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34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自严冬冬撰写的2篇登山小文 <安全性与安全感>、<安全与速度>

[复制链接]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9: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size=Medium]《安全与速度》
作者:严冬冬
出处: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5227930.html

(去年在希夏邦马大本营写的一系列小文之一,前段时间发表于《山野》杂志,这里是未经编辑的初稿。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安全与速度

    严冬冬

   

    登山是一场生存游戏。攀登者在山上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追求成功登顶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安全性,避免危险的发生。选择合适的路线,是为了尽可能躲开落石、雪崩、冰崩、裂缝等危险。使用绳索,设置保护点,是为了避免坠落导致死亡。制定合理的计划,关注山区天气情况,则是为了避免被坏天气困在山上。




高山环境是具有内在的危险性的,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中暴露得越久,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我们要提高攀登速度,尽可能减少花在某一条路线上的时间。如果在某条路线的某一段地形上,每小时发生落石的可能性为1%,那么我们如果能够花1小时通过这段地形,遭遇落石的可能性就只有1%,而如果我们花了10个小时通过,遭遇落石的可能性就有10%。实际情况当然远比这要复杂得多,不过提高攀登速度、减少暴露时间,永远都是登山者应该极力追求的。




使用绳索、设置保护点等操作需要时间,通常情况下,通过某一段地形的方式越安全可靠,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安全”与“速度”是矛盾的。例如,无保护攀登是速度最快的攀登方式,但是一旦坠落就几乎必然意味着死亡。那么,如果路线的某一段既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受到雪崩或落石威胁,我们究竟是应该牺牲绳索保护的安全性,用最快的速度通过,还是应该牺牲速度换取更高的安全性?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攀登者必须视具体情况和自己的心理接受能力做出最妥当的选择。




非技术型路线的攀登,尽管不需要绳索操作,但也同样涉及到速度与安全性的取舍。我们之所以要追求装备的轻量化,就是因为更轻的负重意味着更快的行进速度。然而,装备的重量越轻,往往也就意味着安全性和舒适性越低。假设我们两人去攀登同一条路线,你选择了露营袋,而我则选择了较重的帐篷。如果攀登过程中发生了暴风雪,可能你因为负重比较轻,行进速度比较快,所以来得及下撤,而我则更有可能被困在路线上。然而,假如我们两人都被困在了路线上,在极度的严寒中,我活下来的概率会比你大得多。追求轻量化的同时一定要记住,轻量化本身并不是目的,提高速度才是目的,而速度和安全性原本就是此消彼长的,不要违背了你自己心中的安全底线。




你在山上打算采取某种做法时,一定要想清楚,这种做法对安全性的影响是什么,对速度的影响又是什么?如果既能提高安全性又能提高速度,那么这种做法当然是最好的。例如,当行进路线需要通过一段较长的硬雪坡时,如果你背包里有冰爪,就拿出来穿上,这样既能让你走得更快,又可以减少滑坠的危险。如果既会降低安全性又会影响速度,那么这种做法就是糟糕的,是不应该去做的。例如,在较陡峭的岩石斜面或冰坡上,如果攀登者彼此用绳子连接,同时又不设置中途保护点,那么绳子不仅会影响攀爬动作导致速度下降,而且任何一个人的坠落都会导致所有人一起坠落,这种情况下彼此连接的做法就是错误的――要么不使用绳子,所有人无保护自由攀登,要么设置中途保护点,采用行进间保护或多段攀登的方式。如果某种做法需要牺牲安全性换取速度,或是牺牲速度换取安全性,究竟是不是应该采用这种做法,就需要你的判断和权衡了。


▲△▲△▲△▲△▲△▲△▲△▲△▲△▲△▲△▲△▲△▲△▲△▲△▲△▲△▲△▲△▲△▲△▲△▲△▲△▲△▲

[size=Medium]《安全性与安全感》
作者:严冬冬
出处: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5228298.html

(也是同一系列小文之一,发表于同一期《山野》杂志。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安全性与安全感

    严冬冬

   

    登山者追求的永远都是安全与速度的调和:一方面保证最基本的安全,另一方面尽量提高攀登速度,缩短在危险的高山环境中暴露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安全”是指客观上的“安全性”,并不是主观上的“安全感”。理想情况下,安全性与安全感涵盖的范围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实际攀登过程中,由于攀登者自身心态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关系,安全感往往并不等同于安全性。




一个最简单也最常见的例子,是在攀爬陡峭的硬雪坡时,许多登山者都会选择用绳索结组,沿途又不设置任何保护点。这时,如果结组绳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100%成功进行滑坠制动的把握,那么当一个人发生滑坠时,其他人也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替他制动,最终结果就是一个人的滑坠演化成一组人的滑坠,在极端情况下,也就是一个人的死亡演化成一组人同时死亡。这种情况下,结组绳的实际作用是降低了总体的安全性,尽管它有可能会给队伍中的攀登者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当然,这种心理安全感对于心态不是很成熟的登山者来说,可能会起到“救命稻草”的作用,让他们敢于去攀爬他们在无保护状态下不敢去攀爬的硬雪坡。然而,一个成熟的登山者必须要意识到,这种安全感是虚假的,是不能与真正的安全性混为一谈的。回到结组攀爬硬雪坡的例子,如果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成功进行滑坠制动的信心,那么最好的行进方式就是不使用绳索,所有人无保护攀登;如果有人没有成功制动的信心的话,那么如果队伍带了雪锥,就应该采取行进间保护,如果每个人只有冰镐的话,那就只能采取速度较慢的交替保护方式。




登山过程中,像这种无助于安全性的提高,甚至会导致安全性降低,同时又会为登山者提供“虚假的安全感”的做法,其实还有很多。许多登山者都会用一些习惯性的操作为自己增加虚假的安全感,如果他们意识不到这些操作其实并不能提高安全性,就有可能导致毫无意义的效率低下,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最常见的误区有三:




第一,绳子会让你更安全。

前面的例子讲的其实就是绳子提供的虚假安全感。事实上,绳子只有在能够提供保护的时候,才具有提高安全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攀登者发生坠落,绳子必须要能够被保护点、天然地形或是其他攀登者拉住,只有这样,它才能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如果绳子无法被任何东西拉住,那么一名攀登者的坠落就只能导致所有人一起完蛋,这种情况下,绳子唯一的实际作用就是降低总体的安全性。




第二,“副保护”(以及其他形式的“备份”)会让你更安全。

这个问题涉及到速度与安全性的调和。设置副保护,背负备份装备和物资,必然会拖慢攀登速度,增加攀登者在危险的高山环境下暴露的时间。所以,只要安全性达到能够接受的程度就可以了,在此之外的任何“副保护”、“备份”,带来的只能是总体安全性的降低。如果你有信心在一天内完成某条路线,即使在黑夜也可以借着头灯光下撤,那为什么要带上沉重的睡袋和露营袋甚至帐篷,拖慢你自己的速度?如果你能够接受保护站的总体安全性,那么用攀登绳打一个双套结固定自己的身体就已经足够,又为什么要多花几秒钟时间再加上菊绳?




第三,人多会让你更安全。

心态不成熟的登山者往往会因为周围有其他人而产生虚假的安全感,周围的人越多,安全感也就越强烈。其实,唯一能够影响你攀登安全性的人,就是通过绳子为你提供保护的搭档,其他人所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只是在你坠落受伤之后协助救援而已――如果你在坠落的过程中就已经死掉了的话,那么周围的人再多也没有用。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解释:一支登山队伍的人数越多,各方面效率就越低,在攀登者的平均实力相同的情况下,行进速度就越慢,暴露在危险的高山环境下的时间也就越长。




以上三点只是虚假安全感最常见的来源。在登山过程中,对地形、天气、个人能力、保护点可靠性等因素的错误判断,都有可能造成虚假的安全感。(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没来由的恐惧,这也是登山者在走向内心成熟的过程中必须时刻面对的一个问题,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安全性是需要理性判断的,而安全感则更多的是一种直觉。登山者需要不停地检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让直觉层面的安全感尽量与客观的安全性相符合。问问你自己,在攀登过程中,你所有的安全感都是有依据的吗?你所有的恐惧都是有理由的吗?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19:28:38 | 只看该作者

很值得一看,能引起深思,,,所以强烈推荐。

最近一起拉练的兄弟们不时对今年的雪山之行的安全性有点忧心忡忡,俺却又不是善于口舌之人,只能说,没事,别担心,反正俺在前面开路.....

恰好刚刚网上溜达,在冬冬的blog看到这两个小文,觉得写的很好,对于山上安全性的一些状况分析很到位,所以转过来给大家共享。

在此多谢冬冬了!!!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412

主题

8789

帖子

1万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10813
板凳
发表于 2010-3-3 20:30:46 | 只看该作者

已阅。提高个人基本功是王道。

建议瘦肉别着急带新人上技术型山峰,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你提供给他们的“虚假的安全感”起不了真正安全的保碍,而你自己心知肚明的多余担心也会降低你自己攀登的安全系数以及登山的乐趣。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望峰息心~

2

主题

158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196
地板
发表于 2010-3-3 22:02:47 | 只看该作者

能读懂,嘿嘿!

对雪山始终存着敬畏之心。

个人的想法是:如果参加活动,安全第一,保护好自己,尽量帮助同伴。

2

主题

34

帖子

34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34
5#
发表于 2010-3-5 14:26:0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写的不错,学习中!

2

主题

158

帖子

196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196
6#
发表于 2010-3-5 15:46:14 | 只看该作者

又快攒够一次了...

2

主题

75

帖子

75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75
7#
发表于 2010-3-7 11:04:08 | 只看该作者

哦,终于知道,我入贡嘎时遇到的是他及两个同伴.

当时名字还没听清楚呢,呵呵.

背的是keety还是kelty?的大包.

原来还挺出名的,遇到名人了,嘿嘿.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23:02:03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转载严冬冬的登山小文<攀登方式>

[size=Medium]《攀登方式》
作者:严冬冬
出处: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5581656.html

2010-03-08 | 攀登方式  标签: 登山  杂谈  

(仍然是之前的系列小文之一,跟“自由之魂”路线的文章发表于同一期《山野》杂志,这里是未经编辑的原稿。该期还有马哥对这个分类方法的评价,他认为“短绳攀登”这个说法就应该用来指狭义的短绳攀登,也就是向导用几米的短绳“拎”着客户走的做法。而我在写此文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了http://www.rescuedynamics.ca/articles/pdfs/Shortroping201.pdf这篇文章的影响,所以更倾向于把“用绳索连接但是不设置中途保护点”的情况都定义为短绳攀登。其实无须太过纠缠细节,关键是攀登者要理解各种不同方式究竟是怎么回事――速度如何、绳子[如果有的话]通过什么原理提供保护、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地形、攀登者的人数、能力、状态等]。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size=Medium]
攀登方式

严冬冬




同一次登山活动中,通常会用到许多种不同的攀登方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攀登方式,是登山者永远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路线的长度、海拔、难度、危险性和暴露感,攀登者的体能、攀爬能力、经验、操作能力和心态,以及攀登计划、目标、天气等。下面列出了登山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用到的五种攀登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安全性依次递增,速度则依次递减。选择攀登方式的最基本原则是,在安全性能够接受的范围内,选择速度最快的方式。




没有任何一种攀登方式是完美的,我们必须在安全性和速度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对于同样难度和长度的路线,可能你认为自己坠落的可能性足够小,可以全程采用无保护攀登,追求最快的速度,尽可能缩短暴露在危险中的时间,而我则认为坠落的可能性无法忽略,所以采用行进间保护的方式,牺牲一部分速度换取更高的安全性。我们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个人的自由选择,并且任何一种选择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消除这次攀登活动的危险性。例如,如果你在无保护攀登时意外发生坠落,结果很可能会是死亡,而如果我因为采用行进间保护而花了更多的时间,被暴风雪困在山上,最终的结果也可能会是死亡。每个攀登者只能各自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够把危险性降至最低的攀登方式。




有些时候,你和你的搭档会在“采用什么样的攀登方式”这一问题上发生冲突,有时这种冲突可以和谐解决,有时则会愈演愈烈,导致你们只能散伙。搭档之间的争执如何解决,并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但如果你和搭档在山上就攀登方式发生冲突,而又都想继续攀登的话,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更保守的攀登方式,也就是速度更慢、安全性更高的攀登方式。例如,如果我和你去攀登一条新路线,我认为某一段路段应该采用无保护攀登,你则认为需要使用绳子,我们两人就这一问题起了冲突,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把绳子拿出来系上。




登山者会采用的五种攀登方式:




无保护攀登(soloing),适用人数:不限


不采用绳索,完全没有任何保护的攀登,通常情况下速度比任何有保护的攀登方式都要快得多,但是一旦发生坠落,导致的后果也最严重。路线难度越高,无保护攀登带来的速度优势越小(因为对坠落的恐惧更大,所以攀登者受到的心理压力更大,要做出流畅连贯的攀爬动作也就越难),发生坠落导致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可能性则越大,所以无保护攀登只适合难度和危险性足够低的路线。当然,如果你追求的就是无保护攀登带来的心理挑战和恐惧体验,那又另当别论。无保护攀爬难度接近或达到个人攀爬能力极限的路线,会对攀登者的心理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那些能够完成这种攀登的顶尖攀登者,在心理调节和恐惧控制方面无不拥有相当程度的造诣。即使是无保护攀爬难度远低于个人攀爬能力极限的路线,只要坠落可能意味着死亡,就可能给攀登者造成远高于一般攀登活动的心理压力。




短绳攀登(short-roping),适用人数:2-3


也就是国内通常所说的“结组行进”。攀登者彼此之间用绳索连接,但是没有中途保护点的攀登方式。虽然名字叫“短绳攀登”(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说法),但是两人之间的绳子长度并不一定很短,甚至有可能采用整绳长,具体长度需要依路线情况(构成、难度、对绳子造成的摩擦等)和攀登者的情况(能力、习惯、攀登计划、身体状况、负重情况等)来确定。如果能够利用天然地形,保证任一名攀登者发生坠落时绳子会被挂住(例如在沿有突出岩石的刃脊攀登的时候,可以巧妙安排行进路线,让绳子会挂在岩石上),或是当一名攀登者发生坠落时,另一人能够及时拉住他,制止他的坠落(例如在冰川上的暗裂缝区行进时,只要绳子保持足够紧张,你就可以在你的搭档全身坠入冰裂缝之前拉住他),那么短绳攀登的速度仅次于无保护攀登,安全性并不比行进间保护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攀登方式。如果任一名攀登者发生坠落时,绳子不可能被挂住,另一人也不可能拉住他,那么任一人的坠落都会导致所有人的死亡,此时短绳攀登的速度和安全性都次于无保护攀登,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攀登者应视情况换用行进间保护、多段攀登等方式。

因为整理绳索和调整绳长都需要时间,所以在你有信心进行无保护攀登的路线上,也可以从一开始就跟你的搭档保持绳索连接,这样如果前方出现需要绳索保护的地形,就可以迅速切换到有保护状态。要采取这样的行进方式,你和你的搭档都必须对绳索操作足够熟练,尽量减少绳子对行进速度的影响。同时,你们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绳子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提供保护,什么情况下不能。不要因为绳子提供的“虚假的安全感”而影响判断。

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向导在带领经验和能力较差的客户攀爬难度和危险性不是很高的路线时,也常会采用无保护短绳方式为客户进行保护。这种情况下,无论客户在什么时候发生坠落,向导都必须要有100%的把握立刻用绳子拉住他。如果向导没有足够的把握,就必须换用更安全的攀登方式。

3人连接的情况比2人连接更复杂,对每一名攀登者绳索操作熟练程度的要求也更高。




行进间保护(running belay),适用人数:2人及以上(人数越少越好)


攀登者彼此之间用绳索连接,所有人同时行进,由领攀者沿途设置保护点,最后一名跟攀者沿途拆卸保护点,维持绳索随时通过2个以上保护点的攀登方式。速度介于短绳攀登和多段攀登之间,因为相比短绳攀登,行进间保护增加了设置和拆除保护点的环节,然而相比多段攀登,行进间保护则意味着所有人可以同时移动。通常采用整绳长,因为这样保护点的间距可以大一些,也就是在同样长度的路线上可以少设几个保护点,但在路线曲折导致绳子受到的摩擦非常大时,则应视情况收短绳长。行进时绳子尽量保持接近紧张的状态,这需要每一名攀登者主动调整自己的行进节奏,所以攀登者之间的交流必须足够顺畅。

领攀者发生坠落时,由第一名跟攀者的体重为其提供保护,情况与一般的先锋冲坠相差不大,只是因为绳子是直接连接到跟攀者身上,不会发生滑动,所以保护点受到的冲击力会略大一些。跟攀者发生坠落时,则会把在他上方的所有人都拉下来。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Petzl Tibloc或其他简易上升器,加在快挂上用来保证绳子只能向上移动,领攀者和第一名跟攀者之间随时至少有一个Tibloc,这样跟攀者的坠落不会影响到领攀者。




多段攀登(multi-pitch climbing),适用人数:每组2-3人


领攀者进行先锋攀登,完成一段绳距之后,再设置保护站或利用天然地形保护后面的1人或2人跟攀,等到所有人都完成这一段绳距之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攀爬下一段绳距。由于领攀者和跟攀者只能交替进行攀爬,所以速度比行进间保护要慢,但是在相同情况下安全性更高一些,适合更难更危险的路线。

多段攀登的一个极端是所谓的“交替保护”,即领攀者与跟攀者的攀爬能力相差较多时,领攀者在攀登过程中不设置中途保护点,一直无保护攀爬完整段绳距,再设置保护站或利用天然地形保护跟攀者上来。在攀登者觉得有可能可以成功进行滑坠制动,但又不敢采取无保护攀登的陡峭硬雪坡上,如果没有携带雪锥的话,交替保护是非常常见的攀登方式。短绳攀登可以随时方便地切换成交替保护。

另一个极端则是器械攀登(aid climbing),即攀登者的能力已经无法用“纯粹的”方式完成路线,必须借助保护器材借力的情况。在高山上,由于攀登者往往需要戴着手套,穿着高山靴甚至冰爪进行攀登,所以攀爬数字会比平时有所降低。当你意识到路线的难度已经超出了你的自由攀登能力范围时,是采用器械攀登继续向上,还是因为这种攀登方式不够“纯粹”而选择下撤,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器械攀登的速度最慢,如果攀登者不熟悉操作的话,在一段绳距上花掉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领攀者采取器械攀登完成一段绳距之后,跟攀者很可能需要用上升器或抓结进行沿绳上升,同时领攀者要拖拽装备,这些都会花掉更多的时间。




修路(fixed rope),适用人数:不限


负重运输量最大、速度最慢的攀登方式,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和非常长的时间。但是一旦修好了固定路绳之后,就不存在坠落的危险,除非攀登者犯下极其严重的错误。沿路绳行进对攀登者各方面的要求最低,心理压力最小,并且在已经修好固定路绳的路线上,攀登者的行进速度会超过上述所有的攀登方式。适合危险性(落石、雪崩、冰崩等)极低的路线,以及拥有大量资源和时间、攀登者能力参差不齐的大型队伍。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258

主题

4422

帖子

4440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4440
QQ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08:35:48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转载严冬冬的登山小文<登山,死亡与生存>

[size=medium]2010-03-22 | 登山,死亡与生存  
标签: 登山  杂谈      
原文地址: 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46684029.html

(继续贴小文,这篇跟之前的三篇一样都是去年9月在希夏邦马大本营写的,现在读来未免有点卖弄词藻的嫌疑,但我看待登山危险的态度确实就是这样的。本文发表于10年3月《山野》杂志,这里贴的基本是编辑之后的版本,只进行了少许改动。欢迎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登山,死亡与生存

    严冬冬

   

(这是一篇由登山的人写给登山的人看的纯灌水的务虚文章,不会涉及任何攀登事件与技术内容,其中的观点只表明了我自己的看法,你可以选择认同、否认或者无视这些看法。)

  “登山是一项具有内在危险性的运动,有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任何参加登山活动的人,都必须意识到这种可能性……”所有的攀登装备说明书,所有关于登山的书籍,几乎都会以这样的话作为开头。

  在我看来,这种危险性正是登山运动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像马拉松、铁人三项、超长距离越野跑、自行车拉力赛这样的运动,同样能把人的身体推向极限,相比登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像运动攀岩、抱石、街舞这样的运动,同样能让人体验到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也有其他一些极限运动是充满危险性的,像自行车DH,像自由式滑雪。然而,“危险性”在登山运动的整个精神内涵中所占的比重之大,是任何其他运动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让我们列举一些登山者最常遇到的危险吧。客观危险是指那些客观存在的危险,包括雪崩、落石、冰崩、暴风雪、急性高山病、冻伤、失温等;主观危险则是指那些由攀登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危险,包括坠落与滑坠、掉入冰裂缝、迷路、脱水、食物与燃料准备不足等。每一种危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危险彼此交互作用的。如果你太过专注于某一段高难度地形的攀登,就可能会忽视天气的变化,结果没能在暴风雪来临之前及时下撤,于是被困在山上,因空气的寒冷稀薄和食物、饮水和燃料的不足而陷入失温与肾衰竭,最终死亡。而如果你因为其他的因素(例如突然降临的狂风)而在攀爬时没能全神贯注,或是没能设好合适的保护点,则有可能因坠落而同时导致你自己与你搭档的死亡。

  在提到美国登月计划时,肯尼迪总统曾说过:“之所以我们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恰恰是因为它很难。”同样地,一名成熟的登山者之所以会走向高山,并不是因为他在山上可以一手掌握自己的安全,而恰恰是因为他需要面对无法预知、无法控制的危险。正因为我们在进山、攀爬、登顶和下撤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死,并且死亡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难以控制的,所以把这种可能性降到最低,在具有内在危险性的高山环境中生存下来,才是如此有趣、如此值得我们投入与付出的一件事。

  之所以说登山是一场生存游戏,就是因为你必须随时保持头脑清醒,避免犯错误而导致主观危险,让客观危险降临到你身上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危险越是巨大,越是迫切,我们就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生存下来。我们投入得越多,能够收获的就越多,这场生存游戏也就越有价值。假如失却了这一重意义,登山运动的精神内涵就跟旅游观光和运动攀岩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死亡与生存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彼此针锋相对的两个极端,我们的本性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既能得到尽可能接近死亡的体验,又不致于真的把命送掉。我们想要“深入龙穴,扯一把恶龙的尾巴,然后再全身而退”,因为这样才是最刺激、最爽的――尽管我们也有可能在恶龙喷出的火焰中化为灰烬。从一百二十层的摩天大楼上纵身跳下,之所以不像登山运动那样吸引我们,是因为那是必死无疑的,让我们没有任何生存的可能性。而在有着红绿灯、超市、急救车、饭馆和银行的城市里平淡地生活,之所以会令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感到无聊,让我们渴望再一次回到危险的高山上去,则是因为这样的生活太过偏于安全的一极,让生存――活下去,不要死掉――这件事情变得太过容易,而不再具有那么重大的意义。

  在山上,我们有时会遇到那种生死悬于一线的情况,有时则会因为我们自己经验和判断力的不足,把原本不那么极端的情况误以为是生死一线。无论是这二者中的哪一种情况,都会激发我们本能深处那种对生命的渴求和对死亡的拒斥。当我们意识到(或是以为自己意识到)自己真的有可能会死的时候,产生的那种恐惧是在任何其他情况下都体验不到的,而无论我们在这种恐惧的压迫之下做了什么――无论我们是能够控制它,利用它,把它转化为我们攀登的动力,还是为它所征服,所影响,做出不理智的、不好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只要我们最终活了下来,这样的经历都会成为无可替代的珍贵体验。这是内心层面上的涅磐重生:暴露在死亡的可能性之中,切身体会这种可能性,以及它带来的恐惧,然后再回到我们原先所熟悉的、更为安全的世界当中。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登山者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向高山,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体验的价值相对于生命灰飞烟灭的危险而言是值得的。

  并不是所有的登山者在走向高山的时候,都准备好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面对登山运动的危险和它所带来的恐惧。然而,你没有准备好,并不代表危险就不存在。登山运动史上从来都不乏商业登山队的客户在山上遇难的事例,这些人在走向最终要了他们命的山峰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他们会获得一种多么深刻的体验。当然,生命结束了,意识不存在了,体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是自由攀登者,在最初走向高山时也有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的危险,等到终有一天跟这种危险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时,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会因为恐惧的压迫而无法动弹,有人会在恐惧中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也有人会做出最恰当的判断,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和队友死亡的可能性。在危险中生存下来,回到安全的生活中之后,有些人会彻底远离高山,有些人会成为真正狂热的登山者,也有些人会继续先前的生活方式,仍然把攀登作为偶尔的消遣。一切都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自由。

  要做一名对自己和队友负责的登山者,就必须要意识到高山危险的存在,及其不可能完全为登山者所控制的特性。问自己,你究竟为什么要去登山?只是为了“登山”这个符号所携带的那重光环吗?只是为了向别人或者自己证明你的勇敢或者莽撞吗?只是为了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吗?抑或连你自己都没有弄明白登山的意义所在?你准备好了接受死亡的可能性吗?准备好了面对这种可能性带来的恐惧吗?知道了自己有可能会死在山上之后,你仍然会去登山吗?仍然会去追求那种涅磐重生的体验,那种只有在危险与安全的碰撞中才有可能获得的体验吗?或者,支持你去攀登的是侥幸心理,因为你认为危险发生的概率不高,这一次不大可能降临到你头上?认为你不会追求(对于你来说)真正极限的攀登方式与目标,所以危险性不会有那么大?认为与死亡的可能性相比,你能够从攀登中收获的那些东西――或许是荡涤灵魂的体验,或许仅仅是跟朋友喝酒吹牛的资本――确实具有足够的价值,值得你去冒这个险?

  无论你怎么想,无论你怎么选择,都是你自己的自由。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提醒你认真去想一想而已。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idea:   纵声长啸......忘掉世间一切痛苦悲哀   :idea:
转自严冬冬撰写的2篇登山小文 <安全性与安全感>、<安全与速度> soarrow 2010-03-03
很值得一看,能引起深思,,,所以强烈推荐。 soarrow 2010-03-03
已阅。提高个人基本功是王道。 花鼎 2010-03-03
能读懂,嘿嘿! badpig 2010-03-03
看了,写的不错,学习中! 清白 2010-03-05
又快攒够一次了... badpig 2010-03-05
哦,终于知道,我入贡嘎时遇到的是他及两个同伴. 邃蓝 2010-03-07
继续转载严冬冬的登山小文<攀登方式> soarrow 2010-03-08
继续转载严冬冬的登山小文<登山,死亡与生存> soarrow 2010-03-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