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1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山人家(探访卧龙正河源头,转载)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264

帖子

2523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25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5:1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探访卧龙正河源头



                                                                             ———庄艳平



    川藏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那奇峰和雪山一直在我的梦里萦绕。可机缘一次次错过,我始终未曾领略过她的神奇与壮美。终于在2004年9月, 接到了拍摄卧龙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的任务,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了。于是,我匆匆背起行囊,踏上了西征的路程。



初 读 高 原

    到卧龙的几天里,始终阴雨绵绵,每天躲在熊猫山庄宾馆等待上山。按照组织安排,等不到天转晴,我们一行14人的队伍就出发了。车队行驶在高山峡谷间,心情也随着凸凹的山路起伏不平。环视四周,右侧20米的陡坡下,弯弯曲曲的皮条河一路相伴;左侧便是壁立高耸的群山,望去可见一道道如刀削斧刻般的岩层痕迹。天不时地下着小雨,前车的车轮卷着一团水雾,犹如行在云中。路的两旁山峦起伏,云雾飘渺在半山腰。山路像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河,车队只好随着山路飘来荡去。时而还有从山上滚落的石块和泥石流堆在公路中间,为壮美平添了几多凶险。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行程,来到了理县毕棚沟中段的马鼻粱山谷中。施晓刚队长(卧龙保护区保护科主任)开始安排近期的行程计划,今天我们要爬4个多小时的山路,晚上露营在海拔3200多米的山谷中。我心想雪山就在眼前,为何不翻过去,看看那面的世界该有多好。但在这里任何人都要听从队长统一指挥。为了拍摄大家过第一条河的镜头,我第一个冲下公路,飞快地跑在最前头。我们沿着一条河谷信步前行,雪山融化的雪水,时而化为瀑布,时而形成激流,顺着山体蜿蜒而下,瀑布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荡。

走在高山针阔叶混杂林中,到处都是山花烂漫,飞瀑流泉,美景令人陶醉。但由于山势越来越高,大家早已累得汗流浃背,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美景。进入到拐棍竹和阔叶林地带,林间更是难行。在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攀登,决非是凭借一股勇气就能支撑下去的,这对体力和意志都是考验。沿途经常看到因衰老而倒伏的古树,有的不知已经倒下多少年,我们不停地在这些倒树上翻越,有时一脚上去便踩得粉碎。树杆上长满了各种苔鲜和菌类,使这壮美的原始森林透着一种阴森莫测的气氛。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河谷中升起的雾气弥漫了整个山林,寒风也随之侵袭而来。原本浑身大汗,被这冷风一吹,使我浑身发抖。林子里漆黑一片,能见度不足两米,只能听着前面的脚步声,凭着感觉跟着向前攀登。山越来越陡,我只好揪住岩石中的小草,每抓住一棵小草,心里都在默默祈祷:这可是救命的草啊!在历经一番艰苦跋涉后,忽然闻到了炊烟的气味,我心一亮,这意味着到了3200米的营地。

    到了营地,我们围坐在篝火旁,烤去夜晚寒风带来的凉意。在昏暗的火光下,我们吃上了第一顿野餐。摸黑盛上了一勺米饭,放在嘴里,硬邦邦的,是由于高山缺氧米没熟,再吃一口炖菜粘糊糊的,原来都是猪油,既反胃又恶心,我差点没吐出来。可大家有说有笑地吃得正香,他们讲的都是四川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坐在火堆旁的岩石上,我低着头一言不语,把在家准备好的MP3放在耳朵上,一边听着宋祖英的辣妹子和李娜的青藏高原,一边拿出笔记本,借助MP3弱光的闪动,写着一天的感受。饭后大家围在火堆旁烤起了鞋(四川人把鞋称为孩子)。藏族小伙子扎西精良为我们唱起了藏族民歌,悠扬的歌声在山谷中飘荡……

    清晨百鸟的鸣叫,打破了山间的沉寂,而又渐渐地消失在那山谷中。我被这鸟鸣从梦中惊醒,才发现自己是睡在草地上,迷迷糊糊地和大地青草亲昵了一夜。我们的帐篷是以一块大岩石为基点,向东延伸6米,我们14个人头脚颠倒着躺在这里,所以我才没有感到拥挤。将窝棚底部掀起了一道缝,看见西面的雪山有些发红,我迅速背起相机向一个小山坡爬去,爬不到十几米就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拍了几张后,就连换镜头的力气也没有了。坐在山坡上举目远眺,被朝阳映红的山峰美极了!













征 服 前 梁

    早饭又是昨晚吃剩的那些,我实在咽不下。施队长告诉我这半月都要吃这些东西,这是身体需要,否则我们是翻不过垭口的。大家也都在劝我要多吃东西。才能有体力走下去。后来的一段日子里,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端着饭碗看山看水,心往别处想,有时还架上相机按几下快门,心思都在拍摄上。

饭后坐在岩石上,我打开药包将速效感冒、土梅素、阿斯匹林等一大把药一口吞了下去。为了预防万一,身上还带上了一瓶救心丸,施队长又给了我两丸红景天,告诉我这是管晕山的药,我一口气将其吃下。开始爬山后,我问好路线,率先出发,在海拔3200米的混杂林中穿行。这一带主要植物是冷箭竹、拐棍竹和大小杜鹃林,是大熊猫最喜欢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高山大杜鹃谷,大杜鹃树都有3至4米多高。队员们边走边给我讲这里春天满山开放五颜六色的杜鹃花,可称是花的海洋,听着伙伴们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天开满山坡的杜鹃花和庞大的雪山群遥相互迎的画卷,那景色一定会迷死人的。

    越过一道又一道山谷,树林渐渐地少了,杜鹃林也变得矮了许多,不到一人高。队长告诉我们已进入中杜鹃谷,这就意味着到达了海拔4000米的高度。离雪山越近,空气越稀薄,胸闷、头涨、呼吸困难的症状陆续出现,身上背着的那台尼康F4S相机也变得死沉,要不是为了一路给大家拍照,我真想把它扔在山岩上。我将舌头顶在上牙堂上,这样能使呼吸均匀,口中湿润,这一招还是小时候练长跑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呢。听着瀑布飞溅的声音,登起山来也有了一些节奏。不知是药力作用,还是身体原因,高山反应没有了,心情好多了,我开始欣赏远处的雪山和身边的景色。坐在高高山梁上,望着刚刚爬过的陡坡,怎么也不敢相信脚下是自己刚刚走过的路。周围的雪山和陡峭的岩壁,把我们显得是如此渺小和脆弱,我怎能不溶进这大自然宽广的怀抱?

翻过了海拔4200米的山谷,也就进入了高山雪线。走在40C-----50C.的流石滩上,路很滑,蹬踏下来的碎石,不时地向下滚落。在这陡坡上,手脚并用地跟在队伍的最后。抬头望望垭口,还是那样遥远。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小时候听老人常讲的一句话:“望山跑死马”的含意。



挺 进 垭 口

    顶着炎炎烈日,我们向垭口继续挺进,这也是对我生命极限的挑战。攀上海拔4500米的高度,眼望周围的雪山,俯视脚下的流石滩,我不禁感慨万千:大自然万物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在海拔4500米至4800米的石缝和岩壁上,居然还生长着雪莲花、红景天、雪灵芝等许多高山植物。在这些美丽的高山诱惑下,让我一次又一次趴在岩石上,将微距镜头对准它们,每完成一次拍摄,我的头都要晕一会儿,这是由于在按动快门的瞬间,需要屏住呼吸而产生的。

    到了海拔4800米的高度,就进入了雪线地域。只见高山的雪鲜得更加洁白纯净,雪岩上依然生长着雪莲花、雪灵芝、红景天等一些高山植物,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抓一把洁白的雪,含在嘴里湿润着喉咙。大雪越来越深,山也越来越陡。只有少数巨大的岩石还裸露在外,而我们的腰都弯到了极限,只能倾斜着身体奋力向前爬行,前进的速度自然减缓了许多。我们没有专业的登山装备,也没有想到要登这么高的山峰,连一双手套也没预备,脚上穿的只是8元钱的黄胶鞋,鞋里早已灌满了雪水,汗水也已经湿透了衣衫。山谷里风大气温低,冻得我直打哆嗦。在空气稀薄、雪深数英尺的陡坡上爬行,其危险性不言而喻,有几次下滑,吓得我是毛骨悚然,心想可能就要与这雪山融为一体了。我四肢无力,躺在雪坡上,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呼吸的急促、皮肤的疼痛以及喉咙的干渴,迫使我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每当这时施队长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响起:庄老师再坚持一下,快到垭口了。民工们背着沉重的物品从我身边爬过,给我以巨大鼓舞和精神力量,又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了。接近海拔5000米时候,队员中有人倒下了,队长决定让别的队员人轮流背着前进。可想而知,就是单人行走,也是困难重重,这真是对每个人的体能和意志的挑战啊!心里再一次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倒下。抬头向四周看看,这里的天是那么蓝,蓝得有些发黑,雪是那么白,白得就连带墨镜都有些耀眼。景色真是太美了,美得让我不敢用镜头直接面对。

    下午4点,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5400米的垭口。躺在山梁上,向山脚望去,雪地上留下了我深深的足迹。想象着从此后的午夜梦回,能偶然想起这曾经拥有的回忆,真的觉得不虚此行。举目远眺,四姑娘山以从未示人的“一面”耸立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美丽全新的画面。她从山谷底部拔起,傲视周围群峰,而层层叠叠的群山,也环抱着四姑娘山的主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我摘下墨镜,看蓝天离我很近,白云在我身边飘过,四周的群峰尽收眼底,相机快门的“咔哒”声也随着超速的心跳一同回响在这群山之中。

    沿着南坡流石滩向下滑行,不到20分钟,就滑到了裸岩地域。我们在大岩石上蹦来跳去,石缝里又出现了雪莲花、红景天等高山植物。漫长的山脊线仿佛永无止境地延伸,绕过了这边又曲曲折折向着更远的云深不知处了。一路上的百转千回却也领略了一路别样的风景,进入高山草原,满地可见牦牛脚的足迹和粪便。天渐渐地黑了,我们顺山向下小跑,不知还有多远才能到达牛棚。我的双腿累得失去了知觉,只凭着感觉跟在别人的后面。一条条河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顾不上这一切了,从冰凉的河水中艰难趟过。高山湿地又出现在我们面前,湿地上面漂浮着一层黄色的水锈,我们一行都被陷入泥水中,大家手拉着手相互搀扶着前行,5000多米长的湿地,我们竟然走了1个多小时。天黑了,队员们轮流背着病号,在没有路的高山草地上,顺着一个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在这岩石泥潭中行走。鞋不时地让泥浆拔掉,只好摸黑在泥潭中寻找,幸亏我的诺基亚9210手机当成了电筒。

    抬起头来,只见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周围山的轮廓棱角分明。不知走了多少个小时,我们终于在晚上11点才进入了藏民牛棚。大家围在火堆旁,吃着香喷喷的牦牛肉,品着甜丝丝的奶茶,那感觉实在是无法形容。大家有说有笑,谈天论地,以消除一天的疲劳。藏族姑娘邓永芳和扎西精良又为我们唱起了藏族民歌《妈妈的小棉袄》,美丽动听的歌声在整个山谷里回荡……





高 山 人 家



    昨晚可能走太累了,我迷迷呼呼的睡了一夜,醒来头又开始疼痛,我定过神来,才看清这个屋子的结构,我睡在靠西面的地铺上,中间就是昨晚大家围在一起烤火的地方,火堆里还有少许的余火。小屋有8平方米大小,是用石头和木头搭建而成的,屋子的二层棚,棚的两侧是通烟口,棚上挂的都是藏药和干肉,火堆的烟向上冒,这样就能把药和肉烤干。烟又从两侧的通烟口冒出。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见过很多烧火的方式,在屋里烧火没有烟筒还是第一次见过。昨晚进到这屋里时,是黑呼呼的,加上头痛又累,在火堆的弱火我也没有看清高原之人的面目。醒来我从睡袋中钻出来,才知道昨晚就睡在几根圆木杆上。来到屋外,看到队员们都挤在一个大塑料棚中,棚中还有好多地方漏着细雨。牧民家的房子是建在海拔3800米左右的大山谷中。四面环山,房子的正面向南,南山离的比较远。前面搭了一个好大的牛圈。东面的山崖峭壁上飞瀑流泉,长年流淌着山泉水。西面和北面雪山融化的山水都向南流淌着,这三条水源就形成正河源头。

    我站在屋后的一块大石头上,向四周观望,这里真是太美了,这里三面环水,四面雪山连绵。我们昨晚11点多就是从东西5000多米的高山上弯弯曲曲的下来的。清晨,当阳光升起,将雪的山映成红褐色,给人一种神圣无往的感觉。

    我拿起洗漱用具,向东走了不到10米,岩石下就流出了清清的泉水,虽然水很清,但赤骨的凉,但用这么凉的水洗脸,我感觉头清醒了很多。早餐是大米饭和腊肉,主人为我端上了一碗苏油茶,我是第一次喝苏油茶很不习惯。天还下着小雨。今天队长让大家休息,大家都挤在这个8平方米的小屋里,围在火堆旁烤着自己的鞋(孩子),不一会儿,大家都被这烟火熏得黑呼呼的。

    牧民家共三口人,他们不都是藏族。男的30岁,叫杨军,是汉族,女主人是藏族,但起了个汉人的名字邓永香,妻子的四妹叫邓永芳。杨军和邓永香是在小金县时认识的。那时邓永香只有20岁,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头,长年在山里放牧,杨军是在修八郎山公路时在山里认识的。俩人一见钟情,但邓永香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杨军是汉族。邓永香说:我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因为他是汉民,后来因他很会来事,人很老实,不太爱讲话,就是能干活,我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他又从了我的放牧事业,所以现在我家很满意。母亲是在大山里生了我,我没上过一天学,从小就跟着父母放牛,所以我不喜欢在海拔底的地方生活,我喜欢这大山和这清泉,爱我的牦牛。93年我们结婚时,我家给我十头牦牛作为嫁装。结婚后他开始跟我上山养牛,开始在小金一带放牧,但那里的人多,牛经常被偷,95年我俩来到了前梁山,这里四方环山,没有进来的路,海拔又高,一般人是进不来的。我们二百多头牦牛每天不用管,它们就在这大山洼里也跑来跑去。我们现在有个小男孩十岁了,为了让孩子上学,就把孩子托付给了杨军的大哥抚养,代价是我们给他养了几十头牦牛。我们从山路回小金县,要走几天的路,所以春天都要把一年的用粮用马驮上来。

    我的四妹是见过世面的人,她在北京和广州都打过工,去年回来和我们一起上山来了。邓永芳四妹说:“她也是在山上生的,她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太乱了,外面的人我看不懂,不好相处。我就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赶着牦牛,挖野菜、挖草药、做奶油、打苏油茶、配牛奶,很有意思。在外面的几年里,我也交了几个好朋友,回来后我就上山了,她们都和我联系不上了,也就段了。邓永香的汉语讲的很好,她说我是和丈夫学的,她告诉我四妹26岁了还没有对象,一般人她看不上。四妹长着一双黑呼呼的大眼睛,个没她姐高,但很有气质。现在爸妈对我们非常好,说我们很辛苦,就是挂念小妹的对象问题,又不让她在外面找汉族,因为藏族有这个俗习惯嘛。小妹上山是帮着放父母家的牛,采的药是要和姐姐平分的。

    我们家在70年代时很不富裕,女孩一般不让上学,再加上我在八郎山一带放牛很有名,几百头牦牛是谁家的我都能认出来,所以每天看管着自家的牛,父母就没让我读书。我们家6个孩子,大哥、我是老二,三、四是妹,五、六是弟。我现在就一个想法,我没上过学,不识字,我要让我的孩子好好的学习,我在山上多养牛挣钱,好供孩子上大学。就这么一个想法,多么朴实的话语,当时我们大家都被感动了,正在这时男主人杨军发话了,今天高兴,让我妻子和四妹给大家唱两首藏歌。不愧是藏族的女儿,开口就唱了起来,《妈妈的小棉袄》、《青藏高原》,一首首优美的歌声,游荡在山谷之中。大家你一首、他一曲的不停的把歌唱,大家唱到高兴之时,有人说:庄教师来一首,我没含呼唱了一曲《咱们都是东北人》,我顺口说了句“桂花上酸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在这里我才真正的理解了,牧民的心情,他们每高歌的时候,唱的都是那么的认真,因为他们已把自己与大自然溶为了一体。我在拍摄三江湿地专题时有过这种体会,但还没有像今天体会的这么深,大山与人自然的融为了一体。大家把喉咙放开了高歌,歌声在小屋中传出,传遍了山川河谷,在山间回荡着。我心中起浮着一种情感,我的家就在青藏高原。

    清晨,太阳还没爬上山,杨军就去双海子赶牛去了,到双海子要十几里地,他要把牛圈回来,为我们杀一头牦牛尉劳我们。中午时分我们在山下影影绰绰的看见了一大群牦牛在山脊上向我们的方向走来,很小很小。把一百多头牦牛赶到了圈中。杨军拿着绳子和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的劲才把一头二百多公斤的牦牛拴在了拴牛柱上。再后面的事杨军就不管了,他不忍心杀他养了好几年的牦牛。他们家三口坐在岩石上,看着队员们把这头几百斤的牛给分解了。队员们真是杀牛好手,没多长时间一条条的牛肉就挂在了屋内的房梁上,下面又烧起了火,将这一条条牛肉烤干。虽然把肉烤得黑黑的,但这样做肉不会坏。火上的一锅香喷喷的牛肉煮熟了,吃着牛肉,听着大家讲着有声有趣的故事。



    这几天始终是阴雨绵绵,杨军一家为了陪我们,这几也没有上山采药,现在山上可采的药有大黄、五拳参、红景天、拱同、红豆沙和雪莲等很多种高贵的藏药,每年卖草药就能争两万多元。

杨军养了三条大狗,四眼、狮子和白玉川,三条狗都很懂事,杨军每天都要和它们嬉戏一气。这三条狗每天都去看管着牦牛,邓永香告诉我当母牛生小牛犊时,大牛外出吃草时,这狗都看管小牛,大牛回来后,它们就走开了,非常懂事。他们经常给狗吃生肉,他们说这样是为了培养狗的野外生存。每年要过大年时,我们都要下山回家过年,二个多月才能回来,这时狗就去吃死岩羊或死牦牛的肉。它们活着才能为我们看管着牦牛,我们每年冬天要将一些大龄牦牛从你们来的牙口赶出山,卖给人家,然后才能回家过大年,和全家团圆,过了二月二我们得马上回来,给牦牛喂盐,因为不管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牛和羊,每逢一段时间都要吃盐。

    我问他们,你们能从这么艰难的地方把牛赶出山吗?他们说我们每次往外赶牛要近一周的时间,我们就在山上点把火,把牛圈起来,有时垭口的雪太深了,我们还要先把雪清一下才能把牛赶出去,但我们在4800米左右基本要一天就赶过去,因这么高的裸岩中没有植被,牛也不愿意呆,它们也走的很快,到低海拔的地方找草吃。这几天和他们一家人也熟了,大家围在火堆旁听着他们着自己的故事。四妹说:“你们来的地方好走哇,你知道我第一次是怎么来的吗?为了省下几个坐车和住宿钱,我和姐姐、姐夫是今年的3月从老家小金县走南山绕进来的,哪有路哇,走完竹林走树林,每天都要过几条大河,趟河最危险。一次在过一个大峡谷时,有10几米宽,20多米深,一棵大树横在上面,我们必须从这上面爬过去,树由于长年在阴处,长满了苔藓,一看就很滑的。姐夫慢慢的走在上面,一边用手向上面撒着土,这样能防滑,我刚走不到一半的时候向下一看,我的魂都要吓掉了,一下就爬在了大树上哭了起来;姐夫在一旁说:“我和他姐谁也帮不上,只好慢慢的劝她,好长一段时间她才从棵大树上爬过来。”讲的大家哈哈大笑。听完了这段故事后,我才发现四妹真的不算大,因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白天有高原紫外线的照射,夜晚又在火堆旁熏烤,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在她身上留下累累伤痕,将人搞的又黑又红。我来这几天脸上都暴两层皮了,鼻子也出了好几次的血,所以四妹和杨军夫妇的外表也不像他们的实际年龄。



美 丽 的  双 海 子

    当阳光再次从塑料大棚照进来时,我托着疲惫的身躯,从睡袋中爬了出来,迷迷呼呼中鼻子又出血了,今天准备登高山海子,大家看我的身体不行,都劝我改日再去,我说没事的,在我的坚持下,我们一队8人带上干粮出发了。天还下着濛濛细雨,3个小时过去了,我们登上了4200米的山脊上,这时天放晴了,阳光照射在了山谷中,清晰可见从两座大山上的海子里,流出两条激流,直向山下流去,在杨军家西山脚下汇成了一条大河。这就是正河源头,发源于崇山峻岭之间,水量充沛,水质清淤见底,如一位漫妙的少女,身姿绰约,变化万千,或汪汪碧波,涓涓细流,或飞泻直下,浪涛翻涌,水流声象一首雄伟的交响乐,令人振奋不已,大有先声夺人之势。两岸山高林密,河水清澈流急,飞瀑流泉与浣岩峰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画卷。

    我站在这高高的岩涯上,赏晰着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阵凉风袭来,抬眼望去,浓雨细雾中的群峰,宛如一群披着轻纱的少女,羞涩地将自己的姣容悄悄地掩藏在轻纱后。这层薄薄的轻纱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先前原本连绵起伏的山势渐渐与蒙蒙的云雾融为一体。我们冒着雨雾继续向上攀登,这时风大了些,云雾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北,我逐渐的看到了海子,尤如一块巨大的绿宝石卧在大山之中,唯独西倾有个出水口,出水口并不大,水的流速也很缓慢,水清淤透明,宛职碧玉,俯身掬而饮之,清凉甘甜,咀之如蜜,如品琼浆玉汁,说不尽的甘爽,想当年范仲淹把酒监风,豪饮长空,苦煞凌云壮志无处示,而令我却能对水当歌酣饮瀑泉,享人间空气之清闲,毫无世事之烦躁;独具人间之潇洒,和范兄相比,我真是幸运得多了。

    更为吸引人的是那水下或露出水面,千奇百怪,其形各异的岩石,当目光一触及到这些巨石时,就立即发起我的创作灵感,尽情地按动着快门。

每一块岩石身上那细腻的纹理,粗细相间,错落有致,比制作景泰蓝的工艺还更为精细,乖巧逼真。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地令人拍手叫绝。好不停流淌的源头水,与怪石撞击所飞溅出的浪白色水花,亮晶晶,光闪闪,当再次与怪石相吻之后,便俏然隐去了。这石拥着水,水缠着石,仿佛对久别的恋人,在倾诉着相思之苦,相恋之情。

    海子的四周长满了大黄、五拳身等名贵药材,队员们在海子周边不一会就捡来了几只岩羊和岭判牛的头骨,他们告诉我这都是野牛、羊来喝水时死到这里的。

我们尧过了海子的出水口,向北攀蹬,抬头远望,比这个海子高出200米,距1500米处又出现了一个大海子,周边的岩石缝中长满了红景天还有我不认识的各种高山植物。羼羼的汲水,由瀑布的源头,依着山势,迤逦而来,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每每与石相遇,便会送去一个亲情的吻。水是柔弱而又具韧性的,用它的灵性滋润万物;石是坚硬而忠贞的,用它坚实的身躯固守着自己的阵地。相比之下,我更爱这消遣的卵石,它的执着,它的坚贞,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

    雨越来越大,雾也越来越浓。被雨一淋,风一吹,精神倍增,又继续大步行进在乳白色的雨雾中。用手一抓,湿漉漉、空荡荡;脚一踏,软绵绵,颤悠悠;用口一吸,甜丝丝,清爽爽。身处这雾海云天之中真是难寻归路……….



朴  实 的 一 家 人

    我们进山有十几天了,我们背上来的几十斤大米早就吃光了,现在每天都在吃杨军家的口粮,再就是那只毛牛肉了,没有什么一点蔬菜,我真的吃不下,杨军每次吃饭 都为我熟上一碗苏油茶或是一碗奶油。他们说这样你会保存体力,好往回去,我一想回去的路,心就茺,很害怕回去,但在这里头也是天天的疼,这里也是3800-4000米的高原吗?

    9月21日早我们决定反回出山,可我们队伍中还有病号,杨军全家怕我们走不回去,决定用他的马把病号送到垭口,在返回的途中,在4800米左右裸岩中,我为了拍高山植被,走得很慢。邓永香一家人便始终陪在我的身边,高山植被太美了,虽然缺氧,喘气困难,我还是不愿快走离开这里,在过50度的陡坡时,是杨军夫妇把我拉过来的,我一边走,一边拍,他们边唱着藏歌,边给我讲那个是雪灵芝,那个是红景天,长在石缝里的叫雪莲花。这是高山小杜鹃,那是高山大杜鹃等等,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高山植物课。我们终于蹬上了5400米的垭口,在垭口上有杨军家每次路过这里时,堆基的“玛尼堆”预示着吉祥帆。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我放开喉咙高喊“我还会来”……
  

38

主题

1264

帖子

2523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252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5:32:44 | 只看该作者

地点应该是四姑娘山北坡,我觉得这家牧民的故事比较有意思

作者是摄影师,不过附的照片完全对不上号,一看就是海拔两三千米拍的,大概他高反烧糊涂把照片都丢了。
我对着等高线地图看,路线描述都比较准确。
另外,对保护区里核心区的保护显然没有我们想象的严。

154

主题

2561

帖子

2601

积分

绿野飞人,随传随到。

Rank: 8Rank: 8

积分
2601
QQ
板凳
发表于 2013-3-14 12:57:01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有时间细看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生活有诗和远方。
那些压不垮我的,最终都一定会成为我最坚强的地方。
高山人家(探访卧龙正河源头,转载) BlackHeart 2013-03-14
地点应该是四姑娘山北坡,我觉得这家牧民的故事比较有意思 BlackHeart 2013-03-14
马克,有时间细看 思龙 2013-03-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