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vulcain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32498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科罗廖夫(ZT)

已有 127 次阅读2011-5-25 22:43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

  1957年10月4日夜晚,在前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探照灯光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发射架上竖立着一枚银光闪闪的巨型火箭。莫斯科时间22时28分34秒,火箭专家科罗廖夫下令“点火”!顿时火箭在震耳欲聋的吼声中拔地升起,直冲天穹。不久 ,从太空传回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入轨后发出的“噼噼啪啪”的电子尖叫声。翌日 ,塔斯社向全球宣布: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宇宙航行的道路。一个小小的球,却翻新了一个时代。 ----------------------------------- 卫星幕后人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出世,造就了一个新时代,有两位开创者的姓名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他们就是前苏联第一枚运载火箭卫星号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吉洪拉沃夫。   实际上,科罗廖夫的名字是在1966年1月14日他逝世后开始被人们熟知的。在此之前,他的伟大功绩屡屡震惊世界:1957年发射的世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和用它改进成的卫星号运载火箭,以后苏联著名的东方号、联盟号、闪电号运载火箭,以及用这些火箭发射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金星号探测器、火星号探测器以及上升号飞船、联盟号飞船、电子号卫星、闪电号通信卫星等。可是他的名字却谜一样地隐藏着。   科罗廖夫1906年12月30日出生在日托米尔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很早去世,母亲改嫁给一个工程师。由于家境困难,他到图波列夫领导的航空工厂找了个工作,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念完了中学和大专。他学习用功,工作努力,很得图波列夫的器重。当时,航空业刚刚兴起,他通过滑翔机的设计和驾驶,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从学校毕业后,他加入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成了图波列夫的得意学生和助手。然而,科罗廖夫却不满足于飞机的飞行,他还想研究如何到宇宙中飞行。20年代末,他结识了著名的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1932年他参加了苏联刚刚创建的火箭喷气推进研究小组。当时掌有实权的军队首脑图哈切夫斯基很支持这个小组,提供了很多经费和方便,1933年8月他们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同年9月,政府决定把研究小组与气体动力研究室合并为喷气科学研究所,科罗廖夫担任了副所长。   可是这时前苏联的肃反扩大化,图哈切夫斯基涉嫌间谍罪被枪决。火箭主设计师科罗廖夫也因此受到牵连,被作为间谍分子图哈切夫斯基的同党处理,定为死罪,押解西伯利亚,罚做苦役。于是,这位年仅31岁,风华正茂的年轻设计师悲愤地告别了最心爱的火箭事业,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成了一个开挖金矿的苦役。   在肃反扩大化运动中被捕的还有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但是当时前苏联迫切需要飞机,因此没有把他判成死刑,而是囚禁在监狱工厂继续从事飞机的设计研究。图波列夫了解到他的学生科罗廖夫被罚做金矿苦役的情况以后,多方努力和极力申请,终于把科罗廖夫作为“杰出的飞机设计师”救出了死牢,调到了图波列夫所领导的1156号监狱工厂,开始重新从事飞机设计。   四十年代初,前苏联当局听到德国在搞V-2导弹以后,决定把科罗廖夫等转到4号特种监狱工厂,重新组织人员,开始军用火箭方面的研究。4号特种监狱工厂有许多设计室和实验室,囚犯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囚犯之间不准串联聊天,警卫十分森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前苏联俘获了一批德国火箭专家和V-2导弹的资料、部件。科罗廖夫能讲流利的德语、英语和法语。他与这批处于俘虏状态的德国专家地位相当,事业一致,很快成了“志同道合”的知己。1947年,科罗廖夫及其同事利用这批专家的智慧和V-2的成果,设计成功了前苏联的第一代导弹。1949年,他设计的中程导弹试验成功,开始装备部队。科罗廖夫这个苦役出身的火箭专家逐渐受到了苏联军界和政界的重视。1953年,前苏联成立了导弹装备部。在导弹装备部部长乌斯季诺夫的推荐下,科罗廖夫向政治局介绍了火箭研究的现状和利用多级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   1954年,赫鲁晓夫开始执政。他对于火箭技术并不了解。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到火箭时,赫鲁晓夫毫不隐讳地承认:“科罗廖夫称它为火箭,我看它就像是一支大雪茄,不相信这家伙能飞起来。到了发射台上,我们真像乡巴佬进城一样绕着火箭走,摸它,拍它,看它到底有多结实。差一点要用舌头去舐它,看它到底是什么滋味……”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特别需要用一些新鲜的东西来赢得军队的支持,因此很快组织了航天局,批准了科罗廖夫的洲际火箭和人造卫星计划。   1957年8月,科罗廖夫设计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0月4日,科罗廖夫大胆采用捆绑式火箭,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各国首脑和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谈话、评论,惊呼苏联超过了美国。许多知名的科学家也纷纷向开创了空间时代的火箭总设计师表示祝贺。当时,科罗廖夫已经是拥有私人专用别墅的苏共党员了,在航天局里担任着副局长、主任设计师和发射总指挥三个职务。但是赫鲁晓夫把他“保护”起来,不让他公开露面。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守卫科罗廖夫别墅的卫队正好是当年把守图波列夫所在监狱工厂的卫队。   五十年代末,美国开始在报刊上讨论正在研制中的“水星号”载人飞船。赫鲁晓夫为了保持空间领先地位,下令研制载人飞船。科罗廖夫担任了飞船的总设计师。为确保宇航员的安全,他提出采用水星计划所设想的海上回收方案。可是赫鲁晓夫认为苏联载人飞船必须在苏联领土上降落!   为了遵守赫鲁晓夫关于飞船只能在苏联本土着陆的政治规定,科罗廖夫认为只有加固飞船回收装置,才能确保宇航员触地时的安全。但是这样要大大增加飞船的重量,当时还没有这样强大的运载火箭。经过设计组全体工程师的反复讨论,科罗廖夫最后决定采用一种折衷的冒险方案:在返回舱着陆之前把宇航员弹射出去,只用降落伞回收宇航员,而笨重的座舱任其摔跌。初看起来,用降落伞着陆好像是航空事业中早已成熟的技术。其实,飞船返回的速度远远大于从飞机跳伞时的速度。从飞船上弹射降落伞对宇航员的生命来说是极大的威胁。1960年12月,用动物作弹射降落试验时发生了死亡事故,这对科罗廖夫是个沉重的打击。   由于精神负担过重,科罗廖夫生平第一次心脏病发作,被迫住院治疗。医生在检查中发现他的肾脏功能也有严重的毛病。医生劝他长期疗养,可是科罗廖夫不能疗养。美国的载人计划正在稳步前进,科罗廖夫虽然身体欠佳,但他更缺乏的是时间。   科罗廖夫及其同事们呕心沥血地工作,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生产了三枚火箭,两枚用来作动物试验,一枚用来正式发射载人飞船。两枚试验火箭均告成功。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正式载人的飞船终于发射成功。可是,当第一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胜利返回地面,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的时候,为人类立下了不朽功勋的飞船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仍然没有露面。只有赫鲁晓夫和加加林在红地毯上举着鲜花,向着欢迎的人群微笑。   1963年,美国研制双人飞船的消息传到前苏联。赫鲁晓夫立即提出要抢先发射三人飞船。时间太紧,科罗廖夫只好带着严重的心脏病,突击修改原来单人飞船座舱的布局。最后只好让宇航员脱掉庞大的宇航服,只穿衬衣进舱,硬把三个人塞进了单人飞船。1964年,苏联赶在美国之前发射了一艘没有救生装置的三人飞船。   由于工作繁重、精神紧张以及早期劳改营的严重折磨,科罗廖夫的心脏越来越虚弱。1965年冬天,病情逐渐恶化,1966年1月,他在作痔疮切割手术时,心脏病突然发作,抢救无效。这位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时代的杰出火箭总设计师就这样告别了人世,终年58岁。   在科技史上,一个人的贡献是有限的。但是,有时候这样的个人又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科罗廖夫死后,前苏联第一次发射飞船就失事了,在航天事业中首次出现了宇航员丧命的惊人事故。接着,运载火箭质子号试验失败,几千万卢布付之东流。随后又有三名宇航员死亡……在接二连三的事故面前,前苏联航天事业的后继者十分怀念科罗廖夫,为了纪念他,一艘航天跟踪船被命名为“科罗廖夫号”。1972年,前苏联公映了一部名为《驯火记》的传记性影片。影片的主人公安德烈就是科罗廖夫的化身。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主要设计者是米·吉洪拉沃夫。他1900年生于弗拉基米尔城,少年时代就开始涉猎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对宇航发生浓厚兴趣。1927年他结识了科罗廖夫,后来一道加入火箭研究小组,并倡议建立了火箭喷气推进研究小组。他们占用莫斯科沙多沃——斯帕斯基街19号的一间地下室,集合一批志同道合者着手研制火箭及火箭发动机。1933年8月17日,当苏联第一枚试验液体火箭在莫斯科郊外的纳哈宾诺附近发射成功时,吉洪拉沃夫孕育了研制人造卫星的思想。他认真研究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列车》、《火箭最高速度》等著作,论证了就当时火箭发展水平而言,能够获得第一宇宙速度发射卫星所必备的条件。   1934年2月17日,吉洪拉沃夫去卡卢加城会见齐奥尔科夫斯基,受到这位宇航先驱的教诲。这次会见使吉洪拉沃夫最终选定了自己的目标:造出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人到太空遨游。   可是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前苏联全力投入伟大的卫国战争,于是这个设想只有到了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才提上了计划日程。吉洪拉沃夫组织了一个专家小组,进行了大量计算和研究,证明当时单级火箭最多只能达到每秒7千米的速度,而且仅考虑到使用最好的推进剂,而未计入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他确定,只有靠多级火箭的接力来加大推力,才有可能达到每秒7.9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吉洪拉沃夫据此首先设计出了BP-190型高空火箭,奠定了卫星上天的基础。   吉洪拉沃夫研制人造卫星的设想,曾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热讽,有人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把吉洪拉沃夫讥笑为“怪人”。但吉洪拉沃夫不以为然,不改初衷,还倡议成立一个特别小组,探讨制造人造卫星的理论问题。1948年6月,他在一个学术年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些科学家把他的报告说成是“幻想文学”,在“浪费时间”。但科罗廖夫支持他,并建议把他的研究成果列入研究所的计划。   后来,吉洪拉沃夫在另一个年会上作了题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借助多级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科罗廖夫正在研究的单级火箭速度可达到每秒3千米。在此基础上,吉洪拉沃夫在报告中完成了对二级火箭的分析工作,提出完全可以把较重的卫星送上地球轨道。鉴于他的科学论证更加充分,似乎过去的议论和责难都烟消云散了。科罗廖夫保护了吉洪拉沃夫的“卫星”小组,并在1953年把这个小组吸收进了设计局。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产品研制情况,允许我们考虑在近几年内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能否适时合理地组建科研机构,以便对卫星的研究工作进行初步探索。”科罗廖夫和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都表示赞同,于1956年1月30日决定开展研制人造卫星的实际工作。年底,吉洪拉沃夫建议“卫星造得小一些,简单一点,最好为30千克重”。这个建议又得到科罗廖夫的支持。   1957年6月,前苏联设计制造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8月31日,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起决定进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联合试验。火箭和卫星于9月初相继运到发射场,紧张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诞生了。   历史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两位科学家,无论多少年后,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它们出色的设计师都在史书和人们心里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转载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剑博苍穹--航天科技》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boater 2011-5-26 16:39
在专制制度下,天才们地位连哈巴狗不如。只有在普林斯顿等少数地方,“疯子”也能被奉为天才,最后还能拿到诺奖
回复 vulcain 2011-5-27 21:31
我觉得作为黑色幽默的一句话是:“守卫科罗廖夫别墅的卫队正好是当年把守图波列夫所在监狱工厂的卫队。”,隐含的意思其实就是,无论你是囚犯还是功臣,永远都是这一体制的奴隶。 正是从纳粹专制制度下逃出的人,来到了能给自由以庇护的国家才促成了对纳粹专制的消灭。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