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2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贴个高山病吧。“高山医学专家主讲:高山病的防治”[ZT]

[复制链接]

221

主题

2638

帖子

2638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26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8-28 22:2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转自:深圳磨房-高寒地带。原贴主是:快捷方式

==================
高山医学专家主讲:高山病的防治

主讲人:李舒平 中国登山协会高山医学专家
     
  今天我试着讲一讲高山病的防治,讲完后,大家交流交流这方面的经验。

  高山病是登山爱好者很感兴趣的话题,去登山之前,我们要了解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表现,遇到高山病应该怎样救治,这对登山的顺利和成功非常重要。

  高山病不是一个精确的名字,从使用意义上讲,大概分为二种:一、高山特有疾病,指在别的地方不会发生的,只有在高山上才能发生的病;如:高山反应、高山肺水肿。二、高山常见,易发生的疾病,如雪盲、冻伤,胃出血,这些病其它地方也有,但在高山更易发生。这些病统称高山病,医学称高原病,高原病和高山病没有区别,概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我们是搞登山的,我们所处的位置高一些,比高原病海拔更高,问题更严重,叫高山病会更引起重视。

  我们先讨论一下高山特有的环境:

  由于第一种高山病是在特殊条件下特殊环境下发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高山环境的特点。

  一、高山环境的基本特点:一个是地理方面的特点 :地质、地貌;第二个是气候上的特点。

    在物理学上,气压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体积的概念,一种是质量的概念,实际它们是一致的,可以换算。

  做这个表的时候,一般来讲,书上基本上按千度算的。

  我加了两个高度,一个是拉萨高度(3680米),一个是珠穆拉玛峰的高度,它们和登山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表里有几个数字是典型的,一个数据上拉萨海拔高度情况,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了三分之一,相当于海平面的2/3,在海拔5308米地方,整个气压和密度基本上是海平面的1/2,到了六千米处,降得更低,到8000米处,整个的气压降低了2/3,基本上相当于海平面的1/3,所以8000米做为一个指标高度,气压在这里的变化很大。

  大气压,形象的讲,每平方米地面平均有承受10吨的大气压力,听起来非常大,但人体内外是平衡的,平常感觉不到大气压力。1个标准大气压是760毫米汞柱,相当于1013.25个毫巴,(毫巴是气象学上的一个单位)。 标准大气压的标准计量是:在温度为0度的时候,在南北纬45度的地方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1个大气压泛指海平面的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在计量上是一个很精确的数字。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每一个人1平方厘米体表要承受1.033公斤空气的压力,总重量可达到是15-18吨。这个数字很吓人。

  随着高度升高,气压逐渐减少,减少的曲线不是一条完全的直线,它除了受到海拔高度影响以外,还受到气温、日照、纬度、地形、温度、风向这些关系的影响。整个地球的大气层,2万米以下的地方,空气结构是基本稳定的,没有什么变化。氧气的含量也就是20.9%。一般也可以讲21%。从0海拔一直到1万、2万米高度,这个含量不变,空气结构不变。

  气压对登山的影响是不大的,虽然它对人体很有作用,比如象潜水病、航空病,因为气压急速变化的时候,体内压力的变化和外界气压的变化不能很快达到一种平衡,才产生问题。登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为登山是一个高度缓慢上升的过程,体内外压力能够慢慢的平衡。

  下面讨论大气里含氧量的增减和高山病的关系。

  大气的含氧量基本上稳定的,在我们所从事的登山活动这个高度海拔范围之内,是一个稳定的值。

  我先介绍介绍比较标准性质这个数据,一个是在拉萨,含氧量降低1/3,这个高度是发生生理障碍的发生限度。一个是5308米的时候,也就是气压降低1/2,或者说人所能享受到的氧气已经到了海平面的一半,在这个限度上,从生理上测试结果来看,可以算作是人类长久居住生存的限度,在5300米以上,在这个高度以上没有居民,在这个高度以上活动的人,也就是一些采矿的工人和登山的运动员,连游牧民族在这以上也没有居住点,最高人类居住点大约是5330多米,在南美的菠西维亚,它是一个矿区,矿区工人居住点为5400米左右,矿点在5700多米,但是他们无法在5700米居住,每天从5330米到5700米地方去工作,然后返回来休息。

  到19200米的地方,气压是47毫米汞住,氧分压是10个毫米汞柱。到这个高度上,沸点已经降到35度,人体最低气温是35度,35度以下人类生命就无法生存,这里,人体内的体液已经处于沸腾状态,当然谁也不可能去试上一试。

  下个表:大气中的氧分压的变化,反应到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人体从空气中吸入新鲜空气,通过气管到肺泡,进入动脉,然后进入红血球,变成动脉内血氧饱和度。

  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几个高度,在4000米时,人的呼吸气量大幅度增加,增加到20%~100%,氧气已经明显不够用,必须使劲呼吸和喘气。在6000米时,肺泡内氧分压已经降到40毫米汞柱,国外认为6000米是一个坎,氧分压降得很低,氧气要从肺泡气里弥散进入动脉血,主要是靠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压力差 ,这个高度压力已差降到7个毫米汞柱,弥散有一定困难。

  在平原地区,氧气压差一般是10个毫米汞柱,正常情况下无需用力呼吸。世居高原的人(4000-5000米范围),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是1个毫米汞柱,这可能是当地人对高山适应,压差需要很小,他们也能爬的更高。一般平原人,要有10个才够用。到6000米,误差就更小,从理论角度上讲,7000米是人的生理极限。在这个地方,人体肺泡里氧分压和动脉氧分压基本上差不多,从理论上讲,氧气无法从肺泡里进入血液送给人体的组织进行能量代谢的。

  北京地区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4000米,85%;6000米,66%,到珠峰顶峰,50%。

  从我们以前观察情况看,珠峰大本营(5200米),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都在85%,数据相似,考虑到我们的登山运动员体质较好,营养也好,数据基本是一致的。

  对不同的人群的指标

  人对缺氧的适应性,是一种先天素质。在5500米以下,就是血氧饱和度两极分化,70%人都一样,好的和差的不多。到6000米,很好的占40%,到7000米,很好到只占4%,能耐低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概4%~5%左右。这是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登山,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硬上。

  下一张表,是血液循环图,氧气在毛细血管交换,毛细血管进口端动脉内氧分压是4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要比40高,越高,氧气就渗透交换得越充分,在静脉端氧气含量基本与外界含量一致。

  所以登山时,低压的影响不大,但低氧的影响很大。

  低氧对大脑神经的影响:

  大脑完全缺氧的情况下,一般三分钟到五分钟,缺氧对大脑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伤就是伤,死就是死,没救的。到8分钟时,大脑细胞大量坏死。

  严重缺氧,即不完全断氧,如雪崩的情况人的周围会有少量空气残留,这种情况30分钟左右,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小脑的存活时间长一些,长5分钟~6分钟,延髓的存活还能延长十几分钟。

  轻度缺氧:在7000-8000米,动脉血氧饱和度为?,意识不清,8000米时,为56%,意识模糊。

  这些数据来自于人工实验室,在减压舱里得到,机器测出来的,数据比较死,反应不出个体的差异。由于人体适应性能力存在差异,还由于减压舱里高度急性上升,在一个高度停留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通常是减压减到1000米的高度,然后做实验测数据,过了半小时,继续减压到2000米~3000米,就这么上到8000米高度。实验室的极限缺氧,和登山不一样,登山是一个很慢的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我们既要要尊重科学,但也要看实际。王富洲他们三个人60年5月24号登上珠峰,从8830-8848高差14米,路程40~50米,一共用4多个小时才爬上去,从顶峰回来,从8830-8800米,用了6个多小时,他们一点氧气没有,还能顺利回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曾经有一个登山者在低压舱里做实验,上到9120米,停留30分钟,肺泡里氧分压降到31毫米汞柱。比珠峰还高一点,他很清醒,又上到1万米,肺泡里氧分压达到24个毫米汞柱。他还是清醒的,只是活动缓慢一点。

  差的人在昆明1800多米就有高山的反应,大部分人在3000米有高山反应。

  7000米以上曾经是高山死亡带,扩大到8千米,从理论上讲不适合人类生存,但不一定马上会死,呆长了才会死。如果有人在珠峰峰顶,呆上一个周,肯定下不来。5800米是英国的生理学家和登山家Poul根据自己体会定出的,他的登山营地设在5720米,他认为在这里生存能行。我们从生理测试的各个综合因素的数据来看,觉得5500是个界限。由于他本人既是生理学的专家,又是登山的专家,国际上承认了这个数据,认为5800米是人类身体可以完全代偿的一个限度,当然这是根据实践经验估算出来的。

  3000米以上称高原地带,3000米以下算平原地带,5800米以上为特高海拔,3000~5800米为高山地带,5800米以上是人类长期生存极限。

  6000米是高等植物生长极限,7000米是陆地动物的生长极限,7000米以上无陆地生物。

  强烈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影响我们健康的主要是紫外线

  紫外线有长波,中波、短波,波长越短对人体损害越大。高原地区,一是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很强烈,海拔每升高100米高度,紫外线辐射增加1.3%左右,在增加的太阳辐射里里,短波紫外线的增加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大。

  二是由于空气稀,透明度高,对紫外线辐射阻挡小。 三是由于日照时间长。四是由于冰雪的反射率高(平均反射率70%,新降雪80%,亮冰90%以上)。在高山上,一见了雪,必须马上戴太阳镜。我们93年和台湾队员一起登珠穆朗玛,其中一个队员虽然是户外专家,经常带大家去登山,偏偏就是他自己得了雪盲,因为他是近视眼,用的是套的墨镜片,只带了一副,在山上摔了一跤就没了。他还不承认是雪盲,只说是进了砂子,眼红,风一吹,又是疼,又是流眼泪。其实这就是雪盲,雪盲的症状之一就是像眼睛里揉进了沙子。

  所以大家要牢记住,见了雪必戴眼镜。尽管雪盲没有后遗症,但会影响本次登山。有经验的登山者,都有备用眼镜,以防万一,宁可多带一点,累一点,也不要因此上不了山,白来一趟。

  补充一点,紫外线的强度,基本上是倍数比较。在武汉海拔23米,基本为平原。以之为一,????是13×1.59倍,非常利害,除了雪盲以外,还能引发口唇疱疹,日光性皮炎,对整个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适应状态都有影响。

  低温的影响

  在高原上,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56度,而且高原地区,温差很大。

  人的体温降到35度时,整个处于低温状态,所有生命器官,包括心、肺、肝等器官,???温度降到25度时,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心脏停博。此时,呼吸还有一点。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要以为此人已经死了,功能虽然没有了,但假如时间短,还是能救治的。

  风的影响

  一个是压力(推力)的影响,表现在增加体力消耗,使登山者很累,体力消耗很大,花很大力气克服风阻力。另一个方面和温度有关系。我们一般说的温度是不受纬度,不受风速的影响的计算出来的温度变化,实际上风对温度影响极大,可以是人的皮肤迅速散热,表面的实际温度极剧下降,我们所见的冻伤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因为室外温度低,而是因为风大。65年在珠训练的时候,风很大,人就象放在低温实验室快速降温,你能看着没有保护的鼻子迅速发白,发青,发黑,非常快,就跟实验室里就把兔子脚放在液氮里类似。登山冻伤防护上很重要的一点是避风,不能被直吹,要戴围巾,帽子,手套等等防风。另外,遇到大风,要会躲避,藏到安全处,实在找不到,也要背对风。实际温度等于实际的 气温加上系数乘上风速,和风的关系很密切。

  风速最大级是12级,29米/秒以上就是12级(风的分级一共只有12级)。珠峰的顶峰风很大,在8100米大风能把人和帐篷吹走。珠峰地区一年平均风速是50米/秒,夏季15米/秒,冬季45米/秒,最大为105米/秒,春季20-30米/秒。

  湿度的影响

  湿度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越往上走越干燥,到4000米,相当于海平面湿度的17%,到了6000米相当于海平面5%,到了8000米是1%,非常干燥,人会觉得很难受,。

  雷暴的影响

  新疆地区电离活动比较多,那里的登山者身上的金属物会闪闪发光(很好看),就是电离感应的作用,(如果真有雷暴,就不会是好看,而是好惨的事了)。在纬度较低的西藏,雷暴不常发生。

  以上我介绍一下高山环境特点,作为对高山病的背景知识。

  第二,高山?⒉≡?蚝突??

  高山病主要病因是缺氧,其它原因较次。氧是人类生存和发育成长基本条件之一,所以高山缺氧势必会造成人体各种功能障碍,加重结构的损害,从而产生各种疾病。

  在缺氧条件下,人体以增加摄氧量和细胞的供氧量,同时以组织细胞提高利用氧的能力,来克服和减少缺氧带来的伤害,也就是机体对缺氧产生了适应能力。缺氧的程度加重,超过体能限度,就会产生高山病。高山病的发病过程,也就是适应与不适应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环境缺氧和人体抗缺氧能力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再进入新的不平衡,最后建立最脆弱的新平衡。只要缺氧程度不断加重,最后一定会发生高山病。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综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人体的能量的产生,是由各种营养物质转为糖,进入循环,最终进入各种细胞、化为ATP,供给人体使用。糠代谢本身是有氧反应,所以在缺氧情况下,会造成ATP的缺乏,也就是细胞供氧的缺乏,会造成能量不足,细胞会病变,坏死。

  大脑缺氧的早期,轻度情况下,人处于兴奋状态,我们经常可以登山时看到,有些平常比较腼腆的人到山上变得很大胆,话也敢说了,事也敢做了,原来很谦虚的人在山上可以变得很狂妄了,很会吹牛,在某种情况上,缺氧会导致心理变化,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人表现的张扬亢奋。然后,如果缺氧进一步加重,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这时人比较郁闷,很受压制(听众大笑),沉默寡言的更严重,还有会幻听,幻视。有个叫吴综月的,75年为了完成任务,尽管他适应并不好,还是坚持到了8000米时,他出现了幻视,看到了喇嘛庙。另外人走路不太稳,自控能力比较低,在高山上,经常会登山运动员发生争吵。还可能变得很固执,一意孤行。人到那份上,自己都不知自己怎么回事了。比如,严庚华同志登珠峰,当时他的压力很大,多少人劝他不要再登了,他都不听。他就非要登。因为电视台都准备好了,再要电视台准备一次,那是很困难的。他以前没到过那么高的地方,适宜不良,高山反应可能是他牺牲的一个因素,

  人在缺氧时,判断能力不是很准确,会有意识朦胧,模糊,一直到晕厥。

  缺氧对心脏也产生影响,心率每分钟增加20-40次,本人就比较难受。如果心动过速持续2-3天,就应该下撤。缺氧会使心脏肥大,血压变高,血细胞增加。血细胞增加的好处在于增加了运货车辆,但运的东西少了。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耐力,可以增多血细胞,但同时血液稠度增加,血栓发生率变高。

  这种效应是高度缺氧产生,也就是ZPO刺激产生的。?????

  ZPO男?, 女?

  在高原20克正常,登山运动员会达到27克。

  缺氧会影响消化,胃蠕动变慢,人不想吃东西。 并且将影响微循环,由于氧和营养要经过微循环才能供身体各部分使用。如果微循环有问题,人体的能量供应会产生不足。

  缺氧对内分泌的影响:

  缺氧会影响泌尿系统,阻碍水和Na的排出。另外由于内分泌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所以缺氧的影响广泛而弥散。

  低温也是冻伤,雪盲易发生的原因。

  这张表是登山事故,死亡原因比较表

  第一位滑坠,二雪崩,三高山病,因此我们对高山病给予足够重视。

  高山病使队员提前出山,造成减员。它也是滑坠的原因,由于高山反应体力不支,走路不隐,意识不清,造成滑坠的间接结果。

  表2

  慢性高山病和我们来讲问题不太大,主要对长期在高山工作的人来说,、更重要一些,一般3-6个月停留高原才会发生慢性高山病,例如援藏,平原人长期在高原上生活,才有慢性高山病。我们登山一般最多长三个月,不至于发生这个问题,只讲急性病,这些急性病经过治疗,修养,基本能恢复,不会留下后遗症。

  第一个就是急性高山反应,这是最常见的,这个表统计800多人,在前三天,有240多人有高山反应,然后渐渐恢复,随着停留时间延长,完全活的很快乐的越来越少,大多数比较痛苦 。

  一般来讲,实际的急性高山反应在6-12小时发病,大部分十几个小时后发病,最长的24小时后发病,但是6-12小时发生一般在三天以内恢复,最长的人14天以后才慢慢恢复。

  主要表现:三表

  轻度反应100%(包括藏族在内),5900米以上,大家都有,不分藏汉,一律平等。

  较重的反应,如浮肿,全身无力,精神不佳,眼睛浮肿,显然汉族多。随着海拔高度增加,人数越来越多。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全身无力、食欲不好、浮肿等六种反应。

  急性高山反应的预防:

  高山病的诱因关键是缺氧。

  有些病可以预防,因为它和到达高度,上升速度有明确关系,因此上高原要慢慢上。它也和个体适应能力有关。在进山前进行体能训练,做有氧运动,(主要是耐力性项目),长跑、游泳等等,很有用处。高山反应的严重程度,恢复快慢和整体素质有关系,有一个很大忌讳就是上山前不要得大病,尤其伤风感冒正在流鼻涕擦眼泪,不要上,这是不太安全。

  高山反应和心理因素有关,有人出问题,心理紧张,身体没有什么不好。进山很前,听了很多传闻,过唐古拉山口时不知道已经到了,没出问题。过了以后,有人开玩笑说到了,他就马上不行了,这其实是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反应。

  药物预防。

  国家登山队不会用的。因为药物掩蔽了人体的正常反应和恢复,如果掩盖了问题,我认为反而不好,不主张用药。

  如果实在要用,药物有两种比较可靠。复方党参片,进高原之前两天开始服用,每天8片,减少高山反应的效率为80%。,部队上销量很大,由于一般平原用不上,药店里没有这药。

  另一种西方的洋药片很有效,醋氮酰胺,本质上一种缓和的药,是磺胺类药,在国外用很多,英文名Diamox。进山前一到二天用,每12小时服一次,一次250毫克,吃到上高原后的3-4天停。

  治疗问题:

  1、扛着,等着机体适应,如果适应不了就回家,不要硬撑。

  2、对症治疗,头病医头,脚痛医脚,让病人感觉舒服一点。

  头痛就用一般止痛片就很有效,又简单 ,又好买,又管事。对胃刺激小。阿斯匹林也行,但对胃刺激大,总之: 止痛的药就可以用。

  血压太高,用减压灵(治早期高压的药),再用一点利尿片,小剂量。????

  浮肿:受重力影响比较大的部位,如眼睛,下肢易浮肿。我们75年那时比较辛苦,生活条件差,陪同的战士更差,还要负责警卫,建营等等艰苦劳动。战士知识水平低,浮肿得很厉害也不知道找人,我们的运动员浮肿也不少,有双眼皮的,有小腿前侧一按一个坑的。比较浅的坑,是轻度浮肿,不要紧,用氨茶碱,有利尿和扩张血管作用,效果不错。肿的程度严重,可以用双氢克尿塞,,100毫克/片,1片就行,一天1-3次。5,6小时后经常上厕所。

  用利尿片,25毫克1片,一片就行了,剂量要小,因为是高山反应是正常反应,而速尿片副作用大。?????

  急性高山反应的治疗问题。

  1、急性脑水肿,急性脑昏迷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会丧失意志????

  它是由于细胞水纳滞留,细胞内水肿和细胞间隙水肿(从血管里渗出的水份增加)两种造成的脑水肿

  治疗:1、吸氧,一般的高山反应一分钟氧气流量用1-2升就可以了,脑水肿则要用3-6升氧。吸氧,颅内压很快下降,头痛,恶心的症状也会几乎消失。

  2、脱水治疗。主要口服药,用速尿片,40-80毫克,一天服3次左右,一天总量不要超过180毫克,在利尿的同时注意补钾,利尿时把大量钠排出去了,人体比较衰弱,而且电解不平衡以后,,心脏等部位容易出现毛病,要吃水果补充钾盐KCL。

  直接作用血脑屏障的药物,50%高分子葡萄糖注射,20-60毫升,甘露醇,(降压的药),250毫升 ,一天二次 。????

  要控制剂量,计算补充程度,还要加钾、ATP等,这个方法不能业余使用

  2.急性肺水肿

  它是重要的高山病,在文献上看, 最低发生区域报告2250米。它和医院肺水肿不一样,不感染。?000米以上,发生率逐步在增加。????发病率根据不同数字统计,最低的5.7%~12.7%,死亡率10%左右。

  病因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血容量增加,肺的毛细血管透通性增加。

  预防:要有比较良好的身体状态进入高原地区,不要在伤风感冒,发烧等有些疾病的情况下去,并且要逐步适应,不要上升太快。

  症状和治疗:首先要识别肺水肿。全身的症状是头痛、食欲不好、呕吐、恶心、这种综合的状态,高山反应都会有。它的特点是呼吸问题,咳嗽、痰多,痰形状有特性,血状紫色,或粉红色,有气泡在里头,很多,一团一团的。病人不发烧,心率快,呼吸急,不能平躺。

  78年,我去西藏大本营工作,有200多人,比较混乱,医务组5个人,有一个人,误诊是感冒,但能听见肺里的水泡声,呼噜呼噜的。吐的痰有颜色,非常多,我确定这是肺水肿。耽误肺水肿是比较危险的,在没有医疗条件下,2-3天死亡。

  治疗的关键是给氧,利尿,降压,病情稳定后,往山下送。这是唯一办法,送下去愈低愈好。

  暴发性肺水肿,前期状态演变得的很快,没有过渡阶段,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呕心,马上进入昏迷,更加凶险。

  我们在山上要更小心一些,因为医疗条件不够,交通不便。用氧,利尿,控制病情后赶快送走。

  红细胞增多症

  这种病发作较慢,我就不介绍了。

  冻伤:

  治疗要快速复温,慢速复温不够,快速能更多保留残肢。用热水泡,40-42度的热水泡20-30分钟,一直泡1-2周,开始的越早越好。不马上开始的,它随着气温升高慢慢开始自己化,慢性溶化的过程对冻伤损伤大。可以涂呋喃西林霜剂,效果强。

  预防:戴手套,帽子,鼻罩等等,注意避风,要弄干袜子,不穿小鞋,不戴手套或戴薄手套;不要碰金属,石头。

  我们要知道这些高山病的症状,有病要承认。登山的人中,一种人什么都不承认有病,硬挺,或是忍耐力太强:另一种人则神经过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两种人都不好。另外,一旦发生问题,要慎重,不要冒险,要观察。最好每上升500米,适应一夜,再爬高,

  缺氧是高山病的第一原因,最好的办法是逃跑,下撤。75年登珠峰,有一个队员高山反应,吐的一地,喷射呕吐,颅内压增高,神志不清。我觉得不像高山肺水肿。他说自己不行了,死活不想走。别人把他绑起来向下拉,拉到5800米自己能走了,走到5700米想找根烟抽了。由于高山病发作时生不如死,很多人不肯走,要逼他下撤,这是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饮食:

  尽可能吃高糖的食品,结构调整为第一碳水化合物,第二脂防,第三蛋白质,有条件的多掺入液体能量,如果汁、牛奶,还能补充一部分水份。奶茶是很好的一种食品,酥油茶更好,是高热量食品,并且脂肪多,对皮肤有保护,湿润的作用。里面的茶碱还可以利尿作用。

  登山前身体检查

  到4000、5000米以下去旅游、只要没有严重心、肺、肝的疾病就可以去,血压比较高免去。

[sign]Just do it[/sign]

15

主题

318

帖子

318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18
沙发
发表于 2004-8-30 12:52:06 | 只看该作者

订正一个小错

文中提到血液的时候有一个词“ZPO”,估计是“EPO”的误写。EPO中文名称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体内红细胞数量增加。在低氧刺激下机体会被诱导增加分泌,从而导致红细胞生成增多,使血色素升高。文中所说:“在高原20克正常,登山运动员会达到27克
”应该就是血色素含量(血红蛋白量)。

又:外源性的EPO是体育比赛中被禁止服用的兴奋剂。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贴个高山病吧。“高山医学专家主讲:高山病的防治”[ZT] 6000米 2004-08-28
订正一个小错 丁丁丁 2004-08-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