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小寒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39026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三个专题

已有 458 次阅读2014-11-28 10:54 |个人分类:行走记录

三个专题(2013-12-18) 失温 冬季露营装备 高反 这是我玩户外体会最深的几件事了,相关的话题时不时的就会有人说起,然后,自己就会想想,总结一下。但从没有系统的总结并落实为自己的文字。现在闲来无事,又到了冬天,就写写看吧。 失温 失温,估计每一个北京玩户外的人都听说过,因为北京的户外事故,最可惜的就是夏子了。因为队伍的错误计划,因为队员没能力有效的施救,在大家眼前慢慢的死去…… 失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07年的3月,很多人并不知道,但到了13年,百度一下,答案已经很多了。所以,我只想写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首先要避免自己失温: 失温是身体产生热量的速度小于身体散失热量的速度,是相对寒冷。 失温的诱导原因:寒冷是首先的,外部原因是你的装备不足以抵御环境的低温、潮湿、冷风,内部原因是体力透支,身体机能下降导致更虚弱容易失温。 1,避免失温的装备: 失温不是冬天的专利,因为湿和风都会带走你的温度。所以运动时穿衣有三层的说法: 内层排汗层——要求贴身但完全不吸水。哪怕穿市场上10块钱一件的廉价化纤T恤或背心,也不要穿能存住汗水的纯棉的内衣。 中层保暖层——保暖层也不要用棉线,最好的是抓绒,羊毛衫据说也可以,但羽绒服绝对不行,因为内层并不是能够阻挡汗液,而仅仅是不存住水分,让它能尽快的挥发掉,但中层仍旧要和汗液接触,所以。棉线和羽绒这些吸水的材料免谈。 外层防风层——冲锋衣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气温实在太低,可以考虑将羽绒服套在冲锋衣外面。体力不济,行走速度较慢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直接用羽绒服 还有重要的一点,头部保暖——头部会散失70%的热量,所以去低温环境下,羊毛护耳帽必备,最好冲锋衣和羽绒服都选择有可以拉紧的帽子的。 至于手部、脚部、脸部等末梢的保暖,属于冻伤范畴,我计划下一个专题再讨论。 2,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要让自己因过于疲惫,诱发和加重失温: 每一起严重的失温事故,其实都伴随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都包括体力透支和无及时有效补给。 首先,户外经验最起始最终要的一环,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某些感觉意味着什么。补给一般是在有明显的疲劳感前,这个时候的补给才是最有效的。及时甚至定时补给是一个重要的户外习惯。何时增减衣物也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感觉及时作出判断的,冬季行走一定要注意避免出大汗。这些说起来可能有些人觉得可笑的细节,都是高强度穿越活动中最基础的技能。 而在外部环境特别恶劣的情况下,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冬季——低温,大风的山脊;夏季——高海拔地区的傍晚,大雨湿身,甚至伴随大风。这些时候,环境都是易致失温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感觉体力消耗过大,无力、甚至头晕、走路打晃、身体发冷,思维迟钝,就要及时考虑对策,和队友联系示警求助。这个时候,身体还只处于轻度失温状态,易于处理。而更好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尽量通过控制速度、装备补给状况,让自己避免出现失温。 二,失温的急救: 失温自然是越早处理越好,所以,我罗列出来的,也是最简单的,不需要专业技能和设备的方法: 1, 迅速转移伤者到避风处,尽量寻找和搭建掩体。 当然,最好是能够下降高度,如果实在无法移动,建议冬季走一日穿越路线队伍里有人能够带无杆帐篷,TARP或地布备用,至少也要有救生毯,结合环境都有可能建造掩体。 2, 用几个包垫在伤者身下,隔凉,迅速换掉伤者湿掉的贴身衣物。 3, 持续喂高能量热饮,不仅是热水提高温度,必须补充能量,使其自身机能能够运作。 4, 用热水瓶,暖宝宝等放在伤者的胸口、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大动脉位置,迅速升高核心器官温度。再用睡袋羽绒服等裹紧伤者。 5, 如有可能,可以生火提高环境温度,人体复温因其实其他人身体表面温度也不高,要注意采用方式。不能急于恢复手脚等末端温度,容易导致冷血回流至主要器官,加速衰竭。 失温,是一个由浅到深的漫长过程,只要有准备,足够重视,不应再导致生命的流逝了,2007年的夏子……2013年的蜗牛,失去的人已经太多了…… 1月7日和人讨论了一下冻伤急救,也补充在这吧 冻伤急救: 1,没条件的时候用体温复温,把患者伤处放到腋下等体温高的地方。有条件用38-42度温开水浸泡,脸部用温毛巾敷。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复温后也不能再浸泡。 2,复温后保持干燥,有冻伤膏用一下,用干净的布分指头包扎,患处尽量不磨擦或用力。就是说,必须到安全的地方后再复温,复温后的手脚尽量就不要用了。 后面就是送医院了…… 我了解的,没用过。不能用雪…… 冬季露营 冬季露营主要想说的是装备。 冬季露营和冬季徒步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就是,正常的冬季一日徒步,活动时间一般在8-18时之间,登顶时间在11-15时之间,所以,一般所说的-20-的低温一般也就赶不上了。而冬季露营则不同,16点你可能正在山脊上呢,闹不好,18点天黑了降温了你还没找到营地还得在山脊上走呢,早晨一出帐篷,七级风你也得拔营走人,还有冬季夜袭,更是在最冷的时间进山。 冬季行走装备,最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头、手、脚等容易冻伤的地方。 头部:首先是头部保暖,内层为抓绒的双层羊毛帽不错,然后是帽子必须要有护耳,打劫帽是护脸首选,当然,还有一种护脸也可以选用。冬季还要带墨镜保护眼睛防止雪盲,雪镜同时还可以有防风护脸的作用,如果再加上冲锋衣、羽绒服的帽子,基本无敌了 手套:厚并指手套是抗低温必备,材料可以是棉或羽绒,都可兼顾保暖防风透气,但要注意面料尤其是手心部分面料最好能够有一点防水。里面最好配一副薄抓绒手套,防止厚手套汗湿。厚手套干活不方便,还要带一两副薄的干活用。 脚,雪套,高帮登山鞋,袜子高帮羊毛袜必备,可以选择cool-max 和羊毛袜套着用,见仁见智。 另外,有手脚用暖宝宝可以作为补充。 扎营装备 睡袋,温标啥的是死的,还得看你自己体感,得自己按照夏季经验选择,一般的要求是至少舒适温标在-20到-30,充绒在1000以上,起码保证不遇到极端环境冻不死 。我一般1200 700,两条套在一起,也就抗20多度。 防潮垫,这东西还真是一分钱一分货,我用的是最便宜的是TMR家的绿搓,200多。冬季,还是配个好防潮垫的好,能够相对提高你睡袋的温标,重要的是健康啊。当然,更舒服的是P4,比蓝搓还暖和舒服,只是更重一些。也有人带两个垫子,这个没测试过,体积过大容易兜风也是一个参考点;有些人为了轻量化甚至把蓝搓裁成了两半,另一半睡包。 帐篷, 帐篷是我最关注的部分,因为,我一直想在这上面轻量化,结果就总结出了冬季帐篷的要求。 首先是四季帐,需要防风保暖。冬季风大,防风很重要,很不幸,防风和重量很明显是矛盾的,如果要轻一点,只能在超轻高山帐里找了。 还有就是好搭,冬天晚上的三分钟,就能把人冻木,我的西风最大的缺点不是重,而是内帐穿杆,搭建好后还要再沾外帐,如果能够外帐扣搭,固定好在进去搭内帐就幸福多了。还有,冬天打、起地丁都是要命的活,帐篷设计时能够节省地丁搭出稳定结构也很重要。 另外,门庭的大小与是否易于搭建也是考虑因素,因为,冬季做饭一般只有两个选择,帐内或门庭。 保暖一般就看面料了,另外,其实所谓区别三季和四季帐的雪裙在我看其实可有可无。内帐是沙网的肯定是三季帐,其它的帐篷还看你怎么用了。毕竟保暖主要是睡袋包括防潮垫的事。 冬季的帐篷,我见过的,多数是隧道帐和无底帐: 隧道帐:设计上纵向抗风好,横向略差,所以搭建时要注意风向,不自立,搭建需要地丁教多。 无底帐:一般也无底帐也无杆,一块布可以实现轻量化,紧急状况搭建快,坡上也可搭建,可固定四角后在帐内补打地丁。但一般搭建必须花些心思,配合雪埋和BIVY使用是常态。三季帐也可以考虑以这个思路使用。我冬季没测试过。 直接使用露营袋:轻量化首选,舒适性免谈,我没测试过,这么干的人有机会估计也会蹭别人帐篷,见仁见智。 另外,入门的四季帐貌似是冷山2PLUS,这个据说八斤,帐内和门庭空间都比较小,结构上防风一般,不过八斤的重量在这方面其实应该是有优势的。 再说一下扎营 1, 到营地第一件事是加上羽绒服,把保暖做好,扎营时的羽绒服选择要考虑弯腰时能护住腰部。换上可以干活的手套,在低温下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手指不能直接接触金属器皿。拿装备的时候注意秩序,不要乱放,大风和积雪都很容易让你丢掉你的装备。 2, 搭建帐篷,先在上风头打两个地丁,固定好帐篷,可以把包扔帐篷里压住。地丁,在海坨土比较松软,三棱丁就OK,小五则需要水泥钉,最长10CM,带个羊角锤会比较方便,也就300G,钛钉没测试过,大五冰面上没问题。在厚雪营地扎营,地丁就没用了,只能用登山杖、冰镐、冰爪、树枝树干石头了,用登山杖要记得卸下雪托,要不然拔的时候会有麻烦。还有,就是用袋子装雪系在帐篷上埋在雪里充当地丁,绝对稳固,但埋挖过程很麻烦。 3, 进帐前记得脱掉冰爪,鞋子要用口袋套好或至少盖好放到帐内,进帐换上干爽的厚袜子,营地靴什么的自己看着办吧。水、气罐什么的要放睡袋里,温度不很低放包里也可以,防止结冰,湿了的手套袜子打劫帽也放睡袋里,早晨就干了。水杯盖子冻上了,哈口热气化开。 冬季扎营是秋冬春走长线,上高海拔的基本技能,拼的是装备,练的是经验。 高反 高反这事不太好找资料,找来找去,最肯定的事,就是高反是件很神秘,很个体化的事。不管如何,我是易高反体质已成事实,第一次到4500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高反到无法下撤让我几乎对中国最美的西部大山绝望,今年的第二次,走前立下军令状,如果无法改善,我将再不涉足4000 。 还好,在没有采取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仅通过计划调节,我完成了。对比两次,做一个总结,仅供参考。 一,体能 储备:去高海拔之前的体能储备很重要,有说法是走之前要养,但我更倾向于拉练。使自己体能更充足,余地更大。 计划:第一次是背负35斤,五个小时从2400上升到3800,3800上升到4700,跟不上努着劲硬跟。 这次我就背30斤,7小时从2600上升到3600,3600到4500,慢慢走,坚决不累到,尤其在3200米以上。 二,交通 第一次是30多小时火车,再一天大巴,直接P掉,这次坚决飞机,路上拼命睡。扛高反一定要好好休息。 三,饮食 第一次是山之厨的菜配的根本做不成米饭的快熟米 ,还有酸辣粉丝。第二次我带了小米做粥,山之厨米饭配菜,牛肉土豆、牛肉柿子、肉末茄子都比较清淡。粥做晚饭,米饭做早饭和午饭。 第一次午饭就是路餐,这一次则是认真吃正餐。 第二次带了葡萄糖,一路补给。 第一次喝凉水导致第一次呕吐,第二次高海拔地区全程喝温水,降低胃部刺激。 四,休息 本次,拔营时间自己控制,基本保持充足睡眠。尽量少动少说话。 五,帐篷 第一次为西风四季帐,6斤重,内外帐面料都很厚,保暖防风没问题,但透气性和通风肯定很差。我每天行走时没问题,一进帐篷吃了东西就吐。 第二次为TNF三季帐,3.2斤,内层为纱网,是我最凉快的帐篷,但透气良好,内部空间大。应该也有减轻高反症状的作用。 六,高反状况 第一次, 第一天到3800营地头痛,坚持扎营、做饭,扎营1小时后呕吐,4600,4500,持续三天呕吐,第四天早饭后也呕吐,导致徒步无法持续。 第二次, 第一条路线第一天3600扎营头痛,不敢动弹,第二天4500扎营饭后呕吐,第三天4700扎营无剧烈高反,并且从第四天起状态较正常平稳。 第二条路线4000米左右有呼吸、影响速度等轻微高反,4800扎营头痛,但未呕吐。 所以,由此可见,保守计划,控制速度,保存体力,清淡饮食,慢慢上升……还是有效的。 看了小妹游记,结合第一次,补记一下轻度高反的后果和初次高海拔的建议: 高反会降低行走速度,计划宜保守,大幅度小于平时周末的低海拔穿越。 计划中,尽量有一个过程适应3000米以上的绝对高度上升幅度,包括坐车和徒步计划。 第一次高海拔徒步,不要轻易尝试无补给路线,做好随时下撤准备,做好安全保障。 高反会导致意识不清晰和混乱,队友要注意高反者的状态,及时替其做出适当决定。 Kitty-小寒发表于2013-12-18 10:38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受伤小蛇 2014-12-1 15:52
一派胡言 :-D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