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都在世
已有 158 次阅读2010-6-2 18:15
|个人分类:惟思考乃能促成长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bb/viewtopic.php?view=1&post_id=43869386
首先声明,咱儒释道全都没学不懂,道听途说几句话就瞎理解。个人观点,拍砖随便。
返璞归真和格物致知、顺其自然和随心所欲、佛家境界和儒家境界,应该有很多差别。偶有点感想,就随口诌两句吧。
(一)
流传甚广的三大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不水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还水是水。
(突然想起咬文嚼字的说法来,竟然发现这“还”字是“不”字多了走之――这就是前人说的“行万里路”吧!或者说是“实践”。实践之下,否定了之前的“否定”,从而上升到另一层次的肯定!看来字里不仅藏医,还藏理呢。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信夫!)
据说到了第三层境界,就知道“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了。
以前也曾很赞同这种观点,认为事物(包括人)的两面性将互相抵消归零;所有正向或反向的努力,都可能受到相反的作用力或适得其反,不能强求。事情都要看情况(谁知啥情况),不偏执,想开点,没什么。最终将能动的人理解成被动的物(包括动物)了。不过后来某次偶然见到毛主席批评西方人性论的唯心,才恍惚觉得还有更高阶段。
人若无为,岂不等同于他物?开天辟地、人定胜天等虽过于浪漫,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还是没问题的,此所谓主动成长。
道家的无为,也不过是在阐述一个高级途径,而非目标。
――――――――――――――――――――――――――――――――――――――――――――――――――――――――――――――――――
(二)
王阳明的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对照之下,发现“见山还是山”好像是“良知”的阶段。到这个阶段,只是“知”。而现实生活的另一半、或可见到的全部人生,却是“行”。
如果没有了“行”,一切存在只是映像而没有指向。面对同样的开始和结果,中间的过程便成为唯一差别。而对这个差别的认识,将决定下一步是勇于抉择还是流于虚无。
然而走到后面几步,却十分艰难。在为道之日损和为学之日增之间,能不迷茫已经不错了。
只有“为善去恶”,最终作出选择去实践的人,才能实现作为人的完整意义。
――不是被动地“知命”,而是主动地“践命”。
儒学发展到心学,终于拨云见日。在主流之中,王阳明可以说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
另一个人,就是毛泽东。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知善知恶)和为人民服务的组织目标(为善去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就是知行合一的现代解释吗?
(纯个人理解)
――――――――――――――――――――――――――――――――――――――――――――――――――――――――――――――――――――――――――――――
(三)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因而既具备动物的某些特征、也会有古圣先贤(暂以“神”代之)的某些表现。其中自然会分化出接近动物或接近圣人的少数和其他多数。
我理解众人宣扬的普世价值观,本义是将神还原为人;可在忘乎所以之下,却一不小心将人还原成了动物。
本来神和人、人和动物就有差别,在还原之后仍然有差别,必然是常态。但是,这一不小心造成的神、人、动物的三角关系,却使在人和动物之间摇摆不定的同学大喜过望了――他们发现,自己当人的时候竟然能跟神扯上关系,而在当动物的时候竟然能跟人扯上关系,竟然能自动升级了!
(他们觉得,扯上关系,就“是”了。至于这一逻辑也会产生降级现象,他们却忘记了)
所以,这种还原运动大受支持,恐怕是有深层原因的。
不过,在察同见异、万物一理、众生归真之后,神依然是神,人依然是人,动物还是动物。
――如此才能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为悟;是谓出世法。
而再之后,在更高的层次上,才有做人、做神、做动物等各种选择。
――如此才能明心见性、随心所欲,为道;是谓入世功。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正应该是现代人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