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影坛上一贯洋溢着特立独行的老牛仔克林特。伊斯伍德的大作〈〈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买回家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时间看。今天抽空看了一期〈〈看电影〉〉,里面有几篇文章谈到今年的金球奖,才知道〈〈硫磺岛来信〉〉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
回到家喝了几口汤,吃了几个菜,赶紧溜回自己的窝看〈〈硫磺岛来信〉〉。看后心绪很是复杂缠绕。我承认:我没有忘记南京大屠杀,但此刻我对片中的日本人粟林忠道,西竹一,甚至是伊藤,西乡肃然起敬。让网络愤青的口水滔滔不绝地向我扑来吧!
记得当年读大学的时候,老师极力推荐我们看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这位杰出的人类学专家是这么阐述日本人的:“忠诚,这一概念来自中国,但日本人走得更远。1945年8月14日,日本人的“忠”在全世界显示了难以置信的威力。许多了解日本的西方人士都认为日本没有投降这一说。他们声称,幻想那些分布在亚洲和太平洋诸岛上的日军会和平地放下武器,恐怕过于天真。日军的许多地方部队还没遭受过失败,他们还确信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日本本土各岛,到处都是誓死顽抗之辈。占领军―――其先头部队只能是小部队―――如果前进至舰炮火力圈之外,就会遭到屠杀。在战争中,日本人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他们是好战的民族。这类美国分析家没有考虑到“忠”的作用。天皇下了诏书,战争就结束了。在天皇的声音尚未广播之前,大群的反对者们包围了皇宫,试图阻止停战诏书的宣布。但一旦宣布,他们就全都认了命。不论是在满洲、爪哇、菲律宾,各地的司令官,或者是本土的东条们没有一个人反对。盟国的军队在机场着陆后,受到了礼貌的欢迎。外国记者中有一个人这样写道:早晨着陆时他还紧紧地握着手枪,中午时就把枪忘在了一边,傍晚便悠闲地上街去买日用品了。日本人现在是用遵守和平的办法使“陛下安心”了,而在一个星期前,他们还发誓要用竹枪击退夷狄来使“陛下安心”呢!”
从老伊这部不带任何民族色彩,任何阶级立场的电影中,我不仅看到了老伊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意,还看到了泱泱中国遗留在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死士“士志于道,杀身成仁”的铁血刚风。我不禁感慨:风箫箫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两千年!当年那些“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的士我们再也看不见了,当今的中国男人,日益以阴柔为美,日益以不劳而获为荣,日益以平等为名与女人争短长,日益以压力借口避责任。(丫咋看我就一怨妇的口吻捏,其实中国还是有好男人滴,比如那谁谁,比如那谁谁,不许pia我!)我们去哪里寻找那些失去的血性和刚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