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与公德心
已有 62 次阅读2011-5-27 12:14
|个人分类:private
人情味与公德心
作者:周明峰
一九六三年五月十八日一位外国留台学生署名狄仁华在中央日报刊登〈人情味与公德心〉一文,掀起风潮澎湃的「学生自觉运动」。
狄仁华本名柏大恩(Don Baron)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明尼苏达信义神学院毕业后,到香港实习传道,一九五六年与三位华人组圣乐四重唱来台巡回演唱布道一个月,爱上台湾,回美即到耶鲁大学修中文,一九六一年获台湾教育部奖学金进台大历史系,专研中国历史、文学、哲学。他从不同的文化角度观察同学动态,感触良深,出于爱心与尊重,临别留下诤言,普获肯定与感戴,引发热烈的回响。他没参与运动,亦不愿透露身份,故鲜为人知。一九六三年八月学成归国,在檀香山东西文化中心继续研究,认识了台大园艺系毕业在同时期来该中心深造的江雅美,两年后他去美东,她回台大任教,越一年,他再赴台牧会三年,与雅美重逢,坠入爱河,一九六七年结婚,定居檀香山迄今廿余年,传教牧会。
该文写出台湾人的人情味浓,无处可比,令他叹服感激,但是祇限于熟人之间,对陌生人多不理会,也不考虑是否扰乱公众,令他费解担忧。人情味往往侵犯法律,个人自由与社会法治冲突,而公德心出奇的缺乏,无以制衡,成为民主的障碍。他例举一些浅显的日常小节─排队争先插队、考试作弊、借月票冒名搭车、不守禁烟规约、------等,图利一己,罔顾别人,自私害群,徇情违法,旁人视若无睹,亦不以为忤,大家习以为常,上下麻木不仁;事情虽小,问题则大,若无公德良知,何能尊法维序?尤其大学生是将来国家的领导人物,小处无行,大处不行,势必危害国家社会。
五月廿日台大发起「学生自觉运动」,亦名「五廿运动」,呼吁「不让历史评判我们为颓废自私的一代」,声言自动自发、不具名、不开会、不喊口号、不贴标语,学校当局指示由学生代联会负责推广工作,散发文宣传单。隔天经中央日报点火,立即燎原,台大各社团群起响应,所有报纸与电台竞相报导赞助,官员与学者接连发言支持,如此推波助澜,数天内遍传全台大专院校,至于各地中学,包括金门,绝无遗漏,甚且波及国小学童和社会青年,海外回声来自港澳、日本、菲国、美加、非洲,激荡之广,空前仅见。于是集会、座谈、演讲、口号、标语、漫画、墙报、海报、作文、征文、写诗、辩论、签名、宣誓、自觉周、自觉公约、------,纷纷出笼;顿时举国守法守时、循规蹈矩,搭车必井然排列、不抢先、不插队,考试采荣誉制度、不监考、不作弊,乘车让坐,浇花除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某中学班级捐款劳军;有一位社会青年因托人冒名代购学生月票,寄上七十二元赔款;有廿余位帮派少年向警局悔过自新;有太保四十七人解散帮派组织痛改前非;另有三名不良少年改邪归正;似乎立见奇效。有人将之媲美「五四运动」,有人以为台湾已是既富人情味又具公德心的国家!有人更预告「我们的民族快要复兴了!」
自觉的内容,除了排队守秩序、考试不作弊、爱惜公物、遵守规则、------等该文所提有关日常基本公德行为之外,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令人眼界大开:
台大第一篇宣言呼吁「热爱国家,检举破坏份子」;许多学校要求服膺总统「三自五守」的昭示(自强、自立、自助,守时、守分、守法、守信、守密);有的着重「自强救国」;有的强调「力行领袖和古圣先贤所昭示的立身处世箴言」;有的务必「绝对尊敬师长、礼节周到、努力功课、为校争光、不旷课、不参加不良少年组织」;有的发誓「不看课外书籍,上课不打瞌睡」;一位教授训示「尊重警察,诚实纳税」;另一教授倡言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并批斥留学不归;有的立约「十不十要」,包括不迟到、不早退、不进非正式场所、不看无益的书刊,要守校规、要守纪律、要尊敬师长、要尊亲敬军;有的遵守「五爱」─爱国、爱民、爱领袖、爱校誉、爱公物,「五敬」─敬师、敬友、敬亲、敬邻、敬军,「五干」─真干、实干、快干、傻干、常干;有的敦请政府查禁不良书刊,提倡劝忠劝孝电影;有的认为自觉应该加强劳军;有的欲将自觉运动推展为爱国运动;有的囚犯要自觉,全体签订公约「虚心接受教诲、爱惜光阴、改过向善、勤劳作业、增产报国、谨记官长训诲、诚诚恳恳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有的以「彻底实践总统革新、动员、战斗的伟大号召」为终极目标;------。隐隐露出文宣黑手,处处见到党化尾巴,假公德之名,行教条之实。所幸柏牧师及早离台,否则眼见一番好意,竟衍化成如此怪兽,该哭?该笑?该摇头三叹?
当时有识之士担心它逃不过典型的中国人运动的结局,亦即「运动时,一鼓作气,如火如荼;运动完,往事如烟,依然故我」,笔者时值高中,躬逢其盛,盛况乍现乍消,果如所言,五分钟热度而已;观其成效,瞬成过眼烟云,卅余寒暑于今,旧态未减反增,呜呼哀哉!
一九九六年 檀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