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标题: 记怀集桥头镇之行 [打印本页]

作者: 花花2008    时间: 2003-9-23 05:06
标题: 记怀集桥头镇之行
9月6、7日,kellyMM组织大家到怀集县桥头镇“望月怀远”,看望小朋友,花花欣然报名前往。活动中感受颇多,但回来后一直不能静下心来把这些感受写出来,甚至不能早点向队长汇报家访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也有很多的顾虑。车上的畅叙、热火朝天的晚餐、月光下的闲聊、田园中的徜徉,以及拖拉机上的情缘,感觉就像是发生在昨天,但这些并不是我要记叙的重点。一些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说出来肯定让一些新、老朋友难以接受(先说声sorry!了),注定要挨不少的砖头。我只希望您在拍砖之时,能体察我只是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愿违心的实情,下手稍稍轻一点。
<br>
<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花花2008 on 2003/09/22 17:22.</EM></FONT></P>
作者: 花花2008    时间: 2003-9-23 05:08
标题: 工作报告
活动的主要内容
<br>
<br>周六下午,拿到徐安完小校方提供的贫困学生名单后,我们开始分组家访,这些学生暂时未接受资助,家访的目的之一是看他们是否需要资助。我们小组家访的对象是谢接规、谢文长、谢接石三个学生。周日上午,我们小组家访的对象是新宁小学已经在接受资助的五个学生(提供资助的是kellyMM和她的朋友们),家访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环境。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完成了四家,他们分别是何永佑、黎传辉、黎秀花和黎丽花。
<br>
<br>我们是如何进行家访的
<br>
<br>由于以前没有搞过家访,所以有兴趣写写这方面的内容。家访的时间很有限,每家10分钟左右,最长应该都没有超过20分钟。由钱老师或学校安排的几个学生分别带我们到家访对象家,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和询问两种方式来了解情况。住房及其中的摆设等主要通过观察来了解,墙壁上张贴的奖状是我们观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主要成员及其健康状况、劳动力情况、收入来源、子女入学情况等主要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本来闲聊就更合适一些,但由于时间有限,最后基本都变成了一问一答了)。最后我们还会提出看一看学生的学生手册及平时的作业,同时赠送一些铅笔、复写笔、橡皮等学习用品以及一些衣服,不管他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呵呵。
<br>
<br>家访基本情况汇报(此部分主要向队长汇报工作)
<br>
<br>①学生谢接规:男,11岁,住桥石镇谢屋村,就读徐安完全小学,开学后读五年级。共有兄弟姊妹5个(3男2女),阿规为长兄,有3个在读小学。住二十年前的旧屋,比较窄小,有几件简单的旧家具。阿规的父亲谢远喜在本镇石场打工,每月收入300~400元,母亲在家种田及操持家务,奶奶七十多岁。家访时阿规的奶奶和母亲在家,周围一圈小孩子。在试着与阿规交流时,小家伙显得十分局促,很难说出一句清晰的话来。
<br>
<br>②学生谢文长:男,14岁,住桥石镇谢屋村,开学后读初一。共有兄弟姊妹5个(4男一女),文长为长兄,其下还有2个弟妹在读小学。住房比较窄小,墙壁上贴着毛主席的画像,还有文长在二、三年级时以及二弟文团在上个学期所获得的奖状。家访时,文长父母都不在家。据介绍,文长父(谢惠良)母都在山上采松油,此项收入每年2000元左右(我想这应该是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吧)。文长奶奶七十多岁。
<br>
<br>③学生谢接石:男,12岁,住桥石镇谢屋村,开学后读三年级。姐姐谢群英在读小学五年级,从墙上贴的奖状来看,姊弟俩的学习成绩都不错。谢接石的母亲已经过世,父亲谢远科在南海打工,由年迈且有腿疾(经常腿痛)的奶奶照顾姊弟俩,并操持家务。住房窄小,有几件简单的旧家具,最显眼的应该是摆在墙角的石油气瓶和气灶了,不清楚利用率有多高。
<br>
<br>④学生何永佑:男,13岁,就读桥头镇新宁小学,开学后升四年级。相对他的年龄,永佑显得比较瘦小,面黄,但据他的叔叔讲,小孩子身体还是健康的,我的感觉小家伙还挺机灵。永佑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他与哥哥永祥、弟弟永华都是2002年度的优秀少先队员(据墙上贴的奖状)。家访的时候,家佑父母都不在家,跟他的叔叔聊了一会天,了解了一些情况。家佑家只有三分田,父母都在本镇的林场做工(父每月可挣300元,母每月则只能挣100多元),较少回家,平时都是哥哥永祥领着几个弟弟自己煮饭吃,有需要帮手的时候由其叔叔照看。永佑的奶奶尚健在,只是双目失明了。何永佑的通讯地址:怀集县桥头镇新宁小学四年级何永佑(526442)。
<br>
<br>⑤学生黎传辉:男,15岁,就读桥头镇新宁小学,开学后读六年级。去到他家时,看到新屋刚落成,大大小小共有6间,客厅中的摆设布置也反映出这是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与其它几家的窄小、简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辉的父亲黎生接待了我们,据介绍,他患有白内障,正准备动手术。穿着干净利落、说话十分得体的黎生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精明的人,在农村里应该是个能人。阿辉共有兄弟姊妹8人(5女3男),阿辉排行第七,他最大的姐姐已有30多岁,另有一个年仅9岁的妹妹。据黎生介绍,包括阿辉在内,他家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阿辉的两个哥哥都在顺德打工,年龄分别为21、18岁,新屋是在几个女婿的资助下建起的。关于阿辉的学习情况,由于他说学生手册在学校没有发下来,所以了解不大清楚。
<br>
<br>⑥学生黎秀花:女,14岁,就读于桥头镇新宁小学,开学后升四年级。兄弟姊妹四人中,秀花最大,有三个在读小学。秀花的父亲,一个穿着干净整齐,看起来高大威猛的男人接待了我们,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没有钱交学费啊,准备不让她上学了”,就是这句话,让我突然感到自己似乎正在做着一件很愚的事情,在后面的交谈中我就很不客气地跟他“交换了一些意见”。据秀花的父亲介绍,他家共有一亩多水田,秀花的母亲平时在家种田操持家务,农闲时打些散工,秀花的父亲曾在建筑队做过泥水工,但目前没有活干,赋闲在家,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看过秀花的学生手册及平时的作业,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平时的作业也写得非常认真,我想她应该是个非常懂事也非常勤奋的小女孩。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秀花似乎并不快乐,几乎不敢开口说话,问多两句就要哭出来了。黎秀花通讯地址:怀集县桥头镇新宁小学四年级(2)班(526442)
<br>
<br>⑦学生黎丽花:女,14岁,就读新宁小学,开学后升六年级。家访时丽花出去了,一时半时也找不回来,我们没有见到。丽花共有兄妹3人(1男2女),哥哥18岁,已长成了一个靓小伙,初中刚毕业,目前尚未确定下一步的方向,家访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跟丽花的哥哥聊天,她的父母及爷爷奶奶,那是几个健康快乐的老人,都坐在一旁一边做着家务一边笑着看我们聊天。我想这个家庭中也许正在进行着重心转移,丽花的哥哥正慢慢成为这个家庭的“核心”。丽花三兄妹都在读书,哥哥初中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学业是在省政府的资助下完成的,丽花的妹妹在读小学三年级。丽花家的房舍院落都不算大,但却收拾得很好,看起来很是顺眼,院子里圈养了不少鸡鸭,老人们的慈祥和孩子们的轻松快乐都写在脸上,那种温馨让我很受鼓舞。听同行的钱老师介绍,丽花的学习情况一直很不错。
<br>
<br>
<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花花2008 on 2003/09/22 17:24.</EM></FONT></P>
作者: 花花2008    时间: 2003-9-23 05:11
标题: 我眼中的钱老师

<br>这次活动,钱老师实际上做了我们的“三陪”,自始至终。
<br>
<br>在桥头镇下车时,一位中年山民打扮的人在车下等我们,他着T恤、短裤,脚穿拖鞋,皮肤较黑,给人的感觉有点不修边幅,唯一与普通山民不同的是他戴了一幅眼镜。我开始以为他是kellyMM请来带路的呢,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传说中的钱老师。
<br>
<br>周六午餐后,在去徐安完小的路上,碰巧路边采石场在爆石头,我们只好等了近半小时。有几个人下了车在路边玩水,几个小姑娘看见钱老师,就围过来跟钱老师说笑,看起来老朋友一样。问起钱老师,这些小姑娘部分是他的学生,部分并非学生。我想起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学生见到老师时大都屏着呼吸,红着脸,低着头就走(或者跑)开了,招呼都不敢打一个。现在的山村学生见到老师也许早已不似我们那时那么紧张,但能如钱老师这般与学生朋友一般相处的老师也许并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开始注意起钱老师来。
<br>
<br>钱老师话不多,但与他聊起天来,他也很健谈。由于钱老师一直做“三陪”工作,所以断断续续有不少机会可以跟他聊聊天,对他的认识也逐渐明晰起来。
<br>
<br>钱老师是香港人,1966年出生,高中毕业,以前在香港做义工,三年前,受陈慧珊(?不知书写是否有误)老师事迹的影响,来到桥头镇支教,直到现在。在学校里,他没有学校教师的编制,所以没有工资收入,学校只发放一些生活补助费,具体数字不大清楚,他只说在桥头镇的生活费用较低,每个月100元多些也就够了。除了支教以外,目前桥头镇受他和他的朋友们(包括在香港做义工时的拍档)资助的学生已达200人之多,kellyMM和她的朋友们资助的五个学生是个小小的补充。
<br>
<br>周六傍晚,在我们家访回来以后,一个看起来十多岁的小女孩来找钱老师,很难为情地说起她目前的困境,她有兄弟姊妹七个,她最大,父母供她读了几年书后,现在该轮到她下面的几个小弟妹读了,她就只好光荣地缀了学。钱老师听了小姑娘不是很清楚的讲述后,告诉她改天去他办公室再详谈如何资助她的事。小姑娘走后,钱老师跟我们说,他会找他的朋友帮手搞掂的。第二天我们去家访的路上,正好又碰上了小姑娘的奶奶,老人家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了,见到钱老师就跟他打招呼,其实老人家也正是要找钱老师呢,又说起小姑娘读书的事,钱老师安慰了老人一番。当时的场景让我感动,感觉钱老师很像是传说中的老百姓的“贴心人”。
<br>
<br>家访的时候我们走了不少村庄,一路上不时碰上一些山民,他们总是很热情地与钱老师打着招呼,有时还会站着聊上一会,包括那些骑着摩托车后面载着重物看似在忙生意的人。到村庄时,在村口玩耍的小孩们或叫或笑地欢迎着他们的钱老师,钱老师总能随口叫出一两个小孩子的名字,有时还会问起他们家的一些情况。
<br>
<br>聊天时了解到,对于受钱老师和他的朋友资助的学生,他一个学期至少会家访一次。工作之余,他就去做些家访,经常与学生、家长一起劳动,一起说笑。
<br>
<br>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或了解到的钱老师。哦,忘了,钱老师现在还没结婚呢。
<br><br><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作者: 花花2008    时间: 2003-9-23 05:12
标题: 一些感受和思考
去之前我没有想那么多,知道是去探望在怀集的一些小朋友,这念头让我很容易就心情愉悦起来。
<br>
<br>到桥头镇后,钱老师、徐安完小的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校长办公室被我们占领,十几个人在小学校园里升火做饭,用住校学生的锅和柴火,借校长的油盐酱醋(有些调味品如味精等校长也没有),因为十几个人洗脸、洗脚、洗菜还有洗澡的需要,学校的泵水机几乎一直不停地泵着水……从周六下午到周日早上,校园内的忙乱景象可以想象。我们坦然地接受着校长给我们的礼遇,也许不管是徐安小学的校长还是我们自己,都认为我们到这里是来抚贫的。
<br>
<br>在其后的家访中,我们如外星人一样招摇过市,吸引来无数目光,我们走进一个个陌生的家庭,在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嘘寒问暖(也可说是问东问西),然后象征性地派送些慰问品,感觉很像是逢年过节时政府所做的官样文章,只差没有摄像机跟在后面了。作为慰问者,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如此“风光”过。而作为被慰问者,那些小孩子们则显然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他们收到了小礼物,但从他们的脸上显然看不到那种应有的喜悦。在家访结束之后,我们大声地谈论着哪家如何如何,哪家应该资助哪家不应该资助,似乎我们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后来我想一想,这对于被谈论者应该算是一种不敬,也许是我们的优越感太强的缘故吧。事实上,面对山区较为贫穷落后的现状,我们所能做的实在太过有限,仅仅只是寥表心意而已。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kellyMM在这方面一直都比较低调,不多说话。
<br>
<br>对于已经接受资助的几个学生,我从他们的眼睛中读出来的只是陌生,他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是来干什么的,想象中的那种亲切和谐的场面没有出现。而实事上,除了帮他们交了学费以外,对这几个资助对象,我们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有多少感情的交流了(这些话也许不该由我来说,但我相信kellyMM去了的话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受的),这些想法让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似乎一切都只是虚无……
<br>
<br>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我们为什么而来?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同时也与新月、tigerhot等人交换过意见。虽然我极不愿承认,也不敢大声地说出来,但我知道自己的心底已经有了结论。我不知道其他的助学核查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以前在论坛上见到类似的帖子时我总会有一种感动,但现在我开始质疑这种大规模的核查活动,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不可能融入多少感情在内的核查或家访活动是否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它给孩子及孩子的家庭到底留下了些什么?
<br>
<br>反省过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路。如果有此心意,如果我的经济还能支付,我会选择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与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做朋友。现实情况也许不允许我经常去看他们,我希望自己能与他们保持书信来往,我知道坚持下去并不容易,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如果一年有一次或两次机会去看他们,我会一个人(或带上个红颜知己,暂时还没有,呵呵)悄悄地来,轻轻地去,我会在他们家做客,吃他们家里做的饭或粟米羹,品尝他们家自酿的米酒或其它土特产,与他们闲聊地里的收成或学校里的趣闻,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也许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诗情画意,也许残酷的现实会让人有太多的无奈,但我不会再指手划脚,我会学习钱老师,慢慢与他们交流。也许有时我能帮上他们一点小忙,但我知道我能从他们那里收获更多??一份热诚、一种平和的心境,甚至是生活的动力。很多事情我帮不了他们,但我们是朋友。
<br>
<br>
<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花花2008 on 2003/09/22 17:32.</EM></FONT></P>
作者: 蜗牛    时间: 2003-9-23 06:21
标题: 支持!
有时会觉得城市的助学行动过于浪漫,也过于喧哗<br><br>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
作者: 新月    时间: 2003-9-23 06:40
标题: 这次怀集之行其实使每个人的心都受到了撞击!看到一些问题,引发了很多反思和讨论
    佩服花花终于把这些思考变成了文字,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厚度来很清楚的记录并整理出这些反思和讨论。
<br>    只能简单的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列出来:
<br>1. 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带来了一点帮助,但也带来了一些打扰,很难说孰轻孰重;
<br>2. 帮助一个小孩子,也许除了钱的方面,可能最大的瓶颈就是关心和思想上的引导,而对于我们可能最难做到的也就是后者。<br><br>简单的执着,痛快的痛快,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却不想走到尽头
作者: 爱玛    时间: 2003-9-23 06:45
标题: 先支持,得闲再拜读!
正说着就闲了。
<br>看得出来这是花花的真实想法。有体验。
<br>
<br>……
<br>
<br>继续支持。
<br>
<br>说一句我的实话:希望花花在有了红颜知己并和红颜知己有了家庭、BB之后,仍有时间精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据我的经验,很不容易呢!
<br>
<br>也希望这只是我低能所以无能为力。
<br>
<br>
<br>★●★●★●★
<br>[red]温柔勇气是我最完整的智慧[/red]
<br><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爱玛 on 2003/09/22 18:52.</EM></FONT></P>
作者: 野猪    时间: 2003-9-23 08:07
标题: 也说说我的感想
    几年前,我也先后资助过两个农村的孩子。
<br>    第一个是通过单位扶贫工作队联系的,每个学期开学之前,给他寄钱过去。初期,还有通过几次电话,也有几封书信来往,但是到后来,连我汇款过去,都没有一个回音了。
<br>    第二个是通过希望工程牵头资助的,是一对一的资助,一次性给2000元,可以让一个孩子读到小学毕业。当时希望工程在一个捐助者的支持下,把所有被资助的孩子带到广州来,与资助者见面。当时我带着芙蓉儿一起去见那个孩子,并带着她们一起去吃麦当劳,逛动物园,可是那个孩子与我们语言不是很通(普通话、粤语都不行),又十分怕生,吃也没有好好吃,动物园逛一半就哭着闹着要回去了。回去之后,偶尔会收到她的学习成绩单,但是我写信给她,从来都没有回音。
<br>
<br>    “与他们及他们的家人做朋友……与他们保持书信来往,……一年有一次或两次机会去看他们,……在他们家做客,吃他们家里做的饭或粟米羹,品尝他们家自酿的米酒或其它土特产,与他们闲聊地里的收成或学校里的趣闻,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现实当中是否能够做到呢?你与他们之间能够有多少共同语言呢?你能够与孩子沟通还是孩子的家长沟通呢?
<br>
<br>    很多时候对于被资助者是否值得被资助也表示怀疑,看看上面花花考察过的那些孩子的情况,7个考察对象中,1家是8兄弟姐妹,2家是5兄弟姐妹,2家是4兄弟姐妹,1家是3兄弟姐妹,整一个超生游击队吗!其中,已经接受KELLY等人资助的黎传辉,不仅一家有8个兄弟姐妹,而且家里“新屋刚落成,大大小小共有6间,客厅中的摆设布置也反映出这是一个比较殷实的家庭”,不知道KELLY看后会有什么感觉?会继续资助他,还是不再资助了?像kelly这样自己直接去考察过多次的地方,还会受骗,更不用说那些通过中间组织牵线搭桥的了。
<br>
<br>    其实无论是希望工程还是希望之光,还是私下联系的一些资助,我都感到迷茫,这也是我暂时放弃资助这些孩子的原因。
<br>    其实真正能够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的是像钱老师那样,可惜我还没有他那么伟大,能够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去帮助他们。
<br>
<br>
<br><br><br>?q?洇洇洙r  
<br>{/-[blue]●●[/blue]-}
<br> -( (oo) )-
<br> ?? ?? ??     
<br>找到路了,大家上来吧!
<br>
作者: 花花2008    时间: 2003-9-23 09:15
标题: 是的,面对现实,我们会有太多的无奈和迷渺
有两层意思是我想表达的,一是我们个人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二是在助学的过程中钱的作用其实很小。当然除钱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这应该是个大的社会学的课题。
<br>
<br>如果让我去选择,我会选择资助哪些人?这个问题大家也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一是因为疾病、伤亡等原因造成家庭劳动力严重缺乏的;二是因子女过多父母实在无法负担的。:)后一种情况实在是让人可气,但他们又的确需要帮助。其他的情况,也许他们贫困一些,也许他们过得很艰苦,但我不会选择他们。按照我的这个标准,我们组考察的几个学生中,真正够条件的没有一个,处于边缘状态的是第二个学生谢接石。至于以后这些家庭中小孩子们长大了,个个要读初中、高中了,只怕很多家庭都会出现难以支持的情况。但这就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br>
<br>跟钱老师聊过,在怀集,最大的资助者还是政府。包括钱老师,包括我们,这些民间力量的资助只是一种小小的补充,它的真正的意义也许只是说明贫困地区孩子失学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届的关注。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通过政府的力量,当然这也许要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br>
<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花花2008 on 2003/09/22 21:19.</EM></FONT></P>
作者: 雁初飞    时间: 2003-9-23 09:49
标题: 也许我们都太过理想主义了
看着他们庞大的家庭,真是很难让人同情.
<br>
<br>但即便如此,在可以的情况下,还是保持一点理想吧,也许会有不同呢.<br><br>又名---------非燕----------
作者: kelly    时间: 2003-9-23 12:39
标题: 早就等着花花的大作了!!!
一篇文章,各种思想,往往因为真实而美丽,花花的文章也同样。或许,花花可以更直接一点,更真实一点,不要介意。
<br>
<br>一直没有写总结,不是因为忙,不是因为没感想,是因为心情仍然没有平伏,思想也混淆起来,总是说不出想说的话。谢谢花花,帮我写了很多人的很多心情,包括我自己。
<br>
<br>去之前,一直没敢让这次活动冠上什么名号,也没想到过大家会对这次活动有如此高的期望。所以,很多时候,我选择沉默去让大家发掘答案,或者说,发掘自己心中的新想法。坦白说,这次组织活动是我最伤心的一次,具体的事情既然过去了,不想再提。只是,发现自己太心软,根本不该当领队,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组织活动了,起码是这类型活动的最后一次。
<br>
<br>怀集,曾经是生活中的一个驿站,也会永远是曾经的驿站。在那里呆过的日子,每个学生家里不同的家长,带着不同的态度,钱老师的义为和坊间的传言,让我明白到再简单的地方也有着复杂的人事,很多事情可能永远都分不清谁是谁非。
<br>
<br>人和事不停变迁交替,组成的才称之为人生。曾经一个跟我去怀集的朋友问我,我们过去的目的何在?对小朋友又有什么影响?我当时答不出来。后来,带着这个答案再去怀集,偶遇一位陈老师的朋友,历经沧桑的他轻声阐述:“做义工,最受帮助的、最需要帮助的并不是你要帮助的人,而是你自己。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和小朋友玩玩游戏,聊聊天,会对他们有什么帮助,或者说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或许他话中的一些观点有些人不会赞同,但每个人只要是生存在社会中,必然会对身边的人或者事有影响,无论好还是坏。就我而言,一直跟那里的女孩子经常聊天,问问她的家里情况,她的兄弟姐妹等等,然后会跟她们聊如她们妈妈多生小孩会导致家里贫穷。虽然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很见效,但至少那一次当我听到佳花说她很心痛她妈妈,明白到家里兄弟姐妹多让妈妈很劳累(那边都是男人游手好闲,女人工作的),我也觉得值得了。
<br>
<br>大学里资助过连南的一个小孩子,写了几封信,也都没有回音,如同石沉大海。至于这几个孩子,当时钱老师问我要不要他们给我写信,我担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就觉得这个并不重要。呵呵,野猪G说的受骗未免太严重了吧?如上面而言,或许很多事是分不出对错的。当然,这次加上花花和各人的意见,会跟朋友再商量一下。大妈说得很对,当有了家庭的负担(或者说责任?那责任是负担冠冕堂皇的一副羊皮么?还是负担是责任的一个偏激说法?),很难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只是小小的目标。就算家里人不说,不问,你可以忍心抛下他们去追求你的理想吗?
<br>
<br>很多,以前并不想说,今天,既然花花开了金口,既然真实才是美丽,就说说吧。非常感谢大家,让我有了深一层的认知。
<br>
<br>[blue]P.S.关于五名受资助的小孩子[/blue]
<br>当时决定资助这几个小朋友,我并不在怀集,而是在今年年初已经开了学的时候,才收到朋友确定要资助的消息,于是打电话给陈佩珊老师。当时她说她资助开新宁小学里的五名孩子,干脆就这几个学生吧。当时询问过是如何挑选着几名学生的,陈老师因为繁忙,并没到每个学生家里家访,只是跟学校校长提出要资助最穷的五名孩子,学校就写出了这五名孩子的名单。末了,陈老师提醒了一句,最好就是资助到小学毕业,要不突然停止资助,孩子们可能会很惨的。当时还没抽得出空闲去怀集,而时间已经开学后的两周了,跟朋友商量过后,我们就决定接手这几个孩子。上次去怀集,因为是坐班车,去得晚,走得早,匆匆忙忙间去了五名小孩子的家里,当时在黎传辉正在修的屋子前,我的感觉和花花类似,同样的不解,同样的困惑。回来后,跟朋友商量了一下,因为当初答应了资助一年,既然答应了,就完成这年吧。所以,每当花花问我几个学生家里如何,我都叫他亲自去看一下,因为我不想我的任何说法无意间影响了他的观感。这次的调查结果,看来是令人满意的。
<br>
<br>[purple]总在几乎放弃的时候听见动人的音乐,总在檫干眼泪的刹那看见最闪亮的眼神[/purple]
作者: 野猪    时间: 2003-9-23 21:02
标题: 我说的被骗是指被资助的黎传辉实际家境不错,而不是指写信
<br><br>?q?洇洇洙r  
<br>{/-[blue]●●[/blue]-}
<br> -( (oo) )-
<br> ?? ?? ??     
<br>找到路了,大家上来吧!
<br>
作者: 风哥哥    时间: 2003-9-24 01:51
标题: 我认为这些活动是有一些偏差,但是还是能帮助到小朋友的,所以希望能坚持.可以寻找更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啊.

作者: 新月    时间: 2003-9-24 01:53
标题: 有越多想法就越敬佩钱老师
当我们一边打着阳伞一边高声谈论着田野、郊游、希望甚至中国教育的时候,钱老师总是沉默的;当我们总是执着着试图改变当地人的看法时,钱老师也是沉默的;可是穿着洗变了型、磨得半透明的汗衫的钱老师却可以随意的与当地小孩玩耍、与小孩的父母闲聊家常。在与我们临分别的午饭上,他说:他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身边人的观念(原话不记得了,怎么我写出来这么像唱高调,可是从钱老师的口中说出的却是最质朴也是最真诚的话)。对于教育,我想他应该比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深刻很多很多...<br><br>简单的执着,痛快的痛快,回头望望来时的路,却不想走到尽头
作者: 风哥哥    时间: 2003-9-24 01:58
标题: 记怀集桥头镇之行的相片 (集体照)
大家来瞧瞧
作者: 柠檬-柠檬    时间: 2003-9-24 02:56
标题: 我对核查的看法
很可惜,绿野的三次核查活动一次也没参加上。
<br>在我看来,核查的目的并不是要给孩子们带去什么,改变他们什么。假如这个世界会这么容易改变,那么地球早就成为天堂。没必要对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寄予太高的期望,毕竟外部的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而内在的改变得靠孩子自己的努力,我们只是孩子生命路途路过的一个借宿人家,等到孩子第二天开始新的旅途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家门祝福他们一路平安。
<br>而假如我是核查者,我会怀着体验生活的目的来参加活动,相信参加了这样的核查活动,我会更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以少些抱怨,多些感激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
<br>核查会给需要帮助的孩子带来机会,我们并没有改变孩子,是孩子们改变了我们,与其说我们是在帮助孩子,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施恩者。
<br>看得出来帖子里发言的朋友,或多或少都被核查改变了。<br><br>捐助一个失学的孩子,为他们的生命种下希望的春天。他们的将来会因我们而改变http://211.154.103.37/forum/
作者: 柠檬-柠檬    时间: 2003-9-24 03:30
标题: 我现在奉行宽于对己宽于对人
虽然我很久没有给孩子写信,可是我仍然很高兴收到孩子的来信。写信让孩子们勇于表达自己,也许更是他们第一次真正认真的思考自己的理想。
<br>
<br>我在希望之光上看到很多朋友说不要求孩子的来信,其实这样很不好,其实就跟一个人平白无故的受了别人的帮助的时候,很想知道帮助他的人是谁,最起码可以表示一下感激的心情。假如捐助者能够去信表示自己很乐于帮助他人,并且把自己的位置放置在一个与孩子平等的条件下交往,我相信孩子是会很乐于与外边世界的人交往的。
<br>
<br>中国邮政的服务并不完善,很多信件会因为传递的路程太复杂而丢失。如果孩子所在地区太偏僻(别用我们城里人的思维来想象乡下),寄信非常困难,也许就是因为这么一次偶然的失误,所以大家都断了联系。我有些朋友很久没有联系,但是我知道,在我们彼此的心里,依然把对方当做朋友。又或者真如野猪说的,我资助的时间太短。也许两个世界的人沟通起来的确会有困难,或者我的来信让对方产生了自卑感。我也没可能象钱老师一样放弃自己的一切去帮助别人,请别对自己要求太高,把帮助别人看得太崇高。其实帮助别人其实很简单,哪怕是公车上让位置也是帮助他人的一个途径,大家选择自己可以接受的途径,付出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
<br>
<br>我只能说:“我们一直在努力!”<br><br>捐助一个失学的孩子,为他们的生命种下希望的春天。他们的将来会因我们而改变http://211.154.103.37/forum/
作者: 风哥哥    时间: 2003-9-24 04:36
标题: 相片

作者: 静光    时间: 2003-9-24 05:49
标题: 想不到该说什么,只是觉得
资助的目的不应该是想着如何影响别人。别人需要帮助,我们去帮助了他,这就是目的。
作者: 小雪XUE    时间: 2003-9-24 06:45
标题: 一口气看完文章和大家的跟帖呀
身体力行,感受到心灵的撞击!
作者: sandy0715    时间: 2003-9-25 22:53
标题: 也来说几句。
作为这次怀集之行的参与者,我想我应该归入不及格一类吧,看到大家的贴子有很多想法。自己由于刚参与了一个论坛的资助活动,也很想对于山里的孩子的生活有一种感观上的认知,还有山中的明月吸引了我,所以报名参加。对于活动中对山里学校,村民、孩子生活造成的干扰也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朋友带去的小孩也当做一次有趣的野营,能不能达到教育他的意义,我不乐观,当时会产生一种很不安,很不安的感觉,因为自己没有怀着太大的帮助人的思想去参与这次活动,没有太高的高度,对于钱老师也只能是敬意,他做到了一件自己认为合适、舒服的事,或许这就是每个人最高的境界。怀集归来,自己是达到出发前的目标了,对山民的生活有一定的认知,也对我如何与被资助的小朋友沟通这个问题有些底了。最后对组织者KELLY表达歉意,因为现在向山民的歉意无法向他们表达。<br><br>********路,纵然崎岖坎坷,风景依然就在身边!********




欢迎光临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https://www.lvy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