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75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攀登搭档] 运动攀登是一夜情,阿尔卑斯式攀登是老式婚姻 [作者:陈睿]

[复制链接]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3:5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size=medium]运动攀登是“一夜情”,阿尔卑斯式攀登是“老式婚姻”

撰文:陈睿(中国台湾)

**注1:作者在欧洲有多年阿式攀登经历,翻译多篇攀登文章,本文刊登在2007年12月户外探险杂志上.
**注2:前几天又再看一回的老文章,很好,发现这个只在org的湖南版曾经有过转载,那就转贴山版再次分享.

  四年前,我写了一篇介绍阿尔卑斯式攀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些我对在中国开展阿尔卑斯式攀登的感想。三年过去了,仍然只有香港人和台湾的赖明佑、曾庆宗曾经尝试过马特洪北壁路线,很少有国人去尝试欧洲三大北壁,阿尔卑斯式攀登在中国依然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阶段。

  阿尔卑斯式攀登不像运动攀登一样,通常需要两个人一组,才能够有较高的成功率或生存率。在运动攀登里你太容易掉进本位主义,然后只在乎对你自己发生什么事情,毕竟这个运动的性质,鼓励这样的行为,你去岩场时只需要有人帮你保护。尤其是在高级红点运动攀登时,你惟一在乎的是保护者做好他们的工作,愿意忍受多久的时间坐在下面,慢慢等你在屋檐底下挣扎,奋斗努力地想当年是怎么翻过去5.12限制级的天花板?假如你够幸运的话,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些人或是一个团体愿意来教你,或是当你在爬困难路线时鼓励你,但是别人对你的帮助也仅止于此。在全世界的运动攀登网站你常会发现以下的幽默广告——“先锋5.11,红点5.13”,急征保护奴隶一名,愿意在下雨和饥饿中等我完攀……

  运动攀岩中你自己爬得如何才最重要,其他人的表现,除了比赛外谁真的在乎。现在转到阿尔卑斯式攀岩譬如在秋末大霸尖山第三个绳距开始时,只有两个稀疏的岩锥打在脆弱的岩板上作两人的保护点,你紧张地看着搭档慢慢先锋上一个肮脏的5.8裂缝,沿线清理松散的石头和黏土。爬过十米后才达到第一个能够放保护的地方,他开始重心不稳地把三号岩塞掏出来。不知不觉一阵高山小雨刮进来,你的手指头开始冻结在保护器上,你担心先锋者是否能够抓稳,他慌张地在冰冷的雨中想办法把岩塞放进去。突然间他整个身体开门,但最后一霎那还是抓到裂缝,然后对你紧张地笑一笑。你发现假如先锋在放岩塞前坠落的话,将会是一个20米的冲坠,两倍坠落系数冲击力在你们两个可悲的保护点上。70米以下是碎石坡,这是一个3500米的山,离登山口大约25公里假如有任何人坠落,俩人都会同时飞下去,你开始不断地喊,在山下的人都可以听到的鼓励:“你办得到,你一定做得到,把那个岩塞放进去,千万不要掉下去,你不要掉下去。”

  运动攀登是“一夜情”,阿尔卑斯式攀登是“老式婚姻”,在你走进Pub(人工岩场),或者是Church(山岳)之前,你必须知道差别在哪里。和世界其他攀岩者一样,有人是好奇,有人是经朋友介绍开始学习,刚开始因为自己是生手,他会寻找运动里面同好者,在专业的指导下或是拜一个师父后来加强自己的能力,而且学得更安全,在某些地方当地的人群、文化能够鼓励攀爬者之间的互动,所以当他们已经有超过一季的经验后,他们能够继续攀爬下去,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跟另一个陌生人搭档合作攀爬,在国外很多著名的攀登区域的搭档都是这样。

  在国内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技术攀登本身是一个高专精运动,不像慢跑一样,有经验的玩家并不好找,以国内的消费水平,专业的课程又太贵,人们很少有机会在攀岩运动中起步,更不要讲继续持续下去。假如您研究国内的攀岩人口的话,您会发现大部分是30岁左右的男性,他们觉得需要更多或是更大的挑战来弥补他们现有的活动。他们并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而有时间来充实自己。

  一旦攀爬者超过初学阶段时,或离开这个圈子后想学习提高攀登水平,通常问题就来了。当您达到某个阶段,您渴望用您想要的方式去尝试更困难的路线,譬如说阿尔卑斯式攀登,您会发现当初一大群的朋友会愈来愈少。刚开始对每个人来讲,一年偶尔去几次野外就够了,但是对某些人来讲,为了能爬35米的天然路线,一个月要去多次才够,在炎热的夏天或者塞车状况下,您会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的兴趣,愿意去承担所带来的牺牲。现在时常暖冬的天气,没有任何下雪的征兆,如果平时不训练肺活量和经常结组攀爬的话,到了真下雪的时候,再来临时抱佛脚也不可能在两三周内恶补来完成您所要的高级路线。

  2001~2002年初冬,那时连一片雪花都没有,根据以前的经验,我老早就把两个月的入山证申请好,四个周末都在玉山训练。有些我认识的攀登者认为不会下雪还在家里。2005年龙洞我去过18次以上,最热的三个月里每周都被堵在前所未见的交通大塞车中。最离谱的一次从龙洞到基隆花了两个多小时,然后从基隆到台北又花了三小时。我耐心忍受这些不便之处,因为我知道假如攀岩能力要提升的话,我就要常来这个地方。军中有句名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高级攀冰/攀岩也是相同,假如您不花时间去下功夫,最后能力不会像奇迹一样出现,这一点是很难让其他玩家朋友相信的。假如您想找一个人去和您做同样的训练可能会更困难。假如说您是这种人——当您已达到这种程度的决心时,您会发现您通常是受过高度训练的孤儿。处在这种困境,背一条绳子没有地方可以去。假如说您是一个运动攀登者的话还好,因为爱好者多,人工岩壁也普遍,您能够有很多的“一夜情”!但是对阿尔卑斯式登山者来讲,没有搭档通常表示没有攀登机会以及无法满足您的梦想。我访问过很多攀登者,他们无法攀登的第一理由几乎一定都是没有伙伴。当他们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他们无法和旧朋友在一起,或者他们加入的攀登圈子没有同样兴趣的人。有少数幸运者,一种是“永远的学生或老师”,都有稳定的生活和时间,能做一般上班族不能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必须留在这个环境里,譬如说大学、研究所或政府机关。假如他们离开就像他人一样面临同样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人会选择这种生活。没有稳定的收入,就无法安心去攀岩。最后一种人是专业教练,只有少数几人。大部分的人对攀登而言,不会去冒家庭和经济上的风险,能够有一个谅解和支持的家庭让我们专心去玩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为有更多的自由攀登时间在经济上牺牲了许多。

  到今天有人问我到底是属于哪个协会或俱乐部,我会老实说我不知道,因为我已经跟好多人在一起活动过。我发觉到我的背景事实上帮了我许多——交了更多的朋友,有了更多的经验,比我只留在单纯俱乐部还更多。几年来我寻找搭档的心得如下:去哪里找搭档?常去的俱乐部,攀登的地方或是网络上。其实好友就在身边,和你认识的人详谈,这些人也许在你爬5.5时帮你保护;或是资深的攀爬者愿意带你去爬其他路线——假如你达到他们的要求,或被他们认同。这些人比你了解得多,能够给你更多指点,并且省却很多麻烦和意外。通常你攀爬他们想爬的路线,只要跟攀就能学到很多经验。尤其对传统先锋攀登者,在这方面经验和攀登技巧,比运动攀登能力和爆发力更重要,阿尔卑斯式攀登也是这样。

  主动伸出友谊的手。伊福斯是我在法国学习攀冰时的同学,成功瑞士期货商人,他的父亲Raymond Lambert是著名高山向导,1952年差一点成为第一位登顶珠峰的人。2001年经过我的牵线,伊福斯和欧阳台生攀登了麦金利峰。很多去过优胜美地或是欧洲、泰国的国人,常说在国外和外国人交朋友是多么容易,外国人经常会主动打招呼。他们去的时候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当地山友或岩友。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我觉得和文化背景有关系,中国人整体来讲,对熟人,圈内人都会很友善,但是对陌生人觉得不需要注意。在国外,国人被迫改变平常的习惯,入境随俗,但是回国后防线又自动合拢了。

  每个讲座或会议,同样类型的人常会聚在一起,但绝不能坐在陌生人旁边而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其实从名单上了解认识每一位人是重要的课题。下次你去人工岩场时不要只看岩壁,看看有没有你欣赏的人,或是一位你觉得来电的人能够搭档,也可能是一个和你处在同一水平的陌生人。在美国的社交派对中,你自己一个人坐着没人会过来和你讲话,你必须要主动去认识新人,除非你把“正在找搭档”的大字写在额头上,否则没有人会主动过来。勇敢积极一点,你只需要花一分钟握个手、点个头,来交一个一辈子的新朋友。

  攀冰/攀岩是个高、专、精、小的运动,不止需要胆大心细,敏捷准确,精良的装备更是生命的保障。你不需要花钱参加昂贵的俱乐部,网络上免费信息唾手可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美,搭档局限于各自的家庭、时间、经济等不利因素,但他们积极想办法上网寻找新的搭档来完成新目标。因文化习惯不同,每到一个新地方,外国人总会上论坛或留言板看看能否找到搭档。国人要勇敢一点,为了更多的美景而结组结伴团结奋斗,把你寻找搭档的广告登在网上,把你的目标讲清楚,找到理想的绳伴,陪你完成目标,攀登你想要的梦幻路线。

  有时候很难去找个目标兴趣完全一致的人。世上有太多的其他运动会占去你伙伴的时间,而且不要忘记他可能会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惟一的解决方式是找几个不同的伙伴,一个登山,另一个攀岩,还有一个攀冰。这时候,你必须要为别人着想,虽然有时某个搭档不能参与活动,但是他们对你找另一个人可能会嫉妒吃醋。要记得是婚姻不是一夜情,这时最好双方能互相沟通。

  当你找到某个人,选你们必须要一起活动一段时间,才能彼此了解认识。你必须要观察和对方合不合适。搭档的理想状态如下:第一,你们有没有良好的默契或“来电”;第二,你们有没有相同的目标,第三,他愿不愿意和你花同样心血来达到目标,第四,他有没有足够的体力和技术与你配合,第五,他有没有或是愿意去想办法取得良好的装备,第六,他有没有和您相同的价值观。

  第一,通常在见面第一分钟就决定你们两个以后还会不会合作。我很难跟你说要如何去判断两个人如何合拍,通常外观和性别有很大影响,原因有上千种,自己的感觉最重要,但是重点是你们两个相处时是不是能够放轻松并感到舒适,因为你们两个以后必须要同时忍受冷热饥饿和恐惧,遇到每一种精神和体力上的挑战时还能够跟对方开玩笑激励对方。你们加起来等于三还是一减一等于零?

  第二,相同的目标。当你们看到雪山或大岩壁照片会同时兴奋,然后和对方计划如何去。假如你们能够分享同一个梦想,共同的欲望和动力能够产生很强烈的共鸣使你们更接近,增加双方的感情。有另一个人能够帮你分担压力,能够让你更成熟地面对挑战需要的准备。有同样梦想并不意味两人愿意在同等情况下来达到目标。当帐篷外是零下十度时,你们是否都渴望在凌晨三点钟起床,以便你能够早点出发踏上良好的冰雪况路线;或者都愿意背着35公斤的背包走15公里去爬1 00米的岩壁;也可能是为了来年能去泰国,愿意从现在到那时花每分每秒来存每一毛钱,并且专攻大岩壁技术以便到时候不会白跑一趟?

  第三,很多时候两个伙伴会失败,因为他们不同意如何去达到一个目的。有一个人愿意每天跑五公里山路来增强肺活量,但是另外一个人觉得可能偶尔去抱石就已经足够来爬一条多绳距路线。你们必须要决定一个共同的计划,没有这个计划而分开训练的话,对于你们之间的感情很少有帮助,最后这个合作关系和感情会中止。我有一个朋友,我很欣赏他的攀岩技巧,并且想跟他爬很多路线,但是因为他太有天分(太懒)不想训练,我无法说服他加入我平时的训练计划里,我个人觉得是很大的遗憾,因为我认为他有很多潜力,并自问我对他是否太严格。我又问我自己,假如我把我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的话,当我没有达到我的目的,是他的错还是我的错?我对他的期望降低,最后你还是要为自己的决定而负责任。当你对你的朋友批评的时候,你也得检讨自己是否达到了他们的要求。

  第四,体能和技术。最理想的方式是两人体能都好,技术上全方位,什么都不担心,但是大部分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的搭档,攀岩好但可能一辈子没见过雪,或是已经爬过7000米的山,却不知道怎么在没有扁带的情况下去设立保护站。在和新搭档攀爬时,不管双方有多少经验,你必须和对方确定双方到底知道多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当有人和你说他有多年经验不需要给你示范他的能力,这些“老鸟”就是你必须要担心的人,因为假如他在一个阿尔卑斯环境里真有多年经验,他一定清楚全部可能发生的意外,在一个攀爬上有可能产生的变量,然后会比一个菜鸟更小心十倍。当我每次和一个新人攀爬时,在打八字结和绳索下降时,我总是会面对他。每次当我先锋完毕,我总是会问我的搭档觉得保护点架设得怎么样?当你和个新搭档攀爬时,仔细看他做每一个动作,但是你也必须要给他看。在安全面前没有什么面子问题,检查,检查,再检查。

  体能上他是不是足够强壮,能背负一半的器材,或者要求你必须同时背负绳子和装备,而他只背自己的装备?在高海拔攀登时,他是否愿意在松雪里开路时尽他本分?或是他一路上躲在你后面?假如你研究一些登山活动案例,许多勾心斗角的内幕来自于分工不均,许多次很多聪明的队员,完全拒绝参与早期开路的工作,所以他们能够为登顶而保留实力。这个对大家公平吗?体能上,有时候你必须要和伙伴互相良性竞争,因为这样你才会知道对方的实力。假设一条很长的路线,但是他在五年之内都没有上过高海拔,或者气温非常低时他无法忍受极端的气候,也可能他在以往动过手术影响了体能。在你决定去爬某一条路线前,你必须要知道对方到底能忍耐到什么程度;或是他对登山观念有其他想法——假设去攀登一座8000米高峰,他每晚必须吃一只鸡来滋补,而你却只靠苹果面包就能撑两天,这将会影响到你们的机会。你愈了解对方的极限,你将会变得更聪明,当你们选择路线时,你们能够成功的机会就会更高。最理想的状况是一个人在攀岩上厉害,另一个在冰壁上利索,碰到哪种地形由最适合的人先锋,这种攀爬方式需要两人互相间很大的包容和了解,但是攀爬者必须知道在这时不应该有互相的竞争和猜忌,当他们绑在同一条绳子上时已不是两个人,而是生命共同体。

  第五,装备和资源。两个人出发时,必须要有同样的装备与资源,假如两人差异太多,会影响队伍行进的安全。假如你穿最新的Gore-Tex盔甲,拿技术冰镐,穿着尖锐牢固的冰爪,完全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但是,你的搭档只穿一件雨衣和全棉内衣,戴着毛线帽 用一支钝的木头冰镐,脚下是一双简易冰爪——你们真的是搭档吗?假如说你选择和另一个人攀爬,不管他用什么样的装备,最后都会影响到你的表现,所以你最好确定他和你的装备是相同的水平。假如他没有能力花钱买好装备的话帮助他。用心照顾你的搭档,因为你的生命需要他保护。

  第六,他有没有跟你一样的人生价值观?你的伙伴对生命重不重视,他成不成熟,对生死够不够了解?这也许听起来很奇怪,但是这跟人的经验有很大关系。他知不知道这个山有多险恶,攀登时需要的决心,或失败下场会是什么样?我一直不断地听到死亡事故,看到国外攀登杂志里拍到的山难遗体,直到最后一个自己认识的老师在攀登中遇难,我才了解亲友的伤痛和生命的可贵。生命是多么渺小多么脆弱。我珍惜生命超过任何其他事情,而我只愿意去挑战一条路线,假如我确定自己和伙伴的能力,能够在最艰困的环境下达成目的。我不怕承认被打败也不怕下撤,因为我知道每次都会学到新的经验,我把一个个毛病改过来,然后不要把我犯的错怪到别人头上,所以最后我能够和许多人相处,尽量对每一个人都公平。同样的性质在同伴里很难找到,每个人的教育背景都不太一样。在人工岩场时,这种事情通常大家不会在乎,你只要离开五分钟,找另一个人去爬就好了。假如你和伙伴在高山上被困于暴风雪中,连续两周挤在一个帐篷里,这一种心灵上的成熟,你们之间能够决定生死。在山里如何去跟别人相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结论是患难见真情,你们是不是能开阔心胸互相信任?这个一定要从头开始。假如在大太阳底下,在一个靠近市区的天然岩场,你们都穿着短裤吃西瓜的时候还是不能养成习惯跟对方讲实话,那么当你们两个在高山上零下十五度的暴风雪里,想横切一个雪深及腰又随时都会雪崩的山沟时,事情不可能会变得更好。每个人性的丑恶都会在压力下被赤裸裸地释放。对自己要真实对伙伴也要忠实。

  有时候,一个友谊会持续下去,因为两人都想爬同一条路线,登同一座山。有相同目标后吃同样的苦,能够刺激对方更加卖力地训练。找个和你一样饥渴的人,和他合作配合。

  我以前有个伙伴,在一个阿尔卑斯北壁上,我会把生命交给他来保管,但是有时候在训练时他的情绪变化非常大,你永远不知道他每次出现时高兴还是沮丧,生气还是冷漠,有时候他躲得远速的,而且从不打电话,我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所以在他情绪低潮时候我会尊重他,然后离他远一点。另一个伙伴,有一屋子的最新装备,但是因为工作关系过度发福,又不愿意去好好训练,他期待冬天来时会一切OK,我只能在他心情好时把他拉出去爬一些简单路线,我尽量想办法跟不同人配合,假如我发现不能帮他去弥补弱点时,最好不要去尝试路线。

  当你对你的搭档有那么多批评时,你必须从他的眼睛里看自己,或许你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也许你缺乏他的经验,体力或技术,你愿不愿意修正你的弱点,就像你希望他把他的弱点改过?我对自己在冰壁很有信心,因为我知道我所受过的训练是多于大部分国内好手,而从我以往的经验,我知道我能先锋很多不同的冰雪地形,但是在岩壁上我的能力太差。我知道在朋友的眼前这是很大的缺点,我这几年每周都刻苦训练提高。我不想让他们失望,比如说我在绳索操作上和交替先锋时浪费太多时间。对你自己要像你对别人一样,冷静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他们的生命全都在你的手里,假如说你洞悉自己的能力,并且把你的弱点改过来的话,所有的人都会信赖你。

  分享生命中的好事情 —— 假如搭档想买一副冰爪,但没那么多钱我先帮他垫上,因为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一起攀爬。当我去法国沙木尼看到某项新的装备,我会马上打电话问有没有人需要。所有的攀登资料都与伙伴们分享,因为我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点。假如你能把你生命中的资源和对方分享,你将会有一个感情很深的结组。你有什么别人没有的?因为在山区里只有你跟他。

  生命中不只攀爬。最后你会发现,你不只是找一个搭档而已,而是找一个最好的朋友,有人能够跟你分享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在十几年后有人和你一起回忆在某个北壁上的冰雪沟里发生的事情。当我们攀登路线的时候,有些最困难的部分只能够留在我们的心里,因为那是我们私人的感觉。山让我们的心胸更开朗,视野更开阔,让我们能够更亲近别人。比如说第一次起演练滑坠制动,第一次结组攀爬长路线,和好朋友一起爬上第一条5.12a或是一起拍一张登顶照片……这些全部都是生命中的宝贵时刻,让我们陶醉在这些回忆里。


What makes the mountains so special?
是什么能够让山变得很特殊,值得我们去亲近?是因为人的关系。

Is the people——people make the mountains special。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那么爱山,而且一次次和我们的朋友一起回到它的怀抱。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4:09:21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关于阿尔卑斯式攀登 [作者:陈睿]

  **注: 这是台湾山友陈睿针对台湾阿尔卑斯式攀登发展写的一篇稿件,主要是针对阿尔卑斯的精神以及理论做探讨。

  阿尔卑斯式攀登

  “阿尔卑斯式攀登是最能代表登山运动精髓的形式。”---Reinhold Messner(开发过2000条新阿尔卑斯攀冰和攀岩路线、第一个完成全球14座8000米高峰攀登的人)

  准备挑战冰岩混合地形

  这篇文章里会给你解释什么是阿尔卑斯式攀登精神,这种攀登方式在欧洲已经盛行百多年了。刚开始在阿尔卑斯山脉,人们因为科学以及军事上的原因,开始探险附近所有的高山,之前因为迷信和其它的神话禁忌不敢进入的区域。

  当19世纪末全部的山顶都已被登过了、攀登的黄金时代已快结束时,那时候真正的阿尔卑斯攀登才开始。登山家开始寻找更困难的路线,来达到他们的目标,开始从冰雪坡、岩壁起步,当装备进步了许多的时候再回到冰壁。当技术和心态大跃进之后,登山家开始攀爬以前只敢幻想的路线,任何路线都是有可能成功的。这些人在把他们附近周围的山区全部探险完之后,开始把阿尔卑斯方式带到全世界最高的山脉。在登上每座山顶之后,他们开始寻找不同的路线在同一座山。

  除了欧洲之外,其它被纳入阿尔卑斯式攀登区域的,例如像北美的洛矶山脉(Rockies),新西兰南岛的南阿尔卑斯山脉(SouthernAlps),安第斯山脉(Andes),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现在在喜玛拉雅都有人来尝试这种运动方式。

  在国内只有少数人知道这种登山形式,在同一时期,大部分国人还是只对海拔高度有兴趣而已,很多人只对数字挑战,但并不了解登山后面的意义,6000米爬完就想拼7000米,7000米硬上去后,就算有队员伤亡,还要进军8000米,不管一座山脉只是用走的上去,不管是实际上协作架好绳子之后,你推上升器一路上呼吸瓶装氧气到登顶,只要你达到8000米的梦幻高度,没有人会质疑,山顶到底是在什么代价之下上去的。

  到现在,很多国内的老师和教练对阿尔卑斯式攀登还并不是很了解,在表面上他们用一些简单的说明,譬如有关于他们吃得很少或者有人说每人独立攀爬不须结组。但这些都是很肤浅的了解和危险的认知,并没有触破了整个形式的内涵,最重要的部分是以下三项。

  第一,公平。Fair

  第二,自主。Self-Sufficient

  第三,快速。Fast

  我们来仔细看一下每一项

  第一---公平(风格)

  假如你可以先从珠峰或者K2北壁山顶上用绳索垂降下来,然后在你悠闲的时间里仔细慢慢研究每一个地形特点;烦的时候下撤吃一个西瓜,呼吸一些瓶装氧气,睡个午觉等好天气的时候再推上升器上去。

  你挂在绳子上练一下几个动作,跟你的朋友讨论,要如何做某一个sequence(在8600米悬崖的地方,感觉第一次并不是很顺,我觉得我翻过去时,可能需要呆(Dyno)一下)。当天黑的时候,你把食物跟帐篷放在最高点,把你的绳子固定好之后,垂降下来,明天再继续……。

  要是这样,对你所要攀登的山是公平吗?但是假如你选对起攀时间,跟你好朋友把你所拥有的一切放在背包里面,用你自己的判断以及能力,对付未知的地形,很有决心能够flash任何在你中间的技术障碍,“闪”整条路线一直到山顶上。在下撤时,完全不留下任何垃圾,这种攀登方式是不是展现了充份的决心,在登山道德上更上一层楼?

  阿尔卑斯攀登最纯洁的表达方式是对山要公平,一个人/一个结组队用自己最好的能力、判断以及运气,来对付山所拥有的任何障碍。登山家不会在起攀之前,在越过危险,或是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地方、把固定的营地或是绳子架好,或者运用大批的夏尔巴或协作,来降低挑战。假如用这种方式攀爬的话已不是它最原始的面貌。

  请注意到没有人鼓吹一定要去“冲顶”或是“征服”山顶,对许多阿尔卑斯式专家,他们如何去尝试到达一座山顶的作风,比他们实际上有没有冲顶来得更重要。

  第二---自主(道德)

  我们带你进入一个大型登山队伍的一天。

  清早,你被夏尔巴协作或是高山向导叫醒“morningtea”,早茶跟早餐都已准备好了,你要做那天的事情可能是做高度适应,你带一个上升器,用这个攀上别人已经架好的路绳,那天最高点的可能是到四、五百米上,当到达下一个高地营之后你开始吃别人所准备的食物,拍拍照片或是测试一下你的氧气器材;入夜之前,你同样直直下去,只要你在晚餐前还没有回去的话,别人就会出来找你了;大本营里有一顿别人已准备好丰盛的晚餐,每二三天的时间你就有个休息日,能够在大本营或是前进营地里好好地把体力恢复过来;你用你身边所带来的笔记型计算机寄email回家,电力是由一个120公斤柴油机器发电机所提供的,由牦牛背上来的。你接受电视访问,说在5500米氧气稀薄,皮肤干裂下,生活是多么辛苦,但是我们中华健儿还是准备要在下礼拜要去冲顶(在别人已把绳子架好之后)。

  外国队伍都承认假如没有夏尔巴的帮忙,他们登顶的机会会大幅的减少,但是焦点始终在登顶的客户上。

  “快快乐乐地爬山就好了,何必要冲顶?要真的冲顶是要带AK-47步枪背着野战背包一路喊杀上去……。”我们再来看一个阿尔卑斯式二人小队,第一天起攀时候你们迅速上升了700---1000米的冰雪坡混合地形,但是在最后一个很困难的岩壁,有悬崖的地方,被卡住停下来了,你必须要在这里露宿,二人开始拼命在一个五十度的冰坡上砍出一个小台阶,以便你跟你的伙伴可以躺下来,你们二个都已经又冷又累,因为砍台阶需要二到三个小时,全身都湿透了,但是你必须先把你自己固定好,把全部东西都绑下来,甚至连茶杯都绑,确定没有任何东西会滚下去之后,再把一个比巴掌还小的炉头点起来,把雪跟一些脱水食物放在一起来煮,想办法把晚餐解决,你们二个都已严重脱水,然后必须花三个小时时间,把足够的雪变成水,来补充你之前所失去的水分。

  在6900米的露宿,你的屁股在这三十公分宽的台阶上,早就已经被冻麻了,瞌睡一阵阵袭来,你跟你伙伴很怕会滚下去,在没有帐篷的保护,只有露宿袋隔绝你跟外面零下20度的空气,你直接呼吸稀薄冰冷的空气到肺里面,然后慢慢地猜想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不管有没有登顶,在食物和燃料耗完之前,或是假如遇上坏天气进来的话、你们就必须要在二到三天之内下去。但是你内心上觉得平静,因为您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命运是在你手里,你掌握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成功或失败。

  以上二种方式跟决心有多少关系。在山脉里面,像在海洋中赛船或是在越过一个沙漠时,在和在其它所举办的地点跟一般的运动不太一样。一位运动攀岩者,一个拳击手,或是一个打球的人,不管他对此运动项目下过多大的决心,一旦他累了,或是已精疲力倦,了无斗志,或是突然之间下个倾盆大雨,或是他有外在因素干扰必要时,他可以跟自己或是跟其它人说:好,现在就停,我不想玩下去了!

  但是阿尔卑斯式攀登不是这样的游戏,你不可以在任何时间喊停,就算你已经用尽你的体力,假如你的脚麻痹了,你的头累昏了,你神经紧绷到极限时,假如没有任何方式有办法刺激你再继续走下去的话,就算闪电在你前面打过去,你还是不能坐下来说:啊!不玩了!我要放弃了!就算你爬到山顶,路线还是没有完成,你还是必须要活着下山。

  很多人对阿尔卑斯式攀登有错误的认知---说它只是去吃不必要的苦,然后在路在线采取很危险的动作,实际上在个人上他是非常负责任---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挑战原始山脉。一个阿尔卑斯绳队用好的风范,来探索一条路线,他们即便失败也无损英名颜面,因为面子是人类的虚伪。假如攀登之前,就排除了所有导致失败的因素,像这种的挑战,完全不能算是公平的,对一个小队伍或是个人来讲,自主表示对山尊重,并且对自己诚实。

  第三——快速(方式)

  RCC攀岩者俱乐部的陈联顺,在1986马特洪攀登报告中指出:发现欧洲阿尔卑斯式的攀登方式确实神速,均以两人结组,在进行中一直是以登山绳确保下,以联系及隔时攀登方式进行,似乎不消一会功夫即无见其踪影…。"

  台大山社赖明佑,在1999马特洪峰攀登报告中也强调了快速的重要性。“最好先在附近选较简单的山峰热身,以适应阿尔卑斯山陡峭暴露的环境。体能要锻炼好、绳索操作要熟练,才能如向导带队12小时登顶来回。”

  在遵守以上的严格的道德自律之后,攀爬者会发现在没有团体的支持,或是在大队伍里没有弹性的时间表的压力下,小队伍在路在线,用最少的装备,最快的时间,可以迅速的上攀。最聪明的选择是速战速决,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迅速攀上一个山脉,然后快速下来,尽量缩短,自己暴露在山中狰狞的时间,以及避免补给上的问题,这是通常大众对阿尔卑斯式攀登方式所有的印象,也通常是最正确的,一个小团体,(不见得是一个人,有时候一个人也可以攀登大型远征方式),用最轻巧的装备,在最安全时间以及方式,上去一个路线,然后迅速地下来。

  在危险的环境里面,快速就是安全,所以不停下来一直动,是许多登山家的战略。你必须要选择这种技术是否适合你的体型,跟你个人的道德/自律。你必须先去阅读消化许多这方面的网站及书籍。才能测试你的心得,开始适应所带来的挑战,以及利用你所学到的足矣,把你觉得不重要的或是没有用的给丢掉,然后确定你跟你的同伴是玩同样的一种游戏。学长们跟资深的伙伴,能够加快你学习的速度,并且指出你所有的缺点,或者因为他们自己的无知,可以停滞了你的学习,甚至是致你的命。其它要学的例如绳队快速行进,如何把装备精简到最少,把自己的体能提高,对一般的装备,一些创意的用法等等。Thereissomuchtolearn。

  阿尔卑斯之于未来中国

  阿尔卑斯攀登对每个登山家有不同的意义,但是通常对每一个人而言,有一种玩命的感觉的感觉,玩不好的话,会有不好的后果。登山家在心里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在经过训练跟准备之后,有能力来完成它。对一个完全训练好已经准备好的运动家,只有全世界最难的路线能够提供挑战,这一型式的登山方式来自西欧的法国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本身的“Alpine”是来源自法文Alp,它是一种被减除到最简单的攀爬方式,表示登山者尽可能地在登山时用最公平最原始的方式,完全没有利用多余的装备,长期会对环境有影响的围攻的方式,来克服自己在技术上、体力上或是甚至在意志力上的不足。对山所提供的自然挑战而言,他从头到尾用自主道德完成他的目标,他对山是公平的。

  假如你一辈子愿意辞去你的工作花几个月去登山的话,不要去挑战高海拔/低难度的山,我推荐您去法国的阿尔卑斯山脉爬技术路线。回国之后你的功力将会等于一般参与大型登山队所拥有的好几倍。

  “我很高兴珠峰终于爬上去了,我们现在终于也可以开始认真的攀爬其它路线。”1953年EricShipton就登顶珠峰说英国的Alpine俱乐部前30年对珠峰登顶的迷恋终于可以结束了,卸下包袱之后,终于可以挑战一些技术型的路线。

  阿尔卑斯式攀登通常是讲用轻装简捷的方式想办法到达山顶,而不是用传统的集团围攻的方式,用庞大的组织来送少数人上山顶上。在台湾,只有几个远征队伍曾采取这个方式,譬如1980法拉伽莫峰,1983庇古巴特峰,1986马特洪峰,1990希夏邦马峰,2001麦肯尼峰这几个队伍,几乎全部的队员,在最少外界的协助之下,都参与开路〈最累以及技术上要求最严苛的部份〉,架设营地,以及攻顶的部分。对新参与这项运动的国人而言,他们必须要知道,以后他们必须要学这种攀登方式。由财力来看,一个现代队伍无法像5-10年前那样子负担昂贵的登顶费用(permit):氧气设备的支出和雇用大批的夏尔巴〈除了行程费用之外以上三项是占费用最大的比例〉。这主要跟大环境有关。

  在80年代跟早期90年代时,当台湾经济还是非常健康的时候,人们对远征兴趣还是高昂,在那时候,为了促使外交以及商业宣传,政府机构的补助以及私人公司的捐款几乎都是源源不绝的。假如你去阅读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旧报章杂志,几乎每年都有两到三个队伍要计划出去远征。似乎每个人都想跳上这个列车,整个气氛像1920-1950年代西方国家。每个协会跟俱乐部跟对方较劲谁能够登上最多八千米的高山(但是西方国家也从60年代后转向技术路线为主,逐渐远离这种拼山头的活动)。

  当珠峰终于被国人“征服”了之后,整个经济在同时也缓慢下来了,捐款及补助也停止下来。之前有些教练,花大量时间支持大型“军事化”远征的队伍,现在开始失去兴趣,转到别的战场去,最后是很遗憾的,因为会给大家一个观念,只有海拔高度才重要。或是你必须要很多钱才可以去爬山,爬完珠峰后对台湾人而言,“全世界已经没有山脉可以爬了。我们可以封山了!”。

  在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远征队,队员自己出钱,并组织和支持自己的远征队。我觉得这是很值得鼓励的现象。虽然爬的山脉较矮,他们会对他们的行动更加负责任。而不是盲目地跟在一个老师或教练后面,(这个人可能只有比他多几年土法练钢的经验)。攀登的乐趣是攀登,而不是把上吨的装备,像挑夫一样,从十个营地来来回回的搬运。然后跟其它队员(你多年的好朋友)玩内斗游戏,来争取一至二个唯一登顶的机会。一个小队伍也许不会有整体更高的成功率,但是最起码,队员知道他们的成功或失败,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最后,在大家的一起参与之下,全部的人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感。在财务上,一个小队只有少数几个夏尔巴,来当作支持,对我们大家来讲是更经济的,而不是旧军事化方式,有10-20个攀登队员,加上台币上千万预算,(最后可能会浪费掉或是有无法收拾的烂帐),很多远征队员在出发之前个人花了台币20多万,然后因为本身缺乏能力,花了三个月,在一个高旷的山峰基地营里面,等待别人架好绳子后才能开始攀爬。他们所花的金钱和他们所做的活动完全不成对比,就好比如他们每天早上起来,把二张一千块的台币钞票往外丢,然后再回到帐篷里面睡觉。为什么他们第一次出国就要登8000米的高山?为何不能在国内外爬一些较矮难度较高的山来提升自己的实力所以尔后会有更好的机会?

  一个更现实的原因,为何你需要去学习阿尔卑斯式攀登的方式,是因为天气。由于地球温室效应,在国内雪况应该也不会逐渐地变好,有很多的现象显示会变得更糟糕,所以你必须要更清楚,如何聪明地去攀爬。假如你每次在台湾早上十点钟才都离开山庄或是帐篷,开始操课或是攀爬的话,你永远不会得到好的雪况,海外许多阿尔卑斯攀爬者,他们能够在困难的路在线照样走,这是因为他们对天气跟时间上的选择都是蛮正确的。很多人白天在睡觉,然后日一落的时候会开始攀爬,这对国人来讲,是很值得学习的习惯。你在台湾养成晚上或黎明时起攀爬,因为有更好的雪跟冰的状况,避免落石以及雪崩的危险,当你在海外的时候,也是这种习惯,我们终于在台湾有个本土的条件,能够帮助国人。没有人会争论,你不能在台湾训练,一定非要去天山、博格达峰或是新西兰才行〈假设你有外语能力〉。阿尔卑斯的攀爬方式,让你能够挑战更困难的路线,技术,而不是补给,是主要的关键。

  当你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之后,你能够有足够的机会来反应山能够砸出来的危险,此攀爬方式需要多种深奥及学术性的信息,以及有能力去聪明使用它,一个阿尔卑斯登山家应该知道如何去攀岩、攀冰、做天气预报、评估雪坡的安全程度、怎么去达到一个山脉、怎么去下撤、如何去露宿、了解自己的体力、如何去保持营养、如何去讨论结组的战术、路线的选择以及装备的使用、研究冬天生活的方式、导航技术等等。你知道愈多,在山脉里面将会玩得更安全,更有效率。当您跟您朋友或是自己,走在山区里时,你会觉得你跟山是一体的,而不是一个入侵者,因为你已把你自己,融合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在阿尔卑斯环境里面,有二种不同的危险,第一是在路在线的危险──天险,像落石、不良岩质、极差的雪况、冰河裂隙、坠落的雪桥、冰雹、冰崖以及雪崩,坏天气加上大风、大雾、大雷雨等等。

  再来是攀登者个人的危险──人险,譬如他的能力以及他的判断力,对阿尔卑斯冬季来说,每人需要有严格的训练,除了在攀岩和攀冰上所做的训练之外,攀登者必须要纳入长距离的肺活力训练,意思就是说一整天运动量最少在6-8小时左右……在上路线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天气状况,尤其是最近的24-48小时。”---《极限阿尔卑斯1999》马克图莱特。

  “当登山家到喜玛拉雅山脉时,攀登路线开始变得更复杂,以及在后勤上需要更多的资源补足。所以之前所习惯的技术,也就是说,一离开地面开始,除了你能够背的之外,不带多余的东西。并且利用自己跟其它绳伴的技巧上去,除了对高手之外,这种方式没有办法在喜玛拉雅方面进行,所以已经架好的每一个固定点,后续营,多余的氧气,以及夏尔巴的资源,开始变成这边的常态方式。现在的变化,看到许多人用大岩壁的方式来爬高山的墙,譬如说架固定绳,利用活动的吊床,以及吊上百英磅的上百公斤的装备,上去墙壁。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攀登者利用最少的装备,爬他们能够爬最难的路线。”---梅思纳尔2001年的新书《大岩壁,从艾克北壁到喜玛拉雅》

  “决心能够带一个攀登者去他所要去的地方,然后活着回来。”---Gaston Rebuffat首位成功攀登欧洲六大北壁者。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4:46:3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登山探险:攀登责任和中国攀登的未来 [作者: Bruce Normand]

[size=medium]登山探险:攀登责任和中国攀登的未来

观点拾萃:布鲁斯.诺曼   
翻译:孟春,陈紫超
《户外》2009年12期

**注: 【关于BRUCE老师介绍: Bruce Normand ,生于苏格兰,剑桥大学物理系在MIT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80年代末开始在世界各地以博士后身份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现居瑞士,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作访问学者。专业之外,Bruce热爱户外及登山活动;他曾在北美,南美,亚洲等地进行攀登活动,并且多次在中国进行攀登;他开辟过几十条全新攀登线路,并且登顶过数十座未登峰;2007年8月,他无氧登顶了著名的K2,这是他第一次攀登8000米级山峰。Bruce是一位纯粹的业余登山者,在他读大学时,他才第一次接触到攀登活动,毕业之后他也只是在工作之余进行攀登,并且几乎没有任何赞助商。从某个角度而言,他的户外活动历程其实与绿野的户外爱好者极其相似,并且具备一定的相似借鉴性。】



  山峰是美丽的,山峰是富有挑战性的,山峰也是充满危险的。山是远大的事业,在不同的文化中它紧紧抓住了人们的想向力并且意义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相信山是神灵和魔鬼居住的地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山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山峰被人们所宣传并做为美丽,纯净,快乐,成就或崇高目标的象征。

  那么,作为一个攀登者或者说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攀登者,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篇文章将从一个简短的性格测试开始:

  你为什么要攀登?

  因为很酷吗?--不如去剪个新发型

  因为风险的体验?--那应该去炒股票

  喜欢危险?--去高速路的快行线上散步怎麽样?

  为了友谊?--去和朋友打篮球吧。

  为了解自我?--不如去经常阅读

  战胜自己的软弱?--考虑一下蹦极

  征服山峰?--去作弄下和你块头相当的人吧

  因为你父母不喜欢这项运动?--去看看心理医生

  为了你的俱乐部,国家,赞助商?--当你成功的时候他们会给你表面上的荣誉,但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亦或更糟糕地失去生命的时候)别指望什么安慰。

  如果我们只是谈论抱石馆里的攀登,所有的这些理由都很好,但是不要尝试带着这样的动机去户外攀登,我能迅速地驳斥这些理由。当然对这篇文章的某些观点你应该随时准备站出来捍卫你自己的立场,大声地讲出-“这就是攀登对我的意义。” 因为最终你是为自己攀登。当你拨开迷雾从前面的章节走出来时,你会发现攀登是因为有目标值得自己去实现,你享受达到终点的过程并且会在结束的时候对着自己说:“我很满足于我们做过的事情”。只有带着坚定的决心去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时,成功才会带给你无尽的满足感,只有你“自己”才会感受到身处大山,亲近自然时得到的精神愉悦和升华。当然你可以和家人和朋友交流,与你喜欢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也会使其影响更大。但如果你在山里的时候不是因为“你”想要攀登,我们也许明年就不会在山里见到你了。

  我为什么要攀登?我为了“好玩”。我享受美景,享受挑战和解决“自找的麻烦”,我享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并且欣赏在一天结束时获得的满足感。在我20年的攀登经历中,我磨砺了自我并且重新定义了对自己的挑战。直到现在,攀登带给我的仍不只是我选择度过周末和假期的主要方式。因为攀登对我来说是个假期,它是我的爱好。如果我善用我的攀登技能,我也许可以通过它赚钱,但是我从来,也永远不想为了生存而去攀登。那么去做的一刻,攀登的乐趣也将弃我而去。攀登将变成工作,我将为“别人”攀登(一个赞助商,一张照片或是一个数字),那样的话我将因为错误的理由去到山里。我不想因错误的理由丢掉性命。

  登山探险者和登山旅行者

  每个人都清楚山可能会要了你的性命,但是在讨论安全之前我们必须经过两个步骤,就像一位哲人评论的那样:世界上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类人把任何事物都分成两类;另一类人从来不做任何区分。当我关注登山探险的流行现象时,发现这些现象是由一些数字主要构成的,诸如“14座8000米”,“7大洲山峰”或“地球三极”(我的伙伴爱迪的评语:你可以收集许多邮票或棒球卡 译者注:指那些对收集数字有兴趣的人),我发现我需要把登山的人分成两类:

  “登山探险者”是在一种具有攀登气质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他们用绳子与伙伴连结在一起,学习他们需要掌握的本领,设定他们自己的目标,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背负他们自己的装备,开辟他们自己的道路,领攀线路中力所能及的部分并且在高山帐中一起颤抖。他们时而在顶峰击掌相庆,时而适时撤退,安全回到家中等待下一次攀登,时而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救助自己和队友。

  一个新的登山者的“种群”正在席卷世界上著名的山峰,而这些人没有上文提到的登山背景。我把他们比喻成“马拉松”长跑者。跑一次马拉松是一项艰苦的体能挑战,当你达到终点时你会为自己而骄傲。然而,是别人安排了路线,是别人在途中提供给你水和食物,当在你身边奔跑的人倒下的时候,你不需要考虑是否要去帮助他(她)。这与登山探险的心态不同。但是有人却试图在山里证实这一点。

  请注意我不是说登山旅行者不属于山,有需求的地方自然就有供应,另外,如果攀登圈不是一个包容性的社会的话,攀登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事实上,高山旅行如果建立在高效型生态发展的模式上,是对许多贫困山区的经济极大的促进,更不必说提供给了成千上万人一生难忘的经历,否则他们也许就去海滩度假了。我要说的是登山探险和登山旅行这两个概念不应该混淆,登山探险者和登山旅行者也不应该相提并论,如果读者在这篇文章结束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这些文字也就达到目的了。

  没有登山经验的读者被误导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众媒体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描述。有些媒体美化登上珠峰的登山旅行者,然而却忽略了那些为他们背着四瓶氧气追随着这些“珠峰英雄”的协作。事实上,这种混乱的认识也强烈地出现在那些自认为是顶尖高手的人的思想中,并且通过专业媒体传播给了攀登者。即使在K2这座被称作“登山探险家的山峰”上,我们也遇到有些人在等着别人为他们修好路绳,未经允许睡在别人的帐篷里,吃别人的食品,偷走别人的装备,使别人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当中,离开正在死去的队友。这些不是真正的登山探险者的所作所为。

  那句毫无根据的被当作教条宣扬的话——人人都为自己才能登上“8000米”,以及同时被用来大力宣传的毫无医学价值的词汇“死亡区域”,根本不是什么坚忍品格的解读,这只是那些选择了自己能力所不及的山峰的人们的一块自我辩白的遮羞布。那些为了自己攀登的人会停下来帮助面临困难的他人吗(这一直是媒体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为了自己”的观念会延伸到偷食品、气罐和装备以至使那些独立自主的登山者面临困境吗?我想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对着镜子厚颜无耻地说他们在这种恶行之后仍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

  在这里我要事先为我下面进一步阐明的观点说几句话,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声明你是或者想要做一个登山旅行者,你会有很多乐趣并且收获一些美妙的经历,而且也许会揣着巨大的成就感回家。但是你不应该只是因为曾经站在某个山顶上就认为自己是登山探险者。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经历使你想要加入登山探险者的圈子,这个圈子会比任何人都高兴接纳你——成为一个能够负责制定你自己的攀登计划,先锋攀你自己的线路并安全返回家里的攀登者。

  攀登是先锋攀,先锋攀意味着责任

  在WILL,GADD的《攀冰和混合攀登:流行的技术》这部书中的章节里你会找到这样的词语:“攀登是先锋攀”。对GADD来说,先锋的人是唯一的一个攀登者,一个有能力欣赏游戏的各个方面的人。如果先锋攀,就意味着承担了责任,你要对全队的安全负责,而安全是一切事情中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小心谨慎,山会要你们的命,你必须掌控所有的事情。在登山旅行的范畴里,安全是你付钱请向导的最重要的目的,他的鼓励和技术建议都只是次要的。

  这篇文章并不是传授“如何攀登”的指南,因为有很多渠道提供那方面的信息。在山里很多因素会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包括但不限于寒冷,天气,坠落,海拔,雪崩,裂缝,落石以及落冰,在某些地方还会有北极熊;你的准备必须使你随时可以应对这些危险。次一级的危害还包括通讯失败,装备故障,领导失败,定向错误或纯粹的疲劳等。研读在攀登中人们发生的事故并不是一种病态的爱好,而是认知和学习如何判断并处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手段。

  关于如何学习成长为一个登山探险者,最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一天就成功。攀登不是观赏运动也不是纸上谈兵,你必须走出去在实践中去了解如何去做,检验方法是否可行,也检验方法是否适合你,在面对压力时是否行之有效。这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并形成一种本能去掌握每一个细节。就我来说,从第一次结绳攀登到爬上K2用了18年的时间。我丝毫不会把自己伪装成为登山方面的全能专家:事实上,有些书中的整个章节—例如:传统攀,垂直救援和抱石……都是我不甚了解的。



  再次重申本文并不是一篇攀登指南,我把这节内容限定在登山教育过程的概括说明上。像上面提到的一样,训练成为一个攀登者的过程就是训练成为一个先锋攀登者的过程,而不是跟攀者。你可以成为顶绳攀登的高手,也可以领攀预置保护点的线路,并且像我这样的人会非常尊敬你,因为或许在单纯的攀登技术上你远胜我们,但你应该非常清楚你的所长。很多人惊讶我的攀爬难度只有5.10:我能说的是我不想训练成为一个抱石攀岩者,因为我喜欢在山里度过我的时光,当我攀爬时我自己设置保护并且是在岩石状况并不完美的线路上。时过境迁,我承认我的一些想法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许多人现在开始在抱石馆里攀登、抱石。在冬天你还可以去攀冰公园。现在练习攀登比以前容易多了,攀登技术的提高也比以前更为高效。尽管如此,这些只是过渡,你最终还是要去到山里攀登,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攀登以责任为标语,即使竞技攀登也存在风险。你周围的人在尝试第一次打绳结,尝试第一次为绳伴保护或搭建保护站。混乱的交流沟通和交叉的绳索都有可能导致危险的发生。岩石、装备甚至人随时都可能掉到你的头上,却几乎看不到有人戴头盔。我去过一个叫桃源仙谷的攀冰公园(北京郊外)看到许多满腔热情的攀登者,多是初学者,在检验自己的实力。桃园是个地方政府管理的公园,离县城20分钟车程,攀冰区距离停车场步行10分钟。像每个登山探险者一样,我条件反射般地开始检索我头脑中的核对表并询问:最近的医院在哪?最近的救护车有多远?手机信号是否覆盖这里?公园工作人员中有没有合格的医生?附近有没有担架可以移动背部或颈部受伤者?你的背包里有急救包吗?你接受过急救培训吗?对于我的问题的回答不单是“没有”或“不知道”,而且也引起了为什么有此一问的迷惑。我先把文化背景的话题放到后面再说,但这的确表露出了与“马拉松跑步者”相同的氛围,好像这些都是别人的麻烦,而且我怀疑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在抱石馆中的心态。

  登山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你的团队。攀登意味着通力合作并确保彼此的安全。从直接的给绳伴做保护和解读天气状况以安排保护措施,到提醒司机在回程的路上不要睡着,任何经验丰富的攀登者都会承认他或她的许多攀登经历因为队友的存在而大为增色。

  一个人在攀登高度、经验积累和树立信心方面的成长,不仅仅来源于阅读登山圣经的章节,更要通过其他登山者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当今的登山媒体似乎处在一个赞扬个人主义的阶段,那些荣誉名单是由个人的名字组成的,赞助商也都在追逐个人的明星效应。但是有些事实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所有的登山高手都会有攀登伙伴和保护者,而且这些人在许多攀登中会和那些明星交替先锋。当你成为高手中的高手时,你或许会较少关注你的登山伙伴,因为你们都已经达到本能地处理一切的境界,但是作为一个学习中的新手,的的确确是你的团队和集体的合作力量令你登上山峰。

  在这里,我特别要对个人徒手攀登者抱怨一下。媒体的奉承和制造商为他们特别设计定制的装备给经验不多的攀登者传达了错误的信息,更不必说对整个公众社会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和别人合作,那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做为把安全,合作,友谊连接在一起的绳索带给了登山探险怎样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原则,而且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个人主义会使你在山里丧命。当然那些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攀登者可以自由地去决定如何定义挑战并获得其中的乐趣,但这却在一开始就偏离了科学的学习过程。我对徒手攀登的概括性理解就是你在攀登中使用绳子或者不用绳子,在前一种情况下,攀登会更容易进行而且你也会和同伴一起攀登得更快、更难;在后一种情况下,有很多容易的方式让你自杀。

  我关于学习攀登的讨论将以下面更概况的看法而结束。从营养学到登山探险装备的知识,具体到每一件事时你都可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况且现在还有数不清的网络信息。最好的登山态度是保持对山的谦恭,因为没有人可以征服一座山峰。在那些“好”日子里(对你而言,对山自己来说没有日子的好坏之分),山可以让你站在顶峰,但在那些“坏”日子里,山能够完完全全的征服你。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听取别人或者阅读别人的经历来学习攀登,这点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我甚至希望你不要感觉仅仅通过阅读我的文章就能学到登山的态度:这些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不要把它们当作金科玉律,这些观点最大的作用就是启发你找到一个符合你自己的方向。

  当然,如果在阅读了这么多后,你的反应是“这太疯狂了,它不适合我”—我只是想去山里体验一把,并不想背负这么沉重的责任,这样也再好不过。这完全是正当的目的,也是这篇文章百分之一百要传递的精神。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界定清楚并帮助每个人了解在山里去关注和欣赏“他们的地方”“他们的极限”和“什么是他们的乐趣”;本文的目标不是要贬低什么人—除了那些跨越界限的人。

  中国攀登的现状和未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讨论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中国的攀登以及登山探险。事实上这些讨论仅仅是一个开始,但是大家至少要弄清楚我为什么会这样看待中国的攀登以及它的未来。

  客观地讲,中国是全世界最有潜力发展攀登事业的国家。即使中国的所有地区都被人探索过,即使美国拥有更好的岩石和冰雪,即使欧洲的山峰在被人熟知后仍然在人们的攀登选择范围之内,但是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中国丰富的高山资源,况且中国仅有一小部分攀登资源已经被发现和利用。对像我一样的登山探险者来说,中国就是要去攀登的地方。在中国的疆域版图里有数以百计的各种岩石类型的攀岩区,这里有大岩壁,冬季里这个国家的大片地区在气候和海拔高度上均适合攀冰,而且世界上超过一半的6000至7000米未登峰都在中国。


  2009年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一年,第一次有如此多的普通人有了空闲时间和经济实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其它发达国家相同,人们对攀登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了。就像开车一样,一个来自拥有悠久汽车文化国家的人刚到中国时或许会觉得不适应,一种成熟的攀登文化在中国也需要时间去自然地发展形成。中国的登山者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受益成长,他们随时都可以到人工岩壁设施中学习。但对于自然攀登和登山探险来说,仍然面临一些基本或特殊的困难和挑战。

  这篇文章余下的部分是基于我近期经历的一些主观看法,必须申明的是我并没有评判中国文化的好坏。中国漫长而骄傲的文化为这个古老国家5000年的灿烂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文化也在逐渐演变得更好地适应当地条件。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这些传统文化适应攀登的发展吗?定义民族形象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但有时也让人恼火,因为其中或许包含了让人不易接受的真理。让我们来看看登山探险者的民族形象: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倾向导致很少有大规模的美国团队完成一个庞大的登山计划;自负的地中海文化导致许多西班牙和意大利攀登者分道扬镳且尖刻地互相攻击;对希腊登山探险者来说他们从来不离开希腊;韩国文化中的顽强和坚韧同时造就了一些惊人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悲剧数字。

  我有什么资格评论中国登山界?我曾去过西藏,新疆,四川攀登,经历过北京和四川双桥沟的攀冰场景,我没有去过这个国家的其它地区,也没有到过上海或阳朔去体验当地的攀岩场所。当然我的言语和观点可能会被某些人质疑并驳斥为一个忽略了中国特殊环境的外国人的胡言乱语。我是一个西方人,进一步说我拥有盎格鲁- 撒克逊背景,当然这会左右我对许多事物的认识。但是,我还是一个物理学家,养成了客观地对待任何我研究的事物的习惯,这也使得我更擅长于对数据工作的演绎推导。同样地,有一些事情用中国的做事方式处理更好,但对另外一些事情西方的方式更佳,也可能是印度的,非洲的亦或是中东的方法。从西方的思维角度来探讨登山活动,就像文章前半部分论述的那样,我不得不说西方的方式更为成功。尽管这样,像文章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希望大家能够更为辩证地看待我的观点,如果不同意的话请阐述你的原因。或许你能够找到一种值得展示给大家的“中庸之道”(译者注:介于正反方观点之间的方法)。

  我发觉到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中责任的缺失。在中国,个人责任感不是很强也不被鼓励。我不得不请教心理学家来解释这个问题,我猜测也许是2500年的中央集权制造成了这种心态,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努力去扮演照顾好人民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很少有中国人会停下来去检查交通事故中伤者的状况并在警察到来前疏导交通。从事故发生那一刻起,这种事情就成了警察,急救人员,医生,地方或中央政府的问题。公民的角色就是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当我到达北京机场时,一个俄罗斯游客在行李区慢慢的倒在了座位上并且呼吸困难。在他妻子极度恐慌的时候,我握着他的手腕监测他的脉搏8分钟,周围约200 名乘客,一个帮助扶着他的嘴,另一个试图联系医生,其他198个匆匆而去,保安人员在一旁装作没有看到。如果在美国,一定会有**叫:“我负责这里,我需要一个人去做…..”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急救中心的电话被打爆之前。急救人员需要花8分钟赶到现场:如果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我毫无疑问要对他实施CPR心肺复苏。这个信息明确的告诉我们有些情况下政府机构照顾不了你,攀登就是其中的一种:即使在拥有训练有素的直升机救援服务的发达国家,雪崩等山难也要求人们做出难以置信的快速反应。攀登是攀登者的责任,他们应该掌控自己的地盘和发展状况。重要的是明白政府既不能跑到桃园仙谷的冰壁上去照顾你,更不可能跟到山里去看护你。在西方如果徒步客或攀登者丢失了,当地的村民会出动去搜山或是由一个当地的警局援助下的地方登山者支援救援队进行搜救。在中国,许多地区在省、地政府派出警察前不太可能采取搜救行动,即便是警察也没有得到相关的培训,而且如果这些幸存者没有进行进山注册,他们也许根本不会成为搜救的真正目标。关键一点在于应对山难事件并不是警察的工作,而应该由整个攀登社会为了他们自己的行为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攀登毕竟是自发的行为)并去创造条件做出适合的救援反应。

  在一个团体的层面上,这类救援行为的形成要求个体责任感的锻炼。对一个攀登地区来说,个体责任可以根据领攀者和跟攀者的比例来衡量。在中国,只进行顶绳攀登的人非常多,而且还有很多人是必须被别人鼓励才去尝试先锋攀登的。从一个绳队的角度去看,个体责任感是看这个绳队进行了多少次首攀。在中国,由中国队伍完成首攀的山峰不多。中国的攀登队伍大多喜欢重复西方人、韩国人、或日本人攀登过的成熟线路,并且满足地看着这些外国登山者的民族气质在中国生根。然而,思想上的屏障并不是唯一的限制因素。

  另一个在更宽广的范围里制约攀登发展的因素是政府的登山管理规定太严苛了。我被告知如果在类似桃源仙谷这样的景区发生严重的攀登事故,地方政府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禁止当地类似的攀登行为。这可能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但对攀登事业的发展却没有丝毫帮助。

  攀登的发展需要广泛的大众兴趣,大众兴趣是被攀登的魅力所激发,而这种攀登魅力的激发要依靠媒体去报导人们正在挑战极限,开辟新的线路,比如说去发现新的岩场、冰壁和阿尔卑斯线路。带着这样的观点去看地方登协现有的登山管理规定,可以说的确有些落伍了。攀登是作为一项专业运动来被管理,但是却因为不属于奥林匹克项目而没能得到太多的官方支持。如果攀登是由坐在办公室里拿工资的人等着另一个非攀登者给他发布指令,那么这项事业永远都不会发展,更何况这位非攀登者的工作更多是为了提供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在攀登和登山方面的教育和发展。

  当我在2008年12月来到中国时,我乐观地看到中国攀登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看到一个活跃的群体,许多人渴望学习,热情高涨地在我看到的每一个岩壁和路线上攀登。但是,在和攀登者交谈后我才得知,在现有的规定下,他们的国家明显地是唯一要付钱成为登山旅行者的地区——这对于培育攀登队伍的大学登山队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我听说中国攀登者要和我一样付相同的费用才能去西藏攀登,为了这笔钱地方登协将给他们指派教练或者向导还有协作。这把那些有能力独自攀登的人关在了门外,而且这无异于在声明没有登山者能够照顾好他自己,只有地方登协有能力照顾你。所有我关于先锋攀和攀登责任的内容全被埋葬了,更不用说冒险和挑战极限的观念。攀登成为了一种有钱人和没有足够能力胜任的人的特权,事实上那些人可以坐直升飞机降落到山顶上。更糟糕的是,首攀,这一在世界其他地方被视作登山探险标志的攀登行为,由于巨额的收费而被残酷地压制下去,取而代之的是量身定制的一些著名山峰以及一些财力雄厚的韩国和日本俱乐部——几乎所有欧美个人攀登者也被价格挡在了游戏之外。在这样的收费水平下,中国登山者在自己的国家首登也就完全不在讨论之列了。明显地,取而代之的是攀登珠峰的另类行为,一种奇特的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登山探险的现象,这场景被强加在我们头上做为唯一的登山探险方式,阿尔卑斯方式攀登完全不包括在内。在严格编制的学习模式下,再加上极少的登山实践机会,中国登山探险事业将会发展得非常缓慢。

  同时,地方登山协会大幅度地提高了他们对外国攀登者的收费,借以收取环境保护费的名义,加上天文数字的联络官的费用,多数钱都进了协会的腰包。这种间接税收几乎是山峰注册费的三倍。在当前中国对各个领域推出刺激消费的一揽子措施时,这种行为把外国攀登者送到了尼泊尔特别是巴基斯坦的怀抱中,这似乎与国策背道而驰。巴基斯坦的模式是降低费用和减少管制,这不光意味着更多的登山者,也令更多的资金流入贫困山区的经济中,这样远胜于让钱掌握在首都的一些大公司手里。而且,这也是中国政府有针对地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地方登协截然相反的做法因此难以让人理解。

  不得不指出的是,当今在发达国家中没有人为登山付费给政府。当地人,中国人以及其它地区的地球公民都可以自由地攀登欧洲、日本、韩国、北美或南美还有大洋洲的山峰,任何时间他们都可以去攀登。一个例外是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峰要收取200美金的攀登费用。这笔钱用来资助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山难救援,公园的巡园者由真正能够帮政府的攀登者组成。做为付费的回报,攀登者收获专业的咨询服务,文化教育,毫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在允许起飞的天气条件下两小时内把你送到一个主要城市的医院的快捷直升机救援服务。我并不是期望中国在短期内就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但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多作用的国家,让这样一种第三世界的官僚结构和不透明制度来扼杀旅游业和经济资源的发展,是极其不明智的。但是地方登协的干预似乎要使攀登事业停滞。当大部分中国正在向21世纪快速前进的时候,中国的登山探险事业好像是在向1960年快速倒退,我只能寄希望于这个阶段很快过去,换来的是能够帮助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主流攀登界中找到自己原本位置的官方支持。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27

主题

564

帖子

564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564
QQ
地板
发表于 2011-2-11 15:41:15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感谢转载!

[sign]热情严谨  严肃活泼 :hammer:[/sign]

1

主题

92

帖子

92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92
5#
发表于 2011-2-11 20:51:26 | 只看该作者

332

主题

4157

帖子

4219

积分

绿野飞人,随传随到。

Rank: 8Rank: 8

积分
4219
6#
发表于 2011-2-12 23:28: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瘦肉分享!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DOUGLAS MacATHER
MEMORY OF KRISTIAN

42

主题

604

帖子

604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604
7#
发表于 2011-2-15 11:20:49 | 只看该作者

一根绳上拴着的蚂蚱命悬一线,相识多年知根知底的老相识那是必须的~~~

[转贴] [攀登搭档] 运动攀登是一夜情,阿尔卑斯式攀登是老式婚姻 [作者:陈睿] soarrow 2011-02-11
[转贴] 关于阿尔卑斯式攀登 [作者:陈睿] soarrow 2011-02-11
[转贴] 登山探险:攀登责任和中国攀登的未来 [作者: Bruce Normand] soarrow 2011-02-11
拜读。感谢转载! 大腿 2011-02-11
好文! northsparrow 2011-02-11
谢谢瘦肉分享! jjyfoot 2011-02-12
一根绳上拴着的蚂蚱命悬一线,相识多年知根知底的老相识那是必须的~~~ 非原住烟民 2011-02-1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