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悠远天地间 https://www.lvye.org/?62932 [收藏] [复制] [RSS] 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日志

为自己打个广告

热度 2已有 793 次阅读2019-7-15 06:57

为自己打个广告

 

这个暑假开始,我要做一件事情,带着中小学生阅读历史。

可能会产生几个问题等着我回答,先列出来,后面一一解答。

1.学生阅读历史,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情?
3.“你”是适合做这件事的人选吗?
4.“你”打算怎么做呢?
5.“你”发广告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6.如果有兴趣,下一步要怎么办?

 

为什么学生需要阅读历史?

第一是培养学习兴趣。让孩子知道历史很好玩,学习也可以是好玩的。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是给家长学,不是给老师学,是因为自己觉得有意思学。从课外的有兴趣,再转化为课内的学科学习动力。


第二是培养阅读的习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让孩子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涵养性情,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建立起体系化的知识结构与层级,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第三是有助于大语文的学习。中国自古提倡文史不分家,对历史有兴趣了,就会带动对语文的学习。特别是现在中高考的改革,提倡大语文,古诗词古文比例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增加,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要求也提高了。学历史对语文的学习有极大的好处。


第四帮助孩子以历史为镜借鉴人生。了解历史,可以看到众多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把他们当镜子来学习如何处世为人。同时也是在提高思辨能力,如何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哪些是可以学习古人的,哪些是不要学习古人的。


第五为孩子打开历史的视野和格局,一个人的优秀程度与这个人的视野与格局有关,历史的视野是一种纵观时间的大视野。用这样的思想方法看人生看社会,思考现实,会有不同常人的格局。这如同在山谷间的平视或仰视,对比山颠或高空的俯瞰,完全是不一样的境界和格局。


第六培养终身的学习力。阅读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思考的能力,都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学习中得到提高,最终形成一个人终身的求知习惯和学习能力。


另外,现在很多孩子是要在未来出国接受教育,拓展国际化大视野的,但是这也需要立足于民族之根。如果是青少年时代准备出国留学,更需要提早打下中国文化的根基。民国初年,中国涌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是在横跨了中西文化之上成为大师的。中国人要成为一流人才,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不行的。

 

为什么想做这件事

首先在30岁前,我选择了历史


很小的时候我就喜欢看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和文章。那时还不能说自己最喜欢历史,却也是非常喜爱了。父母是理工科大学毕业,3岁时父亲开始教我认字,6岁还没有上学看了生平第一部大人看的字书《鲁滨逊漂流记》。7岁小学一年级时又看了第二本字书《汤姆索亚历险记》。但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我父母其实提供的更多是少儿科学类书籍和杂志,文学的就不多,历史类更少,即使有相关的也多是科学家文学家传记而已。但是那时文史类的书籍,已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大概在910岁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西行漫记》,接触到了《文史知识》杂志。上中学后又接触到了《纵横》这样专门刊登文史回忆录的杂志,这让我对历史的喜爱比小学时还要强劲,但那时仍然无法说是自己的最爱。


(这里附带多说一下。曾经在学校的图书馆看到了一本杂志,转载了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先生》的部分章节,我看了后干脆去西四书店买了一本回家,爱不释手,反复翻看。在那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南口抗战,知道了汤恩伯在南口抗战中的作用;知道了忻口抗战,知道了杀害刘胡兰的阎锡山在抗战中的情况;还第一次知道了中国军队竟然有出国抗战的经历,知道了戴安澜、还有李弥在中国远征军的事迹。那是80年代中后期,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中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到了21世纪,有人说大陆对G·M·D抗战的事迹如何抹杀不尊重史实,我就想说当年冷战格局下两岸互骂,是互相不承认对方的抗战功绩,而后大陆史学界是越来越宽松越来越能正面看待G·M·D抗战了。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而这起因就在于80年代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能自己在中学学校的图书馆里,自己去大街上的新华书店,公开看到买到正式出版的书刊杂志,提及G·M·D正面战场抗战,提及汤恩伯、阎锡山、李弥等人的抗战事迹。)


回归话题,高考填报专业时,我所有第一专业都填写了历史系。当时母亲并不乐意,我终于还是在大事上坚持了自己一下,没有像惯常的那样被父母意见左右。多年以后我才了解,其实父亲更不赞同,在他心目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


毕业后,开始在中学做历史老师,现在回首发现,那段时光是我生平最安逸的时光。我却感觉从小到大,一直是两点一线的人生,家到学校,学校到家,而且似乎已经看到了人生的末尾。我想打破这种模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离开学校后,却是在辛苦地应付生活。这样在30岁即将来临前,我觉得需要好好想想了,我到底想要什么。回顾了下自己工作以来的情况,发现只有做自己打心底里热爱的着迷的事情,我才能真正有热情且肯于持久地去努力。反则将就去做不是心底里真正热爱的事情,就会一开始假装自己喜欢而努力工作,到最后却是物极必反没有了耐心,甚至要内心崩溃。而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是历史。沉浸在历史中,会让我不由自主地追随历史上的人物和事情,伴随他们的人生又哭又笑,甚至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忘记了困意,忘记了生活中的眼前,即使搭钱也愿意。而另外一方面,术业专攻,我最专业最擅长的也是这方面。于是乎,我选择了历史。


在找到了自己愿意终生从事的事情后,原本以为后面的人生会一直坐在冷板凳中,于世外的书香中平淡无息地走完一生,却在2015年有了一个人生新选择。

 

2015年人生新选择

说到这里,我要提及下我一路遇到的老师,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特别是小学老师。


在小学三年级升四年级时,我换了小学第三位班主任老师王秀云,当时也是她调来我们学校任教的第一年。她是一位特别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多次提及教书,就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按她赋予的新理解,就是第一教学生做人,第二培养学生能力,第三传授学生知识。而培养能力体现在语文课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四大能力。当时就为我们开设了说话课和听力课。她自己每一堂课都用当时国内刚刚风行的砖头式录音机录音,然后把磁带中的内容用笔记录下来,再来复盘看看自己怎么样精益求精。


她还先后拜专业老师,并请她拜的专家来和我们小学生见面交流。特别是拜了当时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与叶圣陶先生共过事的老教育家袁微子先生为师。她主动写信给袁先生请教,而袁先生也是抱着教育情怀悉心培养中青年语文一线教师,这样他们结成了师徒关系。那年鲁迅的教材第一次在文革后入选小学课本。而很多语文老师诚惶诚恐,心里没有底。王老师用话激袁先生,说您来教一教吧。而袁先生真的来给我们上了一堂藤野先生。事后还每人发了一个小本子和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那本书我翻了又翻,到现在几乎早已翻烂了,也买了新的版本,却还依然保留着袁先生送的小册子。


用现在的话说,她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个方面都狠狠抓了我们。在培养能力上,一句一段一篇地教我们阅读的方法,并培养我们自学的能力,而这种方法,在我工作后,还运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在发现学生基本阅读能力不行后,就把历史课变成了局部语文阅读课,告诉学生要怎么样读书。以便让他们自己总结历史课本的内容。


此外,当年她还在课堂上讲很多有关价值观教育的话,有时还会涉及社会热点。她把《论语》的句子摘抄给我们,我曾经认认真真的抄在练习本上。她还在班上建图书角,让同学们把自己家里的书拿过来,印象中自己是把两本科幻小说捐了出来,想当年,我也曾经很迷恋科幻小说的。


后面王老师成为了全国劳模和特级教师,我一点不惊讶,只觉得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年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个月发工资,我几乎包圆了路边一位农民大车上最好的桃,分成三份,一份孝敬家中老太太我姥姥。另外两份带着去看望老师,一位是王老师。一位是高中的历史老师蒋老师,整个中学期间我最喜欢他的课。


到了大学时,也遇到了不少对自己有影响的老师。教北京史的老师,带着我们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中转悠,实地考察加讲解北京的历史。而我自己工作一年后的暑假,也是带着自愿参加的学生转北京的博物馆。那时正是北京博物馆年票发行的第二年,上面十来个场馆,包括恭王府,白云观,卢沟桥,钟鼓楼,国博,军博,首博等,而且可以一年内无限次进入。那时完完全全是义务的,学校领导听说后,给报销了4元的月票。


教育,最好的解释,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这些老师对我的影响,或多或少,不能不说是一生的影响。


到了2014年,我偶然地接触到了户外亲子机构,看到他们的活动,只是纯粹地带孩子在自然中玩耍,感到如果加上文化的教育内容,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当时基本没有这样做的机构,可以说一种直觉,让我感到了一份意外的机遇降临,从而开始了人生的新选择。


这一次选择并不舒适,相反是主动跳进了非舒适区,不断地撞墙,从撞墙中成长。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知道自己的初心,而且一直没有忘记,也没有改变。另外,也是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与背后的资源。现在经过前期的积累与沉淀,我想做这件事,带着孩子们阅读历史。

 

认为自己最适合做这件事

我一直没有放弃内心深处对历史专业的追求。所以一直不断地上下求索,近几年更是直接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学术最新动态,并开始撰写论述。也有专家的资源。教学方面,除了原来历史教学外,在博物馆做了十一年志愿者导赏服务,其中也包括带孩子进行博物馆美育欣赏。此外,还有其它方面的经验和资源。


今年615日,列席社科院历研所“古都·记忆·新时代”北京历史文化研讨会,宣讲论文,探讨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为实例,如何应用北京传统文化进行中小学生研学,传承中华文脉。 在把专业的内容深入浅出传递给中小学生,进行博雅通识教育上,自己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要怎么样教学

在我眼中,培养兴趣,让孩子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对学习有兴趣,再从课外的兴趣,转化为课内学科兴趣,甚至是陪伴一生的兴趣。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是首要的,比知道了什么知识点要更为重要,当然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急功近利,本身教育就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


曾经有一位小女孩,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优秀,也喜爱阅读,但是不喜欢历史。小女孩妈妈毕业于清华,本身素质很高,也教子有方,但是对于孩子不喜欢历史这点有些无奈,带着她参加我的活动。第一次在国博看展,当时馆内人很多,我还没有配备一对多的导览器材,她感觉我声音小,又不感兴趣,干脆说过去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后面连续活动,第三次在琉璃渠了解了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琉璃是怎么样制造出来的,一下子有了兴趣,回家后就和她爸爸滔滔不绝地说一路上的见闻。后面听说下次要上十三陵,就跟妈妈要求借明代人物的书来看,一直看到了妈妈要求必须睡觉的时间,还一边刷牙一边看书。而就在那年暑假,小姑娘开始和妈妈一起看《明朝那些事》。


而另外一位男生,小学没有打好底子培养出优良的习惯,必须提及下小学时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到中学、大学,甚至一生。小男生到了初中沉迷上网,被家里强行推出来参加我北大的活动。参观回去后,正好下一学期讲到埃德加斯诺,他历史老师只知道斯诺是写了《西行漫记》的新闻记者,并不知道还是燕京大学的新闻系讲师,而且死后一部分骨灰就在燕京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大校园中。于是他说了这段历史,被老师叫到前面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宣讲。从此对学习多少有了一些兴趣,包括课外阅读。


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打造,也极为重要。所以我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带孩子外出游玩,会提前策划教学内容,整理教案,制作PPT课件,补充拓展,不光单纯涉及历史,还会结合地理,语文,艺术等内容。为了让孩子保持兴趣和专注力,中间还有互动的环节,对于小学生,往往和美术创意结合;对于中学生侧重于总结和引导思考,比如在国子监孔庙,讲述完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外,会引导初中生思考,你认为孔子的一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在这里我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这个结论要有论据论点,能言之以理。

孩子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民俗文化展,让学生现场自由选题,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有学生用五蝠捧寿图案为姥姥画了一幅生日礼物。

初中学生参观故宫后把相关的知识整理成稿。其中有两处小错误,却是孩子独立完成的。


这里附上带孩子阅读历史第一章节内容,看最早的中国如何形成,分两次四节课时完成

1. 学生熟悉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兴趣
孩子们破冰活动,交流对历史的了解。

2. 了解历史构成的钥匙
学习历史有捷径,掌握公式是法宝。

3. 注重历史与地理、语文学科的联系
历史地理是姐妹,要了解历史,先看地理。

4. 正确打开历史的方式
怎么知道千百年以前的事情?

5. 最初的中国怎么来的
八大史前文化区域六大史前古城可知晓?

6. 我们的精神家园
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征求什么

一个人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头不断撞到墙上的感觉。但也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实地操作了不同环节不同层面的工作,为后面打下了基础。


这里要再次表达下对绿野的感谢,正是往日登山得来的信心与力量,让我在复盘走过的道路时,有一种攀登人生之山,走到了半山腰的感觉,对自己说要像爬山一样坚持下来不放弃。也正是这样的认识,帮助我去体味原来在书本中看到的前人身上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以抵御来自生活其它方面的磨砥。


发这个广告,一是为了求扩散,二是为了求交流,三有可能的话求合作。希望对教育有兴趣者一起探讨

 

至于带学生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具体信息,请见另外的一篇文章,里面包含了阅读历史课的时间、地点、报名方式、费用,适合的孩子年龄段等信息。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猛将 2019-7-19 13:50
我居然看完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