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丑女无盐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5366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汪洋中的光

已有 35 次阅读2007-8-10 22:39 |个人分类:private

先贴一段google的内容: 《呼喊与细语》(Viskingar och Rop)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 莉芙•厄尔曼 Liv Ullmann 国家/地区: 瑞典 对白语言:瑞典语 发行公司: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上映日期: 1972年12月21日 美国 剧情简介 大姐艾格尼斯开头被认为已经死亡,被穿戴整齐收拾好了后事。两个妹妹在她的卧房外因为多年的性格不合恩怨交织而情绪激烈。只有安娜注意到了若有若无的哭泣声,发现艾格尼斯尚未断气,又悠悠醒转。大家彼此的亲情实在禁不住她这样的折腾,卡琳不耐烦地摔门而去。玛丽娅强忍着厌烦与恐惧,想要维持最后的一点表面上的礼貌与亲情。但是艾格尼斯抱住她时,妹妹怕这个已经半截入了坟墓的女人,尖叫着硬扯开姐姐的勾上自己脖子的手,逃开了。 最后,艾格尼斯死在女仆的怀中,头紧紧靠着女仆的胸部。半裸的安娜,并没有平时的臃肿的身形,只在白色织物的半掩半盖中,丰腴如圣母的形像――怀抱着需要她爱的人。 影片最后,安娜翻开艾格尼斯的日记,里面是这样写的:三月,两个妹妹来看她,与安娜到草地踏青。三姐妹白衣胜雪,真是如花美眷,笑语嫣然。从片子开始一直处于临终状态的艾格尼斯,那时在阳光下的秋千上,愉悦满足的微笑。一个头发凌乱神色憔悴表情扭曲嘶喊终夜的老妇人,在片子的最后,让你看到她曾有如此恬美的笑容,让人惊心动魄。 对于这部电影种种道德的剖析,艺术的阐释,哲学的思考,镜头的运用,文青们几十年来都一直在不懈的书写,以此混口饭吃,以此标榜自己的高深,我这里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其实伯格曼最初吸引我打动我,是因为他酷爱巴赫的音乐。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中记录了这么一个访谈:“我与整个宗教上层建筑一刀两断了。上帝不见了,我同地球上的所有人一样成了茫茫苍穹下独立的一个人。”巴赫简洁而严谨的音乐正是在此时闯入了伯格曼的理性世界。伯格曼当时甚至动过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同瑞典音乐史家科比深入研究巴赫的念头,虽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但巴赫宏大浩瀚的音乐,尤其是那些虔诚单纯的慢板作品无疑给伯格曼中后期创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犹在镜中》、《沉默》、《安娜的受难》、《假面》、《呼喊与耳语》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巴赫的音乐,从丰实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到纯净的《哥德堡变奏曲》。 我也是极其喜爱巴赫的,在众多演奏巴赫作品的艺术大师中,我最喜欢古尔德、图蕾克、里赫特这三位大师的演绎。从小到大,节衣缩食去购买SONY、DG、BMG、PHILIPS等唱片公司的正版巴赫专辑就有好几十张,至今敝帚自珍绝不外借。 我个人认为,虽然伯格曼这个老头在他的哲学电影里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拷问人性,质疑宗教的尖锐和决绝,但是老头内心的深处,不尽是绝望和黑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爱巴赫。巴赫在他的音乐中,既包含了对上帝的虔诚,也印染了人间生活的无奈,但是他绝对不是痛苦的,绝望的,他内心有坚定的精神堡垒。他的作品引用的词句是最崇高的最干净的,所以他对人生的慨叹,顶多是上帝俯视的角度。所以伯格曼会在影片中安排了一位低等的女佣安娜化身为圣母,如冻夜里的火苗,阴云缝隙中的星光,在呼喊和细语中让我们触没到了一丝的暖。 文青说:爱比死更冷。 我说:无爱让你冷死。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ziziluo 2007-8-11 11:41
我也喜欢这部电影。我还喜欢余华写的/在细雨中呼喊/,显然此书名是仿自电影名来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