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悠远天地间 https://www.lvye.org/?62932 [收藏] [复制] [RSS] 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日志

第三视角

已有 84 次阅读2013-11-25 12:32 |个人分类:private

按汉代曹大家班昭的《女诫》来做衡量,现代中国没有传统的女人了。 当然,时代在变,女人的价值观和做人方式也在变。 这几年,有时一个念头就会涌上心头,如果化身为第三者看看中国女人的转变,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观察。 想想当年裹小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那时,婚姻无论男女均不能自主,而作为一房正妻的妇德,所谓不妒,是要能大度到主动给男人选小妾的。 而后面中西方大转型的冲击,女子剪短发,放足。要求和男人一样去读书写字。原本家庭中女人没有继承权的要求有继承权,甚至更有要求参政权。但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女性精英有了这种意识,同时也遇到了相应的先驱者的艰难。剪了短发,如果不坐着轿子上学,会在上学路上被社会上的地痞流氓纠缠不休,闹不好亲戚本家都要觉得家里怎么出了这么一个孽种,要放在现在绝对不良少女。而放足呢,据说国民党曾在农民中推行放足运动,前脚到农民家中的党国干部刚走,后脚农民就给刚放开脚的女儿又缠上足了。至于说到读书写字,当年全中国男人识字的都不占多数,更何况女人了。但毕竟有了开始。 不过社会风气和人的思想的转变也是一步步来的。林徽因当年在梁思成受伤住院后,去医院里悉心陪伴,却遇到了未来婆婆的冷眼。为嘛?婆婆的是非标准,大家闺秀在订婚后,即使原来和未婚夫是从小长大的表兄妹,也要避开了,这是礼教应有的,但这位准儿媳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未婚夫的床头说说笑笑。这是二人思想价值观的冲突吧。 这让我想到,看一个老外的回忆录,他清末民初来中国北京,想雇一辆大车,自己和妻子并排坐在前面,却遇到了老北京车夫们的一致拒绝,认为即使这位洋女人不要脸面,自己可丢不起这份脸面,这太不成体统了也。因为当时的女人,是只能做在大车的帐子里的。 我当时看了资料大吃一惊,估计讲出来更多的人会以为我说天方夜谭了。是啊,那是个生了女孩过多,就要扔掉卖掉,送给人家做童养媳,甚至直接溺死的年代。多数情况下富贵人家女儿嫁人要改夫姓,穷人家女儿嫁人可能只是XX氏,夫家姓加娘家姓的一个称谓而已。那个年代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很遥远了。 而现在的女性,估计穿越回到那个社会的话,一天也忍受不了。而那时的女性果真坐着时间机来到现在的社会话,会瞠目结舌,无所适从,精神崩溃吧。 在现代的转型中,中国女人的冲击与转变大概远远高于中国的男人。她们背负了的传统要比中国男人多,享受传统与现代变革的好处要比男人大,自我改变的积极性也比男人高吧。即使真有少数顽古不化的,真和从前比较其实也是改变了。 中国女人各有不同,出身环境、成长背景、遗传基因、天性中的性情、后天的文化修得都不一样。在现代社会中的选择与认同也不一样。特别是现在旧的价值观不断被冲击,新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而旧式传统的中国消失了,新的现代的中国正在一个确立中,这样女人各自选择与认同的区别就更大了。每个女人对待人生中的困惑和追求都不一样,全部由她们所说所做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在对待感情与婚恋的态度上。女人们各自多姿多彩的人生和情感生活,灿烂了自己的生活,愉悦或娱乐了别人的眼球。而其实决定并引导他们态度的其实还是社会上隐形或显形的男性权力。 把自己放到太空中一颗远星的位置,观察着这一切,那些女人,那些情爱。这个视角很值得写一写。 借着休息,胡乱写几句。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回复 林泉散人 2013-11-25 13:34
班昭这样的才女,应当是女性的骄傲——但她居然写了《女诫》,真让人受不了——而几乎与她同代的人却写了《上邪》等发抒人性的乐章。 或者,对她这样的女性,也需要才女们以“第三视角”审视一下、解读一下,对不对? 或许,班昭算是中国传统史学家的一个标本——有非凡的“记问之学”,却缺乏“史识”。 司马光算是中国古代最有名气的史家之一,他花了19年功夫编篡的《资治通鉴》里,有不少“臣光曰,,,”,如果按照我们现在人的眼光看,他这些议论几乎一钱不值。 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观点一定是从漫长的历史事实里提炼而成的,一定能耐受住时间的考验,即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亘古不变”,但它们的预见性、远见性一定会超过同时代书蠹们的观点。 可事实上不是这样。 可为什么会这样?
回复 悠远 2013-11-25 16:19
呵呵,我看一些电视古装剧,包括民国剧,看不进去,很大一点是因为这些影视剧是以现代人的观念去想古人的状态,其实时代不同了,人怎么会想的一样呢?即使是再伟大的人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他生活下的那个社会环境,打造了他。 如果把年代比作山头的话,人类度过的年头就像登一座没有尽头的山峰。我们回望历史,看得明白,不过是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了前人为我们走过的历史高点上了。我们踏踩着前人为我们走过的高点而继续彳亍前行,也为后人一步步走出了一个新的高点。将来后面的人,也会感觉我们的各种历史局限性的。
回复 悠远 2013-11-25 16:21
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神,也不是圣人。
回复 花鼎 2013-11-25 16:45
局限性太了去了~ 终于第一时间看完悠远姐姐的一篇博客了。——每次点开都太长,基础知识不扎实,时间紧任务重,所以都直接放弃掉了。 :-D
回复 林泉散人 2013-11-26 00:25
to 悠远: “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神,也不是圣人。” 我觉得,历史真相或许是:没有“伟大的人物”,也没有“圣人”,当然,更没有神。 或许你能举出若干例子驳斥我的看法。但我希望你的例子不包括耶稣、释迦牟尼、文王、老子等传说人物,关于他们的史实太少。
回复 悠远 2013-11-26 21:49
TO 花鼎 我以后尽量缩短或者选文风直白的吧。
回复 悠远 2013-11-26 21:55
TO 散人 看您怎么看待伟大了, 在我眼中,一个即使是有着明显缺陷的人,照样可以是伟大的。 比如孙中山,首先作为一个女性,很憎恶他对女性的作法。对原配卢慕贞,对同在革命军中的妾陈粹芬,对宋庆龄,对网上疯传的日本小萝莉。 但作为一个整体评价来看,他依然不失为伟人。在我个人最佩服他的,就是他以一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去打造心目中的中华民国。
回复 悠远 2013-11-26 21:56
推荐一本书《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作者介绍 韦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1908年─1997年),美国历史学家。 1931年奥柏林学院毕业,1933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曾至北京华语学校学习华语,1941年得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专攻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4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富布赖特研究奖金(Fulbright Act Fellowships)。1961年由福特基金会(Fort Foundation)支持,设置“美国学术机构与中研院近史所联络委员会”。1989年将读书手札及函稿捐赠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去世。
回复 悠远 2013-11-26 21:59
韦著《孙中山》中肯定孙中山的地方: 韦充分肯定孙中山是爱国者,一生致力于拯救中国:义无反顾坚持反清斗争17年(1894-1911),终于建立了中华民国,又用12年(1913-1925)时间投入反对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斗争,弥留之际还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崇高的理想,提出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等政治蓝图;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深信不疑;勤奋好学,热情自信,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具有出色的领袖禀赋,深得人心;一生张罗金钱,经常是甲地所募之款不够去乙地的旅费,偶尔也能筹得巨款,但无论如何,个人生活始终清贫拮据。 写孙的缺陷: 韦著《孙中山》也不否认孙中山的缺点:他好说大话,不务实际,如民初任铁路总办时计划10年内建造10万公里铁路(至今尚未达此数),他的广东同乡因此送他“孙大炮”的绰号;把复兴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外国的帮助,为了取得这些帮助不惜让步迁就,因而被指责为“卖国”;拥护宪政,坚持《临时约法》,却不依宪法当选并就任“正式总统”,建立“正式政府”。梁启超曾批评孙中山做事“不择手段”,韦幕庭教授则用典型的西方语言谓“孙博士认为,替手段的正确性作出辩护的,在于目的本身”。换言之,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计手段。为此,他可以当着耶稣神像发誓并不止一次声称,自己出生于美国夏威夷,有美国公民资格;他可以一方面高声反对军阀,同时与被他视为胡匪马贼的张作霖、毁法卖国的段祺瑞缔结军事同盟以取援助,也可暗地里与讨伐对象直系军阀讨价还价。
回复 悠远 2013-11-26 22:00
此书书评  韦著《孙中山》的另一个亮点,是大量引用中外文献,尤其是英文政府档案材料。对大多数中国学者而言,要解读和利用这些材料是十分困难的。如考虑到本书完成于1970年代,其时大陆尚沉迷于阶级斗争理论,几乎没有真正的史学论著,那就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孙中山是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的人物。国民党“正统史学”长期“神化”孙中山,制造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英雄和许多扭曲失真的历史。1949年后大陆史学界仍自觉不自觉地美化孙中山,使他继续高居神坛,似神非人。近年来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说孙中山有“N大罪状”——感情用事,虚荣浮夸,在极强权力欲支配下,不择手段地追求目的——并把一些暗杀悬案归咎于孙中山,把一个真假难定的“中日同盟建议性条约草案”(上有孙中山签名)与“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等量齐观。   历史上的孙中山已离开人世80余年,要重现他的历史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尽量接近历史上的孙中山应该成为一个学术标的。韦慕庭教授生前长期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颇有建树。作为一名外国学者,却照样充分肯定孙中山的一生,而不讳言孙中山的种种缺点。他笔下的孙中山,虽远非完整、丰满,读来却更觉真实近人,少了几份神气,多了几份人味。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回复 林泉散人 2013-11-27 09:46
to 悠远: “谁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这本来就是一个仁者见仁、义者见义的事情,或许没有统一标准——尽管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标准。 既然你认为有“明显缺陷的人”,仍不失是伟大人物,那显然与我的标准不同。比如,从纯粹性角度看,汪兆铭或许比孙文更伟大,因为,即使从“卖国”来审视,他俩人拿出手与日本人交易的中国国家利益,还是孙的出手更大方,且不说汪当年有“不负少年头”的慷慨,而孙却是纯粹“摘桃子”——在美国看新闻才知道武昌首义已经发生,赶紧回国摘桃子,甚至还不如黄兴——他还专门跑到武昌,冒着枪林弹雨参加起义,即使“造反派”没有给他一个合适名分。 因此我不认为孙伟大,当然汪也不伟大。说汪是卖国贼,那么孙也有嫌疑、也有干系。我们不能说有卖国行为的人是“伟大的人”。 所谓“伟大”,是他们都有的某些瞬间。孙有伟大的瞬间,汪也有。但我们一介平民,也有这样的瞬间,甚至究其一生,这样的瞬间还不少。 那么,能否因此就说我等也是“伟大人物”呢? 显然不能。如果“有伟大瞬间的人,就是伟大人物”,那人人都是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就失去其意义了。
回复 林泉散人 2013-11-27 09:54
“历史上的孙中山已离开人世80余年,要重现他的历史已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史学的悲剧。 “刚刚”过去80余年,在史学“标的”中,只能算“刚刚”一瞬间,其历史却不可能重现,那2000年前的人呢?当然更不可能了。 若如此,那么,剔除理论之后剩下的史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复 桃仙老顽童 2013-11-27 12:25
你也可以写男人,不分伯仲!
回复 悠远 2013-11-27 18:24
TO 散人 对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每个人想法不同,就求同存异吧。在我心中,孙中山是究其一生在为其理想中的中华民国而奋斗,历经磨难,百折不悔的人物。 只是说到卖国,我并不认为孙中山的举措就一定是卖国。一战时,列宁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给德国。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在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同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时,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此条约。包括对于晚清和袁世凯、北洋政府是否卖国,我也另有看法。汪精卫那个不在此列。 国际政治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实力的角逐,弱国无外交。国际间也没有谁是讲什么道义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才会和其他国家交好或交恶。弱国只有想办法尽量在妥协中为自己争取权益。 :-D
回复 悠远 2013-11-27 18:24
又:“历史上的孙中山已离开人世80余年,要重现他的历史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尽量接近历史上的孙中山应该成为一个学术标的” 这也历史研究者的责任。
回复 悠远 2013-11-27 18:25
再: 多谢交流!最近工作忙,不多说了。以后有时间就国际外交的话题交流下。:-D
回复 悠远 2013-11-27 18:35
TO 桃仙老顽童 谢谢建议。写女人的情爱,势必会提到男人的。 大概不太可能正面去描写男人吧,顶多是侧影。 因为有人评价我不懂男人的心理。至少她的这句话我还算同意。 :-)
回复 林泉散人 2013-11-28 22:24
to 悠远: 那是当然!找时间聊吧!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