目睹张伟下坠后,除了饶剑锋和一个夏尔巴向导已经在前面下撤,他当时和领队杨春风、韩昕、李斌、赵亮、楼国龙6人都停下来不敢乱动。

夏尔巴向导不熟下撤路线遇险

张梁说,随后在领队杨春风的带领下,6个人开始把绳子接起来一起下撤。但下山的时候因随同的夏尔巴向导能力较弱,竟然找路出了问题。

“因为找路,加上楼国龙、李斌开始表现出体力下降情况,下撤的速度比较慢。”张梁说,由于这样一拖延,天色渐晚,天气开始有了变化,刮起了风,下撤变得更困难,特别是天黑下来,摸黑下山非常困难,队伍也散了,方向也搞不清了。

李斌体力最先出了问题,张梁后来在加德满都听楼国龙讲,楼是最后与李斌在一起的人,李斌后来走得氧气面罩不知道什么时候已掉了,眼镜也不见了,个人自理能力明显下降,越走越不行,可能当时已经出现迷幻状态,楼听到李斌不断喊几个人的名字,说“很冷,不走了”,大约晚上7时左右就不行了,怎么也不走了。

“登上去已经很累了,那种情况下只有靠能力更强的人营救,应该是夏尔巴人,但夏尔巴人也有能力高低,这次的两个夏尔巴能力就弱,其中一个是去年我们攀登另一座山峰时的一个帮厨,今年做了向导,这两个夏尔巴人下撤时还滑坠了两次,是抓住了我们的绳子才避免了坠下去。”张梁说,随着天黑,只有依靠头灯和领队杨春风摸索着找路,悬崖峭壁的,很吓人,一个不慎就极有可能摔下去,但这样在山沟里走了几乎一晚上。

不解赵亮为何没撤下来

“赵亮年轻,每次拉练的时候都在前面,身体素质好,能力也强,不知为什么没撤下来。”对于赵亮的失踪,张梁说他不太理解。天黑后大家走散了,走到第二天(14日)凌晨3时左右,他和赵亮、韩昕遇到了夏尔巴人,并在一个小平台上等其他人,后来又遇到了饶剑锋。那时非常冷,赵亮冻得已经有点发懵。

在凌晨4时左右,张梁说他冷得实在受不了,一名夏尔巴人于是带着他开始继续下撤。下撤前韩昕、赵亮、饶剑锋还在小平台上,韩昕看上去还很不错,还在张梁出发前帮他按摩了一两分钟,没想到就此与韩昕永别。

大约2小时后,张梁回到了3号营地,当时太阳刚刚出来,在他之前,滑坠的队长张伟和领队杨春风已经回到营地。他此时还不知道李斌已经发生了意外,张梁还特意在朝阳出来时拍了照片。

由于体力透支,张梁在3号营地睡了几乎一整天,中间他醒来时,杨春风送来了吃的东西,并告诉他一个噩耗:“机长牺牲了”。当时还不知道赵亮和韩昕也发生了意外。

服务不到位是事故原因之一

据张梁介绍,这次活动每人费用10万元,本来应该是夏尔巴人向导与队员是一对一的数量,但实际上没有实现,他的夏尔巴人就没上去。上去的夏尔巴人能力又不强,那种情况下,登顶的或多或少会出现幻觉,能力弱的没人带真下不来。据他分析,当时的天气不至于导致死亡,没有雪崩、暴雪等极端恶劣的情况,而是向导等服务出了问题,加上天一黑,急了,一晚上在山沟里转,有的恐怕冻得意识模糊,当时非常恐惧,很多时候大家也不敢乱动。

张梁后来是自己从3号营地撤下来的,回到了大本营,然后搭乘救援直升机飞到加德满都。(记者 邹玮/文、图)

最新动态

5队员返回加德满都 其余3人遇难

据新华网加德满都5月16日电 中国首支道拉吉里峰民间登山队8名队员中的5人16日安全返回尼首都加德满都,其余3人遇难。领队杨春风当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登山队13日上午登顶道拉吉里峰,晚上在下撤到海拔7400多米的高度时,1962年出生的队员李斌因体力不支死亡,另外两名队员赵亮和韩昕坠入冰谷。道拉吉里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海拔高度位列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中的第七,因山势险恶让人望而生畏而得名“魔鬼峰”。

韩昕的记者朋友 联系大使馆求助

对于整个救援过程,张梁说,15日就看到有直升机盘旋了,但直升机飞不到3号营地,人必须撤到1号营地才能上直升机。16日张梁从1号营地前往大本营时看到了直升机在向1号营地冲。

饶剑锋、楼国龙是在张梁返回3号营地后的当天下午被夏尔巴人“拖回来的”。后来饶、楼也在其他人帮助下撤到了1号营地,然后与其他人一起搭乘直升机接上返回大本营的张梁,然后飞到海拔更低的意大利营地,意大利营地放了一些汽油桶,直升机加油后,飞到了加德满都。

张梁回到加德满都跟其他人沟通,才知道了赵亮、韩昕出现意外的情况。“直升机据说只能飞6000米,还要有平台才可以,必须先把人弄到1号营地才行,3号营地根本飞不上去。关键是14日不撤到3号营地,那种寒冷的天气很难坚持下去。”张梁说,他后来也是听杨春风说,在饶、楼二人回来后,他曾请夏尔巴人背睡袋上去,大约2小时后夏尔巴人回来自述称,看到了赵亮滑坠,腿断了,腰也不行了,而韩昕则不知所踪。楼是最后一个见过韩昕的人,据楼说,他们分开前,韩昕还笑着对相对弱一点的楼说:“老楼,下了山让我的哥们好好采访你一下。”因为韩昕从山东带来一位记者朋友,但这名记者没有登顶,后来从营地回了加德满都,可能是事后杨春风通过卫星电话通知了这位在加都的记者,这位记者联系了大使馆求助的。

大使馆托4夏尔巴人 随瑞士队找遗体

据张梁介绍,他和饶剑锋等昨天都住到了酒店,但饶随后到了医院,说脖子有问题,之后就一直没见面,据说饶的家属今天会到加都。楼国龙的10个脚趾都冻黑了,他看到后让楼赶紧去医院做了处理,应该没有截肢危险,已经做了处理出院。

张梁原计划登完“魔鬼峰”后,赶到同样在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与王石等人会合,进行计划中的“清洁珠峰行动”,“出了这么大的事,根本没心情了。”张梁说。

对于目前事件的处理情况,张梁说,大使馆据说已经从加都请了4名夏尔巴人,跟随瑞士登山队去找韩昕和赵亮的遗体。估计瑞士队这几天就会登顶,能不能找到还真的不清楚。

而本次组织活动的杨春风正在与夏尔巴人公司交涉,除了人员的情况,大家的东西还都在营地,需要做撤营等一系列工作。

张梁说,13日是50年前瑞士人上魔鬼峰的纪念日,没想到当天瑞士人没登顶,我们中国人上去了,但付出了3条生命的惨重代价,深圳是个户外运动参与者众多的城市,希望吸取教训。

相关新闻

遇难者家属今将抵加德满都

昨日下午,记者从多方了解到,李斌的妻子在曹峻的陪同下,将于今日上午10时从拉萨出发,预计2小时后到达加德满都;而赵亮的家属已于昨晚7时从广州直飞加德满都,韩昕的家属也预计今日到达加德满都。3名遇难者家属全部到达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工作人员将与他们商讨进一步的搜救事宜。(记者 李俊牛)

新闻链接

民间登山队尼泊尔遇险续:又一深圳队员失踪

●来自深圳的赵亮下撤中滑坠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山东籍登山队员韩昕

●李斌家属将于明日抵尼泊尔处理后事,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派出直升机营救

深圳新闻网讯 47岁的深圳航空公司机长李斌成功登顶道拉吉里峰之后,在下撤的途中因为遭遇大雾天气而不幸遇难,他的人生最高点是在8201米的卓奥友峰,而他的人生就定格在8167米的道拉吉里峰高度上。从5月13日事发至今,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已派出两架直升机前往营救,但是由于事故点海拔较高,救援十分困难。此事经晶报详细报道后在市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昨晚8时许,记者又电话连线了身在加德满都的深圳山友张梁,他向记者证实来自深圳的登山队员赵亮在下撤途中也已滑坠失踪,同时失踪的还有山东籍登山队员韩昕,目前道拉吉里峰气候条件相当恶劣,据专家分析他们的生还概率已不会太高了。

目前,深圳登山协会和深圳航空公司分别成立了应急小组,深圳、拉萨和北京均有协会的理事和工作人员24小时跟进此事。李斌家属在深圳登山协会副会长曹峻的陪同下,最快将于明日抵达尼泊尔处理相关事宜。

□遇险经过

1、下撤途中队员遭遇风雪天

“刚接到张梁电话,他已回到大本营,饶剑锋已乘救援直升机前往加都(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昨日下午2时,曹峻向记者发来短信,内容并未透露队员们的伤势。

一直处于手机关机状态的张梁,直到昨晚8时才重新开机,记者电话连线到了他,张梁告诉记者,他于昨日中午从大本营回到了加德满都,除了身体有点虚弱外,并无其他伤势,而饶剑锋后颈部冻伤,广州的楼国龙脚趾变黑。

张梁告诉记者,他们一共有8个人于尼泊尔时间5月13日中午1时成功登顶,而来自苏州的张硕坪在训练中就中途退出了,在上午登顶前天气一般,下午下撤过程中,天气突变!“在高海拔的雪山上突然刮起了风,下雪了,但不像暴风雪,当时只有两个夏尔巴人一起下撤,大家奋力往下跑,情况很乱;在下撤到海拔约7800米左右时,我看到李斌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好像是高原反应受不了,然后不走了。”张梁的话语中流露出悲伤之情,“我记得李斌是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跟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赵亮、韩昕、梁哥,明年我们还要一起登雪山!’没想到这句话成了永别。”

2、赵亮下撤营地途中滑坠失踪

韩昕是最早被报道失踪的队员,昨日记者从张梁处证实,来自深圳的赵亮也失踪了。

“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见到赵亮,我记得在往C3营地下撤时,大约在海拔7500米处,我听到了赵亮的喊叫声,好像是在喊韩昕的名字,但言语中,我感觉到他应该是受到严寒而产生了高原反应,精神受到刺激;两个多小时后,当我回到C3营地时,一个夏尔巴人告诉我,他亲眼看到赵亮抱着头,然后从雪山中滑坠了下去。”张梁说起这些,言语中有些颤抖。

3、韩昕体力耗尽无法行走

张梁还告诉记者,在下撤途中,他看到韩昕的状态很好,也不至于到出事的地步,“也是在回到C3营地后,夏尔巴人又重新回去找韩昕,经过不断努力,夏尔巴人说,他们找到了韩昕,准备带着韩昕下撤时,韩昕却不能走动了,应当是体力消耗殆尽。”张梁说。

昨晚7时45分,来自搜狐老板张朝阳的微博消息称:“尼泊尔山难遇难人数为3人;先是李斌在8000米左右不行了,后来韩昕与赵亮在7400米左右均滑坠而受伤,无法下撤,到目前两人都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其余5人已经确认安全回到加德满都。太惨了!悲!”后来,有登山人士告诉记者,张朝阳的消息是来源于中国登山协会。

赵亮:1974年生于山西,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1996年入职深圳某局,现任某局秘书科副科长。

李斌:1963年生于江苏南通,在空军某部当过多年的飞行员,现任深圳航空公司飞行部六分部空中客车A320/319教员。(以上资料由山友曹先生提供)

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10-05/18/content_4604587_4.htm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modify]1274155587,十一郎[/modify]
作者: 游泳池    时间: 2010-5-18 14:36
标题: 遗憾
[sign][img align=left]http://www.lvye.org/uploads/lvyebb/43832538.gif[/img][/sign]
作者: comcat    时间: 2010-5-18 16:07
标题: 应该也是前方由 Weather man 收集数据,传回后方计算预测,再将结果传回
通信应该也是走的卫星

据已有的公开资料,气象局在珠峰大本营设有无人自动气象站,每小时采集一次数据,经北斗导航卫星以短消息传回北京处理,进而预测大本营天气 [sign][/sign]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19 18:34
标题: 道拉吉里峰山难的最终登山报告
来源:http://427005427.blog.sohu.com/151898171.html

http://www.zbnews.net/zbnews/tiyu/2010_5_19/2010_5_19/1039777.shtml

       

        5月18日,经过几天的调查取证,以及根据5名下撤领队、队长、队员的口述以及本次登山活动尼方夏尔巴领队叙述,中国道拉吉里登山队组织方“杨春风高山探险公司”正式出具了本次“道拉吉里峰山难的最终登山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登山队4月18日到达海拔4611米的道拉吉里峰登山大本营,经过12天适应休整,于5月1日第一次冲击顶峰,遭遇大雪天气于5月2日返回大本营,等待好天气再次冲顶。根据天气预报信息,5月13日顶峰附近天气状况较好,队伍8名成员遂于5月10日行动,当天到达5810米的一号营地,5月11日到达6700米的二号营地,5月12号到达7350米的三号(突击)营地,这三日的行进中,队员状态一直良好,平均每日行进约6-8小时,每小时上升海拔120-150米,5月13日突击顶峰上升高度为817米,预计用时为12个小时,按队员前3天的上升速度,时间是充足的。

        5月13日凌晨1:30分,全部队员从735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顶峰突击,约上午7:30在7950米的高度横切通过一段较长的雪坡时,速度较慢,耗时2小时,由攀登队长张伟和夏尔巴向导在前开路领攀;上午11:00到达8100米处,由领队杨春风修路领攀,下午12:30分,全部队员到达顶峰,合影留念后,于下午13:00全部队员开始下撤。下撤至8100米时,张伟不慎滑坠至7950米处,后自救止住,和一名夏尔巴一起下撤;剩下7名队员中,饶剑锋和一名夏尔巴结组下撤,其余6名队员和3名夏尔巴共同结组下撤;这时已经下撤了约2个小时,天气开始变化,起了云雾,刮风并且下雪(风速约10米/秒,雪不大),能见度下降,队员李斌体能消耗严重,不能持续行走,使整个结组下行迟缓;下午18:30分,下撤至7600米处,李斌体力衰竭,无法再行进,队伍遂放弃李斌;晚上约21:30分,杨春风由于体能透支,在7450米处滑坠,丧失意识,后被上来接应的夏尔巴发现,用绳索拖回7350米的3号营地;在杨春风滑坠之后,队员赵亮体能透支,失足滑坠摔下山崖,被夏尔巴看见,并判断救援赵亮无望;其余队员体能也严重不足,意识在缺氧状况下也不清醒;队员韩昕,向下方摸索,失足滑坠下山崖;队员张梁在夏尔巴带领下,于凌晨约6:00回到C3;剩余队员遂停止行进,等待夏尔巴向导前来救援;6:30分,第一批夏尔巴向导从C3上行,带着氧气、水和食物、睡袋等物品前去救援队员;第二批上行救援的夏尔巴于9:00前去救援,于10:00回来并救援回队员楼国龙,同时报告说队员赵亮和韩昕已经无望救回;第三批夏尔巴于下午约13:30继续上去救援,于下午18:00救回队员饶剑锋,并报告上面未见到其他队员。

        14日,4名队员(杨春风、张梁、楼国龙、饶剑锋)在3号营地休息了一天;15日,C3营地留守两名夏尔巴等待(期待生存队员会自行摸索回C3),队员从C3下撤到6700米的C2,看见当天上午8:50分从加德满都前来救援的直升飞机到达山区盘旋,由于直升飞机飞行高度达不到6700米以上,当天山上云雾又大,飞机只好返航;队员张梁从C2继续下撤至5810米的C1,其余3名队员在C2住宿一夜,16号上午6:00从C2下撤C1,上午7:50救援直升机再次前来,将3名队员分别救援回大本营。4名队员16日当天从大本营乘救援直升机返回加德满都。

        队员楼国龙在C3营地发觉脚趾在登顶下撤时被冻伤,饶剑锋在下撤时颈部扭伤,张伟在下撤时因为滑坠丢失了眼镜,造成双眼雪盲症,回加德满都后相继在当地医院治疗,其余队员身体除极度虚弱外,无其他损伤。

乌鲁木齐春风高山探险公司

2010年5月18日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20 11:38
标题: 错鸟。weather man无需到一线,也不能仅仅依靠个别站点的信息做预报
与weather man打交道是这样的:
1、提前聘请,并指定预报区域和时间。
2、在山里,通过email(一般是卫星电话上网)获得预报信息,基本上是每天一次。
3、前期,若预报与实际有特别大的出入,及时与weather man沟通,找出问题,进行调整。

weather man做预报,主要通过对气象卫星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俺也不晓得。相信信誉好的weather man,一定还有自己的一套模型和经验。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日落声音    时间: 2010-5-20 12:32
标题: 哀悼...再美的风景也不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 戴头盔的老龙    时间: 2010-5-20 18:50
标题: 天气形势图

43861556.jpg (64.17 KB, 下载次数: 35)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10-5-21 18:14
标题: 登山应该做个什么梦?[5月21日定稿]
――道拉吉里峰山难启示
作者:十一郎

    2010年5月13日中午12:30,8名中国业余登山爱好者,在尼泊尔登顶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50年前的这一天,人类第一次登上了这座山峰。

    截止到这一刻,一切似乎非常完美。然而随着一场并不猛烈的风雪的到来,这支由8名登山客户、5名夏尔巴向导组成的队伍,却遭遇了一场痛苦的溃败,大部分成员在海拔7400米的野外,伴着死神度过了艰难的一夜。最终3名队员不幸遇难,保住性命撤下来的队员当中,有1人冻伤、1人雪盲、1人扭伤。

    这是中国登山界近8年来遇难人数最多的高海拔山难事故,3名遇难的山友分别是来自淄博的韩昕(滑坠、被放弃)、来自深圳的李斌(体能衰竭、被放弃)和赵亮(滑坠、被放弃)……三个家庭的顶梁柱,永远倒在了山上。痛惜之余,这个事故也深刻反映了当下国内登山的某些现状。

    由于队伍中有我熟悉的山友,我几乎第一时间得到了来自前方的信息。然而,同一个消息来源对事情的描述,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比如:15日晚,前方告诉我们“张梁、赵亮等其他队员已到一号营地(5810米)”;16日晚,得到的消息却是:“赵亮在三号营地(7350米)以上失踪”。生还队员回来后,则讲述了一个“罗生门”般的故事……

    综合一线消息、队员各自的回顾、组织方的报告、以及同时攀登道拉吉里的外国登山队日记,我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1、队伍原来计划于五一之后攻顶,而实际上攻顶放在了5月10日之后,那么后来山上的给养够不够呢?

    2、全队从6700米的二号营地开始吸氧。通常攀登8000米山峰,都是7500米以上用氧。那么,准备的氧气够吗?过早吸氧带来的身体依赖,如果在超高海拔氧气用尽,危害更大。这一点他们知道吗?

    3、一个澳大利亚两人组,原计划13日登顶。11日他们和中国队一起,从一号营地前往二号营地,当晚遇到了暴风雪。12日尽管放晴,澳大利亚队还是决定下撤,他们认为“在如此条件下,再一次攀登的话不仅仅是冒险了,这简直就是一次自杀”。同时,根据登山天气预报,14日有4毫米降雪,5月15日开始,才有3个好天气。中国队选择13日登顶,如果是为了凑50周年的光环,这个赌注就太大了。

    4、 组织方最后的报告中,关于下撤部分,不断出现“全体体能透支”、“结组下撤”、“滑坠”等描述。登山对体能分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有体能回到营地。提前用氧、下撤时全体透支,不由得使人对这支队伍的整体能力是否足以应对这座山峰,产生疑问。

    5、这次的8名登顶队员,虽然都有7500米以上的攀登经验,但大多是一直喝“商业登山”奶水成长起来的,技术能力、独立面对意外的经验等都欠缺。

    这一切,加上一场不大的风雪,铸成了登顶下撤途中的溃逃和灾难。

    近两年,国内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商业登山模式登上了珠峰等雪山。于是,坊间开始有人向往着完成14座8000米山峰。然而,珠峰、卓奥友、希夏邦马等山峰的传统线路,其难度在14座当中只属于最低的那一档。事实上,8000米级的技术型山峰,并不适合采用商业登山的模式。道拉吉里峰在14座中,算是难度中等。后面的K2(乔戈里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安纳普尔那I峰等,对于只玩过“保姆式”登山的客户而言,绝对是“温室外的另一个世界”。

    登山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登山的噩梦,意味着死亡。当前这股在国内“登山客户”中刚刚兴起的“14座8000米”迷梦,是不是该醒醒了?

*谨以此文寄望:逝者安息!生者不息!

备注:
关于此次山难的详尽信息,我收集在――http://11wolf.blog.sohu.com/entry/8172921/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作者: darkshark    时间: 2010-5-21 22:18
标题: 8000米山峰,6700米开始吸氧?夏尔巴得累死
[sign]皮黑善水,性凶猛,爱吃鱼

边走边看 go2photo.net[/sign]
作者: 久点    时间: 2010-5-23 00:49
标题: 有种很矛盾的感觉,支持十一郎的看法,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总觉得如果把这次攀登定义为商业攀登有些别扭。从花费上以及雇佣夏尔巴的过程看,无疑是一次商业攀登。但是从攀登过程上看,却又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本人。总是不愿意把这次攀登与王石、吴文洪、吴银善划等号。从攀登角度看,商业化究竟在这次攀登中占了多大比例,令人很难判断。

如果在攀登过程上是纯粹商业攀登,恐怕也就一带而过了,像吴文洪,并不能引发关于登山的思考,只能引起商业化运作和社会化影响的思考。

然而这一次,我更愿意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登山者,这种死亡,总是能引起我们关于登山的思考,也能够给我们带来经验。我也更愿意把他们看成是先驱者而感谢和缅怀。尽管有了一些错误。这是我们追赶欧美的步伐。总会有人牺牲的。

在我眼里,他们要比吴银善高大得多,吴银善不仅雇佣夏尔巴,她的那些登山同伴,也都是她的协作。

虽然这次攀登也包含了前期和程序上的商业性。但是,从商业性和社会性去看待事情,对业余自主攀登者来说似乎不会得到什么收益,也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

安全下撤的五位,能力上一定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希望今后能够完成更好的攀登。

祈愿后来者能够吸取鲜血换来的经验,正如十一郎所总结的这些,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

以及更深的思考。

如果能够抛开商业化,为攀登而死,就是为爱而死。
作者: mh    时间: 2010-5-23 10:40
标题: 现在没看到细节前不清楚
是自由攀登队员还是被赶上山的羊不在于帮助的人是否多,在于关乎他们*自己的*大主意是谁拿的。举个比较俗的但是能看出刺刀见红时谁说了算例子,吴银善这样的人有权力对雇佣的人说:“张三,你最强也很想上顶但你别上顶了,你的任务是从突击营地上方接应我下来,李四,你这次要是跟我上顶,否则剩下的一半钱不给你。”杨队队员能对*他们自己的*攀登中的关键事项做什么决定,我要看了更细节的报告才能说。 [modify]1274582567,mh[/modify]
作者: 星月牛仔    时间: 2010-5-29 12:20
标题: 业余玩这个的人大概都有三个特点:有钱有闲童心未泯。
所以上去后,由于高山缺氧,本来能理智思考的也许变为幻想了。本来可以取消或改期的,变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牺牲了,确实惋惜啊!前赴后继,都觉得比前辈强,最后到了高海拔也许出现了很多幻想,这个只能是谁有谁知道了!他自己要是不说,谁知道啊! [sign][/sign]
作者: 21C2007    时间: 2010-6-14 08:24
标题: 新的,转来的。。。
http://news.sina.com.cn/s/sd/2010-06-13/115320470901.shtml

8人民间登山队登顶不到24小时3人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3日11:53  三联生活周刊

  道拉吉里山难:常识考验下的高山探险

  一支8人组成的民间商业登山队,体验登顶快感不到24小时,就失去了3条生命。2010年5月13日,尼泊尔道拉吉里山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山友:这里绝不是旅游休闲的去处。

  记者◎李翊   实习记者◎贾子健

  3个人的死亡

  李斌彻底躺下的时候,楼国龙竟然一点感觉也没有,他告诉本刊记者,“那时我已经麻木了,看到死人就像看到动物死亡一样,没有任何感觉”。这个时间定格在5月13日18点至19点,距离13日凌晨1点开始登顶那个时刻不到24小时。

  “海拔时间没记忆了,下山不久,就一直昏沉沉半睡半醒这样了,停时我就睡,再醒来,身边只有一个夏尔巴人坐着。李斌氧气面罩已不见,思维还清晰,说话清楚,说‘你们走,不要再拖’;‘好冷啊,不走了’。我就这样看着李斌从一口气变成半口气,最后结束了生命。”

  李斌是8人组成的道拉吉里中国民间登山队的第一个死亡者,他长眠在尼泊尔道拉吉里山7600~7350米陡、雪岩混合处。

  死神第二次来临是在14日凌晨2点,赵亮寻错路攀岩石,被夏尔巴人喊回,在返回中滑坠。根据夏尔巴人拉合巴和达瓦丹增给本刊记者的回复邮件,赵亮滑坠点约在海拔7700~7600米,滑坠超过150米,未停顿或被岩石卡住,踪迹全无。中方队员张梁曾听到韩昕喊赵亮,之后很快恢复安静。

  在赵亮失踪后仅一个多小时,身体状况尚可的韩昕成为第三个死亡对象。3点30分至4点之间,中方队员张梁、饶剑锋、楼国龙、韩昕4人在7450 米处一小平台会聚。张梁和达瓦丹增继续下C3。楼国龙还记得,张梁撤前,韩昕还对张梁做按摩放松。然而,就在张梁下C3后不久,韩昕在试图减轻重量,解背包冰爪、安全带准备下撤时,滑坠50米被岩石卡住。14日6点30分,3个夏尔巴人从C3往上接困守在7450米处的楼国龙和饶剑锋,在附近发现韩昕,用绳拴韩昕拖救,发现韩昕已遇难,遂放弃。

  当以张梁为首的7人与“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签下登山协议时,这样仓皇逃生,生死瞬间的局面并不在计划内。

  “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组织的道拉吉里登山队,队员7人:赵亮、李斌、楼国龙、王江(化名)、张梁、韩昕、饶剑峰。领队杨春风,攀登队长张伟,记者郑向锋,全队10名成员。队员多为杨春风之前登山客户,商业登过7000~8000米山峰。2010年4月19日,全部抵达道拉吉里BC。临离开成都时,7人曾拍下合影,每个人脸上都写着“跃跃欲试,踌躇满志”。

  为了这次与道拉吉里峰的约定,这7个人人均需要向“杨春风公司”支付10万元的登山费用。这个数字在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副主席王铁男看来,属于登山界很低的,他告诉本刊记者,“国内登珠峰的价格有20万~25万元的”。7个人身份各异:张梁是深圳农业银行职员、国家级登山健将、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赵亮是深圳市某职能部门的一名公务员;李斌在空军某部当过多年飞行员,后任深圳航空公司飞行部六分部空中客车A320/319教员;韩昕是山东淄博探路者户外用品区域总经理;同样来自深圳的饶剑锋是深圳特发集团特发地产前总经理;广东人楼国龙曾经是大学教师,后下海从事医疗器材生意,现在已经“退休”,以周游世界为乐。

  不过5月3日,在江苏光大银行工作的王江因假期满,中途撤出,使得最后实际成行队员人数变为6人。在山难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江坦率地指出,假期即将结束并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他已经和单位申请到了续假,但是他自己感觉非常不好,这种感觉源于对杨春风这次活动组织的不信任。

  王江认为,在活动发起时,杨春风隐瞒了山的难度。“关于道拉吉里峰的资料非常少,不像珠穆朗玛、慕士塔格、卓奥友这样的山峰,有很多山友发的博客、图片可以了解。不懂英文也无法了解到英文资料里关于这座山的介绍。最初想要组织道拉吉里攀登的其实是新疆乔格里公司。2009年10~11月,乔格里公司曾经派人来给攀登过7000米以上山峰的队员做工作,看是否愿意去攀登道拉吉里峰,这些队员包括我、楼国龙、饶剑锋等。因为我对2009年7月乔格里公司组织的慕士塔格峰攀登服务很满意,就同意考虑。”王江说,2009年底,杨春风脱离乔格里公司自组公司,后来,杨春风公司的职员麦子打电话邀请他参加道拉吉里的攀登计划,并说杨春风是经验非常丰富的领队,攀登慕士塔格、玛纳斯鲁的成功都是他的功劳,现在因为经济上的一些矛盾从乔格里分出来了。在王江最关心的攀登难度问题上,杨春风公司的答复是与卓奥友一样(卓奥友是8000米山峰的初级入门山)。

  山难发生后已回到国内的王江在和乔格里的总经理侍海峰以及一些活着回来的队员交流后才知道,2009年底,乔格里公司在准备道拉吉里计划时,曾经咨询了西藏登山队、王勇峰还有夏尔巴人等多方意见,他们给出的反馈是千万不要登道拉吉里峰,这座山不适合商业登山。侍海峰曾亲自给楼国龙和饶剑锋打电话告诉他们活动取消,而通知王江的是麦子,麦子却隐瞒了这个情况。

  想法不一的登山者

  作为深航的飞行教员,李斌爱上登山有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深圳的户外运动一直开展得很好,李斌和太太孙艳清1996年到深圳定居,喜欢上磨坊网的李斌开始和太太一起参与登山活动。最初他们只是爬爬深圳周边的土山,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斌开始关注磨坊网的“高寒地带”版,也开始参加关于雪山方面的登山讲座,将目标投向了雪山。

  孙艳清告诉本刊记者,李斌最开始接触雪山攀登是从四川的四姑娘山(大概2003年)、青海玉珠峰(约2005年)开始的。之后,李斌又登了慕士塔格、卓奥友峰……李斌和赵亮在深圳的户外运动中认识,曾经一起去登梧桐山,交往比较多。之所以会参加道拉吉里登山,“是听说赵亮也去”。

  李斌曾经登过两次卓奥友,第一次登顶未成功。“他是飞行员,也曾经学习过观测天气,当时天气情况不好,他感觉根本不能登顶,就果断地决定下撤。”这事让家人觉得李斌是有理性和自控能力的,也就不过多担心安全问题。

  “这次去也会提醒他注意安全,但是并没有多想。”在出发前,李斌还去香港采购装备,包括可以在零下40~50摄氏度使用的睡袋。“当时他特别高兴,体力也非常好,出发前没有任何问题。”由于登顶时间一再拖延,孙艳清的休假也到了,两人在卫星电话里约定在拉萨见面。因为按照正常的登山计划,5月 15、16日,队伍会安全返回拉萨。

  孙艳清说,李斌保留着一张合影,是一次登山中与一位外国独腿登山者的合影。“他驾驶的飞机也曾飞过雪山,但他认为雪山是用脚来丈量的,征服雪山的时候也是在征服自己。”

  然而,当对自身能力没有一个正确评估时,征服自己似乎就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王江说,李斌在到达大本营时就出现了高原反应,吐了。在他的感受中,道拉吉里4000多米的地方比卓奥友的5800米还要难受。此外,恐高与李斌飞行员的身份和他热爱登山的行为显得非常矛盾。张梁说他也曾和李斌聊过这个,李斌说可能开飞机和徒步行走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张梁回忆,从7950米无路绳到山顶的一段要过一个冰裂缝,机长显得很恐惧,行进很慢,不敢过去。但是后来,他还是过了冰裂缝,并最终登顶。

  在张梁看来,赵亮的身体可以算最好的。“第一次从大本营到C1,很多队员都没有走到,他和杨春风、张伟都走到了。冲顶他也是走在最前面,和杨春风一起修路。韩昕也很快,他一直是张伟带着走。”

  “他很自信,甚至是对于自己的体能过于自信,非常要求完美的一个人。”《淄博晚报》记者郑向锋听张伟转述过一件事:在登顶后,大家都在拍照,只有赵亮不拍。张伟问他为什么不拍,赵亮说,不要照集体照,要一个人单独照。别人都拿着小旗帜照,他非要拿大旗子照。

  韩昕则是淄博登山界的旗帜,郑向峰评价他“认真、率直、坦荡”。2007年,韩昕担任领队攀登青海玉珠峰时所有队员都出现高原反应上不去了,韩昕一个人硬顶着登上去,并登顶成功。那是他第一次登雪山。2009年,韩昕登慕士塔格峰,也是在同行其他队员撤出时,一个人登顶。不过,这次韩昕的登山活动,因为媒体和资本的介入多了别样的意义。

  韩昕和《淄博晚报》记者郑向峰是作为《淄博晚报》登山队队员加入到道拉吉里登山计划中的,他们的这次登山活动由中信银行淄博分行独家冠名。 2010年3月31日,郑向峰为这次冠名仪式写就的新闻稿件里明确指出:“经过了3次成功策划攀登雪山活动之后,他们首次将攀登高度提升到海拔8000米以上。《淄博晚报》登山队将目标定在了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世界第七峰的道拉吉里峰身上。本次‘淄博人,挑战世界第七峰’活动旨在宣传省运、诠释登山精神。如果条件允许,登山队员力争将省运会旗插上海拔8000米高度,本次登山活动可谓意义重大。”

  按照资金来源,王江把参与道拉吉里登山计划的6名队员分成两种类型:“我、李斌、赵亮都是自己掏钱参加登山活动,假期是自己的年假、调休等时间凑出来的,一次可以凑二三十天的样子。我在去年登慕士塔格峰时曾经和韩昕在喀什见过。据我所知,韩昕和张梁都是有赞助来登山的。”

  对于赞助,王江认为,这肯定会给队员想要登顶造成一定的压力。“虽然合同里没写一定要登顶,但是你这次拿了赞助没有登顶,下次还会有赞助么?” 而对他自己来说,用自己的钱没有这样的压力,一切安全第一。张梁的费用有单位和商业机构赞助提供,至于赞助是不是会造成登顶压力,张梁认为因人而异,“高海拔地区靠实力,要量力而行,我自己的原则是安全第一,不会盲目贸然登顶”。

  不过,根据郑向峰的了解,不管是赞助的还是自己掏钱的,这次登山队的多数队员要登道拉吉里峰,就是为了下一步登珠峰。“去年吴文洪去世后,中国登山协会出了规定,没有登过7000米的山,不能登8000米;没有登过8000米的,不能登珠峰。”郑向峰说。

  欠缺的登山“常识”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曾说过,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然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应该是有前提的,“只有活着走下山来才算真的成功”。安全,永远是登山活动中的重要话题。然而,欠缺的登山“常识”让这次道拉吉里登山更像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冒险。

  中国登山协会一位专家说:“国外登山运动经历了200多年才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水平,而高山向导是维持这种探险精神的安全支柱。”眼下在国内,真正合格的高山向导几乎没有,而多数登山者依赖的夏尔巴人,其实并不具有专业执照。

  以法国为例,做一个合格的高山向导非常不易。首先,他必须攀登过高海拔山峰各15条经典登山路线,有一定难度,包含冰壁、岩壁和混合地形及15 条经典滑雪路线,才可以申请报考。通常每年有2000人报考,只有200人取得考试资格,最后可能只有40人通过初试。一周考试后,经过夏季7周 (3000欧元学费)、冬季5周(2000欧元学费)的学习,成为向导候选人。如此保持两年,并且能够带队走一些简单路线,才能得到国际向导联盟 (GIAM)颁发的执照。最后还要回学校去参加为期4周的集训,每天都要考试,如果基本上都能过关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商业向导。

  同时,在国外正规的高海拔登山中,向导非常重要,每条路线都有价格,其中也有向导公司作为中介。公司给顾客提供一个向导名录,顾客在其中挑选完毕后,向导要把佣金所得付给公司20%。一个国际向导,攀登勃朗峰的收费是250欧元/天,经典路线全程收费约2000欧元到3000欧元。而他们不但承担向导重任,还要负法律责任,因为法国关于高山向导是有法律保障的。

  道拉吉里登山计划的组织者杨春风看上去黑瘦、矮小、沉静,很难把他与“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10次登上慕士塔格峰,4次登上博格达峰”的职业登山运动员联系起来。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经历。杨春风曾是一名中医,20岁时,中学毕业的他跟一位中医师傅学医。5年后,他取得了《医师执业证书》,开了一家自己的诊所。由于行医认真、经营得当,诊所效益好,杨春风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5年后,因为喜欢探险,杨春风关掉了诊所。

  1998年冬季,杨春风和十几名队友一起攀登博格达峰,这是杨春风第一次真正攀登雪山。当时,他们从博格达峰的南麓进入到山脚下,在两周的攀登过程中,杨春风切身体会到了登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由于天气原因和线路问题,杨春风的首次登顶没有成功,最后他只登上了旁边4700米的小侧峰。站在像屋檐一样的山顶上时,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场攀登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虽然一路很艰辛,途中还经历了滑坠,但是当站在山顶鸟瞰远景时,内心只有无比的激动。”

  2002年,杨春风和一支波兰登山队一起攀登世界第二高峰――喀喇昆仑山的主峰乔戈里峰,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国际顶尖登山强队,他只登到了 6000米。而就是这100天的攀登后,他从一名独自攀登的登山者转变成登山领队,并在2003年自己组织了第一支慕士塔格峰民间商业登山队。王铁男这样评价杨春风:“他是个对朋友特别好的人,但是耳根子软,不容易做决定。杨春风是一个好的登山运动员,好的高山向导,但是不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对于杨春风曾10次登上的慕士塔格峰,王铁男的看法是,“慕士塔格峰是7000米以上的山峰,但是基本没有技术难度。山下喀尔喀的牧民可以帮你把东西一直运到 6800米。慕士塔格峰穿踏雪板就能登顶,不用冰爪,技术好的队员甚至只穿普通的登山鞋就能登顶”。

  对杨春风的组织管理能力不能认同的还有张梁和王江。“在登马纳斯鲁之后,大家多次的邮件、聊天中,我都一再向杨春风强调他组织者的身份,是要组织队员安全登山,不要只是自己登山这么简单,身份要转变。”2000年,张梁曾和杨春风、张伟、王石一起登马纳斯鲁峰,这是张梁第一次和杨春风、张伟合作。张梁本来已经报名了尼泊尔的一家公司登道拉吉里峰,该公司已经把他安排到了瑞士队登山。在马纳斯鲁峰时,大家聊天中他得知杨春风也要组织道拉吉里峰的攀登,他说:“大家都是中国人,好沟通,也是为了支持国内的商业登山。”张梁因此成为最后一个加入杨春风登山计划的队员。

  “他们是以登养登,自己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靠我们完成攀登14座山峰的梦想。”王江的退出,原因之一就是与其他队员发生了意见分歧,“杨春风并不了解道拉吉里的天气、线路,仍然还要爬,有点太疯狂了”。而在郑向峰看来,杨春风对于道拉吉里山的攀登渴望还源于另一种需求――队伍中没有人曾经登过道拉吉里峰。2009年,杨春风带王石登顶玛纳斯鲁峰也是国内民间登山队第一次到国外登顶,杨春风想要打破民间登山只在国内的情况,开辟到国外登山的线路。这一次登道拉吉里峰也是为了能把出国登山活动作为常规商业项目稳定下来,就像国内对慕士塔格峰和卓奥友峰的开发一样。他们曾经咨询过夏尔巴协作,4月初到5月底被认为是登道拉吉里最好的时候,但是没想到今年天气条件这么恶劣。

  与组织者的不专业形成对比的是“奇怪”的道拉吉里峰。“奇怪”是郑向峰对道拉吉里山的第一印象。“海拔4000多米就开始出现冰川,大本营也是建在冰川上,每天晚上睡觉都能听到大风的声音,没有风声的时候也会听到雪崩那种‘轰――’的声音。”

  在更专业的登山者张梁看来,道拉吉里是一座技术型山峰,虽然强度不如珠峰。“登珠峰50周年,山下的大本营是人山人海。而今年是登道拉吉里50 周年,大本营里却冷冷清清,只有瑞士队、中国队、伊朗队和两个澳大利亚人,可见道拉吉里的难度是有共识的。”

  张梁说:“山的难度在于气候的不确定性。其他山峰,如珠峰、卓奥友都会有2~3天适合登山的好天气,但是道拉吉里峰不一样,小气候比较多,通常是上午天气很晴朗,下午就开始云雾缭绕,甚至能够在山上听到打雷的声音。此外,道拉吉里峰涵盖了很多雪山的路况类型,如雪坡、冰石路段,还有滚石。”张梁坦言,随着登山装备越来越先进,现代化的攀登完全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是很多时候是队员完全没有意识到登山的危险性”。

  道拉吉里距离尼泊尔首都非常远,登山队从加德满都乘飞机到博卡拉,后又转到奔尼(音译),然后才徒步进山,到达大本营花了近7天。4月18日,队伍到达大本营,本计划在5月1日冲顶。但是第二天,即2日,队伍到达C1,天气开始下雪,已经到达C2的夏尔巴协作确认前方道路无法行走。于是从5月2 日开始,队伍陷入等待。

  王江说,在营地适应训练时,李斌的体能和适应能力就都不好。“第一次到达C1时,李斌一夜都过得很难受。”第二次适应训练时,只有王江和赵亮走到7300多米,其他队员都只走到6000多米就折返了。在C2,队员被过早要求吸氧掩盖了李斌身体的问题,“如果不让他过早吸氧,向前走到7000多米,他的问题就能早一点暴露出来”。

  王江认为,登顶的关门时间应该控制在10小时,而要求的是12个小时,最后实际花了13个半小时才登顶。这对体能消耗是很大的,也说明很多队员实际上都不适合爬这座山。

  “登山能够安全回来才是最重要的。登山要考虑体能、适应能力、夏尔巴协作、天气和安全措施五大因素。人在不清醒的时候是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体能的,适应能力也需要相关的服务配套来保障。在这五大因素里,登山队员能够控制的因素并不多,所以就需要组织者的服务要跟上。”王江说。

  被采访的几乎所有幸存队员对于夏尔巴协作的选择都很有意见。按照协议,杨春风的公司约定给队员1∶1比例配备夏尔巴登山协作。为此,“杨春风公司”向“Tseringma Treks & Expedition (P。) Ltd。”夏尔巴公司雇10人(BC厨师2名),7万~8万美元,公司经理达瓦次仁(Dawa Chhiri)同时任该夏尔巴队长。该队购买瑞士商业天气预报,一天收数据两次有记录。

  队长达瓦次仁和几个队员去年也参加了马纳斯鲁峰的攀登。张梁当时就对达瓦的能力表示怀疑,但因为队伍中还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夏尔巴人,所以没出什么问题。这次的夏尔巴人换了很多,留下的都是能力很差的。张梁在登顶前就已经多次向杨春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本来就是个游击队,不能再找游击队了。”杨春风在山上时也意识到了达瓦这支夏尔巴队伍不靠谱,决定这次登完就要换人,但没想到就出事了。“有的夏尔巴协作看到中国人登顶了,就自己先下山了。”郑向峰说,夏尔巴队长达瓦就是这样的,据说张伟第一个滑坠后,滑了200米之后遇上了达瓦。而200米可以是下撤队员一个小时的高度。

  “夏尔巴协作也是有级别认证的,在费用上会有差异。而且好的夏尔巴协作一般都是提前半年以上的时间预订,这样尼泊尔的公司才能帮忙订到能力强的夏尔巴人。”张梁还指出,这次杨春风组织的队伍中,大家都不太熟。对于登山来说,队员间的默契和团队协作很重要。张梁加入队伍后发现,去年登过马纳斯鲁峰的只有他自己、杨春风和张伟,还曾经调侃过杨春风“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

  张梁一说起下山时的境遇就“心里生气”,他有多次的登山经验,但是亲身遇险还是第一次。“山上非常冷,冷得身体都会哆嗦失控。按照预先计划3瓶氧气是足够上山和下山到C3的,但是下山耽误太久,氧气早没有了。要是再耽搁两个小时,没准我也会没命。队长和领队滑坠,夏尔巴协作都提前下山了,上面就剩下几个找不到路的队员……”

  王江一直提起他对去年登慕士塔格峰时乔格里公司的服务非常满意。“他们承诺的都做到了。”合同里4┱1的协作达到要求,甚至协作更多;C3、 C2营地都有后备人员以备接应救援;在攀登中危险的地段都铺设了路绳。“有些地段他们并没有觉得危险就没铺,但是第一次训练中队员觉得很危险提出来了,第二次训练时他们就已经给铺好了。而这次攀登道拉吉里,只留了个伙夫,剩下人都上山了,C2、C1都没有可以救援的人。全队只有杨春风一个人配有卫星电话。幸亏杨春风没有出事,如果他滑坠遇难了,没有人能和下面取得联络,上面所有的人都可能会全军覆没。”

  现实正像王江所形容的那么残酷。张伟是因为氧气瓶制动才停止了滑坠。杨春风滑坠失去意识,幸亏被上山接应的夏尔巴协作发现拖回,第二天才清醒。张梁虽然自己下山,但是据说走路已经出现幻觉,如果再下山晚两个小时情况就很难预料,幸亏有夏尔巴人领路。饶剑锋被拖回来时已经没有意识。楼国龙是最幸运的,他下山时氧气已经用光,竟然在半路上捡到一罐氧气,插上还有25格(30格是全满,等于还有80%以上)。他与李斌结组下撤,李斌牺牲后,楼国龙需要把背包氧气瓶解下才能解除安全带,结果捡来的氧气瓶和背包又掉了。后来是上山营救的夏尔巴协作捡了滑坠后韩昕的背包给他,里面有氧气,楼国龙是靠着韩昕的氧气才撑下山的。

  曾经上过珠峰的饶剑锋是被夏尔巴协作拽着脚跟从山上拖下来的,他下山后一直说后脑疼,就是拖下来的时候脑袋在山石上撞的。下来后,他跟其他人说的是:“你们还要玩吗?不要小瞧任何一座8000米的山。”

  山难发生后接踵而至的现实疑问更让人纠结。杨春风的公司为每个队员买的保险是最低保额10万元,上海大众保险赔偿了每人10万元,而这次登山的费用就是每人10万元。杨春风的公司该不该赔偿?队员们是和他签的合同,他是否有能力赔偿?杨春风、张梁都登过珠峰,在道拉吉里峰一样会遭遇情况。用高度来划分山的等级的规定是否值得商榷?而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最需要的安慰是能够有权威部门中登协或其他部门出具具体的山难报告。

  “现在都不会有权威部门出具具体的山难报告,只有深圳市登山协会秘书长曹峻先生写的山难分析。”向本刊记者说起这个,孙艳清欲哭无泪。■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sign](⊙o⊙)?要带我去西藏?[/sign]




欢迎光临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https://www.lvy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