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jochen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11281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相信自己

已有 45 次阅读2007-8-14 17:55 |个人分类:电影--别人的人生

想到自己的苦难别人也曾经受过,虽不能治愈痛楚,却能使它稍稍缓和。   ――莎士比亚 这是一所能看到大海的地势较高的中学,上课时从教室就能看到变化无穷的大海。   那年约有80名新生入学,其中大多数是那些与大海搏击的渔民们的子弟。   那是比彻给新生上第一次课的事情。   “起立。”   大家都站起来。因为是新生,所以都很认真,教室出现瞬间的寂静。   但是,有一名学生耍滑头未起立。   “站起来,刚入学就是这种态度可不行!”   比彻的语气顿时严厉起来。   这时,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站着呢。”   是的,他,赫尔站着,但是由于他个子太矮,比彻看着他好像是坐着。   糟糕!比彻做了对不起赫尔的事。   比彻为自己的粗心感到不安,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如果在此时道歉,反而会伤赫尔的自尊心。于是,比彻当时只说了声“对不起”,周围的学生都笑起来。赫尔的心情一定很寂寞,比彻意识到赫尔以后也许会因此受他人的欺负。   下课后,比彻本想向赫尔道歉,但忙乱之中竟把此事忘掉。晚上,比彻犹豫是否给赫尔打电话,但打电话道歉太不礼貌,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天,天空晴朗无云,春天的大海碧波荡漾,比彻给赫尔的班上第二次课。   “起立。”   又是瞬间的寂静。这时,忽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   “老师,我站着呢。”   是赫尔,他站在椅子上,微笑着。比彻只觉得眼前发暗。赫尔的微笑中,比彻看出他这样做并不是讽刺,也不是抵抗情绪的表露。   比彻感到了“老师,我不在意,不要为我担心”这样一种体谅,比彻的心口感到一阵疼痛。   晚上,比彻怀着复杂的心情给赫尔拨了电话。   “老师,别在意,别在意。”对面传来赫尔爽朗又充满稚气的声音。   比彻祈盼明天的天空还是晴朗无云,大海还是碧波荡漾。  我们的自信,就像我们的身影一样,在太阳下落时,它就会拉长。   ――萧伯纳      一个经理,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上。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他的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小书。这本书给他带来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奥里森・马登,请马登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当他找到马登,说完他的故事后,马登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完蛋了。”   马登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   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马登的手,说道:“看在上帝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马登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到密歇根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马登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   “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   他还风趣地对马登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贫穷者希望得到一点东西,奢侈者希望得到许多东西,贪婪者希望得到一切东西。   ――普利西亚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鲁弗斯,他穷得连床都没有,只好躺在一条长凳上。   鲁弗斯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时候,在鲁弗斯旁出现了一个魔鬼。   魔鬼说道:“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魔鬼又说:“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觉得够了时,就要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花钱。”   说完,魔鬼就不见了,在鲁弗斯的身边,真的有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块金币。鲁弗斯把那块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块。于是鲁弗斯不断地往外拿金币。鲁弗斯一直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鲁弗斯想:这些钱已经够我用一辈子了。   到了第二天,鲁弗斯很饿,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必须扔掉那个钱袋,于是便拎着钱袋向河边走去,可是他舍不得扔,又回来了。   鲁弗斯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之前,总觉得还不够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鲁弗斯完全可以去买吃的、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吧。”   鲁弗斯不吃不喝地拿,金币已经快堆满屋子了。同时,他也变得又瘦又弱,脸色像蜡一样的黄。   鲁弗斯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啊!”   鲁弗斯成了一个看起来极老的人,但他还是抖着手往外掏金币。最后,终于死在了他的长凳上。  财富和地位都是外在的东西,它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   ――麦克      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斯”的西餐酒吧。它连续3年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选入世界最佳酒吧的前15名之内。 这个酒吧是几十年前由英国人创办的,至今,它的内部摆设包括桌子和椅子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虽然它只有3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里面也只有一个柜台和5张桌子,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酒吧,但由于经营有方,成了来耶路撒冷的各国记者们喜欢停留的地方。现在的老板是一个名叫罗斯恰尔斯的德国犹太人。他在1948年买下了“芬克斯”,一直经营至今。   这个“芬克斯”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酒吧,完全是因为那个举世闻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在70年代,为了中东和平而穿梭奔走的基辛格,来到耶路撒冷时,曾经想去造访名声挺好的“芬克斯”。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接电话的恰好是店主罗斯恰尔斯。   基辛格自我介绍是美国的国务卿。那时在约旦和巴勒斯坦,可以说无人不知基辛格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被人传扬着,而且握着约旦和中东的命运大权。罗斯恰尔斯起先非常客气地接受了基辛格的预约,然而,基辛格提出的要求却深深刺痛了罗斯恰尔斯那根职业道德的敏感神经。   基辛格这样说:“我有10个随从,他们也将和我前往贵店,到时希望谢绝其他顾客。”基辛格认为这个要求绝对能够被接受,因为自己是伟大的基辛格,而对方只不过是一个酒吧的小老板;而且自己光顾那小店,无形中也自然会提升它的形象。   不料,罗斯恰尔斯却给予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   他还是非常客气地说:“您能光顾本店,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但是,因此而谢绝其他客人,是我所不能做的。他们都是老熟客,也就是支撑着这个店的人,而现在因为您的缘故把他们拒之于门外,我是无论如何不能那样做的。”   对这意外的回答,基辛格大骂出口,并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傍晚,基辛格又一次打电话。他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首先对自己昨天的无礼表示道歉后,说这一次只有3个随从,只订一桌,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这对基辛格来说可算是最大的让步。但是,结果又令基辛格大感失望。   “非常感谢您的诚意,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您明天的预约。”罗斯恰尔斯这样回答。   “为什么?”基辛格起先大惑不解。   “因为明天是星期六,本店的例休日。”   “但是,我后天就要离开此地,你不能为我破一次例吗?”   “那不行。作为犹太后裔的您也应该知道:对我们犹太人来说,星期六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在星期六营业,是对神的亵渎。”   基辛格听后,什么也没说,就挂断了电话。 人最难征服的是自己,一旦征服了自己,便无往不胜。   ――杰西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联邦军事天才罗伯特・爱德华・李将军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是南方人的宠星。无情的战争最后以南方失败而告终,然而投降后的李将军却赢得了更多美国人的爱戴。 李将军生于南方弗吉尼亚州,他内心里并不拥护南联盟的黑奴制度,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尽管人们很少认识到黑奴制度在政治、道德上是邪恶的,但我认为它的存在将给白人带来比黑人更多的灾难。”为什么他辞去在美军中的显赫职务而为短命的南方奴隶主而战呢?理由是:他属于弗吉尼亚,当外乡人去入侵他的故土时,他必须毫不迟疑地去保卫她。也许人们很难对此表示赞同,但很少有人忍心责备他的“愚忠”。   战争结束了,在阿波马格斯。李将军代表南联邦签字投降仪式完毕后,将军心如铅灌,无言地离开了。战火蹂躏的南方,满目疮痍;残废的妻子和两个女儿等着将军去供养;身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南方却再无部队可指挥。许多骄傲的南方人不甘遭受耻辱,举家出逃至埃及、墨西哥、南非,他们不愿意、更不忍心儿女们看到他们的梦想被撕碎的家乡。沮丧与绝望布满了南联邦。   将军回了家,他穿着战场上磨破了的戎装,人和战马泥迹斑斑。他避开公共场合成千上万爱戴他的人群,默默接受了华盛顿学院院长的职务。当时学院鲜为人知,除了2000美元联邦废币外,只有146名学生每人75美元的学费可指望。处在绝境中的学院因将军的到来复活了,对它一无所知的富翁们慷慨赞助,两年后学生增加了1倍。而月薪125美元的将军在他的破房子里制定着新的战略,他突破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加进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甚至还设了新闻课,这在当时是创举,比后来教育家终于想到设新闻课提前了40年。   李还是将军,他没把一分钟、一份力用于沮丧,却把南方人从羞辱中拉了出来,又投入了复兴家园的战役。许多不服气的南方兵要进山打游击和北方佬作对,向将军讨计。他说:“回家去,小子们,把毁灭的家园建起来。”他曾告诉惊奇不解的人们:“将军的使命不单在于把年轻人送上战场送命,更重要的是去教会他们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 除了生活中的诚实,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加可靠的东西了。   ――马尔腾      几年前,法国人丽娜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商学院学习。一天上午,她到迈阿密城区购物。在街头等公共汽车回校时,她看见一位金发碧眼、婀娜多姿的姑娘开着一辆白色小轿车,在路边有停车计时器的地方走走停停地抄着、写着,并不时地撕下一张巴掌大的黄纸条,扯去不干胶条,往停车计时器前停放的车辆前窗上一贴,然后走了。   丽娜好奇地走过去问她在干什么。她笑着告诉丽娜她是稽查员,在检查停车超时情况。   “你怎么知道这车超时了?”丽娜不解地问。   “你看这停车计时器,上端显示红牌的,就是超时了。”   “停车超时了有什么关系?”丽娜对此表示不理解。   稽查小姐笑容可掬地向她这个外国人作解释,这一带是迈阿密有名的黄金海岸线,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停车经常找不到车位。为了大家办事方便,在政府机构办公区和大商社前街道路边设有临时停车点,安装有停车投币计时器,计时器上设定的最长停车时间为两个小时,收费低廉,超时罚款。有的人图方便,把车停在街边;有的人怕超时罚款,便采用变通的办法,每两小时回来投一次币;但也有不少人游兴大发或办事拖延了时间,停车计时器自然毫不客气地亮出红牌。   “游客和办事时间长的人,应找停车场停车。如果大家都乱停车,就谁也办不成事。”稽查小姐一本正经地说。   “你又没有当面抓到这些人,就把罚款单贴在人家的车窗前,人家不认账,不缴罚款,你也无可奈何。”   “没关系,”稽查小姐满脸笑容地对她说,“我记了他的车号和罚款金额。第一次他不去缴罚金,我权当大风刮跑了罚款单,原谅他;第二次他不缴,我仍当作他没有看见,不是故意不缴;第三次他还是不缴,对不起,事不过三。我把这三次违规不缴罚金的记录寄到信誉局,信誉局将此行为记录在案,此人的信誉就有污点了,而信誉局的电脑记录资料是对社会各界公开的。从此,他购买大件想要享受分期付款的优惠,商家一查信誉局的记录,便会拒绝他;他想找个好工作,用人单位一查记录,便会觉得此人不可信赖;他要找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一查记录,也会断然拒绝。总之,他要想在这个社会过上等人的体面生活就没门了。”   好一个信誉局,好一个记录在案!丽娜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精明。在这个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靠这把温柔得几乎看不见的杀手锏,任何有良知、想过体面生活的人都不敢胆大妄为,而必须遵守规矩。这么一位漂亮的姑娘,单枪匹马地驾驶着轿车穿梭于各街区,只需记上小红牌处的车号,在车窗前贴上一张黄纸条的罚款单,余下的事便可以不管,轻松愉快效率高。既不用与车主打交道,口干舌燥地解释,也不用担心碰上野蛮的车主甚至被殴打一顿的危险。而车主看到这张小黄纸条,就得乖乖地到指定地点缴罚金。真是兵不血刃,不战而胜!   这就是美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这就是间接管理的一斑。透过这一斑,丽娜懂得了什么是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宽容是化解一切仇恨的最好方法,理解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爱默生      最动人的演讲――没有人比小约翰・洛克菲勒更能体会这番真理了。   1915年,洛克菲勒是科罗拉多州最受人轻视的人。美国工业发展史上最血腥的罢工,在科罗拉多进行了两年之久。愤怒而粗暴的矿工要求科州煤矿公司提高工资,该公司正属于小洛克菲勒所有。生产被破坏,召军队来镇压,发生多起流血事件。罢工者被枪杀,尸体布满弹孔。   在那种充满仇恨的气氛下,洛克菲勒竭力使罢工者接受他的意见。他成功了。怎么办到的呢?   他先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去结交朋友,然后对工人代表演说。整篇演说就是一篇杰作。它造成了神奇的效果。它平息了要吞噬洛克菲勒的仇恨风暴,而且赢得了不少崇拜者。他提供事实的态度,友善地使罢工工人回去工作,绝口不谈提高工资的事。   这是那段著名演说的开场白,请注意他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善意。 要知道,洛克菲勒演说的对象,前几天还想把他吊死在酸苹果树上,但他的话甚至比面对一群传教士还要谦逊和蔼。他的讲话用了这些句子,像“我能到这儿来很荣幸”、“我去过你们的家庭”、“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是以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身份在此会面”、“友善互爱精神”、“我们共同的利益”、“我能在此,完全靠了各位的支持捧场”。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洛克菲勒开始说,“这是我第一次有幸看见这家伟大公司的劳方代表、职员和监工齐聚一堂。我可以告诉各位,我很荣幸到这儿来,而且有生之年将不会忘记这场聚会。这场聚会若在两星期以前召开,我对这里的大多数人一定很陌生,我只认得几张面孔。上周我有机会到南区煤矿所有的工棚去看了一遍,并且和各位代表有过个别谈话,除了不在场的代表外,统统见过了;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见过各位的妻儿,今天我们都以朋友的身份见面,不再是陌生人,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友善互爱的精神,我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各位一起讨论有关我们共同的利益问题。   “既然聚会本来是由厂方职员和劳工代表共同参加,我能在此,全靠各位的支持捧场。因为我既非员工代表,也不是劳工代表;然而我深深觉得,我跟你们的关系分外亲密,因为就某一点来说,我代表了股东和董事们。”   这不是一段化敌为友的绝佳例子吗?   假如洛克菲勒用另一套方法,假如他和工人们争辩,用严重的事实来吓唬他们;假如他用暗示的语气指出他们错了;假如用逻辑法则证明他们错了。那会发生什么事呢?只能是更多的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罢了。 坚强地活着,充满希望地活着,可以让一切苦难退缩。   ――皮尔特      帕蒂・威尔森在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   有一天,戴着牙套的帕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   她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于是十几岁的帕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帕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   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示了自己的心愿:“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 她父亲替她查吉尼斯世界纪录,发现女子长距离跑步的最高纪录是80英里。当时读高一的帕蒂为自己订立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今年我要从橘县跑到旧金山(400英里);高二时,要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1500多英里);高三时的目标在圣路易市(约2000英里);高四则要向白宫前进(约3000英里)。”   虽然帕蒂的身体状况与他人不同,但她仍然满怀热情与理想。对她而言,癫痫只是偶尔给她带来不便的小毛病。她不会因此消极畏缩,相反,她更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高一时,帕蒂穿着上面写着“我爱癫痫”的衬衫,一路跑到了旧金山。她父亲陪她跑完了全程,做护士的母亲则开着旅行拖车尾随其后,照料父女两人。   高二时,她身后的支持者换成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拿着巨幅的海报为她加油打气,海报上写着:“帕蒂,跑啊!”(这句话后来也成为她自传的书名)。但在这段前往波特兰的路上,她扭伤了脚踝。医生劝告她立刻中止跑步:“你的脚踝必须上石膏,否则会造成永久的伤害。”   她答道:“医生,你不了解,跑步不是我一时的兴趣,而是我一辈子的至爱。我跑步不单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要向所有人证明,身有残缺的人照样能跑马拉松。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跑完这段路?”   医生表示可用粘剂先将受损处接合,而不用上石膏;但他警告说,这样会起水泡,到时会疼痛难耐。帕蒂二话没说便点头答应。   帕蒂终于来到波特兰,俄勒冈州州长还陪她跑完最后一英里。一面写着红字的横幅早在终点等着她:“超级长跑女将,帕蒂・威尔森在17岁生日这天创造了辉煌的纪录。”   高中的最后一年,帕蒂花了4个月的时间,由西岸长征到东岸,最后抵达华盛顿,并接受总统召见。她告诉总统:“我想让其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事实上,最需要钱的人常常帮助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康纳德      一对法国农民夫妇15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恶性皮肤病,那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夫妇俩借了所有能借到的钱,领着儿子到处去看病。那年冬天,在马塞一家医院里,母亲陪护儿子治疗,儿子睡在病床上,母亲就和衣坐在冰凉的水磨石板上,几十个日日夜夜,她没有安静地睡过一宿觉。母子俩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面包,大夫们实在看不下去,午餐的时候,总会给他们打来两份牛排,而母亲依旧吃冷面包,把另一份留给儿子晚上吃。   后来,儿子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告诉母亲:“孩子的病治不好了,维持生命需要很多的钱。”母亲回到病房,默默地收拾行李,然后平静地对孩子说:“咱们回家吧。”说完,母子两人在走廊里抱头痛哭了整整一夜。天亮时,便乘火车回到了家。   再后来,孩子的不幸遭遇被巴黎一些媒体报道了,好心的人们纷纷捐款,连学校的孩子也将自己的零花钱一分一分地捐了出来,希望能留住他的生命。然而,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孩子还是死了。   孩子在离开人世之前,把能够知道姓名的好心人一个一个地记在笔记簿上,他告诉父母:“我不想死,可我知道自己的病拖累了你们。我死之后,一定把这些钱还给人家。”   终于有一天,孩子走了,走的时候脸上带着微笑,像睡着了的样子。   埋葬了孩子,这对可怜的父母显得苍老了很多。虽然家里已是空荡荡的,连生活都成问题,但他们还没有遗忘孩子的遗愿。夫妇俩变卖了家产,踏着积雪,敲开那一扇扇门,把钱一笔一笔地退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对那些好心人说:“孩子已经走了,多谢你们帮忙。”   人们拒绝接受,他们哭了:“孩子的心愿不能违呀!”大伙只好含着泪收下,可是,那些无法退回的钱,他们却用来作为一个基金,谁家有病有灾的,尽可以拿去用。其实,他们正是最需要钱的。然而,他们却帮助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们说养了一年的牛可以卖了,种植的葡萄园也能收入点钱,他们想把那基金再充实一下……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冬妮MM 2007-8-15 07:51
不错,收藏了;P
回复 Larry6633 2007-8-15 08:08
收起来再说。拿了人家的东西,要感谢吗?应该。感谢!!! :-D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