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1431|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命运

[复制链接]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9:1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散人读后感言:偶然在别人的博客上读到这篇文章,散人改了标题。

(1)喜欢“真实”的朋友应当读一读。莫泊桑最好的书,是《一生》(应当翻译为“命运”),但那毕竟是小说。

(2)或许只有英国人才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放到我身上,我是连门外那棵树一年四季里怎么变化的,都懒得拍。而英国人这部纪录片,前后达49年,“猪脚们”都已年届56岁,因此可以用“命运”一词了。

(3)散人猜想,如果一个社会足够合理,那么,这社会的“阶级”将固化(散人这里用的“阶级”概念是个社会人类学概念,不同于马恩列斯毛)。

(4)许多年轻人特别反感家人给自己相亲时强调的“门当户对”。读完此文后,希望你们的观点有所松动。

     林泉散人 2014.5.28.
******************************************************
56up--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感谢!

转载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3a10db0101chap.html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 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 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搜狐视频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 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 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 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 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 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 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 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 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 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 级这个梯度里。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 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 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片中,精英阶级的andrew和john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nick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公务员 peter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 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 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 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 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 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 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 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 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 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 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 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 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 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 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 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 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 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 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 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 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 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 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 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 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 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 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 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 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 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 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 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 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 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 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 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 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 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9:16:20 | 只看该作者

前不久在驿站讨论过“命运”问题,见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bb/viewtopic.php?view=1&post_id=44273751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9:20:23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人不相信这句话:

“也许不超过30年,人类基因组医学已经可以在一个孩子出生那一刻,以95%置信度预测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了。”

或许看这句话的第一眼,觉得它难以相信。在中国转型100年这动荡的岁月,个人的命运是难以预期的。但一个足够稳定(从而足够合理)的社会里,命运可预期性相当高,“阶级”将固化。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325

主题

4260

帖子

5112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112
QQ
地板
发表于 2014-5-29 08:08:5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部片子在美国拍,会怎么样?

非常感谢散人老师提供的链接文章,打算找来片子看看。
不过也想了几个问题,因为不清楚不了解,所以提一下。
在美国是怎么样?从一开始就提倡移民精神和自立自助的国家,他们向来推崇白手起家的个人奋斗,这样的社会也是“阶级”固化的吗?
在日本是怎么样?他们曾经鄙视中国的一点,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样鄙视的,就是日本的天皇是所谓“万世一系”。这样的社会,如果没有明治维新,也是“阶级”固化的吧?而在明治维新后,还是这样吗?
在中国是怎么样?两千多年前,面对秦始皇,刘邦,“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之”;陈胜吴广两布衣,“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看似在一个朝代中是“阶级”固化了,不过后面却有一个总爆发,将原来的“阶级”固化来个翻天地覆地改变……
希望能永远和平安康,对国家和百姓都好!
http://v.baidu.com/v?s=8&word=56up&fr=ala11
找到了视频的链接,有时间了慢慢看。

325

主题

4260

帖子

5112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112
QQ
5#
发表于 2014-5-29 08:16:40 | 只看该作者

还想到一点,

中国的科举制,有学者认为其作用之一,就是让下层的农民有机会能通过科举考试上升到文官集团中去,而打破了原来的贵族世袭。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几句诗,常常用来给农家贫寒子弟励志的,是古代“屌丝”们的心灵鸡汤。
原诗内容如下——
《神童诗》
(北宋 汪洙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寨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325

主题

4260

帖子

5112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112
QQ
6#
发表于 2014-5-29 08:20:34 | 只看该作者

《神童诗》一卷,

旧传宋代汪洙撰。后人以汪洙的部分诗为基础,再加进其他人的诗,而编成《神童诗》。实际上传世的《神童诗》并非尽是少年神童之作,也不全出于汪洙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代编补修订,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篇名也大多是另行添加的。
7#
发表于 2014-5-29 14:09:54 | 只看该作者

闲着回一贴

昨天想回,话题很大,一时想许多要说的东西,写了些,还是删了。


今天闲了,还是写一写。


之前看过一个东西,说“女人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素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惜大多数当妈妈的理解这句话,是理解成自己要“教”好孩子,因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实际上,妈妈胜过老师的地方,不是“教”,或者理解成不是“教学”,而是潜在的影响,可能是价值观的影响之类的。

比如中国的女孩穿着就往往受妈妈的风格影响,有的女孩明明身材很好,夏天却穿着保守。  而美国女孩夏天是照着最SEXY地穿,偶尔走个光是不在乎的,也许甚至是有意为之。


因此,生下来,一个人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TA的命运。扩展一下,TA的家庭(包括父亲),会决定的RA命运。


这影响,很小一部分是经济实力原因。 而是头脑,思维方式。


穷人,交的是穷朋友,其子女亦容易继续成为穷人; 富人,朋友圈是富人,其子女更容易成功成为富人。

我想起了电影《1942》里的台词,张国立说,“我(一个财主)知道如何成为东家(富人),现在即使什么都没有了,给我十年,十年后我还是东家”


我大学有个同学,跟我一宿舍,极傻逼,大家都不喜欢他,但看得出来他家有钱,但却总占同宿舍的便宜,用别人的牙膏等等行为。

他说他家解放前是地主,现在想想就是这样,父母传给孩子的思想、行为方式,会决定子女的行为方式。

富人知道如何成为富人,一定会传授给孩子如何成为富人的头脑、判断力。 现在的话,还可以理解为,当富人有一些潜规则,只在富人圈里流传,外人基本不知道的。 类似于演艺圈的潜规则,若不是有人爆料,断是没有人知道,当女一号要跟导演潜规则一下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是穷人,不知道潜规则,总以为努力就能当女一号,拒绝或者不主动去让导演潜规则一下你,你没有可能成为女一号,或者说机率极小的。




富人的父母会给富二代传授富人圈的潜规则、技巧等东西,提供强大 的经济实力,富二代的子女确实比穷人的孩子起跑线不一样。


穷人的父母,除了无法教会自己孩子当富人的各种本领之外,甚至某些时候会阻碍其子女成功(成为富人)。  

有些人,一辈子窝在穷山沟里,就是因为“父母在,不远游”,窝下去了。 如果能离开家,自己去闯,成功的机会是较大的。 当妈的一句“儿啊,咱在家踏踏实实种地,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好”,毁了无数人。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唉。


遇上这样的父母,该如何?  认命吧。 父母不教什么,教不了什么,提供不了什么经济支持就算了,还“儿啊、儿啊”地阻挡子女的脚步,不是命是什么?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5:35:25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观点认为:

变动的环境逐渐稳定,最终走向稳定的“顶级”,那些优势物种将固化。这就是所谓“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理论,提出者是克莱门茨(Clements)。在无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下,顶极群落可以稳定存在长千上万年,即使因为偶然原因一时失去平衡也会很快恢复平衡。

这个理论解释中国历史2000余年的“动态平衡稳定”,是有相当强的解释力的。(今天不延伸太远了。或许这是下一轮讨论的主题?)

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300多年来(从“五月花号”算起),不间断地有移民涌入,创造出美国文化。美国文化实际上是外来文化的综合。这种变动的环境下,社会阶级的升降变化还会发生,还没有出现“单极顶级”,为了避免这种顶级出现,美国人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反垄断法、等等。因此,你一方面可以看到里根从穷人到演员最后到总统、卡特从农民到总统、“奥黑”从一文不名的二代移民到总统、、、等人的升迁之路,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到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等等“世袭”现象。当然,他们的“世袭”与中国古代的世袭是两码事,如果仅仅坐吃祖宗遗产,以美国那种累进制遗产税法,不消几代,祖宗遗产将坐吃山空。他们能够继承家族事业“旺气”,个人能力占很大比例——尽管还不是“个人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李小琳语录)。

至于中国古代“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矣”“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基本上是乱世中发生的事情。升平世尽管也有将相出寒门、读书可以读出“笏满床”“颜如玉”“黄金屋”,但大部分情况下,以考试成绩遴选人才仅仅是既得利益集团引诱英才的“彀”。还在西方开始羡慕的1000年前(伏尔泰时代欧洲人对中国的文官制度羡慕的要死),第二届“高考”开始前,李世民站在长安城楼上看到天下英才鱼贯而入参加考试,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第一届“高考”是隋炀帝主持的)。事实上,高考不光在1400年前的隋炀帝、唐太宗时代,即使现代,也都是戕害人才最毒的毒药。王氏家族的“笏满床”绝非高考能考出来的,小琳总裁的个人能力之外的“零”,只是个圈人的圈子罢了。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146

主题

1202

帖子

1202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202
9#
发表于 2014-5-29 16:02:25 | 只看该作者

个人以为

遗传基因占了大部分,其它的如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占了小部分。小部分的影响也可能使其命运殊途迥异。也正是因为有些贫穷家庭的孩子因为个人境遇经历或通过知识文化的教育改变了固化的阶层,导致有时候人自以为可以改变命运。同时一些社会机构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灌输洗脑的“成功学”,给人洗成不正常的疯子,好像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世人认可的成功,改变命运。这是一种不经系统数据和事实分析得出的以偏盖全的结论。

人是复杂的动物,基因的传承也有其异变的可能,但从绝大部分的事实来看,我还是比较认同散人转载文章中的理论。也就是天生禀赋是基础,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是使其成长和发展的助力契机。

最近在读《思考,快与慢》,对我有很大启发,对人的直觉判断以及理性判断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包括自己)会轻易地做出一些事情的错误判断而且深信不疑,会对一些眼见事实就认为是真理(其实是谬误),究其原因其实是忽略了或者不愿深究更多看不到的重要信息。

人之所以迷人,就因其复杂性;人生之所以有趣,就因明天的不可预期。。。。。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_________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历万端事。

229

主题

3305

帖子

3329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329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6:08:14 | 只看该作者

典型的“印记遗传”(impression),近年的热门研究领域,呵呵!

lanlan写的不错!非常深刻!首先赞一个!

这种“妈妈传”现象,是很典型的印记遗传,现在对它的研究的热度还没退下来。

如果好妈妈感染出好孩子,一代又一代,从进化角度看,将出现“阶级固化”。我说的是不是太直截了?

人类是最晚熟的动物之一,仅次于大象(雄性大象。雌性则与人类差不多,都是12岁左右),尽管人类的身体发育过程比大象快得多,但人类的大脑以及受大脑支配的“行为”发育,则需要长得多的时间。人类其所以出现这种晚熟现象,主要是因为“生产限制”(不是生产力哟!),如果婴儿的大脑发育成熟才分娩,则孩子十有八九都得夭折于生产过程(产道不能容纳太大的脑袋)。由此,人类婴儿提前诞生,通过延长童期(juvenile stage)而延长发育的现象,被称为“幼态持续”(neoteny)。

这种幼态持续产生的缺陷,需要许多方面的弥补,例如,人类一般一胎只产一个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双亲的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心智的发育完成,是需要大量的“学习”(尽管,“学习行为”是动物的“普世行为”)。

人类只有4万个基因,太少了,无法通过遗传本能的途径,把上辈子(一直到祖宗那里)学到的技巧传递给孩子。因此,孩子的大部分“能力”都是学到的。

而这种学习过程却极不均衡,花力气最多的,往往不是学到的最多的。这可以通过学习行为的遗传力研究揭示出来。在孔子、亚里士多德时代那种规模化教育机构还没有诞生之前,一个人到成熟那一天(即必须离开家庭、携妻出走的那个岁数),学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家庭,其中女孩大部分学自母亲,男孩则学自父亲。家庭的影响力,以统计概率、权重等量化表述,达到90%以上。这种影响力可谓大矣!

当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社会体制被设计、被兑现后,很可能,那种“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的机制将成为支配力量,遗产多寡对后代的影响力下降。如果,这种较为合理的体制稳定延续很多很多年之后,其结局很可能诞生人类社会的“顶极群落”,其中,“阶级”将固化。

很多人可能不喜欢这种结论。其实,散人也不喜欢!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命运 林泉散人 2014-05-28
前不久在驿站讨论过“命运”问题,见 林泉散人 2014-05-28
许多人不相信这句话: 林泉散人 2014-05-28
如果这部片子在美国拍,会怎么样? 悠远 2014-05-29
还想到一点, 悠远 2014-05-29
《神童诗》一卷, 悠远 2014-05-29
有一种观点认为: 林泉散人 2014-05-29
闲着回一贴 lanlan1608 2014-05-29
典型的“印记遗传”(impression),近年的热门研究领域,呵呵! 林泉散人 2014-05-29
个人以为 蓝子 2014-05-29
路过留言 冰冻的孩子 2014-05-29
赞同这种说法: 林泉散人 2014-05-29
偶在做一个试验,直接从句子开始,教一个英语基础为零的瓷娃娃 正宗赝品 2014-05-31
你有没有考虑转个行? lanlan1608 2014-05-31
真想不到,那么多人来各抒己见,可见这部影片太有价值了,不管大家对它抱有怎么样的理解。 悠远 2014-05-29
教育这事儿 lanlan1608 2014-05-29
我不否认家庭的教育作用, 悠远 2014-05-29
没娘的孩子长大后,常常有心理阴影,很难治愈 林泉散人 2014-05-29
拴大象的故事,具有典型性 蓝子 2014-05-29
说的好! 林泉散人 2014-05-29
同感这句话 lanlan1608 2014-05-30
更加上现在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有限 林泉散人 2014-05-29
:) 悠远 2014-05-30
《流浪者》的逻辑 林泉散人 2014-05-30
我也想起一部印度电影 蓝子 2014-05-30
世面 lanlan1608 2014-05-30
非常赞同! 林泉散人 2014-05-30
满篇的穷人富人,就不能给人贴点其它的标签? ahcong 2014-05-30
同感,通读了,但感觉好像跟自己 没关系。 花鼎 2014-05-30
想起两件玄事: 化敌为笑 2014-06-01
验证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90分,全靠拼爹。如果爹没钱没权,那就拼遗传基因哈 雅筑 2014-06-0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