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386|回复: 3

Kristian生前文集第一部分(山野)/part 1

[复制链接]

30

主题

209

帖子

209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05-1-10 13: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主题:Jason Kehl徒手攀登5.14d线路!
作者:树树808  发表日期:2003-11-10 12:19:32
昨天(11月9日),美国攀岩者Jason Kehl徒手攀登完成了一条5.14d的线路!
这条线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Rumney,线路为著名的“The fly”"苍蝇"?
:-P
不管怎么说,这是目前徒手攀登完成的最难线路,呵呵,再难的话恐怕只能
Christ Sharama亲自提刀去搞了。

主题:其实Fly这条路线更象是一个抱石问题。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0 14:33:04
不高,只有2颗Bolt,是一个约20度仰角的光滑的岩面。指点都是极小的crimp,跨度大,而这正是JQ的特长。
Fly大概是世界上最矮的14s路线了,呵呵:-)

-------------------------------------------------------------------------

主题:关于器械攀登
作者:牛肉排骨  发表日期:2003-11-11 14:57:41
各位大侠,我们是一些攀岩爱好者,现在,想向器械攀登发展,不知道什么地方有较全面介绍器械攀登的书籍或网站,谢谢各位。

主题:玩器械攀登发展2种能力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2 09:00:01
挣钱的能力和克服恐惧的能力,呵呵

-------------------------------------------------------------------------

主题:快来看美女啊!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2 10:22:26
ht tp://www.aracelisegarra.com/home.htm

-------------------------------------------------------------------------

主题:2003博格达登山手记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4 20:03:05
博格达登山手记

D-2(24日)博格达一直是我非常想攀登的山峰,早在去年就和王老板联系过,但因为自己的假期没有批下来,最终未能成行。当今年年初王老板电话我的时候,感到比较意外,因为老王是联系我做协作人员的。参加了几年户外活动,积累了一些技术攀登的经验,但协作一个队伍和自己攀登毕竟是不一样的。我非常喜欢这类以技术为主的难度型山峰,因为攀登本身的成分更多一些。虽然自认为体力不是问题,但我还是决定提前几个月开始跑步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心理兴奋性,做足准备工作。
前后共跑了2个多月,运动量基本上达到了每3天12000米的强度,在出发前一个月开始逐步减量,目的是让身体有充分的积累过程。
在夏天突然有工作压上来,以至于直到出发前一个月才能确定成行,又拖了山友蒋进原提前买了北京到乌市的半价机票;直到通过了机场的安全门才松了口气(此前在换票处因为我的行李超重-我总共带了42公斤的各种装备,连穿带夹还被罚了300多元),开始了愉快的博格达之旅。
到达乌市是下午2点多钟,由于时差的原因,刚好赶上吃午饭。住城市饭店,标间140。同屋的队友是李山,来自广东的小伙子,个子不高很壮实。被老王和几个从未碰面的队友拉着,在解放路的闹市区转悠了一阵,然后肚子里添满了拉条子,施施然晃回宾馆。乌市下着中雨,据先到的队友讲,下雨已经持续了两天,不禁有些担心明天的进山。乌市并未给我太多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呆的时间太短,心思也不在这里。几个队友嘻嘻哈哈的聊着要去巴扎看维族美女,但最终也都是回来睡觉了。看他们和老王的态度都很亲热放松,原来不少人都是参加过老王以前组织的活动的,反倒是我这个“协作”,需要和队友们磨合一阵了。
晚上是乌市登协组织的送行会,还有其他一些关系人员参加,队友们终于都照了面,也没记住几个。回去睡觉不提。

D-1(25)
早上起来发现是个好天气,非常高兴。早早到酒店大堂等着集合。7点多钟,车子来了,大家开始把一大堆物资装车。除了所有队员自己携带的个人装备,车上还有若干箱子和口袋,装满了蔬菜和营地物资,光是新鲜鸡蛋就有整整两厢,此外20日先期进山的队友已经运输了很大一批物资。这种规模和后勤保障条件都是堪称高规格的。
车子从乌市出发,开上通往达坂城的高速公路。路上的景观非常开阔,天气也好,让人打心眼里觉得畅快。车行一段时间,前方出现了巨大的风车阵,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坐在车厢里,由于视野开阔、没有什么参照物,感觉不出风车有多大,但老王介绍说,风车的浆叶直径有48米、上面的发电机仓有我们乘坐的中巴车一样大!大家都不住的啧啧称奇。新疆的地势是三山夹两盆,这里正好是大风口。后来下山之后我们去吐鲁番游玩,再次走这条路的时候就领教了大风的厉害。
继续前行从柴窝铺下高速公路。我们在这里吃早餐:著名的柴窝铺“大盘鸡”。地道的新疆风味,辣的几位南方队友不住的喝茶水,但仍然无法抗拒美味的诱惑。
饭毕继续上路。从土路驶上戈壁滩,沿着或深或浅的车辙向远方的群山前进,目的地是三个岔乡。很快路边的河沟中有了流水,水势越来越大,由孱孱的流变成咆哮着奔腾。前方出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村落,清澈的冰川水滋养着他们的牲口。这里就是我们开始徒步进山的起点-三个岔乡。
老王去和哈撒克牧民联系进山的牲口,别的队员下车收拾装备物资。骆驼和马匹来到,我们和牧民一起往牲口背上捆东西。我终于见识了骆驼的负重能力。新疆的马匹相对内地的高大一些,背负能力也强,平均每匹马可负担至少2-3个满载的登山包或驮袋,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最后马主人还要骑上去,我估计将近150-200公斤了;相比之下,去四川登山,一般的马匹只能载这里一半不到的分量,不禁让我心中起疑:到底是马匹本身的能力不行,还是马主想多挣点钱,亦或是我们把当地人惯坏了?然而跟骆驼相比,马匹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的骆驼能驮2-3倍于马匹的分量,老王介绍说以前他见过负重最大的骆驼驮到了 800公斤!骆驼们长的慈眉善目,步履稳健、脾气温顺、性格坚毅,难怪很多谥美之辞加诸其身。
大约1:30,队员们先行上路,我和老王、赵师傅等驮队一起出发,专程前来送行的乌市登协张教授等人则搭车回去。张教授在幕士塔格登山的时候,护送严重高山反应的年轻队员从C3下撤,以年过半百放弃咫尺之遥的顶峰,胸怀令我等后生小子望高山而仰止。在随后的几天中,张教授一直在后方关注我们的攀登活动,并且参加了后来的黑沟营救行动。
我们在牧民的毡房中喝了喷香的奶茶,小憩片刻即行上路。牧民们骑马牵着骆驼,我们3人步行。赵师傅是我们的大厨,虽然上了年纪,但精神矍铄、中气充足,他也是户外活动爱好者,一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一口浓郁的西北腔透着豪爽和亲切。我们沿着三个岔沟直行,路上风光很好,一路在峡谷和河流间穿行。这是乌市周边一条著名的徒步路线,在我们之前有一只队伍已经先行进山,很快我们就超越了他们,然后没过多久,我们就赶上了自己队伍的队尾,前后共追出一个小时的路程。队员们看起来都精神抖擞、状态不错,而我们的两位大本营服务兼新闻报道人员的年轻mm则走的脸色煞白。
今天的目的地是三个岔达坂下面的3号羊圈。路渐行渐高,景色也变的不一样。由茂密的针阔混合林带逐渐变成广阔的高山草场,山谷两侧的山坡上,乱石渐渐被积雪掩盖,最后转过一个山脚,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就是三个岔达坂,左手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了冰川,右侧是冰雪覆盖的山坡,翻过这个山坡是另一条著名的博格达徒步路线-黑沟。达坂下有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已经是下午5点多,毡房上帽出炊事的青烟。涉过最后一次河沟,我们都来到毡房旁的空地上,这就是今天的营地了。
扎营、做饭。天慢慢黑下来,气温也降低了。今天我们从1000米的乌市上升到3000米的达坂下,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适应过程。全程约10多公里,走了4个多小时,看来大家状态都不错。吃了哈萨克煮的清汤羊肉,味道比较淡但是非常香。饭后再收拾装备物资,因为夜里降温厉害,我们带的蔬菜和食品必须妥善保存、以免冻坏。和老王一起扛箱子麻袋,几个队友也纷纷帮忙,略微有一点喘和心跳加速,不过应该能很快适应。
老王以往曾有2次(博格达和幕士塔格)有严重的高山反应,因此他对高山反应态度非常严肃认真,饭后就不停的烧水,让大家多喝水。多喝水、多排尿能促进身体排除体液中的碳酸根,减轻高山反应、特别是水肿症状。我们围成一个远圈,大家边喝边聊,暮色渐渐降临,营地里闪动的头灯和天幕上明亮的星星交相辉映,旁边的山峰被最后的夕阳余光涂成金红色,仿佛触手可及。
晚上睡的很好。经过一天的时间,我觉得和老王配合的不错,仿佛在一起已经有日子了。不错的一天。

D0(26):
今天的路程不多,只要翻上前方不远出的三个岔达坂,就可以到达博格达大本营了。由于时间充裕,大家都睡到了“自然醒”。早晨起来天气很好,晴朗而微寒冷,有一点小风。吃饭然后收拾营地。骆驼们在寒冷的夜晚卧在一起,早晨起来要给它们再次上包。依旧是大队先行,老赵带了几个队员和MM们也先出发了,我和老王跟驮队。因为路程比较近,且并无明显的岔路,加上队伍中几名队友(老赵、香港老钟、北狼、西瑞等人)都到过博格达BC,因此今天没有要求严格控制队型,只要走在一起的一群人中有认路的就可以了,没想到就是这种情况导致老钟、北狼等“迷路事件”发生。
我和老王跟随驮队大约10:00出发。先是一段坡度不大的平路,然后来到垭口下的大石滩。冰川融水就在巨石下面流淌,间断形成各种形态规模的瀑布。从右侧的山坡直上,就可以到达达坂上面。爬上达坂是另一番壮美的景色。眼前是博格达的南侧山体,左侧是著名的4613小珠峰,它的山型峻峭,披冰被雪从平静的冰川湖旁拔地而起,上午的阳光照耀者它,如同一块巨大的晶莹的钻石,另人目眩神迷。在今后的几天中,不论是坐在大本营的帐篷前聊天晒太阳,还是在 C1的攀登路线上吐着舌头喘粗气,我的目光总是会被它吸引,久久的盯视,并且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爬上去呢?
达坂上的风比较大,冰湖还没有完全融化,我们从冰湖的右侧饶着湖边走,一直走到有冰盖的地方,从冰面上渡到对岸。新疆由于地理位置靠北、内陆气候明显,登山季一般是在夏天,因为春秋季天气还冷,不适合常规登山。尤其是博格达峰,常规攀登季节更短,一般是从7月低到8月中最合适。根据先期到达的队员报告(通过短波电台),他们在7月20日进山的时候,冰川湖还没有融化,大本营的吃水还比较困难,而仅仅几天之后我们进山的时候,冰湖就化的差不多了;如果赶上相对暖和的年份,冰湖全部融化,则进大本营需要从冰川融水河上涉渡,脚丫子就难免吃一点苦头了。攀登季末天气也会逐渐变坏,晴天减少、降水和大雾天增多,为攀登带来困难。
从冰湖的对岸再爬一个小山坡就可以到达大本营了,在这里由于地形起伏暂时还看不到营地。对面走过来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热情的笑容,和老王互相玩笑着招呼,这是先期进山的对友李诚。他们已经建立好了BC营地,搭了大大小小5、6顶帐篷等待我们进驻了。营地在博格达群山(由3座毗连的峰尖构成一个西南-东北走向的山体)的西脚下,紧靠着冰川融水形成的一个小水塘,这样大本营生活用水就非常方便了。营地就是著名的白水墓所在地,她是 1981年攀登博峰时掉进冰裂缝里,据说在冰缝中挣扎呼救了几个小时,最终也没能获救,估计是失温和外伤而致死,比较惨。西面的山坡上耸立着3座衣冠冢,是为了纪念1998年遇难的3位香港登山者,他们是由于登顶欲望过于强烈,冒险在晚间突顶,结果失踪。这座山素以技术难度高著称,其实我认为导致这些山难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的主观问题。
12点多,驮队和我们都到达了BC,休息一下就开始安顿人员物资。这时大家发现,香港队友老钟、北狼等5、6个人还没有到达。大家都非常奇怪,因为他们是先出发的,并且有2个人认路,应该早到了。又等,还是没影。老赵分析他们可能从某条小沟中去往四公河方向(东北)的老BC营址了,于是几个人分头去找,折腾了近2个小时,终于把他们找回来了。果然他们沿着一条地势较低的干河沟行走,没能发现大本营的帐篷,就顺着冰川的边缘一直走了很远,发觉不对才回头。他们说看到有人远远的在前面带路,就想也没想的跟着走,其实那个人是另外一个先到的队友陈翔,他是上冰川往C1运物资去的!这个意外又使我联想起去年芦柴棒下山的时候在冰川上迷路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不但在困难的山峰上、就是在相对平坦的冰川或营地周围都不能掉以轻心,在山的这个大尺度的标准下,迷路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于是收拾营地,各就各位。我还是和李山同帐。大家安顿好自己,就出来收拾公共营地。储存物资、将要带上山的装备分类打包;老赵开始做饭、小胖、mm们帮厨;老王在调试电台;整个营地一篇繁忙热闹的景象。
约莫4点多中,前往C1的队友陈翔回来了。初见面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高山镜自制的鼻罩,非常的滑稽,象一只考拉熊,但是活力充沛、开朗精干,在随后的几天中,我们相处合作的非常愉快,成了很好的朋友。至此所有的人员都齐全了。傍晚天气变坏,下起了雨加雪。大家挤在帆布军用大帐中,发电机驱动的电灯泡在氤氲的水气中发出昏黄的光芒,一边喝水一边闲聊,不时用登山杖敲打帐篷的顶棚,以免被大雪压垮。我想起了许巍的一句歌词“完美生活”。
今天活动强度不大,BC的海拔是3500多,适应很好,没有任何高度的感觉,晚上睡的也比较舒服。夜间温度不是很低,0度以下,我用600克 80绒的睡袋,这条老睡袋已经跟了我四年,用的比较频繁,中间已经有些串绒了,但基本可敷使用。一般5、6000米的山在常规登山季,好天气都不会太严酷;北京的冬季小五台可提供-25C以下(Casio表已经冻的没显示了)和6、7级以上大风的训练条件,我认为对培养恶劣环境下的生活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有了这样的经验在高山上遇到恶劣环境会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
关于进山的时间表,我们是采用的2天方式,比较保守而稳妥,在3号羊圈宿营也有助于适应高度。其实就路程而言,从三个岔沟进山是距离较近(比从天池方向的大冬沟)和方便的,如果从乌市早出发、路上抓紧时间,一天就可以到达大本营,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在下午涉渡冰川河时有可能遇到大水。对于时间不是很充裕的队伍,一天进营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

D1(27):今天全体队员向C1运输物资,并进行行军适应。
早晨起来天气非常好。晴朗,小风2-3级,昨夜的雪在日照下开始逐步融化。原计划今天休整适应,但因为大家状态都不错,老王决定今天直接C1运输并适应高度。
早餐非常丰盛。我自己平时早餐不怎么在意,早早吃完就在那里等着,不过老王好象并不着急,慢条斯理的准备路绳。我们的路绳是国内生产的,500米一大捆,需要自己截成合适的长度。我们一般选50米或100米一段,短的适合横渡或转折多的地段。我害怕走的太晚气温升高会使雪面化的太厉害,这样走冰川或雪颇都比较费力而有风险,不过老王对这里太熟悉了,他的决定应该有自己的道理。
队友小吕咽喉发炎,看来比较痛苦,老王决定给点滴抗生素。这次队伍中没有专职医生,于是老王这个蒙古大夫亲自操刀。医药箱中的东西非常丰富,光是地塞米松针剂就带了一大盒,后来老王一直把应急药品都背到了C3。其实我个人认为,在BC3500米充分适应的条件下,我们的垂直上升速度不快、山峰的绝对高度并不是很高,在上面几个营地发作高山病的风险是很小的。但是老王因为有亲身体验,加之这次带了队员攀登,责任重大,所以他还是比较保守的。小吕的手背白白胖胖(不知道是不是轻微的水肿),静脉不好找,老王折腾了半天,没有扎好,于是我卷起袖子上阵,还是滚针。最后还是从昨天和我们一起进营地的徒步队伍中找了位护士小姐,才把问题解决了。
处理完病号和物资,我们于11点多出发。我带了20多只路线旗,准备插到冰川上,我们可不希望迷路事件再次发生。陈翔昨天上了趟C1,今天他和小吕都在BC休整,我们总共有12人上C1。
老王在前面带路,我在队伍的最后收尾并沿途插路旗。我们从营地前面的冰川末端上冰面,沿着和山体近似平行的方向横切冰川。98年乌市登协首登时,选择的营地是四工河方向的冰川末端,那个营地更靠近主峰,而后来的几次活动则选择白水墓地。横切冰川并没有遇到太多冰裂缝,中途有一些冰川融化形成的冰河将冰盖切割开来,冰川的结构一般都是分3层,最上面是积累区,中间是稳定的部分,最下面靠近山体基岩的则是消融区。冰川融水将冰盖下面掏的象蜂窝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说,冰盖是“浮”在下面的暗河上的。白水就是掉进了这种蜂窝结构中上下不得。老王多次警告我们小心不要掉进这种大“裂缝”,否则连尸首都找不着。有一些窄的地方可以跳过“裂缝”,路线不是太曲折,但因为冰川上地形也有起伏,记忆路线还是需要费不少脑筋的。
队伍走的不快,雪面厚而且又软又粘。老王的靴子粘雪严重,只好把冰爪取下来;我因为有挡雪板,情况好一些,但也不轻松。冰川上有很多巨大的冰漂砾,可以作为地标和休息点。一路上队员们休息了3次,我则一直边走边停插路线旗,一般是用小石块垒个石碓,或者插在雪略厚的地方。中午的阳光比较厉害,晒的人皮肤痛。路上听到连续几次雪崩的巨响,象沉闷的雷声。但从我们这里看山的北坡并没有雪崩,估计应该是在南坡一侧,那里日照厉害,肯定是雪崩的高危地区。
约3:00到达冰川尽头附近,老王因为长时间在前面开路,体力消耗比我们大的多,于是我和老王替换一下。因为我们都不结组,所以对暗裂缝也比较小心。我在路线上就发现了3条暗裂缝:雪帐插下去没有感觉到阻力,提醒大队注意通过,然后再把裂缝掏出来。好在裂缝都不宽,只会陷一条腿而已,所以就在旁边插一面路旗。
到达冰川左侧面后开始坡度较大的攀登。老王选择了从碎石坡上升,有队友尝试从雪面直接上升,但没走多远便不堪痛苦,回到了碎石路线上。碎石坡的石头都不小,有时需要四肢并用爬上较高的台阶,爬的不轻松。我因为刚才在掏冰裂缝所以在队伍的最后,老王都已经在头顶上几十米了。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爬, C1营地的黄色帐篷也越来越大了。每当超过队友的时候经常有人问还有多高,看来大家都爬的比较吃力。最后我站在雪坡上为队友拍照,前面有老王和西瑞,老钟的体力看起来也相当好,一直跟在我身后,毕竟他是登山队员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年过半百了。
约5点钟,经过近2个小时艰苦的上升,我们从冰川末端得3900升到了4300的C1。C1营地扎了一顶MNT tent,在一块面积很小、基本平整的岩石上,用雪锥和绳子固定,岩石下面是40度的雪坡,再找一块帐篷的营址还颇费脑筋。天气开始变坏,云层笼罩了四周,能见度下降。大家把高营地的装备都留在C1,有几捆路绳、3顶高山帐篷和一些高营地食品。先到的老王已经烧了一些水,大家轮着喝了几口,立即下撤。下去就轻松愉快多了,刚才视为畏途的深雪坡,现在变成了极爽的雪滑梯,大家都用坐姿直接滑下这300米高度。
返回的路仍然显得漫长,好在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早晨东西背的比较多,而且为了插路旗时停时走,体力消耗很大,现在则是无物一身轻,队伍又走散了,我比较快一点,7点多就回到了营地,有的队员要晚一个小时左右。
大家回来都非常疲劳。决定明天全体休整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讨论白天的行动,有队员反应路旗的间距太大,不能够很好地引导路径,我决定明天再上冰川补插路旗。
晚上的天气仍然不好,雪比较大,气温略低一点。由于白天比较疲劳,早早就睡着了。

D2(28):队员休整。
我和老王继续向C1运输,小吕也和我们一起上冰川进行适应。
早晨起来又是个大晴天。早饭的时候开会,讨论分组问题。昨天的考验不小,为了尽量利用好天气窗口,按计划从明天开始我们将一天一个营地的上升,中间没有休整的过程;由于人员多、攀登难度大,想快速攀登跨越营地也是不可能的;总之就是按部就班、爬到哪算哪。三位香港队友和一位广东队友有时间限制、攀登的困难程度也超乎预期,决定上到C2作为学习体验的过程,其他队员都要求登顶。说实话这个安排让我松了一口气,如果全员登顶,其时间安排、营地、物资都有很大难度。
小吕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他和我各背一捆绳子、我再带20面路旗,老王一个人背了3捆绳子,早饭过后上路。今天的行动速度比昨天快多了,路上只停留休息了一次,约2点钟就到达主峰下冰川末端。上午的日照使冰川表面融化不少,有些昨天插的路旗已经倒掉了。我们直接上到冰川侧的碎石坡。老王要上 C1,我和小吕把各自包里的物资给他,下去插旗子。
2点多开始返回,途中天气很快变化,起雾。能见度最差的时候只有几十米,这是我在整个登山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天气,幸好不是在后面的高营地和线路上,否则只有被困住的份。由于冰川上没有软雪,上来的路上没有什么脚印,我们只能根据罗盘的方向和偶尔大雾薄一些时隐隐约约看到的山体和砾石判断方向,间或在前后左右看到路线旗都会高兴一阵,说实话我的心里还真是有点不靠谱。因为冰川的总长度有6公里,按照40面旗的安排,我们数着步子确定间距,一般150-200步插一面旗子。有一些昨天布置的路旗由于冰川表面融化已经或即将消失了。为了可靠一些,我不用雪坑了,而是采用冰锥钻洞或用石块堆砌的方式布置了全部路旗。工作量不小,但并不很累。大约6点冒着大雾回到营地。此番上下都是坡度不大的冰川,但是由于能见度差只能摸索着前进,加上工作,返回的时间比上去的时间还要长1个多小时!老赵已经把晚饭预备好了,我确有点担心老王。他的对讲机电池用尽,不能进行联系。大约1个半小时后,老王回到营地,说在冰川上因为大雾也迷失了方向,用路旗做参考走回来的。
晚上还是下雪。

D3(29):从今天我们要告别舒适的大本营生活,开始进入攀登过程。
为了给我们送行,赵师傅早饭做了羊排汤,很多蔬菜,吃的极香。在山上我们基本就是靠方便食品和面包之类的,没有机会吃到新鲜的东西了。
物资基本已运到C1,大家都是轻装。A组队员共7人,老王和陈翔背了一些高营地食品,我因为素闻博格达的险恶之名,不敢掉以轻心,这次登山带了自己的全套高山技术装备,计有:Nut5个,3-7号;WildCountry Friends 4个,1/1.5/2/3号;冰锥4个;雪锥2支;岩锥(piton)6个,2片(Blade)/2角(Angel)/2通用型,比较多的扁带和辅绳, 8.3mm/50m登山绳一条。此外还有10几个修路用的岩锥,准备扔在山上的。把这些东西都塞在背包里,背上又不轻了。
12点出发。A组队员状态都不错,速度比D1快许多。途中休息了一次。3点多到达冰川左侧碎石坡。天气有点变坏,但不严重。开始爬恐怖的碎石坡。大约5点钟全体队员都到达了营地。还是有点累。队员们收拾东西,我们3人还得想办法再支一顶帐篷。从背包里掏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打包的羽绒服失手向山下滚去,我一下子傻了,好在它滚落了几十米之后停在一个雪窝里,暗叫庆幸,下去把它拿了上来。看了看地形,在通往C2的路线起步点旁边找了一块略平的雪窝,开始平整营地。老王他们带了一支木柄雪铲,我借了朋友的BD金属雪铲,铲面大且握持舒适,效率高的多。用了一个小时把帐篷搭好,用雪锥、冰镐和 Friends固定好帐篷,帐篷紧贴着一块巨大的仰角岩石,10几米高耸立在那里,按理说,要倒早该倒了。不管它了,先进去歇口气。喝了很多水,吃了一点食物之后倒头就睡。约8点钟我们爬起来,精神好多了,天气比较稳定了,出帐去修路。
从C1营地出发就是连续的陡雪坡。路线沿着岩雪交接的部分直上,起始200米坡度略陡,有45-50度以上,在降雪少的年份里就是冰面。我和老王都是不用保护直接上,沿途找岩缝打岩锥,或者用巨大的石块捆绳子或扁带,然后再固定路绳。雪比较大,我们担心明天早晨绳子会被冻到冰面里。我们固定了2 条共150米绳子,天色已经慢慢黑下来了,绳子用完,我们就沿绳下降。
天快要完全黑下来了。晚霞的最后一抹余光在天边飘舞,象深红色的彩带。西北方的地平线上是阜康县城的灯光,星星点点的;脚下是扇形展开的博格达主峰北冰川,反射着些许最后的天光。我拍了几张照片,因为是傻瓜机,效果都不好,要不然都是非常漂亮的景观。
回到帐篷休息。我们的Eureka K2帐篷比较大,住了4个人,广东队友小方和我们住,3名香港队友一起住,说实话,那个MNT tent住起来可比我们的大帐挤多了。
晚上睡的很好,没有任何高山反应的不适。

D4(30):按计划今天老王和我继续修通到C2的路线。A组队员跟随协作到达C2,B组队员出发到达C1。
早晨起的比较早,因为要自己打理所有的事物。烧水作饭,收拾卧具。根据山上的实际情况,我的技术装备有些是用不上的,把大部分岩石器材和登山绳留在C1,带上去的包括全部岩锥、雪锥和2只冰锥。
天气很好,约10点多开始攀登,气温略低一点。我和老王背着绳子先上,陈翔老钟他们运输一部分物资跟在后面,用上升器和小锁辅助攀登和保护。在大本营的时候专门给所有的队友强调了上升、下降和过节的技术细节,可是在山上到底运用的怎样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了。很快到了昨天路线绳的末端,老王拖着绳子上去了,我在保护,别人都一长串的挂在锚点和路线绳上,等待是寒冷而且令人厌烦的。这种登山方式就是这样,它利用团队的力量,提供你攀登超过自身实力的山峰的机会,但以牺牲自由和风格为代价。
老王又上了几十米,冰镐刨下来的冰渣在我的头顶上飞舞,漂亮极了,可惜我在给他保护,腾不出手来拍照。固定好绳子,我们都跟上去。一片巨大的冰暴区(bergshrund)就在这段路线的右侧,前面的路线将从冰暴区上方横切一个较长的雪坡。冰暴区一般位于冰川的最上端,由于山体基岩角度变化引起冰盖折断或挤压,形成犬牙交错的巨大的裂缝。横切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但心理压力较大:这种坡度的横切可能破坏雪面、引起雪崩,如果滑坠则会落到冰暴区裂缝中。还是老王先锋,牵着绳子先走到雪坡中央的一块大石旁,在这块石头上绕上绳子、锤入岩钉,做了一个坚固的锚点。再向右侧坡度渐缓,但雪面上有隐约的颜色变化,怕是有暗裂缝。我们只有一条绳子了,所以决定结组通过这一段。
绳子是6mm的,双绳使用还有点不放心。老王一马当先,顺利通过了横切路段。
下面是沿着面前(山谷中线右侧)平整的雪坡上升,坡度不大,30-45度之间,2百米高,我们不再结组。由于已经是中午,太阳非常强烈,雪面比较湿,走的真是极度疲惫。老王一直在前面开路。每走几十步就停下来休息。我机械地跟着移动,陈翔也一声不吭的紧跟在后面。我后来只能感觉到自己沉重、急促的呼吸。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上下眼皮止不住的粘在一起,只想昏睡过去。但耳朵却一点不受影响,听到前边老王开始移动,就迅速睁开两眼,盯着脚窝紧跟着往上走。这时也不再去看C2营地到底还有多远,只是估计了一下每步上升的高度:还有1000步、999步...总有到达的时候。这段路是整个登山过程中最艰苦的。
下午6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C2所在的4700米。这里是主山脊上东北卫峰(4887)和主峰之间的鞍部,山脊的宽度大概有几米,比较平坦,另一侧(东南)是一个突出的小雪檐,下面是几百米高的陡壁。半圈巨石围绕着营地,提供了挡风和视觉上的安全感。C2营地搭一顶Eureka K2和我的Mnt24。我和老王、陈祥住Mnt24,其他队员住K2。这里是大风口,且需要住2天,帐篷必须仔细加固。我们用雪锥、冰镐、岩石甚至装雪的尼龙袋来固定帐篷。钻进帐篷刚坐定休息,对讲机响了:B组有个帐篷竟然没人带炉具。老王也有些气急,我赶紧告诉他们,我的炉头和锅子放在C1帐篷旁边的石阶上。队伍人员多比较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今天走的比较疲劳,扎在帐篷里就不想动弹了。C2这个营地是条件最好的,至少不会有夜里翻身掉到山下去的危险。C2的厕所最有意思,人蹲在两块石头上,屁股朝外,金银财宝直接落到几百米以下。晚上的风确实比较大,但对我们的帐篷没有构成威胁。老王通过对讲机安排了B组的后续攀登计划。烧水吃饭休息,明天将面临最困难的技术挑战。

D5(31):今天陈翔送A组队员下撤,并接B组队员到达C2。我和老王修通到达C3的路线。
早上天气很好,陈翔早早的带着A组队员下撤了,山上仿佛就剩我们两人,感觉很安静。起的很早没想到赶了个晚集,昨天扎营时插到雪中的一只小冰镐怎么也找不到了。老王先出发,在前面等我。我更加着急,看着这个超过45度的雪坡,天知道后面还有什么更困难的地形,一把小冰镐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往上走的!我有点气急败坏了,拿着雪铲一通乱挖。最终还是挖到了,但我估计足足耽误了半个多小时!我赶紧去追老王。C2到c3的路线起步是个高200多米的陡坡。我们都是无保护直接上,冰抓用前齿,双镐握三通处,尾尖和镐尖入雪面。
雪比较硬,走起来还舒服,由于角度大,上升很快。一会就爬完了这个陡雪坡。往年这个坡是个冰坡,令很多攀登者在此铩羽而归。其实这个坡面的角度略大于45度,上面的部分可能在55度左右,是一个标准的AI2(2级高山冰)路线。攀冰技术过硬的登山者通过它应该不会有大的困难;但是,路线的正下方就是C1到C2路线的冰暴区,一旦在此冰坡滑坠,决无生还的可能,所以对于冰坡攀登,应该要采用绳索保护。今年因为降雪多,爬这种坡度是信心满满。
在雪坡直上路线的尽头,我们固定了一段绳子。现在需要向左上方的岩石通道横移。老王挖出一段以前的路绳,绳子很粗,牵着它横移心里很塌实。
横切路段之后,就是今天的难点部分了。从此以上是100多米的岩石通道,路线上遍布着突出雪面的巨石、浮雪和薄冰。地形比较陡峭、复杂,如果不是有很多以前废弃的路绳指引方向,找到正确的路线都比较困难。
岩石通道的部分比较曲折,路线绳可以固定在大量突出的岩角上。岩石之间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冰沟,角度不小,而且冰面有时很薄,我的冰稿数次劈碎了冰层,直接打到岩石上,镐尖毁坏的比较严重。路线基本上是向右上方在冰沟中曲折前进。在第一个几米高、近垂直的烟囱通道中,我用冰镐又劈又挂,冰爪踢冰同时也要踩岩石,支点并不很多,还需要侧着身子用背顶在石壁上,背包中的绳子和装备比较麻烦,爬起来吃力。然后又是横移、冰沟,横移、冰沟。这样的难点总共有 3处,我一直很满意自己的free风格,没有用线路上的固定绳来借力,直到最后面对着一面光滑的40度石板,这是最困难的部分,冰抓在光滑的岩面上咯吱作响,肾上腺激素分泌,终于抓了路线绳。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了这一难点。回头看着下面的空气,伸着舌头喘粗气: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进行技术攀登可真 TM的爽!
终于翻出了狭窄的冰沟。眼前是一个高30米、45度以上的雪坡,老王站在雪坡尽头,前面就是恶名昭著的大雪檐,C3营地就在雪脊的另一面。老王在那琢磨怎么翻上雪檐,我站在下面保护。太阳已经逐渐落下去了,寒意漫漫泛上来,我看看手表,已经下午6:30了,不知不觉中今天已经攀登了7个多小时。虽然没有爬上雪檐,老王也同意下撤了。就在他下降的时候,一块踩脱的雪块滚落下来,从我的面前扫过,把我的一只防水手套打落到山下去了(为了操作绳结和器材方便,我把手套摘下来了,而且当时也不是特别冷的情况)。我觉得很恼火,这是第二次掉东西了。老王怕我冻伤手,我自己感觉倒是没什么问题。
两个人沿着白天铺设的路线绳下降。在通过石板路段的时候,我努力控制着身体,比较顺利的降下来了,老王有一个剧烈的摆荡。回头看看那两根细细的6mm绳子,它们已经在锋利的岩缘上被切削了一次。我心里对自己说,明天一定要再加两根绳子。
然后是很爽的一路下撤到路线绳的末端,这里还比C2营地要高几十米,但坡度较缓,所以并没有铺绳子。就在刚刚把下降器从绳子上脱离下来、转身要走的时候,脚下的冰抓拌了一下,于是滑坠。赶紧成压镐姿势,但雪面太软无法制动自己,慌乱中用铲头制动成功。站起身来往上看看,已经滑了7、8米,雪面被镐尖拉了一条深沟;再向下看,正下方200米就是冰暴区。老王对我滑倒还颇好奇,自己也要尝试一下,结果速度一下子就起来了,赶紧制动成功,就没敢再试了(我猜他可能原来是想滑降这几十米的雪坡,呵呵)。
回到C2营地。B组的队员早都到了,他们安顿的不错,还有几个在帐篷外面溜达、拍照的,夕阳很好。有点累,进帐篷休息。现在C2共有9人,mnt24住4人,K2住5人,都有点挤。
晚餐很好,B组带上来赵老爷子做的肉酱,吃得满头大汗连呼过瘾。此前我们的正餐一直是俄罗斯“列巴”和方便面之类的,前者很甜,热量高、耐储存,是很好的高山食品,只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略为不合,不习惯长时间吃甜食,已经有点腻了。肉酱则迅速提高了士气,功劳不小。
吃完晚饭,老王召集了全体队员开会,隔壁帐篷的弟兄通过对讲机通话。我介绍了一下路线难点,并强调,在陡峭路段的路线绳上,大家只能同进共退,中途下撤、在路线绳上交换位置是困难而有风险的。大家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晚上仍然有风。睡眠很好。

D6(1):今天全体队员要到达C3,并建立C3营地。
根据昨天晚上开会的意思,老王将根据队员个人状态决定他是继续攀登还是劝令撤退。所以我和陈祥在前面开路,老王在最后面观察队员状态。
今天为了节省体力、提高通过速度,我使用了上升器,只用右手一只小冰镐,另一只冰镐插在背包上。
早晨起的比较早,今天的路程虽然不长,但全部是在路线绳上攀登,这么多人速度必然受影响,所以只能早早出发。我们将背运2顶K2帐篷上C3,留 MNt24在C2做为下撤据点,存了少量食品和气罐。为了避免无人照管的情况下强风把帐篷吹走,我们松开帐杆、将帐篷放倒并压上大雪块。
大家排成一路纵队出发。昨天我和老王上去时的脚窝还在,踩着它们能轻松一些。我的背包里装了2盘绳子,昨天在最困难的石板路段固定的两条6mm 绳子,我对它们还是不放心,今天还要重新加固。这次通过雪坡上的绳子只有6mm,现在9个人如果把体重都加在上面肯定要出问题,其实大家爬这一段都是相当于没有保护的。很快都到了锚点,从这里开始每段线路绳上只能有1人通过了。路线难度在那里,谁也走不太快,队型比较紧凑。头盔是博峰的必备装备,狭窄的路线上,上面的人踩下的碎石、浮雪、冰块都会威胁下面队友的安全。到达最后的石板路段,又多增加了两条8mm的绳子。大家都顺利通过了。最后到达雪檐之前的最后一个锚点。老王在队伍的最后,看来只能由我来完成这一小段的领攀了。说
实话我的胆子比较小、做事保守、原则是未料胜先料败。这个雪檐下面有一些雪洞,看起来并不是完全可靠,最主要的是我很担心绳子,它可能不能保护冲坠。陈翔给我保护,牵着绳子开始战战兢兢的横移。虽然只有区区的几米,但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正下方500米高差陡峭的雪坡,和雪坡下面呲牙咧嘴要把人吞噬的冰暴区,都是对攀登者心理的考验。中间曾经因为粉雪滑了一下,顿时心里一凉。手忙脚乱的爬过雪檐,姿势一定极难看。眼前就是C3营地,海拔5080 米。它位于东北山脊的肩部,是一个20度左右的小雪坡。我把冰镐插到雪里做锚点,保护队员们依次上来。没办法,还得挖营地。我们从上坡面铲下整块的硬雪,然后再把它们垒到下坡面,以增大营地的面积和平整度。这个活很累人,大家只能轮流干一会就换人。
扎好两顶K2帐篷,进去休息,已经是8点多了。大家匆忙烧水作饭。可能是因为疲劳,或者明天冲顶的心理作用,吃的都不多;整个登山过程到了现在已经是达到高点,相应的心理兴奋性和身体状态也要走下坡路了。心里有了一种满足感,我对陈翔说,爬到这里我已经觉得很好了,明天都不想再登顶了。前几个营地大家都收拾的干净舒适,而今天晚上肯定就是对付着过了,我连防水裤子和抓绒衣都没脱,直接用睡袋一裹就躺下了。老王一边烧水、一边和大本营及乌市的朋友通话,看来竟然是精神抖擞。老王的夫人成大姐昨天也和一只队伍一起进驻了大本营,她和很多朋友都在关注我们的登顶活动。
直到12点多才睡觉,也睡不了多长时间。

D7(2):今天是冲顶日。早晨4点多钟老王就开始叫我们。由于疲劳总想再多睡一会儿,但冲顶日的时间紧迫,大家自然都要克制瞌睡的诱惑。烧水之后简单吃点东西就出发了。天气很好,早晨的气温比较低,风不大,这样有利于快速通过最初的比较陡峭的积雪坡。
从C3的雪檐上沿着山脊走,先要下一个小凹谷,再沿着岩雪交界的路线上升。我们把剩下的全部路线绳都背上了。老王和我结组保护着前进,固定绳索然后后面的队友用路线绳保护上升。路线的坡度不是很陡,下面的在30-45度左右,上升200多米后,已经可以看到上方的山脊线了。此处有2种爬法,98年的路线是从左侧岩石较多的部分上去,但据老王说,上面的山脊岩石暴露,要在林立的风化石柱上蹦来蹦去。我的天,还是算了吧。剩下的一条路就是沿着面前的雪坡直上,坡度比较陡,有50-55度,暴露感也比较强,不过要容易多了。老王沿雪坡直上,在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做了个保护点,我拖着绳子跟上来,再这里又保护老王上了十几米,他的身影消失在山脊线的另一面,我看不见他了。对讲机中传来声音让我跟上。爬完这个雪坡,眼前就是顶峰了。博格达的顶峰分真假两个顶,假顶是一片开阔的小平台,有几十米长宽,再向前走一点是个2、3十度的小雪坡,几十米高到顶才是真正的顶峰。我们的绳子刚好全部用完,最后用雪锥和冰镐做了固定点,大家都依次上来了。
突然觉得有点累了,除了体力上的,紧张后的放松也是原因之一。我把背包和冰镐都扔在假顶上,空身走完了最后一小段路。
大约在3点多登顶。大家都比较高兴,对着对讲机喊话,拍登顶照。顶峰是个大雪檐,没人愿意再往另一面看。停留了近1个小时,天气慢慢变坏,云层从下方升起。这种“上山风”一般都会带来大雾、降水等坏天气。老王下令赶紧下撤。没有冰镐下撤还是有一点紧张,坡度不陡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风险:比如鞋底粘雪、或者自己失足摔倒...我从腰上摘了一只冰锥和一只岩锥攥在手里,心里感觉塌实点了。
下撤的过程天气迅速恶化。云雾弥漫,气压下降,这意味着大风也将要来到了。我们留了一根雪锥在假顶上,是作为最后下撤的锚点,也算是为了感谢博峰让我们平安顺利登顶奉献给她的礼物吧。希望她也能保佑我们平安顺利的下山。
返回C3营地已经是下午7点,老王原计划登顶后回C2,但现在大家都比较疲劳,回C2要拆掉C3、携带所有物资装备下撤、下去还要再重新搭建一顶帐篷,时间晚、路线困难、能见度很差,困难太大。于是决定在C3再住一晚。今天在攀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了C3营地所在的雪檐,大约有2-3米厚,向外侧的悬崖伸展着,我们的帐篷垂直投影线可能就在基岩的边上,想象9个人的体重座落在上面,还真是有点吓人。可是现在身心具疲,管不了那么多了,钻进帐篷躺倒就不想动弹了。中间起来一会烧水吃了点东西,听到外面的大风呼啸,扇动着我们的帐布劈啪作响。

D8(3):返回BC的日子。
早晨被老王从睡梦中叫醒,大家都有点疲惫,但没有平安回到大本营,就不算一个圆满的登山。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强打精神也要认真对待下山的路。
早晨没有开伙,喝点热水、吃点干粮就开始下撤了。
老王第一个下降、我在最后一个,其他对友依续排在中间。老王大约下降了2、3个锚点,突然队友传话上来让我马上跟过去,于是我超越了前面的队友,经过几次过结、换位,到达斜板路段上面的锚点。老王在下面的锚点上挂着,他告诉我刚才在下降的时候,一个老式锤入式冰锥被拔了出来,老王坠落了一段距离,脊背撞到岩石,好在有背包抵挡没有大碍。我将锚点重新处理了一下,就跟着老王先下去了。整个登山过程中,一直比较忙碌,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看看风景,拍一些照片。很快回到C2,把C2的帐篷重新搭起来,老王进去烧水,我在外面休息,等队友下来。人多下降过程很慢,经过1个多小时人员才到齐。把C2所有物资都分配妥当,老王把一些“列巴”埋在了C2营地,也许明年会有队伍用的上。上午天气还好,而从中午开始又是云雾弥漫,能见度下降。C2下方的雪坡积雪深达大腿,走起路来很费劲,甚至坐滑也很困难。直到有路绳的地段,因为陡峭一些,积雪较薄,下降的速度才快了一些。路线绳的作用,在下降比上升中体现的更为重要。从人的心理感觉上,同样角度的坡度,下降比上升感觉压力要大的多;而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一般能够上升的路线,下攀也是有可能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直觉走向理性的过程。到达C1,发现队友留下的零食,正好肚子饿了,先充饥再说。等到所有的队友都从C1出发,我才跟在队伍后面收尾。
下面的路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了,可就在这时,博格达给了我一个教训。我放开步子在冰川上走,思绪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全然没有注意到有一块雪面和旁边的颜色、状态都不一样,一脚踩空就趴在冰裂缝的边缘上了,胸口硌的生疼、嘴唇也咬破了。手忙脚乱的从裂缝里爬出来,有些后怕。这块雪面比较干净,而旁边的地方则是冰渣、碎石泥土混合的乌涂涂的颜色。经历了这个,只能告戒自己,任何时候的放松都可能带来危险。
再向前走,看到了老王、前来迎接的队友李诚,他背上来西瓜和一些水果,瓜果的香甜从来没有这样打动我。吃西瓜。再走了一会就回到大本营。先把睡袋和潮湿的衣物掏出来晾晒,然后就翘着脚彻底的放松,等待我们的庆功宴了。
晚上庆祝,饕餮大餐,开怀畅饮。大家围着聊天,有队友就说,我们固然登上了山顶,可以这种一路推上升器的方式意义有多大呢?我是这样想的,山峰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能超出了一些人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整个这个攀登过程,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缺陷、无法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这种攀登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针对我国登山传统中的重高度、轻难度、重登顶、轻风格、重体力、轻技术、重协作、轻个人的沿袭,这座山峰能够给山友带来另外一种感受。

D9(4):今天返回乌市。
昨天晚上收容了一对广东来的徒步的朋友。他们仅凭着一本自助旅行手册中的一篇文章就来徒步博格达了。衣服、食物、帐篷的准备都不够充分,看来吃了不少苦头。年轻的姑娘冻的瑟瑟发抖,小伙子勉力支撑着前行。我们腾出一顶帐篷和衣物,一起吃了美味的晚餐。闲聊中知道文章的作者原来就是老王,于是队友们揶揄老王“毁人不倦”,老王嘿嘿的笑着。看着两个人相扶相持的情形,我不禁想,谁的年轻时代没有过激情与梦想呢,但愿每一个人都不要太早老去。以前看过一部电影,中间有一段台词印象颇深,大意是:每一个男孩少年的时候都向往星星的秘密,但长大以后会分化成两种人,一种是天文学家,坐在望远镜后面安全的研究他们;另一种会变成宇航员,他们乘着飞船去探险。我很幸运,我的爱人虽远在万里之外,但我知道她和我在一起,在每一步、每一镐、每一次呼吸中,我都能感觉到她的关注和支持。
早晨把所有的个人装备都打包,由驼队运走,人员步行走大东沟出山。小胖、西瑞、北狼不顾身体的疲惫,将前往黑沟搜救遇险的乌市老山友关雁,老王他们还要收拾大本营营地,并提供后援。
约11点钟,饱餐了赵老爷子的美餐,我们从营地后面的山坡上起程开始出山。路过香港山友的坟茔,他们长眠在博格达冰雪晶莹的怀抱里;我一次次回头凝视雪峰,感谢她赐予我们平安快乐之旅。
大东沟是优美的天山北麓牧场,风光壮美,路上经过了高山砾石区、沼泽、草地、溪谷,一路下降1000米到达著名的天山天池。中间在哈萨克牧民杰肯的毡房休息。杰肯平时就在大东沟放牧,牧民都有划定的草场,杰肯的是海拔最高的,因此也和登山者非常熟悉。闲聊中杰肯说他过一段时间打算举家迁往哈萨克斯坦,我们没有就这个话题深聊,毕竟那里是他们民族的母体国;但我也由衷希望,我们的西北边陲能够平安稳定,人民幸福安康,这样我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来新疆登山。陈翔对我说,也许有一天,杰肯不在了,但“杰肯毡房”会作为一个地名一直流传下去。
到达了天池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到处亭台楼阁,道路宽阔,游人如织,运营的渡船也是奇货可居、宰你没商量,好一个都市化的“自然风景区”。夏季是天池的旅游旺季,人们都穿短袖,看着我们这班身着冬衣、脸孔黝黑溃烂的游客。
等来迎接的中巴车,到阜康县城吃了顿拉条子,让队友们见识了我CE(ating)O的功底。
晚上回到乌市。住宾馆、洗涮自己、休息。

D10(5):和阿威、李山、悟空一起游览吐鲁番。
新疆的地域广袤,气候差异之大令我惊讶。仅距乌市和博峰数百公里的吐鲁番,不愧火炉之名。时隔一日,我们从冰天雪地走入一片火海,实在是奇妙的旅程。
回程遇到大雨,接到一个不好的消息,黑沟关老爷子不幸遇难;又得到消息,老王他们遇到大雪,艰难的撤出营地。乌市的山友后来再次上山,将关老爷子的遗体运出妥为安葬。
晚上和陈翔夫妇吃饭,相聚甚欢。

D11(6):回北京。

就此次登山活动而言,我个人认为,成功主要源于3个有利因素:1是老王对山峰和路线非常熟悉,修路和攀登过程中没有走弯路,使整个登山活动能够按照预先安排的进度顺利进行。2是天气好,在整个上升过程中白天都是好天气。夜间的降雪虽然较大,导致上升过程体力消耗较大,但也降低了一些路段的技术难度。3是队伍团结协作。很多外地队员之前都参加过乌市登协的活动,队员之间、队员和协作之间互相都比较熟悉,有的队员有比较丰富的高海拔经验(小吕、阿威曾爬过慕士塔格、李山去过雪宝顶、悟空去过玉珠)队员自主活动能力比较强、在建营、运输等方面承担了不少工作。
博格达峰是标准的阿尔卑斯类型的山峰,海拔不高。从现在的攀登条件而言并不十分艰难,参考法国标准可能是AD(我猜的),即坡度在40-55 度、冰雪岩的混合地形,个别比较极端的路段都有前人留下的固定绳(并不可靠!!)。总体而言,路线类型比较丰富、趣味性强:冰川部分相对平缓、简单,裂缝少;冰雪坡部分比较陡峭、路线不很长,但暴露感强、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基本功;混合路段我个人认为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背负着大包攀登这种路线,对体力和力量的要求也比较高。
我们这次攀登采用了半围攻的方式,在C1预设了营地,后面的攀登则是比较快速的。这是和队伍的规模、技术能力相关的。该峰的攀登记录中,只有 2002年的4人组采用了半阿尔卑斯方式登顶,那支队伍应该说是业余登山者中实力最强的组合。我倒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有山友用纯粹的阿尔卑斯风格,甚至是纯粹的Free风格把这座山爬下来。那样的登山者可以体会到纯粹的乐趣,而不是现在关于登山的满耳“痛苦”之声。

后记:自博格达归来,一直耽于俗务,没能及时写出报告,这篇也只是笔记而已,记录自己的心情感受。感谢老王给我这次机会,感谢所有的队友和朋友。

-------------------------------------------------------------------------

主题:上海的木柴请和我联系。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8 13:01:07
我的邮件
Kristian_wang@hotmail.com

-------------------------------------------------------------------------

主题:海子山(5820米),有人感兴趣吗???
作者:tophick  发表日期:2003-11-18 22:00:53
在四川康定,也叫亚拉山,在八美和塔公都能看见

有个英国鬼子爬到了5700米

http://www.summitpost.com/show/mountain_link.pl/mountain_id/2390
主题:猜测:很难,非常难。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9 11:02:13
从你标记的营地上看,BC-C1和C1-C2的距离都太远了。这里的树线一般在4000米左右,到顶峰还有近2000米,而这两千米高差之间有极复杂的冰川、岩石地形,还有很长的刃脊(从比例上看可能有1公里),这样只有2个营地会非常困难。

感觉上应该将大本营至少提高到冰川末端。

-------------------------------------------------------------------------

主题:海子山,从5700米的北峰看顶峰,很可怕的刃脊
作者:tophick  发表日期:2003-11-20 02:09:03
不是我拍的,拍摄者认为很危险,下撤了
主题:还好吧,从图上看至少是连续的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20 10:13:38
没有断崖什么的,通过就容易多了,雪坡的坡度也不大,雪檐看起来也不是太夸张,可能还比较稳定。
没有地图不好说雪檐有多长,从前面的一张图看起来至少有几百米。中间扎营是个大问题。

-------------------------------------------------------------------------

主题:请教一个问题
作者:大连单飞  发表日期:2003-12-02 08:49:10
看了beal2003画册上有图例说明半绳不能(不推荐)当双绳使用,哪位能给解释一下
小弟先谢过
主题:我猜的原因是这样: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2-02 09:16:38
对于half(double)rope来说,虽然是2根绳一起使用,但分别挂入不同的保护点,实际上坠落时,是一根绳起作用;而twin rope是2根绳挂入同一个保护点,这样坠落时是2根绳同时起作用。显然这2种情况对绳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求更严格,所以twin rope不能做double rope使用。
主题:可是资料册上表示的是不推荐半绳当作双绳使用,试着把图贴上来
作者:大连单飞  发表日期:2003-12-02 10:40:06
主题:汉译名称的问题。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2-02 12:20:50
好象一般说的half和double是同一种绳子,都是有1/2标记的;
区别于Twin,twin的标记是2个圆圈套在一起。
主题:是否double rope可以作为twin rope使用
作者:大连单飞  发表日期:2003-12-02 13:00:45


[表状]

主题:一般很少这样用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2-03 19:24:42
其实因为 twin rope 是始终挂在统一个锁中,它的用法和单绳是一样的;而用 twin rope主要出于2个考虑:一是攀登过程中有绳子损伤的可能,而 2 条绳子同时被割断的概率就低的多;二是两条绳下降一次可以降五○米,比一条绳快的多,扔在锚点上的东西也少的多。
而double rope完全是出于不同的考虑,除了上面两条一样的,更主要的是两条绳子挂入不同的保护点,可以避免“之”字形拖曳绳子。
所以根本上将这是两种不同的系统,简单的说是否可以通用意义不大。

-------------------------------------------------------------------------

主题:白河攀冰情况介绍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2-14 12:39:59
昨天和朋友去了天仙瀑景区,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往里面走,只在最外面的迷仙瀑爬了一下。算入冬的热身活动吧,恢复一下高度感。
由于上周北京气温骤降,冰冻的很硬;也因此未能积攒足够的水量,至少从迷仙瀑看,冰量比往年小很多,冰层很薄,用20厘米的冰锥会拧到岩石上。
往年这个时候,迷仙瀑在中午冰面会有水,而昨天下午整个冰面一直干而且硬。
里面的天仙瀑我估计会冻的更硬,因为一直朝阴面,而且山谷尽头寒气聚集,应该已经可以攀登了。
桃园仙谷等地阳面的冰壁应该会软一些,攀登起来应该容易一点。
新手攀登硬冰要注意安全。

-------------------------------------------------------------------------

主题:2003中国登山回顾
作者:mdm53  发表日期:2003-12-31 17:00:32
日期 登山团体 山峰 海拔 路线  攀登情况 领队及备注
1月1日 西藏四川联队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未登顶 遇暴风雪下撤
2月10日 四川生存者队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登顶9人
4月20日 四川刃脊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刃脊路线 登顶3人 侦察路线
5月1日 山友大海单人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遇难 原因不详
5月2日 深圳雪线户外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5人登顶
5月3日 成都顶点队 奥太拉 #米 传统路线 登顶4人 #高度不详
5月3日 四川刃脊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刃脊路线 登顶4人 商业队
5月3-4日贵州登山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刃脊路线 登顶4人
5月3日 重庆天晴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刃脊路线 登顶7人
5月7日 玉珠峰登山节 玉珠峰 6178米 南侧传统路线 登顶 46(女5人)
5月 武汉山友3人 启孜峰 6206米 传统路线 情况不详
5月 念青7人队 念青中央峰7162米 JON OTTO路线 未登顶 丹真多吉
5月 山友大雄单人 章子峰 7543米 传统路线 未登顶
6月21日 成都山友联盟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登顶9人
7男2女(自组队4人,成都顶点5人)
6月22日 四川刃脊队 雀儿山 6178米 传统路线 登顶6人 马一桦、曾山
6月25日 北大登山队 玉珠峰 6178米 北侧二号冰川 登顶14人
6月底 四川刃脊队四姑娘幺峰6250米 南壁转东南山脊 登达5600米 侦察路线
7月17日 清华登山队 桑丹康桑 6590米 传统路线 登顶8人
7月22日 山友两人 四姑娘三峰5346米 路线不详 登顶2人
7月31日 厦门山友12人 唐拉峰 6330米 未登顶
7月18日 北京凯图队 慕士塔格 75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 5人
7月31日 乌市登协队 慕士塔格 75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 13人
8月2日 博格达联合队 博格达峰 5445米 传统路线 登顶 9人
8月2日 零度登山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3人
8月4日 贵州圣峰队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登顶7人
8月10日 甘肃飞虹队 阿尔金山 5828米 南侧传统路线 登顶8人
8月11日 北京绿野队 阿尔金山 5828米 南侧传统路线 登顶8人
8月19日 深圳雪线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4人 行云流水等
8月21日 贵州地平线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3人 李康谢晖陈盈
8月22日 贵州地平线队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登顶2人 李康、谢晖
8月23日 三峰联合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17人
8月24日 成都极光队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登顶4人
8月24日 成都梅岭队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登顶7人(不包括山东1人)
8月27日 深圳雪线队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登顶3人 行云流水等
8月26日 宁夏C1队 玉珠峰 6178米 南侧传统路线 登顶 8人
9月2日 四川生存者队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登顶3人李勇、旺堆等
9月18日 南京理工大队 唐拉峰 6330米 传统路线 未登顶 登达6100米
10月 山友古拉李兰 玉珠峰北侧5819峰 三号冰川路线 未登顶
10月 中登协登山节 哈巴雪山 5396米 北侧西北山脊路线 登顶 103人
10月 重庆队 雪隆包 5527米 传统路线 未登顶 4人到达5350米
10月 网易山友 雪宝顶 5588米 传统路线 情况不详
10月 四川青鸟队 奥太娜峰 5210米 情况不详
10月 二峰登山大会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情况不详
10月 广州绿野队 启孜峰 6206米 传统路线 登顶
10月4日 贵州队 四姑娘三峰53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 7人
10月4日 北京绿野队 祁连山大雪山5483米北侧路线未登顶22人
10月4日 西藏登山大会 念青中央峰7162米 传统路线 未登顶22人
10月4日 广西探险者 四姑娘三峰5346米 传统路线 登顶 16人
10月5日 西藏登山大会 唐拉峰 6330米 传统路线 登顶 45人
10月5日 四处走走等山友雪宝顶 5588米传统路线 登顶4人
10月6日 北京三夫队 四姑娘二峰5276米 传统路线 登顶7人
10月31日昆明山友2人 玉龙雪山东北峰卫峰 53215200米 登顶 刀锋 商睿
11月1日 四川青年登山队巴郎山 5040米 西山脊转东南山脊 登顶5人


8000米山峰、联合攀登及海外登山:
5月14日 西藏登山队 马卡鲁 8463米 尼泊尔 登顶5人
次仁多吉、仁那、加布、洛则、边巴扎西
5月21-22日 搜狐登山队 珠峰 8848米 北侧传统路线 登顶11人
尼玛次仁、陈俊池、梁 群(女)、阿旺罗布、普布顿珠、
扎西次仁、旺堆、小普布顿珠、王石、刘建、罗申
5月21日 中韩联合队 珠峰 8848米 北侧传统路线 登顶3人
小齐米(第二次登顶)、普布卓嘎(中国第二位登顶3座
8000米高峰的女性)、仓木拉
9月22日陈泽刚 卓奥友 8201米 传统路线 登顶
9月27日格桑次仁 卓奥友 8201米 传统路线 登顶 中国珠峰首登者贡布之子
10月8日中日联合队大雪塘 5364米 冰壁路线6人(5名日本人和1名中国人)
日本石川县松任市松任风露山岳会
10月12日四国联队 木孜塔格西峰 6925米 新开路线 登顶 芬兰4人
19人(中国5人、俄罗斯5人、吉尔吉斯5人、芬兰4人)
12月28日好日子登山队文森峰 5140米 传统路线 登顶7人

本统计山峰的高程为5000米。统计口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参与的登山活动,港澳台地区因统计问题未包括在内。四姑娘大峰因每年有百多人登顶未在统计之列,国内职业高山协作受雇于国外登山队跟随国外队伍登顶未在统计之列。
本统计信息来源于以下渠道:
1、国内外登山网站
2、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登山报告
3、参与登山者向统计者提交的信息
4、其他途径
主题:昆明... 玉龙雪山东北峰卫峰 53215200米登顶我不信!
作者:淄博海哥  发表日期:2004-01-01 09:48:10
10月31日昆明山友2人 玉龙雪山东北峰卫峰 53215200米 登顶 刀锋 商睿
太牛了吧穿宇航服上去得?!?!?!?!?!!?!?!?!?!??!?!
主题: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玉龙的东北峰的卫峰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1-02 12:53:20
呵呵,和玉龙八杆子都打不著呢。
主题:老K说的没错
作者:mdm53  发表日期:2004-01-02 13:10:03
少了顿号,玉龙雪山东北峰及其卫峰,海拔分别为53215200米.
山野杂志2004年第一期有文章介绍.

----------------------------------------------------------

30

主题

209

帖子

209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0 13: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part 2


主题:膝盖是麻烦地区
作者:-mh  发表日期:2004-06-09 20:20:00
膝盖大概是要求最高的关节,原因是它们经常承受的人的整个重量,而且
由于活动范围大,其结构使它们比髋关节和踝关节更在冲击下更脆弱。问题更
大的是膝盖受伤都是因为软骨、半月板之类不容易再生的组织受伤或损坏,
这些组织不象肌肉可以很快地长出来,要想帮软骨长包括吃很多Glucosamine
(氨基葡萄盐类的盐,不是钙),而且吃很多也只有很有限效果。这些组织在几
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我的一个朋友年轻时踢球时和
后来爬山都不注意,最后基本把膝盖软骨快磨没了。才三十多岁,喜欢的
运动都作不了,只能指望换膝手术来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对膝盖一定要小心,
如果你希望长期从事用膝盖运动的话。可惜很多人意识到这点时已经太晚了。
你说的针对性的肌肉锻炼的确有帮助,但效果也只是“帮助”,就是练得
正确其结果也远到不了*防止*。其实喜欢背大背包自虐的人可以很容在几
天内突破自己精心保养的膝盖的承受能力,落下多年都好不了的病根。

膝盖能出的毛病很多,从各种听到读到的案例看差别很大。你的问题我不能
具体回答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我只能泛泛建议找更好的医生(现在的医生
让我觉得他们只是坐在那里让我买他们想卖的药);量力而行--背超过体重
1/4的包下山就要从保护膝盖的角度控制节奏了,超过1/3就要好好考虑怎
么减少冲击,考虑使用登山杖。松软的土地、碎石坡、雪地都对膝盖很友好;
其实什么时候上下山,登山杖对保护膝盖都有好处,尤其是负重时和膝盖有问题时;
减少锻炼时对膝盖的损耗。正经出去玩时对膝盖损耗有时是没办法,但锻
炼时也损耗就太亏了;进行有助于保护膝盖的锻炼,有的是培养肌肉力量
和对称,有的是某些伸展运动。
主题:个人感觉:强壮的大腿肌肉也许确实对保护膝盖有用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6-09 23:10:31
我原来踢球的时候练出一双很粗的大腿,相对也比较强壮,经常是踢很远的直接任意球,对业余选手,30米开外的球踢的很直很准就不容易了。远射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小腿快速前摆,也就是大腿前侧肌肉(股四头肌?)收缩的力量。后来玩登山和穿越,基本上没有遭遇过膝盖的问题,当然我一直坚定的使用登山杖,并坚决抵制背一大堆东西的驴子风格:-)
主题:谢谢,mh&kristan
作者:明年六月  发表日期:2004-06-10 10:44:52
我母亲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出现了关节问题,但那时候不注意,现在也已经达到要换关节的地步。她关节的软组织已磨损殆尽,关节囊中都是碎片,骨密度低,而且还很胖。我担心这种体质会有遗传,退行性关节炎这种老年病已经很现实的放在我的面前了,我该怎么预防呢?医生那里是无法得到建议,有个医生端着我的腿一边说没问题,一边又说要不做个核磁共振,我差点一脚把他踹出去。
以前没有注意膝关节问题时,也不是很自虐。而且腿部肌肉在女性中也算发达,都穿不了时尚的裤子,因为总裹得象田鸡腿一样。所以我开始担心有遗传性的骨质差。
所以,我想我还是要坚持补钙,mh说的那个氨基葡萄盐我查到是一种生物提取物,是从海洋甲壳类动物身上提取的,不知现在零售市场上有那些此类的产品。原来坚持跑步是为了提高耐力,现在也改成长时间的横移,并加强股四头肌的训练,反正已经田鸡腿了,再粗一些也无妨。而且以后一定要使用两支登山杖。
主题:腿有力量并不代表它就粗壮
作者:bj_bigboy  发表日期:2004-06-10 11:11:33
腿部肌肉训练有一整套的器械,围绕着腿部各种肌肉进行训练。这些训练可以以增肌为目的,也可以以塑身为目的,马拉松等靠腿吃饭的运动员腿都不粗。
具体训练可以采取较低重量,每组15-20次的强度进行训练,每次训练做4个动作:踢股4头肌、负重提踵、俯身卷腿、负重深蹲(下蹲时体位保持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之后进行35-40分钟慢跑。坚持下去可增长腿部力量,修塑腿部线条,减少腿部脂肪。
当然,高档的健身房针对腿部训练的器械就更多了,练习到的部位都有说明或可以咨讯专业人士。
我只是初入门,已经尝到甜头了。
仅供参考
主题:马拉松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并比一定很强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6-10 19:03:07
他们只是强到足够跑起来就可以了。要看腿部力量强壮的,要找跑短跑、踢足球的、举重的、武术或搏击的。甚至跳高、跳远都要限制肌肉自身的重量。看看萝卜特卡螺丝的大腿。

-------------------------------------------------------------------------

主题:我们登高而招 我们振臂呼唤 我们用双手打造一个洁净的世界!
作者:bjjsxy  发表日期:2004-07-05 16:04:18
攀登上高山和冰川之间 构建我们自己梦想的山峦 我们不怕曲折 或许会在穿过的路途轰然得到下 ……

是的,我们年轻,我们攀登,我们挑战自我,我们要为环保、为珠峰战胜极限......

我现在就去报名,做一名志愿者。
主题:给你看看中国的登山活动造成的后果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7-06 10:43:04
h t t p://www.lvye.info/bbs/showthreaded.php?Board=home&Number=567427&page=8&view=collapsed&sb=5&part=

希望少搞一些这类赚眼球的活动。

-------------------------------------------------------------------------

主题:gore-tex有可能致癌(据今天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作者:ludy_chang  发表日期:2004-07-11 09:23:32
杜邦公司20年来均未通报特福龙的关键原料(全氟辛酸)可能对人体有害。
全氟辛酸是一种类似肥皂的物质,可以用来制造防粘污表面及各种消费品,包括不沾锅、防污地毯、Gore-tex聚乙烯类材质布料等。
据研究表明,接触全氟辛酸可能导致老鼠患癌或影响其生殖功能。据美国环保署测试发现全氟辛酸可以在人体内存留长达四年。
以上节选自11日南方都市报A23作者小钟,详情见报
主题:以讹传讹?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7-11 21:26:29
这个“全氟辛酸”是什么东西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中文的理解是,全氟辛酸是制造特福龙的原料。原料有问题,并不意味着制成品也有问题吧?

-------------------------------------------------------------------------

主题:求助:购买修线用充电钻
作者:晕晕狼  发表日期:2004-07-14 12:10:43
我们攀岩的几个朋友凑点了钱准备买个充电电锤,请岩友们推荐几个型号,不胜感激。
主题:可选的不多,关键还是银子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7-14 16:47:01
博士的充电钻大概4800-4900,Ni-Cr电池,充满了大概能打8-15个眼(看岩石的硬度和孔的深度、直径);喜力得的,7200-7500,充满了大概能打10-20个眼。想便宜就自己买220v市电的电锤,再用铅酸电池和逆变器把24vDC变到220VAC,全套大概2000元(不包括充电器)。我们的24V17Ah电瓶,充满了用新钻头在花岗岩上可以打大概20-30多个眼,就是重量太大,操作也不如前面的充电电锤方便。

-------------------------------------------------------------------------

主题:云雾里的攀登--骆驼峰记录 [精]
作者:阿悠9634  发表日期:2004-08-13 11:59:54
在迷雾中攀登一座处女峰,站在陡峭的冰川上,四周白茫茫一片,接组绳上另一端50米处,同伴的身影时深时浅。没有什么景况比这更令人感到前途渺茫的了。而我们还在向上攀登,想起来真是有些疯狂。
  两天来我们靠着猜想、推断、回忆和运气顺着起伏的冰川摸了上来。现在我身处一个冰雪峰尖上,三面凌空,身边只有几块零星露出雪面的石头。再也没有向上的路了。这是顶峰吗?天知道;什么也看不见。而身边的环境和在山下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将冰镐踩入雪中,下面的同伴挂上上升器,开始沿结组绳上攀。山顶的风不大,云雾缓慢的变换着深浅浓度;我努力向四周张望。突然的,真峰顶在云中显露出来。一刹那,我几乎忘记了呼吸。它看起来就近在咫尺,仿佛触手可及。而我正站在一个假峰顶上,真假峰顶之间是一条一百多米的冰雪刃脊相连。


  骆驼峰在长坪沟尾,羊满台的西侧,有东西两个山尖,从登协的资料上看,东峰比西峰高出几十米,海拔5484米。这座山峰原本是我朋友孙宗轶提供的资料。他在2003年的国庆到长坪沟拍片,回来之后的一次朋友聚会中,他兴冲冲的递给我两张山峰的照片,然后极力游说我一起去攀登。照片中的山峰就是骆驼峰,一张是远景,一张是上到4600米的大本营后拍摄的近景。山如其名,犹如骆驼的两个驼峰,两峰之间是一个冰川平顶;西峰为主峰,冰川从峰顶曲折而下,一直连续延伸到4700米处;从大本营上一个碎石坡就可以到达冰川末端。这座山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马匹可以将物资运输到大本营,这样就可以建一个 “奢侈”的营地了。但后来的几个大假里,我们各自都忙于其他的事情,这座山的攀登计划也就暂时搁浅了。
  今年的7月,陈照宇在他所在的“足迹户外运动俱乐部”里拉到了一笔登山赞助,根据经费和假期的情况,大致确定在四姑娘山地区。我和陈照宇一直对羊满台很感兴趣,但这次时间不够,于是我想起了骆驼峰;希望登完这山后能顺便对羊满台进行侦察。我带着照片到陈照宇那儿确定计划,居然在他毕棚沟拍摄的照片中看到了骆驼峰的另一面,全是垂直的岩壁。
  时间过得很快,制定计划,确定人员。最后有四个人成行:陈照宇,邓涛,林岸男和我

  7月19日,成都到日隆,这条路已走过无数次了。毫无新鲜感。晚上住在冰石酒吧,酒吧老板唐伟原本计划和我们一起上山,可这时他却发起烧来,只能放弃了。
  7月20日,我们随游客买票进山,在路上遇到两个准备穿越的人,冰石酒吧的狗也跟着他们进沟来了,那条狗见到了熟人,于是弃穿越者而跟定了我们。天气晴朗,到了木骡子,一头从林子里钻出来,眼前地势豁然开阔,正对沟尾方向,迎面立起的就是骆驼峰,第一眼看见它就觉得情况不妙,雪线位置比我们预想的低,冰川坡度也比照片上看起来大得多,雪大而且是雪崩多发区。我和陈照宇拿着望远镜看了半天,越看越头痛,干脆不去想他了,到大本营再说。过木骡子深入长坪沟,这里已经没有什么游客了。诺大的山谷,只有我们几个人,宽阔而青得耀眼的谷底草坪上,成群的牦牛定在那里静静地吃草。山谷寂静空旷,如果不想到几天后山上危险而麻烦的雪况,这真是一段轻松愉快的旅行。第一天的营地在一片草坪上,旁边就是清澈见底的河流。丰盛的晚餐和干燥的营地,一切都很完美。但是等我们睡下后麻烦就来了:往常这个时候,牛会到营地附近吃草,这很平常,我们和牛之间并不会有什么冲突;也从来没发生过牛践踏帐篷之类的事情。但现在营地里多了第三者:一只狗。它不自量力的去找牛的麻烦,对着牛跳来跳去的狂吠。也许它认为这样做是在保护我们。但结果却是母牛为了保护小牛,追着狗撵。而那条狗则在我们的帐篷间跳跃逃窜。一时间,响亮的犬吠和沉重的牛蹄声就在我们脑门上晃悠,帐篷的风绳也被挂得七零八落。我们提心吊胆又难以入睡,只好起来赶牛。好容易把牛赶远一点,过一会儿又被狗逗了回来。看着那条狗欢快的在帐篷间和狂奔的牛玩着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我们却毫无办法。(真想把狗抓起来扔河里去。)当天晚上大家都一夜无眠。
  7月21日,这一天的行程是走到沟尾再上升到4600米的大本营,高差很大。有马匹运输物资,我们走的就很轻松了。中午到达营地,马夫约好上来接我们的时间,卸下装备就准备回程了,下去时总算把那条狗生拉硬拽的带了下去。
  搭好帐篷,时间还早,我和陈照宇决定先运一批装备到冰川下,顺便探一下路。邓涛和林岸男整理营地。这时天气很好,仰视骆驼峰会产生冰川十分平缓的错觉,好象几个小时就能轻松走到山顶似的。从大本营爬上碎石坡,上升一段高度,视野开阔了许多。长坪沟尾有着无数令人心醉的山峰,一连串巨大的刃状石峰半围在山谷边缘,仿佛刺刀划破天空。大量上千米光滑完整的峭壁勾勒出完美的轮廓。这里就象是另一个微重力行星上的产物。平时为人津津乐道的婆缪峰和羊满台在此显得毫不起眼。而我身后的骆驼峰主峰和山谷对面的山峰比起来,就象是现实和幻景的区别。我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幻想着身处其间的感觉,直到陈照宇把我从那些峭壁上拉回到现实中来,又继续爬我的碎石坡。我们顺利的穿过碎石坡,在冰川底部放好装备;然后回到大本营吃晚餐。本营食物充足,还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身边就是绝美的风景,这才是我们想象中的登山。
  7月22日,开始真正的攀登,从昨天在冰川脚下观察的情况来看,难度超出了原先的估计,我们将装备尽量精简,四个人只带了一顶大一点的双人帐;一根50米的8毫米绳,六颗冰锥,两根雪锥,一对小镐。从冰川上到c1的路线是几个连续的冰川台阶,百分之四十的路程坡度在50至60度左右;剩下的坡度基本上也在30至40左右。全程没有可供缓冲的台地,如果失足只有一滑到底。为了安全,我们接组行进,在陡峭的坡面交替保护上升。下面一个绳距是冰面,再往上是雪面,雪层随高度的上升也越来越厚。这一天山峰始终被云雾笼罩,能见度很低,有时连在绳子头尾两端的人相互都看不见。我们凭着记忆和感觉向上攀,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绕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天气也稳定了雪层,减少了雪崩的危险。翻上紧贴东峰岩壁的陡峭冰川,横切到c1平原上。我们一共花了十个小时。原先设想的c1开阔的视野,壮观的风景。被周围白茫茫的大雾替代。我们甚至连主峰的方向都不知道。此时已下了几个小时的细雨,浑身湿透,大家又累又饿,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了。先扎营安顿下来再说。
  在帐篷里吃了点东西,休息一会后开始考虑明天的安排。我们的时间不多,后天必须撤回大本营,而且根据今天所走的路线和雪况来看,最好在下午以前下完这段冰川。这样我们在c1以上活动的时间只有明天一天。至于明天能走到哪里就完全看老天爷的了。当晚下了一阵小雪,四个人挤在双人帐里,象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动弹不得。
  7月23日,早上天亮醒来,第一件事就拉开外帐看外面的天气。和昨天一样,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对此也毫无办法,还是先起来再说。在吃早饭时,雾稍微淡了一点,不远处一大片淡淡的岩壁的影子显露了几秒钟,这让我们找到了主峰的方向。虽然心里没底我们还是决定出去试试。九点出发,我用冲顶包装上全部路旗,在前开路。一开始很顺利,几分钟的时间就绕过了主峰的岩壁,来到一直通往峰顶的倾斜冰川上,坡度很陡在45度左右;方向不明。我们停下来做了一个简短的讨论:不利的因素是大雾和雪崩的危险;有利的方面是大雾使得天气稳定,切开雪层看断面的情况也比较完整和稳定。这样虽然仍有雪崩的危险,但几率小了很多。最后决定继续向上。我们顺着靠近岩脊的冰川部分交替保护上攀,一路留下路旗。几个小时后,在茫茫迷雾中,我看到两条雪脊从两边向我脚下靠拢,我已到了一个冰川尖上,前面是悬崖,再没有向上的路了。但这不象顶峰,峰顶应该是一个岩石山尖,我什么也看不到。在等待同伴上来的时候,云雾散开了一点,(不得不说我们的运气不错,就象两天以来每到关键的地方,我们就要感到走投无路时,云雾总会减淡一点,让我们确定攀登路线。)这时我看见在侧面两百米左右,上方几十米的高度出现一个岩石峰尖,总算看见了峰顶;这使我们两天来一直低沉的心情振奋起来。之前的攀登完全靠猜想、推断和运气;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真实的目标摆在眼前。我们很快下了假峰顶,切过刃脊,翻上一个岩石台阶,再上一小段雪坡到达峰顶。这时我的心里却并没有什么激动可言,更多的是越来越重的压力,满脑子想的都是下撤和雪崩的事情。此时四周围着云雾,环拍是不行了,只好尽量拍摄顶峰的岩石环境。在顶上呆了二十分钟我们开始往下走,在下撤途中云雾偶尔散开,羊满台,幺峰和长坪沟不时显现一角,不过我们已无暇观景,下午整个冰川面已经开始出现大量流雪,原路的许多脚印也被流雪覆盖。横切过最后一个流雪槽,回到c1营地时天空下起了小雪,此时离早上出发已过去了9个多小时。
  7月24日,现在我反而希望下撤时天气不要太好,不要出太阳,因为阳光会影响雪层的稳定。但每次登山下撤时天气总是最好的。早上撤营时能看见幺峰在南方冒出云端,长坪沟在云隙间时隐时现,身边的骆驼峰东峰象一把利刃插向天空。毕棚沟方向仍是一团迷雾。如果时间允许在c1多呆一天,那真是莫大的享受。
  我们基本按原路返回。到了冰川的下半段,时间已过了中午,冰川表面出现越来越多的流雪,我们的活动也引发了几次大型的流雪,成片的雪层在我们脚下滑落,带着流雪在冰川上象溪流一样冲下深渊。由于雪层的不断滑落,冰川下部的雪坡已经变成了冰壁。上来时只有50多米的裸露冰壁,现在增加到了 150多米。冰壁表面融化得厉害,V字冰洞也不可靠了。我在队尾,干脆倒攀下去。就在最后一个绳段下降时,一块一立方米以上的巨石带着一片碎石从头顶上飞了下来,巨石在我右边十几米处的冰川上,弹起来再飞出去;而碎石雨在雪上减慢了速度,滑入我左侧的沟槽带了一片流雪下去,刚好我在中间,真是命大。四点钟回到本营,再往下的路已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我们也彻底放松下来。
  7月25日,穿过长坪沟回到日隆,迎面是越来越多的游客,感觉真是亲切。晚上在酒吧里边喝啤酒边看山上拍的DV,感觉又回到了人间。
  7月26日,回到成都。回家洗澡。一切终于结束了。

  回顾这次的攀登,四个人第一次合作,还算顺利。这山没有什么攀登上的难度,基本是陡峭冰面和雪面上的操作,只需要熟练的基础攀登技术;攀登高差也不大,这次我们花了三天的时间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和稳妥的考虑。另外,四个人用一根绳子,以前相互之间又从没配合过也是速度慢的原因。现在看来,在坡面稳定的情况下,两个体力充沛,技术熟练的搭档在10到12个小时左右可以从大本营冲顶来回。

主题:haha,用了我的照片吧。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08-13 23:07:35
祝贺祝贺。这个山看起来还是很漂亮的,值得爬一趟。

-------------------------------------------------------------------------

主题:钛合金的性能不见得强过特种钢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0-14 11:37:35
通过热处理,钢的硬度可以达到很高,而根据我的使用经验,钛合金(我的是CAMP的)冰柱的锋利程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远远退化落后于钢的(CM的)。钛合金的一个主要好处是轻。它的另外一个不便之处是亲水性太好,管芯里的冰渣非常容易冻住,不易清理,在多段攀登的环境下,尤其影响重复使用。

-------------------------------------------------------------------------

主题:白河账目(截至041031)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1-08 13:59:19
截至6月17日
收到总捐款合计:¥7190
支出合计:  ¥6888.74
余款¥301.26

新收到捐款捐物:
SealBox ¥100
鱼小摆  ¥100
黑石  ¥100
CK  ¥100
福尔马林  ¥100
AirFox  ¥100
手套  ¥100
小河  ¥150(含活动余款¥50)
黄山  Bolt+hanger 4#  顶链 1#
??  电工锁  5#
猴子甲  ¥130
大豆  ¥100
山泉  ¥300
花皮瓜  ¥1000
KV  ¥100
新收现金小计:  ¥2480
账面余额:  ¥2781.26

支出:
Lucky不锈钢hanger   200#   200×9=¥1800
6mm rivet    100#   US$0.54×100=$54
锁眼挂片    3#  US$2×3=$6
以上2项加邮费共折合  ¥500(感谢Jon Otto曾山的帮助)
维修充电机及逆变器  ¥200
支出现金小计:¥2700

截至04-10-31
收到总捐款合计:¥9670
支出合计:  ¥9588.74
账面余额:  ¥81.26
主题:笔误抱歉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1-09 09:26:14
支出应为¥2500,账面余额¥281.26

-------------------------------------------------------------------------

主题:终于想起密码了
作者:neilzhu  发表日期:2004-11-12 14:49:28
好久没有登陆了,先和新老朋友打个招呼!
主题:哈哈,你这几年都忙什么了?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1-13 01:41:46

-------------------------------------------------------------------------

主题:幺妹登顶在即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1-17 14:20:03
http://travel.sohu.com/20041117/n223032286.shtml

-------------------------------------------------------------------------

主题:幺妹已登顶!
作者:竹林七贤  发表日期:2004-11-17 17:15:47
转自:http://www.vankeweekly.com/asp/bbs2/showAnnounce.asp?id=950862
[自由的风] 于 2004-11-17 16:56:15 加贴在 游山玩水 ↑

11月17日16:47,幺妹登顶了。
接小贾电话,已经看到一个黑点登顶了。一个还在下面继续攀登。下面的三人在往C2攀登!
庆祝一下!!牛B啊!
主题:同意,里程碑式的攀登。
作者:伊登伊登  发表日期:2004-11-17 18:56:19
热烈祝贺,恭喜参加这次攀登的所有人。
不知道老马下来是不是又是满嘴的疱疹,呵呵。

期待着他们安全下撤,等待中。
主题:是一次很艰难的攀登,但说不上是里程碑式的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1-18 10:10:48
关键是风格,仍然是采用围攻的方式,攀登超出自己能力的山峰。
这种风格在官方登山、大学生登山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依赖的其实还是雄厚的组织能力和Jon超众的个人能力,称得上创新的只是克服困难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不管怎么说,这种改变是个好苗头。

-------------------------------------------------------------------------

主题:欢迎大家来青岛攀岩!
作者:qdrocker  发表日期:2004-12-08 01:31:38
转自:qdclimbing.com
青岛崂山有非常优质坚硬的花岗岩,我们已经开发出了几十条线路,欢迎大家有时间来试试花岗岩的味道!



路线共有四条:1线起步跨度很大需要、双腿成大字撑在两块夹角大约100度的岩壁之间,再向上是一个屋檐,过了屋檐后向上难度明显降低;2线全程为小点,起步异常艰难;3线起步需要侧拉,向上有一段裂缝,全程难度大体一致;4线是最容易的一条线路,从起步开始到1/3处为一段烟囱(大裂缝),但是路线顶部难度较大,需要向左横移,线路是四条中最长的一条。

4线:高30米,8个挂片

3线:高25米,6个挂片

2\1线  高25米 6个挂片,一线起步后有一出仰角

4条线路难度均在5.9左右.

全貌图(最左侧线路尚未完成)
主题:岩壁真是很棒,感谢青岛的朋友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2-08 19:03:12
有个小小的建议供参考:海边由于盐蚀的作用,金属腐蚀的相当快,即使是质量很好的不锈钢,经过很短的时间(有的短至一年甚至几个月),强度就无法满足保护要求了。所以在海边开线维护成本会比较高,需要定期检查更换膨胀栓和挂片。爬的人也应该特别注意。
盐蚀在空气中就能发生,不需要浸泡在海水里,要特别小心。另外在海边用过的传统攀登器材,回去后也应该仔细清洗,以免影响寿命。

-------------------------------------------------------------------------

主题:2004年冬的第一嘲血”。
作者:沉秋水  发表日期:2004-12-08 14:46:21
这是今冬的第一起重大攀冰事故,希望这是我今生今世所看到的最后一起。这次事故将使我愧疚一生,因为我本应在这次事故中死去。
一个月前,我在酒吧认识了一位漂亮女孩,她的名字叫简(化名),第一次见到她的感觉,应该用与众不同来形容。能认识她是因为意趣相投,当时她正和一位朋友聊攀岩……
12月4日,我和简一起去爬天仙瀑,我们选择的路线是天仙瀑右侧的冰岩混合区域。我leader ,简为我保护,当时她问:“我用什么给你保护?”我说:“Grigri。”因为虽然很投缘,但毕竟是第一次合作,还是小心点好。在攀登路线中,我尽量的多做保护点,冰锥、岩塞、岩钉、膨胀钉,能用的都用上了,但因岩缝很少,部分地带冰质又很薄,所以有些保护点间距长达十米左右。阴森的天气就像危险的征兆,一直笼罩着我们。前两个pitch 都很顺利,我的兴趣也高涨起来,但是,在爬第三个pitch 的时候,最怕发生的事情出现了。冰壁顶端是参差的悬垂冰挂,冰垂挂下方是薄冰地带。我从薄冰区翻越冰垂挂时,冰垂挂突然断裂,一个巨大的力量推着我冲向山谷,寒风闭上了我的眼睛,我只能等待。在空中我与冰块交换了位置,被+一个柔和的力量拉住,巨大的冰块继续向下冲,砸到一个大冰包上,分裂成两大块,其中有一块凶狠地向简冲了过去,巨大的体积使简无法躲避,冰块砸在她的左颈部,将她推倒后,狠狠地从她后颈部冲了出去。我无法阻止这一切,只能在那儿看着,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残忍?
我迅速下降到她身边,她还活着,她还能看见我。我对她说:“你不会有事的,不会的。”我小心地把她运下冰壁,慢慢地背起她,然后快速向山下赶去。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她的气息越来越虚弱。不行!一定要救活她!“你不会死,不会死的!”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走出景区,将她慢慢地放下来,让她依靠着桥栏杆。这时,我发现她已经死了,我抱着她,忍不住哭了出来。为什么死的人不是我?为什么上天不让我跟她一起离去……
以前有人对我说过,Grigri 不能用于攀冰;也有人说:登山只能用8字,Grigri和ATC会被冰雪冻住,很难清理;密云县政府也有通知:密云县境内禁止攀岩、攀冰。为什么我不听他们的话?如果我不去攀冰,简就不会死。如果让简用8字给我保护,或是用ATC保护绳尾不打节,她就不会一个人孤独的离去。为什么上天要如此安排?为什么要让我活下来…… 一阵心痛,我晕了过去……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德来家的床上。我站起身,昏沉沉地向外走,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德来的表情告诉我,他不知道该对我说些什么。我走到院子里,呆呆地坐在秋千上,两天前她还坐在这里爽朗地笑过,那笑声还萦绕耳畔,可现在她却离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这里。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低下头,看着泪水滴落在地上。
本文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主题:灰灰在发烧说胡话。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啊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4-12-08 19:16:52


-------------------------------------------------------------------------

主题:不同意其中的某些说法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5-30 23:17:33

    连日来,关于玉珠峰山难,让我苦苦思索,深深自责,虽然扪心自问自己己尽了全力,但事出突然,后果严重,而且未能让各方尽都满意,江湖上流言非语不断,特作如下说明:

    ------如果说你认为自己在整个事件中尽了全力,那么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你承担了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

    1,谢诵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患难见真情, 雪鹏不会被这次失败击倒,我将吸取血的经验和教训,坚定地走下去,天降大任,必苦其心.
    2,对于在网上恶毒攻击和造谣丑化别人的无耻之徒,雪鹏丝毫不会放在心上,公道自在人心,任尔东面南北风,我自傲立于风中。

     ------我赞成就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这有正确和错误的标准,我们都遵从登山活动得一些普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真正有用得结论。对当事人的人品性格,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远近亲疏不同,不可能得出大家公认的答案,争之无用。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3,对于行凶打人者,我们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
    4, 本次山难,应该就事论事,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我承认,我们确实没有想到风雪会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再次肆虐并夺去我的队友的宝贵生命,但我要说的是,作为队长,我当然耍先考虑我们自己队员的安全,所以,对于广州队,我不认为我有什么地方不对。其次,本队队员冲顶意愿强烈,加上我须送高山反应严重的队友下山,才没有在现场,而且出事后我己尽传能,多次冲入风雪中,

    -------1。你们的队伍先见到广东队的汽车、又见到尸体而无动于衷,这不是登山者应有的态度。
    -------2、这次事故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向导的人数太少(或无经验队员的人数太多)。大家都看过了mh贴的法国高山向导的资格标准和带队人数,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

    5, 对于这次山难,无论是马尧还是我,都是极不愿看到的,至于由此而说到人品,我认为是上纲上线,每个人对山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既然选择了登山,我相信生者死者都是知道其危险牲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生者为死者负责,我看似有偏颇,爱山而能长眠于山,是每个其正爱山人的终极归宿,古今中外多少攀山好汉无不以能长伴雪山而自豪,人熟无死,马革裹尸,我就不希望自己卧于病床上苟延残喘。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登山,反正我是把它当作一项消遣,但是是最严肃的消遣,当我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无所谓”时,这种严肃可以使我的生命具有意义,可以使我的头脑保持敏锐。我也决不想把自己埋在山上。你难道认为这些花了几千块钱的人们已经充分准备这样做了吗?还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他们压根就没有得到正确的意见呢?(“如果在这样的山上还会死人,我是否作好准备要去了”)。我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1、“他们了解了这次登山的危险性了吗?”2、每个队员都理解了他们自己和向导之间的关系了吗?(比如海亮受伤以后,两人看护、一人求援,他们当然是把希望寄托在经验技术最丰富的向导身上,可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在营地,而下撤需要45分钟乃至1小时的路程,上攀需要多长时间?上到出事地点后,在那“吹毁VE25的”风暴里,能够进行有效的救援吗?)****换句话说,如果这些交钱的队员知道了一旦发生真正的险情,向导可能也无力回天,他们还会跟你来吗?希望你不要用自己的登山观去看待别人,更需要弄清楚自己和队员是有区别的(不论是否AA,你毕竟是队长),那么你就不应该把自己放到和一般队员等同的地位。你既不应该将队员的登山观念提的和你一样高,更不应该将自己的责任义务降的和普通队员一样低。

    6,反过来说,如此年青的生命,是让人心里难受,但也不能就此而非要找一个人来顶罪负责。即使有这样一只替罪羊,又于事何补呢?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7,我赞成就事论事,多讨论些技术问题,以吸取血的经验和教训,任何大意和自负都将导致不幸。
    最后声明,我将负起该负的责任.,坚强地站起,再一次地主于顶峰是我对死者的最好纪念.

    不管怎么说,我赞成你说话的选择,即使招来很多反驳,即使很多推脱。总比出了事一声不吭强的多。

-------------------------------------------------------------------------

主题:问一个不太合适的问题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6-03 01:49:36

    我希望知道,你们,或者说您自己,在上山之前考虑到
    这座山甚至会发生人命吗?有确实充分的心理准备了吗?
    谢谢。

-------------------------------------------------------------------------

主题:使用Sweetwater净水器的朋友请注意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6-12 09:55:33

    请看下面。
    http://www.gearworld.com/index7.html
    使用ViralGuard的已经停售了,不过美国人喜欢小题大做,
    我估计一般安全性应该没问题,权当一个参考吧。
    不过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如果厂商停止生产,以后
    可能换配件(如滤芯)可能比较麻烦?建议可以先
    买几个存起来。

-------------------------------------------------------------------------

30

主题

209

帖子

209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0 13: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part 3


主题:再谈净水药片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7-10 00:38:23

    我原来一直用的是漂白粉(次氯酸钙),
    按说明书的用法,一升的水壶只需要一片,
    绿豆大小。味道很重。去味可以用 VC,果珍
    或泡腾片均可。实际上, VC是还原剂,可以
    用来清除所有氧化剂的味道,也包括碘片。
    我在野外,一般的泉水是不处理的,但如果附近
    有人畜的痕迹,比较担心寄生虫和细菌。
    按照我这一点医学知识,好象一般病毒的生存
    能力都比较弱,在无宿主可以寄生的情况下,
    他们的生存和扩散能力都比较有限(相对于很多
    可以形成芽孢的细菌和孢子虫)。不知对不对,
    希望专业人士指正。

-------------------------------------------------------------------------

主题:冬训1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8-02 22:43:34

    滑坠自制动。
    基本姿势:头上脚下,臀部着地下滑。
    注意:向握镐头的一侧(右手)转身,以免
    尾尖挂擦坡面,导致翻滚。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0802/130473.jpg
-------------------------------------------------------------------------

主题:小五台秋色1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8-02 22:36:34

    小五台有很多这样的小塔,高度20、30米到百十米不等,
    是学习结组攀登和Aid Climbing的好地方。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0802/130474.jpg

-------------------------------------------------------------------------

主题:情况说明。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8-10 10:25:24

    首先,这次活动是我们自己凑在一起玩的,与丁丁教练没有关系。
    2、作为风的保护人,并且我是同伴门中间野外攀登经验相对最多的,
    我负有最严重、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一起晚也有两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大家都在攀岩馆上学习班、
    并且都办了卡,接触的时间还是相当多的。这几个人中,赵鲁的
    攀登能力是最好的,他现在也许可以onsight5.10左右的难度;而
    我们其余几个人水平差不多,先锋攀登onsight也可以到 5.9.
    三个星期前,我们爬那条裂缝时,用顶绳,爬的非常轻松,于是就
    种下疏忽轻视的隐患。

    我用机械塞时间也不是很长,但相对于Nut和Hex,一般认为,SLCD
    应该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为它用于平行裂缝,把握好岩石的
    质量(强度、硬度)和放塞的手法,不象前两者需要考虑
    裂缝方向和受力等问题。而这种观点恰恰影响了我的判断,我认为
    使用这东西是天然安全的(相对),轻视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风坠落以后,第一个保护点在承受了一定冲击后没有脱落,说明他
    放塞的手法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在于,他对裂缝的判断不好,这完全
    是经验的问题。由于他没有找到合适放第2个点的地方,又不能完全稳定
    不动,他就一直向上,想找一个立足点,最后导致绳子自由程太长,
    我曾经提醒他绳子太长了,但由于没有合适的点,他只好一直
    向上,我心理觉得不妥,但又没有办法,结果人直接到地。
    事实上,在第一个点上面2米处,宽裂缝的里面还有
    一个窄缝是可以放一个3号塞的。而恰恰是由于天黑,他没有看到
    那个小缝。

    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这样了。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疏忽和轻视。
    我成天把“攀登有天然的危险”挂在嘴边,却没有真正做到。
    根本就不应该让没有机械塞使用经验的人做先锋攀登,而且还是在
    夜里。

    我现在体会最深的就是,攀登过程中,即使是最细微的一些东西,最
    简单直观的一些东西,都是前人的无数经验甚至鲜血换来的,我们
    决不可轻视、决不可自以为是,只有认真谦虚的学习,才能保证最大
    程度的安全。


-------------------------------------------------------------------------

主题:关于攀登能力和机械装备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8-10 15:42:37

    我开始攀岩并不是从馆里开始的,是从自然岩壁开始的。
    我的力量相对好,但攀登到一定程度后,发现靠蛮力上不去了,
    这才开始系统学习技术。相反,对于器材
    和保护,我掌握的比较早。我对于保护器材的说明书、有关攀登
    的书籍和网上的techtip都是一个字一个字仔细读下来的,对于
    保护系统基本有所了解,但攀登经验还是很少,只能说是“经历”,
    因为没有遇到太多困难和事故,所以谈不上经验。
    攀登能力上,我用YDS的评估方法,也不一定准确。因为我本身水平
    较底,攀登过的线路不多(但还是比仅仅在攀岩馆里的同伴们多一些),
    只是借用其他一些水平较高的攀登者的定级。实际上,比如赵鲁在顶绳
    的情况下,可以尝试5.11bc甚至d的难度,我可以先锋5.9甚至5.9+或
    5.10,不同的线路适应能力也不完全一样。
    我是学工科的出身,可能会有“机械崇拜”,确实对于装备有
    依赖性。至于说道机械塞的价格,可能是这些商家定价不合理:
    一套Nuts¥7、8百多,机械塞¥2000多,比之国外的定价,Nuts的价格
    是不是太高了?


-------------------------------------------------------------------------

主题:他们作了一些准备工作。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09-28 14:34:09

    请藏队的丹增做教练,并打算从Ozark高山学校
    请两名协作。另外山美的竹子和一位朋友也打算
    加入。这样队伍的总人数将达到9人。
    线路的选择和领攀将由教练负责。从现有的几条
    路线来看,北大路线、日本队路线和北西南东的
    路线,都不容易。但据说前几天藏队的队员刚刚
    带一名年过半百的日本人登过顶,所以大家还是
    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情出发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明年藏队的任务可能比较重,
    不容易请到教练了,所以趁着今年这批没去K2的
    队员有时间,可以请他们带队。
    宁峰这样的山比较凶险,我也认为不应该去这样
    的山上“学技术”。不过他们的教练还是很有经验的,
    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关于攀登难度的问题,大家也达成了共识。由于和
    丹增这样的高手差距很大,大家认为还是应当保留
    自己的判断权力,如果觉得不行,会主动向教练提出,
    以保障安全为最大目标。
    他们的攀登技术确实比较薄弱,但这可能并不是最主要
    的矛盾。我现在觉得,最可能出问题的是体力。这几个
    人都是个把月前刚从山上下来,身体消耗都比较大(象
    我两周的登山,体重掉了9斤),能否应付7200米3-4个
    营的强度,确实让人担心。


-------------------------------------------------------------------------

主题:白河路线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05 03:30:42

    白河的路线已经有十余条了,风格渐趋多样,
    主要介绍一下新修的几条路线:
    1。Andes和晓明修的小裂缝线路。须爬上左侧的平台起步。
    这条路线比较难,pitch1极耗体力,须一鼓作气。
    需要运用Lieback和涨手技术。我们由于条件限制,
    很少有机会学习涨手,这是个不错的地方。
    Hanger打的很密,非常安全。pitch2是在一个斜向的
    烟囱裂缝里,可以练习蠕虫动作。
    2。对岸右侧路线。 Andes张忻晓明修建。沿岩棱上升
    比较简单。如果延岩面上升则很难。中间有两个Hanger
    作为Pitch1的终点。还可以继续上攀到大屋檐下。
    3。对岸左侧路线。 Andes赵鲁修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
    平衡路线。有两个难点,很小的支撑点,可以训练平衡
    感觉。也可以直上到大屋檐下。
    4。1号线路右侧的斜岩面(slab)线路。Creig Luebben修建。
    也是属于平衡类型的线路。由左侧上比较简单,也可以沿着
    右侧岩棱上升,比较难。
    5。西岸最右侧的大裂缝。Creig和Andes首攀,自设保护。
    Creig领攀,显示了他攀登天然岩壁的丰富经验。
    先从岩面起步,在水平的小裂缝中设几个点;进入垂直的大
    裂缝后,他使用了两个BigBrother做保护。可以直上到公路。

    这次观摩了Creig的攀登,觉得他对多样化的线路把握的很好。
    比如我们视为畏途的大烟囱,难度定到了5.12以上,而Creig
    的感觉只有5.10左右。另外,象我们很少用到(不会用)的涨手
    技术,他用的也很得心应手。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在天然岩壁攀登
    方面的欠缺。好在随着白河这样的地方发展起来,这方面可以
    补一补课了。


-------------------------------------------------------------------------

主题:Techtip1:雪崩。编译自ClimbingNo196,197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09 03:05:43

    声明:
    1。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禁止此中文译文用于商业目的。
    不禁止其它目的的引用和转载。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
    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
    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雪崩是最危险的高山灾难之一。通常的自救工具包括信标机、探杆和
    铲子(译注:新型的雪崩甲克也能增加遇难者获救的机会)。
    雪崩在高山线路上是致命的。登山者可能被扫下去,或被冰雪砸中
    (译注:大型雪崩的气浪就足以致人死命)。最有效的工具还是学会
    如何辨识和避开雪崩坡。有很多技术。

    如果可能,还是带上信标机、探杆和铲子。一定要熟悉使用它们。一旦
    有人被埋了,可能是唯一生还的机会。(译注:雪崩飘带也非常有用)

    估测路线上可能的雪况(稳定性)。向最近到过那里的人了解情况。
    如果最近下过雪,小心了!新雪增加了原来雪层的重量,连接性也很差。
    此外,如果气温突然回升,或可能艳阳高照,也会导致积雪融化,
    连接性变差。应该选择一条没有雪崩危险的路线。如果非要上,应该选
    一个寒冷、阴云、冰点以下的天气,并且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降雪。对于
    夏季高山攀登来说,应该在黎明之间动身,在上午之前离开陡峭的雪坡。

    注意观察雪况。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迹,脚下的雪崩塌时发出“呼呼”声,
    敲鼓一样的声音说明硬雪层下有空洞。用铲子向下挖,寻找有雪崩倾向
    的“雪板”-松雪上面的硬雪层。

    考量线路的雪坡。30度的雪碗(译注:碗状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
    柱子更危险。在这里只能猜测雪况。是否雪崩会落到头上?是否日照很长
    时间使雪层变差?如果有疑问,就不要上。正确的判断是唯一的预防!

    如果别无选择必须穿过可疑的雪坡,遵循:尽可能保护通过。如果雪坡太
    宽无法设保护,首先应该测试雪况。先用一个遮蔽的、坚固的锚点(比如
    树或石头)设保护,测试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向陡峭的部分。然后在安
    全的地方解开保护,一次一个快速通过。从高处走,减少被上方下来的雪
    埋起来的危险。互相之间注意观察,一旦出事,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遇难者
    的位置信息。

    雪的稳定性是个复杂的问题。应该系统学习雪崩预防和救援课程。

    第二部分

    主要有4种类型的雪崩。

    1。雪板雪崩
    不稳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于30至45度的开放坡面上-看起来很好的路线。
    通常由于体重的作用引发,发出“呼”的声音,同时破碎。如果运气好,
    发生在你的下面,但很大可能是破碎就在你周围,裹挟着受害者。雪板雪崩
    也可能由自然因素引发,扫过数千尺,甚至经过平坦的路线。避免的方法
    就是大雪后呆几天让雪层之间冻结实(但危险的雪板仍可能存在很长时间)。
    走路的时候注意空洞的“呼呼”声,这是脆弱雪层的信号。

    2。松雪塌陷
    通常位于更陡峭的路线上,这种路线雪板留不住。这种雪崩是可预测的。
    开始下雪后雪坡就会崩陷。这种雪崩比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险。
    最好的防范是,一旦看起来要下雪,就离开这种陡峭路线。如果下雪时
    在峡谷里或陡峭的坡面上,就在有遮蔽的地方设保护,并且爬到雪流走的
    主要通道那一面。

    3。湿雪下滑
    是湿且重的表层雪崩,发生在春夏解冻或夏天的大风雪之后。相对容易预测,
     由于日照或0度以上的气温使雪变暖,一般发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特别有可能是由于夜间的雪没有冻住。湿雪下滑通常由于攀登者引发,由一点向下成三角形扇面发生。一般下方的人被扫走,比上方引发雪崩的人处境更危险。避免湿雪下滑就要夜里攀登,上午之前离开雪坡。如果穿过一个可疑的坡面,记得保护下方的人。

    4。冰崩
     包括冰塔和冰壁崩塌,通常由于中午较热或冰川运动引发。可能引发下方雪坡的大规模雪板雪崩,从而导致整面山体的巨大雪崩。无法预料冰崩的时间和规模,但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大概预料这座山的冰崩的情况。如果要从看来不稳定的冰塔或悬冰川下通过,要快!这种路线极度危险!

    要学习辨识雪崩路线,需要经年的实践。即使有经验,雪崩预测也不是准确的。


-------------------------------------------------------------------------

主题:“呼呼”声:whoomp,原文共出现两处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4:37:46

    1.Slab avalanches often release under bodyweight with a
    sudden "whoomp" and fracture.
    2.As you approach the climb, keep your eyes and ears peeled
    for indications of snow instability,such as recent avalanche
    debris, "whoomp" sounds as the snow collapses under your feet
    onto a weak layer, and drum-like sounds indicating a stronger
    layer over a hollow layer.

-------------------------------------------------------------------------

主题:松雪崩陷:Loose-snow Sloughs,我们通常叫做“流雪”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4:16:12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高山线路
    由于是松雪崩陷,声势不象雪板雪崩那样大,而且经常
    就发生在攀登者身边,预警时间短。往往是当你感觉到
    下滑时,就已经被流雪裹挟住了。
    中日首攀南迦巴瓦时,日方遇难队员大西宏就是死于陡峭
    线路上的流雪。

-------------------------------------------------------------------------

主题:湿雪下滑:Wet Slide-呈三角形展开,对下面的人威胁更大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56:04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010/137446.jpg

-------------------------------------------------------------------------

主题:雪板雪崩:Slab Avalanches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50:29

    雪层之间连接性不好导致。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010/137447.jpg

-------------------------------------------------------------------------

主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测试雪坡稳定性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37:17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010/137448.jpg

-------------------------------------------------------------------------

主题:雪碗:Snowbowl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29:20

    原文:
    The 30-degree snow bowl sitting above your route may seem
    harmless compared to the steep pillar you just pulled,but
    in fact it can be far more deadly.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010/137449.jpg

-------------------------------------------------------------------------

主题:关于“废话”,与大家讨论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2 16:28:23

    登山需要很多方面的要求,不只是“坚强的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决心”。
    登山可以给人许多的感悟,不只是xxxx米的成就和满足。
    每个人登山的目的都不同,我们也应该允许价值观的多元化。

    但登山是有其科学性和严肃性在里面的。我一直对攀登超越自己实力的
    山峰的行为不以为然。
    登山节给大家一个入门的机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你还想继续玩下去的话。
    至于登一次雪山、作为一种人生体验,就想玩蹦极一样,也无所谓。
    不必说什么“我是自己蹦下去的,不是教练推下去的”之类的话了吧。


-------------------------------------------------------------------------

主题:关于攀岩的力量训练,一点体会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5 14:59:35

    上肢力量很重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拿我自己为例,相对于二头肌的力量,
    指力的欠缺是更大的问题,而“捏”的力量比抓握的力量差的更多。

    在较低难度的路线上,很少需要靠纯上肢力量来攀登。正确的动作和协调
    可以完成这些线路了。在屋檐下,锁住身体的力量比拉起身体的力量更重要。

    5.10以上的线路我爬不了,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我的体会是,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是最重要的,可以减轻每一个出力部分的
    负担,并且完成单块肌肉无法完成的动作。正确控制自己的重心,可以大大
    减轻胳膊上的负担。

    攀岩训练这部分,很多高手都是有体会的,希望你们能给大家讲一讲,比我们
    自己闷着头摸索要有效的多。谢谢。

-------------------------------------------------------------------------

主题:关于辨别EASTON帐杆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20 22:10:20

    EASTON帐杆有多种颜色,黑、黄、紫,就是没有白色的!
    EASTON帐杆上标注有厂家的商标和英文名称,以及材料和直径。
    材料主要有6063和7075两类铝合金,具体什么意思我不是太懂,
    这个要问搞金属材料的人。直径一般有0.340和0.355英寸两种。
    当然粗的更结实一点。
    EASTON帐杆的韧性极好,在变形的情况不容易折断。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帐杆的两端头上有防脱的堵头,这是
    EASTON的专利,别人是不许仿制的。

-------------------------------------------------------------------------

主题:绳子是攀登者的命根子。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6 21:06:29

    8mm绳只能作为双绳或半绳使用,不能作为主绳使用。
    如果你预算有限,主要用于攀岩,可以考虑11mm的绳子,最少
    也得10.5mm的,寿命较长;如果主要用于登山,重量是主要矛盾,
    那么可以选择9、9.5或10mm的,相对轻一点。
    当你的脚下是几十上百米的空气、或者战战兢兢的要对付长达5、6米
    的冲坠,你就会感谢自己在绳子上的投资了。

    绳子的保养也很重要,保持清洁、平时装在一个绳包里,避免紫外线的侵害、
    沾水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对于非干绳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在尖利
    的石头或硬质地面上踩踏,或在尖利的岩缘上切割。要向爱护你的生命一样
    爱护绳子,因为它保护你的生命。


-------------------------------------------------------------------------

主题:“主绳”的提法确实不很准确。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7 00:31:33

    一般习惯把系在身上的保护绳叫做“主绳”,就是指动态单绳,
    与登山时可以扔掉的“路线绳/固定绳(FixedRope)”相区别。

    我从字面上将Twin Rope称做“双绳”,而将Half Rope叫做“半绳”。
    twin rope是将两根绳子并在一起,扣入同一个锁中,
    而half rope是两根绳子分别走不同的保护点,避免绳子走大折线,
    同时互为冗余。

    前面我的建议,称攀岩可以选择粗一点的绳子,主要是考虑当重量
    不是严格要求时,粗绳子更耐用,降低相对成本,而实际上粗绳子会
    稍微贵一点。

-------------------------------------------------------------------------

主题:图6:拧冰锥的姿势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5:28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08/154862.gif

-------------------------------------------------------------------------

主题:图5:拧冰锥的角度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4:03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08/154863.gif

-------------------------------------------------------------------------

主题:图4:双镐交错上升法。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2:38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08/154864.jpg

-------------------------------------------------------------------------

主题:图3:镐尖形态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1:12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08/154865.gif

-------------------------------------------------------------------------

主题:图2:前齿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09:34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08/154866.gif

-------------------------------------------------------------------------

主题:图1:法式全脚技术上坡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07:58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08/154867.gif

-------------------------------------------------------------------------

主题:TechTip3(1):攀冰,编译自climbing Icecraft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05:44

    声明:
    1.原作者Craig Luebben,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4.大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攀冰

    启步
    学习攀冰的过程是艰难和艰苦的。从攀冰到混合路线攀登,再到冬季野外技术,循序渐进。最好跟有经验的指导学习,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错误。如果有系统的冰雪课程或讲座,就可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提高你的安全意识,当然不是无偿的。
     教学录象、书籍和杂志中相关的文章都是知识的来源,但坐在椅子上空谈对提高技术是没有作用的。在开始了解错综复杂的冰雪状况、攀登动作以及保护技术之前,应该先通过大量的顶绳保护来学习。当你开始学习先锋攀登时,应该先从比较简单的线路着手(与你的顶绳技术比较)。开始攀登之前,一定要根据路线的当前情况和气温等因素仔细判断,如果冰况变差或变薄,以前的情况介绍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技术动作
    “手劈脚踢”式的攀冰动作已经过时了。生硬的动作为灵活、效率和可靠所代替。从攀岩中借鉴很多动作,如同冰面上流畅的舞蹈。Stem(分腿侧撑),backstep(交叉步)、highstep(高跨步?)、heelhook(脚跟钩)、layback、bounce step(跳步)都是可以使用的动作。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最有效的攀爬方式。你的目标应该是控制、技巧、均衡。

    冰爪和靴子
     你需要一双硬式单前齿或双前齿卡式冰爪。许多高手信任单前齿冰爪,有些人甚至非它莫数。单前齿冰爪对于混合路线和薄冰特别合适,因为可以精确细致地踢入落点;在厚冰上,双前齿则更为稳定。在温度较高或者较软的冰面上,双前齿也比较适用,而单前齿会把这种冰面划成烂泥。
    确保齿尖锋利。用手锉将他们锉成鲨鱼牙齿一般。然而使用的时候要小心,错误的踢冰动作很容易刮破衣服,你就只能心疼地尖叫“GoreTex”(hehe)。
     刚开始上冰的时候,你可能很难信任你的冰爪,尤其是天气很冷,使冰面很脆的情况下。很多初学者每上一步都要踢很多次冰。没必要总是让你的脚和冰面过不去- 一两次稳定、准确的踢冰足够支撑你的身体了。快速固定你的脚,然后把身体重量移过去,不过要确保安全。如果踢冰或劈冰不稳,就无法作出后面的攀登动作。
     在低角度水冰或中量级的高山冰路线上,平脚掌法式技术很好用。使劲跺脚使冰爪下面的齿尖牢固地钉入冰里,扭转你的踝关节使所有的齿尖都咬住,然后侧着身体向上走(图1)。纯法式技术使小腿比较舒适,但在更陡峭的冰瀑上是难用且不安全的。休息的时候,在小的斜面上仍然要放平脚掌。普通的方法是一条腿用平脚掌方式站直,并把身体大部分重量放在这条腿上,另一只脚用前齿固定(协助保持平衡)。
    使用前齿技术,要选择最好的落脚点-比如前面冰镐凿出的冰洞、平的或凹入的冰面或一个小冰棱。准确有力的踢冰一两次就可以放妥前齿。脚跟向下踩,放松你的小腿,并且使第二对前齿支撑在冰面上(图2)(编译者注:初学者出于恐惧心理,经常拼命翘着脚跟、身体前倾贴向冰壁,这样既疲劳消耗体力、还不易稳定),对于单前齿冰爪就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而双前齿则形成四点支撑。当攀登薄冰或岩石时,将前齿放到岩棱上或裂缝里,保持你的脚稳定,避免打滑。

    小冰镐
    冰镐是攀冰者的终极武器。利用冰镐,你可以抓冰、砍冰阶、挖硬冰、拧冰锥之前用于定位,或者在雪坡上滑坠时用于自制动。冰镐的关键部分是镐头(鹤嘴头)。镐头有三种基本形式:正曲线和直镐头用于高山攀登,反曲线用于冰瀑攀登(图3)。保持你的镐尖锋利,获得良好的性能(用手锉)。镐头的另一端是铲头或锤头。攀登冰瀑或混合路线时,一些攀冰者会选择两个锤头,这样需要敲岩钉时,可以方便操作,同时避免面部受伤(编译者注:大家不妨试验模拟一下,当一只手伸直上举固定不动,另一只手交叉在对侧操作锤子,会怎么样呢?呵呵,如果工具弹起来,正好打中自己面门!)。对于高山攀登,需要一个锤头和一个铲头,铲头用于挖冰雪,刨出步阶或平台。
    镐柄是握持的部分,同时也是传递力量的部分。在陡冰上,6英尺(1.83米)以上身高的人可以选择50cm长的镐柄,较矮的人可以考虑45cm长的。弯柄比直柄在凸冰上好用,而且可以防止指关节硌在冰面上。直柄镐在高山环境下更好用,因为在做靴镐保护的时候可以更容易插入硬雪里。镐柄的尾端是锋利的尖钉,在低角度冰面上作为手杖时有用。比较钝的尾尖会在冰面上打滑,而过分锋利的又可能划破衣服,中等锋利就比较合适。
    腕套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好的腕套应该易于单手套上和脱出,还应该牢固的系紧手腕,减少前臂的疲劳。
     使用小冰镐劈冰的时候,象握球拍一样牢固的握住冰镐柄尾端,看准冰面上合适的落点,比如一个合适的凹坑、以前的镐洞或者坚固的冰片,差不多你能够到的远点,但是不要太远,如果你过分拉长距离,一旦落镐点不合适而你又想重新再来,想把镐拔出来就会非常费劲。弯曲肘部、将镐举到头后,然后向前发力(象鞭子抽打一样),将镐尖劈入落点。如果你使用的是反曲线镐尖,镐尖入冰前手腕收力,使镐尖产生向下的轨迹,获得最大的侵彻效果,减小冰面的破碎。对于初学者,做不出咬腕的动作,可以尝试在挥镐动作的末端手肘向下用力。冰镐劈入以后,手臂伸直,用腕套而不是你的手来承担体重。
    劈冰的时候,注意观察冰面是否破碎。注意听“当当”的声音,并且感觉镐尖入冰时冰镐的震动。除非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冰面是坚固的,否则不要相信它。中空的冰、或者冰洞的情况下,用镐尖钩住那些洞就成了,可以节省力气;如果你是先锋攀登者,可以轻轻摇动冰镐,使镐尖下面的锯齿咬入冰里。
    如果冰面不结实、或者你觉得疲劳了,应该先测试入冰情况。用你的大部分体重加在冰镐上,肩膀向下拉。对于入冰明显稳定的情况,这种测试是低效率的,然而在冰况不好的情况下,这是绝对必要的。
     许多优秀的攀冰者采用双镐交错上升的方式,而不是双镐并排入冰。先劈入一只镐,双脚上移,利用这只冰镐锁住身体,另一只镐劈入更高的位置(图4)。双脚再次上移,然后下面的镐再上劈。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每一步挥镐的距离,提高动作效率。同时,由于两只镐之间的距离较远,一旦由于劈冰引起冰面破碎,不会使两只镐都失去支撑。强壮的攀登者在垂直冰壁上都可以运用交错上升法。
    调整身体位置,尽量使用双脚支撑体重,节省上肢力量。攀岩也是同样的道理:小于90度的斜面(俯角)可以直接站起来;尽量运用分腿侧撑(Stem)的动作;在陡壁上臀部内收、贴近岩(冰)壁;在仰角上尽量把体重向内拉,放在支撑脚上;向上移动时,低位脚发力蹬起以获得动态。充分运用双脚,稳定、放心的攀登。

    冰面保护
    冰锥、锤入式冰锥、冰钩等是通用的保护器材-条件是冰面足够坚固。我以前曾经幼稚的相信,冰锥总是能够成功的保护坠落。后来我在各种冰况条件下做了上百次的强度测试,现在我再也不相信差冰况上的冰锥保护了。向上倾斜或向下倾斜都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冰锥没有完全拧进去(拧到摇柄的位置),就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做好保护点之前最好小心一点不要坠落。
    根据我自己的和BD的实验室测试结论,与冰面垂直线成15至20度夹角,由下向上的方向拧入的冰锥,是最结实的(图5)。过去人们所通常采用的,由上向下设置的方法,当受拉力时,冰锥下方靠近冰面外侧的冰体会被压碎、导致冰锥弯曲折断或被拽出来。现场测试证明,以20度夹角由下向上拧进的冰锥比20度由上向下拧入的强度几乎高一倍。
    拧冰锥的时候,先找一块坚固的冰面,比如平坦或稍微凹陷的冰面,不要在凸出的地方设冰锥。用冰镐将表面的脆冰渣清除,然后敲出一个浅洞用于冰锥定位。从方便操作的角度而言,拧冰锥的高度应该在胸部和腰部之间的位置(图6)。如果你的姿势合适,也可以把它的位置设的高一点,以减少冲坠的长度。如果冰锥的质量很好又足够锋利,操作起来就很容易了-只要将它拧入定位的浅洞里就可以了。拧冰锥应该一直拧到挂锁的孔,挂锁然后扣入绳子,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如果冰层较薄、冰锥齿已经触及岩石,而整个冰锥露出冰面的部分长达两英寸(5cm)以上,应该用绳套捆在冰锥上,以减小杠杆作用。
    由于旋入式冰锥设计上的进步使其更加易于使用,锤入式管冰锥很多年前就失宠了。然而还是有人会带一些锤入式冰锥,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拧一个冰锥需要花5分钟时间的可怕的日子。冰钩可以用于冰缝、冻硬的表土、以及薄冰等情况,但是如果能稳妥的设置冰锥或者岩石保护点,就尽量不要使用冰钩。岩钉、岩塞、机械塞和绳套等在混合线路中都是有用的。
    再来看看先前的岩钉和膨胀栓。由于潮湿环境,腐蚀作用对以前的固定锚点是有影响的。有时侯腐蚀破坏是看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有备份措施。

    头盔
    头盔保护你的头部避免落冰的伤害。一定要带头盔,攀冰不带头盔是愚蠢的。超轻型头盔节省重量,但不能够承受更多的打击。对于长期使用,还是应该选择一个结实的。最好便于调整大小,这样带上或脱下帽子比较方便。

    绳子
     双(这里指double rope或half rope)干绳比较适合于攀冰。它们在沾水的情况下不会冻硬。如果在攀岩的时候防水涂层磨损,就很糟糕了。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保留一对绳子专用于攀冰。如果绳子开始吸水,你可以用专用防水剂进行再生处理,一般的攀登商店有售。双绳保护将两条绳子交替扣入保护点,避免绳子拖曳,减少坠落冲击力(通过增加绳子延展)。一旦有一条绳子断了,另一条可以作为备份(编译者注:由于攀冰携带的利器较多,坠落时损伤绳子的可能性比攀岩要大的多,所以备份问题尤其重要)。一条55m或60m的10到11mm单绳也可以作为攀冰使用,单绳可以简化绳子方面的工作。

    危险
    不要犯错误-攀冰比攀岩要危险的多。不确定因素更多,冰面也没有岩石那样稳定,坠落常常是不可预测的。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雪崩或落冰这样的危险。通过登山或者雪崩课程,你可以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不要做超出你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关于雪坡的知识,就不要试图去穿过它。有雪崩可能的野外环境下,应携带救援设备,比如雪崩信标机、雪铲、探杆等。关键问题是一定要知道怎样使用它们!
    远征的攀冰者应该具备冬季生存、自救和急救的技术。应该有良好的衣物和装备,同时精通定向和滑雪。野外生存训练可以为攀登者提供急救和避难知识。你和搭档都应该接受训练,一旦有人出事,另外的人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谨慎的选择你的搭档,不合适的人选是最大的危险。

-------------------------------------------------------------------------

30

主题

209

帖子

209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0 13: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part 4


主题:图16:干净利落的风格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1:11:46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1.gif

-------------------------------------------------------------------------

主题:图14:烟囱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1:08:06

    左:宽烟囱;右:窄烟囱,“DoubleArmbar”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2.jpg

-------------------------------------------------------------------------

主题:图13:Leavitt动作,堆叠法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1:01:59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3.gif

-------------------------------------------------------------------------

主题:图12:Offwidth的两种姿势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56:52

    左:Chickenwing;
    右:Armbar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4.jpg

-------------------------------------------------------------------------

主题:图11:塞脚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51:16

    膝盖张开,将脚趾塞入裂缝,扭转脚踝。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5.gif

-------------------------------------------------------------------------

主题:图10:涨手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48:09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6.gif

-------------------------------------------------------------------------

主题:图9:涨指的两种变形方式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38:24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7.gif

-------------------------------------------------------------------------

主题:图8:保护跟攀者横渡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34:47

    在实际攀登中,领攀者应该预见类似的危险。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8.jpg

-------------------------------------------------------------------------

主题:图7:使用双绳保护系统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17:17

    可以防止绳子走大折线,减少阻力和拖曳;
    避免发生缠绕(右图)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79.gif

-------------------------------------------------------------------------

主题:图6:互锁的一对岩塞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13:49

    防止向外侧的力将其拉出。
    应当熟练掌握双套结的打法,双套结在攀登中非常有用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80.gif

-------------------------------------------------------------------------

主题:图5:机械塞的设置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07:19

    左:错误,凸轮过度张开;
    右:正确。注意连杆上的绳孔,可以穿Keflar绳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81.jpg

-------------------------------------------------------------------------

主题:图4:岩塞设置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59:48

    左:正确;右:选用的岩塞太小了,容易脱落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82.jpg

-------------------------------------------------------------------------

主题:图3:通过绳套延长保护,保持绳子顺畅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50:42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83.gif

-------------------------------------------------------------------------

主题:图2:用绳套做保护点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47:46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84.gif

-------------------------------------------------------------------------

主题:图1:备份保护点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46:06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121/146985.gif

-------------------------------------------------------------------------

主题:TechTip2(1):传统攀登,编译自Climbing Rockcraft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30:27

    声明:
    1.原作者Jeff Achey,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4.大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传统攀登的规则在各个地方是完全迥异的,唯一共同的,传统攀登就是要打破规则。
    一副真正壮阔的图画、与生具来的岩石,以及某种合适的攀登方法,这就是传统攀登。如果说竞技攀登是把攀岩馆搬到了室外,传统攀登就是给大山插上了翅膀。
     山峰和峭壁的精神、内在的危险和乐趣,这些都是传统攀登的感受。作为一名传统攀登者,你不能过于矫情。你挂在悬崖上,而天可能正在下雨;你使用的支点可能并不牢固;在一个好天气里,你都可能迷路、寒冷、恐惧、饥饿。而当你返回地面时,你可能觉得食物是如此的美味、营火是如此的温暖,恰如大地母亲的拥抱。

    先锋攀登
    传统攀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攀登天然岩壁,自己设置保护。

    以前的固定装备
    膨胀栓?不要相信它们-挂片固定在一个一寸深、1/4寸直径的锈蚀的螺钉上,没准都20年了;岩锥?也可能是松的。总之不要挂上绳子就算了,要有后备的装备(图1)。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攀登。

    放置装备
    这是传统攀登的主要挑战,不同于单纯的线路难度级别。设置保护系统是一种艺术,就如同在质朴的岩壁上用绳子编织一条华美的饰品(看起来很棒,但相当富有挑战性)。
    放置装备有助于你观察岩壁的每一条褶皱和裂缝。利用各种裂缝、岩洞、尖角和把手等,利用所有的条件。快速和准确的寻找机会,提高效率,运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追求优雅的风格。
    对于竞技攀登可达到5.10难度的攀岩者来说,如果开始传统攀登,建议从5.6的水平开始。以后可以慢慢上难度,但刚开始则需要充分学习,在平地上练习放置和测试设备。如果可能,应该找有经验的老手做搭档。

    绳套
    用扁带系在粗壮的树上,或者绕过卡住的石头,都是最坚固的保护(图2)。绳套是最基本的工具。可以环绕在岩角或岩片上,连接岩塞,平衡受力、组合保护系统,必要时可以解开。至少需要6条肩宽(60cm)的扁带套,斜挎在肩上。
     半打或更多的快挂,还需要一些全长(120cm)的扁带套,编起来缩短长度便于携带。可以用来连接快挂,对折调整长度。通用的是半寸宽的扁带,但是还需要带一些6或7mm的绳圈,可用于岩洞或小岩角,或用作应急的抓绳结。缝制的扁带比较顺滑,同时也需要一些自己打结的扁带,你可能需要解开它们穿过什么东西,或者是下降时留在上面。

    岩塞
    也属于比较简单的器材,没有活动部件。
    小裂缝需要钢索岩塞。1/4到3/4寸的小号和中号岩塞几乎到处都有用。坚硬的岩石可以安全的固定最小的楔型塞-黄铜头或钢头的Micro-Nuts。坚硬的砂岩或石英岩地区大量适用。不要在较软的石质上用这些小东西。
     对于大多数岩壁来说,除了那些非常平行的裂缝,都可以选择一套由手指到拳头大小的六角塞。它们比机械塞轻而且便宜,在锥型槽里更好用,使你的装备简洁明晰,并且训练你对岩石轮廓的感觉。攀登一个绳段的时候,应该首先找那些可以放“被动”塞(指无活动部件的楔型塞和六角塞)的地方,这样可以省下机械塞用于普通岩塞无法工作的地方。多用扁带延伸保护,尽量保持绳子走直线,同时可以避免岩塞被拽出来(图3)。
    放置保护设备的时候,猛拽几下,测试它是否牢固,同时可以使它卡的更稳定。对于被动塞,确保它与裂缝的接触面尽可能的大,避免岩塞的边角接触岩面,在受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问题(图4)。

    机械塞(SLCD)
     机械塞非常好用,许多攀登者只带机械塞和岩塞。机械塞放置便捷,而且有些地方只能放机械塞。放机械塞需要深思熟率,不是仅仅卡进去就算了。连杆应该向斜下方,朝着预期的拉力方向,而不是直接指向裂缝外侧。寻找“鸟巢”,即那种裂缝上下都收缩变细的地方。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用凸轮边缘的中间部分接触岩面,如果张开的角度很大就特别危险(图5)。水平裂缝比较适合放置,但硬杆的机械塞可能会因受力撬在裂缝边缘上,从而发生损坏。(编译者注:硬杆的机械塞在柄上有若干绳孔,通过系绳减少杠杆效应,可以克服这个问题。钢丝杆的比较好。)

    整个系统
    你架设的每一件装备都是整个保护系统的一部分。放置的不好会导致意外的阻力和拖曳绳子。先锋者离开地面后,绳子从保护者通过第一个保护点延伸向上,一般都会有弯曲。这样第一个保护设备上有向外的拉力,如果它被拽出来,它上面的保护点会象拉链一样一个接一个脱落。利用相反的一对岩塞(图6)或可以承受多方向拉力的机械塞放置在这个关键位置。(在多段路线上,先锋者离开每个绳段的段保护点-编译者注:保护人所在的位置-之后,应尽快设置这样的第一个点。)
    你前进的时候,应该使绳子保持顺畅。先假设它会受力拉紧,想象是否会有大角度弯曲、是否会在岩缘或屋檐边上拖曳?如果有这些问题,把相应的连接扁带加长。不过也不要盲目地加扁带。比如如果攀登路线沿着一条直裂缝上升,对于机械塞和穿纤维绳的岩塞,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一个铁锁挂绳;而对于穿钢丝绳的岩塞,则需要通过快挂挂绳,因为直接挂绳会使钢丝象杠杆一样向外撬岩塞,容易使岩塞脱落。反向设置的一对岩塞是确保安全的好方法:先按正常方向放一个岩塞,再后用扁带扣在另一个岩塞上,大头朝下反向放置,然后用双套结和正向的岩塞连接(编译者注:扁带一定要拉紧)。反向的岩塞并不保护坠落,但它可以防止另一个脱出。多多练习、掌握要领。
    有些情况下,保护点在线路两侧分布很远,即使延长连接扁带也无法保证绳子顺畅地走直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两根保护绳-双绳技术(图7)。相应的保护技术要求更高超,用Sticht Plate(编译者注:金属圆板上有两个孔,用法类似于ATC,都适合双绳保护)可以保持绳子顺畅,如果你不慎将两条绳子绞起来,你可能再也无法将它们解开了。有些困难的线路不用双绳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
    横渡的时候要保持小心。领攀者要预见某些危险,特别要防止跟攀者发生摆荡式坠落(图8)。你在通过横渡路线时要防止一些保护设备,以防跟攀者坠落。

    技术

    裂缝攀登
     传统攀登必须掌握全面的攀岩技术,其中最特异而又有用的是涨塞技术。可以从手指粗细的裂缝起步,模仿岩面攀登,逐步学习基本的楔塞方式。宽烟囱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然后是全手裂缝,它们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对于初学者而言,涨塞技术容易受伤,并且有些别扭。坚持锻炼,全手裂缝很快就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然后是拳头裂缝、Offwidth和flare。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在等着你。
    关于涨塞技术可以写整整一本书。这里只是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解释。

    胀指
     胀指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你将四个手指尽可能深的插入裂缝(图9)。寻找裂缝中较宽的部分,就象放岩塞一样。拇指向上或向下,取决于你面向岩壁的姿势,以及何种扭转动作最有助于你固定手指。多做试验,找出有效的方法。涨塞技术的一个好处是,一旦固定好之后,你可以身体向外侧倾斜、同时向下拉(编译者注:如同挂在涨塞点上,身体自然稳定,手臂还可以打直休息),有助于双脚支撑在非常小的支点上,站在那些别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使用的支点上。
    指尖胀塞是最困难的,同样要命的还有那些手指宽的裂缝,手指放进去很松,无法楔住。这需要比较高级的技巧。手指弯曲翘起,用大拇指顶住手指,形成涨塞。

    涨手
     将手伸入裂缝,姿势如同和别人握手,然后向掌心蜷起大拇指,并且弯曲手指使你的手背紧贴裂缝内壁(图10)。从你的手掌可以完全伸进去的裂缝(最简单的情况),直到拳头大小的裂缝(叫做“Cups”,非常痛苦的情况),这一技术都可以适用。对于更大些的裂缝,握紧拳头使肌肉紧张,好象攥柠檬汁一样,然后指关节向上或向下,塞入拳头。

    footjams
    无论手爬到哪里,脚就要跟到哪里,所以塞脚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比较细的裂缝,膝盖向外翻,将鞋尖侧着塞进岩缝中(图11)。有时脚趾部分不一定合适,需要使用脚掌。如果没有岩面点帮助,细裂缝会比较困难。拖鞋式的攀岩鞋会比较好用。对于手掌宽的裂缝,当屈膝的时候可以将前脚掌全部塞到裂缝里去。伸直腿,脚就会牢固的卡住-有时甚至太牢固了!这样塞脚的方式,长时间的扭曲会非常难受。穿一双稍大一号的鞋子,里面套一双袜子,可以缓解你的痛苦。
    对于比拳头还宽一点的裂缝,塞脚的方法就不太管用了。在这种尺寸的裂缝里,可以使用脚跟-脚趾扭曲的方法(编译者注:扭转脚掌,用脚跟和脚趾顶住裂缝的内壁两侧)。

    Bodywedge
     比拳头更宽的裂缝称做Offwidth。这是一个可怕的名字。这种裂缝相对较宽。要想在这种裂缝中涨塞住,将一条胳膊深入裂缝并弯曲,用手掌撑住裂缝的一侧,用肘部后面抵住另一侧。外面的一只手可以抓住裂缝的岩棱,手掌向下推起(在直角型的岩棱上特别有用),或者也可以抓住任何可见的岩面支撑点。用这种涨塞技术将身体保持住,而上升基本上是由蹬脚完成的。脚跟-脚趾技术如图12所示。
    更高级的Offwidth攀登可能会用到 “Leavittation”(或者说“堆叠”)技术,这种技术用加州的攀登者Randy Leavitt的名字命名。使用Leavitt动作,要将一只手叠到另一只手上,形成涨手(图13)。这是比较容易的部分,而关键是用好脚或膝盖,可以帮助双手同时向上移动。
    如果裂缝足够大,整个身体可以完全钻进去,这种裂缝叫做“烟囱”,基本上是最容易爬的了,但并不总是如此。相关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背部顶在裂缝一侧、双手双脚顶住另一侧,或者两侧岩壁上各用一手一脚抵住,对于刚好把身体挤进去的非常窄的裂缝,只能用蠕动的办法(图 14)。对于比较窄的烟囱,借用类似Offwidth攀登中的脚跟-脚趾涨塞的方法,但要改成“T-stack”,即用一只脚的脚跟抵住另一只脚的脚踝或足弓部分形成脚跟-脚趾涨塞(图15)。烟囱裂缝技术应该熟练掌握,因为尽管攀登本身相对容易,但通常都是无法保护的。

    现在你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了,传统攀登绝不仅仅是向上爬那么简单。相对简陋的保护、特殊的技术、艰苦以及不确定性,等等。传统攀登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成功交织着困难、风格和把握。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大的数字(指难度级别),还是去爬竞技线路吧。

    其它技术
    对于竞技攀登高手来说,你也许可以象蝙蝠一样挂着,并且把那些线路的难点不当回事儿,但是你会发现自己还有许多能力并不全面。比如:

    选择路线
     对于膨胀栓路线只要沿着挂片规划出来的路线走就可以了,而传统攀登则复杂的多。沿着一条裂缝走到尽头,然后想法移到下一段路线。但是如何选择呢?在起步之前应当通盘考虑,攀爬过程当中也一样。开始很容易的路线可能最后会把你带进死胡同。一般来说,传统攀登的领攀者考虑保护条件更甚于攀附情况。作为首攀者,想的要远一点。

    处理松动的石头
    你的路线是天然未清理过的,也没有打过膨胀栓。可能会有许多松动的支点、不可靠的岩片,甚至大块石头。用这些支点之前,需要重击测试,仔细听。遇到松动的石块或大片岩石,考虑绕过它们而不要穿过它们。如果你要使用可疑的支点或岩石,警告你的保护人,使他可以躲到一边去。(编译者注:如果需要清理路线,应该由跟攀者来操作,实在需要领攀者清理的情况下,要防止落石损伤绳子。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确认线路下方没有其他人。)

    走投无路-下攀
    传统攀登并不总是安全的。裂缝可能到走头,而攀登必须进行下去,又没有膨胀栓可用,这时攀登就变得艰难了。要牢记:货物出门、概不退换!
     传统攀登者必须知道如何避免坠落的危险,如果难度太大,如何下攀摆脱困境。在竞技攀登里,很少涉及下攀,而在传统攀登里,这种情况是切实存在的,并且经常遇到。理论上,下攀比较容易,而实际上它是令人盲目和绝望的。抱石下降,或者顶绳保护爬下降路线,都是练习的好办法。

    多段路线
     多段路线通常都很不方便,涉及到徒步和下降,保护姿势也不舒服。你可能还需要携带庇护装备、食品和饮水。平常可以练习负重攀岩。臀包比较不错,但是挂在身后会影响安全带和粉袋。有一些小的自行车包或者跑步包比较贴身,背负位置比较高,相对更合适一些。领攀者和跟攀者可以每人带一个,分配重量。
     在多段路线攀登中,速度意味着安全,但速度来自于效率,而不是匆忙。先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完成它,中间不要停顿。如果你停下来休息,正好可以用这段时间设一个保护点。一旦领会了一个难点,就立刻起步。不要踯躅不前,而应该坚持向上。在困难面前保持你前进的动力,克服它,然后在保护点休息。

    吊拉技术
    在真正艰难的长距离攀登中,一般都会选择吊拉背包,而不会背着它们。吊拉背包使人疲劳,耗费时间,并且可能出问题。吊拉绳可能会纠缠起来,还要小心背包或绳子以免碰落石头砸中下面的人。但是,如果能够轻身攀登,即使多付出一些工作也是不错的。
     如果路线陡直,情况就比较好。攀登的时候带一条9mm的trail line(译做“尾绳”?),到达预定位置后,可以吊起背包(将绳子先扣入保护点!)。在你的伙伴上来之前做吊拉工作,这样他上升的时候可以减少麻烦。两条绳子可能会绞在一起,如果你的保护点没有可以放绳子的平台,可以将绳子收好,搭在一条扁带上(图16)。先锋保护绳也可以这样做。
    如果路线是倾斜的,背包会拖曳和阻碍;如果是横渡,它会摆动,很可能会卡在裂缝里,跟攀者也够不到。在这些情况下,可以试着上的高一点。在不同的绳段上,也可以背负和吊拉轮流使用。

    辅助攀登(Aid:译做“人工攀登”?我觉得叫“辅助攀登”更体现它的特点)
     应该知道怎样有效的利用辅助攀登克服自由攀岩无法通过的难点。当你决定使用一段辅助攀登,你应该做一个计划。不要把事情搞糟。不要随便抓住个什么东西就乱塞乱敲。用扁带结成绳梯,使用那些跟攀者比较容易取出的装备(机械塞就比固定岩塞好用),采用辅助攀登,这一段路线结束后再恢复成自由攀岩。你也得为你的跟攀者考虑清楚他怎样通过这些地段,因为你用来支撑的那些家什,他必须要予以清除。

    应该掌握安全下降的要领。

    环境保护
     当你攀登的时候,保护你自己、你的伙伴,还有大山。走路要小心。扎营要离开那些脆弱的植被。废弃的装备要带走。不要试图“清理”那些裂缝中的植物。不要惊扰那些岩壁上安家的鸟类。少用镁粉,不要在岩壁上留下明显的白色痕迹。把固定锚点遮盖起来。你的行为体现你的感受,也种下你的因缘。

    传统攀登,它不束缚于规则,但体现多样。它远远超出了“攀爬”的范畴,是广义上的攀岩。

-------------------------------------------------------------------------

主题:在高难度的混合路线上就是要求有登山靴攀岩的能力。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9 18:21:17

    法国的高山向导要求穿登山靴无保护攀登5.9难度的路线,
    对应的法国等级标准好象应该是5a?
    美国的是5.7难度。
    国内的登山者以高海拔为主,真正的技术性山峰实力较差。
    而欧美本地的高海拔山峰不多,所以他们在难度上下很大的
    力气。一座山峰经常会有很多条攀登路线,并且不断有人开发
    更艰难的路线,和传统的登山找最简单的路线背道而驰。
    现在世界上的顶尖混合攀登路线难度高达M9、M10,相当于
    攀岩中的5.12到5.13的难度。

-------------------------------------------------------------------------

主题:Tyrolean横渡法在大岩壁攀登中也属于高级技术。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04 23:08:25

    由于器材和技术的限制,国内目前还没有从事大岩壁器械攀登
    的经历。不过可以先在“纸上谈兵”。按斑竹的话说,“没吃过
    猪肉,先见识一下猪跑”。
    我正在翻译Climbing Rockcraft的Big Walls部分,待完成后就贴上来
    。这里是英文原文http://www.climbing.com/Pages/rockcraft/Bigwall/rockcraft-bigwall01.html。
    另外,《登山圣经》里的相关章节也有描述和图示。
http://www.climbing.com/Pages/rockcraft/Bigwall/bw_image_pages/wall-fig13.html

-------------------------------------------------------------------------

主题:请教关于露营袋的使用。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0 16:52:36

    为了防止地布刮破,露营袋下垫一层垫子。
    露营袋内是否需要再垫一层隔热泡沫垫子?
    在冬天内外温差比较大的情况下,露营袋内是否会结霜(单层帐篷这个问题都比较严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主题:图1:自己加工的冰镐尖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3 23:58:19

    在第一个锯齿后锉出一个钩子,并且将锯齿面锉成斜面,便于
    清理。只能使用手锉,电动砂轮的高温会破坏金属性能。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3/155428.gif

-------------------------------------------------------------------------

主题:Techtip4(1):混合路线攀登,编译自Climbing Icecraft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3 23:45:47

    声明:
    1.原作者Pete Takeda,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4.大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混合路线攀冰

    混合路线攀冰的技术要求
     混合路线攀冰需要坚实完备的多段攀冰和攀岩的技术背景,包括架设和清除冰锥、冰钩、绳套、岩塞、机械塞和岩钉等。有效的攀登动作和绳索操作,设置安全的分段保护和下降锚点、以及选择路线和自救的技术,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敏锐的评估环境危险的能力,比如天气、冰雪状况和你要攀登的地方。如果你打算尝试高山混合路线,还要确保冰川行走和裂缝救援技术。应该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同时意志坚定,能够蔑视寒冷潮湿等等一切不适。

    冰镐
     没有必要花很多钱购置昂贵的混合路线专用冰镐,通常的攀冰冰镐就很好用了。一般为45-50cm长,略为弯曲的镐柄或者直柄,模块化结构可以更换铲头或锤头,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镐尖。小冰镐轻一点为好,那些很重的家伙更适合纯瀑布冰攀登,而混合路线攀冰则要求更好的接触,轻一点的冰镐最容易做到。
    镐尖的形状一般采用反曲线,钩挂性能最好,而且最不容易晃动。管状镐尖打到岩石上很容易损坏,传统型镐尖比较坚固,适合冰雪应用,但钩在边缘的时候容易脱落。大多数出厂的镐尖有一个钝边,你可以自己将它磨利。在第一个锯齿后面锉出一个锋利的钩子,用于钩住岩缘。将镐尖的锯齿一侧略微磨出斜面,便于清理(图1)。

    靴子
    塑料靴还是皮靴?你可以使用任何已有的攀冰靴子。塑料靴更暖和、防水性能也好,适合多日攀登,但是比较笨重,走在岩石上也不方便。皮靴,特别是很多新款式,号称轻便灵活,一般要轻的多,缺点是长时间在潮湿环境里还是会浸湿。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选择皮靴,搭配完全覆盖靴面、具有隔离作用的“超级雪套”,可以提高保暖性能。但是,不要认为在真正寒冷条件下皮靴可以取代塑料靴的地位,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还是要使用塑料靴。很多比较讲究的冬季攀登者同时拥有两种靴子,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不论何种靴子,都必须保持坚硬(软靴子无法踩住岩棱),前后有凹槽以便安装卡式冰爪(编译者注:绑带式冰爪不要求凹槽)。

    冰爪
    在混合路线攀登中,一般选择双前齿冰爪,而不是单前齿冰爪。单前齿冰爪的作用如同拖鞋式攀岩鞋主要用于竞技攀岩-这种家伙只是帮助附着在支撑点上。那些艰难的、遍布冰片、褶皱、内角,类似于竞技路线的混合攀登适合使用单前齿冰爪;而相反的,双前齿冰爪在冰面上更稳定,在松软的冰面、烂泥和雪面上抓得更牢。对于长距离路线而言,由于不同的绳段冰雪状况差异很大,双前齿冰爪的适用范围宽使得它更适合。许多冰爪可以互换这两种前齿,是不错的解决方案。现在不必再争论绑带式和卡式冰爪哪个好用了,带着卡式冰爪出发吧,不过要加上防雪垫(anti-balling),这些橡胶垫可以防止雪填塞到冰爪的框架里(编译者注:卡式冰爪由于穿脱方便的优势,特别适合于混合线路和高山攀登,而且新式的卡爪都有防脱落的系带,克服了以前人们的诟病)。

    服装
     混合路线攀登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服装,一般的冬季行头就可以了:合成纤维的内衣,带在头盔里的套头帽,抓绒夹克,毛线衫和裤子,特别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抓绒套装。防水透气的裤子和带头罩的夹克是标准的外套(防水且具备延展性的纤维,比如Schoeller在混合路线攀登中更受青睐,因为不象传统的防水透气材料那样硬且脆)。在相对暖和一点的条件下,可以考虑脱掉那些沉重的衣服,代之以竞技攀岩使用的衣物,比如轻且有弹性的套头衫等。对于手套,在保暖的情况下选择尽量薄的。有些攀登者使用皮质手套,或者薄的涂胶工作手套,便于握紧冰镐柄、岩石或冰面。一般不考虑并指手套,除非在寒冷的条件下做保护时。
    衣物的穿着方法几乎和衣物的选择一样重要。关键是不要太臃肿。把夹克和外套塞到安全带里面,这样不会妨碍你从装备环上取用东西。类似的,在你的抓绒裤子或者外罩裤外面套一副紧一点的雪套,可以减少裤腿被冰爪挂坏的可能。

    保护装备
     一套好的混合路线攀登装备包括一套基本的传统攀登装备(1套钢索岩塞和6个机械塞,范围从0.5到3英寸),加上3到6个中、短长度的冰锥,再加上一只冰钩,后者有多种用途,既可以作为多用途岩钉,也可以应急,只需要几秒种就可以将其打进一个以前留下的镐洞。在薄冰路线上带几个短冰锥,可以少用系扁带的方式。对于积雪的岩石路线,削减冰面保护器材,加强岩石器材,增加3到6个岩钉,由片锥到0.75英寸的角锥。如果再加上3个冰锥、一个冰钩、倍长或标准长度的绳套、以及冲击吸收绳套,你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了。有些攀登者用轻且灵活的六角塞代替更重一些的机械塞。在结冰的岩缝里,敲进去的六角塞比其它所有东西都好使。RP(编译者注:状似小刀片的岩钉)和TCU(编译者注:3个凸轮的机械塞)在清洁干燥的裂缝里有用;Tri-cam(编译者注:俗称“摆头塞”)在浅岩洞里工作的最好,别的东西都无法固定住。
    对于铁锁,使用大型的弯门或钢丝门锁,便于挂绳。丝扣锁即使在结冰的情况下也可以工作,再辅以“自动”锁,非常适合下降和保护设备(编译者注:不同意见,许多自动锁结构复杂,结冰后处理困难?)。保护器必须是抗结冰的。这里禁止使用 GriGri。应该使用标准的双孔管状或板状保护器,如ATC或Sticht板等(图2)。

    安全带
    标准攀冰安全带就很好用。保证至少有两个大一点的装备环,便于操作(图3)。可调整的腿圈使得安全带可以配合不同的衣物。加衬垫的安全带使你挂在艰难的线路上能舒服一点。

    绳子
     曲折的路线或者长距离攀登需要165英尺(50米)的绳子,8-9mm的双绳,用于下降。有些攀登者使用更轻一些的7.8mm的twin ropes(依照温的译法,“孪生绳”),这种用法将两条绳子扣入同一个铁锁。由于绳子的直径比较小,容易缠绕起来。对于陡直的路线或者顶绳攀登,采用普通攀岩或竞技攀岩所使用的10-11mm的单绳更合适。从长度上来说,60米的绳子是最小的要求,因为现在的混合攀登线路经常都是用60米绳子确定出来的,你如果想顺利完成一个绳段,就应该采用同样的装备。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绳子,防水处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应该新一些(旧的磨毛的绳子容易吸水,会冻成无法使用的冰棍)。

    技术
    未掌握基本的攀冰技术之前是不可能涉及到混合路线攀登的,所以我们跳过这些基本部分,直接讲述混合路线攀登的精华-drytooling。
     用攀冰装备攀岩,称做“drytooling”,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主要是在方便的地方,如风化堆积形成的小岩壁上,通过顶绳的方式进行;类似的,也可以选择风化的大抱石,或者,在室内的攀岩墙上也不错。在室内练习Drytool,先把你的镐尖、铲头和锤头都用胶带包起来,以免刮坏岩墙或者弹出来伤到自己;然后蹬上攀岩鞋、戴上头盔,就可以练习钩挂了。你很快就会发现,许多攀岩技术,比如straight-arm shoulder rolls(引体?)、layback以及crossover(交叉手)等动作都可以直接用在Drytool技术中。不过,做什么事情都不必太过分,在体育馆里训练只是学习基本的动作,而不是掌握细微的东西。
    在外面的抱石或者通过顶绳在岩壁上训练时,去掉冰镐上的胶带,将镐尖磨锋利,以便可以劈入岩缝。现在练习钩住各种大小的岩棱。将镐尖放到预想的岩棱上,轻轻的施加向下的力量(图4)。做动作时注意放松。注意观察把手和沟槽,就如同攀岩一样。如果你正在钩一个视线之外的支点,可以试着用镐尖去“感觉”。不要盲目的上攀,相信镐尖能够固定住。动作应当准确果断。如果滑脱就会打中自己的头部。有时最小的浅窝也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牢固的钩挂住。尝试用一只冰镐锁住身体,同时用另一只冰镐测试不安全的岩棱。一旦你对基本的钩挂动作有了感觉,就找一些倾斜的支点,将镐尖侧着横钩在上面。可以获得最大的钢-岩接触。
    下一步就是裂缝。对于裂缝,主要是涨塞(编译者注:Cam,也可称做 “别住”),而不是钩挂。将镐尖、铲头、锤头甚至镐柄插入裂缝中并扭转(图5)。本能的找出锥型或者瓶颈部分,象使用岩塞一样将冰镐的合适部位楔入。对于淤塞的裂缝,果断的挥镐,劈入期望的入镐点。这样可以使镐尖入位。练习收臀和用脚支撑体重-如同攀岩中所做的一样。

    脚法
     也是从方便的碎石堆或者旧砖墙开始,练习穿着靴子和冰爪的攀登脚法。目标是训练你的踢冰爪技术,所以不要用手帮忙。任何你认为可以提供支撑的东西都可以使用。尝试将前齿和第二对齿踩到棱上,而其它的齿在岩棱外。将前齿刺入小窝内,并且在转角处扭转(图6)。此外不要忘记,冰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很多。可以用脚跟部位钩挂,在内角或裂缝中使用冰爪作脚趾-脚跟楔塞,使用整个靴子做涨塞(图7),在倾斜的坡面上可以用全部10个冰爪底齿踩牢。这些技术组合起来,你会惊奇于冰爪发挥的作用。如果需要变换脚法,松弛上肢,找一个可以分腿侧蹬的地方,膝盖锁住,腿蹬直,就可以架住身体。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练的准确、稳定-钢铁可不象橡胶鞋底,很容易打滑脱落。

    领攀
    你已经在地面练习过drytool和顶绳技术,并且具备了先锋攀冰的能力。你还掌握了安全、有效和连贯的风格。现在到了系到绳头上的时候了。仔细挑选你的线路,保证具备足够的保护条件,并且不超过你的顶绳能力。如果有必要的话,通过顶绳预演这条路线,牢记冰镐、冰爪的使用方法,以及保护点的设置情况。
    当你最终开始领攀的时候,一定要盯紧保护系统。要牢记岩石保护点通常都比冰面保护点容易设置,而且要牢固的多。攀登的时候,保持平静、放松的前进,这一点可以通过长距离的攀岩训练来达到。同时,潜意识里要注意可能的撤退点,如果需要叫停的话,能够有所依托。尽早保护、尽量保护,这才是冒险的正途。
    攀登的时候,你挥动的是不会疲劳的“金属手指”(指冰镐)。要记住,混合路线攀冰是一项心智的运动。从纯粹的运动观点而言,它并不象纯攀岩那么艰难。即使是基本的竞技攀岩的背景也有助于你完成最困难的动作。学会伸直手臂吊在冰镐上放松休息。也不要总是依赖冰镐,有时候甩掉冰镐用带手套的手抓住支点或形成涨塞会更有效(图8)。总之,保持头脑清醒、放松,另外如果事情不妙,不要不好意思,赶快撤退。

-------------------------------------------------------------------------

主题:图8:多样化的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7:44

    混合路线攀登中,要求头脑灵活、随机应变。
    不拘泥于成法,根据路线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攀登方法。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4773.gif

-------------------------------------------------------------------------

主题:图7:将靴子塞进裂缝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3:58

    在更宽的裂缝,可以使用前齿和鞋跟进行涨塞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4774.gif

-------------------------------------------------------------------------

主题:图6:冰爪前点扭塞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1:31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4775.gif

-------------------------------------------------------------------------

主题:图5:用冰镐对付裂缝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0:04

    使用镐柄、铲头等等。
    总之开动脑筋,将手中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4776.gif

-------------------------------------------------------------------------

主题:图4:Drytooling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10:50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4777.gif

-------------------------------------------------------------------------

主题:图3:攀冰安全带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09:34

    攀冰安全带的腿环应该可调,以适应不同的衣服。
    有装备环和不吸水的软垫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4778.gif

-------------------------------------------------------------------------

主题:图2:双绳保护器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05:20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214/155424.gif

-------------------------------------------------------------------------

主题:Techtip2:传统攀岩的插图中有双绳保护的示意图。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16:12:46

    ATC或Sticht板都和铁锁配合使用。
    保护者需要仔细训练体会,才能掌握收放绳的技巧。


-------------------------------------------------------------------------

主题:看下面的正文。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18:58:26

    锉出钩子是为了钩挂岩缘。
    如果是仅用于攀冰,不需要自己加工。

-------------------------------------------------------------------------

主题:Techtip5:防水透气衣物的拨水性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21 01:24:15

    正确使用和维护衣物,使它们保持最好的性能。看到这篇文字,感觉会有些用处,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拨水性
     拨水性使水呈滴状流走,不会浸湿纤维。既然衣物本身已经有了完全防水的内膜,为何还要在意纤维是否被浸湿呢?与一般的看法截然相反,浸水并不会妨碍那些微孔材料的透气性,而浸水又确实使人不舒适。原因在于:不论一件衣服多么“透气”,总会有一些湿气留在衣服和身体之间。浸湿的衣服纤维外层冷却下来,通过传导,内表面同样会降低温度。原先存在的水蒸气就会在内表面凝结。一旦变为液体状态,汗气就无法再通过微孔散发出去,当然同样的,雨水和融雪也无法进来。有时候,汗水积累过多,使得衣服感觉好象漏了。

    维护拨水性
    积累的灰尘、盐份、油渍都会降低拨水性,所以应当定期清洗衣物。按照衣服上标示的方式清洗,使用规定的洗涤剂,低于限制的水温。由于洗涤剂的作用是使水渗透到纤维中以除去污渍,所以洗后必须完全漂净。不添加洗涤剂,再多洗几遍,确保所有的残留物都清除干净。定期清洗还有另外的好处是清洁的纤维可以延长寿命。
    日常使用的褶皱使得拨水层出现小缝隙。加热可以使拨水层部分融化并重新融合起来,从而封住这些小裂缝。所以当洗涤完成并且完全漂净衣物之后,可以用烘干机按标示限制的最高温度将它烘干,以及/或者以限制的最高温度熨烫。

    恢复拨水性
     如果你采用上述的方式尽早、尽可能的保养,拨水性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但是最终拨水层还是会从衣物上磨损和洗掉。当衣物刚刚洗完就会湿透,就是证明。许多产品可用于部分的恢复拨水性。尽管它们都不可能象原厂的那么好,但仔细按照厂商说明操作,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恢复性能。


    在网上查找了一下,现在比较有名的是Nikwax的产品。有用于纤维织物的(直喷和洗入的),有用于皮革的,还有用于绳子和帐篷等装备的。http://www.nikwax-usa.com/

    Gore公司自己也有一种产品ReviveX,用于它的GORE-TEX?, ACTIVENT?, DRYLOFT?等材料。http://www.gore.com/store/revivex/

-------------------------------------------------------------------------

主题:新年攀冰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01-03 00:31:50

    由于最近天气比较冷,北京周遍不少地方的冰瀑都可以攀登了。元旦放假,正好出游。
     星期五晚上到达下张家坟,住老乡家。晚上天气不错,不是很冷,我决定在院子里露宿,试一下新添置的露营袋。我的露营袋是TNF的Soloist款,3层 GTX面料,防水底布,头部还有两根撑杆。我用的睡袋是600g70绒的。睡觉的时候穿Fleece上衣、毛线裤,我灌了一壶热水放到睡袋里抱着,把睡袋头颈部的小绳收紧,只漏出口鼻出气,露营袋也留着出气的地方。觉得有点冷,不过还睡的着。第二天早晨起来,露营袋的头部位置还是结了霜,令我比较奇怪的是,我基本上没有出汗,而躯干位置也有霜。
    星期六白天先去天仙瀑景区攀冰。迷仙瀑高约40多米,底部为40度的斜坡,长10余米,再往上为70度以上,中间有几个2、3米高的垂直台阶。左侧有石砌的小路通到瀑顶,有大树可以做保护。白天一直在爬顶绳。风大,冷。冰面的情况变化比较大,中午以前,冰面比较软,易于攀登;下午太阳转过去之后,冰面变得硬而脆,入镐相对困难一些。
    晚上宿谷内老乡家。农家饭简朴而清香。我因为白天出汗较多,不敢再露营了,火炕甚爽,直睡到天大亮。
     星期天我们再转回迷仙瀑攀冰,已有别的朋友们先到。我们爬结组,用两个绳段完成全程,每人领攀一段20多米。因为上午冰面相对疏松,入镐容易,爬的很轻松,也比较有信心,从斜坡尽头到第一段终点,只设了4个冰锥。我们采用双绳保护,由于绳子都是10.5的,不是干绳,吸水之后又沉又硬,使得做保护成为一件艰苦的力气活。挂在段间保护点的时候,我的一只手套掉下去,只好让同伴给捎上来。幸亏是在第一个绳段,如果两个人都离开了地面,就没有办法了。今后一定要汲取教训,把手套系在身上!
    在这里看到了第一次不安全的做法:旁边的攀登者用上升器做自保护,而且没有备份措施。这是非常危险的。上升器在沾水结冰的绳子上有打滑的可能。
     我自己也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保护跟攀者的时候,绳子没有过锁,直接进了保护器。由于过锁可以减小1/3的冲击力,减少对主保护点的冲击。我的伙伴上来后,马上注意到这个问题,在旁边又拧了一根锥,把绳子扣进去了。这个点在段间尤其重要,因为领攀者在下一段起步时,第一个保护点之前的坠落系数为2,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这时过绳的保护点将分掉很大一部分负载,提高主保护点的安全性。
    另一个错误是菊绳的使用。菊绳有很多环,用起来确实特别方便,但方便往往会带来疏忽:中间的环强度较低2KN,只能用于悬挂体重,不能承受冲击,只有两端的环才是20KN标准的。我作好段保护点后,就用菊绳把自己挂在冰锥上了,后来才想到这个问题,又加了扁带。
    这两个问题都是初学者容易犯错误的,提出来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下午转移到桃园仙谷,遇到独行马、Glacier、王利发等其他朋友。桃园仙谷冰瀑为人工浇筑,由于谷里不见阳光,冰比较硬。这里冰瀑较宽,攀的人比较多。
     在桃园仙谷又看到一些不安全的做法:先锋攀登者没有用绳套连接小冰镐。在拧冰锥的时候,可能是为了操作方便,随手将冰镐劈入冰里,然后脱下腕带操作。一旦失落冰镐,哭都来不及!任何时候,冰镐都应该与身体连接,应该习惯于带着腕带操作,即使要摘腕带,也一定要先挂上绳套!很多事故都是源于一些细小的问题,或者以前养成的不规范的习惯。
    还是这名攀登者,在先锋攀登时,用锁具连接安全带,而不是直接编8字结。这也是非常危险的。这可能是由于平时顶绳攀登养成的习惯!
     关于冰面保护点的设置,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虽然段间保护点或顶绳都使用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冰锥,但有时这两个保护点距离比较近,选点也不好,在同一块厚冰上。而冰锥一旦脱落,经常伴随着周围的冰体一起破碎,所以这两个保护点间隔大一点为好,最好是在不同的冰体上。
    天快黑时,我们收绳拆保护点。我和同伴从瀑布右侧的铁梯子上去,然后下降到保护点拆冰锥。我用上升器锁住自己,又加了一个Prusik结做备份。还练习了Abalakov冰洞,比较成功。冰况良好的情况下,用做下降锚点应该没问题。
    晚上小酌庆祝新年。
    2001年1月1日,我们顺利的回家了。

     后记:我切身的体会,攀登安全的意识和方法应该在上绳结之前就深深的烙刻于心了。但由于知识经验的欠缺,我们总是在犯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最大的悲剧是犯同样的错误!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总结自己的和看到的别人的错误。我们无意于冒犯别人,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安全的体会攀登的乐趣。

-------------------------------------------------------------------------

主题:感觉你们的计划强度太高了。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04-11 11:01:56

    一天时间就从成都市上升到4000米,高差达到3300米,这是有危险性的。
    而且整个路线的分布也有问题。
    垭口以下的路线平坦漫长,而开始攀登垭口之后,就比较陡峭。在平路上消耗了大量体力之后,再攀登垭口就非常困难了。从时间上看,你们到达垭口下时,已经决定了不可能登顶。
    大峰的攀登是有特点的,第一天到达长平村之后,最适合休息适应,因为路上已经经过了4400的巴朗山口,再下降到3300,实际上是一次往复适应,在山口最好能停留一段时间。第二天上的越高越好,最好能到达垭口下的山谷,这样才能为第三天冲顶提供基础。
    另外,我一直认为,大峰的坡度和气候特点,比较温暖、雪量大,半天晴、半天阴,有形成雪崩的可能,所以应该有这方面的判断能力。至于攀登本身倒是没什么难度。

-------------------------------------------------------------------------

主题:对于登山的目的决心,老马的说法非常精辟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06-05 16:28:11

    咱们平常总说,登山重过程,不重结果。说实话,根据我这不多的经验,我觉得登山一样重结果。民间业余登山发展很快,但其中也出现了令人痛心的事件,从玛卿到雪宝顶到玉珠到阎庚华,似乎现在大家都避谈登顶,以免落下疯狂或是轻视生命的恶名。
    我不这样看登顶。
    登山就是为了登顶,平时艰苦的训练也好、腾出大量的事件精力也好,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来到雪山脚下,就是为了登上山颠。没有这样坚定的决心,就不可能激发自己的潜力,也不可能超越自我。如果都是迎难而退,那岂不是越登山越低?
     但是登山的危险是时刻存在的。经验和正确的判断力是至关重要的。路线、气候的选择,队伍、物资的组织、以及人员的配合和身体状况,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正确的路线减低雪崩和裂缝的危险,气候和雪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注意这两个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客观危险;队伍的组织和磨合对于成功也是必须的,大家必须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对于攀登过程中的意见分歧,大家可以有争论,但作了决定就必须执行。举一个例子,春节的时候我们登拇指峰,因为人员多、速度慢,到了下午4点多的时候,我和队友发生了分歧,当时我说了不少废话,大家都不愉快;但当天黑之后,几个人挂在一百多米高空的锚点上时,再多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不论先前的决定是对是错,现在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必须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保持对恐惧的正确态度也非常重要。很多攀登者刚开始接触登山或攀岩时,胆子非常大。由于运气的成分吧(只能说是运气),往往很长时间没出事,对危险的感觉就会迟钝了。这就涉及到经验和判断力的问题。比如山上的气候变了,天阴了,今天是否适合攀登?如果我们需要冒险,危险的结果会有多大?我们能否承担的起?这些问题都是每个队员必须回答的。还有更幸运的一些人,比如我和自由的风,刚刚开始参与,就发生事故,运气好到足够把我吓个半死,而伤者却无大碍。白河的事故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已经非常谨慎(是胆小)了,甚至在周末出去攀岩之前,我会不自觉的想到年迈的父母家人。当然也有不那么走运的人,去年的玉珠就是最悲惨的例子。

-------------------------------------------------------------------------

主题:Techtip7:攀岩鞋的选择使用经验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08-04 15:22:17

    我玩攀岩的时间不长,但穿坏的攀岩鞋不少,单位时间鞋子的磨损率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
    好多涉足时间较长的攀岩爱好者,他们当年买鞋子的时候是很费劲的,贵而且可选择的余地小,现在不同了,谈攀岩鞋的选择也有意义了。
    选择鞋子无非是:性能、价格和耐用性。好鞋子的价钱自然昂贵,价格方面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主要谈性能和耐用性。

    1.系带式(lace-up)、粘扣式(valcro)和拖鞋式
     系带式的鞋子特别“包脚”,对脚的支撑能力比较强,因此适合长距离的攀登,以及很小的支点,相对而言,他的敏感性较差;粘扣式的鞋子穿脱方便,脚掌的运动更灵活,但支撑力相对不足,特别是长时间的攀登后,会感觉到脚在鞋子里“滚(打滑)”。对于一般的室内人工岩壁攀登,一条线路的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这点并不明显,而在长距离的多段攀登中,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拖鞋式的攀岩鞋最简单,一般价格也最便宜,比较适合室内或抱石。

    2.皮面和合成材料
     皮质的鞋子拉伸性好,透气,选鞋的时候应该选小一点,因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鞋子会被撑大,即变形比较严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的皮质鞋子加了衬里,这样的鞋子可以选的稍微大一点;合成材料的鞋子比较轻,质地更柔软,适合竞技选手,拉伸能力不大。合成材料的鞋子可以刷洗,而皮质的不行,所以出汗是个严重的问题。市面上有清洁剂,可以试一试,还有一个偏方,用白酒喷到鞋子了,也可起到一定的杀菌除臭的作用。

    3.鞋底的厚度、硬度
     认真的分析起来,鞋底分两层,中底(midsole)和胶底。中底主要是支撑作用,外面的鞋胶才提供摩擦。一般一个品牌的鞋子都使用同样的橡胶,除了胶底的厚度不同外,鞋子的整体硬度感觉差异较大,主要就在于采用不同的中底。硬而厚的鞋底适合自然岩壁的长距离攀登,相对技术性较差;而薄且软的鞋底适合竞技,当然磨损也快的多。

    4.鞋子的保养
    鞋子最怕热,高温会使鞋子开胶,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另外酷热的岩石使橡胶变软,加快磨损。
    对于易变形的鞋子,不要穿着走路。

    一点个人经验,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

主题:Techtip8:高山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1:35:51

    声明:
    1.原作者David Pagel,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本文的主题为Alpine climbing,指阿尔卑斯风格的技术型高山攀登,与喜玛拉雅攀登风格有较大区别。
    3.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4.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5.大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高山攀登

    格言:速度就是生命

    毕业时刻
     成功的完成一次高山攀登如同获得一项学位。首先你需要学习和实践很多不同的技能,到时候再将它们糅合在一起,检验能否在真实的环境里发挥作用。学习的课程表包括:攀岩、攀冰、野外生存、气象学、甚至研究生级别的心理学。任何内容都马虎不得,因为山上的毕业考试是最严格的,在那里没有坚固的保护点,没有穿T -shirt的舒适天气,也没有缓冲保护。

    资格要求:冰岩技术
    开始进山冒险之前,你要先掌握过硬的岩石技术。要求能够快速行动、架设装备,而且是在背着背包的情况下。简单点说吧,如果你在无背包的情况下,传统攀登的技术能力最高达到5.10,那么在山里,只能考虑低于5.6的情况。也许有点贬抑自己的意思,但实际上简单的难度分级并没有考虑松动或者湿滑的岩石、石头上的冰壳、积雪的岩棱,以及其他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
    冰是高山世界的联系纽带,而它的坚固程度是不断变化的,从坚硬无比的蓝冰到砂糖一样的冰渣。你必须熟悉把握它的各种形态。
     增加这方面的经验、填补空白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走出去寻找各种平常你都会敬而远之的冰况,用顶绳保护进行练习。比如阳光照射下变疏松的冰面,你可以试着用铲头(在软冰的情况下,比鹤嘴借力)来攀登,体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但注意避开那些可能立刻崩塌的冰面。如果可以找到这样的低角度的山坡,可以尝试不用冰爪而通过踢冰的方式上升;如果软雪表层不够深,可以敲出步阶。练习只用一只冰镐攀登。几乎所有的冬季环境都可以作为训练场所。如果条件有限,还可以在滑雪的山坡练习自制动,以及deadman、雪锥的设置,在结冰的湖泊和河流上穿越,练习冰川行走。任何人都可以学习这些技术。

    速度
    高山攀登中,保护点的数量和质量当然都不及通常攀岩时的状况。原因不仅在于难以找到合适的保护点,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浪费时间设置大量的保护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本来你可以坐在帐篷里袖手欣赏午后的风暴,而现在只能钉在岩壁上任凭雷电在四周肆虐。
    高山装备应该讲求效率,带一些岩石塞、机械塞和冰锥,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冒险进行一段无保护攀登。如果你没有大量的保护就不能放心大胆的动弹,你就应该放弃攀登。
     注意观察路线的方式。从快速的角度勾画攀登方式。如果路线上有挑战性的难点,看是否能从它旁边找一条容易的路线绕过去;如果有两段较短的路段,就把他合并成一个绳段;如果遇到放保护的地点,也可以将它作为器械攀登的固定点。“French-Free”技术(图1),就是很好的高山攀登的方式,利用器械克服难点。
    速度意味着安全,但快速攀登和盲目冲动之间的界限也是很微妙的。每一段路线上都应该花时间刻意观察路线情况,设置稳固的保护点,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并且考虑如何撤退。

    行进
     当19世纪的天文学家Dr.Jules-Cesar Janssen想在Mont Blanc峰顶进行他的观测时,他是被搬运工一路或背或拽上去的,你不可能指望有这么好的运气。你需要知道如何依靠地图和指南针前进,以及在野外生存的本领。大多数路线都是越野路线。
    一旦离开了徒步道路,荆棘林、碎石坡、雪坡以及冰川行进都是路程部分。冰川旅行通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最好跟随登山向导或耐心的前辈进行学习。在干冰川上进行训练是相对较好的法子,这种冰川的冰呈灰色,暴露在冰川表面,所有的危险都一目了然,但是在清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分辨危险仍然比较困难。如果降雪覆盖了冰面,这时的冰川就会变成地雷场。在未熟练掌握裂缝救援技术和不结组的情况下上冰川,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冰川行走的基本规则包括:行动的时候保持绳子松弛、通过可疑的雪桥或跳过裂缝时运用坐势或靴镐保护(图2)。手里总是持有冰镐,并且知道怎样使用它做自制动或锚点。如果有人掉进裂缝里,可以使用Prusik抓绳结自救,滑轮组吊拉技术也应该掌握。
    (编译者注:冰川技术应该是登山者掌握的基本技术,99年雪宝顶的周慧霞如果拿着冰镐,2000年玉珠峰的王海亮如果能自制动,81年日本博格达登山队的白水如果和队友结组回营,...太多的错误都是如此的不值得)。
     在黑暗中或者清晨的半亮环境下找路会浪费时间,使攀登者落后于既定计划。所以攀登者事先可以通过照片、或者与先前的攀登者交流,熟悉路线。认真注意本营周围的地形,比如山谷、大石、雪原等等,同时也要注意山峰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包括裂缝系统、岩石弱点,以及石头上的水印等。利用最明显和易于辨认的地标来设计行进计划。如果可能,最好在头一天晚上能够侦察一下。
    如果行进路线上有可怕的背隙窿(编译者注:背隙窿是较大的冰川裂缝,一般在冰川的上游可以见到,由于冰川向下流动,断裂的冰川体和上方的冰帽形成巨大的裂缝,下端比上端低很多,形成悬垂的外貌。背隙窿难以跳跃过去,也很难形成雪桥),这将是最具挑战性的路段。背隙窿象冰川咧着大嘴要吞掉登山者。有的情况下,从旁边可以比较容易的绕过它;更多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降到裂缝中去,直到可以分腿撑在中间(因为背隙窿上宽下窄),然后再从另一面爬上来。如果面前是斜坡,从下方进行靴镐保护通常对于领攀者也是足够安全的(图3)。背隙窿从本质上与其它裂缝并无不同,裂缝边缘下面可能是悬空的(类似雪檐),裂缝内部可能也会有悬空的雪桥,而使攀登者误判为坚实的底部。此外,它还是落石或冰崩的天然漏斗。

    上升
    节省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连续行进,减少停顿。举例来说,时不时停下来穿脱冰爪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如果在冰岩混合地带能够安全的穿着冰爪行走,就可以获得很多便利。类似的,在长距离的岩石路线上,遇到少量冰面,快速刨出冰阶就比穿冰爪来得快。
    可以通过顶绳保护联系混合路线攀登,穿着冰爪踩岩棱和石片,用冰镐钩岩棱和裂缝。这些训练都有助于提高登山的安全性和速度。并且应该牢记,随时准备使用你的冰镐:无论是在冰雪还是岩石线路上,冰镐都是手臂的延伸,非常适合于手臂不够长的支点。
    高山攀登的时候需要携带装备,但并不总是背在身上。在宽烟囱裂缝里可以用一条长绳套吊在身体下面,在峭壁路线上,可能需要到达一个好的落脚点之后再把它们吊上来。
    还可以采用同步攀登法。对于相对平缓或容易的路线,同步攀登法允许两名攀登者同时前进,是主要的方式。它采用移动保护:领攀者设置保护器材,跟攀者清除。当器材快用完的时候,领攀者设置一个稳定的锚点,保护跟攀者上来,两人交换装备或先锋位置(图4)。
     在难度不均的路线上,运用同步攀登法时,可能需要将绳子的一半盘起来,用8字结和两个主锁与安全带相连。这样做可以使攀登者和搭档保持较短的距离,便于保持联络,减少绳子拖曳。如果先锋者停下来放置保护,或者将要对付一段难点,后面的人需要慢下来,避免绳子形成危险的绳圈。类似的,当跟攀者回收装备或者通过艰难路段时,前面的人也需要停下来或者快速设置保护以协助他通过这里。
    即使在较容易的地方,也应该在攀登者和搭档之间保留一两件保护。 Uly Wyss和Heinz Gonda的命运就是例子。1953年,这个瑞士-德国两人组在距离Eiger顶峰只有几米的地方出事,其中一个开始滑坠,由于两人连在一起,两人滑坠了 1000多米直到山壁脚底。历史学家最终承认Wyss和Gonda完成了Eigerwand的第12次攀登,算是小小的安慰。


    路线选择
     高山路线和攀岩一样,也是寻找路线上的特殊部分或者薄弱环节,但是在高山上一切都变成了大尺度的。手指裂缝变成了十几米宽的岩沟,岩棱变成了宽阔的山脊。登山者决定最快和最安全的路线。典型而言,最好的路线就是阻碍最少的路线,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外界条件和客观危险都是不断变化的。一条明
Kristian生前文集第一部分(山野)/part 1 科友影业 2005-01-10
part 2 科友影业 2005-01-10
part 3 科友影业 2005-01-10
part 4 科友影业 2005-0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