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小撮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5533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乱走大房山

已有 37 次阅读2005-12-21 14:07 |个人分类:左瞧右看

[url=http://www.cuzo.org/Article.asp?ArticleID=304]http://www.cuzo.org/Article.asp?ArticleID=304[/url] 【活动成员】 西秦、西山老农、流水、欧体、煽木、OLD 【活动进程】 7:00 班车准时出发。豪华的班车,透着国有大型企业的排场:坐椅舒适,暖气充足,不一会儿,我们不得不脱了外套,OLD更夸张到只穿衬衫。 不到八点,抵达燕山石化班车总站。下车包小面。 约8:15,到车厂村,下车。车厂村到金陵有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一位村民跟我们同行,指着西南方向一个山峰,说那是猫耳山。 金陵的位置据说是风水极好,当初建陵之前,金朝御用风水先生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中都(北京)周围的山麓地带勘察,最终选定了大房山。《房山历史文物研究》一书中写道:“山脉西来北折雄亘于中都西南,支支派派,腾云作雨,如群龙出世,是中都一带少有的形胜之地。大房山东北有支脉九龙山,九龙山右侧有一岭于大房山下逶迤而南,这就凤凰山。凤凰山以东岗峦起伏,与凤凰山形成了一道平坦开阔山谷,由南向北,通过一道天造地设的“龙门”,直抵九龙山下,这就是大房谷。” 我们沿着公路走进大房谷,左侧是九龙山,右侧是那道龙门。风不大,太阳暖暖的。没有鼻炎的话,偶尔能闻到从山外漂来的一点化工厂的气味。 公路尽头就是金陵遗址。空荡荡地山窝里,没有太多的地面建筑,宫殿亭阁没有了,封土坟冢没有了,被称为金陵遗址的地方,只有一个修复了的神道,很短,铺路的条石大部分是新补上的,只有第一道不高的台阶,采用了原来的石料,上面刻着花纹,台阶下面,一边立着一头不到30CM高的小狮子,缺胳脯短腿。这些石料和石像生都是不值钱的出土文物,所以没被博物馆搬走,留在了原处。 神道前面的小广场完全是新修的,一左有右有两个方形的坑,坑中间又一个四方的台子,上面竖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石料。台子基部,可以看见四块加工过的石料,很古旧的样子。 新的和旧的建筑材料混杂在一起,砌成了一个空旷而又整洁的遗址,既不能供游览,也没有什么考察的余地。书上说,位于九龙山龙脉正中的是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墓,称为睿陵。那么这个神道,就是睿陵的神道了。从地形上看,这个神道不会很长。而出土的石相生可以用寒酸来称呼。作为一代开国始祖,其陵寝似乎简朴了一些。远不如后来的明十三陵气派。 营建睿陵的是金朝的第四个君主海陵王完颜亮。完颜亮是一个难以言说的人物。他弑君自立,迁都燕京,亲征讨宋,后院失火,兵败被刺,死后被废黜帝号。在正史上,他被描述成一个暴君,而《警史通言》等野史更是津津乐道于他的宫闱艳事,把他描绘成一个性变态。然而,这恐怕又是历史的势利眼。他失败了,历史便由他的敌人书写。 对比北魏和金,会发现,海陵王与孝文帝有很多相似之处。同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君主,同为汉文化仰慕者,同样怀着一统天下的野心,同样面对眷恋草原、维护部落体制、拒绝汉化的政敌,孝文帝迁都洛阳,海陵王迁都北京,孝文帝伐齐,海陵王伐宋。他们唯一的不同,孝文帝是成功者,海陵王是失败者。 800多年前,踌躇满志的海陵王为了实现他消灭南宋,君临天下的野心,办排众议,将首都由偏居东北的上京会宁府迁至燕京,改称中都。为了断绝反对派北返的念头,将原在上京的祖宗陵寝也迁至中都,以此巩固中都的国都地位,确保政治中心南移,实现其灭宋统一的政治目标。 也许是刚刚开始汉化的女真人没学会汉人的奢华排场,也许是扩军备战令财政捉襟见肘,也许是迁坟的任务太迫切,最早落户金陵的太祖、太宗、德宗陵,只花了7个月就建成了,可称是仓促草就。 太祖的陵叫睿陵。沿睿陵神道向西走到尽头,南侧是一个考古发掘的大棚,上了锁,掀开帆布一角,下面是一个矩形的大坑,坑底停放着两个石棺。 大棚南侧立着一块碑,上书“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睿宗的陵叫景陵。跟太祖的睿陵只差20米,很容易搞混。西秦的报告里就搞混了。 碑的旁边是一堆石雕件的残片,花纹雕饰与神道石栏上的相似,可能是太残破了,修复神道时废弃未用。 这些碎片可能是明天启2年的杰作。那时,女真人后裔满族已经在东北崛起,屡败明师。明朝皇帝一筹莫展,病急乱投医,想出了挖祖坟的损招,下令捣毁金陵。历500年风雨而未倒的金陵遭到灭顶之灾。能烧的都烧了,能刨的都刨了,只剩下这些碎石。而这愚昧的举动并没有给明朝的命运带来转机。 突如其来的犬吠和人声打断了我们思故的幽情。是看守陵墓的疯女人。其实,这空空如也的山谷不值得她如此戒备。 由访古过渡为探路并不需要预告。很快我们就陷身于若隐若现的采药人小道中了。我们不经意间选择的路线,并不是规划中的路线。因为在规划路线图中,金陵的位置就是错的。我只是把旅游图上随意标上的金陵照搬到了等高线图上,又没有在实地校正。于是,一段盲人摸象的旅程开始了。 灌木和尘土,本是探路的必修课。但今天,我的队友们似乎特别的敏感。也许他们对金陵的失望,要发泄给似乎无边的灌丛。其实时间尚早,方向和地形脉络也尽在掌握之中,厂房和村落始终未远离视野,按说不该有夜宿荒山之虞。但不安和焦虑却在队伍中传染。能说什么呢,解释和激励都意义不大,我只能将信心诉诸行动,坚定地向上,向上。我知道,上了山脊,一定会水落石出。 很遗憾,当我们走到垭口,走上正路的时候,欧体和流水告辞了,没能一起完成计划中的穿越。欧体的体能是很好的,意志也紧张,曾经独自在青水尖熬过初冬的寒夜,又是上大水到旧庄窝徒步到底的少数队员之一。看来灌木和尘土的打击力度甚于寒冷和漫长的路途。流水,第一次出走,吸引他的本是金陵,而最终面对的,却是披荆斩棘。 剩下五个人,逡巡在大房山狭长的山脊上,由南向北。西南是拒马河流域乱云飞渡般的层峦叠嶂,西北和北面,百花山―老龙窝―青水尖山系、极乐峰、阳台山,无遮无拦,一目了然,换个角度看这些熟悉的山,仿佛同样的菜换个做法,又是一番新口味。 在山脊上行走,要翻过几个山头,其中最高的那个叫涟泉顶。因为东面的山谷里,有个寺叫涟泉寺。涟泉顶北面相邻的山头上有一个铁三角架,过了这个山头,向东,有一条下降的路,先是顺着山坡,而后拐进沟里。沟尾的平台上,是涟泉寺的废墟。涟泉寺规模很大,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八年最后一次重修的盛况。地上横七竖八躺着雕刻精美的石构件,有柱础,有碑座,有塔座,有塔刹。住持常公的舍利塔已经被破坏殆尽,只剩下半载砖芯。在暮色中还看见两块细长的石质物体,走近,看清了,是挂钟的石架。涟泉寺石刻的精美繁复,不象是一个寺院应有的。所以,我们怀疑这些物品来自附近的某座金朝皇帝的陵墓。我记错了明朝毁陵的年代,以为是万历,而涟泉寺的重修是嘉靖,于是我当时很肯定的说,可能是修寺时挪用了金陵的建材。后来查到毁陵是天启朝的事,又不能肯定挪用建材的真实性了。 据记载,涟泉寺沟里还有两座金代的古堡,花岗石条石筑成。因天色渐暗,难以寻觅。倒是在出沟时,看见一个半截的白塔,立在路边荒草中。而此时夜幕低垂,要打手电才能看清它的面目。 【总结与反思】 1、计划中没有强调探路,令报名者缺乏心理准备,以致事到临头,情绪失控。 2、地图中金陵位置错误没能及时发现。九龙山(云峰山)其实为大房山支脉,误以为主脉中一段。睿陵位于支脉前端台地上,而非主脉下方山谷中。这一点本应可以经观察比对及询问老乡加以校准。可惜,这道工续没有做。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