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卡尔松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5901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困苦中越发透彻的尊严

已有 143 次阅读2009-12-21 23:35 |个人分类:在路上

12月16日的【南方周末】头版报道了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标题是: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文章开篇这段我深有同感:"在自缢于宿舍之前,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后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她幼年丧父,家庭贫困,考入名牌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她30岁了还没有一次完整的恋爱,至死与母亲一起生活,且因此愧不如人。尽管她笃信“人不可以被打败”,但在这个单一崇拜“成功”的时代里,她是一个标准的“失败者”。她一生奋斗却无法为自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丝容身之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元元之死,并非她一个人的悲剧。" "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这个题目,非常有深意: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署名潘晓。这篇文章启发了一场席卷中国的大讨论:关于社会,关于中国,关于青年,关于未来,关于人生,更关于意义。 抛去杨元元个人悲剧折现的诸多问题不谈,单说20年这两篇文章折射出的时代变化,却引人深思. 当年潘晓只是以一己之思考,引发众多青年的强烈共鸣,在今天看来,当年的弱势群体,蚁族成员,引发的这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成为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一块奠基石.更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讨论的热血青年,成为了1980年后改革开放的主力.从这个角度说,潘晓提出的问题,在更大的格局上被响应和回答了. 但是,在今天,不断发生的个人悲剧,尽管借助前所未有的网络传播获得了无数被围观,但却再以无法获得所谓主流舆论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利益格局一旦形成,被边缘化的,即便以生命践行了"路越来越窄的"人生命题,越已无法再引发大家对社会对公正的重新思考了. 只有个人得到尊重,社会才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是断裂,是破碎.那些在困苦中越发透彻的尊严,最终将会如何捍卫? 看看这两篇文章,不禁唏嘘. 【南方周末】文章链接 http://www.infzm.com/content/38831 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http://edu.sina.com.cn/y/news/2005-08-24/191142296.html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瓦格 2009-12-22 08:31
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件事情,与楼主有同感。 暂且不论同情、惋惜和悲伤,当前社会现实似乎给个人很大空间,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又被流行的“成功”标准和既定的利益格局所绑架,不由自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独立人格、强大内心,制度和人对于一个人仅仅作为人而应给予的尊重,都那么稀缺和重要。。。 关于强大内心,某次与朋友相聚,有感于朋友太太无论顺、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不与社会流行价值接轨的能力。朋友讲,作为一个素来敏感的人,他最幸运的是,太太有一颗不为社会潮流左右的“强大”的心。。。 写到这里,有点不知所云了
回复 透明驴 2009-12-22 09:45
我觉得杨的悲剧实际上给青年人提出了两个问题 1、在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严重冲突时,人与社会现实该如何协调? 2、知识和能力在改变人生命运上是否等价? 实际上孙爱武和杨元元的故事可以引起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存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的。
回复 凤凰z 2009-12-23 12:39
对于有些正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时期的人们,一顿有滋味的餐饭就能发自内心的笑逐颜开;而对于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时代的我们,不知从何时起,幸福感却越来越低;攀比成了让自已得意一笑的唯一理由,而笑过后又发现,既使达到了想要的目的笑容背后却是更深的失落感。
回复 就不告诉你 2009-12-23 18:04
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我却想说的另外貌似不打嘎的事 但是 从小的 “尖子”教育,让人们无法接受“不堪”的自己。 这是教育的悲哀。 但只要高考在,就得有“尖子"教育。想起了郑渊洁的儿子,可以逃避“素质教育”的厄运,真正有这样的能量和能力的人又有几个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