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6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肇庆

[复制链接]

40

主题

398

帖子

398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19 02:0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引子
<br>
<br>光这个标题就让这想了半天,实在找不到什么更合适的标题。为什么?看看内容后您就知道了。
<br>
<br>2003年1月11日,在isis意思队长的带领下,绿野广州一行二十余驴,为了想象中的ZN和必然的FB,迎着朝阳向肇庆进发,在羚羊峡[一段]享受过明媚冬日的温暖后,在烂柯山把想象中的ZN转变为现实。1月12日,众驴在意思队长花了近“20K”(见队长的《肇庆砚洲一瞥》、《后花园杂记》)广告费大力推介的砚洲岛把FB进行到底,并于当晚天黑时分返穗。
<br>
<br>肇庆市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当然这旅游资源如何个丰富法,我可说不上来多少,说得上来的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和七星岩了。虽然我距肇庆并不远,但之前却从未能“到此一游”,这次总算是如愿以偿了,所以我应该感谢队长isis。当然,队长也给我出了个大难题,让我写16K的游记。但肇庆毕竟不是我家的“后花园”,所以不管我如何酝酿感情,要按照邓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看来都很困难。另外,随着参加绿野活动的增多,那颗激动的心也已渐渐平息,毕竟“生活最终都将归于平淡”[isis语],也许花花以后也会很少写游记了。
<br>
<br>从肇庆回来后,心中的那份实在与以前一样,因为“我走过烂柯山”;心中的那份“虚无”也跟以前一样,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我象以前一样对“我走过的XX山”知之甚少,甚至不能比以前所知多上那么一点点。这次,我强烈地感觉到,我想对自己走过的地方多一些了解,想了解它的属性,了解它过去和现在,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过事,甚至包括传说中的故事。于是在工作的间隙,带着一些疑问,搜索“烂柯山”、“砚洲”、“羚羊峡”、“高要”等关键词,阅读了不少相关网页,感觉收获不小。现稍加整理,贴出来与大家共享,间中也有一些个人想法以及此次活动的情况介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br>
<br>话说肇庆之羚羊峡篇
<br>
<br>西江由西往东流经肇庆全境,然后从新会市的崖门流入南海。西江流经肇庆的这一段,风光秀丽,胜迹众多,如若乘船游览西江景色,别有风味。
<br>
<br>乘船从东往西而来,远远映入眼帘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状如端砚的砚洲岛。[说起来话长,排在后面吧]
<br>
<br>过得砚洲,便来到了中国地理书上称之为"西江三峡"的羚羊峡。西江三峡由羚羊峡、三榕峡、大鼎峡组成。西江的风光,也因有三峡而闻名。西江三峡景色怡人,风光秀丽,从东向西有二十处景点:砚渚清风、羚峡归帆、罗隐下院、桃溪夕照、望夫归石、出入山虎、清风仙阁、归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楼晚眺、宝塔雨云、白沙夜月、五显渔灯、五马归槽、龟蛇锁江、镇水大鼎、鹅窟涛声、龙舌王侯、榕峡钓台。[这二十景,俺只见到前两个]
<br>
<br>西江小三峡之羚羊峡,该峡景色秀美,延绵十里两岸青山相对,层林叠翠,素有“峡山高峻,峡水如腰”之说。沿峡而上,登彼岸,更可观赏到通商古道“羚羊古道”,更有“山川秀美,江上清风”之摩崖石刻。[注:这里的“峡山”是山名,应该就是后文提到的“高峡山”]
<br>
<br>介绍羚羊峡不能不介绍羚羊峡口,羚羊峡口是羚羊峡的出口。西江水从西向东,流过西江三峡之大鼎峡、三榕峡,流过江面开阔的西江肇庆市区段,进入羚羊峡,经过羚羊峡口后,江面骤然开阔,那便是后沥湾了。峡口水流湍急,对岸是高耸入云的烂柯山,前面后沥湾一泓如镜,亚视的《广东十虎》许多外境就在这里拍的。美不美,您自己想吧。11号早上我们下车的地方就是羚羊峡口北岸的一个村庄,不知村名。那时,天空晴朗得找不到一丝云彩,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大片大片的金黄撒在了后沥湾那随微风波动的水面上。这哪一点像是在冬季?
<br>
<br>资料显示:羚羊峡全长约8公里,宽 300──400米左右。我们乘渡船逆水而上,二十余分钟后在南岸的文殊村下船,那便是登烂柯山的起始点了。羚羊峡景色的秀美,已经有人用“两岸青山相对,层林叠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来形容了,我不大可能再想出什么更好的文字来,所以就费事劳神,落个清闲。靠在渡船的一侧,像是头天晚上跟朋友一起喝的二锅头还在发挥作用,整个人仿佛还在醉着。也许有人会问,羚羊峡相比长江山峡如何?这我说不上来,一定要说的话,我想应该是“雄”与“秀”的区别,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大”与“小”的区别。“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好,所以就难以比出个高低上下了。
<br>
<br>羚羊峡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很多很多的神话故事源于此。“望夫石”就是最有名的一个,大概是说一个女子的丈夫被发配广西劳役,女子每天站在峡谷中的山岩上,每看到来往的船只,都会问“我夫归未?”却不知道丈夫已经被折磨致死,最后女子变成了岩石,据说过去的船夫每年都要去祭这块岩石。这个故事与长江三峡之巫峡中的“神女峰”很是相似。[“望夫石”咱未见过,希望下次能有幸瞻仰。]
<br>
<br>坐在船中,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似要把羚羊峡的美景悉数收入眼中,并储存起来。但目光却总是飘乎不定,思绪也时近时远。一会想象着去年底广州近200名驴子为声援与天皮尔冒雨徒步羚羊峡的情景,想象着他们雨中徒步时的艰难及当时的心境;一会与白开心讨论起羚羊峡两岸是否适合徒步的问题。羚羊峡两岸峡山山体陡直,岩石疏松,许多地方甚至是砾石与粘土(?)的松散组合,似乎分分钟都会跌下来,很明显是成岩期太短所致。江边山脚的碎石坡极短,也极像是每天都在更新着。在这样的地方徒步,心情可真是不敢轻松啊;一会又想象着几百年甚至更早以前羚羊峡两岸纤夫弓腰拉纤逆水行舟的情景。。。。。。下面就给大家讲讲羚羊峡纤夫的辛酸及修筑羚羊峡古道的动人故事吧。不知道上次广州驴子徒步的路线与这故事里的“羚羊峡古道”是不是一回事。
<br>
<br>大洋网讯(2003年1月13日)  日前,广东肇庆发现了一条古道,叫羚羊峡古道。
<br>
<br>羚羊峡位于西江肇庆城区的下游,凡往来两广的船只都打从这里经过。
<br>
<br>据史料记载,羚羊峡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崇岩叠障,峭壁悬崖,无一线之道可通。据“峡路碑记”载,东行的船只可顺流直放,西行的船只就要撑杆,、摇橹、架桨、扬帆,来往的人都视为险道。每年西江汛期,羚羊峡汹涌的洪水以雷霆万钧之势,穿峡出谷,澎湃的激流撞击着巨石,咆哮之声如闷雷震耳,水流湍急,漩涡满布。逆水上行的船只就由纤夫登岸,弓俯着腰背,一步一个脚印攀树木、挽峭壁陡崖慢慢地前进,二十里水程,却要行程三天,晚上月黑风高,山猿呼啸,虎豹出没,纤夫就不敢登岸了,只有停泊以待天明启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种旅客苦况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颇为相似。明代陈一龙王爷“峡路碑记”载当年纤夫的辛酸泪。
<br>  
<br>明正统十三年,高要知县陆驹,因公乘船经过羚羊峡,适蓬大雪纷飞,漫天皆白,他亲眼看到“寒天撑舟,涉足江流“的纤夫艰辛,遂在峡山坑堑开始筑桥。至明朝万历十年才凿石开路,定名“峡山旱路”,这条陡峭的小路因此刻满了行人纤夫负重跋涉的艰辛足印,肇庆老一辈的人至今还把行路叫作“起早”。
<br>  
<br>由于西江洪水涨退不定,修筑的峡山旱路只是雏形路坯,质量很差,易于损坏,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高要知县陈一龙带头倡导集资重修,开山凿石,把凹凸的山石削去,低洼的地方填平,有些险要地段还凿砌石阶,动用七十余人,历时九个月,筑桥十三座,从此峡山旱路才正式开通,行人纤夫可免却寒天冷涉的痛苦。
<br>  
<br>据说当时苦于资金不足,工程量大,陈一龙广纳各方建议,将原定的计划“一字到羚山,改为之字到羚山”,既减少工程上的难度,又能节省人工原材料。经过核算,资金依然欠缺,为削减工程造价节省开支,他写下了招工榜文,张贴肇庆附近四乡:修筑羚峡旱路,招收什工若干名。扶墙去,摸墙归,六壶烧(米)酒、七碟肴,有鱼无肉,工钱打开埕口(瓦罐)任抓,善举积德,造福乡梓。
<br>  
<br>招工榜文张贴后,肇庆四乡之人议论:开山修路定要沿峭壁走动,自己小心就是了,生活上不薄,每餐有酒有肉,且工钱任拿,这样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br>
<br>后来应招的人才知道上当受骗了,扶墙去,摸墙归,不是指施工场地的险峻要沿峭壁走动,而是指天未亮开工入夜后收工。不是六壶(米)烧酒而是用一把绿色小酒壶(瓶)盛酒。不是七碟肴,而是用一只七寸碟盛肴。不是今餐有钱吃鱼就没有其他肉类,而是摆上一只画上一条鱼的瓦碟就算,可谓有鱼无肉。到发工资时,摆上一个瓦罐,其口窄小,只可直手插入,用手指与指尖夹上三至四个铜钱。工人们明知道上当受骗,但本着造福乡梓,善举积德,造福子孙,艰苦吃亏都没有半句怨言,一直埋头苦干到工程顺利竣工。
<br>
<br>清代嘉庆二年,该峡路又因为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高要知县斐盛清又加以修整,瘵[?]陈一龙筑的十三座桥增筑成十九座桥,高要县的群众为了纪念他,在峡山中段清风阁风景最美丽的地方镌刻上”斐公十九桥“五个摩崖大字。
<br>  
<br>道光二十二年,峡山旱路已成为官道,行人商旅络绎不绝。肇庆已成为岭南府级重镇,商业繁荣,商客云集,是来往两广货物水运的中转站,是众多商客及有识之士争相投资创业的宝地,谋生定居的人激增。肇庆的官商人名流不失时机地抓紧机遇,认定路通财通的道理,发动肇庆城的商铺及各界有识热心志士捐款整修,将斐公筑的十九座桥增筑成二十四座桥,上至下黄岗羚羊峡入口为起点[?没读能,不知有漏字否],全长二十里,还在峡山中建茶亭,方便来往商旅纤工行人喝茶、休息、观赏羚峡风光。自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开工,至道光二十二年二月竣工,历时两年有,此举有详细刻碑记载。
<br>
<br>(待续:话说肇庆之烂柯山篇、之砚洲篇、之高要篇)
<br>
<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花花2008 on 2003/01/18 13:06.</EM></FONT></P>

40

主题

398

帖子

398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9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1-20 22:35:48 | 只看该作者

话说肇庆之烂柯山篇

烂柯山登顶穿越――想象中的ZN?
<br>
<br>登山之前,只是从isis的帖子里知道烂柯山高950米,其余一无所知。
<br>
<br>到达文殊村时,时间是9:40左右,合过影之后,开始轻装进山。最开始是一段人工修筑的山路,较宽,估计可以走手扶拖拉机,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约半小时后,开始从左手边的斜坡上升,据流星雨报导,半小时内上升了180米,走走等等又上升了N(十、百)米,之后又下降了N(十、百)米来到一个满是竹林的山谷中,等齐人后开始从山谷对面的山坡爬升,坡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路,都是在灌木丛及草丛中穿行,爬上坡后开始沿山脊也就是向导说的防火带走。
<br>
<br>这防火带整体看起来的确比较明显,因为植被明显稀疏,但稀疏并不等于没有,局部地段植被还很密,所以我怀疑这防火带是否真的能起到防火作用。向导(村长)一路走,一路在一些较大的石头上用石灰水写上“山林防火”等字样,字写得还不错哟,看来这里的山林防护工作还只是在做些最基础的工作。大队人马沿着防火带不停地上上下下,呈波浪式前进,当然总体海拔高度也在缓慢上升,400米、500米、600米。。。
<br>
<br>中午12:30许,到达一个高750米的较大的山头上,有驴子的肚子开始叫,队长吩咐开饭。向导指给我们看哪里是顶峰,数一数,大大小小的山头起码也有十几个, 乖乖,这不跟深圳的大雁顶――三角山――七娘山穿越差不多嘛。
<br>
<br>中午吃饭、休息用了有四十多分钟吧。饭后先从750米下降到690米,之后又是波浪式的前进,有人开始对这种不断地上去下来感到厌烦,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但也没有办法,只好跟着走。翻过了几个山头后,来到一个垭口,海拔还是700多米,向导说下山时就是从这里下去,冲顶可以走等高线,有小路可以横切过去,绕过几个山头,这无疑是走了捷径。队长指示,从轻装到无装(备),只带水壶冲顶。横切的一段路路迹明显,且没有什么叉路,比起爬高下低轻松很多,但在丛林中穿行,花花的手上、前臂甚至脸上都留下了英雄的证据。横切的一段路较长[估计不出用了多长时间],但不怎么费力,之后开始上升,又翻山头,冲顶。
<br>
<br>15:30时许到达一海拔900米的山头,开始花花以为这就是烂柯山的顶峰了,正准备松口气呢,却发现不远不近的地方还有一个山头明显高过这个。16:00时左右,十人冲顶成功,五男五女。在此,花花向包括队长isis在内的五位MM致以崇高的敬意!至于GG们嘛,嘿嘿,咱们还是一起喝二锅头实在些。站在烂柯山顶,远眺漂在西江中的砚洲岛及江对岸的老鼎,不禁心旷神怡。。。抓紧时间拍照!五分钟后下撤!
<br>
<br>下到存放背包的垭口时,天已经快要黑了,时间应该在17:30时左右。好在下山时走得基本上都是人工修筑的登山道路路坯,虽然轻装,大部分人都按要求带了头灯。下到有村庄的地方时(未到山脚),时间已是19时N个字,然后就是坐手扶拖拉机、搭渡船、乘车、再搭渡船,到达砚洲时20点N个字。开始FB罗!
<br>
<br>整个登顶穿越过程中,花花继续发扬一贯的风格,只顾埋头走路。但为了大部队能够顺利前进,队长isis、身兼数职[副队长兼、副向导兼娱乐明星]的流星雨[同志]、队长助理白开心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队长不必说了,给大家粗略计算一下流星雨同志所做的工作,烂柯山登顶穿越途中叉路特别多,而每遇到有叉路的地方,流星雨同志都会通过对讲机告诉后队该如何如何走,然后重复三遍以上,如果碰上后队分辨不清前进的方向,则又要重复N遍。试想,一路下来,共计要消耗多少大卡的能量和多少毫升的口水,要知道这次活动中口水可是很宝贵的哟。还有不少同志也为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但限于调查资料未够详尽,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br>
<br>提起水来,又有了话说。以前参加的活动,出现过个别人带水不足的情况,但总体上都有盈余,但这次却是总体缺水。在卸包准备横切冲顶的垭口时,大部分人的水已所剩无几,从山顶下撤时,90%以上的人口干舌燥却已弹尽粮绝,花花是其中之一。上山时,花花号称带了一升水,后来才发现那其实只有600毫升,吃中饭时还倒出来了一些洗手。大勇与小凳子把大支的鲜橙汁留在山下的包里,两人只带了一升水上山,那自是又技高一筹,:)。其余大部分人也就带一升水多点,尽管isis在召集帖上写着要带2升水。也许是大家习惯了参加isis队长组织的FB活动,呵呵~~。下山时,花花一路都在念叨着鲜橙多、向可乐、雪碧的。。。到了有山溪的地方,许多驴子都没有经受住考验,手捧着清泉猛灌一通。建议:登烂柯山,冬天的话,要带两升水,夏、秋季登山,要有三升水。
<br>
<br>穿越烂柯山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想起深圳大雁顶――三角山――七娘山之行,并把这两条线路相对比。的确,它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只是前者所翻的山头相对小些,难度没有后者那么大。Isis队长甚至提议把这条线路开辟为绿野广州西线拉练线路,与四方山――飞云顶相提并论,没有其它活动时就到这里走一走,对此花花十分赞成。如果不走捷径(指横切绕过几个山头)的话,烂柯山登顶穿越线路的强度应该有大雁顶――三角山――七娘山穿越线路强度的七、八成甚至更多,且此线路的强度还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或长或短,或难或易。当然,花花在此只是代isis队长提出一个动议,有待绿野广州的常委们讨论、鉴别和最后决议,嘿嘿。
<br>
<br>烂柯山与“烂柯”故事
<br>
<br>从烂柯山回来后,对这座山的名字很是好奇,不知为何叫这样一个名字。查过一些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东东,而我竟一无所知,实在是孤陋寡闻得紧啊。
<br>
<br>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其中浙江衢州烂柯山最为有名。所以刚开始搜索“烂柯山”时,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衢州烂柯山的资料,搞得我一头雾水。后来我又加上了关键词“广东”,才找到些肇庆烂柯山的一些资料。
<br>
<br>各地的烂柯山及其“烂柯”故事都与围棋有密切关系,其历史影响在唐宋时一直波及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日本人就习惯将围棋叫作“烂柯”。
<br>
<br>衢州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城东南13公里的石室村东,西临乌溪江,群山盘回,景色幽邃,被誉为“围棋之根”。
<br>
<br>所洲?柯,柯(斧之柄)‧?(腐?)。?柯?真?於梁任?之〔述??〕。?朝?(西元前七百年),浙江信安郡有?石?山,樵夫王冱咄山伐木,在山中??童子在?弈,便在旁愚看。?童子?下棋?吃?子,有??手哝斤王冱吃。王冱的肚子不迂鹕,就?心在旁看棋,看著看著便忘了?殓,咿了杂久,一局棋尚未下完,童子?王冱:「怎?你?不回去?看你的斧钷,斧柄都?了…」
<br>
<br>后魏孝文帝时,郦道元《水经注》称:“信安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倚柯听之……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质取斧,柯已烂尽,便归家,计已数百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出于此山。
<br>
<br>《广舆记》:『烂柯山在衢州南,一名石室。晋樵者王质入山,见二童子弈,质置斧而观,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示质曰:汝斧柯已烂矣,质归家已百岁。』
<br>
<br>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有《游烂柯山》诗: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叫禾樵客, 烂柯不知归。由于这段故事流传极广,后人遂将“烂柯”戏作围棋的别称,烂柯山一般也都有另外一个名字――“斧柯山”。也有围棋源于中国的说法。至今,烂柯一词不仅在国内围棋书刊上屡见不鲜,甚至在日本,也有高段棋手特意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用此馈赠海内外弈友。后来也以“烂柯”比喻时代环境的变迁。
<br>
<br>以上皆为衢州烂柯山之“烂柯”故事。那么广东肇庆烂柯山的“烂柯”故事又是怎样的呢?搜索了半天,后来终于在关于“福寿坪”的传说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只是这个故事很长,且故事只与“烂柯”打了个擦边球[那就是的确有两位仙人在此山上对弈过],不是完整版的“烂柯”故事。下面讲的是“福寿坪”的传说。
<br>
<br>在高要市的回龙镇和白土镇之间的山边有一个大旗村,在大旗村的南面有一个地名叫“福寿坪”,在“福寿坪”这个地方现在建起了一个“高要市广新农业生态园”。说起“福寿坪”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唐开元二年(公元722年)的二月初八,那天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有两位仙人在高要的烂柯山上弈棋,一位叫阿福,另一位叫阿寿。阿福红光满面,鹤发童颜,好一副有福之相;阿寿天庭饱满,两耳垂肩,好一个长寿之人。他们对弈完,便乘着仙鹤向南方飞来。他们飞呀飞呀,突然,阿福指着地面对阿寿说:“老兄你看,下面奇葩争艳,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湖面清清,好一幅人间仙境,咱们何不到下面看看”?阿寿答道:“老弟之言正合吾意,下面确实百态娇媚,此等风水宝地,现在不看,还待何时”?于是,他们驾仙鹤降落在一块草坪上。他们回头看着地形,那格局生得天衣无缝:后山连绵不断,其形象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左面的远山如一条金龙,回首翘望;右面的近山象一只白虎,镇守乾坤,正是左青龙,右白虎。看到这个奇妙地形,阿福和阿寿都异口同志地说:“这等风水宝地,千年后必有智者前来开发,一定兴旺发达”这时,徐徐的清风迎面吹来,蓝天上百鸟飞翔,溪水里小鱼结队,果木飘香,牛羊嬉戏,真是蒸蒸日上,勃勃生机。他们拿出醇醪仙果尽情享用,两只仙鹤也到小溪饱食小鱼,还在芦苇边产下了两个蛋。他们吃饱喝足后,阿福在地上写了“福寿仙境”四个字,便乘上仙鹤继续往南飞去了。
<br>
<br>话说这一切,都被躲在山坡上的看牛仔阿发看得清清楚楚。阿发此时又肚饿,又发烧,他想,何不到刚才两个仙人坐过的地方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呼吸一些“仙气”?于是,他走到了草坪。他闻到了一股水果的清香,看到地上有一堆荔枝、龙眼、芒果的核,说来也奇,他顿时觉得精神百倍,肚不饿了,烧也退了。由于他没读过书,不知那位仙人在地上写的什么字,便把那堆果核逐颗向周围的山坡上扔去,然后走到小溪的芦苇旁捡起两个仙鹤蛋装进袋里,准备晚上尝尝仙鹤蛋的滋味。晚上回到村,阿发把白天遇到仙人的事向全村的人都说了,村里的人都半信半疑。阿发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光灿灿的仙鹤蛋放在石台上说:’你们不信?看看我捡的这两个仙鹤蛋”!说话之间,两个蛋突然转动起来,一下子变成了两只白鹤飞上了天。村民们看到这神奇的一幕,都相信了阿发的话。第二天,村民们都来到了阿发所指的草评,有位父老看到了“福寿仙境”四个字,便将此地称作“福寿坪”。“福寿坪”这个地名从此就叫开了,一直沿用至今。果然,700多年后,“福寿坪”的左面出现了一个回龙镇,右面出现了一个白土(白虎的谐音)镇,山下边有一个大旗村;阿发当年扔出的果核,不断繁衍成现在满山满岭的妃子笑荔枝、厚肉龙眼、胭脂芒果。那两只仙鹤也引来了一群群的白鹤。又果然,1228年之后,有睿智者在“福寿坪”这地方巧妙构思出一个“广新农业生态园”,由于园内的空气特别清新(据说负离子比大城市多十几倍,设计又独特,有动有静,生态 ,各得其所,各享其乐,所以游人如鲫,兴旺发达,一一应验了两位仙人所说过的话。有诗为证:当年仙降福寿坪,而今满园欢笑声。千载预言成佳话,万民同歌享太平。
<br>
<br>读了以上这个故事后,感觉很是牵强附会,怕是为发展经济需要刚出笼不久也未可知,呵呵。
<br>
<br>烂柯山与端砚
<br>
<br>说起端砚,应该没有什么人不知道,但要说起端砚石产于烂柯山,恐怕就有人不知道了,花花就是其中之一。
<br>
<br>端?陪徽墨、湖剐、宣?并费“文房四?”,在我?四大名?中,端?最?著名,它的石冱??而?滑,研出的墨汁?滑,??流?不?毫,字叟?色?久不?。
<br>
<br>端砚的得名: 一说端砚石产于肇庆市郊、高要县东南的烂柯山(也叫斧柯山)西麓沿端溪水一带,故名;一说在秦?以後,宋徽宗以前,肇?叫「端州」,所以呃 出?的?费?端?。这两种说法之间也没有多大区别。
<br>
<br>端砚石的分布: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古称端州)东部,距市中心20公里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陕、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也叫水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br>
<br>端砚的生产历史:端砚约在唐武德年间问世,产地端溪。唐人已很推崇端砚。?唐代至今呃?千多年?,在?柯山周?,已檫挖了?十??坑。水坑为端砚石名坑之一,初唐时开始产石,至晚唐被列为贡品,故又称"皇岩"。清康熙后称为“老坑”。水岩老坑端石质地最佳,其石长年浸入水中,温润如玉。今天在端溪还有永乐坑、成化坑、宣德坑、万历坑的遗迹存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端?重1.15?,樘206厘米,?93厘米,厚75厘米。
<br>
<br>端砚生产工艺:檫?端?的工作十分困膣,呃是因?石抵的坑道既?窄,又斜又?。檫?工人咄出坑道都要?下腰,有些坑道更窄至工人要匍匐爬行。?颇苦?得的?石?要?咿啉料、雕刻、打磨等多重工序才能氧成冱?的端?。
<br>
<br>烂柯山的旅游开发情况
<br>
<br>据高要市政府网消息:2002年1月10日在广新农业生态园举行的高要市2002年对外经贸洽谈会上,共计签约项目32个,羚羊峡旅游开发公司是其中之一,属旅游开发项目。羚羊峡旅游开发公司开发包括烂柯山在内的整片山脉,面积达到2.3万亩,总投资为3亿元,首期投资3000万元,该项目将建设包括狩猎场、古城堡、别墅区等在内的33个景点,以及众多参与性游乐项目,预计2002年底开放部分景区。[现在的情况如何不大清楚]
<br><br><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40

主题

398

帖子

398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9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 12:05:21 | 只看该作者

话说肇庆之砚洲篇


<br>砚洲岛位于西江羚羊峡下游,与广利办事处和沙浦镇隔江相望,岛在江中心,总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有自然冲积而成的沙滩2平方公里,有烧烤区及溜冰场等中小型旅游点,拥有专用码头,有著名的砚洲包公祠、陈家祠(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焕章祖屋)等旅游景点。以上是广利办事处在进行招商引资时介绍砚洲岛现状条件时的措辞。
<br>
<br>岛上的“景点”并不多,但整个砚洲岛本是就是一个大景点。砚洲岛地处西江中心,北望老鼎(山),南靠烂柯(山),西临峡山、羚羊峡,山环水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岛上的自然村落规模不大但基础设施条件不错,也还算规整,大片的农田,真正的田园风光。。。这些在isis的广告里都有介绍。
<br>
<br>我们这帮人上了砚洲岛后,在“FB是ZN之后的必然”、“减肥从明天开始”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众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围绕着“吃”、“喝”等中心工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前赴后继,互帮互助,不断创出佳绩,涌现出一批一不怕肥二不怕胖誓将FB进行到底的好驴子,其感人事迹罄竹难书,可歌可泣!
<br>
<br>吃饱了,喝足了,也该走了,砚洲岛上的包公祠没有看成。对此花花倒也没有多大的遗憾,但关于包公祠的故事却不能不知。下面就介绍一下关于砚洲岛形成原因的几个版本,读完后您也就知道了关于包公祠的故事。
<br>
<br>版本一(包公掷砚之简易版):传说,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感到事有蹊跷,立即查问手下人。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洲,这就是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当地人根据此传说,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犹存,且香火不断。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砚渚清风"。
<br>
<br>版本二(包公掷砚之完整版):这一故事也可以称作“包公不持一砚归”。宋仁宗康定元年,清官包拯(人称包公)被调来端州做地方官。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方长官借进贡端砚为名,盘剥百姓,砚工苦不堪言的事。
<br>   
<br>为了弄个究竟,有一日包公特意穿上便服,约了当地一名开明绅士徐乐天,一起前往砚工最集中的黄岗村,了解砚工的生活情况。他们进了村,就听到从一间小茅棚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走近一看,只见砚工们三三两两,正在聚精会神地凿砚坯、刻图纹。包公瞥了一眼,只见茅棚破破烂烂,不堪风雨,砚工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br>
<br>这时一个老艺人边雕刻边叹气,埋怨官府要砚多而付钱少。有的年轻艺人还大骂官府没良心,不管砚工死活。他们的话,包公一一记在心里。
<br>
<br>回到衙门,包公立即派包兴去找经办贡砚的书吏张考文。这个张考文做了10年书吏,专用端砚孝敬上司,博取主子的欢心。他一听包公问起端砚的事,顿时眉飞色舞,以为包公同他的前任是一样货色,便阿谀奉承地奉上一个优质砚台,并讨好他说:“今年上边要的贡砚我已准备好了,大人交往需用的,我也心中有数。这块砚请大人收下,其余的我将陆续送上。”
<br>   
<br>包公一听,心里全明白了。本来上面规定,端州每年只送十块贡砚(据宋元丰王存著《九域志》称,“端州岁贡砚十”),而地方官吏层层加码,扩大贡砚数目。这沉重的压榨剥削,害苦了砚工,中饱了私囊。他越想越气,脸色铁青,把张考文送上的端砚“砰”的一声摔在地上,吓得张考文顿时出了一身冷汗,才知道包青天果然铁面无私,于是跪地叩头求饶。
<br>   
<br>包公让张考文把历年经办贡砚的情况作个说明。张考文不敢隐瞒,便一五一十地把贪官、劣绅借进贡端砚为名贪污勒索、加重砚工负担的实情招认出来。
<br>   
<br>包公针对这种弊病,专门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员、士绅不得任意扩大贡砚数目,不准向砚工摊分工钱。这份告示,反映了群众的心愿,开明士绅也表示拥护。经此一事,"包青天"的威名便传之百里以外。
<br>   
<br>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了。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
<br>   
<br>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心想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身边查问。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br>   
<br>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这块端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鸲鹆眼碧绿晶莹,果然是方好砚。但包公一拿到手,连看也没看一眼,随手将端砚抛到江里。
<br>   
<br>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也成为沙滩。
<br>   
<br>据说现在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砚洲和黄布沙离羚羊峡不远,在广州至肇庆必经水路上。
<br>   
<br>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无私,为群众所赞颂,连端砚也增添了身价。
<br>
<br>据史书记载,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宋康定元年(1040年) 任端州知州,三年,甚有政绩,归纳为三方面:
<br>  
<br>一是治理水患,为民办实事。宋时西江水患频繁,出三榕峡后,分成三支倾泻:一支经城南出羚羊峡;一支经南岸、金渡沿宋隆出金利、高明;一支从睦岗经七星岩出水基、鼎湖。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今称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内打井七口,分别在府治内、西岳庙旁、学前街内、分司巷口、丰济仓右、城北门左、主帅堂前,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积水的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br>  
<br>二是储粮备荒,兴文办学。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仓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包拯借题发挥曾写诗一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在鹄奔亭(今阅江楼西侧),建嵩台驿站,以利便端州与外地的文书和商业往来。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为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br>  
<br>三是为政清廉,品德高尚。《宋史・包拯传》载:“包公不持一砚归”故事(略)。
<br>
<br>人民为了纪念包拯,在端州城内曾建有包公祠,还有包公收妖台、锁妖井等神话色彩的遗迹。七星岩石室洞东壁现存包拯题名石刻。[这些都没见过,呵呵~~]
<br>
<br>版本三(自然科学解释版):砚洲岛在地貌学上叫“江心洲”,其形成主要受河道地形影响所致。在束窄河道[西江羚羊峡]的下游,河面展宽,水流分散,单宽流量减少,挟沙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成。
<br>
<br>江心洲的形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河床底部的泥沙逐渐淤积形成水下浅滩。它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也很不稳定,可能因冲刷而消失,也可能向一岸移动成为边滩。第二阶段是浅滩堆积如果得到加强,致使过水断面缩小,水流流速加大,冲刷两岸,水道随着河岸后退而弯曲,加强了环流,促使粗粒沙砾即推移质在浅滩上沉积,滩体不断扩大淤高,最后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为心滩。心滩前端水流速度大,易受冲刷,滩尾有一低速区有利泥沙沉积,因此,往往是滩头崩退,滩尾淤涨,心滩不断下移,如南京长江的潜洲在1950―1956年期间,向下游移动了3.6千米。第三阶段是在心滩基础上,经历多次洪水期悬移质的加积,心滩滩面超过了平水面,就形成了江心洲。江心洲因常年出露水面,只有洪水泛滥时才被淹没,滩面又覆盖厚层细粒粘土,因此,它可以耕作、居住,故而得名。它的形态稳定,有时洲头还因壅水作用,使洪水沙泥淤落洲头,使沙洲向上游伸展,如长江天星洲于1954年向上游伸延300米。
<br>
<br>砚洲岛的旅游开发情况:资料显示,砚洲岛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动人的传说,每年吸引着数以十万计的游人前来旅游观光,当地人也进行了一些较原始的旅游开发活动。广利办事处拟利用砚洲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集商、旅、食、玩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开发区,建设项目包括:金沙滩游泳场、金沙滩乐园、岛上宾馆、海上娱乐场等,目前正在进行招商工作。
<br>  
<br><br><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40

主题

398

帖子

398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9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 12:47:28 | 只看该作者

话说肇庆之高要历史沿革篇


<br>以下的文字比较枯燥,有兴趣者读之。阅后您就会知道,其实是先有高要,后才有端州、肇庆的。
<br>
<br>高要古为百越之地,其古文明历史可溯及新石器时代。在金利镇石角村,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水上栅棚木结构建筑遗址。
<br>
<br>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县置政,因羚羊峡(古称高要峡)居高扼要故名高要县,至1993年撤县设市,历时二千余年,一直未更县名,乃广东少见。
<br>
<br>高要秦时属南海郡。秦亡后,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派兵平定南越,始置高要县,隶属苍梧郡。
<br>   
<br>三国、两晋时期高要仍属苍梧郡。南朝宋元嘉中(424~453年),高要改属南海郡。梁天监六年(507年)置高要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高要郡置端州,辖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等七县。大业三年(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治于高要。
<br>   
<br>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端州,辖高要、平兴两县。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端州属岭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端州为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端州,之后,经五代,历南汉,仍按唐制。宋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端州隶广南东路。元符三年(1100年),赵佶登位,升端州为兴庆军。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赐名肇庆府,乃改兴庆军为肇庆府。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挥兵南下,攻克肇庆,改肇庆路为肇庆府。
<br>   
<br>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监国于肇庆,年号永历。顺治七年,清军攻陷肇庆,高要仍属肇庆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府制撤销。高要县初属粤海道。民国时期,高要县先后隶西区善后委员公署、西江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8日高要解放,初属西江专区。1952年12月改属粤中区,1956年1月又改属高要专区,1958年12月隶江门专区,1961年属肇庆地区,1988年属肇庆市管辖。1993年9月28日高要撤县建市,改称高要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肇庆市代管。
<br>
<br>高要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原属高要县管辖的有七星岩、鼎湖山和肇庆八景之白沙夜月、五显渔灯、江楼晚眺、宝月荷香、龟顶松荫、披云鹤唳、羚峡归帆等,1961年市、县分治后,景点多数划归肇庆市管辖。
<br><br><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40

主题

398

帖子

398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98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03:37:11 | 只看该作者

所谓的“游记”已经写完了

其实大部分内容只是整理一下自己喜欢的资料而已,间中有些个人的想法或大部队活动的情况,多谢捧场!<br><br>坚决将花花事业推向2008年!
话说肇庆 花花2008 2003-01-19
话说肇庆之烂柯山篇 花花2008 2003-01-20
话说肇庆之砚洲篇 花花2008 2003-01-21
话说肇庆之高要历史沿革篇 花花2008 2003-01-21
所谓的“游记”已经写完了 花花2008 2003-01-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