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标题: 转贴:我看国学(王小波) [打印本页]

作者: vulcain    时间: 2011-4-2 21:39
标题: 转贴:我看国学(王小波)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以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说,我如此立论,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这是我不能承认的。但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我是发现不出来的。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这方面有一个例子: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的真意。这个想法里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毛茸茸的鸭子虽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鸭子。再说,圣人提出了“仁”,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因为本科是学理工的,对他“格物”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他没有提到。可能观察得不仔细,也可能是视而不见,对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还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没有浅一点的井。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文革”里我也背过毛主席语录,所以以为,这个调调我也懂——说是诵经念咒,并不过分。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sign]我很有诚意的望着你
[/sign]
作者: 透明驴    时间: 2011-4-2 22:52
标题: SF!王小波是俺最喜欢的作家!相比他的小说,更喜欢他的杂文,读起来不那么吃力。
[sign]天地生人,有一人当应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http://photo.163.com/photos/clarity-donkey[/sign]
作者: 个体小知    时间: 2011-4-3 13:47
标题: 国学怎么回事,明白人都知道,只是大多数人不说

作者: 宽天云    时间: 2011-4-3 23:06
标题: 有些道理的
几千年,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浪费在这点破烂上,几近宗教式的狂热。

所以,没有科学、也几乎没有哲学。

只有这些似是而非、互相矛盾的东西,大家炒过来炒过去。



[sign]-------------------------
长期求:出北京、回北京的往返车票机票.[/sign]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1-4-4 09:52
标题: 超级喜欢王小波,但超级不同意他对国学的看法.现在的学人,没有原来像陈寅恪他们那一辈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谈国学还真不够资格
对学术研究上的事情,不是看点教材,看点工具书,看点百科全书类的东西就能整明白的.

更何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还是多保存些敬畏,谨言慎行为好.

中华文明,是古代几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间断的延续下来的,能够这样,必有其存在的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秀的灿烂的一面,也会有其糟粕的黑暗的一面,这和其它的文明,包括现代西方文明一样没有区别.至于哪些是优秀的,可以继承的,哪些是糟粕的,需要批判的,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我深为北京古城的拆毁而痛心疾首,但我也了解到,当初之所以这样决策,很大的原因是有权力做出决策的人,从思想根源上,把中国现代化做为目标,把西方工业文明做为进步的楷模,轻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古代建筑看做是要被现代文明所淘汰的糟粕,微不足道,所以以方便民生交通发展经济建设为理由去拆毁掉古城.而现在,永定城城门几年前重建了,据说又要重建地安门了(我个人倒是反对所谓的重建的),那么回过头来看历史,从中得到的教训,仅仅是在古建筑保护这个方面吗? [sign]行天下路,悠远天地尽揽眼底
阅世间书,沧桑历史品入心头

悠远天地间
http://hexun.com/shisanjie13/default.html[/sign]
作者: 个体小知    时间: 2011-4-4 10:56
标题: 百年历史证明,国学不能救国,科学可以,中华文明之所以不间断,就是因为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包容一切,而不固守老框框

作者: 林泉散人    时间: 2011-4-4 15:07
标题: “中华文明,是古代几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间断的延续下来的”这种观点可能有误
中华文明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指以炎黄为祖宗的文化和文明吗?
如果这样,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夏-辽-金-元时期、满清时期,这个文明有没有间断?
殷商中晚期的甲骨文,到春秋的孔子时代即无人能解读,难道不意味着中断?更遑论从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经夏代、到商代早期的华夏文明,已经找不到踪迹(文明的标志是文字),更意味着中断了。
对其他文明,从克里特-迈锡尼-古希腊-古罗马-欧洲文明的传承,和古犹太-基督教文明的传承来看,这些文明难道没有延续下来?
即使印度文明受到雅利安游牧民族的冲击,但难道从吠陀时代文化-婆罗门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的传承中不能看到古印度文明的延续?

也许我们中国人过去一百多年里被侵略、被侮辱的历史,需要某种文化聚合力,去凝聚涣散的民心,某些学者杜撰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里唯一延续到今天的文明”这个神话,是用心良苦,我们即使作为受益者,却不能因此而陷入过度、因而有害的自恋。 [sign]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博客:http://blog.sina.com.cn/wildwanderer /[/sign]
作者: 林泉散人    时间: 2011-4-4 15:23
标题: 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想法,后来都证明是不切实际的
恐怕都不如“政体救国”有效。
但即使“政体救国”,也一次次失败了。 [sign]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博客:http://blog.sina.com.cn/wildwanderer /[/sign]
作者: 个体小知    时间: 2011-4-4 19:03
标题: 延续大概说的是汉族,不过现在的汉族还有多少炎黄血统也不好说

作者: 个体小知    时间: 2011-4-4 19:24
标题: 所谓救国,其实是转型,各方面都要改变,但是观念先行,所以科学干掉国学是必须的,批孔破四旧,打断文化传承是不得不付的代价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1-4-4 22:00
标题: 到底哪个能救中国,题目太大,而其实我们现在仍在百年以来的社会转型中,并未走完转型的道路,所以还是让以后的历史来总结吧。相
信一百年二百年后的人看今天,能看得比我们更清楚。因为他们是在大历史的框架下来看,是在我们已经走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看,正如我们今天是站在我们祖先我们前人已经走过的经验和教训上来看一样。 [sign]行天下路,悠远天地尽揽眼底
阅世间书,沧桑历史品入心头

悠远天地间
http://hexun.com/shisanjie13/default.html[/sign]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1-4-4 22:48
标题: 延续指的是文明的延续,而非种族与政权的延续。我这里主要指通常意义上的四大古老文明。至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观我只选一两例举作
论据。到北京的人会发现,北京老城方方正正,而且是四面朝向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街道胡同也极为规则。这和它的建设方针有关,当初北京城的营建是按《周礼考工记》来营建的。

《周礼·考工记》是一部成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也就是说成书时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了。这本书讲述了用礼制思想营建都城的设想,制定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基本法则。

大概意思是说,环城的城墙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皇宫后面是市场。

现在北京老城虽已被破坏得几乎面目皆非了,但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格局依然能看出,几乎是严格按照此书营造的。而之前的元大都,虽然是蒙古人做统治者,在少数民族统治者中,蒙古人是相对被汉化得比较少的,但元大都依然
是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的营建思想来营造的。

还有敬天法祖的观念,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即对天地祖先崇拜,在石器时代即有玉琮这类用作祭祀的器具,来作为贯通天地的工具。到了商代,统治者以天命自居,敬天与法祖开始与政治结合,到了周代敬天法祖的思想成型,周人对于敬天法祖的观念也加入到礼制里。周礼,很大的部分是祭祀上天和祖先的仪式,这一文化特征一直延续下来。不说别的,就是今年春节时期,我去天津的一个镇上小庙里参考,竟然发现庙里存放了大量的“天地君亲师”之类的牌位,而且全是崭新的,并非过去的古董,一问,竟然是当地村民日常放在家中供奉的,每当初一或十五就要上三柱香。因为要房屋拆迁,所以集体存放在庙里的。我当时的惊讶简直无与伦比,原以为这类习俗早被革命的风暴与科学的名义一扫而光呢,没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乡镇,还能保留有这样的习俗! [sign]行天下路,悠远天地尽揽眼底
阅世间书,沧桑历史品入心头

悠远天地间
http://hexun.com/shisanjie13/default.html[/sign]
作者: 个体小知    时间: 2011-4-5 09:28
标题: 哪里有凭空的延续,种族没有了文明也就完了,个别文化现象的流传和整体上的延续差得太远,不可相提并论

作者: 林泉散人    时间: 2011-4-6 01:41
标题: 基本如此但未见得必如此,例如,最后一个汉族皇朝亡后,其文化甚至年号却在国外传承了近250年
这就是明代最后一个中原年号崇祯,一直在朝鲜的李朝传承到十九世纪末,采用的年号是崇祯二百六十五年,而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代末帝朱由检即自缢于宫城外的景山(煤山),最后一个汉族皇朝灭亡了。

与此同时,汉族的文化却在朝鲜承继,汉字是朝鲜上层的书面语言,写一手汉字是“有文化”、贵族身份的证书。即使在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进行了文字注音改革(后来发展为今天的朝鲜文字),汉文字的正统地位没有动摇。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越南(北越属于中国领土,中部、南部独立但以中国为宗主国)、日本(特别是明治初还没有被日本吞并的琉球王国)等国以及马来西亚东部和南部(含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西部、缅甸北部的一些局部地区。

这些地区,明朝已不存,汉人已不是统治民族,但仍坚持汉文化,多少算是“没有汉人的汉族文明延续”吧。 [sign]独行特立,不群不党,榨尽人生的“使用价值”
博客:http://blog.sina.com.cn/wildwanderer /[/sign]
作者: 空灵    时间: 2011-4-6 11:08
标题: 楼上几位俺都拜读了,都很了得
俺以为文化应该是区别不同族群的东西,就像现在大家都学同样的数理化,但是不同文化环境中长大的人还是有很大区别。

就是这种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不一样吧,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可以算是我们形成这种文化的基础。现在敢说自己很了解这些东西的人确实不多。

我拜读过一些经典,也没觉得学到了什么新东西,都是些我早就知道的。不过,这才是他们NB的地方吧,不管你学不学,只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就早已渗透到你的生命里了。
[sign]别担心,没什么大不了的;-)[/sign]
作者: 蓝子    时间: 2011-4-6 20:32
标题: 这个说得好,看得明白,不引经据典但就是这个理。
文化真的是浸透到骨子里,体现在行为中的东西。。。 [sign]_________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历万端事。[/sign]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1-4-7 09:36
标题: 可能是我没说完整,
可能是我没说完整,我只是特别指出在我发言的语境里,是指文化上的延续,而非种族及政权的延续.就中国历史的政权来看明显是断裂的,非延续.而就种族来看,可以说没有断裂,是延续下来的,只是中间不断的融入了其他的民族血统而已.

至于中国文化现象上的延续可不是什么个别的哟.这里我指的中国传统历史典籍中的大一统的主流文化.(像巴文化蜀文化等地方区域性文化,或其它少数民族文化,不包括在其中)

我当时只是信手举了两个例子而已.而这两个例子,在文化中占据的地位可不能说是不重要啊.

一个国家都城的指定和建立,无论是在古代在现代,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地区,可不是一件可以儿戏的随便的小事情.中国建都的指导思想,至少从西周就一直贯穿下来,这种文化上的延续能说是个别的文化吗?

敬天法祖,更是影响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方面.比如为什么中国会有天坛这样的建筑出现?比如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次改革中,反对派打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荒唐论点来?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祭祖的习俗?在中国的小说中,过年中祭祖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像<<红楼梦>>,鲁迅的<<祝福>>中都有描写的.还有以前的人父母去世,要守孝,当官的按常规必回家丁忧守制,这些都和敬天法祖的指导思想相关联的.

我还想到曾经看过的林青霞早期拍的一部电影,讲的是国民党抗日的事情,里面有个境头,讲日本人命令台湾某村全村人把各家的祖宗牌位都上缴,要集体给毁掉,以此来打击中国人.结果在指定日期,只有一位青年女子捧着一个盖着布的牌位来了.日本军官很气,用刀一下劈在牌位上,却发现上面写的是日本天皇的名字.呵呵,还记得邓丽君的《梅花》就是那部电影的插曲。

文化延续的例子其实很多,我还是再举一个和我们比较接近的地方吧,十三陵不少人都去过的,以大红门为中心,一左一右,一个龙山一个虎山,再远点,一个蟒山,一个虎峪,这和选陵建陵风水中要求的青龙白虎思想有关系.左青龙右白虎嘛.

而在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就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简图我发在文中.

如果去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可以在里面看到完整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瓦当,四个独立的完整的瓦当,那可是汉代的瓦当啊!

还有考古发现的隋代的铜境,有一个被称为四神镜,因为上面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种图案.这难道不是文化延续性的体现吗?

其实我也曾经看到过,对中华文化延续性的置疑论点,当时曾有一时的动摇和迷惑,但经对史料的分析和思考后,我还是认可延续说.


[sign]行天下路,悠远天地尽揽眼底
阅世间书,沧桑历史品入心头

悠远天地间
http://hexun.com/shisanjie13/default.html[/sign]

44013548.gif (39.16 KB, 下载次数: 49)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1-4-7 09:42
标题: 嘿嘿,空灵的确蛮有灵性的。
有的地方比我死读书的人强。  仅仅是有的地方哈。 [sign]行天下路,悠远天地尽揽眼底
阅世间书,沧桑历史品入心头

悠远天地间
http://hexun.com/shisanjie13/default.html[/sign] [modify]1302140636,悠远[/modify]
作者: 空灵    时间: 2011-4-7 09:54
标题: 哈哈哈,你终于承认一回
不容易啊不容易 [sign]别担心,没什么大不了的;-)[/sign]

44013573.gif (18.55 KB, 下载次数: 48)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1-4-7 11:53
标题: 切,我一向说话客观严谨,实事求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sign]行天下路,悠远天地尽揽眼底
阅世间书,沧桑历史品入心头

悠远天地间
http://hexun.com/shisanjie13/default.html[/sign]
作者: 悠远    时间: 2016-7-12 10:00
标题: 哦,思想倒是一脉相承,与那时候





欢迎光临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https://www.lvy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