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13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同祭或解读胡同(四慎、左右 )

[复制链接]

36

主题

399

帖子

432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22:51:57 | 只看该作者

来看有关老北京的flash

http://www.flashempire.com/top10/top10query.php?type=100&query=卜桦
<br>看北京菜和毛毛的夏天

94

主题

335

帖子

366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6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23:03:3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谢谢

151

主题

828

帖子

828

积分

绿野高级黑

Rank: 4

积分
828
板凳
发表于 2003-3-27 23:51:14 | 只看该作者

儒福里的过街楼是我上学时候每天都要路过的地方,当它被拆毁之后,我只能回忆了:(

<br><br>在阳光下,要么睡觉,要么出游!

94

主题

335

帖子

366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36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3-3-27 11:5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胡同祭或解读胡同(四慎、左右 )
<br>
<br>
<br>
<br>我们站在梦寐一般幽深的胡同里,为这种静谧与正在消逝的风情所感染。北京,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一个大步迈向国际化的城市,在林立的高楼,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下,老北京却正在逐渐消失、融化。被称为“北京第二道城墙”的胡同也将随着四合院的拆除而不复存在,也许还会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而在现代人的语汇中消失,甚至只是导游员口中一个特定的景点称谓。
<br>有人面对旧城的改造说:“我们生逢这样一个时代,不想竟然要为它流泪,而且只能流泪!!!”于是一群热爱北京文化的年轻人通过虚拟的网络,成立了以弘扬北京文化为宗旨的“幽燕文化工作室”,用手中的相机、纸笔,甚至是 “Flash”、全景等技术来记录正在消逝的胡同。我们辗转于各城区、街道、胡同之中,拍摄精美的砖雕,追寻历史的痕迹,身后就是轰鸣的推土机。
<br>我想,我们只能做这些了。
<br>
<br>胡同渊源
<br>
<br>胡同对于一个老北京人来说是太熟悉和亲切的了,但你要问他为什么叫胡同,十有八九的人说不清楚。住在西四砖塔胡同的人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条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吗?胡同这是一个既平常而又颇费琢磨的话题。
<br>北京人没有不知道胡同这个词的,而同时差不多全中国的人也都知道北京人管小巷叫胡同。胡同这个词可以看作是北京地区和北方的方言,就象南方人称呼小巷为弄堂一样。为什么北京人把小巷叫做胡同呢,胡同一词的出处又是哪里呢,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br>胡同这个词属于外来语,是蒙古语的音译,当时写作须需。蒙古人建立元朝后,这个词开始在元大都和北方广大地区使用。因汉语中原本没有这个词,根据音译就产生出了多种多样的写法,如须需,胡同等。从现存的文字资料来看,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元王实甫《歌舞丽春堂》中有:"排列着左军也那右军,恰便似锦须需",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的词句,还有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等。
<br>或许您要问了,虽然都是胡同,但胡同和胡同好象还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就很宽,有的却很窄,有的是直的,有的却是斜的?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砖塔胡同就是比较标准的胡同,而当你走在西单的灵境胡同中时,你不禁要问,这是胡同吗,这和一般的大马路没有什么两样啊。北京的胡同基本上是横平竖直的,走向或南北或东西,斜向的很少,称做斜街。胡同的形成是和当时的城市规划紧密相关的。
<br>元大都整个都城是以皇城内的宫城的位置为设计中心的,设计者首先确定出宫城的位置,然后把宫城的中心线向北延伸到积水潭的东北岸,以此做为全城布局的中心,并建起一座"中心之台"作为测量的标志。之后,再根据中心之台到南面和西面城墙位置的半径确定出都城的四至范围,最终形成整个城市街道坊巷的布局。大都城的11座城门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干道,全城共有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九条。南北走向的干道与东西走向的干道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网格状的布局,这样就出现了许多方形或矩形的区域。在每个区域的东西两侧即两条南北干道之间平行排列着的就是小街和胡同。对于胡同和街道的宽度,元代有严格的规定,大街宽37.2米,小街宽18.6米,胡同宽9.3米。这样,在城中从主要的干道、大街到居住区内的胡同,大大小小的街道都横平竖直,布局十分规整。当然特殊情况就是斜街,这是因沿河流的走向分布的关系。两条平行的胡同之间的距离应该在大约70米左右。今天北京城内有些街道和胡同,仍然保持着元代时的规模和特征。如从东四一条至东四十二条平行排列的胡同,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其中,东四三条与东四四条之间,从西口到东口占地大约80亩,可以分配十家住户。胡同之间的平行距离也正是70米左右。
<br>明代的北京城分内城与外城,内城中的街道布局和元代一样,采取方正平直的排列形式,这是由整个城市的方正平直所决定的。内城的十一座城门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大街,30余条大街之间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道路系统,胡同的面貌也是方正平直的。外城建成后,在外城的广大区域内也形成了许多胡同和居民区。与内城中胡同不同的是,外城中的胡同街巷在形状和走向上没有内城街巷胡同那样有规则,横平竖直的很少。清代北京城内的街巷的整体布局仍然保持了明代的旧貌,局部地区有一些调整,在明代的许多建筑毁弃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居住区,特别是在明内官各衙署所在地的旧址上,就形成了不少的新的胡同。由于有了这样的变化,清代时胡同的数量大大增加。到了民国时期,内外城中的胡同格局变化并不是很大,但在数量上比清代又增加了许多,达到了3200多条。
<br>
<br>胡同命名
<br>我们象风一般徜徉穿梭于胡同之间。指点着胡同里、门道旁、屋脊上值得注意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尤其吸引我们的是胡同的名称。今年7月工作室考察了大栅栏地区,在回来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从西河沿起,走佘家、大耳,穿耀武、扬威,过茶儿、青竹,到小力胡同;然后走大力、青风夹道、朱家胡同、朱矛胡同、西杨茅胡同、燕家胡同、石头胡同,到陕西巷。共踏察景点36个,其中近10个景点已面目全非,如延寿街12号的潮州会馆、耀武胡同5号的惠安会馆、小力胡同5号的茶室等。” 一连串的胡同名称读起来是那么的温馨与亲切。
<br>北京胡同街巷的名称所包罗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山川水道、河流湖泊、花鸟鱼虫、食品用具、方位数目等等,五花八门,毫无规律可言。有人曾戏攒地名,如开门早起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地名有:柴货市、米粮库、油房胡同、盐店大院、酱房胡同、醋儿胡同、茶儿胡同。
<br>胡同名称的形成,可非一日之功。少数是元代,多数是明清时期当地居民的口碑,经过长时间的称呼而被传承下来,是自然形成的。
<br>比如说在一条街巷或附近有一处显著的标志,如牌楼、城门、庙宇、衙门、政府的服务机构等建筑物,人们称呼起来,众所周知,极易成为该街巷的名称。如隆福寺大街、贡院胡同、惜薪司、禄米仓等等。还有其他以人名命名的,如石大人胡同、李阁老胡同、宋姑娘胡同等;以街巷的形状和环境命名,如罗圈胡同、扁担胡同、小羊圈胡同、臭沟胡同(今为小杨家胡同)等;以市场命名的,如花市大街、驴市胡同(今名礼士胡同)、果子市、羊市口、磁器口等;以五行八作的手工业命名,如酱房胡同、绳匠胡同、豆腐池胡同、醋章胡同、草帽胡同等。
<br>一般说来,街巷的名称叫响以后是不宜改动的,因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约定俗成,改变它会在生活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但在北京的近代史上,就有四次改名。
<br>第一次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使许多建筑不存在了,事后出现新街巷,只好改名。
<br>第二次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城内改名的街巷有300余处。如石大人胡同改为外交部街等。
<br>第三次是五十年代,对历史上留下的旧地名、重名进行了整顿,比如扁担胡同有16处,穿堂门有10多处,花枝胡同有9有处。给人们与外界接触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还有一些听之不雅和带有封建迷信的地名也进行了改名。如回子营改为和平巷、鞑子庙改为友爱巷,裤裆胡同改为库藏胡同、猴尾胡同改为侯位胡同,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这种做法受到了群众的承认和好评。
<br>第四次是1966年,"文革”开始,街巷的名称也属于“横扫”、“赤化”之列。如北新桥改为红日路,耳朵眼胡同改为红到底胡同等,让人哭笑不得。
<br>北京的地名和街巷名称独具特色,风格鲜明,令人惊叹!其风雅、幽默、形象更令人叫绝。读着它们,人们会不自觉地为北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所折服。
<br>
<br>
<br>胡同与名人
<br>
<br>胡同是老北京的文化遗存,是北京人文历史的博物馆,然而它又不像博物馆那般冰冷。不论它被岁月的风雨吹打得多么斑驳陆离,却依然流露出特有的文化魅力,一种不同于皇家气派的质朴与亲和。大白菜、蜂窝煤、跳皮筋的孩子、遛鸟的老人……笼罩在秋日蓝天中悠扬的鸽哨里,一切都是那么活生生的,那么生动而又真实。
<br>天子脚下,群贤聚集,历代名人层出不穷,居住在北京平常而不起眼的胡同之中。名人故居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主要的是它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名人故居无疑是一道重要的人文景观,它所具有的文化含量,是任何其他别的东西所无法代替的。北京的名人故居实在是太多了,多得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北京的文物也太多了,多得让你记不清它的过去。它就像是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之中,但当你迷恋在胡同风情之中时,你也许想象不到,正是因为这些名人故居的存在,胡同才更加透出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时间的消磨,曾经显赫一时的著名人物的住宅已经悄然失去了它往日的魅力,遗留下来的也已难以看出它原来的风貌。
<br>工作室追逐于他们的足迹。到李铁拐斜街寻找朱筠的“椒花吟舫” 书屋,想象那花草满院,聚书数万卷,文人墨客来往不绝的雅境;寻找过龚自珍在宣南法源寺前南横街的儿时住宅;寻找过谭嗣同的在浏阳会馆的“莽苍苍斋”……
<br>我们曾寻找鲁迅先生在绍兴县馆的“补树书屋”。这棵补种的老槐树,在我们的探访中得知,它后来遭到雷劈,五十年代初就枯死了。但仍能想象先生“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br>名人包括流芳千古的好人,也包括遗臭万年的坏人,而精美的四合院却因主人的名声而遭到不同的待遇。6月下旬按网友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东四九条金璧辉(即川岛芳子)曾住过的地方,但我们看到时,已经拆得面目全非,仅剩一个花亭,据说它将成为街头花园的一个点缀。我们不知道该以一种怎么心情来解读这事,建筑无罪?!
<br>同是名人故居,同是市级保护单位,但现状却不一样,为什么呢?据报载,这是因为各名人故居产权不同,因此待遇也不一样。有主管单位拨款的故居条件就比较好一些,而没有财政来源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有许多名人故居门口虽然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实际上并没有加以保护,“保护单位”便成了徒有虚名。更有甚者,有些现在仍是大杂院的保护单位里的居民招架不住一拨一拨的参观者,迫不得已摘下了“保护单位”的牌子。
<br>“抢救名人故居,就是抢救文化遗产”,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和危房改造的进一步扩大,一些故居会伴随着胡同的消失而消失。康有为成立保国会的粤东新馆、尚小云故居、余叔岩故居、甚至是至今惟一被认定的,几乎所有文物学家和红学家都确认的广渠门内大街207号曹雪芹旧居……消失的速度之快,快得让人来不及看清推土机铲掉的是哪段历史,来不及思考行为本身的后果。
<br>
<br>
<br>结束语
<br>
<br>目前,北京旧城的面貌与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胡同的变化犹为显著。解决人的生存环境是一件基本的大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危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过去低矮、潮湿、狭窄的破屋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崭新的高楼在太阳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但在这些互不相连的高楼之间我们再也找不到过去的胡同了,楼与楼之间的空隙早已不是往日的胡同了。胡同的命运是与四合院的命运相联系的,四合院不存在了,胡同也就销声匿迹了。
<br>
<br>儒福里的过街楼失守,美术馆后街22号院保卫战失败,香饵胡同、花枝胡同、(再列3个)……
<br>我们站在废墟中,眺望远处密密麻麻灰蒙蒙的“水泥森林”,心底深处竟有几分伤感,我忍不住想问:这还是我们那个古老而美丽的北京吗?这还是我们那个有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着红墙绿瓦的寺院、有着幽长宁静的胡同、有着开满石榴花的四合院的北京吗?
<br>北京,长袍马褂下跨来跨去的门槛,午夜漏断人初静的梆声,胡同里穿梭往来的吆喝,打恭作揖下化不开的人情,老舍的一生那份欲落泪而又表达不出的眷恋,梁思成一声声惋惜与唏嘘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
<br>北京,这是纳兰性德、林语堂、老舍的北京,是林海音至今魂萦梦牵的北京,是崔健、张蔷,是林徽音、徐志摩,是"常四爷"、"英子"们的北京――我们的北京。曾几何时,琴书、大鼓、酸梅汤、大碗茶,离我们越来越远,胡同越来越少,酒店越来越多。"慷慨悲歌"仅见于酒后的梦呓。
<br>我们热爱老北京,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让她的旧貌完整的存在下去,但我们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让她焕发新的生命力。东城演乐胡同、西城丰盛胡同、宣武长椿街、崇文夕照寺……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这城是我们的麦田,我们愿做她的守望者。有一天,您走在胡同里,看到一群背摄影包的年轻人,也许,那就是我们。
<br>

0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6
5#
发表于 2003-3-28 09:50:27 | 只看该作者

想参加一切与北京胡同有关的活动,13661004539

<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冬日 on 2003/03/27 20:53.</EM></FONT></P>
6#
匿名  发表于 2003-3-30 01:31:55

骑车么?

自行车是么?算我一个!哪天啊?<br><br>生活就好比被人强奸,如果你不反抗,那就干脆躺下来享受它。

1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0
7#
发表于 2003-3-30 10:35:4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北京啊

    从小在奶奶长大,一家五口挤在小小的房间里,被人称为在人家眼皮底下生活。总盼着能有朝一日拆迁,住上宽敞的大房子。平时走在那条熙攘的小街,总是觉着无比的喧闹,无比的混浊。终于有一天,所有的平房都拆了,那熟悉的一条条胡同都不见了,我离开了度过童年的地方。前段时间因为要办一些手续又回到那里,曾经的院子只剩下了一个大坑,我只能靠马路对面的小楼才能找到我家的位置,站在那里只能看见一些远处的大树,想起夏天时高大的树将大街的喧闹挡在了外面,那阵阵微风只能在记忆里出现,眼泪差点掉下来。看来人长大了,越来越容易感伤。但是生活不好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改善生活,当生活改善了后,又会怀念以前的一切,但是那些是改善生活的代价吧,永远回不来了。生活总是有矛盾。
胡同祭或解读胡同(四慎、左右 ) 纯棉花布 2003-03-27
来看有关老北京的flash 悟空 2003-03-27
看过了,谢谢 纯棉花布 2003-03-27
儒福里的过街楼是我上学时候每天都要路过的地方,当它被拆毁之后,我只能回忆了:( 麦卜 2003-03-27
想参加一切与北京胡同有关的活动,13661004539 冬日 2003-03-28
骑车么? 匿名 2003-03-30
我的北京啊 夕颜 2003-03-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