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
已有 475 次阅读2016-4-13 04:03
|个人分类:工作
本命年感悟:一杯清茶
看到吴晓波写了个本命的帖子,觉得很好,有些感触;闲来没事,自己也写了一篇。
第一个12年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先天聋哑的母亲、一腿残疾的父亲、双目失明的祖母之间,没完没了的争吵打闹。有自己被母亲打破眼眶时的不解;有妹妹被母亲划破大腿时的惶恐。有骗弟弟妹妹去外婆家把她们三个扔路边自己偷偷跑掉、被发现后被吊打的叫喊;有烈日下牵着生脓疮的大弟、背着发烧的小弟去村卫生室的无奈。有沉睡中被叫醒、牵着祖母过河卖鸡蛋的烦躁;有无数次被祖母抱着在池塘边哭诉的悲伤。有插秧后的腰酸背痛;有收稻子时镰刀砍到腿上的痛楚。有冬天特别冷、手脚被冻伤的锥心疼痛;有掉到池塘里、仰面朝天漂在水上的极度恐惧……
第二个12年
正好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六年。
初中。印象深刻的是过年家里没有好吃的,跟远房表哥表姐到处拜年。平时自己做咸菜、带米去学校搭伙,每顿2分钱的搭伙费也总是拖欠很久。5分钱一张的白纸裁成小张订起来做草稿纸,为节约,一般是闭上眼睛想好了再写纸上,而且先用铅笔,再用圆珠笔,最后用钢笔。暑假在电影院卖冰棍,一分半买3分钱卖,自己在纸箱里外铺上旧棉衣,再包一层塑料保温;电影进场后跑到冰棍厂进货,再赶在散场前跑到电影院卖,中午西门餐馆1毛钱的面条让我想念至今!没有热门电影的时候也背着冰棍走街串巷,甚至走到郊区的田间地头叫卖。初一还是初二第一次被父亲逼着犁地,第二天发现双脚都被割伤、两手又肿又疼只能由妹妹喂饭吃。初三曾经大半个学期不回家,带的咸菜发霉了被食堂师傅发现拿过去帮忙热一下继续吃。祖母中风无钱送医院,在家躺着逐渐不能吃不能喝活活饿死。
高中。平时咸菜、周末回家干农活、寒暑假打小工。父亲因交不起提留而多次被拉去上学习班;年久失修的房子后墙倒塌无力修缮。许海峰得冠军的那天,我在古城粮站手持振动泵修水泥路。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前几天,感冒发烧浑身无力还迷迷瞪瞪去工地、被工头劝了回来。还有暗恋了那个长发飘飘、一袭白裙的女孩……
大学。因为一个邻居的亲戚说:农民的孩子,也就学个医以后比较有保障;家庭条件不好还是上军校实惠。又因为一个初中同学说广州那边比较发达、万元户很多。于是,选择去了那个白云山下的军医大学。繁重的临床医学学习之余,从摆摊卖贺卡、录音带开始,到倒腾电子表、录像带,再到从东莞贩卖G30、G33录像机到武汉;还差点退学开彩色扩印店,终因领导劝解、父亲反对而作罢。这期间,家里盖了砖瓦房,弟弟妹妹勉勉强强没有辍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成绩不好、表现不佳被发配到山西,费尽心机才留在太原264医院。
第三个12年
山西2年,为了考研还是蛮拼的。早晨在医院的花园里看书、傍晚在桥东街的马路边记单词、深夜在空无一人的门诊室里做习题。感谢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同学把我大学期间写的文章拿去向导师推荐,感谢李碧林主任为我考研创造的工作生活环境,感谢同事让我去家里打长途电话咨询考试情况,更感谢导师万嘉珍教授的悉心辅导。
硕士博士6年,名义上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其实在上海只有两个学期,其余时间都在北京做课题研究。硕士期间有幸被刘振全校长推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用主题词遴选评审专家,比如向申请人反馈评审意见,再比如通讯评审与会议评审之间的权力制衡,但是,这些提法也只是我综合了一些咨询意见(至今还保存着邹承鲁、陈竺、贺福初、曹雪涛等数十位科学家的信件);这些想法的最后实施也不是由我推动的。真正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是每年都认真学习全校几百份申请书,消化吸收后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所有申请人的工作基础、研究思路、优势与缺点,有针对性地建议申请人调整申报学科、修改研究思路、加强研究力量、补充研究基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校项目申请的中标率。博士课题在治学严谨的沈倍奋院士的实验室完成,是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丙型肝炎和庚型肝炎的抗原表位;个人认为有一定的创新性、也获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尤其是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陈竺院士看完论文后,专程从北京飞回上海参加我的毕业论文答辩,并且对论文和我本人做了近半个小时的评述;此事成为激励我这些年不停奋进的力量源泉!这六年间,我结婚、生孩子,给父母在县城买了二层小楼;妹妹毕业留协和医院,两个弟弟都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都留在上海工作。求学期间,得到无数人的帮助,无法一一列举,只能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301医院的4年,建议并协助筹建了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并两次借调到北京市自然基金会、参与医药卫生类项目评审的组织工作。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各种关系一直没有理顺;报名参加北京市发改委公开招聘博士公务员的考试、并取得公共管理第二名的成绩后,决定转业到地方发展!
第四个12年
转业,最先联系的是卫生部,后来参加了科技部生物中心的面试,这两个单位一直定不下来,就签到了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先是参与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成龙到长城捡砖头、杨澜到延庆种树、宋祖英阎维文唱响环保等),后来借调到总局科技司环境健康与监测处工作,最后到《绿叶》杂志社任副社长。环保5年,一直在推动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相关工作,从调研工作的组织、总体思路的确定、几大项目的出台,都倾注了我的很多心血,但总体来说学非所用,一直没有找到做事情的感觉!
2009年从霍普金斯学习回来后,得知陈志南院士在北京交通大学创办生命科学研究院,我应聘了过去,开始从事环境镉污染损害人体健康方面的现场调查与基础研究。机缘巧合吧,国内几位毕生从事镉污染研究的老先生都先后退休;我在他们的工作基础上,对镉污染的监测和基准做了一些探索,初步提出了中国人群尿镉、水稻镉、土壤镉的基准值,希望对控制镉污染、预防“痛痛病”爆发有一定的意义。教材《环境污染疾病》已出初稿,但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学科方向,只能听天由命。另外,自己申请专利的清茶,历经5、6年的研制,已经初步成型;我本人也受益匪浅:体重从90公斤以上、逐渐下降到70公斤以下,血脂、血尿酸正常,痛风不再发作。妹妹在武汉给父母买了公寓,并把她在县城盖的别墅装修成生产厂房(真心感谢妹妹在关键时候给予的大力支持)!
第五个12年开始之际,老领导历经磨难、终晋正部;所谓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必不唐捐,内心还是十分欣慰的。
至于个人的科研、教学,都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了,只有自己研制的清茶,可能给自己的后半生留下一丝希望。
当年可口可乐能够风靡全球,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对欲望的满足!而当今世界,饮食无度、摄入过多,超重、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正疯狂肆虐;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摄入过多而遭受严重摧残。
我研制的清茶,因为可以让人“少吃不饿”,将协助那些摄入过多的人们,重新开启新的生活模式:节制饮食、适量运动、健康生活!
从医学到环保、从科研到教育,凡三十年;可是,我的最终宿命,却可能在这、一杯清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