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标题: 救援费用问题讨论----应三夫花散竹邀请撰写并由其编辑而成 [打印本页]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6-3-17 11:14
标题: 救援费用问题讨论----应三夫花散竹邀请撰写并由其编辑而成
早在2003年大海在雪宝顶遇难的时候,我曾经发过一个帖子,其中的一个提议就是关于那一次成都和深圳山友救援所花费用的补偿。当时我建议从捐款中拨出支付。如果参与救援的山友们不愿接受,那也要说清楚这之间的关系,就是山友们的救援只是出于义务和道义,他们并没有出力又出钱的责任。但是后来一是参与救援的野猪等人表示不用补偿,二由于操作的原因没有在绿野通过。因为绿野给大海的捐款指明是给他的家人的,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这笔钱不能用于救援补偿。只有另外再进行一次专门针对救援费用的捐款。但这样做比较困难,最后只得放弃了。

现在社会上英雄流泪又流血的事例不少,相应的见死不救漠然旁观的事例则更多。登山圈子目前还处于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可喜状态,但对于救援者产生的费用,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样才有利于优良状态的保持,所以我觉得救援费用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给,而是该怎么给的问题。

现在的救援越来越多了。仅小五台就进行过至少3次的搜索和救援。高山救援就更多了,2005年的骆驼峰、田海子。

雪线上出事,经常会惊动国家登山队,两三千米的山峰,则有地方管理部门,在这些官方机构之外,更多的则是民间登山爱好者,他们有正巧在附近攀登就近参加搜救,也有在家里知道消息后坐车坐飞机赶去参加的,我这里要讨论的,就是这些民间救援费用问题。如果要被救援者承担各路民间救援者的费用,不现实也不合理,那些就近参加救援的队伍,他们的费用,应该由被救援者承担。理由有四:首先就近救援是及时有效最有意义的;其次由于第一救援的重要性,出于道义,救援者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和那些从家里赶来的救援者有差别;第三就是这些救援者大多得放弃自己原来的计划,损失最大;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产生的费用最小。那些自愿从家里赶去的救援者,他们产生的费用是否该有人来承担,不容易讨论清楚。

救援时产生的费用,一般有交通费用,包括雇车雇马之类的,有人力费用,包括雇向导雇村民,有生活费用,包括住宿、食品、燃料等,还有救援时可能产生的装备损耗,如绳索冰锥等。原则上这些费用都不该由救援者承担。

实际上,由于情面的缘故,即使有心索要救援弥补的也大多张不开口,实际执行可能就更困难了,所以前面谈的也只能是讨论,如果能成立一个救援专用的基金会可能会让救援费用弥补问题落到实处。

目前,如果被救援者遇难或者重伤,大家通常是要组织捐款的,这种情况下救援者基本上不可能提救援花费问题,建议这些救援者作一个放弃弥补救援花费的声明,明确他们索要救援花费的权力,也是种变相捐款。

绿野网友毒虫曾致力于组建一只救援队,将山友中的志愿者组织起来,专门进行北京周边山峰救援,通过拉赞助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如果他的想法能实现倒是能解决救援经费问题,而且从绿野在云蒙山和小五台进行的两次成功救援来看,经验丰富和设备先进的网友救援,比当地村民组织的搜救有效许多。可惜毒虫组建的救援队一直无法备案,他的想法也就一直没能落实。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6-3-17 11:25
标题: 说明
2月花散竹和我联系,说三夫有个电子月刊,3月想做救援费用以及AA制方面的话题,她对我在大海一事中的观点有印象,问能否引用。我看了他们2月的刊物,感觉不错,对救援费用的问题一直也有兴趣,于是写了这篇,第一段是花散竹后来加的。

三夫的3月刊集中讨论的是AA制问题,和我前段时间在建设版的讨论是同一个话题,只不过更集中在雪线攀登上。三月刊有独行马、十一郎、大刘等的观点,值得一看,但我这里没有转贴,一来不知道三夫方面是否允许,二来不知道绿野这边的版主是否允许。这里给个连接地址:
http://www.sanfo.com/club2005/ej_06_03/index1.htm

说实话,三夫现在干的事是我以前希望绿野能干的事,现在看来绿野目前是没可能做的。不过以月刊方式不利于大家参与讨论,没发挥出论坛的优势来,所以我把我写这段贴过来,希望有兴趣的能跟贴讨论。


作者: 慕澜    时间: 2006-3-17 12:58
标题: 我的愚见
救援队应该以北京周边包括小五台地区为救援范围,救援对象是在北京周边活动的山友。救援队队员的组成不仅仅是绿野,而应该是北京的各个户外网站,俱乐部,户外店,户外爱好者,应该要得到广大热爱户外运动的人群的支持,户外行业的支持。

救援队既然不仅是绿野一家的事情,那么费用赞助等商业操作就方便得多。ORG拥有的很多熟悉路线、经验丰富、装备精良、无私热情的山友,提供人员支持是我们的强项,而解决费用问题则不是ORG这个非商业网站能够解决的。如果三夫能在这方面出来牵头,我认为比绿野更合适,ORG网站方面应该大力支持,天下山友是一家,救援应该没有门户分别。
[modify]1142571740,慕澜[/modify]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6-3-17 15:52
标题: 可能最缺的就是出来牵头的人
毒虫策划的救援队和你说的差不多,一件对众多山友有利无弊的事,可惜在政府那边被官僚欺负,在网站这边被当敌人,不知道毒虫是否早已心灰意懒。

抛开救援队不说,山版若能把三夫电子月刊的内容转过来让更多网友看到,就是好事一件。

作者: 慕澜    时间: 2006-3-17 16:39
标题: 我支持
不过也需要三夫月刊那边的同意,我个人对山版定位是很宽松的,只要是对山友有帮助的文章,我都希望能发在山版,能让更多的山友看到,无分门户之别。这个事情我以后跟三夫那边商讨一下。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7:11
标题: 完全同意转载,作这一期的目的就是希望越多的人看到、思考越好。
不过一篇一篇贴可能有点累啊。我这里有WORD的原稿,要是需要,我就一篇一篇贴上来。:)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慕澜    时间: 2006-3-17 17:58
标题: 那就辛苦你贴上来了。

作者: 雪域雪    时间: 2006-3-17 19:12
标题: 强烈支持!
[sign][size=small]山  高   任我蹬
路  长  任我行
[/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18
标题: 三夫月刊专稿:登山活动的AA 制和商业化之我所见 大刘
看在我这么辛苦的份上,请允许我作一下广告:欢迎访问《三夫电子月刊》,旅行资讯、人文地理、热点话题,一本属于全体户外人的杂志:P

正文:
根据我的理解,户外活动AA制是用最少的投入得到心目中最大预期目标的一种消费方式。而且,无可否认,这是一种许多人最初接触户外时采取的方式,目前大家的普遍接受程度最高。
而户外活动的商业化运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资源互换、改变、增值,以及维护良好秩序的一种手段。商业化其实是随着户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才出现的。
在2002年之前,户外还是个很小的圈子,玩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登山更甚,山友的电话号码掰着手指头就记过来了。人少,大家的观点基本相同,这个圈子有一些大家普遍遵守的潜规则,比如讲究自助,要保护环境什么的,比较讲究“传、帮、带”,有点像一个大家庭。可是,2002年之后,登山一下子变热了。很多的人一下子涌进来了,就好像原来一个封闭的鱼缸,十来条鱼、海葵、珊瑚、水草本身有了一个平衡。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个鱼缸里被放进了一百多条鱼,于是,原来的平衡立刻就被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再希翼鱼缸慢慢自我恢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即使生效的简单规则。因为再怎么“传、帮、带”也来不及了。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化的登山才出现了。因为商业的规则是非常明确的,讲究等价交换,这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给玩的人多了一种选择。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提倡多元化的时代,我认为AA制与商业化运作的并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多种类、多方位选择的平台,AA制与商业化运作有序稳定的发展是户外活动户外兴旺的前提。当然,这种商业化必须是成熟、透明的商业化,拿得出清清楚楚的条款,卖的是安全、服务。圈一个山头收买路钱不叫商业化,那是垄断。
其实,商业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推动安全登山的发展。安全是任何户外活动的首要问题。不可否认,在一些风险指数比较高,尤其是高海拔登山的过程中,低投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的存在。AA制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助”,因此,在AA制的登山活动中,没有人有义务和责任对你的安全负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AA制在登山活动中是弊大于利的。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忧郁的丛林    时间: 2006-3-17 19:19
标题: 很深奥,很实际的问题,作为新人,热情关注中,也为我们的家园尽一份力!!!
[sign]身无挂碍一切随缘,缘由心生随遇而安。[/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21
标题: 转贴稿:商业户外活动与非商业户外活动的区别和界定 小羊 天脉论坛
所谓非商业户外活动,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组织者不在活动中获得任何物质利益,活动中发生的所有费用AA制分摊,组织者和部分参与者可能要奉献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不计报酬,部分参与者可能要贡献出比其他参与者更多的装备、物资,承担一定的损耗而不计算代价。北京的绿野,乌鲁木齐的小羊军团等就是这种模式。
    所谓商业户外活动,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组织者或部分成员在其中贡献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用于组织工作,比如打电话、找资料、探路、购买集体物资、编制活动计划等,并因此收取参与者一定的活动费用;或者在活动中集体或部分成员必须使用某些设备或信息,为此支付了使用费,而组织者是这些设备和信息的所有人;或者实行费用包干,结余归组织者所有。商业户外活动的典型例子,比如北京三夫,所有的活动收取10-20元 不等的活动费,而其他的开支实行AA制;乌鲁木齐有的探险俱乐部的 活动实行费用全包制,缴纳一定数目的经费就可以参加活动,但经费 使用情况不公布。行者的活动实行费用包干制。
    非商业户外活动和商业户外活动,都是有利于户外爱好者的,为户外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都为“户外精神”(探险、向上、环保、团结)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且适合于不同的爱好者,也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需要互补。
    我曾经探索过组织商业户外探险的可能行,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就专心致力于非商业户外活动。我在担任登山探险版主的时候,曾经极力邀请本市一些组织商业登山探险活动的俱乐部到登山探险来发布活动,想把这里建成本市户外信息发布的平台,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他们很少
来这里,虽然见面客客气气,总感觉好像有点隔膜。现在的阿版主,我知道他也很欢迎各种户外活动都到这里来,这对爱好者更加方便,有利于户外活动的发展。
    所以我觉得,商业活动也好,非商业活动也好,都是为人民服务,有活动,只管大大方方地发,没必要有什么顾忌,也没必要因为自己是商业活动就不好意思说。不过,有一点我还是坚持:是AA制自助,就说AA制,是商业活动,就说商业活动。都商品经济了,只要对大家有利,怕什么?
    至于小羊军团的旗子,在它失去为人民服务的意义之前,还是要打下去,它的“自助、环保、AA、开放”的精神,还是要坚持。如果有一天,它的历史作用结束了,我会第一个庆祝它的终结,因为,这说明,历史又向前进了一步。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modify]1142594513,花散竹[/modify]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40
标题: 转贴稿:讨论介于商业登山与AA制登山之间的方式 独行马 中国户外资料网
前些时候在关于卓奥友的讨论中我谈到如何解决民间登山的几个问题,因为学生队在运作方面有很多优势,而民间组队很难拥有学生队的一些客观条件,如经费的解决、训练机制、新老的传帮带、登山中的严格分工等。希望大家能够想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得到的主要答案是拉赞助,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对于大多数山友来说几乎不可能,这不仅仅是中国的登山市场尚不成熟的问题,即使有人愿意赞助,但赞助商需要找的是一个能够带来商业回报的成熟的登山队,而不是一支临时组建的乌合之众。四川青年队和深圳队是个别能够拉到赞助的两支队伍,都与队伍的相对成熟、运作机制和区域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后来因与卓奥友跑题太远没有谈下去。

    现在我再谈谈商业登山和AA制登山。国内除国家队和西藏队有能力组织商业登山外,民间的即使是商业队也都挂一个AA的外衣,因为其各个方面都难达到商业队的标准。如教练实力、后勤保障等等。而商业队的高门槛又使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个别炒作和单位出钱的除外。再来看看AA制登山,队员水平参差不齐,临时组队必然对训练方面没有保障,新老的传帮带极为有限,在登山中分工模糊,谁都想锻炼技术和冲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谁都没把握承担责任,所以谁都不愿担任队长,且谁都认为没有义务付出劳动教新人。它的特点是依靠本队的能力,且费用极低,如一座雀儿山从成都算起才一千元左右。但这样靠自己摸索能够自信的认为掌握了多少技术呢?只有参加过的人才心知肚明。我曾经建议首次登山最好参加商业队或登山节,初次的感受非常重要,且不需要自己购齐全套的装备,以免当罚现自己因反应等不适合登雪山时,已购的全套装备只能半价处理。

    能不能找到一种折中的办法呢?联想近几年的多支队伍的不同做法,发现有一种办法是可以既解决商业队的高费用问题,又能够解决AA制队技术实力不足和分工不明确等等。例子是:2000年五一期间以北大山美名义组队去玉珠峰北坡的一支队伍,当时是十多人的队伍,其中教练或叫负责人竹子笨笨和负责提供部分装备的北大李兰等四人是由其它人负担所有开支,约每人全部开支两千多元。当时这支队伍也不算很成功,主要因为当时真正的教练只有笨笨一人,而李兰等四人不是教练,如果当时请的五人全是教练,这只队伍在分工方面就会全面的多,不至于笨笨一人顾前顾不了后。这支队伍的得失不在这里谈,只想谈谈这次组队的形式,它显然与真正的AA制是有区别的。

    那么就有了一种新的组队形式:AA制并负担教练费用。其特点是:

    一、自由选择。包括不同难度的山峰,队伍的成员,所请的教练等等。登山节或商业队是组织者选择一座山峰,做预算在有盈利的情况下报价,如果报名人数太少做不到盈利的时候还有可能取消行程。而这种新形式正好相反,往往是几个人攒着要去登某座山,不乱拉人,然后选择合适的教练,做到双方自愿。但山峰的选择最好考虑教练的意见。但也可以使一些不算热门的山有了被考虑的可能。

    二、费用问题。它可以请到很好的包括登协的教练,这与你要包车、要请背夫是一个道理,那么作为一个新人(包括只被带着登过一次山的人)一样要花钱请教练。其它如装备、食品、注册(含保险)、交通、背夫等等按实际支出由全体队员AA。教练也分两种,一种是只承担其全部(含部分)开销,一种需要额外的误工补偿或叫报酬。一般后者是那些经验非常丰富的如登协的老资格教练。按照国际通行的一带一或一带二原则,费用还是会比商业队要少很多,如果因为人数少的商业队被取消行程的用这种方法就比较容易解决了,部分参加过登山节而又没有自信自组队选择新的山峰的更是一个好办法。而一般花了钱请教练的人都是真心热爱想提高技术的人,即使登不了顶也会设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技术,不会三心二意撤出去玩。

    三、责任问题。尤其是安全方面,对教练资格有一定的要求,两种教练中前者与其它AA制组队一样,但教练意见优先。后者则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一方面解决了老人不愿带新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附合市场规律,因为你不能要求老人有义务教新人,而在他能够不花钱登山的时候就有责任教新人。

    四、连带优势。由于这种队伍一般都会很小,一方面大家都不希望队里有不了解的人,另一方面要同时找到好几位教练也是很不容易的,双方自愿嘛,对教练而言有可能是抽不出时间,或者对队员的构成不满意,还有报酬的多少等。而一旦教练答允,在选择山峰和寻找资料方面会有方便的一面,办手续也有经验的因素,选择和购买装备也会提出一些更为合理的意见,也可以借或租到部分装备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在装备和食品的数量方面都会由于其经验而减少浪费,而现在AA制队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往往造成大量物资的浪费,这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用于负担教练费用。

    我想谈一下教练、向导、协作、背夫的区别,教练就是汉语里通常的释义,要求技术全面,并能表达传授给队员,针对不同的山间情况给队员以正确合理的解释,能识别常见的危险及时处理并传授相关的经验给队员等等。向导在汉语里一般是带路的人,而在国际上与教练的意思相似。协作又有高低山之分,一般为当地人,适应和体力非常好,但技术上较差,我们当时在宁金抗沙请的奥索卡学员就只是协作,有一定技术但不足以承担修路和教学。低山协作实际上和背夫是一个类型,一般都是当地人,只承担运输或炊事等任务。

    还是举当时宁金抗沙的例子,队伍基本是AA制,人员多而杂,我和陈峻池在前修路,没有义务和时间分身去教另一组的新人,发现有基础太差的新人只能决定不带他到难度不适合的区域去。如果是小队伍就会不一样,一方面在低处传授一些基本的常识,在行进中教练在前开路,队员跟着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有合适的地方,队员还可以有实践的机会,很多技能只有在自己能熟练操作才能算掌握的,这与看看书和在人多的时候听教练讲一次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些只是我的一些设想,不一定完善,其可操作性还有待实践后的评价,我知道的就有不算少的以这种形式组队的,但当事人并不对此提出优劣意见,也许是想回避这个话题。还有的人牵头组商业队,由于收费低,人员少,最后没有盈利,实际与这种方式差不多,还不如由队员和教练自愿协商,名正言顺地说成是AA加教练的组队形式。

    由于山峰的难度和交通的方便与否,直接影响了费用的投入,所以如选择西藏或新疆的山最好能在当地找教练,但由于语言或教学表达能力的关系,也是有必要从内地或中国登协找的。网络使山友间的距离变小,也使山友间的轻松联系成为可能。如果当地就有经验丰富的山友,一起准备并为其付担一定的费用我认为是正常的,也使中国民间登山走向良性运转迈出了一大步。否则谁都想AA跟着老人学,由于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又谁都没有学到东西才更阻碍了民间登山前进的步伐。有人说中国要发展登山只能走商业化模式,这算不算一种半商业化方式。一方面民间没有人有能力组织真正意义的商业队,一些小团体或俱乐部要么没有能力、要么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承担责任还和目前高风险低回报有关,这些阻碍民间登山发展的因素只有靠山友们自己逐步认识后解决,这种方式减少了付出,但要自己承担登山所特有的高风险。话又说回来,商业登山的高风险不也一样需要自己来承担吗,只是心里感觉有个说法而已。

    经费方面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有钱却找不到合适的队伍,如认为慕士塔格太高太贵等,还有部分人能够找到出钱的单位或个人,也苦于没有能力自组队。那么这部分人可以设法和各个登协的个人联系,也可以找到一些老人代为联系,实际上有很多老教练平常没什么事,如广州队99年去慕士塔格时请的邹教练等等。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43
标题: 三夫月刊专稿:AA制不是天使,商业化也不是魔鬼 十一朗
导语:
在户外圈子里,关于“AA制活动”与“商业活动”,一直是个辩论不休的话题,在某些人眼里甚至被提升为一种划分人群的标准。然而,到底是AA制好?还是商业化好?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难。
但在一切讨论之前,请让我们先搞清楚这两个概念――

小标题1: “AA制活动”VS“商业活动”,两个并非对立的概念
对于AA制的理解,户外运动爱好者似乎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平均分摊各自的费用。
而对于商业化的理解,似乎从来没有过一个清晰的共识。
就像让世代生活在雪山脚下的人与海边土著渔民去讨论到底什么是“山”一样,如果不先梳理清楚“商业活动”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再怎么争论,也是麻花缠绕、各说各话。
那么到底什么是户外活动中的“商业活动”呢?
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说,只要某次户外活动中发生了商业交换行为,那么就是这次活动就有商业化的成分,不能完全定义为“非商业活动”。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只有所有装备器材都自制、所有路途都徒步、所有食品饮料都自己生产、所有运输都自行承担、所有困难都自行克服的活动,才能被叫做“非商业活动”――在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这样要求太脱离实际了。
通观国内外登山户外活动的发展,我找到这么两个要素:参加活动的人之间是否存在商业交换关系?参加活动的个人或队伍是否借活动本身与外部存在商业交换关系(比如,商业赞助、为单位或个人做商业宣传)?
我以为,只要符合上述任何一个要素,这项活动即可被认为是商业活动。
比如,N个人跑去四川登山或徒步,途中雇佣了背夫负责运输、或者向导负责带路,当向导或背夫进入这个活动的时候,参加活动的人员组成就因此发生了变化(那些否认向导或背夫是活动参与者的人,请自我反省)。这样的活动, N个人之间可以用AA制的办法解决费用问题,但不能否定活动之中存在着雇佣和交换的关系。
再比如,某个人自费去参加一项收费的技术培训课程。这次只有一个人,似乎是最绝对的AA制了吧?未必。只要参加技术培训你付出了钱――也可能是用来交换的实物,这就是商业活动。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在下并不是想把大家绕晕,而是想说一个简单的逻辑事实:AA制活动与商业活动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和排斥的概念。
所以,作为户外爱好者,大可不必在“不是AA制活动、就是商业活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因为这种对立划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讨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大脑,更不是为了搞“路线斗争”。我认为,展开这个讨论,最终的目的是要搞清楚,怎样做才好――

小标题2:AA制不是天使,商业化也不是魔鬼
国内的第一批老山友、老驴,大都是从单兵或几个人的规模开始玩起来的,在出现了小型队伍的同时,也就出现了AA制。其原因,很简单:1、当时不存在登山或户外市场,不具备商业活动的基本条件;2、玩的出发点是因为真的喜欢,并发自内心逐渐增强,既不是被身边的人带起来的,也不是被媒体宣传哄起来的。
也是这么一批人,逐渐地通过活动、通过网络、甚至通过媒体,更多地带动了后来的人们。所以当大家觉得AA制很可贵、代表着一种精神的时候,我想,那是有其传承渊源和背景的。
AA制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自理、自主、自我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但是,登山和户外活动本身,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随着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在进步。再小儒规规焉地拿着“AA制”作为标准卡尺,去衡量一切的话,就有些故步自封了。
AA制的优点,包括事务自主、风险自担、费用自理等等,它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人的户外经验和能力。但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弊病,比如,在松散的队伍组成中谁来负责的问题;在高风险项目中如何融入外部力量的问题;等等。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商业活动也是如此。在登山户外活动中,既有好的商业活动,也有失败、甚至糟糕透顶的商业活动,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商业因素在登山户外活动中的作用,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商业利益绝不能凌驾于登山或户外原则之上,否则就很可能使得活动变质甚至出现重大危险。
至于登山的原则或户外活动的原则,我想,那是另一个专门的话题,在此略过,留待有机会专门讨论。
中国民间自发的登山户外活动,其历史并不久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商业化进程也仅仅是刚刚起步,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如何做好商业活动,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小标题3:商业活动的误区和结构性局限
做好商业登山或户外活动,依然是个庞大的、需要仔细梳理的话题。就目前国内的发展情况而言,我想仅从误区和局限两方面,粗浅地说一些个人看法。
误区之一:商业利益至上
这样的大活动,近年多有所见,爆炸性发生于03年珠峰直播之后。比如,某年夏秋一次有主赞助商的登山大会,主办方竟然根据参加者的社会地位、是否媒体从业人员,在基本生活条件上分三六九等――而且是普通山友全额交费,关系人士优惠。这不仅仅完全无视登山过程中不同状态人员的不同后勤需求,甚至违背了最基本的付费交易规则。在缺乏外部制约的环境下,商业利益至上发展到了极至――局部商业利益至上,无怪乎参加活动的山友戏称之为“山高人发疯”。
误区之二:谁花钱,听谁的
登山户外活动,具有相当的风险性。聘请有经验的教练、或有组织能力的探险公司,本是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如果组织方和付费方,不能就活动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自的职责,就很可能产生个人需求影响整体安全的矛盾。坚持“我花钱、我作主”的人,很有必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成熟。
误区之三:钱在谁手,事随谁走
个别活动组织者,在取得了商业赞助或者收取了参与者费用之后,不能完成基本目标,甚至以“在山里,就听我的”为借口,置前期承诺于脑后。这样的方式,只能延缓登山户外活动     商业化的开展。
造成上述误区的原因有许多,但从宏观来看无外乎以下几点:
1、        缺乏基本的契约意识;
2、        盲目追求片面的、指标化的成绩,忽视登山规则;
3、        山峰资源的部门化和地方化,即垄断化;
4、        法治不健全。
除了上述因素,商业活动要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还有赖于社会分工的更加细化和健全,也有赖于爱好者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每个参与登山户外活动的个人、团体、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不断进步。

小标题4: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就像我们在讨论装备问题时最常说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如此。
实际上,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目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合适的方式。
我认为,对于下述四类情况而言,采用商业活动的方式比较合适――
1、        没有或缺乏户外经验,同时又以体验为主、希望降低风险和麻烦的人群;
2、        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解决活动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比如,高海拔运输、危险路段通过等;
3、        参加培训班,学习新的专业技巧、技能;
4、        有明确的商业赞助或商业宣传目的。
纯AA制活动,更适合那些循序渐进的山友和驴子,当然也适合有充分能力的小队伍。但在这个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成年人,别忘了充分评估风险、正确应对风险。
归拢一句:不要被“AA制”与“商业化”的名分之争遮蔽了理智,该采取什么形式,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生活的轨迹在每个人自己的脚下。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45
标题: 转贴稿:沙尼木的高山救援 孙斌 中国户外资料网
沙木尼是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镇,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交界处。沙木尼是现代登山运动的起源地,以登山和滑雪著称,是世界登山者心目中的“麦加”。阿尔卑斯主峰勃朗峰和雄伟的大乔拉斯峰(欧洲三大北壁之一)就伫立在沙木尼的一侧。沙木尼地区攀登资源非常集中,勃朗峰、大乔拉斯峰拥有5000多条攀岩路线和众多的攀冰、登山路线,另外滑雪,高山滑翔伞,溪降运动也开展得非常广泛。沙木尼的登山服务设施非常发达:酒店和餐馆密布于街上、提供向导服务的向导公司随处可见、还有繁多的装备店和出租店、登山观光缆车、专业而快速的救援机构等。每年的夏季和冬季,沙木尼这个只有5万居民的小镇,要接待超过200万的登山滑雪者和普通的游客。在沙木尼,你真正可以做到“享受攀登”,白天你可以在悬崖峭壁上竭尽全力,或者大乔拉斯,或者勃朗峰,傍晚的时候你可以舒服的坐在沙木尼街边的酒吧中,享用法国的美食和红酒了。
  2002年,我攀登勃朗峰时,巧遇一次救援的情况。当时一名德国人因极度疲劳而虚脱,不得不呼叫救援。10分钟后,救援队的直升机到了,救护人员熟练地对病员进行简单处理后,迅速运送至沙木尼医院治疗。后来,我去参观了这支沙木尼地区的高山救援队,对于沙木尼的高山救援有一些了解。
这个高山救援队(PGHM-Peloton de Gendarmerie de Haute Montagne)是法国警察部队的一个机构,所有成员都是法国警察。这是一支拥有专业技术和装备,反应快速的队伍。拥有直升飞机、搜救犬和50名职业警员,这些警员大部分具有高山向导资格,全年365天24小时随时待命。
1958年这支高山救援队伍率先在沙木尼(Chamonix)成立。2001年10月,在安西(Annecy)也成立了同样的救援队,他们隶属于Haute- Savoie(上沙瓦省)警察部队,这个高山救援队共有20个救援小组。

  1.高山警队的职能
负责以勃朗峰为中心的阿尔卑斯山区的紧急救援工作。沙木尼和安西的两支队伍每年要执行1000次以上的救援任务,一半以上的事故发生在夏季。例如,2001年,他们总共出动了1138次,涉及75宗死亡事故,成功救助1421人。
  高山警队专门应付极端情况,他们全年365天24小时随时待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执行所有的救援指令。沙木尼和安西随时有两支配备直升飞机的队伍值勤,每支队伍包括一个直升机驾驶员、两个搜救员和一名来自当地医院或者军事医学院的医务人员。凭借直升飞机,救援队员能够在25分钟之内到达山区任何一个事发地点开展救援工作。从1958年成立至今,沙木尼的高山警队已经救助了11000多名受困的游客或者登山者。

  2.高山救援队的资质和培训
沙木尼的这支救援队由2名警官和48位警员组成。其中有32位具备国际高山向导或者助理高山向导资格,10位具备滑雪教练员资格。同时,所有成员均接受了高山军事和民事训练课程,以及后继的高山警察专业课程。正是有这样坚实的实力为基础,高山救援队才能保持可以随时出动的状态。

  3.高山救援队的警犬
高山救援队还配备了能执行雪崩人员搜救的警犬。高山救援队的警犬除了要接受为期13周的国家警犬中心的标准课程之外,还要接受3星期的雪崩搜救专业培训。而只有8岁到9岁的警犬才能有效行使搜救任务。

  4.高山救援队的一些提示
什么样的情况算是紧急情况?
当面临紧急情况,你或者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又无计可施时,可呼叫请求救援。高山警队的救援应该是你最后的措施。非迫不得已时,不要随意请求救援。

  何时应该呼救?
  以下情形时应该呼救:
  - 有事故受害者(骨折、骨裂、开放性外伤以及严重的创伤);
  - 因为坠落或者地形所困无法脱身;
  - 路线难度超出自己极限,或者因时间延迟导致情况恶化,无法下撤;
  - 遭遇恶劣天气,技术难度过高,面临确实的雪崩危险。
  面临所有的情况:不要恐慌,保持镇静并分析情况。如果无法接近受害者,避免承担无益的风险

  首要措施:
  1.给伤者保暖和预防继发事故。
  2.总结伤者和现场情况
  3.采取急救措施

  如何发出求救信号
  三种方式:
  1.携带手机
  2.使用无线电对讲机
  3.如果没有任何通讯手段,出发前留下行程以及何时应该来救援自己的详细信息

  求救信息:
  求救信号要就准确、精确地描述。
  - 地点(高度、现场特征,挥舞衣物帮助识别)。
  - 伤者人数以及伤患情况。
  - 你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如果需要的话。
  当搜救队飞临时你双手上举作“Y”信号。清理现场防止存在可能障碍物接触到直升飞机螺旋桨,发生危险。待直升飞机螺旋桨彻底停止旋转后,或者等救援人员下来后才靠近飞机。如果救援队员不能按期到达,不要失去耐心,保持信心采取自保措施。

  搜救费用:
  所有的救援行动都涉及数目不等的费用,费用多少由救援地点和救援类型决定。所以,到法国登山买保险或者参加法国登山俱乐部(会员必须买保险)是必须的,否则,万一有幸被搜救下山,却收到一张数目巨大的发票就够你痛苦的了,救援费用一般从50欧元到20000欧元不等。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47
标题: 三夫月刊专稿:登山救援,应该永远“雷锋”下去吗? 大刘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雷锋的精神应该永远提倡。山友之间,最让人感动的恐怕就是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兄弟感情。
就拿2000年的玉珠山难来说,当初王队通知我去救援的时候我也稍微犹豫了一下。没别的,刚登完章子峰,体力消耗很大。但当时是登山季,四处都找不着人,我刚好在,怕别人笑话我不是个男人,去了。
当时王石也要去,考虑到他的岁数,大家都劝他别去。但他还是坚持要去。因为他很清楚,我们国家没有用于业余登山活动的救援经费,也许他可以凭个人的影响力会为这次救援出一些力气。最后王石除了为遇难者家做了大量工作之外,还与自己商界的朋友承担了这次搜索救援队的一切费用。
当时我们进山就走了三天,救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只能是去搜索。我记得周虹俊的姐姐说:“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可是你们来得太晚了,要是早一点的话我弟弟可能不会死。”面对遇难者的亲属,同样痛苦的我无言以对••••••
说实话,那一次我不是一个真正的雷锋。
救援,尤其是高山救援所需的费用,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民间“雷锋”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在近年来日趋频繁的各种登山救援面前,“雷锋”们还能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在这种能力面前救援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呢?
也许在目前的环境与现实面前下,我们应该认真地考虑一个比较“古老”的问题,“为什么登山?”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能不能只是把登山看作是一种体验,而不是附着一些本来不属于他的东西?
也许在这样的思考和心态下登山会减少一些“雷锋”的出现,会减少一些山难给人们带来的一些伤害。
我觉得一个健全的条例法规、完善的救援系统,再加上人们对待登山的一个平稳心态,“雷锋”们才真正能够在各种救援中得到“雷锋”们想要做到的事情。
愿雷锋精神永存!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49
标题: 转贴稿:戈壁深处一根沉默的拐杖 古火 天脉论坛
------写在新疆山友户外救援队成立1周年之际


  2004年2月某一天,新疆户外领军任务小羊俯身趴在屏幕前浏览户外网站。突然,一条信息跳进他的视线迅速抓住了他所有的注意力……据小羊自己后来回忆,信息的大部分内容如今已经印象模糊了,只有一点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他记住了一个名词:广西户外救援队。正是这个不经意看到的名词,促成了新疆山友户外救援队的诞生。
    随着时代发展、经济的日益丰足和回归自然意识的日益浓烈,人们在闲暇之余越来越多的选择了户外体验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而新疆正以它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渊源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众多户外爱好者的目光。可事物拥有两面性,机遇当前总有风险相伴,更何况户外是一项风险相对较大的运动,该怎样尽量避免和挽救?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萦绕在小羊和他的户外同志们心头。“组建一个正规的救援队这个方法不错,广西已经做到了前面,他们启发了我。”小羊说。
    有了想法之后,他立马与周围一帮户外老驴商量了,正中大家下怀,一拍即合,于是新疆户外山友救援队就这样水到渠成,应势而生。2004年4月中旬,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新疆山友户外救援队在乌鲁木齐成立。救援队由28名经验丰富的登山爱好者担任救援队员。一旦有户外运动者遇险,救援队员将使用无线电、滑翔伞、野外地图与GPS等设备,选择合适路线无偿前往搜救。28名队员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户外组织。他们有的从事环保工作,也有的在医疗机构上班,更有IT精英这样本应该终日躲在户内与程序打交道的朋友,共同的爱好与理想将他们牵到了户外救援这样一个完全无赢利性质的工作中来。他们把这样做看作是一种义务,“是我们应该做的,都是为了户外嘛。”一年以后,一脸清瘦的驴友飞砖坐在四号羊圈酒吧舒缓的音乐中这样告诉记者。
    起初,队伍建立伊始,并没有为太多的人知道。后来,救援队开始在小羊军团、亚迪威探险营、北山羊户外俱乐部等大型户外网站上展开宣传,并且在各户外组织贴出的每周末活动安排帖子末加上救援队的求助方式。告诉每一位来疆准备进行户外活动的驴友、山友如果遇上险情,该如何与救援队取得联系寻求援助。就这样,新疆户外山友救援队在户外圈内逐渐传播开来,一年以后,队员发展到50多名,其中包括象公爵夫人这样为数不多的女性队员,当问及参加救援队的缘由时,她妩媚的眼神开始集中,语调沉缓,她说:“象我们这样经常玩户外的,总会在户外遇上这样那样的麻烦,每当遇上麻烦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就想起,如果有人帮助该有多好啊,不管是户外还是平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也应该给予别人帮助,现在既然有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让我们可以为需要帮助的朋友尽心尽力,为什么不参加呢?”
    伴随着众多户外爱好着善良的祝愿和热情参与,截止到2005年4月,救援队拥有自己的队旗和队徽,并特别聘请了高山救援顾问王勇、 热扎克.艾山,医疗专家张海晶(骨科医生)、李保全(内科医生)。也拥有了较为完整的救援装备。
   那么这些装备又都是从那里来的呢?“主要是乌鲁木齐各个户外店和户外组织无偿提供”小羊说,比如交通工具,为每一次救援活动提供车辆的快车手越野车公司坐落在乌鲁木齐百信幸福苑三期大门一侧,这个新疆第一家户外越野车俱乐部如今拥有200多名会员,这是一个安静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中蓄积激情,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越野活动中一次又一次的释放。在接受采访时,快车手越野车公司经理冯亮告诉记者,当初决定提供车辆和其他户外援救工具这一提议是经过整个公司成员一致同意的,他们认为,救援队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组织,同时也是由每一位拥有公益意识的成员组成的群体,为这样一个组织提供一些便利是应该的。同时,救援队也是一个地方户外活动的后方保障,有了它,可以增加外地来疆玩户外的朋友们的安全感,有了这样一份安全感,会有更多的户外朋友欣然来疆,从经济学上来讲,这也应该算是一个良性循环,何乐而不为?当问及个人参加救援队缘由时,冯亮指着墙上一副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告诉记者:“我爸是野生动物摄影专家,他常年在外,有过很多次的惊险经历。有一次,他在卡拉麦利追踪野驴时在荒漠里迷路了,体力不支加上水源短缺,他扔掉了一部分视若生命的摄影器材,到后来甚至用自己的尿液解渴,他在万般绝望中遗书都写好了,幸亏留在营地里的人看他一天未归,担心之余展开大力搜救工作,终于在他最绝望的时候找到了他。”
    一番动情的叙述之后,冯亮陷入沉默,然后抬起头来,“我们当然希望救援队的工作越少越好,因为那样的话说明我们的户外活动一直都在安全中进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更何况新疆户外还远尚未成熟,我们不得不时刻准备着解决每一件突发事件。能为救援队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是我们非常乐意的。”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马德生象往常一样结束了新疆大学的学习生活,来到八楼,施施然拐进四号羊圈酒吧,他要了一个啤酒,一边喝一边和熟识的朋友打招呼,他是个美国人,至今还没有学会很多汉语的表达方式,他每次来这里是喜欢这些户外爱好者说话的神态,语调,他就通过这些和他所能听懂的几个可怜的为数不多的汉语词句去揣测他们正在表达着什么,然后他会微笑,他享受着这一切。但是这个晚上,他感觉酒吧里的氛围有些异样,他说不清是什么,他感觉不习惯,于是他就主动和酒吧主人小羊沟通。小羊的英语说得很好,他一向这样认为,但是小羊很忙,所以他一向也不太去打搅他,今天他主动过去,他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他得到了答案:救援队,这里的人们在讨论一个刚组建不久的叫做救援队的组织的问题,这让他想起小时候,那时候他在上小学,他的小学坐落在南加里弗利亚山里,这一年夏天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随身带着许多奇怪的物件,他们说他们是一个救援队,他们的工作就是不计酬劳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援救。他们仔细向山里的孩子们介绍了每一样装备在救援过程中的功用。许多年以后,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一个安静的酒吧里,马德生用他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记者:我觉得他们是很高尚的。80年代他来到中国,在东北留学期间,在与一群孩子玩耍的时候,孩子们问他,为什么他喜欢在山里走来走去?是不是美国人都喜欢这样?是不是山里面有什么宝贝可以寻找?可是大山里面是很危险的,如果遇见大灰狼怎么办?摔倒了没有人扶又怎么办?……他于是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述他小时候遇见的救援队的故事,他告诉孩子们有那么一群高尚的人可以信任。可孩子们听了瞪着乌黑的眼睛直摇头,他们理解不了怎么会有那么一群人,以无偿援救他人为工作,难道不用挣钱生活吗?孩子们想不通,马德生自己也没有想通这些孩子为什么想不通,再后来,马先生来到新疆,在乌鲁木齐四号羊圈酒吧认识了很多人,包括小羊和他的驴友们。如今他还知道了这群人正在做一件很高尚的事情,他决定为他们做点什么,终于在一番复杂的对话以后,他知道了救援队需要一个担架而不得。回到美国,便在ebay网站上展开搜索,发布信息,终于低价购得二战时期遗留的折叠式担架一幅,飘洋过海展转带到乌鲁木齐捐给了救援队。说起这一次经历,马德生象一位恶作剧的孩子,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原来加州机场和北京机场海关都不约而同怀疑他那一箱沉重的物件是核弹头的某个部件,检查清楚以后又不约而同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给他放行。终于平按到达新疆。
    担架呈暗绿色,泛着清幽的光芒,上面刻印的“1944 阿肯色州某某公司制造”的字样依稀可见。当它被从地下储物室请出,摆放在羊圈大堂记者面前的时候,它安静地躺着,让人想起石头,一种沉默的颜色,没有花哨,没有喧嚣,安静地展示着本真,也一如这成立一年来并不张扬默默做着户外后盾的救援队。   
   
•2•
    2005年4月18日黄昏,些微泛着绿意的春天安静地挂在树梢看着乌鲁木齐一条条大街小巷怎样平静地洗去尘埃等待夜色来临。华灯初上,位于八楼2路车站对面的四号羊圈酒吧里飘出清风一样的音乐,些许荒凉,些许温馨。进得圈来,人们三三两两随意而坐,有一句没一句说着不着边际的话,“他们都是驴友,也是救援队的成员。”酒吧主人小羊微笑着告诉记者:“救援队经过一年的发展,现在拥有50多名成员,他们只是其中一部分,今天是我们救援队的一个特殊日子,一年前的今天,我们进行了成立以后第一次正式演习。”   
    情况是这样的,镜头回放一年。004年4月18日清晨8点,新疆山友救援队突然接到一条短信:“我们在山上迷路,队员蚊子被蚂蚱咬伤,无法行走,急需救援。我们的位置在黑熊沟,能够看见熊掌山顶峰,大约在我们的西南2公里左右,短信不稳定,这是第7次重发。队长:石头。” 清晨9:00,救援队调出了这支穿越队伍在四号羊圈的备案,以及山友蚊子的户外档案,发现遇险的山友多数户外经验不丰富,也都没有走过这条穿越路线。清晨9点30分,全体救援人员均按照第一套救援方案,携带必要的器材,包括山友蚊子最喜欢吃的大白菜,在预定地点集合完毕,分两组进山。9:40准时上车,驶往南山。参加救援的有对该线路非常熟悉的山友, 医生, 无线电通讯员,自驾车山驾驶员和两名身体强壮山友及两名滑翔伞山友。小羊坐镇羊圈指挥,救援队携带了GPS、对讲机、指南针、地图、折叠担架、急救包,以及必备的食品等物资。
    石头没有携带GPS,而且在山上说不清楚自己的准确位置,只知道那里有微弱的短信手机信号,能远远地看见熊掌山,也没有带对讲机。救援队分析了石头报来的情况,经过认真考虑后决定分两组,各自携带对讲机和GPS,选择最快捷的路线前往搜索,并在山下设立大本营,同时请滑翔伞在空中进行搜索联络。中午1:00,石头看到了空中的滑翔伞,迅速挥动红色冲锋衣示意,滑翔伞上的救援队员发现后报告救援队。中午2:00,A救援组在调整路线后终于到达了山友受伤的地点,救援医生迅速进行简单包扎后,将伤员抬到简易担架上,然后通过对讲机迅速呼叫B救援组靠拢,由于B救援组没有GPS,A救援组呼叫滑翔伞,请滑翔伞在空中向指定方向飞行,并用对讲机向B组+描述本组于滑翔伞的相对位置。2:30,两组救援队终于汇合,6位救援队员轮换着将伤员抬下山。由于此地距离老鹰沟较近,救援队通过对讲机通知汽车开往老鹰沟,然后一边给蚊子喂大白菜,一边向老鹰沟前进。到达山脚后,乘坐汽车返回乌鲁木齐。至此,新疆户外山友救援队第一次正式演习圆满结束,而救援队也完成了一次从大雁沟到老鹰沟的山地徒步穿越。
    半个月之后,2004年5月5日早晨9:00接到山友黑羽打来的电话,称阿勒泰探险队队中两名队员王力波和冰峰火舞于昨晚(4号)与队伍失去联系。接到电话后,救援队立即决定派两名救援队员到阿勒泰参与可能的救援工作。9:20小羊开始联系山友救援队的队员,但多数正在路上不在乌鲁木齐,10:00 与队员小波取得联系,小波正与行者漫步和老安前往苏拉夏沟的路上。他们立即决定小波放弃穿越活动,返回市区,与小羊一起去阿勒泰市。上午10:40左右,接到黑羽的电话,说向导已经发现他们两人的脚印,估计已经赶往喇嘛昭方向,安全的可能性很大,建议救援队不用前往阿勒泰了。11:00与小波取得联系,小波又乘车返回山里,继续苏拉夏穿越活动。
    以后的7个月,风平浪静,直到2004年11月12日,山友老董和天外飞砖发起了博格达传统路线穿越活动,活动帖子发布在小羊军团网站等论坛上,并注明遵守小羊军团公约,即属于领队与队员分摊费用,各自承担责任的纯AA制度户外活动。11月14日晚上,山友大臣突然闯进四号羊圈,向救援队求助:穿越队被困博格达。原来,10名队员到达博格达传统路线三号羊圈营地后,山友大臣身体不适,与同时穿越的野驼队伍一同下撤三个山,老董、飞砖等率小羊军团队继续前进,此时山上浓雾弥漫,风雪大作。他们原计划11月14日晚上回到乌鲁木齐,但直到14日晚上11:00,大臣来到四号羊圈时候,还没有他们的手机信号,说明他们还没有到达信号可以到达的边缘点将军沟气象站。
    11月15日上午10:40,救援队接到参加穿越的探路鱼的电话,称全队在14日晚在以肯起达板北侧宿营,雪深、寒冷、食物不足、体力透支,但全队安全,无人受伤。他本人清晨7点孤身下山求助,希望救援队派人接应并携带食物。接到信息后,救援队立即启动了“山友救援队救援程序”。12:20,第一批队员出发,队员有燕伟(提供越野车辆)李林(北山羊户外)宋涛(农大浪鹄社)白冰(农大浪鹄社)石头(西盟论坛)小羊(小羊军团论坛)由于没有队员受伤,他们没有携带救援队员马德生(美国人)捐助的折叠担架,只携带了绳索。13:00左右,山友攀岩者、北归带着中巴车作为第二批救援队员上山。同时,救援队成员亚迪威探险营的崔健、艾山,快车手俱乐部的冯亮等也都作好了出发的准备,并通过电话提供了技术支持。很多山友打来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愿意参加救援。由于判断穿越队伍只是体力不足,暂时没有安全方面的风险,两组7人前去救援应该没有问题,所以请他们暂时等候消息。
    在前往天池的途中,救援队高兴地接到了穿越队伍老董打来的电话,称全队已经到达森林地带,道路依然难走,但积雪渐薄,虽然疲惫,但有能力继续徒步下山。此时我们已经到达天池海西,迅速整理行装后,5名队员携带食物和饮水,在14:50 轻装上山,徒步1小时10分钟后,于16:00在大东沟口附近与穿越队伍汇合,穿越队伍共10人,其中1人半路返回,1人提前下山报信,其余8名队员中,有3名女队员,体力和精神状态尚好。救援队员与穿越队员一同返回,17:30,全队在海西坐上中巴车,21:30,乘车安全返回四号羊圈。
  
•3•
    12月开始,新疆大地进入漫长的冬季,户外活动也逐渐稀少而慎重,没有发生较大的遇险事件。2005年的春天和往常一样姗姗来迟,4月过后,天气转暖,户外活动又逐渐升温。当问及救援队目前的状况和今后打算时,小羊和公爵等队员一致认为户外救援专业技能培训是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能救人的上不了山,可以上山的又救不了人。”救援队的第一任务是实施救援,可这实施过程是需要效率的,而目前大部分队员都是因为感性趋势前来参加的,他们急需一次正规的专业培训。小羊表示他们正准备与自治区红十字和自治区登山协会联系,争取大家一起努力把救援队进一步完善。而细心的公爵夫人却提出了救援队潜在的资金问题,“以前我们救援过程中所消耗的都是队员们自己的财产。”她说,“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所以我们现在已经设立了一个小型的救援队基金,主要来源是每次户外活动剩余的尾金,大家自愿凑成几十元的整数投入基金箱,一点一点积累,目前大概有个2000多元,正好可以应付一般的突发救援事件。”她顿了一顿继续说:“在西方国家,是有一些公司会投资的,比如马德生先生小时候所见过的那些装备,如果我们也有那么一赞助基金能保持在万元左右,那就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户外事件了。”
    在西方,救援协会是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并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救援协会、救援中心的办公地点由政府提供;救援协会购置车辆、器材等享受免税;救援志愿者参加培训和救援工作时,他所就职的部门须无条件支持,不扣薪水;援助工作与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部门密切合作,救援中广泛使用的直升机由军队提供,救援狗由警方提供。
  美国登山救援协会的资金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户外运动如钓鱼、打猎、滑雪、徒步穿越等许可证中的部分费用,另一部分是社会赞助。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每个救援助中心都有一台指挥车、两台雪地救援助车、三台救援小型卡车,这些车辆都来自社会捐赠。美国救援协会为全国性组织,成立于1950年,各州都有它的分会,救援协会所有成员全是志愿者。美国各州的救援协会均设有多个救援中心。每个救援中心有数十名志愿者。在业务上救援中心归地方警察局领导。求救的电话号码也是911。救援中心一般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事务部,它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社会资金的赞助;另一个部门为技术部,主要负责到事故地点进行救援。
    而在中国,户外救援组织起步较晚,很多细节上尚有待完善。欣慰的是它正在一步步引起社会关注,相信有一天,我们也会拥有一个完美实用的救援组织。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人事的大量帮助,因为它原本就是一个社会现象,属于我们这一段历史。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17 19:56
标题: 未贴文章及版权声明
三月刊里还有一个专题是“逃票”,和山版的联系不紧密,我就不贴上来了。

凡是标有“三夫月刊专稿”的文章,均为三夫月刊编委会策划、组稿所得,未经允许,请务转载,请尊重他人的辛苦工作。

标有“转贴稿”字样的文章,再次转贴后请标明原作者和原出处。

二月刊的主题是”户外安全事故”,有兴趣的同学请访问http://www.sanfo.com/club/ej/

欢迎关注三夫电子月刊!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6-3-17 22:26
标题: 总结一下,人各有志
1 有人把救援纯看成义务的,去救援属于自己的义务行为,并不考虑其中的化费情况.这种是比较理想的.缺点就是很难有一个完善的组织形式,不能保证每次救援的质量

2 救援是要花钱的,人不是神仙,总要为救他人花钱而感到头痛.这时就要引入各种资金援助.好处是如果资金解决,那么救援的水平和质量可以有一定的保证.缺点就是受制于人,资金不能保证完全被用于救援,并且国家法律并不一定允许这个团体.再者在国外的经验来看,除非所有人员都是专业训练,并且有政府和协会的支持,这种方式在国内能够完善的可能性很低.

另外,把捐款中的一部分用于救援人员的补助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以后捐款的时候声明一下其中有部分款项可能要给救援人员,这样愿意捐的就捐,不愿意给救援人员的可以声明一下.

至于赞助,是个有用的办法,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在国内,这资金的利用,人员的素质和动机都很难解决.

我个人的观点,既然现在大家都是业余的,那么救援这个形式也必定是业余的.大家救人,其目地就是为了互助,而不是为了别的.有没有补助问题不大,如果有补助,愿意拿的从声明有补助的捐款里拿一些就好.不要把救援拿钱养成制度,这样对于业余户外运动来讲是极为有害的 [sign]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ign]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6-3-17 22:28
标题: 你想问题太简单了
你关于这种半民间组织的组织形式不是很清楚.在中国,很多东西都会涉及到钱和利,户外运动也不例外 [sign]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ign]
作者: 十一郎    时间: 2006-3-18 12:30
标题: 呵呵,俺又有新名字了,真开心哈……
MUDPLAY和花散竹辛苦啦 [sign]尘世踯躅,仙境攀登;岁月蹉跎,须臾永恒。[/sign]
作者: 喵喵    时间: 2006-3-18 17:55
标题: 再问 如果救援过程中,发生救援人员的伤害,那么这个责任应该由哪方负责?
出现救援状况的地方,如果开展救援行动,那么救援人员面对的风险实际上比真正遇险的人员会更大.那么,如果出现救援人员的人身伤害,这个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



遇险人员? 家属?  救援组织者? 还是其本人??




人家去参加救援行动的,除了在设备上有一定的优势以外,其他条件并不一定会比遇险者强到哪去.


而且除了个别菜鸟级的救援行动外,大部分这方面行动都的救援人员可以说是冒着相当的风险(时间\地理\气象条件\等其他客观因素)参加行动的.



这方面的风险又应该怎么去解决呢? [sign]努力着    快乐着!~~~~~~~~~~~~~~~~~~


我在等一个人   她真的能回到我的身边么?:cry:


:  :-x  :-D  8-)  :pint:

[img align=left]http://upload.mop.com/user/2005/02/07/ed15fbe1.jpg[/img][/sign]
作者: 喵喵    时间: 2006-3-18 18:00
标题: 如果大家认为遇险者承担救援成本是"黑他们钱"的话,以后大家遇险的时候直接找SOS好了~
人家明码标价 [sign]努力着    快乐着!~~~~~~~~~~~~~~~~~~


我在等一个人   她真的能回到我的身边么?:cry:


:  :-x  :-D  8-)  :pint:

[img align=left]http://upload.mop.com/user/2005/02/07/ed15fbe1.jpg[/img][/sign]
作者: 黄金狮子    时间: 2006-3-19 10:05
标题: 你说了这点我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没有救援资质的救援者,如果在救援过程中对被救者产生了任何伤害,那么救援者的法律责任就担上了

救援过程中对受伤,生病者的医疗处理,这个"救援队"进行了处理,处理得当还好,要是处理出现问题那就惨了.好比如果骨折或者内出血,不能随便移动,结果救援者进行了错误的处理,那么这个责任谁来担?就是正确的处理,但是被救者因为伤势过重发生了危险,那么这个专门的没有国家资质的救援组就会担负法律责任

国内情况我不清楚,不过在国外,比如你看对方发烧,给了他片药,这要治好还好说,要是出了问题,那么就是非法行医的重罪(这个重罪不一定是杀人放火什么的那种,而是一种称呼,felony,相对轻罪来说). [sign]
古人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ign] [modify]1142734114,黄金狮子[/modify]
作者: 喵喵    时间: 2006-3-19 20:18
标题: 那看来偶还是哪天去同学那里找找有米有SOS的救援电话吧………………
[sign]努力着    快乐着!~~~~~~~~~~~~~~~~~~


我在等一个人   她真的能回到我的身边么?:cry:


:  :-x  :-D  8-)  :pint:

[img align=left]http://upload.mop.com/user/2005/02/07/ed15fbe1.jpg[/img][/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20 12:18
标题: 中国目前的救援只能是低水平的救援
大部分的驴友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只有非常肤浅的医疗知识。
针对上面的问题,可能只能这么解决:
1、划定救援的范围。
业余救援只限于搜索和清度伤害(崴脚算,骨折就不算),对于有伤害事故的救援活动,必须依靠政府部门调派公安、医疗单位进行救援。业余救援队可以作为现场指挥部门的辅助,依靠自己熟悉地形、与遇险队伍能保持联系等优势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工作。
2、对救援的志愿人员进行选择,划定标准。
根据参与者的特点确定救援工作内容。例如,装备全体力好,对地形熟悉的,可以让他上山;对无线电玩得透熟,可以带着电台辅助指挥;经验丰富,善与人沟通的可以作指挥;女孩子可以做后勤保障和对外联络。。。。总之,对救援志愿者进行细化分工。尽力避免上山也把自己给搭进去。
3、对于救援人员也要上强制的保险,志愿者的保险可以由救援基金支付以部分;
4、对救援人员培训。登协好像酝酿在搞这样的培训,如果有的话,可以组织救援志愿者参加。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作者: 花散竹    时间: 2006-3-20 12:20
标题: 对不起哈:(
本来要改,可我发现的时候已经过了编辑时间了,改不了了:P  [sign]走没有走过的路,看没有看过的风景.[/sign] [modify]1142828455,花散竹[/modify]




欢迎光临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https://www.lvy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