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743|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马背民族历史片断系列之——土尔扈特东归(趁机推荐一部好片——东归英雄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27: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历史故事
  土尔扈特部归来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恰逢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在远离祖国148年后重返祖国怀抱,可谓盛世欣逢盛事,这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史上实现完全统一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自斯,凡属蒙古之族,无不为我大清国之臣”。为了表彰土尔扈特部“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的英雄壮举,弘扬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乾隆亲撰御制,勒碑记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置于普陀宗乘之庙碑亭内,永志记念。普陀宗乘之庙修建初衷,原为褒奖宣慰前来庆贺乾隆六十寿辰及其母亲八十大寿的蒙藏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由此竟成为清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和对中华民族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庄严礼赞。
  
不堪战乱 远走他乡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十七世纪初叶,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厄鲁特各部人口增加,势力不同程度发展壮大。部族之间争夺汗位、牧场互相残杀的争战和内部争夺财产、属民的内讧纠纷时起。其间,准噶尔部迅速崛起,恃其强,称霸于厄鲁特诸部,攻掠喀尔喀蒙古,侵扰西藏地方,甚至外联沙俄,企图独占北方。沙俄也不断侵扰厄鲁特与之接壤部落,侵占属地,威胁索税,令入俄籍。当时,土尔扈特部人口较少,在准噶尔部的大肆吞并面前,不甘就范,曾与之发生冲突。1623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与众族长商议后决定,与其战乱内讧、自相残杀、遭受外侮,不如远走他乡,寻找生路。那时伏尔加河下游是一块无主之地,沙俄的势力尚未延深至此。和鄂尔勒克向厄鲁特联盟所推选出的新汗(蒙古称其君曰汗或汗王)图鲁拜琥(和硕特部)及众台吉说明迁徙的原因,遂率部众5万户离开世居的准噶尔盆地,西迁至地广人稀、水草丰美的伏尔加河下游的荒莽草原上,在那里建起自己新的家园。   土尔扈特部虽远居欧洲,但始终认同自己的祖国,尊重自己的民族,尊重中国王朝主权,不向沙俄称臣,顽强地保持着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喇嘛教),长期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时遣使回国表贡,并遵例到西藏、青海等地熬茶礼佛。清朝初年,厄鲁特蒙古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塔城),和鄂尔勒克率子书库尔岱青回来出席会盟,并参加修订《卫拉特法典》等政治活动。雍正三年(1646年),书库尔岱青赴藏熬茶期间,觐见了五世达赖。后又遣使进京,“奉表朝贡”。康熙年间,土尔扈特部仍“表贡不绝”。阿玉奇汗派人经由西伯利亚,历时两年抵达北京,向皇帝“表贡方物”以尽拳拳之心,延续隶属关系。并派出本部兵力赴阿尔泰山,协助清军阻堵准噶尔部叛酋噶尔丹归路,为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做出了贡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土尔扈特部派使者拜谒乾隆皇帝,报告遭受沙俄压迫情况及与俄关系只是表面“附之,非大皇帝有令,安肯为人臣仆”,表达“忠君”爱国之情。  
 而清朝统治者也无时不把羁旅海外的游子挂在心上。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两次遣使探望慰问土尔扈特部,满足了他们了解祖国政治、经济形势的愿望。祖国的关怀,加深了土尔扈特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以后重返祖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逢国大庆 不期而至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康乾盛世已逾百年,正值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间,经过长达70年的巩固国家统一的局部战争,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达瓦齐、阿睦尔撒那的分裂活动和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领土边界线,政治上呈现出国际和平、国内安定的局面。经济上,中国是当时条件下的世界强国。丝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发达,中国的工业占世界总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农业由于采取鼓励垦荒、降低田赋的政策,百年间全国耕地增加40%,全国人口增长到3.1亿。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方面,“因其教不易其俗”,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团结利用上层人物,恩威并施刚柔并用,文治武功分而治之,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成功地解决了强大的蒙古部族和复杂的西藏问题,真正做到了把所有民族地区直接置于朝廷管辖之下。清同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各民族空前团结统一,“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天朝上国”,享有领军海内外的无限风光。   
普陀宗乘之庙则伴随盛世应运而生,作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的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皇家寺庙全部建于康乾盛世。如果说此前修建的溥仁、普宁等6座寺庙多为用于记述康乾“慑之以兵”的“武功”,那么普陀宗乘之庙则是“怀之以德”、“文治”的集大成之作。随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最后一场平定天山南麓回部(维吾尔)大小和卓之乱战争的结束,北部、西北部边疆各族都已归化王朝,边疆稳定已数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又值乾隆母子寿诞,“今也,逢国大庆”。清为了进一步强化政治统治,实现“以教治心”的目的,把“刚直好勇”普遍信仰喇嘛教的内外蒙古、青海、新疆的蒙藏贵族牢牢控制在手里,推进国家统一和巩固王朝统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时4年半,耗银200万两,占地22万平方米,仿西藏布达拉宫法式建成山庄外庙群中规模最大的普陀宗乘之庙。庙址在避暑山庄外北面山岗,依山就势,气势雄伟。蓝天白云下,蔚为壮观的典型藏式红白台陡直壁立,台上殿顶金碧辉煌,煜煜闪光。它由40座佛殿、碉房组成,殿内供奉佛像、法器1.5万余件,佛光宝气,琳琅满目,庄严华美,富丽堂皇,普陀宗乘之庙集中体现了康乾盛世我国各民族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就在普陀宗乘之庙竣工之际,“而久入俄罗斯之土尔扈特……率全部数万人,历半年余,行万有数千里,倾心归顺”。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对乾隆王朝国庆的最好献礼。   
乾隆认为,土尔扈特部于是时归来,“诚有不可思议者……则实为天与人归,有不期然而然者……”实则不然。土尔扈特部回归,最根本的原因是土尔扈特人民认同、热爱自己的祖国。盛世召唤是土尔扈特人摆脱异族压迫,追求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原始驱动力。而宗教信仰亦即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东归的一个主要因素。若说是天意,则是土尔扈特贵族首领顺应民心,在关乎自己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做出正确选择,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规律,虽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缘起,十八世纪以后,沙俄势力不断向外扩张,对土尔扈特部的高压控制日渐益炽。政治上,迫使他们称臣。沙皇直接干预土尔扈特部汗位的继承,削去汗对部落决策机构“札尔固”的领导权。思想上,强迫土尔扈特人改变宗教信仰,改信东正教。经济上,大量移民哥萨克人抢夺土尔扈特的牧场。并对土尔扈特人课以繁重的赋税徭役,苦调兵丁。仅1768年至1769年沙俄对土耳其的第一次战争中,就强征大批土尔扈特人替俄充当炮灰,死者七八万,致使人口锐减。1770年,俄国欲再次向土尔扈特征兵万人,并无理要求把渥巴锡汗的独生子及部落首领的子弟送去彼得堡作人质。土尔扈特部人人忧惧,一片惊骇之声:“汗国的末日到了!”此刻土尔扈特人民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反抗沙皇压迫的斗争火山般爆发了。以渥巴锡为首的上层首领们密商决计,武装起义,脱离沙俄的黑暗统治,重返祖国,回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去。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冬十月,土尔扈特人民勇敢地举起武装起义反抗沙俄的旗帜。起义队伍袭击了俄军驻渥巴锡大帐的兵营,击溃阻碍他们东归的俄兵,焚毁了所有的帐篷船只,遗弃不能带走的粮食财物。年轻的渥巴锡汗率领部族老小33000多户、169000多人,驱赶驼队、羊群毅然决然地踏上东归之路。途中他们冲破沙俄军队、哥萨克骑兵和草原游牧民族的围追堵截,克服令人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在战争、饥饿、严寒、酷暑、疾病的摧残折磨下,约有10万人倒在路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6月,土尔扈特部众终于踏上自己的国土伊犁,结束了长达8个月的万里长征,这时只剩下不足7万人。“千里裹粮,士有饥色,况兵行万里乎”。他们风尘满面,形容枯槁,衣不蔽体,鞋靴全无。   

优恤赈济 妥善安置   
清对土尔扈特摆脱异族异教统治的悲壮爱国行动十分重视,迅速而妥善地做出安置。刚至伊犁,朝廷及时发放了临时救济米、茶,口给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用以柔怀远人,俾毋致失所”。拨出官银20万两,紧急动员了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等地各族人民以大量的物资供给土尔扈特部。采购羊皮袄51000多套,布61000多匹、棉花59000斤、毛毡帐篷400多具。出屯庾米麦41000多石,拨给官茶2万多封,使皆安居得所。为计之长久,休养生息,扶助土尔扈特人民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乾隆旨令,划拨土地、发放种子,从各地牧群中挑选有繁育能力的牛羊26.5万头让他们放牧饲养,连续8年免除赋税。直到1871年,国家百年未征土尔扈特部兵丁。  
 同时,对渥巴锡等首领隆重接见封爵赏赐。朝廷特派六百里加急驰递乾隆皇帝敕书,晓谕渥巴锡等首领:“闻厄鲁特(土尔扈特)等,受朕重恩,带领妻子远来投顺,甚属可悯。理宜急加抚绥,遣大头人来京入觐,但念尔均未出痘(天花),京城暑热,甚不相宜。避暑山庄凉爽,如九月中旬可到彼处,即带领前来。否则俟明年临幸时,再来入觐,朕务与策凌、车凌乌巴什(前归附的杜尔伯特部首领)一例施恩。”接旨后,渥巴锡等贵族首领即刻动身前往承德觐见乾隆皇帝。九月初八行至木兰围场伊绵峪与正在行围打猎的乾隆皇帝会见。乾隆举行盛大宴会款待渥巴锡一行,用蒙古语问询回归经过,对土尔扈特人民表示极大的关切,命随围观猎3天,并邀渥巴锡一行随驾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普陀宗乘之庙落成庆典,渥巴锡呈献明永乐八年汉篆玉印一颗,以示归附诚意。土尔扈特部的二号首领、渥巴锡的堂侄策伯克多尔济向皇上敬献一匹异域骏马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清根据土尔扈特部各首领原有地位的高低,对朝廷效忠的程度以及东归过程中的功劳大小和归来后所剩属民的多少,分封爵位,予以赏赐。在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举行了隆重的接见仪式,并颁布了封赏谕旨,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意为英武勇敢的汗),其余分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各等公,并赏黄马褂、黄辔头等。另根据他们的爵位等级,赐给相应的顶戴冠服。多次赐宴避暑山庄,观灯焰,看火戏,并邀渥巴锡一行参加了由章嘉国师主持的普陀宗乘之庙落成典礼盛大法会。   
由于清朝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人民非常满意,从而进一步密切了清朝统治集团同厄鲁特蒙古人民的关系,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土尔扈特人民仍被安置在故居准噶尔盆地一带,后来,他们为维护边疆各民族团结,发展当地畜牧业生产作出了贡献。1775年渥巴锡因病去世,临终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衍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其维护民族团结统一明心可鉴。特别是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境地时,新疆各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与侵略者和分裂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协同清军消灭了阿古柏反动势力,挫败了沙俄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土尔扈特部的子子孙孙都站在反侵略斗争的前线,建立了不朽功勋。

取文自百度网等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23.jpg (176.32 KB, 下载次数: 5)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37:24 | 只看该作者

乾隆皇帝御笔《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始逆命而终徕服,谓之归降;弗加征而自臣属,谓之归顺。若今之土尔扈特,携全部,舍异域,投诚向化,跋涉万里而来,是归顺非归降也。西域既定,兴屯种于伊犁,薄赋税于回部。若哈萨克,若布鲁特,俾为外圉而羁糜之。若安集延、若拔达克山,盖称远徼而概置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朕意亦如是而已矣。岂其尽天所覆,至于海隅,必欲悉主悉臣,为我仆属哉?而兹土尔扈特之归顺,则实为天与人归,有不期然而然者,故不可以不记。

土尔扈特者,准噶尔四卫拉特之一,其详已见于准噶尔全部纪略之文。溯厥始率,亦荒略弗可考。后因其汗阿玉奇与策旺不睦,窜归俄罗斯,俄罗斯居之额济勒之地。康熙年间,我皇祖圣祖仁皇帝,尝欲悉其领要,令侍读图丽琛等,假道俄罗斯以往。而俄罗斯故为纡绕其程,凡行三年又数月,始反命。今之汗渥巴锡者,即阿玉奇之曾孙也。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入质。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自去岁十一月启程,由额济勒历哈萨克,绕巴勒喀什诺尔戈壁,于今岁六月杪,始至伊犁之沙拉伯勒界,凡八阅月,历万有余里。


先是朕闻有土尔扈特来归之信,虑伊犁将军伊勒图一人,不能经理得宜。时舒赫德以参赞居乌什,办回部事,因命就近前往。而畏事者,乃以新来中有舍楞其人,曾以计诱害我副都统唐喀禄(唐喀禄于戊寅四月,偕厄鲁特散秩大臣和硕齐率兵追捕逸贼,至布古什河源,射舍楞弟劳章扎布,扑而擒之。既而舍楞至,称欲投诚,请释其弟。唐喀禄虽许而疑其诈,欲先擒舍楞,和硕齐云:擒之无益,不如招之使降。越日,舍楞诡称欲入觐,且携众至。唐喀禄益疑之,和硕齐复言,彼畏我兵威,不敢动移,曷亲莅抚谕之?唐喀禄信其言,从数人往,既至,和硕齐劝各解鞍去橐鞬,俄倾变作,唐喀禄遂遇害,和硕齐即降贼,寻擒获伏诛。舍楞乃窜入俄罗斯境)。因以窜投俄罗斯者,恐其有诡计,议论沸起。古云:受降如受敌。朕亦不能不为之少惑,而略为备焉。然熟计舍楞一人,岂能耸动渥巴锡等全部?且俄罗斯亦大国也,彼既背弃而来,又扰我大国边界,进退无据,彼将焉往?是则归顺之事十之九,诡计之伏十之一耳。既而,果然,而舒赫德至伊犁,一切安讯。设侦、筹储、密备之事,无不悉妥,故新投之人,一至如归。且抡其应入觐者,由驿而来,朕即命随围观猎,且于山庄宴赉,如都尔伯特策凌等之例焉。

夫此山庄,乃我皇祖所建,以柔远人之地。而宴赉策凌等之后,遂以平定西域,兹不数年间,又于无意中不因招致,而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之事。自斯,凡属蒙古之族,无不为我大清国之臣。神御咫尺,有不以操先券,阅后成,惬志而愉快者乎?予小子所以仰答祖恩,益凛天宠,惴惴焉,孜孜焉。惟恐意或满,而力或弛。念兹在兹,遑敢自诩为诚所感与德所致哉?或又以为不宜受俄罗斯叛臣,虞启边衅。盖舍楞即我之叛臣归俄罗斯者,何尝不一再索取,而俄罗斯讫未与我也。今既来归,即以此语折俄罗斯,彼亦将无辞以对。且数万乏食之人,既至边界,驱之使去,彼不劫掠畜牧,将何以生?虽有坚壁清野之说,不知伊犁甫新筑城,而诸色人皆赖耕牧为活。是壁亦不易坚,而野亦不可清也。夫明知人以向化而来,而我以畏事而止,且反致寇,甚无谓也。其众涉远历久,力甚疲矣。视其之死而惜费弗救,仁人君子所不忍为,况体天御世之大君乎?发帑出畜,力为优恤,则已命司事之臣(土尔扈特部众长途疲顿冻馁,几不能自存。因命舒赫德等分拨善地安置,仍购运牛羊粮食,以资养赡,置办衣裘庐帐,俾及御寒。并为筹其久远资生之计,今皆全活安居,咸获得所)。兹不赘记,记事之缘起如右。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26.jpg (69.88 KB, 下载次数: 0)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39:31 | 只看该作者

土尔扈特部历史和西迁、东归路线图

历史记载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  
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编辑本段部落祖先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史集》第297页。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erle(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ougu),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
编辑本段土尔扈特部名称的由来和涵义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每一个民族都由部落形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他的名称和涵义,弄清他的名称和涵义的由来,有利于阐述部落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的历史。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   “斡亦剌惕”(Oira或oirai)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Oir?a)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的含义(《元朝秘史》卷十);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亚细亚历史字典》卷二)。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这不仅从语义上来解释,语源“oi”作“森林”解释。Ara作“民”解释,合成语为“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元末译文证补》四)。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Oi)——“林木森林”——加“阿拉特”(ara)——“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
编辑本段称呼
  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8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禹尔梅克”,这些都是汉语的音译。“卡尔梅克”这一名称,是巴什基尔人看到伏尔加河沿岸来了一群游牧民,惊呼为卡尔梅克,按巴什基尔语(alm.almn),其意为“迁移者”、“迁涉者”、“流浪者”、“西迁者”。这一词意,均被汉、俄、蒙文史学者直译。据帕拉斯的说法,是“留下”“留下来的人”之意,是根据民族词源学(动词)卡尔马克(ma)即留下之意,它似乎表示那些留下的信仰佛教的土尔扈特人,以区别于那些皈依东正教的土尔扈特人((东方文献编辑部主编《巴托尔德文集》第五卷,第538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8年版。))。
编辑本段另一层含义
  还有一层意思是:1628年后和鄂尔勒克领导土尔扈特部落西迁至伏尔加河沿岸定居,一些人思乡心重,暂时回了准噶尔盆地。“留下”、“留下的人”就是指当时定居的土尔扈特部落,而没有回准噶尔的部落人。据伯希和《卡尔梅克历史评注》第一节《给卡尔梅克人起的各种名称》一文中费舍尔的看法,卡尔梅克是“高帽子”的意思;文森认为,之所以如此称呼卡尔梅克人,是因为他的头上的帽子高高隆起,有高帽子的意思。
编辑本段“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
  对于“卡尔梅克”一词的使用范围,科特维奇在他写的《有关17—18世纪对土尔扈特人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中提出:在俄国和外国的档案材料中,常使用三个术语来表示俄国的卫拉特人:“土尔扈特”出自蒙文史料;“卡尔梅克”出自俄文史料;“客列亦惕卫拉特”出自中国汉文史料。据布莱特耐德尔的说法:“卡尔梅克”一词,在1398年已为人知晓,“留下”、“留下的人”的词意,似乎是表示那些异教徒卫拉特人,以区别于皈依伊斯兰教的东干人。而“卡尔梅克”这个词以后表示那批住在伏尔加河、顿河、乌拉尔河一带的卫拉特人,已习惯于“卡尔梅克”这个名称,而遗忘了古名——卫拉特、客列亦惕、土尔扈特(伊·亚·兹特拉金著《准噶尔汗国史》第5页,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编辑本段不同的看法
  土尔扈特一词的语源、含义,蒙古史的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都在努力发掘充足的历史涵义和语言依据,因此,“土尔扈特”一词的确切含义有待于深入研究。
编辑本段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   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的体制是汗王决定一切,在汗王之下有个叫扎尔固的机构。俄国政府要改组扎尔固,并把它的权力上升到和汗王一样,在权力上,对汗王渥巴锡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从经济上,沙俄政府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意味着土尔扈特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文化方面来说,土尔扈特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沙俄政府迫使他们信仰东正教,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绝对不能接受。   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目的就是控制土尔扈特人,一切听沙皇指挥,叫你向东,不能向西,叫你去打仗,你就得上前线。18世纪,沙俄帝国竭力控制出海口。随着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战争越来越多,其中跟土耳其就打了很长时间。俄国当时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作为俄国的军队跟土耳其打,战争中间土尔扈特的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这个战争打了21年,土尔扈特每次比如说去上10万人,几乎打仗回来就一、二万人,当时土尔扈特人说,如果再这么打下去的话,土尔扈特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尔扈特强盛时期,他们的汗国与沙俄地位是平等的,沙俄强大以后,要求他们俯首称臣。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在这样的形势下,土尔扈特人,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在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就决定要东归故土。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那里的草原、牧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撒下了他们的汗水。马上要放弃那块土地,说走就走,在老百姓中也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想通的。   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   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用他们的话说:到东方去、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寻找新的生活。   渥巴锡率领一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断后。他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制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这种破釜沉舟的悲壮之举,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将一去不返,同沙俄彻底决裂的决心。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认为,让整个部落从她的鼻尖下走出国境,这是沙皇罗曼诺夫家族的耻辱,她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由于土尔扈特人是赶着牲畜前进的,来不及把散布在广阔原野上的队伍集中起来抵抗,九千名战士和乡亲壮烈牺牲。东归队伍必经的一个险要山口,是奥琴峡谷。一支庞大的哥萨克骑兵抢先占据了这个山口。面对强敌,渥巴锡镇定指挥:他组织五队骆驼兵从正面发起进攻,后面派枪队包抄,将哥萨克军队几乎全歼,为牺牲的九千名同胞报了仇。 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土尔扈特人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土尔扈特人由于战斗伤亡、疾病困扰、饥饿袭击,人口大量减员。有人对能否返回祖国丧失了信心。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及时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消息,事前清政府一点也不知道。土尔扈特人无法和清政府沟通,更不可能得到清政府的任何援助。英勇的土尔扈特人,仍然只有再次抖擞精神,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走去。   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 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清朝朝廷中引起了争论,是把他们挡回去,还是把他们接回来意见不一致。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   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实现了东归壮举。 根据清宫档案《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就是说,约有八、九万人牺牲了生命。   在五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了祖国西陲边境伊犁河畔。 当时任伊犁将军的伊勒图,派锡伯营总管伊昌阿等官员在伊犁河畔迎接刚刚抵达的渥巴锡、舍楞等人。不久,渥巴锡随伊昌阿到伊犁会见参赞大臣舒赫德,舒赫德向渥巴锡转达了乾隆的旨意,让渥巴锡等人在秋高气爽时节前往避暑山庄面见乾隆皇帝,并转交了乾隆皇帝颁给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的敕书。乾隆的敕书是用满文和一种古老的蒙古文字托忒文写成的。这份敕书充分表达了乾隆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不久,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避暑山庄。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民。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及《满文录副奏折》都有详细记录。   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指派官员勘查水草丰美之地,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最后确定的游牧地为“渥巴锡所领之地”,也称旧土尔扈特,分东西南北四路,设四个盟,各任命了盟长,舍楞所领之地,称新土尔扈特,舍楞为盟长;还有和硕特恭格部,下设四个旗,恭格为盟长。   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 中外很多学者,都赞颂土尔扈特人民,重返祖国的英雄壮举。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编辑本段现存人数状况
  现存的土尔扈特人在国内(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北疆一带)约有10万人(截止2000年时),国外也有一些在瑞典、卡尔梅克共和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约有8万人(截止2000年时)。

取自百度网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28.jpg (42.31 KB, 下载次数: 14)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1:46:09 | 只看该作者

土尔扈特在俄罗斯的遗部后裔——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留下来的人)

卡尔梅克共和国(英文:Respublika Kalmykiya、俄语: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лмыкия、卡尔梅克语:ХальмгТа ч)属俄罗斯最贫穷共和国之一。是欧洲惟一信仰佛教的地区,讲卫拉特蒙古语。位于里海沿岸低地的西部,东部与里海濒临,从北到南跨度是640公里,从西到东跨度是480公里。其南部与达吉斯坦共和国接壤,西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和罗斯托夫州,北接伏尔加格勒州,东接阿斯特拉罕州。 共和国的大多数领土处在半沙漠地区,地表水极少。其里海沿岸地带属低地沼泽地带。

自然资源
  卡尔梅克共和国矿藏资源主要有石油矿、天然气、盐矿和建筑用材料,但淡水资源匮乏。     

领土及行政区划
  卡尔梅克共和国领土面积是7.61万平方公里。行政单位数量为13个区、1个直辖市、两个区属市、5个市镇、99个行政农庄。   卡尔梅克共和国首府是埃利斯塔市(英文:Elista;俄文:Элиста),该市建于1930年,从莫斯科市到埃利斯塔市的距离为1836公里。   区属城市有:   戈罗多维科夫斯克市(英文:Gorodovikovsk;俄文:Городовиковск),1971年建市,属戈罗多维科夫斯克区;   里海市(英文:Caspian;俄文:Каспийское),1963年建市,属里海区。
人口
  2003年卡尔梅克共和国共有人口307,900人。其中城市人口129,539,约占共和国总人口的44.3%。农村人口为 162,871,约占总人口的55.7%。人口平均年龄为33岁。家户总数为90,464 ,家庭成员数为289,816。卡尔梅克共和国主要居民是卡尔梅克人。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居住着约14.6万卡尔梅克人,占卡尔梅克共和国人口总数的45%。

卡尔梅克人还居住在阿斯特拉罕州、伏尔加格勒州、罗斯托夫州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卡尔梅克人都是喇嘛教教徒。除卡尔梅克人外,共和国内还生活着约12万的俄罗斯人,占人口总数的37%;8000喀山人,占2%;约8000达尔金人,占2%;1万车臣人,占2.6%;以及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鞑靼人。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西南端的里海之滨,其人口的一半为蒙古血统的卡尔梅克人,他们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并信奉藏传佛教。

历史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人分四部:和硕特(K hoshut)、准噶尔(Dzungar或Jungar)、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Torgut),后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汗后人,并征服花拉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克移营至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表示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中国皇帝都继续保持联系。

  后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其征兵用于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激起了土尔扈特人的反抗,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握巴锡(阿玉奇的孙子)率领下东归故土,遭俄军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其他未能东归的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

1920年成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43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消,1957年重设自治州,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29.jpg (23.2 KB, 下载次数: 9)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49:02 | 只看该作者

末代公主回顾蒙古土尔扈特部传奇史-附满琳造访卡尔梅克共和国照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满琳唯一的期望就是摆脱“土尔扈特末代公主”这个身份。多年以后,当历史学者马大正找到满琳,让她回顾自己家族近百年的悲剧命运历史时,这个继承了东归汗王渥巴锡血脉的末代公主像是被一股电流激醒。一瞬间,一百年来凝聚在这个家族的苦难和荣誉在她心底渐次清晰起来。

1983年,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备受出身问题困扰的满琳终于过上了渴望已久的百姓生活。此时的她刚刚调入空军指挥学院,成为这所学校第一位女教官,丈夫是空军总医院的骨科大夫,三个女儿也健康活泼,一家人幸福而平淡。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社会科学院的历史学者找上门来,希望了解土尔扈特末代汗王的家族史,他就是后来颇具声望的边疆史学家马大正。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研究土尔扈特历史,马大正已经跑遍了新疆土尔扈特人聚居区,是国内最权威的土尔扈特专家。

由于时间久远,马大正对第一次见到满琳的具体情景已经记得不太清晰,但有一点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就是这位土尔扈特部族的末代公主似乎并不太愿意触碰自己的家族往事。“她似乎在躲避什么?”马大正心里结下了一个问号。

让马大正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土尔扈特末代公主的身份,让满琳从小到大饱受困扰,这样的贵族出身带给满琳一家的除了灾难还是灾难,以至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满琳唯一的期望就是摆脱自己的这个身份。

逃不出身份的牢笼

事实上,虽然是卫拉特蒙古(西蒙古)唯一的汗王公主,但满琳快乐的记忆并不多。1950年,还是满琳在上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历史问题”被捕入狱,虽然就在前不久,她还是一个为新疆“和平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

由于父亲常年患病,母亲的入狱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顿。这个“公主”前所未有地遇到了生计问题,如果不是一位曾经的王府厨师出手相助,满琳一家恐怕很难熬过那段艰难岁月。

饥饿已让满琳备受煎熬,更加难以忍受的则是这个公主身份带给她的屈辱感。每天晚上,总有几个粗鲁的男人跑到她的家里,大声辱骂她是蒙古汗王的公主,是万恶的“阶级敌人”,甚至强迫满琳和他们交往,遭到拒绝后,还振振有辞地骂:“你这个王爷的公主,还想门当户对吗?”

公主身份传开后,在上学路上,满琳会时不时的受到各种各样的人的恐吓和骚扰。她再也无法忍受下去,她想逃离这里,躲到陌生人中间,将自己的公主身份永远抛开。

她写信给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在他的帮助下,满琳得以来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在这里,学校实行供给制,所有学生都穿同样的服装,文具书本都统一发给。满琳第一次有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平等感。

但这样的感觉却并没有持续多久,高中毕业,许多同学都被保送上了军校以及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但品学兼优的满琳却被告知,因为出身问题,她没有资格申请这些学校。不仅如此,当初恋男友获准到苏联留学后,校长找到满琳,要求她与初恋男友断绝关系,理由很简单——“你的出身、社会关系都会影响他的政治前途”。

面对残酷的现实,满琳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她只能强忍悲痛和恋人分手。从此以后,每到命运的重要关头,出身问题总会跳出来,成为满琳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此时,她常常会有一种无助感,不知道该去埋怨谁。她甚至希望自己从来就没有出生在满汗王府中,而是像普通的女孩子一样,静静地成长。但她知道,担负在父母亲身上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自己少,甚至还要更加沉重得多。

命运多舛的满汗王

从满琳记事开始,父亲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他躺在一张病床上,满脸浮肿,胡子很长而且是满脸胡须……目光中流露出恐惧、惆怅的眼神。”这就是满琳记事后第一眼见到的父亲。

那时候,他刚刚出狱,面对泪流满面的妻子儿女,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回到六道巷的家中,满琳时常看见父亲在夜深人静时,站在窗前大声喊叫,“他的手高举,头扭来扭去,非常痛苦,声音很凄惨。”

这个疯疯癫癫的男人,就是土尔扈特历史上著名的汗王,一个几乎改变整个土尔扈特部落命运的首领——满楚克扎布。

满楚克扎布诞生的1915年,正是土尔扈特部落最困难的时候。一百多年来,清王朝对东归的土尔扈特一直心存戒备,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并禁止其拥有常备武装。及至土尔扈特后来遭遇两次大规模的灭族之灾——1866年“热西丁宗教仇杀”和1872年“阿古柏入侵”时毫无抵抗能力,部族人口丧失大半。即使经过30多年的恢复建设,辛亥革命前夕,土尔扈特汗王统辖的旧土尔扈特“各部人口仍不及1861年的一半”(《焉耆乡土志》),开垦耕地不足原来的百分之五,人民生活相当贫困。

清朝灭亡,新疆孤悬塞外,强俄逼视,英人窥伺;中央政府鞭长莫及,自顾不暇;地方多民族、多宗教,矛盾频生;新疆顿时成了各路军阀、民族武装和外国侵略者的角逐场。

地处新疆中部的土尔扈特部要在这样混乱而复杂的夹缝中生存,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以武力保卫自己的家园。辛亥革命后,满楚克扎布的父亲布彦蒙库汗王组建了一支骑兵团。蒙古骑兵历来骁勇,这支强大的武装,很快就成为新疆第一任都督——杨增新拉拢和利用的目标。作为前清遗老,杨增新非常清楚这样一支武装对新疆的意义。

在历史边缘沉寂多时的土尔扈特汗王家族,又逐渐卷入新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1917年,布彦蒙库汗王在复杂的内部斗争中死于非命,满楚克扎布继承汗位,被称为“满汗王”。由于满汗王继位时尚不满两岁,他的叔父五世生钦活佛成为摄政王。

客观上讲,是生钦活佛造就了后来的满汗王。他亲自指挥蒙古骑兵征战天山南北。为了提高蒙古骑兵的作战能力,他招募富有经验的俄国骑兵教官达希和沙莫洛夫,对骑兵团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十几年后,这种科学的训练造就了一位杰出的骑兵将领——满汗王。不仅如此,生钦活佛当政时期进行了多项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同样深刻影响了逐渐成长起来的满楚克扎布,使他形成开放、积极的性格。

但是,这支强大的骑兵最终却为生钦活佛招来杀身之祸。1928年杨增新被手下刺杀,金树仁接掌新疆政权。1932年,金树仁连下十几道命令,要求生钦活佛出兵镇压哈密小堡村农民起义,遭到拒绝。金树仁生性多疑,又是靠兵变起家,眼看土尔扈特的骑兵如此强大又无法为己所用,害怕有朝一日土尔扈特部族叛乱,于是将生钦活佛于4月13日秘密杀害。

叔叔的被害给了17岁的满汗王很大的打击。此时,他刚刚因作战英勇升任蒙古骑兵师师长。不过很快,一年以后,金树仁倒台,新疆落入新军阀盛世才手中。相比前任金树仁,盛世才更老谋深算,心中早已掂量出土尔扈特部族的力量。强大的蒙古骑兵师再次成为被拉拢的对象,盛世才提升满汗王为焉耆警备区司令,授中将军衔——这应该是新疆近代史上最年轻的中将。

凭借强大的武装护佑,土尔扈特部落再次在军阀政权的更迭中立足。身为土尔扈特汗王,满楚克扎布虽然常年带兵打仗,但却更加关注自己部落的发展。1934年,他用王府的财产和妻子乌静彬的嫁妆创办了卫拉特蒙古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小学——汗王府蒙古小学。满汗王夫妻捐资助学的善举引发了土尔扈特人兴办学校的风尚。

正当满汗王踌躇满志,准备继续叔父生钦活佛未竞的改革事业时,1934年,盛世才力邀满汗王担任新疆省政府顾问以及新疆反帝会副委员长。次年,二十岁的满汗王携妻子儿女前往省会迪化。

然而,年轻的满汗王低估了政治的风险,当年叔父的被害似乎也没让他记住教训。他天真地以为盛世才是真的赏识他的才华而重用他,因此大展拳脚,不仅在部落内部努力推进现代化,而且积极参政,甚至与反对盛世才的张培元等人也交往甚密,渐渐为盛世才所忌惮。而满汗王与苏联人的亲近,更让盛世才坐立不安——土尔扈特蒙古骑兵的力量本来就已经很强大,若再加上苏联的支持,无疑会对他本就不甚牢固的政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金树仁也好,盛世才也罢,都不过是拿土尔扈特的力量作为自己的一个砝码,维系政权天平上的微妙平衡;一旦发现这个砝码有向另一方倾斜的可能,就会马上毫不犹豫地毁灭它。作为土尔扈特的领袖,满汗王注定逃不脱与他叔父生钦活佛一样的悲剧命运。

1937年10月12日,女儿满琳降生不过三四个月,满汗王就被盛世才污蔑为“托派阴谋叛乱者”逮捕入狱。二十二岁的满汗王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刑罚,最后被注射了破坏神经的毒液,造成精神失常。这就是7年以后满琳所见到的那位疯疯癫癫的父亲。

果敢的王妃

满琳父亲入狱后,母亲乌静彬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乌静彬是东蒙喀喇沁扎萨克和硕亲王贡桑诺尔布的女儿,十七岁嫁到土尔扈特汗王府。初到满汗王府的乌静彬不过是一个相夫教子的普通妇女,虽然出身恭王府,因为生母是丫鬟,乌静彬却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联共党员王宝乾夫妇。在他们的影响下,乌静彬决定走出峡谷,到迪化女子中学读书。

丈夫被捕,乌静彬成为土尔扈特人唯一的希望。

然而,摆在乌静彬面前的是一盘没有生机的死局。蒙古骑兵师被盛世才解除了武装,土尔扈特人失去了逐鹿天山的力量。两年后,他下令撤销旧土尔扈特南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长公署,满汗王在土尔扈特的行政权被彻底解除。

失去自己的武装力量,土尔扈特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在盛世才的重压下,重建一支蒙古骑兵已经没有可能。而失去行政权的汗王府也无法再继续推行改革。经过深思熟虑,乌静彬找到了一条既不触犯盛世才,又能发展土尔扈特的道路——自己出资创办新式学校。

事实上,这也是柔弱的土尔扈特王妃能够为自己的部众做的唯一的事情。1941年开始,乌静彬先后创办了10余所蒙古族学校,为土尔扈特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1944年,盛世才在各方压力下离开了经营数十年的新疆,新疆的政治格局更显复杂。为了确保南疆门户焉耆安定,保证南北疆的畅通,一直对新疆疏于掌控的国民党,再次把目光投向新疆唯一的蒙古汗王——满汗王。

此时,乌静彬又一次成为了聚焦点。这位柔软的王妃再一次看到了提高部族地位的机遇。她上书蒋介石,恢复盟长公署,由中央拨与贷款,发展蒙族经济;拨给文教经费,建设学校,提高蒙族文化。

但这些想法在抗日战争后的动荡局势下,无疑只是一纸图画。尽管蒋介石亲笔批文“请张治中照地方具体情况办理”,她提出的要求,也大多被各级官员虚与委蛇。只有无关痛痒的盟长公署制,在努力争取了两年后得以恢复。1947年,国民政府任命满楚克扎布为旧土尔扈特南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盟长,乌静彬为副盟长,主持行政事务。

尽管只是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副盟长,乌静彬依然开始为土尔扈特的未来开始筹划,她甚至请来了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徐洪烈,对土尔扈特的辖区进行长期规划,设计一系列发展经济、教育、工业的计划。

1949年9月,当西北解放军逼近新疆时,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作为左右土尔扈特部族命运的王妃,乌静彬将手中的权力转交给了新政权。

追寻祖先的足迹

历尽数百年沧桑的土尔扈特部族终于真正有了休养生息的时光。但满汗王一家却在大时代的风潮下失去了平静。先是满琳的母亲入狱,然后又是无休止的审查。已经疯癫的满汗王最终没有逃脱造反派的折磨,被活活饿死。

为了保护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满琳在那样的大风潮中谨慎地保持着与母亲的距离。每当母亲跟她讲述祖先的故事,她总是拒绝倾听,任凭母亲将这些记忆带进坟墓。

多年以后,当历史学者马大正找到满琳,让她回顾自己家族近百年的命运时,这个继承了东归汗王渥巴锡血脉的末代公主像是被一股电流激醒。一瞬间,一百年来凝聚在这个家族的苦难和荣誉在她心底渐次清晰起来。

马大正走后,她疯一般搜求有关土尔扈特的所有历史书籍,一次次回访自己的故乡,走访一切可能了解土尔扈特历史的学者、老人,整天泡在第一历史档案馆,逐字逐句地抄写清宫档案中的土尔扈特资料。

1992年,还未到龄的满琳提交了退休申请,她要完成一部有关土尔扈特的史书。为了更多了解祖先的经历,她甚至远赴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1997年6月11日,当从莫斯科飞往卡尔梅克共和国首府埃利斯塔的航班掠过伏尔加河流域时,满琳禁不住透过舷窗向下看去——无边无际的碧绿覆盖着辽阔的大平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好一片富饶的土地啊!这就是祖先们生活了150多年的地方!

然而,飞机并没有降落,穿越伏尔加河下游地面的绿色逐渐消失,最终变成一片黄灰底色中斑驳的绿色点缀。邻座的旅客告诉满琳,这里就是卡尔梅克共和国,前方就是埃利斯塔。埃利斯塔!满琳忽然醒悟——那不就是蒙古语中沙漠的意思吗?这些原在伏尔加河西岸的蒙古同胞怎么会来到这片寸草不生的地方?二百多年以来,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折磨?一连串的疑问在满琳的脑海里不断回旋。

飞机降落在埃利斯塔机场,第一次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满琳很快便找到了故乡的感觉。苗条婀娜的蒙古族少女,身穿古朴典雅的民族服装,手捧鲜花簇拥而来。她们献上洁白的哈达,端上了香醇的奶茶和黄澄澄的油炸面食,欢迎的人们唱起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

那情景,让满琳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巴音布鲁克草原。还是在她童年的时候,家乡的牧民们也常常在敖包前载歌载舞,迎接远方的来客。一瞬间,历史似乎穿越了无数沧桑。

土尔扈特东归

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代,他们又决心返回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帝国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首先是政治,土尔扈特本在汗王的下设机构扎尔固,沙俄却要改组扎尔固,削弱汗王的权力;经济上,沙俄让大量的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不断缩小土尔扈特的游牧地;文化上,沙俄政府迫使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人该信东正教。另外,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不断征用土尔扈特的青壮年上战场,使土尔扈特的人口急剧减少。综述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土尔扈特的命运,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考验和选择。

在1767年,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决定要东归故土。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秋(公元1770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

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

土尔扈特东归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圣彼得堡。沙皇俄国女皇叶卡德林娜二世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骑兵,去追赶东去的土尔扈特人。同时采取措施,把留在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土尔扈特人严格监控起来。

在渥巴锡汗的统率下,16万土尔扈特人途中打退了俄国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疾病和沙漠,历时近半年,行程万余里,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于1771年7月20日回到祖国境内,全民族仅剩6万多人。

未能东归的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东归时,伏尔加河西岸的两万多蒙古同胞被留在了俄国。二百多年来,他们和东归的部族一样,在历史的潮流中跌宕起伏,历尽沧桑。

1771年,土尔扈特的领袖渥巴锡率领部族冲破重重困扰东归。但在伏尔加河西岸的蒙古部落因河流尚未封冻未能成行。当时有4700帐,其中有杜尔伯特部落10000多人,土尔扈特部落8000多人,和硕特部落3000多人,他们被统称为卡尔梅克人(留下来的人)。

尽管渥巴锡率众东归后,蒙古部落的势力大大降低,但卡尔梅克人摆脱奴役,回到东方故土的努力却没有就此停息。

流产的计划

渥巴锡走后,以杜尔伯特部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部台吉杨德克、土尔扈特部台吉阿沙尔瑚为首的卡尔梅克领袖们悄悄制订了新的东归计划,准备冬季到来的时候举事。然而,由于事机不密,这一消息最终传到了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耳中。

1771年10月19日,叶卡特琳娜二世紧急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务厅直辖管理,省长作为最高监督。同时,俄国政府还选派了一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面对强大的俄国武装,卡尔梅克人不得不暂时放下集体东归的计划。

东归计划被瓦解了,卡尔梅克人内心对东归的渴望却没有破灭。这一点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也心知肚明,赶紧着手强化对卡尔梅克人的统治。第二年,俄国在卡尔梅克管理处又下设了札尔固法庭,由3个主要部落——土尔扈特部落、和硕特部落和杜尔伯特部落推选3名代表组成,按古代的卡尔梅克人法典和法规审理,法庭裁决由省长批准。表面是尊重卡尔梅克的传统,实际上剥夺了卡尔梅克人的司法自主权。

不仅如此,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还把鼓动群众回归的3大部落的领袖:策伯克乌巴什、杨德克和阿沙尔瑚召集到彼得堡,叶卡特琳娜二世终日酒宴相待,试图以酒色、财富瓦解他们的斗志,说服他们放弃东归。然而,三位台吉既不畏惧软禁威胁,也不接受利诱哄骗。恼羞成怒的叶卡特琳娜二世凶相毕露,在她的授意下,1774年4月,俄国政府的官员在一次聚会上毒死了杨德克和阿沙尔瑚,策伯克乌巴什侥幸逃脱。

沙皇俄国残酷的统治非但没有瓦解卡尔梅克人的斗志,反而坚定了他们逃离牢笼的决心,聪明的卡尔梅克人想出了“化整为零”的逃亡办法——利用游牧方式分散逃回到中亚故地。1771年至1775年,短短四年时间就有2000多人回到今天的新疆地区,清朝政府照例给予了妥善的安置。

遗憾的是,卡尔梅克人“化整为零”的东归策略最终还是被沙皇政府发现了。1775年开始,俄国政府严禁卡尔梅克人四处游牧,未及东归的卡尔梅克人从此丧失了东归的希望。


从伏尔加河到外高加索

土尔扈特人初到伏尔加河时,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是,随着俄国农奴制的不断发展,大批俄国农奴不堪忍受农奴主的残酷剥削,纷纷逃亡到这里。他们开始垦荒,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夺取这块肥沃的土地,沙皇俄国征调顿河地区的哥萨克人,开始向伏尔加河流域大量移民。越来越多的农业移民抢占了伏尔加流域最肥沃的土地,土尔扈特的牧场越来越小,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军队引进了西欧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的土尔扈特骑兵在这场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事实上,这场注定失败的斗争恰恰是渥巴锡坚决东归的原因之一。

土尔扈特东归以后,滞留下来的卡尔梅克人力量薄弱,保卫牧场的斗争变得更加困难。尽管势单力薄,卡尔梅克人仍然坚守着祖先留下的游牧文化,并且利用一切机会反抗沙皇俄国的统治。

1774年,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迅速蔓延到卡尔梅克人生活的伏尔加河地区。8月15日,俄军首领阿·敦杜科夫公爵,命令卡尔梅克领主车臣多尔济率蒙古骑兵配合俄军镇压这场农民起义。早就不满沙皇残暴统治的车臣多尔济不但不援助俄军,反而和卡尔梅克长老及首领们商议,派出代表去联络普加乔夫,共同反对俄国政府。卡尔梅克骑兵和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打败了俄军,一度占领了不少俄军的城镇。起义失败后,俄国政府追问卡尔梅克首领和普加乔夫共同进攻俄军的原因,卡尔梅克首领以“诈降”的理由搪塞,刚刚平定起义的俄国政府担心深究下去会激起新的武装起义,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

十几年后,农民起义的威胁完全消除,沙皇政府重新加强了对卡尔梅克的统治。1786年,阿斯特拉罕总督波焦金下命令撤消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和卡尔梅克管理处,卡尔梅克人的一切诉讼案件转交县级法庭处理。这样便完全剥夺了卡尔梅克人的司法权利。后来因为卡尔梅克人的激烈反抗,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得以恢复。但是,俄国政府不仅直接插手札尔固的审判工作,而且规定必须用俄国的法律进行审判。不仅如此,在卡尔梅克人驻地遍布着俄国警察,他们随意捉拿拘捕人,使卡尔梅克人民感到现在过的,已经到了“最痛苦的深渊中”。

在沙皇俄国的奴役下,卡尔梅克人几乎丧失了作为蒙古汗国的一切权力。不仅仅如此,随着俄罗斯和哥萨克农垦大军的步步紧逼。一百多年后,伏尔加河两岸已经变成了不适合游牧的农业区,大多数卡尔梅克人只能继续向西,向更加荒凉的外高加索迁徙,最后在今天的里海西岸安顿下来。而这里,也就是现在的卡尔梅克共和国。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47.jpg (28.12 KB, 下载次数: 7)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50:19 | 只看该作者

更多详情请进http://www.xjbz.gov.cn/xbzg/trht/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2:51:13 | 只看该作者

另类观点《从土尔扈特事件看中国史学界的双重标准》作者:trippys 发表日期:2006-1-18 天涯网

一日在电视里看到了一部电影的介绍——《东归英雄传》,讲述的是土尔扈特东归的事情,大大赞扬了土尔扈特人的英勇和爱国。后来查了一些基本资料,该事件大致如下:土尔扈特人在17世纪初期属于漠西蒙古的一支,居住在准噶尔盆地,后在准噶尔人的压力下西迁,与17世纪中期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定居。随即遭到俄国人的压迫,最后在1771年涉险离开故地,历尽千辛万难,回到准噶尔盆地,受到乾隆的接见。
  因为这是一起蒙古人先后同俄国和中国发生联系的事,所以后来我仔细对比了一下从蒙古人兴起到1771年间,中俄两国分别同蒙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发现了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 十三世纪都遭到了蒙古人的入侵,而且亡国。
  忽必烈和述赤分别消灭宋朝和莫斯科公国,建立元朝和金帐汗国。
  二、 百年后都成功推翻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强大国家。
  1368年,汉族人推翻元朝建立明朝;1480年,俄罗斯人推翻金帐汗国,宣布独立。金帐汗国在1502年分裂,灭亡。
  三、 在反蒙古的过程中,又从蒙古人手中抢到了原来不属于本国的土地。
  明朝在反元过程中又得到了原不属于汉族统治地的云南,并在东北和西藏建立羁縻统治区,清兵入关后又将内蒙古地区并入中原;沙皇伊凡四世于16世纪中叶先后消灭蒙古的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和阿斯特兰罕汗国。
  四、 十七世纪时,又有蒙古人进入他们新得到的原蒙古领地。
  十七世纪后期,准噶尔汗噶尔丹入侵已经臣属清朝的内蒙古;十七世纪前期,土尔扈特蒙古离开准噶尔盆地,趁俄罗斯暂时衰落之际,迁移到原属阿斯特拉罕汗国、现属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下游。
  五、 蒙古人的进攻很快被遏制,并迫使其臣服。
  康熙很快击退准噶尔的进攻,收复内蒙和外蒙,准噶尔被迫求和、臣服;俄罗斯恢复元气后,向土尔扈特人兴兵,迫使其臣服,成为附属国。
  六、 蒙古人经常反复,进攻宗主国,期望获得完全的独立。
  准噶尔在康熙末年又强大,进攻青海西藏,和清兵数次交战;土尔扈特人也曾几次攻打俄国的边境城市。
  七、双方都在十八世纪时,向蒙古人发动了总攻,彻底消灭了家门口的蒙古人。
  乾隆在十八世纪中叶发动总攻,消灭准噶尔部;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在同期彻底消灭土尔扈特汗国,并在1783年击败土耳其,消灭欧洲最后一个汗国——克里米亚汗国。
  八、 被灭国的蒙古人试图反抗,遭到镇压后被迫逃离居留地。
  土尔扈特人不愿接受俄罗斯人的统治,与1771年集体离开原驻地,重返准噶尔盆地;准噶尔部被灭后试图反抗,于1758年遭到清兵镇压,大部分被杀,余部逃散到哈萨克和西伯利亚。
  所以说,中俄两国在13—18世纪时对蒙古人都作了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俄国在17世纪遇到的蒙古对手较弱,而中国遇到的较强。如果中国对准噶尔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那俄国对土尔扈特的做法也没毛病。可我们的史料中对二者的描写却大相径庭。
  中国对土尔扈特事件的描述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值得推敲。
  首先,我们常说土尔扈特人到伏尔加河时,那里是“无主之地”。我对这里的“无主之地”的定义不甚理解,是说那里一个人都没有,还是只是没有守军。如果是前者,那无话可说;要是后者,就难讲了。俄国人在土尔扈特人到来时已经占据伏尔加河下游一百多年了,不可能一个居民都没有。不过当时因为前任沙皇绝嗣,又遭到欧洲强国的侵扰,导致国力衰弱,没有能力在那里驻防倒是可能的。可是没有驻防就是“无主之地”吗?如果我们认为可以这样讲,那我们就看看在我们身上发生过的事。俄国人在17世纪6、70年代来到黑龙江一带,他们不过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却在那里横行几十年无人拦阻,这是因为当时清廷根本没在那里驻军,近两百万平方公里一个驻军都没有!不知这里是否可以算作“无主之地”。而准噶尔人入侵内蒙古时那里倒是有主人的,但主人是蒙古人而不是清朝。清朝当时还没有在那里实行盟旗制,内蒙只是清朝的属国,和同朝鲜的关系一样。当然,当日本人入侵朝鲜时我们也可以以帮助朝鲜御敌为名赴朝作战。可是入侵内蒙的是和他们同族的准噶尔蒙古人,康熙的行为可有干涉他族内政之嫌。其实,谁都知道清朝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应属于自卫。可自卫就应该正大光明的说,何必又非说人家准噶尔人是“叛乱”。准噶尔和满洲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伙人,谁也没向谁臣属过,又怎能叫“叛乱”!
  然后,我们着重描写了俄国人对土尔扈特人压迫,特别是反复的征兵。俄国人在彼得一世登基重新强大后,就开始压迫土尔扈特人,向他们征收苛捐杂税,特别是连年的征兵导致土尔扈特人人口的减少。这引起了我们的广泛同情。这种描写的真实性究竟如何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倒确实相信俄国人能做出这样的事来,可我们再看看我们对臣属于我们的异族部落做过什么呢。从土尔扈特人在俄国的地位来看,他们应该相当于明清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土司和蒙古人的盟旗,都是半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对蒙古人的压迫也着实不小,虽然隐蔽但危害极大。比如他们强迫蒙古人信奉喇嘛教,每家都得有男子出家,这导致蒙古人口剧减,内蒙因此损失的人口远大于土尔扈特人在战场的损失。明清以来,中央政府一直有向地方民族政权——土司征税、征兵的权利,只是他们因此而受到的损失无从知晓。清朝数次西征时,军队里也有不少归附他们的蒙古人等少数民族军人,只是他们力量分散,无法反抗而以。如果说这些少数民族既然已经臣服,那向他们征兵就是天经地义;那土尔扈特人也已经向俄国臣服,为何不能征兵?
  最后,我们肯定了土尔扈特人逃离的事件,并说他们主要是“思念祖国”。土尔扈特人在俄国的压迫下数次反抗,出兵攻打俄国的边境城市,最后国家灭亡无力反抗又不愿忍受俄国的统治时,选择逃离。对于他们的反抗,我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们的逃离是出于对俄国压迫的无奈之举。面对清兵的步步紧逼,准噶尔人也曾几次反抗,结果被指责为反复无常的叛乱。在国家被灭后,他们组织了他们历史上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反抗。反抗的结果同土尔扈特人类似,就是逃离原驻留地。但他们是四散逃跑的,而且是临时的,而不是像土尔扈特人一样,由首领带领向早就约定好的方向撤退。这是因为准噶尔人在反抗被镇压后遭到了清兵的灭族性大屠杀,包括首领在内的主要上层人物全部被杀,群龙无首(多数人是真的“无首”了),所以只能四下里逃散。清兵没有像俄国人一样尾随追击,因为这些散兵游勇没法集中追击,也不值得追击。俄国人至少还给了土尔扈特人举族迁移的机会,而准噶尔人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甚至还强调土尔扈特人“东归”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他们思念“祖国”。不错,他们最后返回的目的地确实是当初他们的家园,可是不去那里又能去哪里呢。北面和西面是俄国人的腹地,东面和南面又都是穆斯林的地盘,这些穆斯林不太可能和他们和睦相处,离他们最近的安全地带就只有肯接受他们的清朝了。他们将在路上遇到的哈萨克人虽然难缠,却也比南面的浩罕汗国和伊朗好对付。乾隆也希望在被他血洗、人口减少的准噶尔故地上,有一批听他话的人。结果所谓的“东归”就出现了。要是说土尔扈特人东归是为了返回他们在一个半世纪前的故土,似乎也说得过去。可是游牧民族决定迁徙目的地时向来只有一个要求,就是适合他们居住,至于他们是否以前住过那根本不重要。他们要是真的怀念故土,当初被准噶尔人打败时就不应该向西来到伏尔加河,而应该向东到蒙古高原去,因为他们其实最初就是在16世纪从那里迁到准噶尔盆地的。还有,土尔扈特人的祖国是谁啊,是清朝吗?他们此前可从未归属过清朝。是因为他们的同族都归顺清朝了,所以清朝就是土尔扈特的祖国?如果他们认为他们的同族——准噶尔人个个都是死不足惜,清朝的灭族大屠杀是替天行道,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描述历史事件时,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同样的一件事,我们的王朝做的,就是正义的;外国做的,特别是那些和我们有过纠纷的国家干的,就是非正义的。比如我们进军蒙古高原、新疆和西南,就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为了给当地人民带来文明;俄国进军西伯利亚就是侵略和压迫。在清朝以前,北部和西部从未稳定地属于过我们,如果只是因为他们现在是我们的版图就说当初是“维护统一”,那当初俄国维护西伯利亚的统一又怎么不对了,而且还给当地人带来了更高的文明呢。这样的事例是在不胜枚举。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3:14:16 | 只看该作者

东归英雄渥巴锡第十三代后裔、土尔扈特蒙古公主、空军指挥学院大校满琳

http://www.cnr.cn/xjfw/spxj/spft/200812/t20081219_505181846.shtml

从蒙古公主到解放军大校的经历——记东归英雄渥巴锡第十三代后裔、土尔扈特蒙古公主、空军指挥学院大校满琳

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的大院里住着一个人,2004年6月,她的新书《土尔扈特女儿》出版,书中描述了她的家族史和她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她叫满琳, 是土尔扈特东归英雄渥巴锡汗的十三代后人,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蒙古公主;而现在,她是中国空军指挥学院的离退休军官,和她的家庭像所有普通人那样幸福地生活 着。
蒙古人好客,这在满琳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她特意下楼来迎接我们,一身蓝白色裙装,身材高挑,气质不俗,身体显得特别健朗,待人也非常热情。采访一开始,她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一段段历史故事极具吸引力,采访进行得轻松而且愉快。

不要叫我“公主”

满琳出生于1936年,她的故乡在新疆和静的一片被山峦包围的大草原,草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巴音布鲁克。那里海拔5000米,雨水充沛,草质优良, 山的阴坡森林覆盖,灌木丛生,山的阳面鲜花密布,争芳斗艳。满琳的父亲满楚克扎布是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的第十二代嫡系。他1岁多承袭汗位,16岁掌握实 权,17岁当上蒙古骑兵师师长,后来因为要去苏联红军大学深造,22岁便被盛世才逮捕入狱,并被注射了毒药,从此成为残疾。母亲乌静彬是新疆历史上的风云 人物,其父贡桑诺尔布是喀喇沁世袭亲王,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是近代蒙古各部中最杰出的政治人物。乌静彬17岁从北平绕道西伯利亚来到新疆,成为土 尔扈特汗王的福晋,满楚克扎布被捕监禁后,全由她管理土尔扈特部落事务。满琳是满楚克扎布和乌静彬的第二个孩子,她还有一个哥哥恭本德吉特——土尔扈特末 代汗王。
生于贵胄之家,公主满琳在锦衣玉食的优裕环境中长大,从小就享受着人们的爱护与追捧。但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49年,满琳一家离开故乡,搬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居住。离开了草原的满琳经常生病,初中三年她没有完整地读过一个学期。12岁那年,不幸突然降 临,满琳的母亲由于历史问题被捕入狱,家中只有精神失常的父亲和一个小侄女。为了生存,小满琳背负着公主的身份被迫四处借钱,借不到就只能厚着脸皮上街变 卖家里的衣物,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公主身份。
1953年初中毕业后,满琳鼓起有生以来最大的勇气找到中共 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王恩茂,提出“想去北京读书,但是没有钱”。她很幸运,得到了政府在经济上的支援。离开了乌鲁木齐,满琳的高中生活还算美好,但是临 近毕业时,她的公主身份和社会关系问题再次凸现出来。她有两个舅舅在台湾,很多亲戚在国外,自己又是公主、王公的后代,她不但不可能被保送去军校以及清 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而且不得不与当时已被保送留苏的初恋男友断绝关系,因为她的出身和社会关系会影响男友的前途。满琳只能默默地面对这一切。
1961年秋天,从中国地质学院毕业后,刚做了肺叶切除手术的满琳回到了新疆乌鲁木齐,被分配到新疆矿业学院(后改称新疆工学院,现并入新疆大学)当上 了教师。满琳的身体仍然不好,但她坚持努力工作,这使她在《新疆日报》上得到了表扬。1963年,满琳被允许和高中同学阿木古郎结婚,与此同时,上级组织 要求她与原来的家庭划清界限,她因此不肯去参加母亲为她举办的婚宴,拒绝接受母亲送给她的结婚礼物。
“经过历次运动,出身社会关系给我的 心灵锁上了一把锁。我总是打不开,钥匙在哪儿也找不到。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过去妈妈是我的一切,是我全部的爱,可是,从上初中的那天开始,在理智、 理论、感情、人情、亲情上,脑子中总发生着漫长的战争,—种无形的政治网,一点点遮盖着我的真实感情,我总在无奈中将感情让路给政治。我是一个非常好强的 人,什么都想争个第一的人。然而,就因为我是公主,经常事与愿违。人性的自私、软弱,在政治气氛的包围中,我伤害了心爱的、生我养我的母亲。”多年以后, 满琳终于在她的书中表达了自己压抑已久的真实感情,但是她不愿意再去谈细节了。
公主的身份似乎不仅没有给满琳带来好运,还成了她心中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隐痛。满琳说,甚至到了今天,当人们没有任何恶意地称她做“公主”时,她还会感觉到心的刺痛,流着血,她仍然害怕听到“公主”这个字眼。

我有一个当兵的梦

满琳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她爱看那些打仗的电影,常被电影中的英雄所感动,她相信自己会用生命去保卫祖国,她心目中最伟大、最可爱的人是解放军。记者问她为什么如此喜欢当兵,满琳只是笑笑,也说不出原因,她觉得最终可能还是民族的血脉和气质使然。
然而,满琳当兵的路却很曲折。高中毕业时,满琳没有被保送上军校,但是那个当兵的梦在心中从没有泯灭。直到1978年,因中苏边境紧张而开始的“一级战备”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年冬季,满琳带着自己和邻居的六个孩子离开了乌鲁木齐向内地疏散,她的丈夫准备开赴前线。满琳本来要去长春投奔舅舅,却正赶上中央民族学院成立数理系 及预科需要教师,她便去当了一个临时教师。但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和浓郁的怀乡之情,使满琳决定回新疆。正在这时,同学告诉她,基建工程兵正在招地球物理勘探 人员,她毅然决定报名应招,满琳心中那个整整做了三千年的当兵梦终于实现了。
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满琳依然很激动,她说“我一生中最喜欢 的服装——军装,我一生中最喜爱的职业——军人,我一生中最留恋的地方——军营,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参军。”满琳说她要为邓小平欢呼,要为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欢呼,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她这样一个“公主”怎么能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呢,
1983年因基建工程兵撤销,满琳调到了空军指 挥学院,这里的生活虽然异常严格,但是满琳非常喜欢。满林告诉记者,草原和空军指挥学院,是两个经常牵引着她思绪的地方。“我多么向往再次穿上军装,踏上 讲台,多么向往再次在晨练中与年轻人跑在操场的跑道上;多么向往能与飞行员们坐在电脑前探讨科研的课题,多么盼望自己的研究生在答辩会上拿到优异的成绩, 多么想念那些曾经在课堂听课,而现在独当一面的学员……”
1985年,满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满琳被授予上校军衔。在大礼 堂,当看到授予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军衔命令》上“邓小平”三个红色签名时,她热泪盈眶,心在欢跳,血在沸腾。也是在1988年,她在 50多位教官中脱颖而出,被评上了副教授,当时她已经有两本一级出版社的著作:《灰色的军事领域》和《指挥官的领导艺术》,她还有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的优 秀科研奖——低频电磁椭圆极化仪。满琳说她很骄傲,她是他们家族中第一个有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

传奇在继续

满琳很爱书,她的书多得没处放。在所有的书里,满琳最珍视的是亲友送她的有关土尔扈特历史和家族史的书籍,以及她出访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时当地人士签名赠送给她的书籍。
提起当年出访卡尔梅克共和国的事,满琳依然很兴奋。1997年满琳应卡尔梅克大学校长的邀请以私人身份赴俄罗斯,并访问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正是 几百年前她的祖先们繁衍生息的沃土,226年前,她的先祖渥巴锡也是在这里率领部众踏上东归的路程。满琳重返这片土地,受到了当地蒙古人后裔的热烈欢迎, 也了却了她心中的一份牵挂。当她来到当年渥巴锡东归出发的渡口时,她在书中写道“那汹涌的河水带走了我的思绪,我的身体迈向时空的隧道,我仿佛只身走在祖 辈铁骑的行列之中。”
满林说她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年由于政治上的顾虑总是拒绝听母亲讲历史,以至于现在很多历史故事都无从知晓了。如今 的满琳在努力收集、挖掘、整理着本民族和家族的历史材料,她对土尔扈特族源的问题有她自己的看法,她越来越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研究历史。

满琳是率领土尔扈特东归的民族英雄渥巴锡的第十三代传人。是空军指挥学院大校。著有《灰色的军事领域》、《指挥官的领导艺术》。其《低频电磁椭圆极化仪》论文获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优秀科研奖。《土尔扈特女儿》一书是其在翻阅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写的一部口述史。



身穿卡尔梅克共和国电视台赠送的民族服装的满琳  
    (满琳,女,蒙古族,1938年出生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是率领土尔扈特东归的民族英雄渥巴锡的第十三代后裔、土尔扈特最后一位公主。1953年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学习,196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学院,在新疆矿业学院(后改为新疆工学院,现并入新疆大学)任教,1980年特招入伍,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基建部、空军指挥学院任职,1985年入党,198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并被晋升副教授,在部队任教期间著有《灰色的军事领域》、《指挥官的领导艺术》等军事理论专著,科研成果《低频电磁椭圆极化仪》获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优秀科研奖。1992年退役后,从事土尔扈特蒙古历史研究,在翻阅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撰写了一部口述史书——《土尔扈特女儿》……



    2008年12月,70岁的满琳从北京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探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与卡尔梅克共和国电视台三位记者随行采访。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与和静县的领导及土尔扈特蒙古同胞们用最隆重的民族习俗欢迎满琳一行到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领导在郊外迎接满琳回乡探亲

敬献哈达
    12月13日至15日,满琳先后走访、参观了巴仑台黄庙、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原满汗王府)、正在建设中的和静县东归广场,看望家乡的亲朋好友。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同胞们生活幸福,满琳激动万分。同为土尔扈特蒙古后代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电视台三位记者,亲眼目睹、亲身体验相隔万里的同胞们幸福地生活在新疆,也是感慨万千。  

满琳与巴仑台黄庙住持亲切交谈

在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原满汗王府)门前,身穿土尔扈特传统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同胞用歌声和哈达迎接满琳一行到来

在和静县民族博物馆门前合影
    12月16日,满琳与新疆政协原主席巴岱应邀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疆记者站,接受多媒体专访,一个从土尔扈特蒙古公主到解放军大校的传奇人生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

满琳与新疆政协原主席巴岱做客走进新疆演播室接受专访
    满琳1938年出生于新疆和静县,是率领吐尔扈特东归的民族英雄渥巴锡的第十三代后裔、吐尔扈特第十二代汗王满楚克扎布的女儿,她的哥哥是土尔扈特末代汗王,她则是吐尔扈特的末代公主。
    身为土尔扈特公主,满琳的童年生活并不是一般人们想象的那样优越、幸福。而且,从小到大,公主的身份似乎不仅没有给满琳带来好运,还成了她心中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隐痛。
    满琳的父亲满楚克扎布汗王年轻时便与中国共产党密切接触,深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22岁时便被当时的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以亲共罪名秘密逮捕入狱,后被注射了毒药成为终身残疾并精神失常。父亲被捕后,满琳的母亲乌静彬担负起管理土尔扈特部落的重任。
    满琳从小很少能见到父亲和母亲,更多的时间是与汉族管家和厨师王师夫妇度过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和静,11岁的满琳和母亲、哥哥一起在县城街头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在这一天,满琳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解放军。看着佩戴着“红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牌的解放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从身边走过,天真的她对母亲说:“我也要当解放军!”
    在和静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满琳的母亲乌静彬作为土尔扈特蒙古族代表发言,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会后,带领解放军进疆的王震、王恩茂、张仲翰、熊晃等首长专程赶到满琳家,看望满琳的父亲和母亲,鼓励他们带领土尔扈特蒙古同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当时,王恩茂还送满琳两本书:《刘胡兰》和《刘志丹的故事》,而满琳竟然大胆地提出:我也要当兵!熊晃政委笑着拍了拍她的头说:“你的要求、想法都非常好,可你现在还小,还没有枪高,你要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欢迎你来参军。”
    1950年,满琳随父母离开故乡,搬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居住。但不久,不幸突然降临:满琳的母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特务”,被捕入狱,家也被抄了。抄家时,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搬走了,但满琳最心痛的是自己最心爱的生日礼物、母亲送给她的一支小手枪被没收了。那是一把真手枪,她经常做梦自己穿着解放军军装、腰里别着这只手枪,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上。
    这时,满林经历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在学校,因为她是与“地主狗崽子”一样的“公主”,经常遭到同学的欺辱。在家中,她还要照顾精神失常的父亲。为了生存,12岁的她被迫四处找亲戚借钱,借不到就只能厚着脸皮上街变卖家里的衣物,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
    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满琳依然梦想长大了要当一名解放军。那时的她特别喜爱看打仗的电影,每次放电影时,她总是早早抢占前面座位。读完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英雄的事迹感染着她,给她的心灵极大的震撼,更坚定她要当解放军的决心。  

满琳与身着土尔扈特传统服装的蒙古族姐妹们在一起
    1953年初中毕业后,满琳鼓起勇气去找时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的王恩茂,提出“想去北京读书,但是没有钱”。王恩茂对这个性格倔强、一心想当兵的土尔扈特公主印象十分深刻,立即指示有关部门按有关政策为满琳办理了到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免费读高中的手续。
    15岁的满琳离开父母,只剩一人离开新疆,来到北京。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同学们都不知道她的“土尔扈特蒙古公主”的身份,满琳第一次有了和其他人一样的平等感,但这样的感觉却并没有持续多久。美好的高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高中毕业,她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问题再次凸现出来:父亲是蒙古王爷,母亲是“反革命分子”、“国民党特务”,两个舅舅在台湾,很多亲戚在国外,自己又是“公主”。满琳要求保送去军校,政审不合格。许多同学都被保送上了军校以及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但品学兼优的满琳却被告知,因为出身问题,她没有资格申请这些学校。而且她还不得不与当时被保送到苏联留学的初恋男友断绝关系,因为组织上派人找她谈话:你的出身和社会关系会影响他的前途。
    当兵的梦想和爱情的希望同时破灭了,最后被中国地质学院录取的满琳孤独寂寞地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矿业学院的她默默地回到新疆,当上了一名大学教师。
    满琳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1962年,她被新疆矿业学院评为先进教师,她的事迹还被写成文章刊登在《新疆日报》上。
    1963年,满琳与高中时的同学、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回到新疆的阿木古郎相恋,当满琳向单位、当地武装部门申请结婚时,组织上同意他们结婚,但要求满琳与原来的家庭划清界限,又一次给原本走向幸福美满婚姻生活的她带来了苦恼。为了与母亲划清界限,她不愿参加母亲举办的婚礼,拒绝接受母亲置办的嫁妆。
    婚后不久,丈夫主动申请到新疆喀什地区参加中印反击战,好在时间不长,丈夫安全归来。此后15年间,满琳生了三个女儿,除了做好教学工作,相夫教女,繁忙但平静的生活让满琳很满足。  

在和静县土尔扈特蒙古族同胞家做客时合影

家访
    1978年,中苏边境紧张,新疆进入“一级战备”,打破了满琳平静的家庭生活,也因此改变了她的命运。这年冬季,丈夫开赴前线,满琳带着自己和邻居的六个孩子离开了乌鲁木齐向内地疏散回到北京投靠亲戚。刚好中央民族学院成立数理系,预科班需要教师,满琳便去当了一名临时教师。
    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也给满琳带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满琳一位大学同学告诉她,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工程部特招地球物理勘探人员。满琳惊喜地问:“穿不穿军装?”同学回答:“基建工程兵是解放军的一个兵种,当然穿军装!”。
    满琳毅然决定报名应招,这一次,她的出身终于不再是“问题”了。满琳顺利通过考试,问题而正在这时,满琳所在的新疆工学院请她回校,母校中国地质学院新成立大地构造研究室,也给满琳发来商调函,而且条件优越,凡是调来的人先集中学习英语,然后再送到美国进修二、三年。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基建部,条件自然比不上中国地质学院,但当兵是她一生的愿望和追求,这让她不得不陷入矛盾之中。
    经过一段阵痛与思考,满琳决定放弃新疆工学院和中国地质学院的工作,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基建部。这一决定在她家和朋友、同事间引起轩然大波,丈夫说:“家里有我这个军人就够了,你还是去中国地质学院吧。”:新疆工学院院长对她说:“不要去北京,新疆毕竟是你的家乡,让你当教研主室任总可以吧?”满琳说:“就是要我当院长,我也要去,因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作为东归英雄渥巴锡的后裔,满琳身上流着他们的血,有着与祖父辈那种与军人割不断的情。  

在和静县民族博物馆内土尔扈特东归壁画前留影
    1980年,满琳当兵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穿上绿军装那一刻,她的双眼模糊,一串串眼泪往下流,心中在说:“我是一名解放军啦!”
    1983年,基建工程兵撤销,满琳作为工作出色、学者型的军人被调入空军指挥学院。1983年,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备受出身问题困扰的满琳终于过上了渴望已久的百姓生活。此时的她刚刚调入空军指挥学院,成为这所学校第一位女教官,丈夫是空军总医院的骨科大夫,三个女儿也健康成长,一家人幸福而平淡。
    1985年,满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年,满琳被授予上校军衔。在空军指挥学院大礼堂授衔仪式上,满琳捧着邓小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军衔命令》,泪水不由涌出来。此时此刻,她觉的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那天她回到家,把军衔证给家人看,她想让全家人分享她的快乐!
    也是在1988年,她在 50多位教官中脱颖而出,被评上了副教授,当时她已经有两本一级出版社的著作:《灰色的军事领域》和《指挥官的领导艺术》,她还有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的优秀科研奖——低频电磁椭圆极化仪。满琳说她很骄傲,因为她是渥巴锡家族中第一个有职称的高级知识分子。

专程从巴音布鲁克草原赶来的蒙古族老人与满琳公话亲情
    1992年,满琳从空军指挥学院退休后,开始从事土尔扈特蒙古历史研究,她跑遍了新疆土尔扈特人聚居区,结识了众多土尔扈特各界人士,收集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1997年,应卡尔梅克大学校长的邀请,满琳还访问了几百年前她的祖先们繁衍生息的沃土——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满琳受到了当地土尔扈特蒙古人后裔的热烈欢迎,从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到普通百姓,她结识了很多同宗同族的同胞,也收集到不少国内没有的土尔扈特人的历史史料,了却了她心中的一份牵挂。
    满琳60岁生日那天,刚好是在当年渥巴锡率众东归出发的渡口度过的,她说:“那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当时,汹涌的河水带走了我的思绪,我的身体迈向时空的隧道,我仿佛只身走在祖辈铁骑的行列之中。”
    从卡尔梅克共和国回到北京不久,邓小平去世的消息传来,满琳以泪洗面,悲痛地说:“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我作为一个蒙古公主,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一名解放军军官!”
    2004年,满琳撰写的《土尔扈特的女儿》一书出版了,这是她在翻阅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写成的第一本史书。

访谈结束后合影
    如今,满琳还在努力收集、挖掘、整理着本民族和家族的历史材料,正在创作第二本著作。她说:现在最后悔的,就是当年由于政治上的顾虑,总是拒绝听母亲讲历史,以至于现在很多历史都无从知晓了。现在她越来越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深入研究土尔扈特蒙古人历史。(中央台记者张雷、新疆台记者都古尔加甫、依茹)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55.jpg (44.35 KB, 下载次数: 11)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3:26:31 | 只看该作者

卫拉特蒙古文化结晶——英雄史诗《江格尔》,与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藏族民间说唱体史诗《格萨尔》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江格尔》是明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蒐集到的共有60多部﹐长达10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关于“江格尔”一词的来源﹐历来解释不一。波斯语释为“世界的征服者”﹔突厥语释为“战胜者”﹑“孤儿”﹔藏语释为“江格莱”的变体﹔蒙古语释为“能者”。同时,江格尔也是《江格尔》的主人公。
江格尔》主要讲述阿鲁宝木巴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英雄,同芒奈汗、布和查干等进行抗争,收复
江格尔文本(3张)许多部落,建立起一个强盛国家的故事。   史诗篇章结构,故事情节具有蒙古说唱艺术的特点,语言丰富优美,风格粗犷豪迈。   《江格尔》作为蒙古族英雄史诗与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江格尔》应产生于蒙古社会还不发达的氏族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阶段。这部史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江格尔塑像
传说江格尔是奔巴地方的首领乌宗·阿拉达尔汗之子,两岁时,父母被魔鬼掳去杀害。藏在山洞里的小江格尔被善良的人发现收养长大。江格尔从小就具有超常的智慧,高尚的品德,惊人的体力和高强的武艺。从七岁开始,他就建功立业,兼并了邻近四十二个部落,被臣民推举为可汗。  
 以江格尔为首领的勇士们用他们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不断战胜来自周围部落的入侵,击败以蟒古思为头目的邪恶势力的进攻,逐渐扩大自己的力量、财富和领地,继而建立了以奔巴为核心的美好家园。这里四季如春,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相亲相爱的和平生活。但是这引起了江格尔的仇敌的嫉恨,江格尔手下的能工巧匠、善马贤妻都成了被掠夺的目标。史诗围绕着抢婚、夺财、强占牧地展开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可了解远古蒙古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

艺术特点
  《江格尔》作为一部长篇英雄史诗,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如描写圣主江格尔,反复辅叙了他苦难的童年与艰苦的战斗经历,把他描写成一位机智、聪明、威武、能  江格尔
干,深受群众拥戴,为宝木巴事业奋斗不息的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他作为一代开国汗主,是国家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受到众勇士和人民的衷心拥戴。他成了众勇士的榜样、头脑和灵魂,人民的希望,是宝木巴繁荣昌盛的象征。   
《江格尔》描写最成功的英雄形象是洪古尔。史诗饱含感情地说洪古尔身上集中了"蒙古人的99个优点",体现了草原勇士的一切优秀品质。他对人民无限忠诚,对敌人无比痛恨,有山鹰般勇敢精神,有顽强不屈的斗志。他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不畏强暴,为了宝木巴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蒙古民族那种吃大苦耐大劳,顽强坚定和英勇尚武的性格。   《江格尔》通过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描绘了洋溢着草原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与生活图景,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在艺术风格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江格尔》的民族性还表现在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如运用丰富优美的卫拉特民间口语,融合穿插蒙古族古代民歌、祝词、赞词、格言、谚语,以及大量采用铺陈、夸张、比喻、拟人、头韵、尾韵、腹韵等。 《江格尔》的故事曲折动听,语言朴实无华,故事里的人物为捍卫自己美好家园而浴血奋战的精神和可亲可敬的形象,使史诗获得了代代相传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内容详述
《江格尔》产生的年代和流行的地区
  关于这部史诗产生的年代﹐众说纷坛。已故的苏联科学院院士科津
歌剧江格尔剧照(13张)等学者断定它产生於15世纪﹔蒙古学者巴‧索德那木和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帕‧帕兀哈认为﹐它产生的时代早於15世纪﹐大约从13世纪开始出现﹐到17世纪时﹐主要部分业已定型。中国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它是原始社会的作品﹐有的则认为它最初产生於原始社会﹐流传到明代便基本上定型了。  
 关於《江格尔》的产生和流传地区﹐其说也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产生在中国新疆的阿尔泰山一带蒙古族聚居区。近几年在新疆发现的大量材料﹐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的可靠性。《江格尔》至今仍在新疆各地的蒙古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也曾在苏联的卡尔梅克人中流传。现今的卡尔梅克人﹐是17世纪初从中国新疆游牧到伏尔加河下游定居的蒙古族卫拉特部的後裔。随著卫拉特人的迁徙﹐《江格尔》便传播到俄国的伏尔加河下游。这部史诗在苏联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图瓦自治共和国﹑阿尔泰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都有一定的影响。

取自百度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56.jpg (14.18 KB, 下载次数: 16)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23:34:1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好书——《土尔扈特女儿》 作者:土尔扈特末代公主 满琳

土尔扈特人(蒙古族的一支)18世纪不满沙俄残酷的统治,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率领下,毅然点燃宫殿,经过万里长途跋涉,回归祖邦故土。十万生灵铺就的东归之路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颂歌。
    十万生灵铺就的东归之路,土尔扈特后人在故土生存的真实写照,新疆近百年风云历史的纪实力作,本书作者为东归领导者渥巴锡的十三代后人。
    本书中写了大量的历史:蒙古族的发展史,近代新疆政治演变史,以及她的先辈亲人在历史舞台上的所作所为。她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充满了骨肉情谊却也不乏冷静的分析,尤其是对她最敬爱的母亲——乌静彬的记述:不幸的童年、失落的青年、自强的中年和无奈的暮年。在新疆的近代史上乌静彬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作者的记述为治史者了解作为历史人物的乌静彬,提供了一个新的侧面。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

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我是一年四季骑马人

44133758.jpg (15.7 KB, 下载次数: 5)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0^}马背民族历史片断系列之——土尔扈特东归(趁机推荐一部好片——东归英雄传) 大象1979 2011-12-06
乾隆皇帝御笔《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大象1979 2011-12-06
土尔扈特部历史和西迁、东归路线图 大象1979 2011-12-06
土尔扈特在俄罗斯的遗部后裔——卡尔梅克共和国(卡尔梅克-留下来的人) 大象1979 2011-12-06
末代公主回顾蒙古土尔扈特部传奇史-附满琳造访卡尔梅克共和国照片 大象1979 2011-12-06
更多详情请进http://www.xjbz.gov.cn/xbzg/trht/ 大象1979 2011-12-06
另类观点《从土尔扈特事件看中国史学界的双重标准》作者:trippys 发表日期:2006-1-18 天涯网 大象1979 2011-12-06
大象不止是喜欢骑马和蒙古服饰,还能如此关注蒙古历史文化,实属难得!玩出味道来了。 如是青崖 2011-12-08
东归英雄渥巴锡第十三代后裔、土尔扈特蒙古公主、空军指挥学院大校满琳 大象1979 2011-12-06
卫拉特蒙古文化结晶——英雄史诗《江格尔》,与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藏族民间说唱体史诗《格萨尔》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大象1979 2011-12-06
推荐好书——《土尔扈特女儿》 作者:土尔扈特末代公主 满琳 大象1979 2011-12-06
土尔扈特末代汗王、末代王妃、末代公主照片 大象1979 2011-12-06
此为1771年渥巴锡汗率部回归的新土尔扈特部,封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旗府在现在的和静县。 大象1979 2011-12-07
好贴,正反面观点都收录了,楼主辛苦 阿铎 2011-12-07
谢谢关注。“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有赖于能够排除干扰、理性思考的人! 大象1979 2011-12-07
电视剧中不仅为大家展示了草原的美丽、骏马的身姿,还有日式军鞍、美国西部鞍、加环游客鞍、英式综合鞍等等。。。剧组也不容易哈 大象1979 2011-12-07
新疆好几个博物馆都有这件事的说明 zippofly 2011-12-07
周末还要赴疆,再关注搜集一下...... 大象1979 2011-12-07
今年是渥巴锡汗率土尔扈特部回归240周年!此外还有另一支313年前回归的土尔扈特部(现阿拉善额济纳土尔扈特旗) 大象1979 2011-12-07
著名歌手哈琳,就是上述这一支土尔扈特部的十五代公主(电视剧《胡杨女人》主唱,11月刚在北京开过演唱会) 大象1979 2011-12-07
额济纳旗旧土尔扈特部第十二代王爷——塔旺嘉布。其子额尔登格日勒应是未获封的(解放了...)十三代扎萨克郡王(哈琳的姥爷) 大象1979 2011-12-07
塔旺嘉布照片 大象1979 2011-12-07
“赛”! trooper17988 2011-12-07
插曲“鸿雁”很好听。 大副chif 2011-12-08
鸿雁的蒙语版目前最好听的是“额尔古纳乐队”的版本 大象1979 2011-12-08
再向大家推荐另一部好片《胡杨女人》,反映旧土尔扈特额济纳旗坚强的蒙古女人的故事。顺便推荐片内优美歌曲,绝对的蒙语天韵! 大象1979 2011-12-08
大象功课真下功夫了,这学问深呀,收藏了学习中。。。 花斑豹 2011-12-08
这个必须要顶,我看大象可以搞史地研究。 马头琴 2011-12-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