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189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商业登山:乱象早注定——从直升机上珠峰说起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575

帖子

575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5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5 11:41: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十一郎 图/文

【直升飞机惹的祸?】
近日,一则登山新闻引起诸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刚刚从尼泊尔一侧登顶珠峰的中国籍女登山爱好者王静,因使用直升飞机运输人员和物资到C2(二号营地)而备受质疑。
从王静刚刚开始登山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她的另一重身份则是:国内一家户外产品上市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可以这么说,王静是国内目前最活跃的高海拔登山爱好者,也是国内完成8000米山峰最多的女性——当然她基本上是以登山客户的身份,参加这些登山活动的。相比国内某几位著名的男性登山客户而言,王静在高海拔的能力和品行,要高出不少。
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点如下:
1、王静是否搭乘直升飞机到达C2之后才开始攀登?
2、如果是,这样的登顶,是不是亵渎了珠峰?会不会被官方承认?
3、如果搭乘直升机到C2再登顶可以被承认,那么以后有人搭乘直升机到最后一个突击营地、再登顶,算不算登山?

【故事基本线索】
据笔者了解,这个故事的全貌如下——
今年,曾两次登顶珠峰的王静,之所以再一次攀登世界最高峰,是因为她试图“打破”7+2(七大洲最高峰攀登和两极点探险)的最快记录——她自己称之为“9极”。此前,她已经完成了其中的7站,还剩下珠峰和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4月18日凌晨,珠峰尼泊尔一侧的孔布冰川发生冰崩,15名负责修路的夏尔巴不幸遇难,这是珠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山难。
因为山难,尼泊尔所有从事登山服务的夏尔巴人决定“这个攀登季全体退出珠峰商业登山”。主要原因是多年来被当做商业登山“苦力”的夏尔巴人决定捍卫自身的合法权力,其他原因则是哀悼同胞、并接受山神的警告。
山难发生之后,在尼泊尔一侧的所有商业登山团队,均终止了攀登,纷纷下撤。
就在尼泊尔发生山难的第三天,也就是4月20日,中国一侧的珠峰登山管理部门做出决定:珠峰中国一侧不再接受新的登山者。也就是说,4月20日开始,今年不再颁发珠峰的登山许可。
说实话,王静在芸芸登山客户中,可以算得上是少见的、高海拔适应性非常好的登山爱好者,8000米的经验也比较丰富。此时,如果能够接受她从南侧转回北侧继续攀登,并不会因此出现高山适应不足带来的危险。
雄心勃勃的王静,遇到了重大阻碍——南侧是严重山难之后的“停摆”;并且孔布冰川冰崩之后,小队伍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短时间内修路、通过。北侧则是管理部门的“及时”关门。
然而,此前她已经耗费了许多时间、金钱和精力,距离她给自己设定的“9极最快”目标,仅有两步之遥。全部重新来一次,显然不是她的首选。在无法协调回到北侧攀登之后,5月23日,传来了王静从南侧搭乘直升飞机到达C2、并登顶珠峰的消息。

【公众和媒体的跑偏】
“乘直升飞机登顶珠峰”成了国内大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当事人是否承认“搭乘直升飞机到达C2之后才开始攀登”成为考验其诚信的结点。
这其中,各种角度的意见都有。有的说,攀登中搭乘直升飞机绕过难点,就是不诚实。有的说,这样的登山家,缺少道德。有的说,你们这是仇富。还有的说,路透社这是丑化中国人(奇葩啊!)⋯⋯
以上均是隔靴搔痒、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且让我们回到“登山”的角度观察——

【“商业登山”这个怪胎,本就与“登山精神”和“体育道德”背道而驰】
商业登山的实质就是“能力不足金钱补”。
如果从纯粹的登山角度去观察,商业登山的“逻辑”,从根子上,就是违反“登山精神”和“体育道德”的。
现代登山起源于1760年的欧洲,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珠峰的攀登,第一次由英国队于1921年尝试,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岁月。国际上,从探险式登山中发展出来的珠峰商业登山,仅仅出现了20余年,国内的商业登山也不过10来年。
纯粹的登山,首先要求自理。而在商业登山中,每个登山客户,却都不用背负自己所需的物资、建立营地,还不用烧水、做饭,也无需处理艰难路线,更无需判断天气、雪况、路线等,只需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亦步亦趋、跟着“保姆”向导安全上下就是。
如果说,搭乘直升飞机从C2出发攀登,是违背登山精神和体育道德的话,那么,自己不背负物资、吃喝全靠别人照顾、危险路段依靠向导和协作的所有商业登山,也一样谈不上精神和道德。
反过来说,登山客户既然可以在向导的全面照顾和老天的眷顾下登达世界之巅——反正花钱了嘛。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只要花得起钱,搭乘直升飞机、或者修一部电梯直接登顶珠峰,也未尝不可——只是,如果把这些当做牛逼体的英雄事迹广为宣传的话,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这次的问题,不出在登山客户(王静)采用了什么手段,而出在:“商业登山”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混乱”的怪胎——特别是放在国内这个传播环境里,那些大名鼎鼎的登山客户们,太热衷于“借登顶世界之巅、给自己安装光环”了!

【商业登山在中式文化中的继续发酵】
那么是不是全世界的商业登山客户,都是这样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登山文化”的问题。
1996年,珠峰发生了历史上的另一次重大山难,一场暴风雪,导致前后遇难15人。当时幸存的台湾登山爱好者高先生,在山难之前遇到过另一件“争议”。高先生当时与另一位来自台湾的陈先生组成了一支小型商业登山队,从尼泊尔一侧攀登珠峰。不幸的陈先生在攀登过程中意外滑坠遇难。事发后,高先生按原计划继续登山。在描述当年山难的最著名书籍《Into Thin Air》中,作者描述了许多其他西方登山客户的疑问:你的同伴都遇难了,你是不是该放下登顶行程、处理事故呢?哪怕仅仅是因为悲伤。
作为一个农耕传统的文明,中式文化中不乏“眼界狭窄”、“善于投机”、“不尊重游戏规则”、“过度注重结果”、“缺乏探索精神”等弊病。商业登山不管怎样,毕竟是一种商业文明的成果,它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同时,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对自然的关注、对自己的“内心诚实”。

【中国的登山传统出了毛病?】
中国的现代登山,早期是“政治目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国人的登山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需要下为国争光的,登山者们都属于体制内、仅仅是完成政治任务、弘扬国家荣誉。
上个世纪80年代,山峰对外开放之后,登山者和机构还是仅有体制内的,当时流行国际合作登山,说白了,无非是外国人出钱、咱们提供地盘和人员,虽说提高了水平、增加了收入,但依然与登山者个体的能动性和内心需求无关。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民间的“登山爱好者”,并在本世纪分成了两个支流:一支以参加商业登山为主,主要追求高度记录,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在珠峰国内一侧管理他们的是来源于体制内的登山老大们,服务他们的主要是体制内老大们培养出来的职业向导和协作。另一支则以自主攀登为主,注重全面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目标,不断积累技术能力、不断挑战难度线路,也不断发生意外。这一支,既不受体制内登山管理部门的待见,也不受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但是,自主攀登者中的优秀者才真正代表了中国人登山的最高水平。
暴露在国内媒体和公众视野中的登山爱好者,主要是“登山客户”们。因而,国内的公共舆论,对于登山的认知,也一直处于片面和幼稚的阶段。一会儿把过多的光环套在“登山客户”的头顶,一会儿又捶胸顿足谴责“登山家怎么能坐直升飞机登珠峰?”拜托,“登山家”这个品种,大家其实根本没见识过吧,那就不要胡乱抒情了!
其实,不是中国的登山传统出了问题——因为民间的自主攀登,即使在官方不鼓励、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依然蓬勃发展着——而是由体制内登山机构主导的登山传统出了问题。不难预见的是,这个问题,还会继续发酵。珠峰商业登山的怪相,还会陆续有来。
以珠峰商业登山为代表的中国式商业登山,在迅速“造神”的同时,也在迅速地“自我矮化”。以至于登山圈子里最近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甲:你登过珠峰吧?
乙:你才登过珠峰呢!你全家都登过珠峰!!

【视野决定格局和水平】
仅举珠峰为例。
从1953年人类首次登顶珠峰至今,已经有6600余人次登顶了世界之巅。其中,仅有500人次是自主攀登的,其余的6000多人次,都是1993年开始的商业登山送上去的。
所有这些商业登山的客户,无不是从珠峰的南北两侧传统线路、由向导和协作服务上去的。而珠峰至今,已有19条登顶线路,其中的17条,均与商业登山无关。这17条都是登山高手的天下。
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交界,按理来说,这19条线路,应该大部分是由中、尼登山家开创的吧?事实并非如此。
珠峰的第一条线路,是英国队在瑞士队尝试的基础上,于1953年登顶的。珠峰的第二条线路,则是中国队在英国队20年代尝试的基础上,于1960年登顶的。其余17条新线路的开创,均与中国登山者无缘,与尼泊尔的关系,则是夏尔巴人在其中部分线路中作为协作(背夫)出现。
国际上,登山高手的珠峰,早已从上个世纪5、60年代的国家荣誉阶段,走到了小团队(或个人)的能力和想象力阶段。比如,无后援攀登、无氧攀登、单人攀登、反季节攀登、新线路攀登⋯
而我们的许多媒体、公众、登山客户,对登山的理解,还仅仅处于“以为登顶珠峰,就等于牛人”的水平上。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很多我们“以为”的登山家,无非是借助商业登山、不断获得登顶数字记录的登山客。
不同的视野,决定了不同的格局和水平。

【为什么中国人热衷于“7+2”?】
“7+2”,是指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这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商业概念。
国际上,实际上并不把7和2放在一起衡量,也就无所谓“7+2”世界记录了。
具体我们拆解了分析。
首先说“7”。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人,绝大部分是完全通过商业登山服务上去的客户,在登山界,并不把这一指标当做衡量“登山家”的指标,借用某位登山大牛的话说:“七大洲就是个富人俱乐部,它主要衡量的是你的资金水平和统筹水平。”不信的话,你可以找任何一位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客,问问他能否自主攀登完成“七大洲第二高峰”?
再说“2”。国际上,对于两极探险的要求是:“从海岸线出发,不采用机械动力,到达极点。”而国内所有玩儿“7+2”的老大们,南北两极点,都是飞行到达89度、再徒步最后一度到达极点。这种方式,一般被当做“特种旅游”,而不是“探险”。因此,即使有“7+2”这一探险指标需要以最快时间作为一种记录,也不会把旅游式的两极算进去的。
那么国人为何特别热衷于“7+2”呢?就登山服务的提供方而言,他们创造性地扩大了市场——其实他们中的老大们,是非常明白其中玄机的。就登山客而言,中式“7+2”只要在国内宣扬、不拿到国际上去显摆,也是颇可以忽悠一些注意力、以及注意力经济的。

【普及:登山家、攀登者、登山客户、登山服务者】
根据行为模式,我们可以把登山的人,分为:登山客户、登山服务者、攀登者三类。登山的人,也可能在这三类之间转换身份,但在珠峰这类8000米山峰上的比例很小。登山家则属于攀登者中的佼佼者。
攀登者:Climber。首先要求在山上做到生活和攀登自理,并能够通过攀登队伍内的合作(有时甚至是单人),共同面对大山、处理各种风险。Climber的精神内核是“自主”,这也是登山精神的基础。优秀的Climber,更应该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比如判断天气和线路、制订计划、良好的技术攀爬水平、现场指挥能力等,如果再具备充分的想象力,就足以被称为“登山家”了。
登山服务者:Guide和Porter。首先要求有强大的体能和良好的服务水平。在山上,他们要为登山客户做好一切,包括:物资运输、营地搭建、烧水做饭、危险路段的整修、带领和陪同客户攀登、应急救援等等。他们是商业登山真正的幕后英雄。职业的登山服务者,有时会缺乏想象力。或者说,作为一门职业,他们不需要想象力,只需要满足“缺乏想象力”的客户的需求即可。
登山客户:Client。需要有钱、有一定的高海拔活动能力。其他的,交给登山服务者就好。
上述三者之间的水平差异,可以打个比方:登山客户是小学生到高中生水平;登山服务者是大学生到硕士水平;攀登者是高中生到博士导师水平。
喜欢登山的人,不怕起点是登山客户,就怕一辈子当登山客户——因为其能力、水平和格局,很难提高。比如,一个人,即使一辈子参加40次高考、次次考上一本线,也当不上博士导师,对吧?

【梦想和欲望】
作为当事人的朋友,也作为一名登山者,即使王静确实乘坐直升飞机到达C2后才登顶的珠峰,我也无意于评判其中的对错。我只想说:
如果登山只是“个人的理想或者欲望”,只要安全、不伤害他人、少破坏环境,怎么登都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旁人无权评说。
如果把个人的登山成绩,作为一种“梦想实现”进行宣传,那么就要考虑:1、我的成绩是否虚假?2、对于公众,特别是有可能走向登山的新人,是否有误导成分?因为这种误导成分,也许有一天会让别人无端送命——想想猪八戒的二姨吧......


【注】
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尊重文章全貌”。
商业媒体使用,需征得作者本人许可。作者邮箱:11wolf@163.com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4428153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0

旧版论坛导入

139

主题

575

帖子

575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57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8 11:49:39 | 只看该作者

登山就像谈恋爱

【登山就像谈恋爱】攀登是过程,登顶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如同谈恋爱是个过程,上床是其中一个结果。如果一个人,每次都让一帮小弟先按住美女、然后自己上去high,又或者每次都花钱买春,我们可以说他有丰富的高潮经历,但无法认可他宣称自己是“谈恋爱高手”。国内不少一辈子只玩商业登山的著名登山客,亦是如此。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385

主题

4901

帖子

5011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011
板凳
发表于 2014-6-8 21:19:46 | 只看该作者

聊聊阿尔卑斯式登山

前段时间大家聊起什么叫“阿式攀登”,说国内没有一个正式的概念。我以为这个概念很清楚,可有朋友总不是太满意。那么百度一下,有下面两个词条:

***阿尔卑斯式攀登:http://baike.baidu.com/view/751308.htm?fr=aladdin
***阿尔卑斯式登山: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EuftEx4U5D3TcWP8ZhLoNR9RFYTwTNvSG0xMbzWXdA1dUOpjcKWfgvFyhBspdKu

第一个词条的概述里面说:阿尔卑斯式攀登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它通常是指在高山的环境之下,以个人或两三人的小队来爬山,以轻便的装备,快速的行进速度前进。在中途不靠外界的补给;也不需要架设固定绳索以方便反复地上升下降来适应高度与补给物资,一鼓作气爬上山顶并且平安回来,若是不能登顶就拆返。

***维基百科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Alpine_style

Alpine style refers to mountaineering in a self-sufficient manner, thereby carrying all of one's food, shelter, equipment, etc. as one climbs, as opposed to expedition style (or siege style) mountaineering which involves setting up a fixed line of stocked camps on the mountain which can be accessed at one's leisure. Additionally, alpine style means the refusal of fixed ropes, high-altitude porters and the use of supplemental oxygen.

Rise to popularity
Many consider Alpine style to be the purest form of mountaineering, setting a standard to which all mountaineers should aspire. This style became well-known and popular with Reinhold Messner, when he and Peter Habeler climbed Gasherbrum I without oxygen equipment in 1975. It was Hermann Buhl's idea to demonstrate Alpine style in the Karakoram at the successful Austrian Broad Peak expedition in 1957; in pure Alpine style the members of this expedition later climbed Skil Brum (Marcus Schmuck and Fritz Wintersteller) and approached Chogolisa (Hermann Buhl and Kurt Diemberger).

Benefits
The benefits of alpine style include spending much less time on the route, thereby reducing objective dangers such as avalanches or blizzards. This can be a major factor on routes with ice fields full of blocks of ice hundreds of feet tall which could fall at any time. Snow and ice conditions often 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a day forcing climbing parties to climb in the early hours before the sun melts the snow or ice making it unsuitable and more susceptible to avalanche. This tendency to climb in the morning has led to the term "Alpine Start". An "Alpine Start" is an early start that ranges from starting at 11:00pm of the night before on long routes, to not long before sunrise for shorter routes or faster parties. An "Alpine Start" must begin in the dark.

Problem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hile alpine style climbing are related to lack of support and potentially the lack of acclimatization associated with spending less time at high altitudes. Without fixed ropes to retreat down in case of emergency, or a lower camp to return to, the commitment of alpine style is greater than expedition style in terms of the choice to ascend or descend. A climbing group caught at a point where conditions do not allow further ascent must consider other options such as an unplanned bivouac (perhaps without the appropriate gear), rappels (leaving multiple pieces of protection behind), or moving to another route from their current position (perhaps without adequate knowledge of the alternative route). However, alpine style often is cheaper and faster for those on a budget, as alpine style climbing typically involves less equipment, and eliminates the need to hire porters.

满足想看原文的朋友,没有翻译。

***另外手里有Mick Fowler解释自己的攀登的英文:‘Alpine Style’ does vary in purity and I should clarify that my brand of Alpine Style has always involved a small self contained team climbing with no support of any kind above the bergschrund. Everyth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the climb is carried in the rucksacks of the climbers and every climber physically climbs every pitch. Fixed ropes are not used and bolts are never carried.   
简单翻译一下:。“阿尔卑斯方式”在纯度上也有所不同,我应该澄清一下,我所采用的方式只包含自我支持的小团队而没有任何雪线之上的额外补给。攀登的各个方面,从装备的携带到每个绳距的完成,都亲历亲为。我从来不使用固定路绳,也从来没用过膨胀螺栓。

福勒的方式强调了(在大本营以上)背负所有自己的物资,并且亲自完成每个绳距,不用固定路绳,不用膨胀螺栓。因为福勒本人只考虑技术攀登路线,且放弃了八千米山峰的尝试,所以对他来说没有氧气的问题。一般我看到乌里.斯特克(Ueli Steck)、丹尼斯.尤布克(Denis Urubko)、西蒙.莫洛(Simone Moro)等人攀登八千米也是不使用氧气的。

仅仅给出一些查找的资料,供参考。欢迎讨论。  

12

主题

81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108
QQ
地板
发表于 2014-6-8 21:52:03 | 只看该作者

烂根了

fang屁

139

主题

575

帖子

575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575
5#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14:01:59 | 只看该作者

赞!

豌豆有心! [sign]尘世踯躅 仙境攀登
岁月蹉跎 须臾永恒
博客  相册[/sign]

177

主题

1308

帖子

1428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428
6#
发表于 2014-6-9 22:07:29 | 只看该作者

说理清楚

把登山客户从登山家行列里剥离出来了。

19

主题

928

帖子

1184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超级挨打

Rank: 6Rank: 6

积分
1184
QQ
7#
发表于 2014-6-10 09:31:2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文中大部分观点

怎么方式玩是个人的自由,旁人不该多加评议,特别是道德上的非议。当然了,发不发登顶证书有人家的游戏规则,你也得愿赌服输。

从来塔尖都是小众,低层的大众一般很难仰视和区分到真正的攀登者、登山客户。在我这种大众看来,登山是种精神享受的是过程,我敬佩其中的勇气、坚韧和自信,无论他/她是登山家、登山客户还是登山服务者。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难得糊涂。

157

主题

1767

帖子

1790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790
8#
发表于 2014-6-12 14:12:30 | 只看该作者

Fowler不是说的雪线以上或大本营以上不用帮助,是背隙(bergschrund)以上

Fowler不是说的雪线以上或大本营以上不用帮助,是背隙(bergschrund)以上。背隙是较平缓的冰川和山壁上的都雪坡的分界裂缝,是技术攀登的开始。

一般讲阿尔卑斯式是有程度之分的,攀登方式有多纯是自己根据自己、队友、环境实际选择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别出事、保持愉快、回来诚实地描述自己的攀登。

385

主题

4901

帖子

5011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5011
9#
发表于 2014-6-12 14:58:41 | 只看该作者

好的,谢谢解释,确实不知道bergschrund怎么翻译更贴切

我看福勒的登山报告里,基本都是背夫送物资到大本营,留下个厨师或看营的,然后他们就一切靠自己了。当雇背夫、组织物资运输什么的,也都是自己联络,没有攀登队员之外的帮助。

如实描述攀登很重要。在爬塔威切的时候,因为起步一段很陡且有落石危险,福勒叔叔和搭档提前修了七十米的路,凌晨拉上升器上了山。但这不影响他们的攀登仍被认为是严谨的阿式攀登。

332

主题

4157

帖子

4219

积分

绿野飞人,随传随到。

Rank: 8Rank: 8

积分
4219
10#
发表于 2014-6-14 02:22:50 | 只看该作者

抱歉,本版黑名单1年。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DOUGLAS MacATHER
MEMORY OF KRISTIAN
商业登山:乱象早注定——从直升机上珠峰说起 十一郎 2014-06-05
登山就像谈恋爱 十一郎 2014-06-08
烂根了 dtxzdtxz 2014-06-08
抱歉,本版黑名单1年。 jjyfoot 2014-06-14
这个比喻太贬低攀登了 久点 2014-06-23
聊聊阿尔卑斯式登山 豌豆 2014-06-08
赞! 十一郎 2014-06-09
Fowler不是说的雪线以上或大本营以上不用帮助,是背隙(bergschrund)以上 mh 2014-06-12
好的,谢谢解释,确实不知道bergschrund怎么翻译更贴切 豌豆 2014-06-12
登山圣经上的译法是:背窿隙。 jjyfoot 2014-06-14
登山圣经用的是台湾人的翻译,难以在大陆推广。暂时还是没能一个普遍认可、很简练的中文名字 豌豆 2014-06-16
“背隙”好像是北大山鹰社一帮学地质的人开始用的 mh 2014-06-16
边隙 janeclimber 2014-06-27
说理清楚 向山 2014-06-09
同意文中大部分观点 山北Ada 2014-06-10
我觉得 只有一小部分人清楚就行了 duke5d 2014-06-16
赞赏十一郎叙述的纯粹的登山精神,但觉得商业登山也无可指责,不过搞欺诈就不对了。这件事觉得最可能还是竞争对手的商业炒作。 ^^陶陶^^ 2014-06-20
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恐怕不在登山,因为本来就是一个商业登山者,最大的影响在于一个彻底失败的商业炒作和对手商业炒作的巨大成功。 ^^陶陶^^ 2014-06-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