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446|回复: 0

FW: 谈蜱不必“色变”

[复制链接]

58

主题

2048

帖子

2099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2099
发表于 2010-9-10 17: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原文在科学松鼠会,擅自转来,供大家一阅。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2898.html

谈蜱不必“色变”Comments>>
| Tags 标签:原创, 无形体病, 蜱虫    瘦驼 发表于 2010-09-10 14:50
最近几天,人们几乎是谈蜱色变,好像这种虫子是一夜之间出现的新魔鬼。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的不对称性,因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蜱根本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即便对于高度关注此事的城市居民来说,蜱也并非离我们很远。

“我曾侍奉过硬蜱国王”

对于经常出野外钻树林的人来说,遭遇各种“毒虫”的亲密接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蚊子叮成癞蛤蟆,山蚂蟥咬过的创口流出的血染红了T恤,或者早上起床从登山靴里倒出一只蝎子或者蜈蚣来。2007年8月的一天,鲁北某地,整个白天我花了几个小时在树丛里拍摄昆虫。当晚洗澡的时候,摸到头皮上似乎长了个什么不疼不痒的疙瘩。同伴过来仔细一看,惊叫了一声,说是我头上长了个黄豆大小的血泡。我告诉同伴仔细瞧瞧这个血泡是不是长着八条腿,同伴果然发现了八条短短的小细腿。

我被蜱叮了。



蜱的八条腿告诉我们其实它不是昆虫。蜱其实是蜘蛛的亲戚,它属于蛛型纲蜱螨亚纲的动物。就在几天之前,它的名气还远远不及自己的小兄弟——螨。其实跟让很多美女谈之色变的螨虫一样,已知的800多种蜱也大都是小不点,最大的也不过一厘米左右的体长。加上它并不会飞,也不会主动往人家里凑,所以尽管蜱的分布极广,却一直鲜为人知。

其实在病原生物学家眼里,蜱绝对是个重要的狠角色,它在很多疾病的流行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它传播疾病的种类和广泛性方面,甚至只有蚊子可以赢它一头。虽然跟被蚊子叮了一样,大部分情况下被蜱叮咬并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一旦不幸中招,你可能遭遇以下疾病:莱姆病、斑疹热、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落基山斑疹热和最近同蜱一起爆红的无形体病。另外,被蜱叮咬后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是皮肤感染,因为蜱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着倒刺,一旦不恰当的拔除正在吸血的蜱,很可能让它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另外一种被媒体渲染,但是却十分罕见的情况是蜱瘫,只有短时间内被大量蜱叮咬,蜱唾液里的毒素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无形体病”不难治

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接触蜱以及蜱传病的机会并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很神秘。事实上任何一本大学医学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蜱和几种常见的蜱传病,而且这些蜱传病如果诊断准确及时,都可以治疗。即便是似乎很陌生的“无形体病”,且不说互联网上与之相关的英文文献一大堆,2008年的时候卫生部也已经向各级医疗机构发出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规范了诊疗和病情上报制度。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一种被称作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旧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HGE)的立克次体造成的疾病。以美国病原生物学家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es命名的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种微小的细菌,1910年5月3日,38岁的立克次死于据信是落基山斑疹热的蜱传病。1990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有男子在被蜱叮咬两周后死亡,后来,科学家在这名病人的血液内分离到了病原体,后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将其确定为一种无形体,是立克次体的一类。近年来美国报告的此种病例大约有600-800例。此病的潜伏期在一到两周,发病后的症状跟流感颇为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和头疼。卫生部的《指南》中指出无形体病的老年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不过总体来它的病死率约为1%,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普通流感的病死率也会在1%-1.5%之间。但是目前由于病例数太少,而且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在体外难以培养,所以关于这种病还有很多疑问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被叮之后别乱拽

当身边出现了蜱的踪迹,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避免在树林和草丛中久留,如果你是农业工作者或者野外工作者,进入蜱区的时候应该做好个人防护。戴帽子、穿长裤长衣、把裤腿扎进袜子或者靴筒里。如果可能的话,用一些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水喷洒在衣服和暴露的皮肤上,你可以在任何一家大超市买到这种驱蚊水。如果不是必须,建议你穿着浅色的衣物。倒并不是说浅色不招蜱,而是一旦有蜱落到衣物上可以更容易的发现。

当从可能有蜱出没的地方回家后,先检查一下你的宠物身上是否有蜱,因为它们比人更可能遭到蜱的叮咬。洗澡的时候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在叮咬。因为蜱的唾液里的一些成分可以让你感觉不到疼痛。研究发现,蜱携带的那些有害微生物大多是在蜱叮咬在人身上超过24小时后传播给人的,如果在24小时内及时去除身上的蜱,可以极大的降低感染蜱传病的机会。

一旦发现了叮在身上的蜱,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最好是即刻前往医院就诊求助,如果环境所限非得自己处理不可,那么你要做的是找一把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夹住它的口器,然后将它拔出来,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拔出蜱后,用酒精或者清水清洗伤口。而拔下来的蜱不要扔掉,可以把它放进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或者瓶子冻进冰箱。这样一旦日后不幸出现了蜱传病的症状,它会帮助医生更容易找到发病的原因。



如何控制蜱带来的疾病?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蜱只是一个传播媒介,在发生了人感染蜱传病的地方,一定还有其他的动物体内携带了相关的病原体,虽然它们可能并不会发病。由于蜱并不挑剔,它的寄主可能多种多样,老鼠、野鸟、家禽家畜以及宠物都可能是蜱传病的源头。在积极治疗人的疾病的同时要做好相关宿主的调查和病原体控制。其次一旦出现了蜱的爆发,应该在绿化带和居民区之间建立隔离带,像在火灾时建立防火带一样,清除其中的杂草树木,切断蜱向居民区传播的路径。使用化学杀虫剂也是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科学家们也早就展开了生物防治的研究,一些以虫制虫的方法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不过有可以肯定的,蜱既不会钻进身体里,也不会在人身上产卵,它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新京报 新知周刊》,文字编辑 拇姬 [sign]┌───────────┐
爱生活,爱拉风
└───────────┘[/sign]
FW: 谈蜱不必“色变” 老纳 2010-09-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