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楼主: 天雨流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缘记

[复制链接]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23:31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9)

我说过,我因不信佛,所以信口开河,全无顾忌。

照禅与我仔细分剖净土与禅宗区别,我也不知哪里冒出一股念头,竟然笑道:“反正殊途同归,不如净禅双修,还有趣些!”不料这话一出口,照禅一下子严肃了,脸色阴晴不定。倒吓我一跳,我是不是说错话闯祸了?于是收起嬉皮笑脸,小心请教。

原来真的有净禅双修这个概念,我靠,在这个庙里,我怎么会这么邪门。

照禅告诉我:净禅双修,对于修行者的根基要求极高。修净宗的,上中下三种根基,都可以修习;而禅宗呢,如果属于中下根基,恐怕难成正果。唯有净禅双修,需要上上根基,方不会走火入魔。照禅娓娓而谈,可惜我不怎么听的懂,于是他说的话进了我得耳朵,就自动翻译成了这个样子:

净宗就相当于气宗,不讲究招式花巧,但求根基扎实,循序渐进。禅宗相当于剑宗,可以顿悟,即可以速成。但资质低下,无灵性者,是练不了剑宗的。净宗是老老实实的修行,只念一句佛号,进展很慢,但根基扎实,不易走岔。而禅宗讲究顿悟,若根基不够,或修行不得法,就容易走岔,很难到达彼岸。“练功不练武,十年白辛苦;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呵呵!这句口号我还记得:)这个净禅双修,很高深,大概就相当于独孤九剑了,除了要有令狐冲那样的上上资质,还得有气宗的深厚内力,即便是令狐冲这样的奇才,练那独孤九剑的最后一招“破气式”到有小成,也要20年功夫。

照禅又说,佛灭后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为一千年。像法时期为一千年,以后便进入末法时期。总体上说,越靠近佛陀的时代,人们的道德越好,越容易修成正果。而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正是“法欲灭时,法将坏时”。就是说人们的道德比前两个时期败坏了许多,“虽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末法时期,得道太难,唯有念佛得度,其余的修炼方法,因岔路太多,更难得成正果。

我是不是不小心动到了照禅的“慧根”或者“信心”了呀,前面曾说到,他几年间几次起了退心,原因都是对修成正果信心不足。与我这种俗人不同,修行人所有的安慰全部来源于内心,或者说精神,全凭一个信字!照禅今后,估计会有更多的精神折磨。。。若说我也是此道中人,正常争论使他迷惑,倒也罢了,可我明明只是信口开河......我心里隐隐觉得不妥。

这净禅双修的话一说出来,照禅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聊天再也聊不下去,他匆匆跟我告辞走了。

我慢慢把所有僧袍烫完,才发现已经过了午饭时间一会儿,我往斋堂门口一看,门已经关了,所有人都在里面吃饭。按照庙里的规矩,错过了时间就没饭吃了。

《鹿鼎记》曾说到一个关于和尚吃饭的典故:王播未发达时,读书木兰寺中,每日向和尚处投斋。按规矩,小食以后,日色中天,火头饭熟,执事者撞钟三声,众僧齐到斋堂吃饭。但木兰寺和尚,十分势利,见王播穷酸,每日听了钟声就上堂吃饭,众僧无不厌贱。执事和尚便使尖酸刻薄小计,待众僧饭毕,然后撞钟。王播听得钟声,跄踉走到,却饭无余粒,盆中菜无半茎,受此奚落,题了两句诗在壁上:“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贽黎饭后钟。”,后来一举登科,出镇扬州,重游木兰寺。众和尚将碧纱笼罩着所题诗句,各各执香,跪仗在地,叩头谢罪。王播大爽,见到以前题诗,已经用碧纱笼盖,于是又题了两句于后:“三十年来尘扑面,今朝方得碧纱笼。”呵呵。

看来这典故里的规矩竟是真的,完了,这顿饭我算是没指望了。

我正在门口探头探脑,突然看见照禅在斋堂门里隔着玻璃向我打手式,指指后门,我会意,于是绕到后门,照禅已经在那里给我开了门,我轻轻笑道:“多谢师父给我开后门”,照禅没说话,他已经恢复我刚来时候的状态,面无表情悄悄放了我进去吃饭,忽忽!

(未完,有空再写吧。。。)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22:16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8)

呵呵!象我这么一知半解地跟和尚谈禅论佛可真是痛苦啊,还是不要折磨别人折磨自己了,咱还是改唠嗑吧,这个我在行。

和尚其实是喜欢唠嗑的,估计这一天他跟我说的话够他平时说一年的 ,忽忽。

刚打算开始唠家常,突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戏剧性事件,屋子里不知怎么飞进来一只相思鸟。我不认识相思鸟,还是照禅告诉我这是相思鸟的,呵呵!阳阳忍不住欢呼起来,然后我目瞪口呆看着兄妹俩把房门关上,和尚嘱咐妹妹不得伤到小鸟,然后两人兴高采烈地扑过来扑过去开始抓小鸟,呵呵!这一刻我终于见到照禅脸上露出灿烂天真的笑容,如阳光般洒落在这屋里,从昨天以来一直没有见他笑过,刹那间有些动容,这才是活生生的天伦人伦啊,他们兄妹俩为什么要出家呢?

由于这个小插曲,我们之间的谈话一下活泼起来,在我的唆使下,兄妹俩兴致勃勃给我演示各种武术招式,和尚出家前曾在武术学校念过几年。据说出家后就一直没有再练了,师父不让,说怕他分心,有碍修行。

照禅一边纠正妹妹的武术动作一边跟我聊出家的过程,这是个父母感情破裂的家庭,他们的母亲就是昨天拉着我一个劲儿劝我也出家的那位碎嘴子居士。父亲的背弃把母子三人抛到生活的底层。母亲信佛,常常住到庙里寻求心灵慰籍。在照禅19岁那年的春节,母亲带着儿子住到了庙里,一住就是半年,照禅每天也跟着念经,逐渐适应了庙里的生活。半年后,照禅就正式落发出家了。

我问起让他下决心出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照禅很平淡地告诉我,刚开始到庙里,他满心愤恨,觉得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他是为母亲而不平。可是在庙里久了,师父常常开释他,渐渐的心就平了,不恨了,觉得一心向佛往生净土超脱轮回是获得幸福的捷径,于是就出了家。

照禅出家修行已经5年了,我问他这中间是否有过退心,照禅轻轻叹了口气,诚实地告诉我,有,好多次......主要是对修成正果信心不足,还不是出自外界具体的诱惑。到底是年轻人,很多时候,他要拼命克制年轻人的活泼好动。比如他说起自己喜欢水,有一回特别想游泳,可师傅不许,他还是下水游了,回来再向师傅请罪,在佛前跪了几个小时忏悔,我忍不住又想戏谑他一下:那你是真心的忏悔吗?照禅忍不住背过脸笑了:也没!我也不知道有什么错啊!哈哈!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看着满屋子钻来钻去,象小鸟一样唧唧喳喳的阳阳,我直接问他,让妹妹就此出家,他什么态度。照禅迟疑了一会儿,说:这个,我们其实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我接着问:那,如果她以后不出家,她的教育已经耽误了,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照禅脸上露出一丝痛苦表情,半天才说道:出家人不问在家事。我默然。

这两天看寺里每天念佛的居士们,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年纪比较大,儿女各自已经成家,没什么责任没什么负担的老人,有很多是直接来自养老院的,寺里这种居士大概占到三分之二。

二是中年妇女,基本是被男人抛弃的妻子,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没太强的谋生能力,经济难以自立。

三是孩子们,多数来自破裂家庭或干脆就是孤儿,跟着向佛的父亲或母亲,从小在庙里生活,长大后基本没第二条路可走,只能出家。

再往里看,其实这三种人的选择多少都跟较差的经济能力这个根本原因相关。在寺里生活基本靠有经济实力的居士们供奉,衣食住都不用花钱,加之还可以得到心灵的抚慰,修来世,修净土。对老人们来说,实在是不错的养老处。

这个结论让人觉得很冷酷很无情,其实包括照禅在内,也存在经济这个问题,他学武术本意是以后找个保安或保镖工作,可是武术学校毕业后,两年都没找到事做。我一直在想如果他当时有一份工作,还会出家吗?

信仰,其实是很现实的。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21:27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7)

“武则天与佛学”

住在庙里,却成天提个相机晃来晃去,多半是遭人厌的,终于有居士忍不住告诉我说:来这里得讲个随众,如果不随众,会让带你来的人遭受业报。

原来这样,那我只好跟着大家转着圈念经。信仰是自己的事,但总不能让带我来的人增加莫名的心理负担吧。

早晨四点起来跟着大家转圈转了两个小时,一边胡思乱想,突然想到了武则天。

武则天,14岁入宫当了才人侍奉唐太宗,25岁时,太宗驾崩,命所有没有生育的嫔妃到感业寺出家。武则天大概做了5年尼姑,在她30岁左右,继位的高宗李治到感业寺祭奠太宗,再遇武氏,旧情复燃,武则天被高宗接回宫中为昭仪,32岁的时候,终于正位中宫,踏上了她真正的政治生涯。

我最感兴趣的是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几年,出家人的生活大概从古到今没有多大的改变,云峰寺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出家人凌晨3点起床开始早课,念经一直念到6点左右早餐。吃完早餐7点重新上殿念经到9点结束,后面是自修,可以翻阅经文,也可以打坐冥想。12点午餐,之后午休到1点半开始午课,念经到3点,之后自修。出家人过午后不再吃东西,没有晚餐。6点开始晚课,念经到9点下殿。各自打坐或休息,一般10点睡觉,第二天凌晨3点再起床。

这种生活清苦而枯燥,我觉得很难忍受,如果没有信仰支撑,难以坚持很久,我一边转圈一边杂念如潮,自问平时恒心还不错,到这里一试才知不能提的。而武则天竟然一念就是5年。在那个年代,一个死了老公的低等妃子,而且出了家,如花的韶华也过去了,她每天在想什么?她无法预知后来,哪里知道还有咸鱼翻身的时候呢。后来李治来祭奠先皇,武则天竟然抓住这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机会重返宫闱,可见凡心炽热非同一般!那她出家的日子就很难熬了,她竟然没有绝望?为什么?她靠什么支撑?

后来和照禅师父闲聊,说到武则天,我猜测说武则天一定不信佛!可是照禅却说,武则天佛学修为极高,他们念经前念的一首开经偈就是武则天写的,佛门弟子们在读诵佛经之前一般会念那首“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首偈的意思是佛法乃世出世间第一之真实智慧法门,能于此生了解到甚至只是听闻佛法已是非常难得的福缘,希望自己不要错过这个机缘,决定开悟方不负佛之深恩。

这首开经偈就是武则天所作,其文笔之畅顺及精简,且意义深奥,后来许多高僧也想写一首代替,但是都超不过这个境界。可见武则天对佛学颇有领悟。武则天在位年代,曾大力度僧造寺,塑像写经,使中国佛学得到很大的发展。

这么说,她是信佛的,那又怎么解释她居然在出家5年后凭高宗一日之偶遇就决定再入红尘呢?我这是由己推人,感觉做出与信仰有孛的事情内心会有极大挣扎,故想象已经出家5年的她在一天之内做出还俗决定,若是真信仰,很难,若是不信,则前5年难捱。何况,后来武氏杀孽之重,恐怕在中国历代君王中也是鼎鼎有名,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哪个女人可以做到为了政治利益,一次次牺牲自己的几个儿女的前途甚至性命的。她的慈悲心在哪里?她的佛学造诣从何而来?这实在是太矛盾了。

所以我的猜测是,那首开经偈根本就不是武则天写的!她位高权重之后,找个把代笔高僧还不容易,她毕竟是出过家的,而且佛教在那时对治国又那样重要,在这个方面樟显一下她的天纵睿智,收拢一下人心是很必要的。

嘿嘿!一家之言,胡思乱想而已。看来我得离开庙里了,这里不适合我。要再让我在那个庙里成天胡思乱想瞎转悠,不定要转出什么事来哩。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20:32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6)

我的到来,似乎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尤其是年纪大的居士们,她们是不是感觉到了我来这里并非出自一心向佛的原因呢?我无法解释。

居士们起床的时间是早上4点,有人推醒我,我觉得象从恶梦中醒来一样,不安,疲惫。到门外一看,昨天晚上竟然下了一场大雪,江南三月,下这么大的雪,不大寻常。水龙头冻住了,洗脸也成了问题。庙里的生活,当真辛苦。可大家都乐呵呵的不以为苦,甚至还很兴奋,今天,按计划全寺上下都要去普陀山礼佛。这个天气,能去的了吗?我有些怀疑。

头天答应了带我来的居士,随众去佛堂早课,免得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呵呵。早课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没完没了地念,我只觉得心中杂念盘旋往复,烦躁不已,时间过得好慢呐。后来胡思乱想到武则天头上的若干疑问,觉得有趣,才一步步收拢思维,开始专心致至地走神,渐渐两耳不闻念经声,澄静下来--只有走神,才能让人专心致至!这可真是个悖论呐。呵呵!

吃了早饭,居士们又开始没完没了的念经。我在廊下瞎逛,照了几张相,突然听见有人在我背后念了两句佛号,我转身一看,是个年轻和尚,跟照禅师父应该差不多大,抱着一堆灰色僧袍,其长相让人想起电视里的虚竹。

“你在跟我说话吗?”我问。
“阿弥陀佛…”和尚点点头,又念了一句佛号。
“请问菩萨,你会烫衣服吗?”和尚眼巴巴看着我。
太意外了,他竟然跟我说了这么一句。

当我接过这堆僧袍,和尚如释重负松了口气,转身离去。我站在那儿还是没缓过神儿来,这太意外了,烫衣服?和尚也要烫衣服?不过这倒是个好差事,好过跟着居士们没完没了地念经了:)

庙里还真有一副电熨斗,在远离佛堂的勤杂居士的住处。我摊开僧袍一件一件开始烫。小仪琳阳阳跟我很亲热,一直赶前赶后跟着我,看来她也不怎么喜欢念经。正烫着,有人敲门,是照禅和尚又抱了一堆僧袍过来,昨天跟他说了很多话,比较熟络了。一见是我在烫衣服,他有点惊奇,特意留下来跟我说话,兄妹俩就一直在这里陪我烫衣服闲聊。

昨天感觉照禅和尚很喜欢和我说话,大概是到这里来的人绝大多数都只跟着念一句阿弥陀佛,照禅和尚看了不少佛经,知识还是很渊博的,可是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跟他谈论,师兄弟们也都各自闷头修行。可能跟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有关,毕竟不同于禅宗,师兄弟们不用打机锋。我早先胡乱看过些杂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而已,因为不信佛,所以没什么窠臼或忌讳,只管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盯着问,铆上了就跟他死磕,大概这种谈话能给他的思维带来某些新鲜刺激吧。于是聊了几个小时。

谈话中间我有一个挺不厚道的恶作剧,我讲了个故事给他听:
有人拿了一面古镜问佛:能照见什么?佛说:照破天地。
那人欢喜地回家,将古镜打磨得铮亮,又去问佛,能照见什么。佛说:黑漆漆地。
此话何解?

和尚显然没听过这个故事,有些惊疑,问我,是佛说么?我点头称是,其实,这个故事是在哪儿看来的还是我顺口编的,我也不知道。反正这种所谓的禅宗故事俯拾皆是,就算现编也可以张口就来,只要运用逆向思维,把一个正常的事情反着说就行了,呵呵。我只是有意搅浑水--佛说怎样?我说又怎样?难道谁还真听过佛说什么了?呵呵!我现在只想听他怎么说:)

和尚听我说是佛说,当即释然,解释说:学佛以见性为贵,一旦在人的本性上多了一层执念,便失去本来面目。

其实这话,我也不大懂,但我一心要跟他扯淡下去,仗着记心不错,于是笑着把他昨天跟我说过的话一句句似是而非反问回去:你们净土宗不是主张心境对峙的吗,禅宗才讲究见性为贵,所谓心不着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净土所念之佛,不在本心,何以磨镜之后反倒黑漆漆地呢?为何磨镜要解做执念儿非其它......如此蛋生鸡鸡生蛋纠缠不休, ,忽忽,照禅和尚并不长于辩论,也不太适应我这种为扯而扯的类似于论坛掐架式的诡辩, 呵呵!

和尚看着我,长叹一声说:你的想法太杂,不是修净土的根基,可能跟禅宗更近些。。。看着他认真的眼神,我有点惭愧,觉得对不起他,于是收声。

宗教,是拿来信仰的而不是拿来思考或辩论的吧。

正在理发的齐齐:

2005/5/11/1134524.jpg (43.4 KB, 下载次数: 5)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18:42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5)

云峰寺跟我以前去过的任何一座寺院都不一样,它不是为旅游者预备的,整座寺只有一间大雄宝殿有年头,其余的都是最近几年内新盖的房子,大间架的砖混结构房子,现代风格装修,如木地板,地砖,太阳能,大殿里有环绕式的立体声音响,24小时不间断放着阿弥陀佛的梵唱。乍一看很像一间私立学校。

这里的和尚大概只有8人,除方丈明续大师,其余的全是他的弟子。明续大师50出头岁数,东北人,出家了约有十多年,我去的时候他不在寺里,一切事务交给大弟子照禅和另外一位徒弟处理。

寺里目前约有30多位居士,多半是中年以上的东北妇女,这可能跟明续大师是东北人有关吧。

奇怪的是我见到一位12,3岁的叫阳阳的小女孩,容颜俏丽,瘦小的身体裹在宽大的居士服里,越发显得娇小可怜。她和齐齐等三个小男孩一样,也已发心出家,现在和她做居士的母亲一起住在这座寺里,等她年龄再大些,就要转到尼姑庵里去修行了。见到阳阳我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不活脱脱一个小仪琳吗?好好一个美人坯子,怎的出了家?”

吃了午饭我在居士住处和她们闲聊。一个中年妇女好奇地问过我怎么到这里来的以后,很是兴奋,说这是我的善缘。当她问明我已经叉叉岁了,而且还是单身时,她的眼睛放光了:“你们过来看看,这姑娘长的多庄严啊,而且还是清净人,多有福缘啊!”随后呼啦一下围过来一圈居士七嘴八舌:“是啊,长得可庄严。”我靠!啥叫长的庄严啊?

“姑娘,既然来这儿了,是你的福分,就别走了......”
“对啊,姑娘干脆就别回去了,在这修行算了,你还这么年轻,还可以修行几十年,指定能修成正果......”

哪有这么蒙人剃光头的!哈哈,劝人落发,这种功力这帮妇女们怕是不够吧,看俺是那么好相与的人么?横横!我微笑不语。

这时一个妇女一把拉住我在床上坐下:“我跟你说,姑娘,没出嫁好啊,那是佛组安排的,你多有福分啊!别结婚了,就跟这儿修行吧。我跟你说:......男女之间,什么情啊爱啊,那都是假的!......他今天跟你好了哄哄你,明天又跟别人好了.......把你抛在一边,还 .......你连死了的心都有!......”我靠靠!这都谁啊?整个一祥林嫂,说起来停不住啊。听了5分钟,我勾勒出她一生的生活轮廓:没一技之长的普通家庭妇女,结婚后生了两个孩子,被丈夫抛弃,丈夫在外面有了心的女人,常年不回家,且不付任何赡养费。迫于生计,住在庙里,因为庙里吃饭不用钱。时间长了,就信佛了,两个孩子老大已经剃度做了和尚,老二是女孩,已经发心,以后也要落发为尼......

慢着,难道她是......阳阳的母亲?一问还真是!我听得心情沉重,小心地问起阳阳的教育情况:原来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再没上过正规学校,此后上过两年“读经班”,背诵经书,还有“太上感应篇”之类。

“那她......”,我想接着往下问,可这位祥林嫂母亲飞快地截住了我:“我跟你说,那些什么数理化啊,都没用的,她现在受的是另外的教育,跟着师父走,比我们容易往生净土......”我靠靠靠!这才是超级话痨啊,以后谁再说我话痨我跟谁急!

慢着,又让我听出一个信息来:原来她的儿子,就是照禅和尚!“那照禅师父是怎么下决心出家的?”好容易又让我插进去一句。

“这孩子......前世带来的善缘.....他14岁......武术学校上了两年学......19岁那年春节.....就跟我来寺里......半年后......发心剃度......跟着明续大师来了云峰寺...”(嘻嘻,我发现听她的话只要听见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

还好下午课时间到了,居士们呼啦一下都去念经了,只有几个老年居士在等着一个斋堂的义工给她们剪头发,阳阳也没去念经,在我身边好奇地看我玩相机,趁机给她留了几张影,这孩子,这么单纯的眼神,这么清澈的笑容,心里越发生出怜爱,人生还没有开始啊,可叹人生就只剩下青灯古佛了!

齐齐也没去,来剪头发。我给他也拍了一张正在理发的照片,脸蛋红喷喷的小男孩,调皮的表情,怎么看都应该是妈妈怀里的小宝贝才对啊。

我开始引他说话,齐齐,沈阳某小学5年级学生,春节放假时跟他母亲来云峰寺过年,不知怎么的(可能还是我无法理解的“前世带来的善缘”吧)就决定出家了,开学后回去办了休学手续,跟另外两个葫芦岛的孤儿(就是我在火车遇见的这几个孩子了)一起,来到了云峰寺,等待明续方丈回寺给他们剃度,正式出家。

“那你同学发现你不见了会怎么想?”
“不知道,失踪了呗 。。。”齐齐做了个鬼脸。


2005/5/11/1134522.jpg (60.25 KB, 下载次数: 4)

旧版论坛导入

旧版论坛导入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17:12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4)

吃午饭了。

大家排着队穿着“海青”(就是深赭色的类似于袈裟的袍子,僧袍只有出家人才有,居士们都穿海青)鱼贯而入,在斋堂坐下,我也有一件,时照禅借给我的,呵呵!吃饭的人大概有40-50人,其中穿僧袍的只有7-8个,其余的全是居士。

这是真正的斋饭,主食是米饭菜包,菜有土豆丝,白菜,黄豆炖海带,烧茄子,炒西红柿等,比我想象的丰富很多,且味道不错。吃饭时有杂工端着菜盘在你前面一次次巡视添菜,若不要了就向她们摇手示意。吃多少添多少,饭菜都是不许剩的。

我突然发现照禅和尚没有吃饭,他一本正经地双手合十在大家身前身后走来走去,不知在干什么。第二天我才问明白他的职责就是维持斋堂吃饭秩序,不许说话,不许剩饭菜,不许掉菜在地上等等。我盯着他问,要是就有人交头接耳吃没吃相怎么办?照禅被逼的无法,只好回答说,他持有戒尺,谁若在斋堂犯规,就从后面给他一下。我忍不住哈哈大笑,照禅也绷不住笑了。

吃完饭有人拿着热水瓶给饭碗里倒水,我还以为时方便洗碗呢,就招手让她倒了满满一碗。然后我看见旁边的居士们仔细用开水把碗涮干净后,都把涮碗水喝了。居士对我耳语说这是惜福的意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看的有些傻,早知道就别倒那么一大碗水了,现在还得全部喝下去,呵呵!

饭后每人发一只苹果,可惜我喝饱了洗碗水,吃不下去了。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16:24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3)

“佛前500年”

偶然的机缘到了一座寺里,见到一个和尚,年轻的和尚,清秀的面孔,温和的声音。领我去的居士热心地说,你有什么疑问就问问照禅师父吧,或许他能帮你开释开释。

我没什么问题可问,我是个偶然闯入人家清修之地的旅游者,而且,我并不信佛教的。

“佛前五百年”?D?D我脱口而出。

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这只是我在网上见过的一个ID的名字,只见过一次,也和这个ID没有任何交道,但当时就记住了。我并不认为它有什么出处,就是个名字而已。

“你要问,佛前五百年?”和尚略有些惊讶。
我微笑颌首,没有再说话。难道真有什么典故?

“在佛祖出世前500年,有一个人知道佛祖要在500年后降生,他决定入定等待佛祖降世,跟随佛祖做他的徒弟。他这一入定就是1000年没有醒来。

他被人推醒时,看到推醒他的那个人是个和尚,立即俯身下拜,问是否佛祖?那人说,佛祖已经过去500年了,他是大唐的玄奘和尚,到天竺去取经的。

那人失望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玄奘对他说,你既与佛有缘,这样吧,你现在就往大唐去,见到一座黄瓦红墙的房子就去投胎,等我从天竺取经回来,我收你为徒。

这人欢喜地去了,果然见到黄瓦红墙的房子,就投胎而去。

玄奘取经一去就是19年,他回到长安时问皇帝:陛下有没有一个19岁的皇子?李世民奇怪地说没有呀,怎么?玄奘知道那人一定投错了地方,就问:那大臣中有没有这个年龄的儿子?一查,开国公尉迟恭的公子是这个岁数,玄奘就前往国公府拜访,一见到这位公子,认出就是那佛前500年之人,要想收公子为徒。尉迟公子死活不答应,说我有美酒美食美人,出什么家?玄奘让公子第二天到大慈恩寺去找他。公子第二天果真去了,但他用三辆马车满载歌伎美食而来以示嘲弄。

公子到了大慈恩寺,听见寺院里的钟声,突然开悟,就弃了三车美人美食,要跟随玄奘出家。玄奘亲自为这位公子剃度,收为首徒,跟随他翻译从天竺取回来的经文。他就是窥基和尚,后人称为“三车和尚”。

这就是佛前500年的出处”

和尚很流利地说出佛前500年的典故,但不知怎么我觉得心里很烦乱,有些吞不下吐不出的怪异感觉。我并不信前世今生,我只有这一世。但我觉得思维受到干扰,很混乱。我是说,我可以不信佛,却无法否认某些智慧和力量的存在。

再仔细想想,这个故事,掰开了看什么含义也没有呀!问题出在哪里呢?时间,对了,时间!当时间成了很大的整数,500年,1000年,就变得让人敬畏!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15:07 | 只看该作者

随缘记(2)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庙里的小和尚小尼姑都是哪里来的,当然,要是碰上个不戒和尚,“不是想尼姑,当和尚做什么?”,一揽子工程也就全部解决了。不过想来象不戒和尚这么有慧根(不是我说的,是不戒和尚他师傅说的!有书为证!)的出家人毕竟不多,所以,还是得想其它门路寻找那些佛门的有缘人。

她们一行带了N多的行李,据齐齐的母亲说送儿子出家后,自己也不打算再回去的,她打算长住在庙里做居士,和儿子一起修行,所以把所有的行李都带来了。我们招呼了一辆皮卡车才算把东西拉齐了,往宁波市外驶去。云峰寺就在据宁波40多公里的某座山里。

云峰寺是净土宗的寺院,可惜我对净土禅宗密宗实在没什么认识,而这两位居士直说的舌头打卷也说不明白,只告诉我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净土宗修行是只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只要潜心念这一句佛号即可往生净土,不用参禅悟道的,是拣了大便宜了。我听得一头雾水,决意进了寺找个明白和尚问问。

寺里果然有明白和尚,居士把我领到他面前说:照禅师傅是方丈明续大师的弟子,跟了师父几年了,修为颇深,你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让他给开释开释。

这和尚是这样年轻清秀,我不大相信他的修为。随口问了个“佛前500年”典故,其实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ID的名字,也没想着它有什么典故的,当时不知怎么的脱口而出问起来这个。不想这“佛前500年”还真的有典故。听和尚讲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思维受到某种干扰,陷入某种混乱和疑惑之中,竟然无法再深入问下去。

于是转了话题,问净土和禅宗的区别,和尚不愧是和尚,带发的居士自然是比不上光头的和尚。这个问题和尚是搞的透透的说的溜溜的:

?D?D净土宗认为佛国在西方,而禅宗则认为佛在心内;
?D?D净土宗凭仗他方(佛力)往生净土,禅宗却凭自心开悟成佛;
?D?D在修行方法上,净土强调称名念佛,禅宗强调禅悟修行;
?D?D净土宗严格区分世间(现实世界)与出世间(净土)的界限,欣取乐邦,厌舍世间秽土,禅宗则反对这种欣厌取舍,消除世间、出世间的界限,认为解脱不离世间;
?D?D净土宗主张心境对峙,「能」念佛的心和「所」念之佛是二非一,称之为「能所宛然」,禅宗则根本不承认客观上的佛,只以明心为尊,见性为贵,要求心不着境,着境便失本来面目。

(当然,他当时虽然给我说明白了,我也不可能这么透彻滴复述出来,佛这个东西,想来是不可说不可说 ,一说就是错的东东,何况由我这个并不信佛的人来复述。为了保证这个游记记述的完整性,上面这段话是我后来根据佛教资料重新排列滴!)

和尚懂得不少,正好我看的书看成了一锅杂碎,正好一一拿来印证,与和尚交谈甚欢。

23

主题

225

帖子

225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25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5-11 01:1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趁着吃了宵夜喝了酒,发篇另类游记,咔咔。。。

随缘记(1)

随缘记(1)

“生活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这是阿甘的话,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更像汉堡包,你往里面夹什么,吃到的就是什么,而且,通常里面夹的都千篇一律。

当你踏上一列火车的时候,应该可以确定自己的下一站是哪儿,这是常规,生活就是生活,哪有那么多玄幻的?在沈阳上火车的时候,一切都很正常,我出差的下一站是宁波,本来托那黄牛买的是到上海的票,可是票拿到手里却是宁波,我懒得计较,先去哪儿都一样,反正都是要去的。

火车上跟我住同一包厢的另外5个是两个女人和三个12,3岁的男孩,其中有一对是母子。开始我们没什么交道,可是渐渐我发现他们有些奇怪:刚开始是他们吃方便面都把里面属于荤食的东西挑出来,酱肉包固然不吃,里面的虾米皮也仔细捡出来,难道全部都吃素?随后我听见几个小男孩在谈话,说的都是什么“发心”“剃度”“受戒”等我不常听见的词汇。

熄灯后,那个叫齐齐的小男孩的声音清晰地传进我耳朵里:“这回上了山,如果不是师父带着,我就再也不下山了!”我靠!这叫什么事儿啊?那两个女人不会是拐卖儿童吧?他们会不会是什么鞋叫?俺的革命警惕性腾的就上来了!

第二天临近下车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问其中那位母亲:“你们,这是要,上哪儿,烧香拜佛去吧?”她犹豫地看着我,半天才说是呀,我又问:“你们去什么山哪?”她却支支吾吾说不来。怎么会这样?里面一定又问题。后来另一个女人过来,跟我聊起来,她的话倒多,不一会儿我弄清楚他们是到“云峰寺”送三个孩子出家的,什么?出家!我的好奇心越来越盛,三个孩子都这么小,知道什么叫出家不?可别是什么鞋叫设的骗局呀?我终于忍不住决定跟他们一起进山去看看,说到这里,腆着脸先检讨一个:我什么考验都受的了,就是受不了...诱惑?D?D嘿嘿!我没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不,我一看都周五了,就算耽搁也只耽搁一天工作时间,唉,我发现要说服自己放假是多么容易啊。

我决定一路追过去看看究竟。
随缘记 天雨流芳 2005-05-11
斑竹怎地不给打勾勾呀? 丑女无盐 2005-05-16
你的机缘真是让人羡慕! 老昏鸦 2005-05-16
老实说,这个游记写的很累 天雨流芳 2005-05-16
别累着了,一切随缘就好。 老昏鸦 2005-05-17
有意思。 sandy0715 2005-05-13
我喜欢。庄严还是比较庄严的。 爆米花 2005-05-12
怪不得大伙都管你叫师太了…… 白开心 2005-05-12
不错 jamesljl 2005-05-11
随缘记(9) 天雨流芳 2005-05-11
天雨的文章就是好看 酸柠檬 2005-05-13
随缘记(8) 天雨流芳 2005-05-11
随缘记(7) 天雨流芳 2005-05-11
随缘记(6) 天雨流芳 2005-05-11
三个小高僧 天雨流芳 2005-05-11
随缘记(5) 天雨流芳 2005-05-11
随缘记(4) 天雨流芳 2005-05-11
随缘记(3) 天雨流芳 2005-05-11
随缘记(2) 天雨流芳 2005-05-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