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34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春节,打算自驾南方一周

[复制链接]

45

主题

160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1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3:4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两人,一车。

没什么计划,随意的走走,从北京出发来回走高速,多数时间应该是在浙江的小镇子里休闲。

有希望同行的可以加我MSN聊聊。


MSN:wz68@hotmail.com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雪岛枫蓝--流浪天涯的孤独客

5

主题

22

帖子

22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22
沙发
发表于 2009-12-28 14:02:52 | 只看该作者

去南方什么地方?

呵呵。。。

45

主题

160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16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24:41 | 只看该作者

这次春节活动的主题--到茶山上走走

浙江

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的顾渚山,又名“湖州紫笋”。是我国著名的上品贡茶。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说明湖州顾渚紫笋茶,皇帝特别喜爱,所以一听到紫笋茶已经运到宫中的消息,宫女们便立即要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
  浙江长兴的顾渚山,与江苏宜兴的茶山紧密相连,两地分别生产紫笋茶与阳羡茶,均为珍品。长兴县紫笋茶品质更胜宜兴阳羡茶,进贡量逐年增多。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湖州刺史便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由州官监制。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紫笋茶进贡数量高达三千余市斤;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进贡量又增至一万八千多市斤。湖州刺史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即要进山,直至谷雨,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自始至终督采、督制、督运。皇室还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前十天起程,由陆路快马运送,限清明节前运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叫做“急程茶”,用来在清明节祭祀宗庙。从浙江长兴到西安,相距四千里,在唐代的交通条件下,要在十天内送到,实非易事。
  唐代采制紫笋茶的盛况,真像闹元宵一样,顾渚山头人山人海。相传,当时顾渚山谷制茶工匠多达千余人,采茶工竟达三万余人,劳累整整一个月,方可造毕。顾渚紫笋茶的品质特别好,唐代诗人钱起夸它比流霞山仙酒还好,饮过以后,俗食全消。当时湖州和常州官府专在顾渚山上,设置了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聚集境会亭品尝新茶。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夜闻贾常州与崔湖州在顾渚山上的境会亭茶宴时,曾寄诗一首,内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前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此诗既描述了当时境会亭茶宴的盛况,又表达了自己因坠马损腰,身体不适,失去了一次参加境会亭茶宴机会的惋惜心情。
  顾渚紫笋自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至明朝洪武八年“罢贡”为止,前后历时600余年。唐时紫笋茶制作,以蒸汽杀青,经“捣、拍、碾压”成饼茶;宋时的紫笋茶,为蒸青后,研膏、模压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罢贡龙团茶,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茶的形态大有改变,根据芽叶采摘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并由蒸汽杀青改为锅炒杀青。
  明末清初开始,紫笋茶逐渐消失。到20世纪40年代,顾渚山区的茶园大半荒芜凋落,紫笋茶亦停产失传。70年代末为恢复紫笋名茶,浙江长兴县有关单位紧密合作,努力挖掘创新,获得可喜成果。
  顾渚紫笋鲜叶极为幼嫩,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炒制0.5公斤干茶,芽叶多达3.6万个左右。鲜叶采回后,需经5~6小时摊放,待含水量降至72%左右、发出清香时炒制。加工工艺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杀青在锅中进行,要求杀匀杀透。杀青叶出锅后,进行摊凉,再入锅炒干整形,最后烘干至含水量5%左右时下烘,稍经摊凉,包装收藏。该茶系半炒烘类型,既用锅炒,又用烘焙,因而外形紧结,又较完整。香气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而回味甘甜。自1979年试制以来,历届都被评为部级或省级优质名茶。
(胡建程)



惠明茶

  惠明茶早就名冠全球。1915年美洲巴拿马运河通航,在巴拿马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万国博览会,世界各国都选送精致的产品参展。中国选送的惠明茶被公认为是茶中珍品,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从此惠明茶名声更盛,人们称其为“金奖惠明”。
  惠明茶产于浙江省景宁县赤木山惠明寺周围,历史已很悠久。相传在唐朝大中年间,有一个畲族老翁,名叫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广东逃荒到达江西,又从江西流浪到浙江。他在江西途中,遇到一个和尚,相处得十分亲热,一路同行到浙江。分手以后,雷太祖便在景宁县的一个叫大赤坑的荒凉深山坞里搭起了茅篷,父子五人靠垦荒种地度日。后来被强人发现,硬说雷太祖侵占了他的土地,就把雷太祖父子五人赶下了山。雷太祖父子只得重过流浪生活。事有凑巧,他们又在景宁县鹤溪镇遇见了那个同行的和尚,和尚非常同情雷太祖父子的遭遇。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寺院里,原来这个和尚就是赤木山惠明寺的开山始祖。和尚嘱咐雷氏父子在惠明寺周围辟地种茶,很快获得了发展,这就是传说中的惠明茶的由来。
  惠明茶自获国际金质奖后,茶名远扬。据《景宁县志》记载:“茶叶各区皆有,惟惠明寺及?头村出产尤佳。民国四年(1915年)得美利坚合众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证书及金质奖,生产激增,全邑输出额岁达四五万斤”。惠明茶产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诗人严用光在《惠明寺茶歌》中,对惠明寺附近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诗曰:“古柏老松何足数,山中茶树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滋云蓄雾灌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寒食清明都过了,采焙谷雨趁芳辰”。惠明茶主要产于赤木山区,其中以惠明寺及?头村为主要产地。惠明寺海拔630米,?头村海拔800米,赤木山主峰海拔1500米,峦接云霄。山上林木葱茏,云山雾海,气象变化万千。每当春秋朝夕,站在高山远眺,但见山下茫茫烟霞,经月不散,颇有“严冬常借玉为容”之感。这里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土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由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特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茶树本地群体品种的特点。茶农把这里生长的茶树,分为大叶茶、竹叶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种。大叶茶因叶片宽大而出名,是制作惠明茶的优良品种。其次是多芽茶,就是每个叶腋间的潜伏芽能同时迸发,如肥培管理适当,其芽梢可以同时齐发并长。此茶叶略呈圆形,叶质厚实隆起,持嫩性很强,也是加工惠明茶的良好原料。
  惠明茶的鲜叶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采回后进行筛分,使芽叶大小、长短一致。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揉条、?锅四道工序。鲜叶稍经摊放,即行杀青。杀青在锅中进行,锅温200℃左右,每锅投叶量约0.5公斤。杀青后期逐步降低锅温,在锅中边揉条,边抛炒,当茶条初具弯曲时,改用滚炒与抛炒相结合的手法整形,此时锅温再度略升,以有利于茶香的条形成和发展,最后在锅中?干。
  惠明寺附近茶佳,水也佳。山上树林繁茂,泉眼很多,涓涓细流,大旱不涸。景宁县山区畲族人民都将泉水用毛竹挖掉节片接到家里,用木桶积蓄贮存。这种木桶,为山区所特制,采用大木一段,将中心挖空,留下底部,即成“自然”的木桶。由于长年累月装水,桶的四壁长满青苔,桶水更显清澈,别具风味。惠明寺旁的南泉水,为整个赤木山区清泉中最优之泉水,水质甘洌醇和,最宜沏泡茶叶,“惠明茶,南水泉”所泡之茶,“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醇,四杯韵犹存”,味浓持久,回味鲜醇香甜,正是高雅名茶之特色。
(胡建程)



径山茶

  径山茶又名径山香茗,为浙江省传统历史名茶之一。
  径山产茶品质优异。“茂钱唐者,以径山稀,今天目远胜径山……,洞霄次径山”(田艺蘅《煮泉小品》)。“钦师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山坞,出者多佳品,凌霄峰者尤不可多得。大约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出自里山坞者色青而味薄”(《继余杭县志》)。说明径山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朝开寺僧法钦,产于径山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质最佳。
  径山位于浙江省余杭、临安交界处,有东西两径,东径通余杭,西径连临安的天目山,故又有“双径”之称。径山有凌霄、堆珠,鹏博、晏坐、御爱五大峰,茶树多分布在峰谷的山坡中。这里群峰环抱,云罩雾浓,森荫蔽日,日照短,昼夜温差大,常年日照时数不到1800小时,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4%,土层深厚,表土层24~40厘米,芽叶有效成分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为4760mg%,其中茶氨酸含量达1751mg%,高于一级杭炒青茶含量一倍左右,为径山茶品质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采早摘是径山茶采摘的特点。径山茶以谷雨前采制品质为佳。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通常一公斤“特一”径山茶需采6.2万个左右的芽叶。
  径山茶属烘青型绿茶。手工炒制,小锅杀青,扇风散热是径山茶的加工特点。具体工艺分:鲜叶摊放、小锅杀青、扇风摊凉、轻揉解决、初烘摊凉、文火烘干等几道工序。
  径山泉水颇多,有龙井泉、金鸡泉等,以龙井泉水泡茶最好。清代魏源《自天目山径山寺》云:“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声。远石绿青近山碧,大泉钟罄小泉琴。”宋代著名茶叶大师蔡襄游径山时“见泉甘白可爱,汲之煮茶”。据《临安县志》载,清代张京元品饮径山茶后赞道:“泉清茗香,洒然忘疲。”
  径山在唐、宋时为江南的旅游胜地,又是江南禅林之冠,日本佛教高僧曾来径山研究佛教,他们回国时将径山的茶籽、饮茶器皿和径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到日本。今天日本生产的本山茶(安培茶),就是当时圣一禅师从中国带去的茶籽繁殖的。现在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径山寺“茶宴”的一套礼仪逐渐发展而成的。可见,径山的名山、香茗、名泉、古刹在历史上是相当著名的。正如唐代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山人天目采茶诗》中所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饮石泉清。寂寞燃灯夜,想思一磬声”。
  径山茶条索纤细苗秀,芽峰显露,色泽绿翠,香气清幽,滋味鲜醇,汤色嫩绿莹亮,叶底嫩匀明亮,经饮耐泡。清代金虞在《径山采茶歌》中赞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不如又径回清绝,天然味色留烟霞”。
  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生产以来,在省、市名茶评比会中连续三年蝉联冠军,荣获最佳名茶、全国名茶称号,并获得特别奖。
  目前,径山茶已初具规模,建立了名茶基地,年产量达1000公斤左右。产品销往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还远销日本,受到消费者高度赞赏。
(季玉琴)



泉岗?白

  在浙江平水珠茶的主要产地嵊县东北角与上虞县紧紧相连的地方,有个叫前岗的山村。这里生产出一种盘花卷曲,似圆非圆,?白起霜,银毫显露的名贵绿茶,人们素称泉岗?白。因主要产于前岗村,所以又叫前岗?白。
  泉岗?白产区,位于四明山的支脉复?山上,前岗村就在半山腰。复?山海拔800多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雾露蒙密,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山上古木蔽荫,猛兽时有出没。当地农民描述前岗村的地理形势是:“前岗大岭头,走路碰鼻头,云雾绕山头,老虎蹲岩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出产名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泉岗?白最初是当地茶农自制、自饮,以后作为礼茶赠送亲友,广博好评,才逐渐传播开来。相传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泉岗?白在原有规格的基础上,精采细制,不断新创,逐步演变成为独具一格的名贵绿茶。本世纪20年代初,当地大户和杭州、上海、苏州、南京一带茶商,争相经销,生产获得了很大发展。
  泉岗?白采制工艺十分精湛,一丝不苟。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始采摘鲜叶,采摘标准要求严格,上档茶原料为一芽二叶初展,普通茶原料为一芽二叶到一芽三叶初展。鲜叶采回后,要进行挑选,达到芽叶洁净、大小匀嫩整齐。然后分级分档摊放,分档加工。整个制作工艺,分为杀青、初揉、初烘、复烘、炒二青、?锅七道工序。该茶似圆非圆,特殊外形的形成,主要是在?锅工序。茶叶在斜锅内,用双手将茶叶向锅壁徐徐推动,不停转动,茶叶随着慢慢卷成圆形。?锅全过程约经3个小时,直至茶叶盘花卷曲,?白起霜为止。
  泉岗?白为我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产量最高时曾达500余斤,现在有关方面正在采取有力措施,以迅速恢复与发展泉岗?白的生产。
(胡建程)



日铸雪芽

  日铸雪芽又名日铸茶、日注茶。始盛宋朝,因品质优异,引起许多文人墨客的兴趣,写下了不少的优美诗句,载入了史册。最早记载日铸茶的史籍是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北宋诗人晏殊《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向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更是赞不绝口,在他吟咏的诗中曾多次高度赞赏日铸茶,其《南堂》诗:“取泉石井试日铸,吾诗邂逅亦已成。”又说:“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可见,日铸雪芽在宋朝已茶名极盛,誉满全国,列为贡品。到了清朝,康熙帝巡游江南时,品尝了醇香扑鼻的日铸茶,赞不绝口,从此日铸茶岁岁朝贡,日铸岭下采制日铸茶之处得名“御茶湾”。更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浙江的炒青茶始于日铸茶,清代金武祥《粟香之笔》一卷中,称日铸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
  日铸茶产于浙江绍兴会稽山山麓王化乡的日铸岭,日铸岭下分上祝和下祝两个自然村,下祝村御茶湾所产的日铸雪芽,味醇香异,为日铸茶的绝品。日铸岭上峰峦叠嶂,地势高峻,苍松翠竹,溪流潺潺,云雾缭绕,气候湿润,乌砂壤土,土质肥沃,适宜茶树生长。在御茶湾的山坡上,一畦畦梯田式的茶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茶蓬,吐出细嫩肥壮的芽梢,是适制雪芽的理想原料。
  日铸雪芽,清明时节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采回的鲜叶经过拣剔摊放,失水5%左右进行炒制。炒制的主要工艺有杀青、整形理条、干燥三道工序。
  杀青:高温杀青,锅温190~200℃时投入摊放叶800~1000克,杀透杀匀,适度起锅,摊凉后再入锅揉炒做形。
  整形理条:锅温70~80℃,采用揉、炒结合,揉中有炒,炒中有揉的方法,达到形似鹰爪紧细略钩的目的。当于度达七、八成干时起锅摊凉。
  干燥:采用烘笼进行。分毛火和足火两个过程,毛火烘温90~100℃,足火烘温70~80℃,烘至足干,含水量6%以下,捻茶即碎为适。下烘后的茶叶经摊凉、收灰密封包装贮藏。
  日铸茶的品质,历史上有许多评价,北宋杨彦龄《杨公笔录》中述:“会稽日铸山……茶尤奇,所收绝少,其真者,芽长寸余,自有麝气”。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述:“日铸雪芽者,……其芽纤白而长……雪,言其白也”。对日铸茶品尝、贮藏方面也有载述:宋代陆游《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中述:“……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会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陆游《信手翻古人诗随所得次韵》)。在《安国院试茶》中曰:“我是江南桑乞家,汲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又一诗注:“日铸贮以小瓶蜡纸丹印封之,顾渚贮以红兰缣囊,皆有岁贡”。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载:“兰雪茶。日铸者,……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
  日铸雪芽外形条索浑圆,紧细略钩曲,形似鹰爪,银毫显露,色泽绿翠,香清鲜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日铸茶1988年通过鉴定,并被评为绍兴市二类名茶。产品以组合包装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赞赏。目前,正在进一步扩大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季玉琴)


婺州举岩

  婺州举岩,又称金华举岩,历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因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名;举岩之称,据传因产地峰石玲珑,巨岩重叠,犹似仙人在此举石而得名。
  婺州举岩闻名于宋朝,据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瞧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可见,婺州举岩宋时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
  到了明代,更列为贡品。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七里垅的水泡茶,久已闻名的武夷茶其汤色和滋味反不及婺州举岩。
  清道光年间,举岩仍有叶茶和芽茶进贡。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婺州有举岩,片片方细(注:方应为“芳”),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汤色如碧乳故也”。
  婺州举岩在宋、元两代时,用蒸青方法制成团饼茶,明代改蒸青为炒青,制成散茶包括芽茶和叶茶。几经沧桑,婺州举岩早已失传,到1979年在金华地、县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经过茶叶科技人员的努力,这一古老名茶才开始恢复生产。并被定为省级名茶。
  婺州举岩产于浙江省金华著名的旅游胜地双龙洞附近的鹿田村一带。茶树大部分分布在平坦的田塍上,也有的生长在岩石缝隙中,还有的栽植在四周山岗斜坡上。这里气候条件特殊,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这里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这里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层厚达一米左右,腐殖质丰富,极利茶树生长。
  举岩茶采于清明至谷雨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一公斤干茶需采6万个左右的芽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等五道工序。理条和挺直是举岩茶成形的关键工序,炒制的特点是以烘为主,炒烘结合,既保持原有茶芽特色,又在锅炒中稍加手压,使成茶独具风格。具体方法是:
  摊放:鲜叶进厂后经过6~8小时的室内摊放,使其丧失部分水分,利于保色和做形。
  杀青:在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20℃左右,投入摊放叶100克左右,采用竹丝帚上下翻动,使芽叶杀匀杀透,不焦芽不焦边,无红梗红叶。
  理条:在平锅内进行,锅温先高后低,一般为80~60℃,投叶量为150~200克杀青叶,采用抖、抓、捺手法,交替进行,达到条索直而细紧的目的。当芽叶有刺手感即起锅回潮摊凉,历时10分钟左右。
  挺直:在斜锅内进行,锅温70℃左右,目的是继续做形和蒸发水分。通过挺直手法炒制,使芽叶更加直挺紧结稍扁,当干度达八成左右即起锅摊凉,历时6分钟左右。
  烘干:焙笼烘干,分初烘和足烘两个过程。目的是蒸发水分,固定形状,增进香气。初烘烘温70~80℃,烘至九成干下烘摊凉。足烘烘温50~60℃,要求文火慢烘,烘至足干,茶香透发,手捻成粉末,含水量6%左右为宜,历时2小时左右。
  婺州举岩,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翠交辉,香气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季玉琴)



鸠坑毛尖

  “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
  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为鸠坑茶写的诗篇。诗中桐庐郡是指今浙江淳安县。范仲淹当时曾任睦州(淳安古称睦州)刺史,亲眼见过这些茶树,整个“春山”“半是茶”,可见远在宋代,淳安县已是茶树遍山岗了。
  鸠坑毛尖,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乡四季坪、万岁岭等地。与安徽省徽州茶区毗连,境内山岭连绵,峰峦挺拔,最高山峰海拔150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著名旅游胜地千岛湖就在这里。
  淳安县自古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已提到鸠坑产茶。据《雉山邑志》及《严陵志》记载:“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宋朝罢贡。”《翰墨全功》里亦有:“鸠坑在黄江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的记载,可见鸠坑产茶,早负盛名。
  鸠坑毛尖在清明前后采摘,鲜叶要求嫩、匀、净。特级一等毛尖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名曰:“笔尖”;特级二等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鲜叶采回后,摊放6~12小时,然后炒制。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揉捻、烘二青、整形做条、提毫、焙干六道工序。鸠坑毛尖紧结挺直和白毫显露的外形,主要在“整形做条”和“提毫”过程中形成。整形做条在锅中进行,锅温约60℃,炒制方法,开始以抓抖为主,待叶温上升,转入做条,以带、拉、挡、翻、放等手法交替进行,使其茶条紧直;然后降低锅温至40℃左右,进行提毫。其法为双手抓住大部分茶叶,用手掌搓揉,至茶条白毫显露,即出锅筛去茶末,最后在烘笼中焙干收藏。
  成茶色泽绿翠,银毫披露,外形紧细,条直匀齐而秀美,雀舌芽叶硕壮,滋味醇厚、鲜爽,香气馥郁,清香扑鼻,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黄成朵,富有水果香味,内含物质丰富。荣获1985年度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
(胡建程)


安吉白片

  安吉白片又名玉蕊茶,因色腻如脂滑如玉而得名,为浙江省名茶的后起之秀。
  白片茶创制于1981年。1988年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被列为省级名茶。1989年在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会上又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安吉白片产于浙江省安吉县的山河、章村、溪龙等乡。地处天目山北麓,这里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疏松,灰化棕色森林壤土,腐殖质含量丰富,腐殖质层厚度达20厘米以上,极有利于茶树生长。茶树生长旺盛,芽叶幼嫩肥壮,无需施用化学肥料,少有病虫侵害,没有农药污染,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白片茶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先天条件。
  白片茶采摘幼嫩、处理精细。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芽苞和一芽一叶初展,芽叶平均长度2.5厘米以下,通常炒制一公斤高档白片茶需采六万个左右芽叶。
  采回的芽叶需经过筛青、簸青、拣青、摊青“四青”处理。筛青和簸青分别在三角眼谷筛和畚斗上进行,通过筛、簸达到筛去老叶片、茎梗、杂质,簸去单片和鱼叶的目的。拣
  青是拣剔过大的芽叶,使芽叶大小均匀一致,便于摊青和炒制。摊青目的是蒸发部分水分,散发青气,促使内含物质发生轻微的变化,利于做形和品质的形成。适度摊放的芽叶含水量为70~72%。
  白片茶炒制技术精湛,炒制技巧独树一帜。主要工艺分杀青、清风、压片、干燥四道工序。
杀青在锅径60厘米的磨光洁净的平锅内进行。锅温160℃左右,每锅投叶量150~200克,采用抓、抖、抛三种手势,达到破坏酶活性,阻止内含物变化和失水的目的。
  清风:目的是散热保色,清除碎片,保持芽叶完整。将杀青叶装入畚斗内,簸扬10~15次,当芽叶基本完整,叶温降至30℃左右即可。
  压片:是白片茶别具一格的加工方法,是定形的关键工序。具体方法是将清风后的朵朵芽叶均匀地、不重叠地撒摊在竹匾上,然后铺上干净的细夏布和塑料薄膜,双手用力地揿压,使芽叶成片带扁状,当芽叶全部成扁片状时为适。
  干燥:在烘笼中进行,分初烘和复烘两个过程,初烘温度120℃~70℃,投叶量为250~300克的压片叶,适度初烘叶含水量35%左右,即有触手感为宜,历时25分钟左右。初烘叶经过30分钟左右的摊凉,使芽叶含水量重新分布,便于干度均匀一致。复烘温度80℃左右,投叶量500克左右,当茶香显露,手捻即碎,含水量8%左右即起烘摊凉,散热包装贮藏。
  安吉白片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挺直,显毫隐翠,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成朵肥壮,嫩绿明亮。
  安吉白片在海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目前产量已达3000公斤以上,产品销往上海、南京、苏州等地,还用作馈赠港、澳、台胞的珍贵礼品茶,得到很高的赞扬。如今,白片茶区的茶农仍在不断完善采制技术,争取生产更多优质的白片名茶,满足海内外人民的需要。
(季玉琴)


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为中国名茶的新秀。创制于50年代,一度夭折,1979年再度问世,并在1980~1982年三年的全省名茶评比中,获得一类优质名茶称号。1985荣获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名茶荣誉证书,同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87年在全省首届斗茶会上被誉为“优秀名茶”。
  开化龙顶产于浙江开化县齐溪乡的大龙山、苏庄乡的石耳山、溪口乡的白云山。白云山为开化龙顶的主产区,所产龙顶茶品质最佳。
  龙顶产区与安徽、江西产茶区相毗邻,山水相依。这里处处有山,山山有茶,千峰万壑,层峦叠翠,林木森蔚,兰花遍地,幽兰吐香,构成茶树生长的优越环境。
  龙顶茶采于清明、谷雨间,选取长势旺盛健壮枝梢上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鲜叶原料。采回的鲜叶经精细拣剔,按芽叶长短、老嫩分别摊放,保持芽叶失水均匀,便于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初烘、理条、烘干等五道工序。
  杀青:采用锅径54厘米的铁锅炒制。当锅温160℃左右,投入摊放叶150克左右,用双手对炒,掌握锅温先高后低,以抖为主,抖闷结合的原则。当叶质柔软,并发出幽兰清香时,起锅摊凉。历时9~12分钟。
  揉捻:通过双手合抱沿同一方向轻揉、松揉,达到茶叶成条的目的。
  初烘:目的是失水,利于理条成形。初烘在烘笼上进行,烘温100~120℃,当在烘叶粘性减少,茸毫略显,色泽转暗,含水量30%左右,即可起烘。
  理条:锅温100℃左右,理条在斜锅内进行,边炒边理条,达到固定形状,条索紧直,茸毫显露的目的。
  烘干:采用文火长时烘干。将理条叶均匀地撒在有纱布垫底的烘笼上,烘至足干为宜,足干叶含水量4~5%。
  开化龙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紧直苗秀,身披银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高持久,并伴有幽兰清香,滋味浓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嫩匀成朵。
(季玉琴)



江山绿牡丹

  江山绿牡丹又名仙霞化龙,因色泽绿翠,形似牡丹,产于仙霞岭而得名。相传明代正德皇帝(公元1506~1521年)朱厚照察访江南时,路经仙霞岭,品尝了仙霞茶,大加赞赏,命名为绿茗,并指定为御茶。据江山市志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毛滂从江山捎来的仙霞茶更是赞不绝口,称之“奇茗极精”。苏东坡在《答毛滂书》中说:“……寄示奇茗极精,而丰南来未始得也,亦时复有山僧,逸民可与同尝,此外,但缄而藏之”。苏东坡之诗友毛正中(江山人)曾以仙霞茶相赠,苏东坡戏作一诗为谢,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快,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可见历史上仙霞茶早就扬名天下,列为贡品。
  沧桑数变,“绿茗”绝迹。1980年江山土特产公司组织力量恢复试制,一种体态潇洒自然,色泽翠绿诱人的江山绿牡丹问世,从此,仙霞茶从宫廷御茶发展到今天的全国名茶,载入了《中国土特产大全》史册。
绿牡丹产于仙霞岭北麓、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尤溪两侧山地,以裴家地、龙井等村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高雾重,漫射光多,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茶树生长。
  绿牡丹采制技术精巧。早采嫩摘,坚持雨、露叶不采、瘦小叶不采,病虫叶不采,紫色叶不采,是牡丹茶采摘的特点,清明前采摘,谷雨后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初展,芽长于叶。炒制工艺主要分鲜叶摊放、杀青、轻揉、理条、轻复揉、初烘和复烘等几道工序。一人炒制,一人在旁摇扇是炒制牡丹茶的特点,尤其是利用扇风,迅速降低杀青叶、初烘叶、复烘叶的叶温,加速水分的蒸发,减少茶多酚等内含成份在湿热条件下继续氧化,是保证牡丹茶色泽格外翠绿、香气清鲜的关键技术措施。
  绿牡丹的品质特点是,条直似花瓣,形态自然,犹如牡丹,白毫显露,色泽翠绿诱人,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成朵,嫩绿明亮。
  目前,江山绿牡丹名震海内外,一直供不应求,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发展绿牡丹的一整套措施,预计在1994年茶园发展到2000亩,年产量达4000公斤,届时,江山绿牡丹不仅是誉满海内外,且将清香飘四方。
(季玉琴)


天目青顶

  天目青顶产于浙江省临安县境内的天目山。这里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古称浮玉山。主峰西天目和东天目,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峰顶各有一池,池水清洌如镜,冬夏不涸,形如双目,又因高插蓝天,故称天目山。整个山脉,屹立在浙江西北部,山势由西向东北伸展,如凤飞龙舞,熊腾马奔,山峦起伏,蜿蜒数百里,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是其余脉。天目山区多奇峰异岩,古木参天,溪涧纵横,有数不尽的自然美景,诸如禅源寺、百丈峰、狮子口等,曾为历代文人墨客讴歌赞赏。明代袁宏道在《天目山记》中,列举其山、水、云、雷之奇特;林、木、茶、笋之丰美。“天目山区三件宝,茶叶、笋干、小核桃”更为近代人民所赞赏。
  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产于东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小岭坑等地。据明代文震亨所著的《长物志》记载,天目龙井,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芽萌发较晚,采焙得法,茶叶品质极优。
  天目青顶依采摘时间、标准及焙制方法不同,分为顶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个品级;亦有分为顶谷、毛峰、细幼青、中幼青和粗幼青五个品级的。该茶采摘要求甚高,一般均要求在晴天上午茶树上露水收干后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即“雀舌”状。制作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炒二青和烘干六道工序。所用炒茶用具极为洁净,制茶燃料均用干燥的树枝,不用硬柴和枝叶,防止火温过高过低等弊病。杀青用竹筷在锅中翻炒,炒得透;揉捻方法也甚特殊,放在粗麻布上轻轻搓揉,茶汁不得揉出。搓揉后再经初炒和烘干。
  天目青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有光,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浓醇;叶底成朵。品质特优,早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
(胡建程)


雁荡毛峰

  雁荡毛峰产于浙江省乐清县境内的雁荡山。雁荡山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括苍山支脉,风景秀丽,山顶有平湖,芦苇丛生如荡,春雁南归,常宿于此,故有“雁荡”之称。这里奇峰林立,岩瀑争秀,摩崖寺院,点缀其间。最大瀑布,当称“龙湫”,高差约190余米,泉水劈空下泻,犹如万马奔腾,又似满天星斗,着地即无,蔚为奇观。雁荡名胜,自古以来,文人竞相遨游;佛徒僧师,更视为修禅佳境。相传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阿罗汉诺讵那率弟子三百居雁荡山,诺讵那于大龙湫观瀑坐化为开山始祖。北宋时著名学者沈括著《梦溪笔谈》,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于是雁荡山的名声更显扬于天下。
  雁荡山种茶,自有一番来历。相传开出始祖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间,保全山泉洁净。为报答恩师,特赐茶树一株,保你终生受用。”诺讵那又问:“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家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一瞬间,不复再见,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得家来,竟见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雁荡山的茶叶,远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据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雁山志》中也说:“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明代冯时可把雁荡山之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以及香鱼,共列为雁荡山五种珍品。
  雁荡毛峰产于雁荡山的龙湫背、斗蟀室洞以及雁湖岗等海拔800米的高山上,其中尤以龙湫背所产者为佳。龙湫背为南北向的山谷,北面有高山屏障,山谷两岸多为冲积灰壤,土层深厚肥沃,茶树终年在云雾阴蔽下生长,承受云雾滋润,芽叶肥壮,长势甚好,另有一些茶树,生长在悬岩隙缝之间,相传古代有山僧训练猿猴攀登悬岩绝壁采茶,所采茶叶称为“猴茶”。
  雁荡毛峰除鲜叶品质优越以外,加工特点有三:一是讲究鲜叶原料;二是加工精细;三是成茶贮存保藏得法。茶叶在清明、谷雨间采摘,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采回后,先经摊放,再在平锅内用双手杀青,投叶量约0.5公斤,当锅中有水汽蒸腾时,一人从旁用扇子扇去;杀青至适度后,移入大圆匾中轻轻搓揉,然后初烘,初烘叶要经过摊凉,最后复烘干燥。烘干后,去除片末,及时装箱密封,不使走气失色。其品质特点是,外形秀长紧结,茶质细嫩,色泽翠绿,芽毫隐藏;汤色浅绿明净;香气高雅;滋味甘醇;叶底嫩匀成朵。在品饮时,一闻浓香扑鼻,再闻香气  芬芳,三闻茶香犹存;滋味头泡浓郁,二泡醇爽,三泡仍有感人茶韵。
  雁荡山茶佳,水亦佳,“雁荡茶,龙湫泉”自古闻名,清代陈朝酆曾用龙湫水沏雁荡茶,顿觉其味无穷,旋即赋诗一首,其诗曰:“雁山峰顶露芽鲜;合与龙湫水共煎,相国当年饶雅兴,愿从此处种茶田”。不负诗人雅意,这里现在已发展新茶园数百亩,其中斗室洞、龙湫背等产区,已广种茶树,香飘满山。
  雁荡山为我国东南的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游览雁荡名胜,品饮雁荡名茶,二者兼美,其乐无穷。
(胡建程)


普陀佛茶

  “佛国”普陀,闻名遐迩。普陀佛茶产于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浙江省普陀县的佛顶山。普陀地处我国东海之滨的东端,这里海拔300米左右,林木茂盛,云雾缭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土壤肥沃,茶树多分布在山峰阳面及山岙避风之外,给茶树生长提供了非常适宜的自然条件。
  普陀山种茶相传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据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载:“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引,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止五、六斤,专供大士,僧得啜者寡矣”。《浙江通志》引《定海悬志》记载:“定海之茶,多山谷野产。……普陀山者,可愈肺痈血痢,然亦不甚多得”。普陀山茶能有少量供应朝山香客,是始于清康熙、雍正年间。期间沈家门至普陀山轮渡通航,交通开始方便,山上僧人以及前来朝山者大增,佛事兴旺,需茶增多,普陀山茶有了较大发展。
  普陀山土地,以往大都归寺庵所有,从事茶叶生产者,多为僧侣。他们利用寺院周围山地,零星栽植茶树。当时佛茶的采制,与全国其他佛地相似。鲜叶采摘不甚幼嫩,认为芽叶初萌而味欠足,当然也不甚粗老,认为鲜叶过老而味欠鲜爽。
  近年来,普陀佛茶的采制方法有了改变。每年清明后三、四天开始采制。鲜叶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略加摊放,经杀青、揉捻、起毛、搓团、干燥等工序制成。制法略似洞庭碧螺春,成茶品质亦与碧螺春略同。1979年被列为浙江省优质名茶之一;1984年进一步荣获浙江名茶证书。
  普陀山梅福庵中灵佑洞里有一清泉,从佛像下面流出,人称圣水,水质清洌。用此水沏茶色泽绿中显黄,香气清香馥郁,滋味爽醇隽永的普陀佛茶,确实爽口宜人,凉透心腑,大有“待将肤腠侵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之感。
(胡建程)


华顶云雾

  华顶云雾茶亦称华顶茶,产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这里峰峦重叠,雄伟壮丽,坡圆谷广,风景奇丽。唐朝诗僧灵彻有:“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其中”的诗句,是一个“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云雾泛浪头”的云雾缥缈世界。山上有太白堂,相传是李白读书和写《天台掺望》等诗的地方,又有右军墨池,据说是王羲之草《黄庭经》处,更有云雾悠悠、芳草萋萋的归云洞,是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
  “雾浮华顶托彩霞,归云洞口茗奇佳”。华顶云雾茶,品质特别高,素为名茶之一。客来敬奉一杯香高味甘、韵致清远的华顶云雾茶,定会令人心旷神怡,劳倦顿消。
  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据考,远在东汉末年,道士葛玄已在华顶山上植茶。到了公元5世纪,这里的茶叶生产更有发展,隋唐以后已很有名。据史料记载,北齐佛僧慧思的弟子智?禅师来天台撰述佛经仪,实行戒酒坐禅,提倡饮茶驱睡,此为茶与佛教不解之缘之一例。天台国清寺周围山峰发展茶叶生产,除供山上僧侣饮用外,还用来招待进山朝拜的香客。相传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生病,天台山智藏和尚携带天台茶到江都替他治病,自此北方对茶叶的爱好更甚。
  华顶山山高风大,夏凉冬寒。当地农民形容说:“华顶山上无六月,冬来阵风便下雪。”四季浓雾笼罩,冬天霜雪连绵。这里气候虽寒,但茶园四周,都长有茂密高大的柳杉、金钱松、短叶松和天目杜鹃、沙萝树,还有箭竹、箬竹等竹木,形成了挡风蔽雨的天然屏障。华顶山上的茶树年生长期虽短,但一到春暖花开,茶芽竞相迸发,葱翠满山,香飘四野。古人很欣赏和留恋那优美谧静的环境,有诗曰:“华顶六十五茅篷,都在悬崖绝间中。山花落尽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过去华顶山上人们住茅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茅篷”,大都建筑在绿荫深处。在每个茅篷里,居住着一二个寺僧,管理附近一小块茶园,这样的茅篷,传说共有六十五处。茅篷四周有茶树,茶树点缀了茅篷,形成了幽雅的景色。
  华顶云雾茶加工工艺精湛,经鲜叶摊放、杀青、摊凉、轻揉、初烘、再摊凉、入锅初炒,再摊凉,低温?干而成。成茶外形细紧弯曲,芽毫壮实显露,色泽绿翠光润;香高持久;汤色绿明;滋味醇厚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具有高山云雾茶的优良特色。
(胡建程)


越红工夫

  越红工夫茶系浙江省出产的工夫红茶,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县。越红工夫以条索紧结挺直,重实匀齐,锋苗显,净度高的优美外形称著。
  浙江省系我国珠茶及珍眉绿茶的主产省,年产逾200万担。早期平阳、泰顺等地生产的工夫红茶,称为“温红”。1955年平水珠茶产区绍兴、诸暨、余姚等县,由“绿”改“红”,后又扩大至长兴、德清、桐庐等县都生产工夫红茶,称为“越红”。杭县、富阳县部分地区生产的工夫茶,称为杭红,后因龙井、旗枪的发展,杭红很少生产。另杭州市湖埠还生产“龙井红茶”――“九曲红梅”。
  温红产于温州所属六县,集中温州加工出口故名,以泰顺、平阳品质较好,但温红总的品质制工较差,为外销之低级红茶,分温芽、温片、温末等数品级。1953年改制绿茶,称为“温绿”,由于外形紧细挺直,芽锋显露,曾出口一级珍眉,传为佳话。“九曲红梅”产于西湖区周浦的湖埠、上堡、张余、冯家、社井、上阳、下阳、仁桥一带,尤以湖埠大坞山者为妙品。据调查,九曲红梅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外形条索细若发丝;抓起来互相勾挂呈环状,色泽乌润,滋味浓郁,香气芬馥,汤色鲜亮,叶底红艳成朵,系内销的高级工夫名茶。因其品质优异,沪、杭及苏南茶商争相购买,行销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
  越红工夫条索紧细挺直,色泽乌润,外形优美,内质香味纯正,汤色红亮较浅,叶底稍暗。越红毫色银白或灰白。浦江一带所产红茶,条索尚紧结壮实,香气较高,滋味亦较浓,镇海红茶较细嫩。总的说来,越红条索虽美观,但叶张较薄,香味较次。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雪岛枫蓝--流浪天涯的孤独客

0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7
地板
发表于 2009-12-28 22:50:24 | 只看该作者

方向相同,目标相近。

我可能1月26日或27日出发,2人1车,2周左右,春节前回京。目标是黄山脚下和浙江小村镇。

36

主题

399

帖子

432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432
5#
发表于 2009-12-31 19:51:47 | 只看该作者

你真有情调呀!到我博客这里看看

http://blog.sina.com.cn/zouxikou50

342

主题

7180

帖子

7181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7181
6#
发表于 2010-1-4 10:46:38 | 只看该作者

我打算带父母,春节南方自驾...

2010年春节,打算自驾南方一周 雪岛枫蓝 2009-12-28
去南方什么地方? 纤夫的爱 2009-12-28
这次春节活动的主题--到茶山上走走 雪岛枫蓝 2009-12-28
你真有情调呀!到我博客这里看看 悟空 2009-12-31
方向相同,目标相近。 dadong 2009-12-28
我打算带父母,春节南方自驾... helen1 2010-01-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