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板蓝根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2214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关于科普

已有 116 次阅读2004-11-10 19:16 |个人分类:其他

今天看到林泉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文章,感觉很是有趣! 于是搜索了一些相关信息。 无意见看到如下两则,感觉很是同感。收藏于此! /////////////////////////////////////////////////////////////// 野人・飞碟・玛雅---你们是科普读物吗? 世界著名的科普大师米哈伊・伊林这样评价科普读物的:“枯燥、暗淡的读物是不能吸引人的,没有警句,没有回答,就像磨光了齿的齿轮,什么也不能啮合,什么也不能带动。”眼下科普书架上的“科学之谜”类读物能不能称的上科普的一个亮点?它们又啮合了什么,带动了什么呢? 据记者调查,王府井新华书店为科普类图书专门开辟了“探索未知世界”书架,书架上就有一部分是“科学之谜”类图书。记者翻阅了《野人探踪》,该书称:“‘野人’之谜,是当今世界四大谜之一,关于地球上是否存在‘野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界、学术界。 时至今日,‘野人’问题是不是伪科学,仍然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见。”记者还在北京图书大厦科普书架上看到类似的图书,《神农架真有野人吗?》也只大致叙述了寻找神农架“野人”、西藏“雪人” 的一些经过,而把无限的疑问留给了读者。连科学界、学术界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到底能给读者普及什么呢? 就像《野人探踪》所称的“‘野人’是个待嫁的新娘”,意味着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结果,而“飞碟之谜”又能够带来什么呢?记者在三联书店“科学哲学”书架上看到关于“飞碟”探索类丛书(据工作人员讲三联书店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书架,有关科普类图书都归入“科学哲学”书架)。《天外来客》列举了几起著名的“飞碟”事件,对是否存在外星人问题阐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追寻外星人》称: “近30年来,UFO已经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不解的世界之谜,同时也是当今科学界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诸如此类的图书还有《复归往古》、《俄罗斯上空的外星人》、《宇宙来客远观察案例分析》等。如果把“最有争议的课题”归入“科学哲学”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探讨之用也无可厚非,而作为科普读物,它们能够告诉读者什么呢?这些书摆在科普书架上意义又在哪里! 记者还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科普书架上看到这样一本书:《玛雅王的圣教:破译地球密码》(科特曼著,陈柏苍译,昆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该书自称是“有关地球未来命运的书,而且是一本与玛雅文明有关的预言的书”,是“一本根据玛雅预言来揭示宇宙、人类生存之奥秘,超越地球命运与人类生死智慧有关的奇书”。本书作者科特曼在1989年亲自造访墨西哥与危地马拉交界处的热带雨林,实地参访并研究了玛雅族为什么神秘消失,只做了一些考古侦探工作,就宣称“玛雅预言揭示了宇宙、人类生存的奥秘”,其科学性值得怀疑。既然是一部预言书,就有不准确的一面,怎么能够把它作为科普读物呢?记者旁边的工作人员称:“它与科学也沾点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从科普工作的对象上讲,要把重点放在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身上。”记者在书店的科普书架旁也确实看到有许多青少年。记者问一个十来岁的小朋友是否知道UFO,他自信地回答: “UFO就是不明飞行物。”记者再问他世界上到底有没有UFO,他说: “当然有,书上说的有啊!”一个做画廊生意的杜姓读者告诉记者: “玛雅文化之类图书有它们的学术和研究价值,但不太适合作为科普读物。”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科普读物呢?《青少年科普经典》在序言中写到:优秀的科普作品,应该是各领域的专家撰写,用通俗生动的文字向读者讲叙艰深的科学道理。 《中华读书报》 ///////////////////////////////////////////////////////////// 科学普及的不仅是知识 作者:甘子钊 解放那年,我才11岁,刚上初中。那时有很多苏联译过来的书,我记得有一本伊林写的书《人怎么变成巨人》,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沿着科学发展史介绍了很多科学家,如法拉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这本书给我的影响,一是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发现大自然的美,并由此爱自然,追求大自然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安慰。 二是惊讶于科学对人类的贡献。现在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直接受益于科学的探索发现,但我们并不那么注意。最早发现电能传导的是一名英国工人,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第三就是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状态。就像刚才说的,人们常常受益于科学而不自知,但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因此而有怨言,他们只把科学的真理看得最高。我当时看了不少这类书,可以说,一方面是国家的分配安排,一方面也是科普读物促使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了很多好的科普读物,像《十万个为什么》,在历史上起了很好很大的作用。现在的科普有两大误区,一是过于强调单纯的知识,其实科学普及的不只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观、世界观、人文素养、心灵的修炼。二是太功利化,什么有了科学养猪就肥、养蝎子就赚,这种对科学庸俗化的通俗解释,当然也有它的作用,但如果以为科学就是致富,只有一种解释,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科学理念,是很糟糕的。 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在知识的传递之外,贯穿这样几个重点。首先是做人。 爱因斯坦说过: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往往还不如其人格魅力对世界的贡献大。 科学家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都是非功利的,特别是搞基础科学的,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他们凭的是信念。其次,恰恰是非功利的追求带给整个人类最大的功利。科学和知识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全人类服务全社会的,现在都讲知识产权和专利,其实真正的科学家并不重视这些,科学是一代代人积累的,你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那是你一个人的成果吗?科学的价值不在专利,它只有服务人类才能体现其价值。第三是训练培养当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实证和理性的思考方法。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信迷信,和达尔文一起发表进化论的华莱士就相信人用意念能折弯勺子,获诺贝尔奖的克鲁克斯相信鬼神,因为有一次他照像时发现他背后有个美丽的女郎,他认为那是一个魂,后来被证实那女的是当地有名的妓女,只是摄影师在暗室里的一点小花招罢了。而有的科学家之所以信,就是因为蔑视理性,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的基石是实验、实证,而且在同样条件下,实验结果是可以重复的。现在有的人大谈“后现代主义”中的“后科学”,用经验否定实验,是很浅薄的,也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最后,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观、美感。自然是美的,科学也是美的,孩子从小有一个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会受益终生。 总的来说,对孩子普及科学,一开始不必太郑重其事,也不必背太多知识,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并为以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要有趣、生动一点,要有书本以外的东西,还要有些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这些比单纯让孩子记住地球离太阳多远、闪电为什么在打雷前等等,效果要好得多,也重要得多。 听说要出新的《十万个为什么》了,我希望在单纯的知识灌输之外,还蕴含些科学的精神、科学的品质,我们真的很需要一流的科普读物。 (甘子钊,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多年从事半导体、激光和高温超导物理研究,在基础物理学方面卓有成就。) //////////////////////////////////////end/////////////////////////////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