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639|回复: 6

与悠远女士讨论“人性”(二)【转自绿野驴志】

[复制链接]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发表于 2014-5-19 09: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悠远 @ 06:16:35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句话往往说得容易,做得困难。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内省看看是否做到了。

又将是一份成长。
=======================================

花鼎 - 2014-05-16 08:59:24

四点,后面三点没问题。第一点。。。嘿嘿
==========================================

正宗赝品 - 2014-05-16 09:02:36

花鼎不怀好意。
============================================

林泉散人 - 2014-05-16 09:15:19

“根植于内心”我理解就是“遗传”,对吧?
呵呵!
==============================================

悠远 - 2014-05-16 17:33:35

有点不太明白你们的对话啊。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在我眼中,一种类似于发自于天性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内心中与人为善的信念。
还有,能正视自己内心,并修为自己内心的约束。
=================================================

林泉散人 - 2014-05-18 16:10:36

我的意思是:
“发自天性的东西”就是遗传。遗传的介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文字,甚至可以是肢体语言,但归根结蒂,是DNA。遗传给后代的东西,不会轻易改变,但也不是不可改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天性,我不知道。但确实在人世间有些人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

“内心里与人为善的信念”,或者与对婴幼儿行为的贴近观察不符。一个1岁半到三岁的孩子,大人没有给他任何启示,却有“独占”食物的趋势,不让其他小朋友靠近他的食物,一靠近就吵闹甚至动手护食。

善恶的观念属于道德伦理或宗教范畴,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品质不应当被贴上善或恶的标签。因此,我觉得,孟子“人性本善”和荀子“人性本恶”的说法,似乎可以用“人性本私”取代。不知有无道理?
==================================================

悠远 - 2014-05-19 06:43:04

遗传我不清楚,不过从我自身说,觉得不是那样太对。我父母年轻时一直到现在,都很爱运动。我印象中很小的时候,爸爸每天早上要和同事们在单位的篮球场上打球,持续很多年。而后面2006年十一期间我带队上妙峰山,走七王坟老北道上的,一直到涧沟村。第二天走阳台山,经大觉寺下山。因为那次是中秋,在和别人讨论过路线后,把我父母也带上了。当时我父亲的体力比我都好。呵呵。而他已经七十多了。我妈妈也不差,她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是干部带着全班同学到香山植树,她自己说是一次背两棵松树苗上山的,松树苗上还有土的。哎,我自己呢,真是汗颜。从小学开始体育课就是我最想逃避的课,在没有来绿野前,只有一两次上到八大处顶和香炉峰的记录  从遗传上讲,似乎讲不通。还有我父母是理工科毕业的,学校的时候就是那方面的尖子生,工作后也一样很突出。但我却从小偏文,而父母其实在童年青少年给我订的最多的是科学杂志,买的是科学读物,少儿的和成人的都有。我觉得这又是遗传学上讲不通的地方。呵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的感受中是天性。也可能是和教养混合的天性。比如我不是北漂,但我会从很多体谅的角度去为他们着想,尽量不说可能伤害他们的言语。而有的人本身是北漂,但对于新来的北漂,在言辞上反而会有不自觉的歧视。

还有对于本来朋友之间的不同意见,我发现和有的朋友沟通,轻松愉快。即使最后我们的分歧没有统一,但我们能做到和而不同,是彼此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两个人有了两种思想的了解——这似乎是萧伯纳的话。但也有和有的朋友之间,可能会因为原本是观点的不同,造成两人关系的问题——私下讨论彼此间的分歧,不成功;半公开或公开讲到两个人意见的不一致之处,更加不成功。最糟糕的是,本来是意见的不一致,完全变成了关系的紧张。原以为可以互相直言相互批评成为诤友的人,最终却因为不能以和而不同,包容、理解、体谅为原则达到共识共进。可能这里有我对人和朋友认知的误区和处理的不妥,其中个性的冲突因素极为明显,这种性格的形成有后天的因素,也有一些天性在内吧。

“内心里与人为善的信念”,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很早我帮忙一个成为单亲母亲的女友照顾她的孩子。那个孩子极小的时候,就做了一件让我特别惊讶的事情,他在她妈妈给他吃糖炒粟子的时候,竟然主动地把手中的粟子拿给我,说你吃你吃。不是她妈妈事先教的,连她妈妈都很惊讶的。而倒是我见过的有家长教给别人分享的小孩,要么是不给,要么即使给了,也是苦着个脸,并不情愿的样子。

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这个题目太大,看世界看得越多,越迷糊,呵呵,不敢说啊。
====================================================

林泉散人 - 2014-05-19 09:08:21

答悠远:
1、子女某些方面与父母不同,遗传学上是能讲通的,这就是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1865年孟德尔发现并发表)。

2、我们所聊的“遗传”或许是不同的概念。我的“遗传”概念是最简单、甚至有点“机械论”的概念,也就是“父母传递给子女、且可以代代传递的东西”。

【这是些什么东西呢?基本上都是DNA,但也有一些例外(生物学最大的“定律”,就是“什么定律都有例外”),例如,RNA病毒传递的是RNA,此外,还有一些“模式”或“机制”,主要是“表观遗传学模式或机制”,因为DNA必须通过一系列过程(转录成RNA、翻译成蛋白质)才能“表现”出来,这些“模式或机制”主要是调控DNA表达过程的,可以通过“印记”“蒙导”“预成”等方式传递给子女。但到底能传递过少代尚无定论。聊远了,打住】

3、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这个题目即将有解(不超过十年)。现在可以确认的:人类基本上是一种野兽(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首先,大家得承认黑猩猩是“野兽”吧?(“野兽”,狭义指野生哺乳类动物)。人类与黑猩猩之间有98.5%的基因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人类的“特殊性”只有1.5%,这种特殊性在生物界司空见惯,一点都不“特殊”。从技术或方法角度看,破解这不到1000个基因的功能不会费太长时间。届时,生物学家将会给出“人类”的最最确切定义。

4、人的本性是否“自私”,不光是个争议了几千年的伦理学话题,而且在遗传学上也争议了40年(1970年代始),但现在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家都相信,生命的本质是“自我复制”。人,当然,也是一种“生命”。如此,理查德. 道金斯按此原理写了那本著名的《自私的基因》,30多年里久热不退。这本书回答了人其所以自私的深层原因,值得一读。

5、不同观点的人能坐在一起讨论、争执、切磋是一件人生快事,但不能不看到其中的风险。其实人类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对意识形态太较真。文革中有许多家庭因为各自持有不同“观点”而反目,甚至导致夫妻离异、家庭肢解。其中最悲惨的故事之一,就是最近公布的某人,在文革中告发其母亲的“反革命言论”最后导致其母被判死刑,成为该先生一辈子抹之不去的心灵伤痛。当然,这比起当年为了另一种意识形态差异——宗教差异,而引起的宗教战争——十字军远征、“圣战”等等,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对多样性的宽容”,例如“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对吗?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78

主题

1352

帖子

1383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383
发表于 2014-5-19 16: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悠远所说的“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指人内心形成的道德观或价值观。有修养的人比较注重小节,会控制自己,会有意识地去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有些人则认为随地吐痰、随便扔垃圾很正常,也意识不到在公共场所对别人的影响,有时为一些小事不能控制自己。这些人可能是善良的人,但这些人缺乏修养。
修养是后天的,受环境影响更多一些,应该和遗传没太大关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觉得人性和生长、生活的环境关系更密切一些,和受到的教育有关。抛开道德去讲人性,就像抛开法律去讲道德一样。

325

主题

4260

帖子

5112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112
QQ
发表于 2014-5-19 17: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散人老师

开头的四句话,网上传是梁晓声所写,其原话为——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段话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被大家广泛传播。我在的一个群里,群主也曾经放在群公告里。我想对这句话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个人理解,不讨论了。当初写在驴志里,只是一时有感而发的议论。没有想到散人老师会拿出来放到驿站里,写在驴志的内容还是在驴志里聊更好一些吧:)

325

主题

4260

帖子

5112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112
QQ
发表于 2014-5-19 17: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谢谢一番!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赞同一番的见解!

修养基本上是后天的,因此没法“根植于内心”。
或许原创者表达方式有误,没有区分清楚先天“本能”和后天“习惯”。
什么是后天“习惯”?我突然想起几句诗:

上帝本来没有给人幸福,
“习惯”就是他的赏赐;
无论怎样身心的悲哀,
习惯都能化为恬静。
     ——普希金《叶奥根尼. 奥涅金》


我也非常赞同一番对于某些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善良的人的见解。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9: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的表达确实不全面

如果“文化”用这四句话表达,那么,“旧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彩陶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文化”,是否符合这四句话?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9: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良好的习惯是后天培养的

而非“根植于内心”(或根植于遗传)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与悠远女士讨论“人性”(二)【转自绿野驴志】 林泉散人 2014-05-19
一番 2014-05-19
非常赞同一番的见解! 林泉散人 2014-05-19
一般来说,良好的习惯是后天培养的 林泉散人 2014-05-19
多谢散人老师 悠远 2014-05-19
也谢谢一番! 悠远 2014-05-19
梁的表达确实不全面 林泉散人 2014-05-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