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三豆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3352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我是如何找到巴丹吉林的?

已有 145 次阅读2005-4-23 14:28 |个人分类:闲话

以前,我跟大家一样,巴丹吉林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提到巴丹吉林,甚至希望能与东北的吉林扯上点什么关系。去年,一个做电视的朋友给我提到了阿拉善,提到了沙漠中骆驼的不幸遭遇,提到了生态恶化,提到了蒙古民族少数分支的迁徙,我才知道巴丹吉林是一个沙漠,于是拿起了中国地图,找到了巴丹吉林,字很大,说明沙漠幅员辽阔,上面全是点点点,我想,那里除了一望无际的沙子以外,应该什么也没有吧。我从来没去过沙漠。对沙漠的认识只局限于电影里的黄沙、干涸、饥渴等。 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冲动,我应该去那个地方拍摄纪录片,来纪录那里将要逝去的现实,生态的恶化。冥冥中觉得那里的一切将成为历史,我应该用自己的镜头留下点什么。 就这样,今年初,我查阅了许多关于阿拉善和民勤的资料,甘肃民勤位于阿拉善两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中间的夹缝中,几乎要被两大沙漠吞掉,是一个生态恶化非常严重的地方。最后,我拟订了两个拍摄主题:1、废城(拍摄民勤的生态恶化)2、哭泣的骆驼(拍摄阿拉善的骆驼) 2004年3月21日 我背上自己的行囊,从北京出发,独自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3月22日 下午14:50,我到达武南车站,迎接我的是一个原来同事的同学徐,他是民勤人。徐很热情,知道我是来这里来拍纪录片的,觉得有人愿意关注自己的家乡,他很高兴。晚上徐请我吃饭,居然还有鱼和虾,我觉得很奢侈。原来想象中这个地方很落后,生活一定很艰苦。晚上我们寒暄之后,我说了我的大概计划:先去民勤湖区(包括西渠镇、中渠乡、红沙梁乡、东湖镇、收成乡)探访,然后再去阿拉善的沙漠地区探访,最后决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3月23日 上午,我去武威拜访了我同事的姐夫,他是政府的干部,也许能知道些情况,但其实他对下面的情况也了解甚少。下午,我就乘班车去了民勤县城。接下来的任务比较艰巨,主要是不知道如何找到突破口。 晚上住在民勤县城的供销宾馆,一晚上12元。在宾馆同宿的两位分别是中渠人和泉山人。中渠人是来县城上访的,因为他的小孩没有分到土地。我正好向他们打听了很多民勤的情况。尤其是泉山人给我的信息令我激动不已。他说,在民勤通往内蒙古的路上,有一个地方,叫中泉子,在那里,不仅可以找到骆驼和沙漠,沙漠中还有漂亮的海子和人家,他去过。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世界上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太令人神往了。但不知道里面有没有电,因为这关系到能否拍摄的问题。 我拿起了地图,没有找到中泉子,在表示沙漠的点点中,沿着弯弯曲曲的细线,在稀疏的地名中,找到了雅布赖盐场,也不知是一个什么行政区划,镇还是村?据说那里有企业,是一个生产盐的企业,中泉子就离雅布赖很近,也有企业。茫茫大漠中,能有什么企业呢?难以想象!无论如何,这么美丽神奇的地方,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哪怕一无所获。 3月26日 上午11:30,我乘民勤―雅布赖的班车,一路上,我的视线在戈壁滩上游离,试图发现一些让我灵光一闪的东西。但只有在两个地方,我发现了骆驼群,后来知道一个是红沙岗,一个是红果子井。剩下的只是茫茫的戈壁,也没看到有浩瀚美丽的大漠。觉得有一种被地图欺骗的感觉。 快到中泉子的时候,眼前突然一亮,公路左侧出现了绵延起伏的沙漠,一望无际,第一次见到沙漠,真的很兴奋,的确很美。但也很苍凉,风沙不断的侵袭着我们行驶的公路,好象公路随时都有被沙漠埋掉的感觉。此时,突然有个疑问?路边看到的骆驼都有地方饮水和吃草,浩瀚的大漠固然美丽,但怎么可能会有骆驼生存呢?他们吃什么?喝什么?中泉子到了,看到的就象一个废旧的村庄,很难与想象中的大漠、海子、骆驼联系起来,犹豫中,我没有下车,想看看剩下的途中有没有我要找的感觉。雅布赖盐场到了,一个看起来比较现代化的小镇,但只有一条很长很长的街,两边是密密麻麻的通天杨,一看就是近些年为了抵御风沙种的。这就是我今天的终点,晚上住在雅盐招待所,还是没想出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3月27日 上午7:30分,我又乘上返回民勤的班车,就是昨天我乘的同一辆车,一个多小时后,我就在昨天看到骆驼的红沙岗下了车。风特别大,遮天蔽日,黄沙漫天飞。路边粗大的沙枣树发出呼呼的吼声,似乎电影里的龙卷风就要来临了,十分恐怖。我就赶紧奔着路旁的一个人家去了。 轻轻的走过去,我敲敲门,问道:“有人吗?”里面没有反应。 我就推开门,屋里是一对年轻夫妇,两个小孩,还有一个驼背老头。我连忙说道:“你们好。” 他们上下打量着我,没有说话。 “我刚从班车上下来,风太大了,就来避避风” ,我解释道。 女主人依然在帮小孩子穿裤子,没有吱声,看样子是刚起来。也许他们正在努力思索:看打扮我象是城里人,为什么会在这里下车,又偏偏来到了他们家。 我接着说:“我是搞摄影的,在路上看到你们这里有骆驼,所以就下车了。” “来,坐下吧。”女主人道,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你们这里是用风力发电吧?”我来的时候看到了外面的风车。 “恩” “能变成220V吗?” 我迫不及待,因为这关系到我是否能进行拍摄。 “不知道” “能充手机电池吗?” “能看电视” 我也注意到了他家的小黑白电视。由于我的连续追问,他们又对我警觉起来,因为不知道我究竟是干啥的? “你是记者吗?” “不,不是” “你是哪来的?” “北京” 他们一楞,又仔细打量了我一下,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北京就意味着中央,他们对我好象更加戒备起来,因为最近国家对生态问题十分关注,也老有记者来暗访。这倒好,来了个北京的,会不会有什么事呀? “你摄影干啥呢?” “噢,我是在拍记录片” “拍记录片干啥呢,是单位派你来的吗?” “不,不是,是我自己拍” “自己拍?”他们好象不太相信,“你拍了干啥呀?” “我个人搞创作,就象拍照片、画画一样” “你拍了卖吗?” “不是,我想参加国际电影节比赛” “那你怎么挣钱呀?” “慢慢来”,哎!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因为我也没想清楚呢。 也许他们很难理解,觉得谁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来这么荒凉的地方自己拍着玩呀?似乎我的回答不能令他们十分信服。 沉默了一会,我就又跟他们攀谈起来,一是跟他们拉进关系,二是向他们多了解点情况。 “你们这骆驼多吗?” “不太多” “大概有多少?” “100多吧” “你们附近有沙漠吗?” “没有” “你们这附近有没有既有电又有很多骆驼的地方?”我已经把沙漠的要求放弃了,因为我觉得茫茫大漠中不可能有骆驼,即使有也是在戈壁滩上。 “有呢,花儿园,跟我们这也差不多” “那里有电吗?” “有呢,是太阳能的,大电” ,他们似乎知道我想要什么了。 其实我隐隐觉得那里也不是我想要的地方,也许不象电影里那么美,那么壮观,但我还是决定要去看看,因为那里有电。 中午我就在许家吃了午饭,下午准备搭便车去花儿园。在等车的过程中,还遇到了河西堡来的两个小妹妹,很可爱,姐姐17岁,妹妹16岁。她们是跟工程队来这修路的。我们小聊一会,还给她们拍了照,她们十分高兴。 车都不给停,天也渐渐的冷了,到花儿园13公里,我是有所准备的,实在不行就走着去。最终,还是在绿野练就的走路功夫发挥了作用。我孤独地行走在茫茫戈壁蜿蜒无际的公路上,顶着凛冽的寒风,偶尔有巨大的卡车从身边呼啸而过, 开始我听到车声还挥挥手,后来我就彻底放弃了这个念头。只是不停的埋头走。经过漫长的2个多小时,我终于到达了花儿园。花儿园在路边有一家客栈,这我是已经打听好的。客栈一晚上5元,老板叫韩桂琴。 跟韩的聊天中我获得了重要信息:中泉子那里的确有大沙漠,沙漠里面有海子,有人家。具体情况中泉子的陶发森老师最清楚,陶老师是韩的同学。他曾在大沙漠里教过书。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泉山人描述的景象,也为我寻找巴丹吉林提供了重要线索。 3月28日 天气还是比较冷,我上午睡了个懒觉,10:00多起来,在花儿园乡转了转,参观了一下这里的大型太阳能发电设备,也没有发现漂亮的沙漠和成群的骆驼。就有意无意的去几个人家看了一下,短时间内,他们是很难接纳你的。并且,我的心已经飞往了传说中的海市蜃楼。 下午,我就搭乘了民勤到雅布赖的班车,很巧,这次又是那位师傅的车。他们看到我又坐这个车,感到很奇怪。我就说明自己的来意。车上的乘客们象看着怪物似的看着我。 “那里你会迷路的” “那里没有水,你会渴死的” “大城市好好的不呆,跑这里来受罪,真是想不开!” “你多大啊?是不是大学生啊?你妈知道你来这吗?” 乘客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询问起来。 我笑笑,一时竟无言以对。 “你为什么一定要去沙漠啊?” 一位乘客问道。 “我喜欢沙漠” 司机师傅居然很感动,说我这么用心的认真的做事,一定能够成功的。说现在象我这么能吃苦的人不多了,而且我还这么年轻。并且祝福我。我十分感激,感激他对我的理解。没想到在这里有人能理解我,真是太难得了。同时也感到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受不起这份夸奖,我觉得自己已经不小了,只是看起来比较年轻而已。而立之年的人了,还没混出个什么名堂,惭愧啊! 中泉子到了,我该下车了。售票员是司机的老婆,她也受到丈夫的感染,变得热情起来,主动带我去找到陶发森老师,并叮嘱说,这是北京来的记者,如何如何,一定要帮我找到沙漠和海子。就象我们认识很久似的。他们经常把我当作记者,实在没办法,不过还是很感谢他们。 有了上述感人场面,与陶老师的交谈就变得十分轻松了,很快,我们就变得熟悉起来。我也进一步得到证实:沙漠里面的确有海子和骆驼,陶老师以前就是在沙漠里的学校教书的,现在学校已经撤了。最关键的一点,沙漠里有电吗? “有,有电” ,陶老师说。 “是什么电,风力发电,还是太阳能发电?”我急迫的问。 “太阳能的” ,我小舅子家就有电。 “他们怎么会跑到沙漠里住呢?在那靠什么生活呀?”我很好奇。 “那里是一个嘎查,就是以前的生产队” “嘎查是不是村子呀?村委会是不是就在海子边上呀?”我凭着自己的想象在问,想象那里是多么的美。 “恩,恩个” ,“海子边上还有一座庙呢” ,陶老师补充说。 此时,我的脑海里已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大漠、驼队、海子、庙宇,那不会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吧?我异常兴奋,这真是意外的收获呀,已完全超出我的想象,简直太神奇了。 陶老师的外孙汤兴宇十分可人,下午她带我去附近的沙漠放风筝,我很兴奋,先来小沙漠热热身,感受一下。晚上我就住陶老师家。 3月29日 上午,陶老师的侄孙陶斌要骑摩托带我进巴丹吉林沙漠,我感到很新鲜,原来不知道沙漠里还能骑摩托。经过在戈壁滩上40分钟的飞速奔跑,我们看到了一户人家。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有这么一户孤零零的人家,万一他们生病了或有什么意外怎么办?他们不怕孤独吗?为什么在这里生活?我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 这是户蒙古人家,主人叫阿拉腾乌拉,汉名叫乔金山。天气很冷,我们就进去暖暖,正好赶上人家做饭,乔家很好客,乔金山也很幽默,她妻子很贤惠,家里还有一个老人和小孩。我们就在他家吃了午饭。休息一会,继续出发。 接下来的路慢慢有了沙漠的味道,戈壁上鼓起了起伏不平的沙丘,摩托也开始摇晃了起来。沙丘变成了线状沙垄,我们必须要翻越沙垄,摩托车开始飞了起来。我紧紧的抱着陶斌的腰,心也悬了起来,有些担心,但也很刺激。 其实在沙漠里即使摔倒,心想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最担心的是,如果摩托坏了怎么办?我们如果被撂在大沙漠中,还能走得出去吗?还有一个担心,这里没有任何参照物和标记,万一迷路了怎么办?其实根本就没有路,所以我也不知道陶斌是靠什么来判断前进的方向呢?难道仅仅是凭印象,还是就是跟着感觉走呢?现在看来,我当时的疑问是多么的幼稚啊? 越走沙漠越大,逐5渐形成浩瀚的沙海,经过长时间的崎岖和颠簸,我心想,怎么还不到啊?后来爬上了一个小的沙垄,眼前突然一亮,面前是一个很大的坑,坑里有一户人家,旁边还有杨树。陶斌说,这就是我家。 我以为是队上到了,原来是刚到他家啊。陶斌的父母出来迎接我们,他们看上去很淳朴,赶快到屋里去烤火。陶斌跟他的父母说明我的来历。稍微休息后,心情急切,想尽快看到漂亮的海子,我说:“那我们现在去队上吧。” “开玩笑,今天不可能到啊”陶师傅说,“骑骆驼到队上要走一天的路啊。” “那骑摩托呢?” “骑摩托太危险,里面的沙漠越来越高大,很难走。” 的确,时间也不算早了,后来陶斌就骑摩托带我去他家附近的两个海子去转转,一个叫乌苏格头,一个叫包日陶勒盖。据说那里还有鱼,真是奇怪啊。 大概半小时后,我们就到了乌苏格头,海子虽然不大,但很美,周围长满郁郁葱葱的芦苇。没想到沙漠里真的有海子,这次我信了,真的信了。但我和大家一样,会有很多疑问,这里为什么会有海子?水为什么不会漏?风沙这么大,高大的沙漠为什么不会把海子埋掉?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啊!此时就会感叹人类智慧的匮乏。 走到海子跟前,天哪!那红色的鲤鱼就象就象煮熟的搓面鱼儿那样在海子里翻腾,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我不会出现幻觉吧?慢慢冷静一会之后又想,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呢?我要搬这里来住! 除了鱼,海子里还有野鸭在嬉戏,空中也有很多鸟儿在飞翔,不知是什么鸟,也有老鹰。可惜这里没有信号。站在岸边,我已经在盘算了:以后在海子的一个半岛上盖个吊角楼,每年来这里度假,在吊角楼上垂钓,钓了鱼后在岸边烤着吃,吃饱后在沙坡上晒太阳。那该有多好啊! 从乌苏格头绕过一个沙漠,就到了包日陶勒盖。包日陶勒盖比乌苏格头要大,由两个海子组成,中间被一座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隔开,非常漂亮。据说水位上升的时候两个海子会连成一体。海子周围芦苇不多,比较干净,象两面镜子。包日陶勒盖有很多杨树,都是1977年种的。由于时间不早了,匆匆欣赏一下,我们就返回到陶家了。 晚上,他们杀了一只兔子,请我吃的是兔肉点卷子,很好吃,陶家虽然是汉族,但敬酒的风俗是蒙古式的,唱着歌敬,气氛很热烈,而且使你无法拒绝主人的一片热情。但第二天有赶路的任务,所以我没敢贪杯。 3月30日 由陶斌的爸爸陶师傅带我去队上,我们两分别骑一峰骆驼,我虽然是第一次骑骆驼,但以前骑过马,所以还算有些基础。上午十点多,我们出发了。 真的是沙漠越走越高大,我也越来越兴奋,这已经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沙漠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草呢?沙漠里不是没水吗?更神奇的是,在高大沙漠的顶端还会长草,难道沙漠顶端还有水吗?不可思议。陶师傅解释说,只要下雨,有草籽的地方就会长草,高处也会长。沙漠里草的生命力真强啊! 偌大的巴丹吉林沙漠,行走着我们两个人。此时,深刻的体会到沙漠之舟的含义,骆驼就象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浩瀚的沙海里悠悠的划行。巴丹吉林沙漠是如此的壮丽,象海一样浩瀚,象山一样伟案;象少女一样婀娜多姿,象战士那样刚毅。沙漠是波涛汹涌的海,是绵亘万里的山。 置身于沙漠中,感到人类的渺小,感慨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同时,也感到丝丝悲凉。我想了很多,想到了生命的意义,想起了电影《海市蜃楼》,想起了《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劳伦斯,似乎觉得自己此时就象电影里的主人公,赋有悲壮的传奇色彩。 通过和陶师傅的交谈得知:我们要去的队上就叫巴丹吉林嘎查,是一个村子的名称。队上有一座喇嘛庙,叫巴丹吉林庙,始建于1755年。队上有两个海子,南海子和庙海子。 下午15:00左右,我们到了沙漠里的第二户人家―哈斯孟和家,他跟陶家是邻居,邻居居然离20多公里远,太不可思议了。 哈斯孟和不在家,他和老婆去附近的海子种树去了。家里只有他的奶奶和女儿。奶奶一看就是地道的蒙古人,懂一点汉语,可进行简单交流,哈的女儿只有6岁,就只会说蒙语。她开始见到我,很紧张,后来慢慢就好了,虽然语言上不能进行交流,但也无碍她对我的友好。 为了天黑之前能赶到队上,在哈家我们喝点茶,吃点馍馍就出发了。下午起风了,很大。天气也变得阴了,很恐怖。而且沙漠变得更加高大,此时,已无心欣赏沙漠的壮美了。心里想的就是赶快到达队上。下午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中间我们只在能看到沙漠里最漂亮的海子诺日图的地方稍微休息了一次,远眺诺日图。终于,下午20:00,天还没有黑,我们顺利到达巴丹吉林嘎查委员会驻地。 庙海子也叫苏敏吉林,南海子也叫巴润吉林。两个海子都非常大,也很漂亮。巴丹吉林庙就在庙海子湖畔,此外,还有一个转经塔和敖包台,很神秘。队上有很多房子,但有的已经废弃,实际居住队上的人家只有4户,这就是传说中的巴丹吉林嘎查,是整个村子的中心,最热闹的地方了。据说,1983年前,队上还有学校、供销社、医院、邮局等。现在,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了。如今,队上也不通邮了,因为没有人愿意送信了。现在与外界联系就靠一部老式的电报机。陶老师的小舅子高志忠就是队上的工作人员,他每天需要上班10分钟来收发电报。 到了高志忠家,我喝了两大碗茶,甜极了。晚上吃的是揪面片,香极了。太累了,饭后稍事休息就睡觉了,睡得很香甜。 高家是太阳能发电,可以看电视,也可以充电。至于题材,虽然现实题材也很好,但也许我骨子里有唯美的浪漫主义倾向,我已经被沙漠的壮美,被神奇的海子和神秘的巴丹吉林嘎查所折服了。就这样,我的拍摄主题确定了:“巴丹吉林” 。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titan_9612 2005-4-23 17:31
第一个观点:我是幸运的,参加今年五一活动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遇上了三豆策划的这次活动。 第二个观点:将行动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梦想,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而已,日子一天天过去的时候,梦想依旧是梦想,生活在没有太多值得回忆的平淡中逝去了,年纪大的时候,就只能侃侃而谈年轻的梦想。如果,如果我们能果断而坚决的为自己的梦想去做些什么,那结果定是不同的…… 第三个观点:很多时候我们想不到第一步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可以怎么走?这时候我们需要在确认第一步之后,勇敢的走出这第一步。在走出去的基础上,再根据新的条件来做探索和判断。 第四个观点:无论如何还是要钦佩三豆的勇气和决心。中国地大,还有很多不为普通城市人所熟悉的环境和生活是值得去探索的,用你手里的镜头去发掘、去记录、去告诉大家一切一切,支持你!!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没有路没有参照物,陶斌为什么不会迷路?是不是对于我这样不熟悉的人认为没有参照物,但是对于陶斌而言是有参照物的? :-P :-P :-P
回复 titan_9612 2005-4-23 17:33
仔细看过你的这篇文字,更增添了对此行的向往和期待……
回复 三豆 2005-4-23 19:25
回:titan_9612 呵呵,首先感谢仔细阅读和那么字的留言。 开始我有和你同样的疑问,是这样的,陶斌眼里的沙丘就象我们眼里的高楼一样,形状不同,名称不同。反之亦然,我们眼里的沙丘跟他们眼里的高楼一样,一个字“晕”。 :-o
回复 spring 2005-4-25 10:30
去年报的名吧,到今年又没能去成,遗憾哪 有能力的时候用心做一件事,是给自己的奖励 :lol:
回复 板栗 2005-5-9 20:28
出发前试图看了两遍,一堆地名、人名,直犯晕,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也就没敢跟贴。 亲自走了一遍,终于明白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佩服你寻找巴丹吉林沙漠的执着。幸亏你当时没有放弃。 :-D
回复 骆驼刺 2005-5-11 15:41
佩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祝一切顺利
回复 Dorisxiao 2005-5-20 18:48
一路上的追问都没有得到确定的答案。现在才明白人世界上真的还有人何以活的这么自由洒脱。PFPF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