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这个题目苏菲用过,今天我就借用一次吧。
格瓦拉日记是个男人,我们相识于五年前的天涯。五年来从未见过彼此,却一直淡淡地保持联系。
那时候我疯狂地去西藏,去了五次西藏之后,我一门心思想去可可西里。这个时候格瓦拉日记出现了,他在天涯发私信给我,约我一起走可可西里。就这么地我们就对上暗号了,由于大家都不喜欢在网上聊天,只能三月半载地在QQ上碰下头,行程也因为我们的假期不一致,慢慢的和我们渐行渐远了。我也不知道中了哪门子邪,很早就把我的电话告诉他了,他过一段时间就向我汇报他拉屎很爽,弄得我很恼火每次都叫他去死,他一般很自觉地死过去十天半月,又死皮赖脸地跟我套近乎了。
他很少在QQ上呼我,我则从来不搭理他。可他前些日子发给我的链接,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个男人第一次跟我聊天就告诉了我他的许多情况:来自湘西大山里的土家族孩子,家里非常的穷困,一家倾囊所尽让他读书,他才毕业于西南一所建筑院校。先是在某大国营公司工作,工地在广东某一重要基地。后来他辞职到长三角一家德国公司,这些年来一直被不断的外派。
他转来的链接是贴在色影无忌里一组他拍摄的家乡系列照片,照片非常的多,相当于一部记录片。当然附带的文字说明也很长。我花了整整两个晚上才把它看完,象热烈踊跃的跟帖者的心情一样,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记得有次跟苏菲聊天,苏菲说了句非常精彩的话:性格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当我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社会的不公时,看看这位大山走出去的孩子的肺腑之言吧,他是怎么看待家乡看待命运看待社会的。
为尊重主人的意愿,本文不贴链接,只贴格瓦拉日记的日记片段:
二OO八年九月三十号,我又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我的一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常常庆幸自己生长在农村,因为故乡给了我一方可以永久回忆和用一生的时间思念的土地。
我常常在睡梦中回到阳光灿烂的记忆里,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不一样的山水和人民,可惜我只呆了三四天,都是阴雨天气,光线不是很好,没有拍什么风景,只是记录我们的小山村普通的生活。故乡的云只能留在永远的思念里了,我用FA35/2记录我的故乡之行,万千思绪,随山水移转,故乡不是一朵娇艳的花,而是一片朴素的叶子,不是一片美丽的云,而是一掬透明的雨。
风景是给酒足饭饱之余的人的,他们爱看不一样的生活,匆匆欣赏完毕之后,带着满足的神秘微笑,怡然自得地施然离去,也许还会打一个不太响的饱嗝。
我发现我再也没有欣赏风景的心情了,时空的河流也许太宽,有时候觉得不是过来的人,是永远也想象不出彼岸的东西的,远处是风景,近处才是生活。
我只想用普通的相机镜头,用真实的片言只语,描述我那大山深处的家乡。也许山外面感觉是有些不同,匆匆的日子,淡淡的交往,也许数年就忘记了彼此。山里的人生不一样,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日子,但许许多多人都是终生相依相伴,把一生都托付给彼此。
一路去,一路来,一路死,一路埋,所以我说,人生的河流太宽,不是过来的人永远也想象不出彼岸的东西的。
我们的出生早已不公平了,但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我们没有理由抱怨什么。能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这就是山里人最朴素最热切的愿望。如今村里的学校没有了,不得已选择了县城,没有了学校老师自然也就没有了,政府就算再想建学校也为时已晚,有些人反把账算在山里农民身上,说孩子不选择在村里上学,增加了县城人的各种负担,我都不知道天理何在。
山里的家家户户大多靠这种方式,耗尽大人的所有心血让孩子读书。我实在是担心能支撑得了多久,有些大一点的孩子没有人照看,因为父母打工挣钱去了,一般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上学,自己还要做饭洗衣自己照顾自己。我没有去看过他们住的地方到底如何,因为与我的回程方向相反,但是我问过其他人的,我眼里只有泪水,不再用语言来描述了。我先前说过,靠希望工程办学是最没有希望的,我以前这样认为现在这样认为以后还是会这样认为。
既然做了无言的老百姓,就没有必要怪什么人,也不必等什么人来帮,因为没有人会来帮的,人最终得靠自己,别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一辈子,哪怕是政府和慈善团体。但是我坚信我们的下一代长大后会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因为父辈的我们就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
悠悠岁月似水流年,滤去那些粗糙的记忆,在我们的心灵留下的,只是真善美。
格瓦拉日记摄影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幅:滴水人生

格瓦拉日记的家,他的舅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