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25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驿站剪报(41)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  驿站剪报(41) ――

     
绿野驿站,是大家爬山归来小憩的场所,可谈天说地,可谈古论今。

华发渐生、性情日拙,再难找回激扬文字、妙笔生花的文学青春,干脆就给绿野朋友们做一份剪报吧。

保证不违法,均来自公开出版出售的信息产品;保证有出处,并非个人编造撰写;不保证正确与全面,多为一家之谈、一时之见;不保证全部具有阅读价值,仅仅是个人觉得还有点点新意、点点含义、点点预见的零碎信息。

爬山归来,执茶临风,闲话桑麻,见仁见智,一份轻松的小小剪报为大家助兴;茶未凉,兴已尽,且让它随风而逝。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92

主题

670

帖子

670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670
13#
发表于 2005-3-30 11:12: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感谢 再感谢

34

主题

1656

帖子

1662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662
12#
发表于 2005-3-30 08:29:05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仔细看了,再次感谢!!!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58:43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共识”




1、经济学家眼中的“北京共识”

  市场竞争本身并不能必然的、自动地导致高效,在不少领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政府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市场竞争本身可能也保持不了公平和公正。  
  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保护私人财产权
  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
  放松政府的管制,实施利率、汇率市场化
  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
  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
    
  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The Washington Consensus),系统地分析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汇率、利率、外贸和外资的自由化,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的法制体系,强化预算硬约束、削减财政赤字等,贯彻“小政府、大市场”的思路。
  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雷默在英国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共识》(The Beijing Consensus)的论文,在雷默看来,“北京共识”的灵魂是不断创新、大胆实验、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它已经取代了广为质疑的华盛顿共识。
  目前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是问题丛生。美元的持续走弱,华盛顿共识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但美国市场原教旨主义仍在强势坚守。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是否需要重构?在美元没有退出之前,如何保证外汇储备的策略?世界是否需要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3月18日下午,斯蒂格利茨应邀成为“站在巨人的肩上―――CCER成立10周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系列”第八位嘉宾,演讲过后,就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等问题,他与北京大学经济中心主任林毅夫、副主任李玲、教授陈平、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方星海、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共聚北大致福轩,进行讨论。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1期。
  
  陈平:关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目前有一场很大规模的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其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是经济学的信条正在变革,还是近年来很热的地缘政治学讨论的如何应对中国威胁的影响?
  斯蒂格利茨:实际上,除了中国,关于北京共识的讨论是很多的。在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圈子里,拉美的失败导致了对华盛顿共识作为发展和复兴的信条的普遍的抵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华盛顿共识的末日是在1997年――我担任世行副行长之前――就已经宣布了。那个时期,拉美已经经历了7年的黄金增长期,但是东亚却爆发了金融危机,于是有人下结论说,东亚模式是错的,东亚奇迹是假的,都不过是裙带资本主义,其企业里也充满着腐败和任人唯亲,永远不会有效益。所以原来的数据有假,危机就是证据。
  当时,IMF几乎洋溢着兴奋的情绪,因为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了他们的理论是对的。然而这些人却不见在过去30年亚洲国家GDP的增长的事实。其后,1998年到1999年,拉美开始了危机,巴西、厄瓜多尔等所有拉美国家经济增长减缓,而智利经济减缓最多。许多情况是由于产品价格引起的,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像我先前所说,是由高利率引起的。大约在1997年初,拉美的增长就停止了,人均产出开始下降,人们开始谈论“逝去的5年”。
  陈平: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商品价格的波动,还是资本过度自由化?
  斯蒂格利茨:截至目前,人们达成共识,认为华盛顿共识是无效的。他们认识到令亚洲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同样存在于一些拉美国家中,因为拉美的增长依赖于外资的大量快速流入,而这些资本是短期资本,非常不稳定。他们的危机和东亚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东亚先前那样辉煌的黄金增长期,并且他们的增长并不稳健,衰退的更厉害,此时,韩国已经恢复过来,验证了东亚模式的有效性。于是,华盛顿共识没有人支持了,而中国在这些年持续的增长,令IMF十分尴尬。
  既然华盛顿共识是错的,那么什么又是对的呢?当然也没有共识,我想每个人对新的共识都有自己的观点。
  陈平:中国不仅是发展中的经济体,同时也是转型经济体,有趣的是,去年冬天我去德国发现,许多东欧国家包括德国(它的复苏十分艰难)都陷入了一场大讨论,他们对华盛顿共识嗤之以鼻,但是并不公开说华盛顿共识失败了,只是说转型经济学已经死了。
  许多转型经济学的讨论都把中国排除在外,许多欧洲心理学家正在讨论经济学家最初回避的问题,挑战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人是社会动物,不仅仅是孤立的理性人,在演化心理学、演化生物学都有大量证据,但是似乎对转型经济学中广泛采用的政策分析讨论的很少。从波兰到匈牙利、俄罗斯再到东德,实际上东欧转型非常困难,生动的社会实验证明了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休克疗法完全是个错误。
  斯蒂格利茨:我同意,在关于全球化的书中,我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
  我有两个笑话要讲。首先,1993年世界银行研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并没有纳入中国,我想其原因是一旦加入中国,他们的研究结果就必须全部改变。因为他们想证明改革是越快越好,而中国的改革比较慢,但反而是最成功的,这个最成功的例子却与其推销的政策完全相左。既然中国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被研究的国家都是这么小,那么还是不要研究中国的好。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杰弗里・萨克斯的一本书《贫困》。他关于个人责任制体系改革的看法我也不赞同。中国从农民公社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用了短短的4年,这让近6亿农民转变过去的生产模式,涉及人口之多、改革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在他看来是得益于休克疗法,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显然,中国的改革是一个自下而上、逐步推进的方式,因而在转型过程中一部分旧的体制得以保持。
  陈平:您是指中国维持了社会体系的稳定?
  斯蒂格利茨:正是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得转型过程变得稳定多了。中国目前要走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原理是在很多领域内不用政府管理,而让价格自行起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率。
  但是我们应该全面考虑市场经济的结果,第一,要让市场经济来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第二,经济政策也必须保证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第三,就是社会的公平发展。只为最上层的人谋利益的经济增长不是我们需要的经济目标。美国经济十年的增长速度只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增长速度,美国的增长只让最上层的人获得了好处,中间和下层的人生活都很差,所以我们对经济要加以管理。
  林毅夫:对。我同意市场竞争本身并不能必然的、自动地导致高效,在不少领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政府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市场竞争本身可能也保持不了公平和公正。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要管理好混合经济需要几个领域的共同作用,例如要建立有效率的市场体系,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的企业;政府要保证社会的稳定,调整地区不平衡,包括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投资的不平衡。将国有企业简单地全面私有化的结果可能会扩大不公平,而不是缩小不公平。你也不赞同完全依靠“看不见的手”,那依你之见将由什么来替换市场的作用呢?
  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市场扮演着主角,原教旨主义者主张私有化,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全面的私有化使得低收入者的生活得不到最低保障,生活条件很差。所以,私有化走得太远,确实会产生问题,造成灾难的。私有化过程中的操作很重要,操作不当,会产生非法财富,造成遗留问题。俄罗斯就碰到这个重大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看不见的手”其实根本就不存在,这只手不是看不见,是没有。所以市场并不一定导致效率,不要把效率看作是市场独立作用的结果,所以有的时候需要政府干预,当然并不是说政府想怎么干预就怎么干预。我的意思是,传统的市场经济学缺乏根据。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不完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也会造成很大的扭曲,市场行为就是这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完善的信息,当然就缺乏正当的理由。
  政府应如何来帮助提高经济效率?涉及到一些外部性、公共品、环境、宏观稳定,所有这些都是政府需要干预的地方。还有一些问题的争议比较大,我还在一本书里讲到了“泡沫”,1990年代美国产生的泡沫、不稳定,就是由于政府的调控不到位导致的,所以市场与政府这两者要平衡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实现稳定。
  林毅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国家,你是否认为可以放松现存的一些经济学假设,从而开创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挑战那些传统理论包括您的信息经济学理论呢?
  斯蒂格利茨:我开始想,完全市场假设没有描述这个世界,中国的情况很类似,有大量的现象需要传统理论进行拓展,需要把中国经济纳入到新古典体系中去。我想语言是很重要的,新古典经济学正是这种能够交流的语言。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从某个假设开始,然后说明为什么中国就不同。



2、战略学者眼中的“北京共识”

  “共识”的冲突  
  “北京共识”更强调的是创新和平等的发展,这两条与“后华盛顿共识”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北京共识”多了一条“国防的自主”,保证独立发展的战略在国际上可能。    
  “后华盛顿共识”不仅“破”而且“立”,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即:“发展的目标不是,并且也不应该是纯粹的GDP增加,而是生活水准的可持续提高以及民主、公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中人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交圈。今年1月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访问了泰国,泰国总理他信告知,凡是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领导人,已经形成同属“Class of 1997”(1997级)的共识。这所学校名叫“亚洲金融危机”学院,校长是国际金融组织,修业年限始于1997年,毕业日期参差不齐。显然,大多数国家已经渡过金融危机,但是有些国家由于储蓄率极低,正在忙于向IMF还借款,尚没有实质性的超越。
  无论处境如何,这些饱尝“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影响的“1997级”学生们,在各自承受危机压力与痛苦之后追问:“我们已经感受痛苦,但何时才能收获?”同时开始反思资本市场全面开放与资本账户自由流动之弊端。泰国正在寻找公平发展的途径,比如在金融领域制度创新,建立“人民银行”――在全民范围内推广“小额贷款”,普遍化企业家精神;在马来西亚,停止了资本账户的开放,重新进行控制。很多国家也都在作政策性的调整。
  “1997级”深受“华盛顿共识”之苦,并完全倒向或者加入“后华盛顿共识”的批判阵营。在探索下一步发展道路选择时,“北京共识”的载体―――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华盛顿共识”的“三剑客”
  “华盛顿共识”实际上只是华盛顿第15街、18街、19街的共识,并非是华盛顿所有人共同的认识,斯蒂格利茨这样说。这三条街分别是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在地,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三剑客”。后期斯蒂格利茨故意将世界银行从“三剑客”的行列拽出,是因为世行加入到对“华盛顿共识”批评者的队伍中。
  没有人否认美国是“三剑客”的核心,而代表美国政府与IMF、世行打交道的正是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长才是两大国际金融机构“总裁”和“行长”的老板。
  美国在IMF有17.469%的股份,在世界银行有16.858%的股份,而最初成立时达到25%。“由于美国是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的最大股东,按照其投票决策机制,世行和IMF两个机构作重要决策时,只要美国人反对就几乎无法通过,而美国认可的决策基本就能推行。”前中国驻世界银行执董办顾问、现财政部官员王冰说。
  显然,美国财政部是这两大机构作决策的基础。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做首席经济学家任期未满即退出,原因是“受不了”。熟知他的人认为,他的行为方式是典型的学者类型,非常独立又直言不讳,美国财政部不喜欢这种方式。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任美国财长期间,“假如观点不一致,直截了当打电话把世行行长叫到财政部训斥一顿,从不争论对与错”,斯蒂格利茨说。
  依据不成文的规矩,通常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IMF总裁由欧洲人担任,事实上,与现实美国和欧洲的分歧相比,整个1990年代华盛顿“三剑客”渡过了长长的蜜月期。需要说明的是,“这与当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密切相关,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英国出现私有化浪潮,‘撒切尔主义’与‘里根主义’是新自由主义两个不同的版本,发展观惊人地一致,前所未有地达到共识。”王冰说。正因如此,1990年代在世界银行供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提出的政策清单,迅速成为“华盛顿共识”的标志性理论。
  威廉姆森当时为了解决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十条处理危机建议。比如,如果你要发展经济,就要开放经济、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资本自由流动、私有化等等。令威廉姆森没有想到这是,他的政策清单当时竟被应用到全球范围内,不仅成为帮助那些国家吸引外资的完美指导,而且最终变成IMF对几乎所有国家(包括拉美、亚洲、非洲)借款的条件,甚至包括像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国家。
  通常,一个国家将要或者已经发生危机才向IMF借债。“历史上中国只在1980年代初期向IMF借过一次钱,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率很低,几乎不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求。一般而言,发生危机的国家向IMF借债时,讨价还价的能力很低,但是IMF的药方却很猛,只要借钱就必须按照他们的方案改革,谁来借钱都是这张药方,无论是拉美国家还是亚洲或者非洲国家,一方吃遍天下。”王冰说。
    
  “后华盛顿共识”的破与立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对“华盛顿共识”提出的严厉批评首先来自于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斯氏还形成了“后华盛顿共识概念”(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前不久,他在清华大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其研究成果,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之处一一揭示出来,似乎更像是清算。
  ●在1990年代,所有遵循了“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建议的国家都遭受了经济打击,比如东南亚经济危机,也包括东欧的国家。到了2002年、2003年,“华盛顿共识”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了可信性。
  ●“华盛顿共识”的政策建议通常都“一刀切”地假定所有政府都是一无是处,在这种假定基础上,在何种情况下何种政府干预是合适的,为进行有效干预,政府的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何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相应提出的政策建议都被反对。
  ●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认识严重失误,且把目光局限在过于狭隘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工具上。例如,技术不断进步,市场并不能自发地实现效率,而这个动态过程恰恰是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且这其中存在重大的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扮演重大角色,取得成功的东亚国家公认了这一角色,而“华盛顿共识”则没有。
  ●虽然IMF说需要更大的安全网,但它却未正视经济不安全的因素―――包括资本市场自由化。长久以来,资本市场自由化的负面效应日益凸现并且经验也证明它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但IMF还是继续鼓吹自由化。IMF不去关注“华盛顿共识”的不足,而是一味指责发展中国家的不足。
  ●有人推测说,源于缺乏透明度(他们似乎忘了,世界上透明度最高的北欧国家最近也发生了一系列危机),软弱的金融机构应受谴责,但若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也能发现软弱的金融机构,那么发展中国家还有什么可指望呢?由此看来,美妙的建议是空洞的,事后他们总可以找出出问题并且列出发展中国家应该做什么的长长清单。清单中的观点自然是不错的―――公司治理和透明度的改善大有裨益―――但人们逐渐明白:出于政治考虑而非经济分析,才是“华盛顿共识”政策设计背后的关键。
  斯蒂格利茨的上述观点刚出现,约翰・威廉姆森立即回应:“当严肃的经济学家攻击‘华盛顿共识’时,世界都会普遍解释说这位经济学家应该有其理论依据,以反对教条式的宏观政策、对市场的利用以及贸易自由化。”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依据”恰恰来自于他的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
  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斯蒂格利茨到过许多国家,目睹了发展中国家前前后后的各种失败―――尤其是危机,从墨西哥危机,东亚危机,俄罗斯危机,到阿根廷危机。
  在拉美,遵从“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危机连连,连被IMF评为A+等级的阿根廷也未幸免于难。总体看,拉美国家改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五年的人均收入下降。除此之外,这些国家的问题堆积如山:腐败与私有化纠缠在一起,任垄断力量发展的自然垄断部门价格高居不下。
  在非洲,轻信市场魔力的代价也同样沉重而真实。例如,IMF强加的政策条件往往过于狭窄地集中在农产品价格自由化这一点上,而政策有效施行的先决条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比如投入和产出机制、信用可获得性和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对静态比较优势的过分坚持导致了“组合谬误”:一个国家扩大出口能获益,但许多国家都增加出口只会导致价格的崩溃;金融部门的改革也过多着眼于让市场决定利率,这其实导致了长期的高利率,但信用可获得性并未得到改善。
  斯蒂格利茨总结性地说:“实际上,‘华盛顿共识’是银行家所梦想的发展条件,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无直接关联。到了最后,这一模式未能通过大多数国家的适应性基本测试。”他认为,若说华盛顿共识还有成果的话,那至少多数国家的普通公民至今还没能享受到,像玻利维亚这样的“华盛顿共识”的早期追随者,这些改革只给国家带来了更多风险,并未同时带来国家迅速恢复的实力。
  “后华盛顿共识”不仅“破”而且“立”,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即:“发展的目标不是,并且也不应该是纯粹的GDP增加,而是生活水准的可持续提高以及民主、公平的发展”。
  正是基于此,斯蒂格利茨认为,第一,仅仅局限在“华盛顿公识”的框架内是不会出现成功发展战略的,需要以重要和实质性的方式吸纳发展中国家参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讨论;第二,“一刀切”的政策注定要失败,在一个国家有效的政策用到另外国家未必管用;第三,经济科学尚未能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以就特定领域的政策达成广泛共识,如果有一种共识正在浮现,那就是―――各个国家可以自己试验,自己判断,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很难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战略,但仍有一些原则和工具可应用于各国。
  “在探究每个问题时,我希望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引用陈词滥调。这些流行观点通常既未扎根于理论也非基于经验,但却长期主导着人们对这些领域的讨论。”他总结性地强调说。
  
  中国载体的“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成为一种傲慢历史终结的标志,步“后华盛顿共识”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之后,“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引出一系列新的思想。不同点是,其作者,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今年38岁的雷默,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还是美国外交委员会成员、阿斯彭学会荣誉会员、美中年轻领导人论坛两发起人之一以及世界经济论坛“明天的全球”领导人会议成员),以中国的案例描述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正是对“后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应该超越“华盛顿共识”理念的实证研究。
  “中国的新发展方针是由取得平等、和平的高质量增长的愿望推动的。严格地讲,它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贸易这样的传统思想。它有足够的灵活性,它几乎不能成为一种理论。它不相信对每一个问题都采取统一的解决办法。它的定义是锐意创新和试验,积极地捍卫国家边界和利益,越来越深思熟虑地积累不对称投放力量的手段。它既讲求实际,又是意识形态,它反映了几乎不区别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古代哲学观。”雷默简要地总结了他说解读的“北京共识”的精髓。
  “北京共识”的智力拼图由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创新。雷默认为,创新是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改革的特性所决定的。改革过程中的任何变化,同时制造了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改革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你能否以更快的速度去解决改革中产生的这些问题。
  第二是公平发展。他说:“所有新的政策,其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对于政策结果的好坏并没有先知先觉的预知可能性。那么就需要用一系列新的手段来管理这些可能。比如以前只强调GDP的增长,现在则着重强调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增长的质量与公平发展。”
  第三是国家主权。“华盛顿共识”只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因素,但是现在放眼世界,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都要考虑怎样保护自己,担心其他国家干预自己国家内政。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中国人对于国家安全有独特而强烈的意识。
  “北京共识”更强调的是创新和平等的发展,这两条与“后华盛顿共识”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北京共识”多了一条“国防的自主”,通过非对称战略的国防自主性,保证独立发展的战略在国际上可能。这正是“北京共识”的贡献。
  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认为,雷默“北京共识”的三个组成部分逻辑性非常清晰:
  首先,中国的创新不仅局限在技术创新或者是吸收技术。另外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改革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要不断地调整,只有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改革所伴生的问题、矛盾在一定时间内相匹配,改革才能够持续下去。
  其次,中国的公平发展不仅仅是出于道德原因,因为创新、改革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虽然很多政策是创新,但是会有预想不到的后果,可能就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扩大,为了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发展,减少由改革所带来不确定性的后果,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必定成为发展战略内在的组成部分。
  再者,非对称国防,是指即不拖垮经济,又能够有效防御的国防。有国防的保证,又使国防的投入不至于拖垮经济,才能保证前两点的实施。
  “后华盛顿共识”为全部发展中国家探索新的发展观,而“北京共识”的载体则是中国,它总结了中国走向成功的发展模式,是客观上中国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并不是中国主观上希望改变。3月22日,在财政部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有限公司22日主办的“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研讨会”上,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的英国财政部副部长斯特恩说,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2001年至200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了西方七国集团之和。巴西驻华大使德卡斯特罗・内维斯也肯定了“中国因素的外部性”。2003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零,如果没有“中国因素”的影响,当年巴西经济本来会下降0.8%。    
    
  两个“共识”的影子  
  “共识”这个词容易使人望词生意,无论是“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如果说当前关于促进世界上穷国的发展还有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共识根本不存在。”斯蒂格利茨再次强调说。
  无论是斯蒂格利茨还是雷默都一致认为,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两个大国没有按照“华盛顿共识”来做,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印度。
  中国真的是个例外吗?
  中国学者的看法不同,他们肯定“北京共识”中对中国1997年以来发展模式的描述和下一步的目标,但不同意中国在“华盛顿共识”之外的提法,认为“中国既是‘华盛顿共识’的例内也是例外”,并提出“Two Shadows”(两个影子)的概念,即“中国既有‘华盛顿共识’的影子,也有‘北京共识’的影子”。
  
  两个“共识”的影子
  尽管一位美国人送给中国一顶“北京共识”的帽子,并希望把他复制送给更多发展中国家,但是也有人否定“北京共识”的存在,其理由是中国有“华盛顿共识”的影子。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我们确实借鉴了不少‘华盛顿共识’的东西”。斯蒂格利茨将“华盛顿共识”概括为三条主要内容,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分析为:
  第一,宏观稳定。但局限在价格稳定,而忽视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充分就业。
  第二,贸易自由化。例如,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加速贸易自由化,大幅度减少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
  第三,民营化。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已占经济总量的1/3;此外,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
  显然,“华盛顿共识”所提倡的一般原则均出现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所以,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得出结论:假定“华盛顿共识”有问题的话,它的部分问题并非在中国之外,而是在中国之内;“华盛顿共识”在一些国家失败的经验,在中国也存在。
  如何判断中国?汪晖认为在中国有“两个影子”共存。他说,我们相当多地看到在直接复制和照搬“华盛顿共识”,拉美国家是失败的,俄罗斯改革也是失败的,中国在相当程度上也在走“华盛顿共识”所提倡的市场化、非公有化、全球化等等,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后果。比如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城乡的分化、收入的分化、腐败、生态危机等等问题,都在社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接着,他又分析到:好像还不完全是“华盛顿共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么多的国家开放资本市场可能比中国早,市场更健全,但是遇到外部危机就垮掉了。人们总是说中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顶住了同样的亚洲金融危机,也避免了本国危机。中国顶住的原因是什么?它本身又成为一个十分有争议的命题。
  他认为,不一定把“北京共识”看成是一个对现实的描绘。“中国既是‘华盛顿共识’的例内也是例外,既在其中,也在其外,这正是它的矛盾性”。汪晖说。
  
  “北京共识”的范例
  倘若严肃讨论“华盛顿共识”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专家们也难于用短篇幅来解释清楚。
  除了斯蒂格利茨的严厉抨击之外,还有另外两种意见:
  支持者说,不是“经”错了,是和尚把“经”念歪了,这话很像联合国千年发展项目负责人杰弗・萨克斯对提供给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失败后所言;
  另一种声音是,希望再多一点时间想一想,是否“华盛顿共识”真的错了,关键的是,中国提倡市场化、非公有化、全球化等等也都错了吗?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中国不是“华盛顿共识”的例外,但中国肯定是“北京共识”成功的范例。
  正是在“华盛顿共识”的诸多教训中,中国领导人采取了灵活的、自主的发展模式。
  用一个例子说明。以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被西方学者误读。崔之元认为,“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独特探索,比如,国有经济正在市场中逐步健全和发挥着作用。”
  他说,中国发展民营经济的方向是正确的,首先要解决7.4亿就业人口,而国有经济只能解决百分之十几,最高峰也没有超过20%。各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发展非国有经济不可,这是现实的选择。中国的公有制经济还在发展,而且有质的飞跃。他批评有些人把“国有”与“民营”变成对立。
  他以香港为例。香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地区,其中税率低是重要因素,假设香港与北欧地区税率一样,对创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将有阻碍。“为何香港税率低?”原因在于香港政府有一块公有资产―――土地。政府有计划的批租土地,通过市场竞争报价,得到土地公有资产在市场中的收益,这才是税率低的原因。在香港,公有资产和民营的经济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
  中国在全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获益也是不争的事实。1978年中国的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量只有0.7%,到2004年达到17%,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不仅是参与者,还是最大的受益者、推动者之一。这些成功都不是照搬的结果,中国贸易自由化是根据自己的发展能力,特别是自主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与调整。
  1980-1990年代,凡是复制或者照搬“华盛顿共识”的国家,绝大部分都失败了,被称为“国家失败”,意指国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导致市场不能发挥作用。而中国领导人应对“华盛顿共识”的负面影响,则提出“新发展观”、“五个统筹”、“和谐社会”的新构想,这就显示了“北京共识”的实质性内容。
  我们看到,现实中国“华盛顿共识”的影响正在逐步缩小,“北京共识”正在开始出现,而且“影子”的面积正在发生逆转性的变化。
  
  共识的“共识”
  “共识”这个词容易使人望词生意,无论是“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如果说当前关于促进世界上穷国的发展还有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真正的共识根本不存在。”斯蒂格利茨再次强调说。
  虽然相对“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都代表着另一种发展观,但实际上三种“共识”都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共识”。
  严谨的学者认为,“共识”应该是描述性的,也需要标准化。“华盛顿共识”做到了标准化,但缺乏描述;“北京共识”虽有详细的描述,但缺乏标准化,“如果仅仅是描述性的则很难变成真正的共识,恰恰是对矛盾的总结并提升到一定标准化问题和某一种目标的时候,才可以成为严格意义的共识。”汪晖在评论“北京共识”时说。
  无论是缺乏现实描述的“华盛顿共识”,还是缺乏标准化的“北京共识”,都不能因为使用了“共识”这个词,而使我们忽视所有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从而不能真正指出我们所面临的困境。
  令人意外的是,在北京,中外专家们却达成了共识的“共识”:每一个国家应该找到自己的独特性、自己的国情,允许在框架下做出自己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
  它是符合逻辑关系的。全球众多国家不可能复制一种发展道路,甚至也没有一致性的发展目标。在全球众多国家中,发展目标不同而发展道路相同,这好像没有先例。“如果有共识,那只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路。美国老是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不要互相妨碍,宽容原本不就是美国的文化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说。
  “形成共识本身存在独特性的普遍主义。”汪晖这样认为,每一个人和社会都是独特的,由于独特,所以可以形成普遍性。
  不仅仅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而且任何独特性都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一种共识,才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对“华盛顿共识”不满意,是因为一个不加限制的私有化或者是市场化,所造成的危机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危机,也是普遍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共识的存在是对相对普遍的危机而言。一定意义上,共识,不等于普遍的共识,也一定会有矛盾和冲突。
  对此,雷默对没有达成对“北京共识”的“共识”也表示很认同。也许,没有共识的“共识”正是一个新的“共识点”。  
    
  “北京共识”挑战了谁  
  “关于中国的研究常常陷入结论在先的分析陷阱,这并不总是意图不良的错误。相反,这些失误代表着处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变化都快的社会时的智力困难。”
  中国学者并没有像中国制造产业一样输出“中国知识”和“中国经验”。事实是,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飞速变化,中国学者们正在忙于提出各项政策建议或者跟踪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未“腾出空闲”总结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  
  当今世界关乎中国的话题接连不断,“中国崛起”、“北京共识”为两大谈资。
  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撰写的《历史的终结》,马上引起诘问:“历史真的终结吗”;1993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又引来“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共存”的辩论。
  
  “北京共识”挑战了谁?
  挑战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1980年代以后,在西方,特别在美国,面对很多关于中国未来的预言一个一个破灭,中国问题专家奥森伯格发表篇文章说:我们做了几十年的中国问题研究全错了,没有一条是对的。他提出反省:“要问一问我们到底错在哪里?”
  对此,雷默认为:“关于中国的研究常常陷入结论在先的分析陷阱,这并不总是意图不良的错误。相反,这些失误代表着处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社会变化都快的社会时的智力困难。美国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们依赖他们自认为了解的情况。但是,在中国这个日新月异、迅速变化的国家,关于中国的十几年,甚至五年之前的老论调已变得毫无意义。”
  “你与中国离得越远,你的思维就越过于简单。”雷默认为,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之所以常常作出错误判断,导致错误的结论,是因为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过于简单,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甚至亚洲国家,对中国的看法都不够客观,他们在做分析之前已经有了结论,做的只是用某些有利于结论的事实来反证而已。甚至一些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1970年代,有些甚至是1940-1950年代。”
  他举例说,比如“中国垮掉论”、“中国威胁论”等,甚至1999年美国《外交》杂志还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重要吗?》的文章,该文竟认真地提出中国与全球毫不相干。中国的崛起,正像因特网当年崛起那样,讨论其可以避开或者说可以接触,是毫无意义的。它是生活的事实,不管最终发生什么情况,中国的崛起本身都足以改变我们世界的现状。
  雷默还批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非常固执。“他们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只是在书斋中做学院式研究的专家。”在他看来,“他们谈论的50%-70%的话题都非常无聊,而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鉴于此,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很小,他说:“在美国真正能够影响美国政策的是大公司的CEO、政治家和记者。”
  雷默每年约有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并在两年前开始学习汉语。他坚持认为,最好的研究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在的真正情形,看看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要从读者可能考虑的视角随意推测,也不要囿于既有的观念和想法,一切只是基于事实。他批评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们“每年只来中国一两趟,研究中国问题,不在中国生活是很难理解中国情况的。”
  为什么雷默的研究与众不同?他归结于记者生涯的职业训练。雷默曾担任美国时代公司编辑,1996年加入《时代》杂志并成为该杂志最年轻的助理执行主编和外事版主编,负责《时代》杂志的国际报道;另外,他还担任过CNN电视台国际问题分析专家。“记者的职业准则是对事物客观描述,让读者了解什么样的真实情况发生和存在,而不是迎合读者,最重要的是客观。”
  雷默的记者生涯使他看到了拉美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记者生涯结束之后在非洲帮助照顾艾滋病人,一些国家弥漫着的绝望的氛围令他窒息;相反,中国给与他的冲击是强烈的,“人们都有很饱满的感情,整个社会都充满希望,也就是说,坚信明天会更好。”“‘北京共识’是在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引导下的基于事实得出结论的研究”,他反复强调这个观点。
  雷默“北京共识”的研究的方法非常独特,不同于数据、书本的研究,他访谈了100位官员、专家学者等。目前正在着手的《The Beijing Brand》新的研究,计划采访100位各国政治家、跨国公司CEO和专家学者,目前已经采访到50多位重要人物。他的期盼是,从谈话中识别与了解世界对中国的评价;他的希望是,“有机会看到中国和美国都能成为非常安宁和稳定的国家”;他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也帮助美国在中美关系上找到一条顺利的路”。
    
  中国学者面临的尴尬
  去年4月,当雷默3万多字的“北京共识”中文稿在《参考消息》上连载之后,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到此时他们才知道有这样一篇关于中国的重要文章。各种评论随之纷纷出现。
  面对一个外国人提出一个关乎中国的命题,在中国引起争论这不是第一次。前有十年前的李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后有五年前的罗斯基(“中国GDP负增长”),他们曾站在被审台上遭到中国学者的质疑。但是这次则不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居然洋洋洒洒论道中国发展模式,立时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新的挑战者,一种被“替代”的感觉油然而生。
  雷默在美国是少数派。对大多数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来说,使他们感觉好受一点的是,他们认为中国人自己也对中国发生的一切迷惑不解。
  这味“安慰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舒服地吞了下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提出:中国学者为什么没有总结出中国发展经验?问题出在哪里?有几种说法。
  首先,缺乏自信心,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讲了拉美国家知识分子“失败情结”的故事。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到哥伦比亚看望一位朋友,在酒店会见朋友时,提出想见到另外一位学者。于是他请朋友找电话黄页。朋友告知:在我们这样落后的国家根本不可能有黄页,只有你们美国才有。当赫希曼送走朋友后,在大厅的电话机旁边发现了黄页!赫希曼把这个现象归结为拉丁美洲知识分子的“失败情结”―――自认为落后是一定的,落后到连黄页都没有,即便发生的事情也视而不见。
  “尽管中国没有失败情结,但是我们有落后情节”,崔之元说。
  第二,狭隘的视角。前不久,前芬兰总理阿霍在北京一次私人会见时,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学者:“中国专家只往美国跑,不愿意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包括芬兰模式。”事实上,中国的学者总是往发达国家“跑”,而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指美国。相反,对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非洲等国家则知之更少。中国学者在看问题时“往往首先和先进或发达国家相比,于是怨言很多”。王缉思说。
  第三,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撰写了《美国民主》一书,成为对美国社会描写最经典的书之一,此书并非美国本地专家所撰写,这缘于托克维尔的欧洲眼光观察美国的独到之处。崔之元说:“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社会以及个人,自我认识需要有觉醒的过程,需要外部刺激和启发,这在中外情况都差不多。”
  第四,方法论问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从方法论及理论框架的限制一言以蔽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的迷信。”他分析认为,按照一定的模式衡量一个如此之复杂、充满着悖论和矛盾的社会时难以把握,结论错了不足为奇。现在的状况是,大部分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们在学院里面讨论和理解中国的时候,大部分是在学习一个理论框架作为模式,比如,日本、东亚、美国或者福利国家模式等等,一个一个模式套过来,每一次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如何总结一个特定的历史经验,要在实践当中总结出和实际相联系的理论,有相当多的困难。
  
  “中国经验”期待
  3月17日,东京。面对600位日本听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全球产业竞争力的教授理查德・来斯特讲了他的见解。他的学生有一半是外国学生,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最近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事件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因特网、生物科技、全球化、9.11等不一而足。理查德接下来说:“你们全都错了!答案是―――中国使十几亿人口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消除几亿贫困人口,而这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3月22日,北京。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英国财政部副大臣尼古拉斯・斯特恩,给予了中国高度评价。他把几百年来的全球化划分三个阶段,分别是:1914年之前为第一阶段,称之为第一个黄金时期;“二战”―1970年为第二阶段,中间经历了“一战”、“二战”的逆转期;1970年代后期―现在为第三阶段,更大范围的全球化时期。他认为,这一次全球化最重要的不同于前两个时期的显著特征,“第一,是中国和印度重新加入全球化;第二,是ICT(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这两点引起全球化的变化远远超过历次全球化的进程。”他认为,这还仅仅是开始。
  面对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研究如潮水般涌来,各个国家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或者是中国研究项目,在国际会议上“中国议题”成为不能缺少的内容。同时,美、日、欧洲国家甚至亚洲国家以及国际组织,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专著、报告正在以批量的速度出版。2002年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花了500万欧元研究《中国与全球经济》,总共800页。但是,与之相比,目前中国专家研究中国经验的专著引起的世界反响,与它应有的影响显得那样不匹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造品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5。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像中国制造产业一样输出“中国知识”和“中国经验”。事实是,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飞速变化,中国学者们正在忙于提出各项政策建议或者跟踪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未“腾出空闲”总结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尽管早已有人说过“中国已经到了该总结自己的经验的时候了”。
中国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最丰富的实践,中国有太多的发展经验教训和创新有待于中国学者去总结与升华。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55:29 | 只看该作者

战略博弈



1、蒙古的“政治风险”要进入国内企业视野

蒙古正在成为许多国内企业的采矿源地。这些企业大部分来自河北、山东、黑龙江、内蒙、甘肃等蒙古周边省份。投资主体已由原来的“业内人士”逐步扩大到其他行业,他们在蒙古主要投资于有色金属和铁矿。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已有一些大型项目在建设中。中国有色建设集团公司已在蒙古建了两个大的铅锌项目。山东祥龙公司(房地产公司)也在蒙古东方省投资500多万美元开了一个铅锌矿。内蒙古海拉尔的一家私人企业也投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在乔巴山建了一个日处理量达2000吨的大型铅锌矿。首钢斥资1.6亿美元开发的年产150万吨的铁矿石生产基地,明年将正式投产。包钢也与蒙俄矿业金属有限公司签署了巴日格勒图铁矿开采合同,2007年即可投产。从目前来看,要想在蒙古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一些公司还不成熟,而蒙古的基础设施又跟不上。目前中国投资者所开矿点大部分集中在距中国边境300公里―700公里范围之内,而蒙古与中国之间只有一条单向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此外,蒙古的政局稳定情况,值得中国企业注意。据安邦分析师掌握的情况,蒙古反对派人士受到吉尔吉斯反对派成功推翻政府的鼓舞,日前公开进行示威。一千多名蒙古群众日前聚集在政府总部大楼外示威,争取更大民主及肃清贪污。示威者要求把贪官污吏撤职,调查现总统恩赫巴亚尔当总理时将大约2260万港元公款转移到别处的事件。此外,示威者还指责恩氏在去年六月的立法机关选举前任意操控传媒。这些迹象,有可能对在蒙古的投资构成风险。



2、“中吉乌铁路”的政治风险开始显现

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局势陷入动荡之中,这极有可能影响到“中吉乌铁路”的正常开工。按照中国的“铁路十五规划”,“中吉乌铁路”将与南疆铁路一起,形成亚欧大陆桥的南部新通路。这条铁路的建设可大大缩短从新疆到中东和波斯湾的路程,而且可以延伸到欧洲。甚至有可能最终贯通北京直至巴黎的运输,成为21世纪新的“丝绸之路”。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人士表示,中吉乌国际铁路起自中国西部重镇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市,至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全线近600公里,其中国内部分长约170公里。目前该铁路已经进入引资筹建阶段,而且在政治、经济、安全诸方面意义重大。经济上,将为中国走向潜力巨大的中亚市场开辟一条新信道,成为现代化物流的大动脉,同时加快内陆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而目前这些产品只能通过包机和公路进行运输或转运。同时,该铁路还将方便中亚丰富的金属矿产品和农牧业产品进入中国。该铁路在吉尔吉斯斯坦沿线有铁、锑、金和煤等矿产地,投资项目还包括架设一条输变电线路,以便将吉国的电力输送到中国新疆的阿图什。在政治上,该铁路有助维护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全,对中吉联合打击“东突”也有积极意义。



3、中英联手东海探油显然是一着“妙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日前宣布,将与英国超准能源中国有限公司及超准石油公司签订中国东海25/34区块油气勘探合同。据了解,该区块位于上海市东南方向约390公里的东海海域,水深75米至95米,面积为7006平方公里。根据合同规定,英国超准公司将于勘探期内采集地震数据,并钻探井。在合同规定的勘探期内,英国超准公司将承担100%的勘探费用及风险。中海油将有权无偿参股此合同区内所有商业油气发现最多51%的权益。分析员注意到,早在去年9月,中国东海油气勘探开发出现波折,壳牌、优尼科两大石油公司从西湖合作项目中退出。我们认为,此次中英联手东海探油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现象”。目前,中国与日本在东海资源勘探上的矛盾日甚一日。现在,日本政府已经允许民间公司到东海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勘探。虽然日本外务省担心“中国方面有可能采取妨碍行动”,但日本政府内部正在偷偷地从法律角度研究,是否能以海上警备行动的方式保护在专属经济水域内的日本船只的问题。由于牵扯到日美安保条约,日本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危险的游戏。现在,日本国内的反华情绪极为严重,一旦操作失误就有导致中日发生冲突的危险。对于中国来说,单方面进行外交抗议的收效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努力造成既成事实。邀请有影响的西方国家介入东海能源开发显然是一着“妙棋”。



4、普氏挑头筹建亚洲石油标准价平抑“亚洲溢价”

目前普氏正与亚洲国家的主要石油消费商与生产商探讨以到岸基准价(de-liveredbenchmark)为亚洲石油标准价格的问题。这个价格被认为是解决“亚洲溢价”的有利手段。目前按地域划分,所有在北美生产或销往北美的原油都以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为作价基准;从原苏联、非洲以及中东销往欧洲的原油则以北海布伦特(IPEBrent)原油为作价基准;中东产油国生产或从中东销往亚洲的原油以前多以迪拜与阿曼的原油为作价基准油;远东市场参照的油品主要是马来西亚塔皮斯轻质原油(TAPIS)和印度尼西亚的米纳斯原油(MINAS)。中国原油价格自1998年开始与国际接轨。目前,绝大部分与MINAS联动,少部分与TAPIS联动。而成品油在2000年开始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场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定价依据。虽然美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了70%,但是目前美国可以利用拉丁美洲的石油供应来压低中东石油的价格;欧洲则可以从北海和非洲购买原油,而亚洲仍然只能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这也直接导致了亚洲买家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价格要比欧美国家要高。



5、中缅石油管线修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种种迹象表明,在原油进口问题上摆脱对“马六甲”依赖的备选方案中,中缅石油管线修建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企业和学界等各界力量都在发力推动此计划。而使其呼声变得比其他几种方案要高。其他方案包括克拉地峡方案、中亚输油管线方案等。近日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上透露,市政府和中石化正在向国务院争取,从缅甸铺一条石油管道,经云南进入重庆。与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多公里,而且也安全得多。据学者估算,这条管线需20亿美元的投资。不过,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却透露,“孰优孰劣还需要作出比较论证,最终哪种方案胜出,还需要详实的调查材料”。中央政策研究室素有“中央智囊”之称,而李连仲去年就曾表示,开辟中缅石油管线不失为一剂“良方”。



6、中国在石油运输安全上不要自我束缚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约有80%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因此,“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能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的说法,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决策层。以这种担忧为前提,国内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包括中缅石油管线、克拉地峡方案和中亚输油管线方案等,其中,中缅石油管线的呼声正在升高。据媒体日前报道,重庆市政府和中石化正在向国务院争取,从缅甸铺一条石油管道,经云南进入重庆。据悉,此前云南省政府也已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提出修建中缅输油管线的计划。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日前表示,目前突围马六甲的方案很多,孰优孰劣还需要做出比较论证,最终哪种方案胜出,还需要详实的调查材料。对于地方政府正在游说的方案,分析人士认为问题很大。首先,我们对所谓“马六甲困局”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个困局甚至可以说是个伪问题!马六甲海峡是国际咽喉,而不只是中国咽喉,它要出问题,那肯定是世界性的大问题!其次,去年以来的一些动荡显示,缅甸的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并且当权阶层有背离中国的倾向。在这样一个国家修建输油管道,这是把风险往自己身上拉。第三,石油安全一定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而不能因为局部利益而出现偏差,导致自我束缚。对于一些地方的鼓噪,中央不能太当真!



7、以中缅石油管道替代马六甲的设想值得推敲

  中国进口原油在2004年突破1亿吨,估计到2020年,中国每年石油消耗量至少4.5亿吨,届时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因此,开发新油源与掌握原油运输管道,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
    马六甲海峡被看作中国石油进口的“咽喉”
  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亦是中国“北连、南通、东扩、西进”能源策略中的“南通”所要面对的难题。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五分之四经由马六甲海峡运输。据媒体报道,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近60%是中国船只,马六甲海峡与中国的经济安全息息相关,直接扼住中国的能源咽喉。但是,在对马六甲海峡的影响力方面,中国是不堪一击的,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控制这条海峡,再加上美国把马六甲海峡列为全球战略必须控制的16条咽喉水道之一。
  业界筹划多种方案摆脱“马六甲”瓶颈
  马六甲海峡问题被海内外关注。中国能源研究机构曾提出3个解决方案:一、建立泰国南部沿海的海陆联运陆桥。二、建立泛亚石油大陆桥。三、开凿泰国南部克拉地峡运河。但是,前两个方案只能解决4000万吨的原油运输问题,作用有限。而且,泛亚铁路因资金、路轨规格等问题,至少要费时10年至20年。至于开通克拉地峡运河,中国依然担心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因为泰国也有美国的驻军。除此之外,业内还提出了修建中缅输油管道项目。种种迹象表明,在原油进口问题上摆脱对“马六甲”依赖的备选方案中,中缅石油管线修建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企业和学界等各界力量都在发力推动此计划。而使其呼声变得比其他几种方案要高。近日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形势政策报告会上透露,市政府和中石化正在向国务院争取,从缅甸铺一条石油管道,经云南进入重庆。与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和宁波的“太平洋线路”相比,这条“印度洋线路”要近1200多公里,而且也安全得多。据学者估算,这条管线需20亿美元的投资。
    针对马六甲海峡问题的探讨又达到新的高潮。有观点认为,马六甲海峡是国际咽喉,而不只是中国咽喉,它要出问题,那肯定是世界性问题。我们认为,该观点对马六甲海峡的问题看得太简单。虽然经过马六甲海峡的国家并非中国一家,还包括日本等国。但需要注意的是,从国际政治形势来看,日本与美国已结成利益联盟,如果美国军事介入马六甲海峡,日本与中国结成利益联盟的可能将大打折扣。因此,在此意义之上,马六甲海峡问题需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来解决。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9#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52:08 | 只看该作者

中外竞争



1、中国物流市场将被少数海外巨头霸占

尽管目前外资快递公司仍须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开展运营,且最高控股比率只能是75%,但根据加入WTO的承诺,中国最迟必须在今年12月11日开始允许外资设立独资物流企业。由于中国开放物流业大限将至,因此中国物流市场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全球四大快递巨头――美国联合包裹(UPS)、荷兰的TPG集团旗下的TNT快运、德国邮政旗下的DHL公司和美国联邦快递(FedEx)等,为配合日后并购活动,近来已纷纷增加人手、增加航班,或从中方购回业务掌控权,以此来强化独资经营阵容,跟中国企业展开正面交锋,并抢滩中国市场。上海某大型民营快递企业的一名管理人员表示,由于中国物流业为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中国物流业一旦放开,国际巨头为抢占市场份额,极有可能将采取先亏本经营,及并购国内企业,扩大市场渗透率。由此在未来三到五年,中国物流业将形成由三至四家寡头主导市场的格局。而国内民营物流企业由于网络覆盖广,对市场了解程度高和运营灵活等特点,将在今后成为外资收购的重点对象。



2、中国期货交易背着“黑锅”成为亚洲第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期货交易市场急速扩大,2004年一年涉及农产品交易的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成交额首次超过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攀升至亚洲地区的榜首位置。不过,“中国因素”更多地成为炒作题材,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反而吃了亏,背了黑锅。中国买家每一次购买,几乎都暴露在国际市场面前,以追涨杀跌、高买低卖、承受巨额损失告终。比如去年5、6月份,中国在高价区订购450万吨南美大豆,船未到岸,损失超过1000元/吨以上,每船损失高达2000-5000万元。而中航油、中储棉的严重亏损更是典型例证。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首先是体制。目前,中国多种基础性商品仍旧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控,临时扩大采购加剧价格上涨,容易出现逆向调节。对进出口实行配额等审批环节复杂,常常容易贻误最佳买卖时机,难以灵活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其二是企业。中国企业对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缺乏足够的把握,风险意识严重不足,规避风险的手段薄弱,确定买卖时机和制定保值策略的能力不高,在市场操作上陷入被动。加上对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决策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因此出现大量企业拿国家资产在国际市场豪赌的现象。比如,中航油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它参与了期货套期保值,而是在于场外交易中的投机过度发展。其三是市场因素。中国现货市场贸易量巨大,但期货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国内企业没能有效回避风险的工具,在国际上无法体现中国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价格形成中没能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应有作用。即使那些允许参与境外交易的中国企业,也只能通过境外机构代理交易。国内企业的操作完全被其掌控,在信息不充分、操作不方便等因素制约下,套期保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上海展开企业“走出去”总动员

上海市市长韩正22日提出,上海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有条件,也有可能。韩正表示,上海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可自行决定开展海外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经营者(自然人)持股,承包经营、期权、期股、薪酬属地化等改革试点。上海企业要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境外有品牌、有市场、有技术的企业,以及采用到境外上市或在国内发行B股获得外汇等方式到境外办厂、办矿、办各类企业,包括在境外采取股权置换、BOT、TOT等新型投资方式“走出去”,扩大“走出去”的渠道,以及与所在国有影响的著名企业合作,实施本土化经营。上海市已制定了“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三年(2005年-2007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今后三年上海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领域是:与能源、资源战略相结合的领域,钢铁业等资源消耗大并有一定污染的产业,汽车业,医药行业,机电行业,旅游服务业。主要目标市场是:巴西以及其他中南美洲国家,所罗门、库克群岛等太平洋岛国,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俄罗斯、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中亚,中东油气国家。



4、外资进入城市轨道交通的政策限制将放开

据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组委会透露,在“十五”期间,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十一五”(2006至2010年)期间还将投资260亿美元,两者相加总额已逾4000亿元人民币。另据中央有关部门的预测显示,未来十年中国至少要建设1200至1500公里不同类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约需要各种轨道交通车辆5000至6000辆,目前已有近30个城市要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中国城市轨道建设这块“超级大蛋糕”,让在本土拓展业务空间受限制的欧美公司垂涎不已。更让外国投资者兴奋的是,外资的进入已无政策障碍,日前有市场传言,国务院拟将执行了多年的城市轨道建设严格审批制度“松绑”并将“权力半下放”,即国务院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整体规划批准后,今后这四座城市的每条城轨线路无需再报国务院,只需发改委“点头”即可。而且,其他城市也有望逐步适用。目前,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外资企业已以各种形式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常用“政府开路、企业跟进”的模式,即先由外国政府出面向中方提供政府贷款,然后要求中方作为回报引进该国公司的技术或设备。从形势来看,外资加大进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8#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50:54 | 只看该作者

IT行业



1、广电总局如何重组内地有线电视网络?

    国家广电总局要重组国内有线电视网络,这不是新闻。值得关注的是重组方式。据荷银(ABN AMRO)日前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国家广电总局新组建的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CCN)将重组内地有线电视网络。CCN是由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共同设立的合营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中国电子集团投资18亿人民币,持有45%股份;广电总局及其附属持股55%。此外,CEC将提供网络以及客户使用的设备,广电总局以及附属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数据传输。成立该合资公司是广电总局分拆全国有线电视制作和发行渠道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电视网络,为今后有线电视业务赴海内外上市打基础。目前,中国的有线电视业务由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级地方政府控制,但各省以及各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有线电视台。荷银指出,新公司将整合部分地方有线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可借此控制付费电视业务,并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固定电话运营商若想涉足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将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2、电子商务出现快速增长的苗头

上海有关机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再次出现快速增长的苗头,目前网上商店总量已经超过10万家。研究人员表示,数据包括全部拥有独立域名和网上商店系统的网站,以及部分租用第三方平台,具有一定规模的网上商店,但不包括开设在易趣、淘宝、易拍等拍卖网站上的店铺。调查认为,网上商店的所在地也是衡量各地电子商务产业活跃度的重要指标,结果显示最发达的地区是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占大陆 58%。其中又以广东最多,占总数23%,北京以13%,上海以9%居第四。目前,中国网上展示的商品总数约2000万件,种类多为图书、激光视盘、鲜花、电子产品配件等,不过,个性商品和宠物、汽车用品均有快速成长的趋势。



3、全球10大芯片厂商排名 台积电与此无缘

  咨询机构Gartner日前排出了全球10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公司与此无缘,这一排名有别于其它咨询机构IC Insights和iSuppli日前发布的全球10芯片厂商排名。
  据咨询机构Gartner最终统计的数据,尽管去年过高的库存困扰着半导体产业,但是全球半导体依然实现了23.4%的高增长,收入达到了2199亿美元。
  Gartner的2004年全球10大芯片制造商排名是依据收入确定的,分别为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Renesas、英飞凌、STMicroelectronics、东芝、NEC、飞利浦和Freescale。
  这一排名有别于2003年,当时10大芯片厂商分别为英特尔、三星电子、Renesas、德州仪器、东芝、STMicroelectronics、英飞凌、NEC、Freescale和飞利浦公司。
  Gartner公司的这一排名有别于竞争对手IC Insights和iSuppli的排名,这两家咨询机构均把英飞凌列为2004年全球第四大芯片厂商。IC Insights还将台积电公司列为全球第八大芯片供应商。
  IC Insights的2004年全球10大芯片制造商排名为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英飞凌、Renesas、STMicroelectronics、东芝、台积电、NEC和飞利浦。
  Isuppli的2004年全球10大芯片制造商排名为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英飞凌、Renesas、STMicroelectronics、东芝、NEC、飞利浦和Freescale。



4、中国芯片代工企业发展速度排名全球第一

  IC Insights周一表示,中国芯片代工企业2004年提高了在业界的排名,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一年内提高了两倍,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去年的增长最快,比2003年增长了660%。和舰科技增长了580%,排名增长速度第二。
中芯国际增长了166%,排名增长速度第三。
  2004年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企业是台积电,拥有46%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达到76.48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31%。联华电子排名第二,拥有23%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为39亿美元,增长了42%。新加坡的Chartered排名第三,拥有7%的市场份额,增长了52%。
  中芯国际排名第四,销售收入为9.75亿美元,有6%的市场份额。2002年还只有1%的市场份额。排名五到九位的分别是Vanguard、DongbuAnam、HHNEC、SSMC、Jazz。排名第十的是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为1.95亿美元,增长了56%。拥有1%的市场份额。
  宏力半导体排名第11,收入为1.9亿美元。和舰科技排名第13,收入为1.7亿美元。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排名第18,收入为8000万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90%。
  芯片代工产业2003年的销售收入增长了36%,达到114.8亿美元,整个集成电路市场只增长了16%。芯片代工产业2004年的销售收入增长了45%,达到167亿美元,整个集成电路市场只增长了28%。
  IC Insights指出,由于中芯国际的加入,原来由三大芯片代工企业主宰市场的局面已经变成了四大巨头的格局。IC Insights主席比尔-麦克莱恩表示:“中芯国际2004年的销售收入增长了近一倍,收入接近了十亿美元。”中国芯片代工企业2004年的销售收入超过了19亿美元,拥有全球市场12%的份额,2002年的时候,中国芯片代工企业的销售收入只有3.2亿美元,只占全球市场的4%。
  这削弱了台机电等巨头的地位。尽管台积电2003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59亿美元,增长了26%,但是市场份额反而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台积电2004年的市场份额再次减少了五个百分点。台积电的2004年收入和利润都比2000年有大幅增长,但是联华电子和Chartered表现不好。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7#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49:20 | 只看该作者

行业发展



1、三大国家干部学院开学  官员大规模培训时代来临

  3月24日下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一期市长班和第一期司局级干部任职班的学员,一起聆听了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芭芭拉・凯勒曼的讲课――“糟糕的领导”。    
  3月25日早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吴道槐副司长比往常早了半个钟头起床,匆匆赶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会议中心报告厅。
  吴道槐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一期任职班学员,他这是去参加一个“国际领导力论坛”。但这个论坛有些特别―――所有参加者必须在开始前亲自注册,确认会议资格,领取会议资料,而且全部用英文注册。
  “它完全按照国际论坛的运作模式,让学员提前置身国际化论坛的环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奚洁人解释说。
  2005年3月18日正式开学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甫一亮相,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学院简称‘中浦院’,学员们在争论,谁是‘中浦一期’。”奚洁人诙谐地说。此前,中浦院还在筹建时,就举办过6个试点班次,培训学员300多人。
  
  干部培训新格局渐成
  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同时成立的,还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为三所学校的成立发了贺信。
  根据中浦院方面的介绍,三所干部学院的成立,有深远的背景―――十六大后,中央提出要用二十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此,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尤其是党政军高级干部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中央作出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建立三所干部学院的决定。
  此前,在国家中高级干部培训方面,主要是两所学校―――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国家行政学院1994年成立,常务副校长陈福今;中央党校历史则久远些,现任常务副校长是虞云耀,二人均是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
  两所学校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不过,区别还是很明显:据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吴江介绍,中央党校是党委系列的培训,侧重党性、价值观等政治理论教育;国家行政学院是国务院系列,侧重公共管理教育。
  现在,由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兼任院长的浦东、延安、井冈山三所干部学院相继开学,我国干部培训的新格局逐渐成型。按中组部设想,井冈山、延安两所学院主要依托其革命历史资源,进行党风党性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而中浦学院,根据上海的特点,其定位为“具有国际性、时代性、开放性特点的新型干部教育基地和开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窗口”。
  根据介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定位于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改革开放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建设知识和能力教育以及开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目前教职员工有120余人。
  中浦院常务副院长奚洁人阐述说,按照中央的要求,中浦院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在教学上实行衔接式、配套式、一体化、系列化配置,形成一条干部培训的流水线。
  例如在班次设置上,中浦院现主要有三大类班次:一是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国防大学等干部培训院校相衔接的班次;二是独立设置的班次,包括“专题研究班”、“任职培训班”、“发展研究班”等;三是面向国内外接收各类委托培训的班次。
  而“相衔接的班次”,综合国家行政学院和中浦院方面的说法,是指以后我国中高级干部培训,先在国家行政学院等进行理论学习,后面一段课程主要是实习课程,则分别去三家干部学院进行,如在浦东干部学院接收现代化教育,去井冈山、延安则开展传统国情教育。
  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吴江介绍,国家行政学院2004年11月29日开学的第17期任职班是最早实践这个模式―――先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然后到浦东接受现代化教育,再到井冈山、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据记者了解,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已将“党性分析”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教学课程放到延安、井冈山两个学院进行;而“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等课程的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则由浦东学院来完成。
  
  中浦院的“短平快”
  承担全国性的干部培训任务,中浦院的优势在哪里?
  中浦院显然着力于创新―――浦东拥有国际化开放窗口的优势。2004年5月贺国强视察中浦院时指出,“创新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之中,要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浦院的方针是三句话:“忠诚教育、能力培养、行为训练”。
  “中浦院的教学以经济管理为主,侧重培养领导干部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奚洁人说。
  而这跟中央党校及国家行政学院有所不同。王长江告诉本报记者,中央党校的课程概括起来是“三基本五当代”:三“基本”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思想;五“当代”指当代国防,当代科技,当代思潮,当代法律,当代经济教育。学员要研读一些经典原著,以提高理论修养。课程的时间都比较长,进修班一般半年,最短也要三个月,培训班为1年,理论班长达1年或2年。
  而中浦院打的是“短平快”,主要是短期和专题培训班,一般只有一个月到45天,最长也不超过3个月。“越是责任重的干部,越时间紧,抽不出那么长时间脱产。”
  跟国家行政学院类似,中浦院大量采用兼职教师。之所以兼职,一方面降低成本,更主要的是,聘请社会上著名教授,党政高级干部临时授课,可以让培训干部接收最新的知识和理念。
  中浦院一位教师分析,中浦院强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干部培训注重理论教育,这对提高干部素质,特别是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很有帮助,但是执政过程中遇到新问题该怎么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他们最需要的能力培养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上述人士进一步说。
  在中浦院的一份宣传材料上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要把价值观的问题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转化成为一种课程设置,跟各种领导的岗位职责相匹配。
  与此相呼应,中浦院在校外设置了近30个现场教学点,如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江苏昆山市等。中浦院介绍,上到产权交易的课,就把课堂搬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去,给学员直观的感受。
  “行政学院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这里互动和实践比较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司长吴道槐说。吴曾在国家行政学院上过专题研修班。
  而一些全新的问题,中浦院也纳入教学范围,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突发危机事件如何应对,这些都是传统干部培训中比较少见的。
  国际化是中浦院着力打造的另一亮点。中浦院对外交流和培训开发部主任宋今介绍,中浦院将把国家中高级干部培训地点拓展到海外。“我们正在跟哈佛、斯坦福谈校外基地的合作,而我们已经跟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签订校外基地培训合同。”宋今说。
  此外,中浦院还邀请国外著名的教授来学院给学员上课。3月24日下午,第一期市长班和第一期司局级干部任职班的学员,就一起聆听了哈佛大学著名管理学教授芭芭拉・凯勒曼的讲课,授课题目让人耳目一新:“糟糕的领导”。
  开启干部大规模培训时代记者看到,中浦院2005年~2010年规划纲要中,目标是建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型领导学院,定位是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咨询服务、领导测评、网络教育为一体的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机构。
  而国家行政学院现在也在从学校后勤服务等方面改善办学条件,迎接国家干部培训时代的到来。
  此间人士介绍,除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浦院三家外,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也在承办一些司长班等的干部培训任务。
  早在2003年,中组部发出《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通知:从2003年起,利用5年时间,将全国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普遍培训一遍。
  通知说,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省(部)级干部500人左右、地(厅)级干部8800人左右、县(处)级干部10万人左右。培训的重点是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后新进领导班子成员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参加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的脱产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等其他各类干部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这个培训规模是空前的,仅以地厅级以上计,每年的培训人数也已近万人。
  而中浦院3月18日开学时就有三个班开班,分别是(地级)市长培训班,(司局级)经济干部任职班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交易研究班。
  此外,还有一个受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五家单位联合委托的“高校班”已经开课。
  “我们除中组部下达的计划内培训任务外,开展各地市党政机关委托的计划外培训。”奚洁人说。
干部培训机构的蓬勃出现,开启了我国新一轮干部培训时代。



2、差旅管理在中国兴盛还要待以时日

2004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约723亿美元),其中商务旅行消费额已超过30亿美元,并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与公司全球化的程度,是决定商务旅行市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态势,表明国内商务旅行市场已步入高速成长期。但对多数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差旅管理仍然是个较为陌生的概念。与国内不少旅行社相比,差旅管理公司更加注重通过重建公司差旅流程、改进差旅政策,以达到帮助企业优化差旅预算、节约成本的目的。他们往往不直接从机票代理商或宾馆处取得利益,而是直接向自己的企业客户收取固定的服务费。不过,国内企业并不太适应这种额外收取服务费的管理方式。全球第二大商务旅行管理集团嘉信力旅游管理公司(Carlson Wagonlit Travel)虽然进入中国以来连续两年盈利,但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客户还没有一个本土企业或机构。国旅运通(美国运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的人士也透露,他们的客户基本来自跨国公司。安邦分析师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目前对这种专业化的服务还缺少需求。一般而言,政府公务人员的差旅不需要管理,而国企人士的差旅缺少成本概念,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没到需要如此专业服务的地步。因此,差旅管理在中国要发展得有规模,还要待以时日。



3、诉讼大战背后反映的是旅游业新旧经营模式之争

  在遭遇到黄金假日旅行社不到两年内的4次起诉之后,携程网首次将北京黄金假日旅行社告上了法院。黄金假日旅行社表示,旅行社不会因为接到反诉状而停止对携程网的起诉。“只要有携程网的地方,我们就会对其进行起诉。”分析认为,从2003年底开始,黄金假日旅行社认定携程没有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却在从事订房、订机票等旅游业务,属于“非法经营”,一路举报到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民航总局、旅行社协会等机构,并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和杭州4地将携程告上法庭。虽然黄金假日旅行社与携程网并非直接竞争对手,但携程的大部分营业收入来自宾馆预订和机票预订业务,而这也正是黄金假日旅行社经营的主要业务。携程这种“互联网+传统旅行服务”的新型模式给传统旅行社造成了压力。携程与黄金假日之争,反映了发展迅速的旅行网站和经营模式陈旧的旅行社之间的利益矛盾激化。客观地讲,旅游网站经营资质确实是旅游业内的一个“灰色地界”。



4、深圳市电动车与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出台

      电动自行车为非机动车,电动力驱动的轮式车辆(简称电动车)为机动车。深圳市交警局对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技术标准做出明确认定,并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对这类车辆的违法行为制定了统一处罚标准。
    电动自行车≠电动车
    根据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电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其技术标准具体有以下4项:设计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不超过40千克;电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不大于204W;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
    据此,交警局正式明确,同时符合以上4项技术要求的,才可以认定为电动自行车,否则为电动车。电动自行车为非机动车,电动车为机动车。
    电动车上路须先上牌
    电动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按照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电动车即通常所说的“仿摩”,同摩托车一样,需要办理牌证方可上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上路的无牌证电动车,交警部门将扣车并处以100元罚款。
    如果驾驶电动车上路而无相应驾驶证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交警部门将对其处以500元罚款,屡教不改者还将视情节轻重处15日以下拘留。
    若电动车既无牌证,驾驶员又无驾驶证,将按照上述两条规定同时处罚。
    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限15公里
    电动自行车违规行驶,将按照非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行驶,如果没有非机动车道,则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驾驶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限15公里;驾驶电动自行车横过机动车道时应下车推行;在有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机动车道时,应从人行横道或行人过街设施通过。违反以上规定者,均应处以20元罚款。
    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交警部门将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的规定,扣留其电动自行车。
    据了解,随着深圳市市民拥有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增长,此类车辆的违法行为也日渐增多。长期以来,由于市民对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概念模糊,常有市民对交警处理这类车辆违章行为难以接受。市交警局有关负责人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述规定全部是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依据而形成条文重申的。



5、国家发改委的扶持将激发清洁能源的新一轮投资热潮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后中国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2005年到2007年间,将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包括五大领域:一是风力发电。开展1.5兆瓦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和1.2兆瓦直接驱动永磁式风电机组的产业化。二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开展太阳能电池用硅锭、硅片以及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组件及系统控制部件的产业化。三是太阳能供热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开展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和地源热泵系统产业化,包括高可靠性新型真空管集热器、大面积中高温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天候太阳能热水系统、高效地源热泵及其配套系统。四是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开展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的设计研究,对关键设备和材料进行研制产业化。五是氢能。开展氢燃料的制取、存储、专用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包括新一代煤炭制取氢气技术、天然气制取氢气技术、高压氢气储存罐、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固定电站。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天然气资源也不够丰富,开发新能源,特别是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迅速地降低它们的消耗量,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早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国家发改委确定未来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势必会刺激清洁能源领域的新一轮投资热潮。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6#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47:16 | 只看该作者

国资管理



1、中央国资与地方国资如何重组是个难题

关于鞍钢、本钢的合并事宜,一直是“干打雷,不下雨”。虽然两家企业的负责人相继表示,乐于推动两家企业的重组,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鞍山钢铁是中央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本溪钢铁是辽宁省国资委管辖的国有企业,两家企业的合并不仅牵扯到众多外围企业、社会机构及其人员的安置,更与中央、地方之间的利益、责任分配密切相关。去年9月,辽宁省委曾开会研究讨鞍本合并事宜,提出鞍本合并实行股份制。“但会开到最后,省委发现辽宁省事实上是牵不了这个头的。会议最终决定,请求国家来牵这个头,由国资委、发改委、国务院东北办和辽宁省四方共同成立一个工作组,拿出具体实施方案,上报国务院待批。”在目前鞍钢和本钢的大集体中,共有20万左右员工。据测算,安置资金需要每年7个亿,而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安置费或身份置换金则需要每年支付20个亿,相当于本钢2004年全年的利税,相当于本溪市财政收入的70%。这笔费用如何分摊,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共识出台。企业合并所涉及到的收入、税收变化直接影响有关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而中央国资委对鞍本合并态度并不积极。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国资委领导来鞍本考察,态度并不积极,说等政策环境成熟了再动。鞍本合并与否实质上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利益博弈也增加了两家企业整合的难度。



2、淡马锡模式能复制吗?

国资委今年起展开了与新加坡淡马锡的高层合作,淡马锡式的国资管理模式也或多或少地在国内国企改革中有所体现。实际上,淡马锡这种政府深度介入经济的模式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已得到认同。台湾近期计划将约310亿美元公共资金注入一个按淡马锡模式建立起来的投资公司。印度尼西亚也在考虑一个类似计划,打算对印尼国家石油公司这样的国有企业进行重组。马来西亚最近经过重组的国家投资机构哈扎纳控股公司看起来很像是早期的淡马锡公司。但要获得像淡马锡公司曾经获得的成功并不容易。巴克莱资金公司经济学家多米尼克・德沃・弗雷科认为,“淡马锡公司的模式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能很轻松地将国有资产集中起来管理,但一个大国要这样做就非常困难。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人口要多得多,也难管得多。弗雷科说:“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必须想清楚,建立一个类似淡马锡公司这样的机构意味着什么,要想清楚它们究竟想重点扶持哪些领域,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认为目前的淡马锡模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照搬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实际上,国资管理在国内会更复杂,国资委要真正转变为它所称的“大股东”角色会很艰难。


3、国资委谋掌5000亿央企利润  

最新一期《证券市场周刊》载文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有企业一直遵循着“税后利润作为国家再投资留在企业内部作为企业发展基金”的行为模式。而正在酝酿的国有资本金预算制度,试图把这些利润收归国资委统一调度。统计显示,2004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4785亿元。

  国资委扩权
  从2003年4月6日挂牌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国资委已经成为掌控近10万亿元国有资产的巨人。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几乎都能感受到国资委的强势。
  管人――央企负责人频频变动;管事――叫停MBO。如今,国资委出手管钱――探索国有资本金预算制度。
  2004年年底与2005年年初,两次最重要的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与时任副主任的李毅中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称将在2005年“加快建立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制度,为中央企业的布局结构调整提供手段”。
  近期,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的一次“经济形势与企业改革分析预测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温家宝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年要探索国有资本金预算,要形成一个财务支撑体系。他表示,国资委目前正积极与人大财经委、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等有关部门协商沟通,争取形成一致意见上报国务院,抓紧研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方案。如果国有资本金预算能够进入实践操作,对中央企业的结构调整会是非常大的促进。
  事实上,对于国有资本预算制度的建立,一些地方已经先行探索,纷纷建立相应制度和办法。知情人士透露,该制度建立后,179家央企不会同时起步,目前考虑的有按照行业划分来制定利润上缴的方案和按照资产规模划分来制定上缴利润的方案。

  5000亿利润之争
  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此前,国资经营预算职能一直由财政部统筹,对于这一制度的建立,财政部与国资委有不同意见。在2004年10月的那次研讨中,财政部的声音是,“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历史成本都已沉淀在国有资本里,而国资委是特设机构,不是政府部门,能否单独编制预算未有定论”。
  “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其实技术上很简单,关键是涉及利益协调的问题,比如国资委与财政部、国家和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和地方之间或者说国有资本预算是否能建立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主任张文魁认为。
  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底,中央企业在全面清产核资后资产总额达9.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2004年中央企业销售收入5.5万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利润4785亿元,同比增长57.6%。
  “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这又涉及国有资产分红制度,涉及企业自身利益。在现阶段,能够上缴利润的企业屈指可数”。国资委有关人士表示:“这种博弈主要体现在与庞大、独立的授权经营企业的博弈,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
  2005年3月16日,中石油在香港宣布:中石油2004年获得净利润1029.2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增长47.9%。上千亿的利润“刀枪入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贡献者有讨价还价的本钱。
  而控制了收益,也就控制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对于国资委来说,没有资本经营预算就管不住企业的投资行为。但是企业却并不认可。在今年的两会上,多名企业界委员就将矛头指向了国资委。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刘德树就对“国资委随随便便就划走了我们几个亿”表示不满。有电信运营商甚至表示:“如果赚了,有钱分红还好说,如果赔了呢?国资委会给我们出吗?”
  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副部长卢奇骏指出,从理论上讲,对大股东而言,这种“赔”的现象是不允许出现的,国资委作为母公司(有政府性质),理论上要求企业必须是赢利的,而赢利的支配也应该由国资委说了算,比如在分红问题上,是“不分”还是“年年分”,都要以如何能将企业办得更好为前提。“作为中央企业,它是没有权力和国资委来谈国有资本收益收不收的问题,因为这是不对称的。”卢奇骏强调。

  十字路口的国资委
  国资委强势扩权,整编庞大的国有垄断大企业,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全局中相当显赫的角色,即使去年诸如“郎咸平事件”引发的大争论中,国资委都意外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带领众多国企和地方国资委冲进市场的国资委,已经将自己强大的影响力辐射进中国经济生态环境的每一个层面。但国资委的强势,意味着下属国有企业的“弱势”。直接引发舆论批评的是国资委对属下企业强硬的“管理方式”。
  对于“国资委越位,做了董事会的事儿”的批评,邵宁的解释是,“现在的国有独资公司,绝大部分是按照企业法注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这些企业实际执行的是总经理负责制,少数按国有独资公司改制的企业董事会都是内部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实际上是董事长的一把手负责制。没有办法,国资委只能暂时做董事会的事情。”
  现在看来,并不仅仅是国资委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担心,那些越来越强烈的“重新定位国资委职能”的呼声,实际越来越逼近一个事实:国资委将在中国下一步最艰难的政经改革中,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国资委的定位,邵宁表示,目前国资委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对国资委有两个选择,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国资委,提高国资委和企业的谈判能力,提高国资委对于企业内部情况了解的程度;再一个方向就是往制度创新上走。“靠国资委和企业人谈判,国资委永远谈不过企业,所以这个方向必须往制度创新上走。”邵宁说。

  资 料
  国有资本金预算:资源配置的非市场方式
  对于国资委来说,推出国有资本金预算制度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邵宁表示,现在很多并没有投资机会的企业非常有钱,好多钱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但是有一些企业正好处于产业爬坡的时候,特别需要集中投入,但却资金不足。作为一个经济体系来说,这种资金配置显然不合理。国资委组建之后已经做了很多中央企业之间的合并和重组,但力度非常有限,只是把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的组合集中。要做到中央确定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应该使中央的国有资产能够流动,比较顺畅地从不重要的领域退出来,比较顺畅地配置到需要加强的领域,这就需要一个重要的财务支撑体系――国有资本金预算。



4、杭钢创出“一厂两制”新模式 国企改革“中间道路”浮出水面

2003年,杭州钢铁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在全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中名列第94位,2004年销售收入再次突破200亿。在国有企业改革山重水复整体亏损局势一时还难以扭转的情况下,杭州钢铁集团何以能一枝独秀?《21世纪经济报道》3月9日报道援引该集团董事长童云芳的话说,杭钢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一些别的企业所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所产生的正面力量,有效地遏止了国有企业固有的一些弊端。
杭钢的所谓“特殊性”指的是什么?据介绍,作为省属国企的杭钢集团,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杭钢模式”,这就是“一厂两制”。具体说,一个企业实行两种体制。钢铁这一块是国有的,是杭钢集团公司的主业,辅业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成分都有。杭钢的这种“一厂两制”被称之为国企改制的“中间道路”。那么,这条“中间道路”是否可行?杭钢的实践表明,杭钢的辅业与应时而起的钢铁主业比翼齐飞,乃至超过了主业。公开资料显示,杭钢集团2003年152亿销售收入中,辅业贡献了85亿;2004年210亿里面,辅业贡献更高达115亿。
目前,杭钢集团公司非钢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房地产、贸易、环保、酒店旅游、职业教育、科研设计、黄金开采、储运、新兴建材、机械制造、建筑安装、后勤服务、IT产业等,广泛分布于全国12个省(市、特别行政区)。其中,置业、商贸和旅业已经成为非钢产业的三大支柱,在2004年杭钢集团非钢产业的115亿元销售收入和4亿元利润中,置业、商贸和旅业三者合计均占到了90%以上,堪称杭钢集团公司非钢产业的主体和精华。2004年年末,许多大型国企开始主辅分离,杭钢集团却将上述三大产业整合,分别成立了杭钢置业、杭钢商贸、杭钢旅业三大集团。目前形势来看,这三大辅业均有做大的资本和实力。“杭钢模式”的特点是:在一厂两制的背景之下,主业保持纯国有的身份,辅业在国资控股的前提下,引入员工持股激励手段。杭钢旗下的浙江紫光环保有限公司,尽管杭钢控股,但在股权结构、分配机制、管理方式、激励机制等,向民营企业学习,大胆引入私营经济的运作模式,既有国有资本,也有私人资本。
国企改制的“中间道路”有一个关键问题不可回避。这就是关联交易的风险。杭钢的辅业与主业基本都有关联,比如地产业务需要大量钢材,可能会导致利润转移的问题。但杭钢集团在实际运作中却有意设法规避了这个问题。以实行员工持股为例,董事长在该子公司中并无个人股份,以独立身份监督子公司的运作。集团领导在辅业改制中规避持股,这或许才是杭钢模式良性运转的关键。
在国企改革争议不断的当下,“杭钢模式”是否合理?目前还无明确说法。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这一模式与国资委的思路并不完全重合。

杭钢的成功似乎无可置疑,主业方面,在杭钢本部,没有增加一寸土地,但钢铁产量从原来的30万吨上升到了近300万吨,利润从原来的几百万上升到了10多亿元;辅业方面,虽已改制但仍属国有控股,国资同样增值。这个结果应是国资委正在追求的目标。但“杭钢模式”却与现有的国资管理思路并不完全重合。按照国资委的思路,其一,中央企业的主业一般不超过三个,非主业的业务则要严格控制投资,主辅分离也在同时进行;其二,去年“郎顾之争”过后,国资委明确提出地方大型国企也不宜MBO。“杭钢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看作国资委两条思路中的“中间道路”:辅业不完全切掉,主业也不搞MBO。“杭钢模式”在浙江并不孤立,据悉,浙江国资质量之所以较高,与此不无关系。但尽管如此,“杭钢模式”及其“中间道路”,能否被肯定并推广,目前还很难说。“杭钢模式”及其“中间道路”,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逼”出来的,已触涉及到国企改革的实质,这就是在国资委给出的两条道路之间,是否有“中间道路”?检验国企改革成败的标准又是什么?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最了不起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杭钢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摸索出的“一厂两制”,也具有两种性质不相兼容的制度合二为一、共生共存的性质。那么,“杭钢模式”探索出的“中间道路”,能否为中国国企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通道?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5#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06:44:16 | 只看该作者

政策动向



1、商务部将建特许经营行业预警机制

  针对特许经营行业频繁出现的商业欺诈事件,商务部昨天表示将通过建立预警机制等多种措施来加强管理特许经营行业。这是自今年2月《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商务部再次加强管理手段。
  商务部商业改革司表示,将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特许经营主管部门加强对各地特许经营的管理。据介绍,商务部要求各地主管部门建立预警机制,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对涉嫌商业欺诈,借特许经营之名从事传销和变相传销等行为的特许经营企业,要及时通报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此外,商务部还要求加强对涉及特许经营的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的管理。  



2、电子签名法即将实施 专家倡导诚信商务
   
  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将于4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网络经济正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预示着中国政府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兴模式,目前已经由泡沫经济、烧钱模式向规范化、理智化、长期发展方向上转变,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
  专家认为,一种经济力量崛起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目前在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发展中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网络购物中仍然存在着泄露客户资料、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情况;电子交易中的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种种不诚信的经营行为仍时有发生,干扰了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侵害了广大消费者和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
  论坛上,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今天向全社会倡议,全体从事电子商务、互联网的行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抵制不诚信的经营行为,为自己、为大家、为社会创造一个公平、规范、诚信的发展环境,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安全的网上消费环境。
  ――坚决抵制、打击利用互联网从事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行为;
      ――制定行之有效的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并全面实施;
  ――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与竞争对手间保持良性竞争,不恶意攻击他人,共同在竞争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全面提升公司的软件和硬件,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尤其在产品、客户方面的服务水平,积极为创造互联网服务国家标准而努力。  



3、药品定价中心存在的意义在于其报价不可怀疑的“唯一性”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批准成立一个专门的药品定价中心,负责对药价进行综合评估。而且,该“中心”近期就有可能对外正式宣布成立和挂牌。据了解,正在筹备中的“中心”由国家发改委具体负责筹建,主要组成人员包括药学专家、经济学家、临床专家等,主要职能是对我国药品价格进行充分核定,针对药品的具体价格给出一个以合理成本为基础的建议,并上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此前有专家据此乐观推测,此举符合现行的医疗体制,对药品合理定价将是一个极大促进。然而,根据以往多次发生的一项改革在付诸实施后往往出现“变形”乃至“流产”的经验教训,分析人士认为,对“中心”成立后的顺利运行以及实效仍不无担忧。主要是由于它仅仅被定位于了一个“建议机构”。众所周知,药价虚高的根子是政府有关部门虚高定价,这已是无法掩饰的秘密。这就等于说,药价虚高之“病”主要是病在了政府有关部门身上。过去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定价之所以不准确、不客观,甚至惊人地离谱,绝对不会是技术上、能力上的原因。分析人士认为,既然专门成立这么一个“中心”,求的就是由“中心”核算出的药价完全是准确、客观的。假如今后“中心”的报价相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仅仅是一种建议,也就意味着其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弥补政府有关部门技术、能力上的不足。而事实上,在政府主管部门价值取向、处事立场、利益关联、运行机制并未改变,抑或说“病”并未得以医治的情况下,合理的定价建议完全有可能不被采纳甚至不屑一顾。看来它很难成为一剂对症的良药。因而,药品定价“中心”所“产出”的不应该仅仅是“建议”,而是权威的结论。或者说,只有确立了对“中心”报价不可怀疑的“唯一性”和技术上的确定性、权威性,成立这样的中心才有实际意义。而体现“中心”存在的意义以及权威性的标志,是独立行使社会责任、直接面对大众,是有关法律赋予其特定的资格和权力。



4、机构新设 央行“侦测”金融混业盲点
  一位接近中国人民银行人士表示:“先设立监测部门,把‘金融控股与市场交叉风险处’的人员配备到齐,组织架构搭好,随后再制定一系列的监测制度。”
  200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在拥有银行风险处、证券风险处之后,设置了“金融控股与市场交叉风险处”。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关于金融稳定局的职责介绍,不难发现,稳定局的功能已把“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纳入其中。
  据两位接近中国人民银行的知情人士介绍,目前,该处仍处于新建阶段。
  尽管如此,业界依旧认为这是管理层在金融混业风险的监测上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毕竟,金融控股形式下的混业经营,早已不是“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规范监管的问题。
  令人稍感遗憾的事件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公开地、自豪地被称为“金融控股公司”是中信控股有限公司。
  一直有意于金融控股的首创集团资本运营部人士表示,设立金融控股是当然的目标,只是目前阶段,我们只能“曲线”行动。
  “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工商部门不允许我们注册为金融控股公司,我们不知道去找谁审批资格,以什么资质条件申报,都是未知数,”他说,“这不是一两家的问题,几乎所有准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但这并不影响这批类金融控股集团的创业激情。至今,国内未被正式承认的类金融控股公司到底有多少,还缺乏准确的统计。
  一面是风起云涌的势头,另一面是尚未把金融控股纳入监管范围之列而引起市场、信用、利率等风险,和由其组织架构性可能带来的特殊风险。
  “中国的企业往何处去,中国企业千万不要做成金融控股公司,这必须立法禁止”的话语,在去年10月举行的“先进管理高峰论坛”上,从素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口中突兀地冒出。
  他的理由,一是中国没有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与配套的制度;二是中国企业做不好多元化经营。
  首都机场资本运营部有关人士表示:“我们也多次向高层反映过此事,但在目前监管与制度缺失情况下,我们只能在集团内成立金融事业部,以事业部名义加强旗下各子公司的协调、考核与事后监管机制,在实践中摸索。”
  在大多数资深人士目光中,中国人民银行把金融控股公司纳入监测范围之列的做法,实际上就是打破了郎咸平的咒语。
  一位接近中国人民银行人士表示:“先设立监测部门,把‘金融控股与市场交叉风险处’的人员配备到齐,组织架构搭好,随后再制定一系列的监测制度。”
于是,金融控股与市场交叉风险处将与原有的银行风险处、证券风险处、正在筹备阶段的保险风险处,一并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四大风险监测系统。



5、开征房地产税确是还原市场真实需求的有效措施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肖捷20日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明确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问题严重,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结合近来国家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措施来看,“开征房地产税已成定局”。据透露,目前房地产税试点城市正在筛选之中,“明租、正税、清费”将是房地产税改革的基本方向。
参照国外房地产业的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内开征房地产税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特别是在目前国内部分城市房价疯涨、房地产投机现象严重的形势下,征收房地产税是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的重要财税手段之一。尽管有人估计开征房地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只有在5%。房价的下降幅度不可能如此明显,但是因为要多次交税,炒房的成本加大。这样可以适当给房地产市场降温。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透露,新的房产税,可能涉及征收不动产闲置税,以及实行累进税制等等。根据模拟运行的新房产税初步方案,一套房子即使没有利润,也可能要收9%的税费,而有利润的房子,税则可能占到利润的50%。国家财政部有关人士透露,初始阶段可能不涉及个人住宅,但最终将覆盖城乡所有房地产,包括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不动产。有人认为,开征房地产税是将原来由开发商承担的税费转嫁给了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住房成本。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征收房地产税将有效挤压出市场的泡沫,还原市场的真实需求,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购房成本。相反,在目前市场疯狂的背景下,开发商可以“肆无忌惮”地转嫁成本。同时,我们也承认,单靠推行一项税种根本无法解决房地产行业现存的问题,政府只有改变职能,从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调控,才能保证房地产业的长期稳定。



6、争议“房地产税”

  “虽然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可是要真正开征,恐怕短期内很难实现。”      
  谢伏瞻向记者透露,今年年中,财政部将选择一个地级市为试点,全面摸清登记该市的公、私不动产,构建数字化城市模型,试点结果最终将报送国务院作为决策参考。
    
  “房地产税”的多重误读
  3月20日,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明确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过多,但在保有环节税费则偏轻,这将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他提出,推进房地产税费改革将成为近期财政部工作的一大重点,而开征“物业税”则是确定的改革方向。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伏瞻近期也在公开场合指出,“明租、正税、清费”是房地产税改革的基本方向,建立健全“房地产税”有利于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
  上述“物业税”和“房地产税”,概念上似乎有些混乱。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同一税种的不同称谓。容易引起误读的是,叫“物业税”,容易和“物业费”混淆,也容易与香港已经开征的“物业税”(也叫“差饷税”)混淆;而现在说的“房地产税”,又不易厘清和当前开征的“城市房地产税”的区别。
  “它应该是一种‘不动产税’,兼有流转税和财产税的性质。”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桓说。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说法,“不动产税”是对土地、房屋所有或占有者征收的税,计税依据为不动产评估价值。
  “不动产税”大热之际,正处于房地产价格的“非常时期”,不免造成另一种误读:财政部拟开征“房地产税”,用意在于抑制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和遏制房地产业的投机行为的关系。
  果真如此吗?
  “房地产价格上涨是市场造成的,开征这个大家现在都还搞不懂的税就能抑制房地产价格了?”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质疑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也认为,开征“房地产税”,对于当前遏制房地产业的投机行为“作用有限”。在他看来,中国的房地产业还处在发育期,有大量的需求,所以房地产商才能炒起来;现在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根本是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造成的。
  “房地产投机行为的产生有很复杂的因素,税收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房地产价格不是由税收决定的。”刘尚希教授说。
  
  “明租、正税、清费”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税费负担已经很重了,难道还要再多征税?”任志强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按他的说法,房地产业的整个行业链中到底涉及了多少税费,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说清的,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业的专业人士也很难说清楚。
  在我国,国家以房地产为对象的收入主要有三块:税收、各类收费、土地出让金。不仅名目繁多,且极不规范。有专家举例说,山东某地滨海城市的收费项目达1400多项,而江苏某地有红头文件依据的收费项目更多达4000多项,这些收费很多都和土地管理及房地产有关。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维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销售商品房过程中所要交的税累计起来应该占房价的27%。而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系主任丁芸测算,目前开发商要交的税费加起来要占到房价的40%,其中约有15%是税,25%是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则表明,中国房地产税比重偏低,仅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仅为8.12%;而西方国家的房地产税或财产税却是税收的重要组成,占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甚至达71%。此外,中国房地产税费主要集中在开发投资环节,多而重;占有和交易环节相对偏轻,对个人占用几乎不征税,刺激了房地产投机行为。
  由此,在谢伏瞻副主任看来,建立在“明租、正税、清费”基础上的“房地产税”,对于改变房地产业当前税费收取的混乱局面,减轻房地产开发商税费负担,从而间接降低房价,便有了特殊意义。
  谢对本报记者解释说,开征“房地产税”,正是要将一些繁杂的税费进行统一规范,而并非是由此而增加税费负担。在他看来,开征房地产税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减少现行土地税费中存在的不规范与腐败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政府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遏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而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指出,1994年中国税改时,流转税、所得税等都做了较大改革,但与土地、房产有关的税制基本上没改,这方面的税最少滞后了10年左右,与市场化要求相距甚远。
  许善达指出,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无偿用地,国家持有政府分配,现在部分用地招拍化,但真正掌控的仍是地方政府,因为集体用地或农民持有的土地不能直接入市,需政府先征用再招拍,这其中的差价巨大,这种非税收非规范渠道的预算外收入数额巨大,某些部门甚至被称为“第二财政局”。

  “房地产税”重塑中央地方分税体制
  在关注开征“房地产税”对于房地产业、房价的影响的时候,人们却忽视了这一税制改革另外一个,也许更为深远的意义。
  “‘房地产税’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将为中国地方税收体系的完善创造条件,从而逐步形成地方财政稳定的税源,同时也将引导政府行为,从而在房地产业发展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谢伏瞻说。
  中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在中央、地方间的分税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还有很大差距。因为按照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地方各级政府都应该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
  “这个税种是最适合基层地方政府掌握的税种,可形成非常稳定的税源,因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嘛!”贾康教授说。
  他指出,只要地方政府一心一意优化投资环境,自己地界上的不动产就会不断升值,每隔几年重新评估一次税基。地方政府的财源就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不断扩大,形成稳定的、大宗的财政收入来源。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和它财源的培养,便非常吻合了,正好适应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导向。
  按照谢伏瞻的说法,这叫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地方环境建设得越好,地方政府所可能得到的税收就会越多,从而可以有更多的钱去改善公共环境,这无疑能够纠正目前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上往往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地开发土地资源的不良现象。”
  贾康认为,国家从不动产取得的收入,不管是采用统一的混合形式还是租、税、费分流的形式,关键还要明确中央、省、市、县、乡5级征收关系,他建议以低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主,即不动产税归入地税关系,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并且5-8年重评一次税基,从经营性不动产向非经营性不动产延伸,最终全面覆盖。同时,要求考虑地段因素,拉开税基等级。
  
  年中将择地试点
  事实上,“房地产税”开征前的准备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低调进行中。
  谢伏瞻向记者透露,今年年中,财政部将选择一个地级市为试点,全面摸清登记该市的公、私不动产,构建数字化城市模型,试点结果最终将报送国务院作为决策参考。
  而实际上,财税部门早已开始了在地方的试点工作,比如北京、宁夏,试点工作已经陆续展开,不过采取的是所谓“空转模拟试点”的方式。所谓“空转模拟试点”,也就是根据一定的税率、税基每月计算,但不实际征收,而且整个过程非常低调,所以一直不曾被外界知晓。
  “我们得到批示,只做不说。国税总局也明文规定不得对外宣传。”当记者致电宁夏自治区地税局一位相关人士询问有关物业税空转模拟试点的消息时,对方这样回答。
  “虽然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可是要真正开征,恐怕短期内很难实现。”谢伏瞻说。
  开征“房地产税”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关全国住房交易、所有权等基础信息的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而现实的情况时,管理机构甚至都拿不准每家每户究竟有几套房子。
  “比如有的家庭,可能用爸爸的名字买一套房,用妈妈的名字买一套房,再用其他亲属的名字买房,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可是没有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这个税怎么征?”谢伏瞻分析说。
  另一方面,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建立,评估人员的培训,都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也是决非能一蹴而就的事。
  实行物业税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但目前,国内物业价值评估体系尚未完善,如何合理评估不断变化的房屋价值从而征收物业税也将是有关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体系未建立、配套不完善、市场不规范,在此情况下,开征物业税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要按‘不动产’评估值来征税,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难题了。”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山大学税收与理财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评估法律还不够健全,执行起来难度也很大,评估机构还比较少,还不存在竞争,评估机构管理上不规范,人员的素质还不高。“更重要是,评估机构有限,队伍还不够壮大,你要全部都评估,再来开征的话,我想那就不是一两年的问题,就还要三四年才开征得了,如果假定全部都按照评估值来做的话,难!”
刘尚希教授也指出,目前需要研究的东西非常多,这项改革肯定要逐步推进,开始时面窄些,然后逐步拓宽。“国家肯定要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负担问题,政策不能太猛。”

[sign]我心无疆界[/sign]
―― 驿站剪报(41) ―― 无疆界 2005-03-30
地区建设 无疆界 2005-03-30
区域发展 无疆界 2005-03-30
改革态势 无疆界 2005-03-30
政策动向 无疆界 2005-03-30
国资管理 无疆界 2005-03-30
行业发展 无疆界 2005-03-30
IT行业 无疆界 2005-03-30
中外竞争 无疆界 2005-03-30
战略博弈 无疆界 2005-03-30
“北京共识” 无疆界 2005-03-30
好久没仔细看了,再次感谢!!! awa 2005-03-30
感谢 感谢 再感谢 geegee 2005-03-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