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绘尘珏氘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44966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乱弹

已有 200 次阅读2008-11-6 17:09 |个人分类:驴咀往昔

陈老板听说袁博士近日在研究佛学,猎奇之心顿起,奈何博士远在厦门,不能聆听其教化,所以就找到我这个马佛会(马来西亚佛学研究会)伪研究员,要我写篇佛学文章,包子也不让我蒸了。 前几天,一个女性朋友F聊起她的一位闺蜜婚后抱怨老公没学问,并以过来人身份劝诫F将来找老公一定要找个有学问的。F为了终生幸福,便来问我,怎样才算是有学问的人。我说,我学识浅薄且偏激,观点或不可取。所谓学者,识也;问,讯也。当世学问之人,大抵季羡林算是吧。近代学问之人,当推王静安、陈寅恪、吴雨僧。 由此想起自己对上述学问人认知的佛理逸事,凡举一例。 先说王国维,这位投湖解脱的“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的“痛苦”大师,曾归纳了人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时(《人间词话》原文如此,大师的笔误)。”此第三阶级也。 所谓佛理逸事,自然要往佛理上牵扯。第一阶段,“西风调碧树”而“独上高楼”,这种纯精神指向的特征“意与境浑” 俨然六识六根所达至;“衣带渐宽”而“终不悔”是为忘我、无我;“回头蓦见,那人……”又回到有我,大师说:“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观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意有其极,不知大师在未名湖里想到的是有我还是无我。 再说陈寅恪,最佩服的是,大师是第一个质疑《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作者的。如同第一个指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著的另一个学问人胡适一样,大师的学识,同辈难以企及。 印象最深是大师的两条择徒标准:从我之说、自由思想(见《史家陈寅恪传》: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显然,以我辈之见,我之说和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好像存在对立,张志扬就曾经用逻辑推理方法导出大师此说的内在矛盾。然而,了解大师治学理念的都知道,大师的“我之说”,即是“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无极生有极而万化冥和,大师的境界无异与王静安。 了解吴宓,是从张紫葛的回忆录,《心香泪酒祭吴宓》。张紫葛此人,用时下的话说,有借写吴宓、宋美龄、张治中的回忆录“炒作”自己之嫌,世人褒贬不一。我不敢评判张紫葛是否阿谀,却是从“纪其实而存其真”的回忆录中,知道了大师的点滴。 大师说,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足以救中国之缺失,而又忧其用夷复夏也。乃求得而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从治学的角度,贯通国学佛理,提出了佛学理用,采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将佛学之禅理与儒教之宗传,合而为一,可谓万佛朝宗。 相比以上三位,季老先生健在人世,况且作为吴雨僧的弟子,也不好与大师同列,就先不写了。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豌豆 2008-11-7 12:21
吴宓当初被学生钱锺书大大看不起,屡屡出言不训,还老实承认自己的学问确实不如学生,确实有涵养 :lol: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