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返回首页

chenyi001的个人空间 https://www.lvye.org/?70301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明王朝的历史观

已有 124 次阅读2011-11-4 12:03 |个人分类:private

刚刚看到户外版的一个去金陵的活动,部分介绍文字摘录于下, “金代亡国以后,其后人女真族一直来金陵祭祀,明代末期天启年间因女真族屡屡犯境南侵,才禁止女真族入关祭祀。同时,为了压制北方后金(即女真族)的旺盛之气,明朝统治者让人在金陵大搞破坏,拆毁金陵,大房山顶峰的“崇圣宫”等金代建筑亦遭摧毁。每毁一处建筑时还在岩石上雕刻明代文官武将的造像,有的还落款:“大明天启元年”。目前,还可看到多处明代留下的石刻雕像。” 刚好,前几天也看到一篇介绍孔庙进士题名碑的文章,说孔庙现在仅存三块元代的进士题名碑,其余的都被明朝官员磨平,刻上了明代的进士题名。 比较起来,清王朝对待明王陵倒是比较客气,十三陵能够保存到现在,清王朝是有贡献的。 尊重历史,尊重亡者,尊重前朝,这本是公认的道德规范,在早期的王朝历史中,亡国的王族还颇受尊重,甚至还可以有封地。可为什么中国人的历史观后来就越来越狭隘了呢?不但要对活人赶尽杀绝,对亡者还要掘坟鞭尸。 汉族人常常以文明自居,明王朝的这些作为却看不到一个开明的王朝应有的文明和自信,再联想到明朝的宦官擅权,忠臣蒙冤。明王朝,的确是气数已尽了吧。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贺兰月明 2011-11-4 16:12
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往往不靠谱。您再看看剃发易服、文字狱、保中国不保大清... 好歹明朝人只是拆几座墓,清军入关杀了多少人呐。 要说对文化的态度嘛,我只知道《永乐大典》一字不改,《四库全书》毁书甚于修书。 你再百度一下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案。
回复 vulcain 2011-11-4 20:21
同意贺兰的说法,历史学中的例子有太多的个案,总能找到反例,所以绝对的结论很难站住脚。 社会科学(例如历史学)之所以容易出现争论,在于这类学科没有像数学、物理那样严谨的逻辑体系。如果论者的着眼点不同,结论很可能不同。 除非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用概率来论证,但是这样,如何确定样本也是问题。 总之,这种事情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回复 ahcong 2011-11-4 23:00
这是先有论点,再找论据的做法。不值取。读书要这么读,不会有收获。 保护明王陵,不见得就没有别的考虑。试想如果撅了别人的祖坟,叫尊孝道的汉人如何服气,还搞什么统治?
回复 chenyi001 2011-11-5 22:29
诸位说得有道理,从逻辑上来说,举得出一两个正面的例子并不就能很可靠地证明什么。就个人好恶来讲,我也不喜欢清王朝,入关后的屠杀,对知识阶层的文字狱和奴化处理,当然都是非常野蛮和让人痛心的事实。 列举十三陵的例子,不过是说明,连满清都能遵守的规则,在明王朝那里却被破坏了。其实,有个想法我没有完全表达出来,就是面对历史的问题,我们往往喜欢找一个外来的“入侵者”作为罪魁祸首,而不是认真反思作为本体和主体的汉民族文明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野蛮之征服文明,的确是有很多例证。但是,以满清之于汉明王朝的悬殊国力而实现征服,恐怕不得不承认,后者本身有很大的问题。 对汉人政权来说,军事能力的衰退,显见于宋明王朝;但是,汉文明相对于世界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恐怕从秦之后,就处于一个下滑的趋势之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真的可以与先秦诸子时期的文明比肩吗?我认为,自秦之后,汉文明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发展出了一套极其完整严格的中央集权体制,这固然造成了一个庞大统一的帝国,但也从根本上限制了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空间,最终使得汉文明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逐渐趋于枯竭。 金陵和进士题名碑的例子,固然只是一窥,但明季之衰败气象已现。这样的汉明王朝,如果有机会面对一二百年后的沙俄入侵,其表现恐怕要比满清糟糕得多吧。单纯军事上的表现,当然不能证明满清王朝就是一个更好地选择,但是,造成满清王朝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源在于汉明王朝自身之衰败,在于秦之后汉文明的颓势。 不能直面这样的事实,或者不能扭转这样的文明颓势,即使在满清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汉人主导的近代中国仍然一次次碰得头破血流。上一次,找到日本人来当罪魁祸首,下一次,会是谁呢?
回复 贺兰月明 2011-11-10 22:03
太多想当然的观点,先拍你对军事上的看法。其他的慢慢再谈 :-D
回复 贺兰月明 2011-11-10 22:31
宋明时期的军事能力相比汉唐是在衰退吗?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 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双方对战争资源的动员能力,即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能够调动并投入战争的资源量,和社会本身能够用于战争的资源总量(如人口、财富、军队数量等)并无太大关系。 宋明时期的军事力量并不虚弱,而这两朝面对的对手相比前朝远为强大。五代时后晋君主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游牧民族第一次获得稳定的粮食产地和牢固的战略支点,从而完成从松散的游牧部落国家向农牧结合中央集权国家的飞跃,这种新型蛮族政权(包括后来兴起的西夏、金、蒙、满清都是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是之前汉唐面对的匈奴、突厥完全无法相比的,这种情况下,南方的汉人政权面对的问题主要有: 1、蛮族政权对战争资源的调动能力。从原始的部落联盟转向中央集权国家,对资源的调动能力跨越式的发展。汉人政权面临真正平起平坐的对手的威胁。 2、蛮族政权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优势。北方苦寒之地,不宜耕种,汉人得之无益,空耗资源维持,蛮族政权却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击,在汉人政权强大的时候可以通商示好,当南方政权衰弱或者中原内乱时正好按而观衅,在各方打得筋疲力尽之际乘机南下摄取最大利益。 3、蛮族往往随灭随兴,大规模军事行动并不能解决问题,汉武帝数十年对匈奴的持续作战,造成天下疲敝,唐朝重外轻内,一味开疆拓土,到玄宗朝时,大量边兵边将都是胡人,中唐已降,胡将作乱的事件层出不穷,长安多次遭到胡兵蹂躏,而北方费尽力气赶走的突厥人换成后来的回鹘、沙陀人,北方威胁并未解除。 4、相比汉唐的门阀贵族政治,宋明时期,中国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大量民间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官僚队伍构成发生变化,这些平民出身的官员往往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维护皇权的基本统治,另一方面对皇权起到极大的限制作用。对秦皇汉武类好大喜功的君主往往天生的排斥,对过度使用民力的行为不以为然。 面对这种情况,宋明时期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为保守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然威胁无法解除,又要避免滥用民力,只有转为寻求最经济的手段提供国家安全保障。 实际上宋明两朝本身军事实力并不衰弱,记得以前看过一些资料反映北宋对外战争胜率颇高,远超过唐代,之所以不显是因为北宋仁宗朝西夏崛起,占据河西产马基地,宋军从此缺少战马,对外胜绩往往是击溃战而很难打成歼灭战。即便是专制腐败的南宋王朝,以江南半壁面对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无数的蒙古帝国,也在风雨飘摇中支撑了四十余年,还打死了一个蒙古皇帝。至于明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南方开始,北伐成功,实现统一的朝代,先有常遇春、蓝玉,后有成祖五征漠北,在明军持续不断的打击下,元帝国的残余北元势力最终土崩瓦解,蒙古重新分裂成松散的部落联盟,其后虽然不时骚扰,但已经失去与明朝抗衡的实力。即便是到了明朝后期,也仍然赢得万历三大征的胜利。等到后金崛起的时候,明朝已经处于王朝晚期,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军队腐化、天灾人祸不断,财政破产,军事动员能力大大下降。这些是任何朝代晚期都会出现的现象,不独明朝,更不独中国,阴差阳错下又赶上北方十多年大旱,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明政府两线作战,疲于奔命,最终明亡于农民军,农民军亡于满清入关。南方抗清力量分散,缺乏整合,最终被各个击破。明亡清兴这段历史错综复杂,并不能简单归为军事上的原因,甚至军事在其中并不是一个主要因素。不考察各方面因素,以宋明亡于异族的结果推断汉人政权的军事能力衰退,捕风捉影,简单臆断,莫此为甚!
回复 贺兰月明 2011-11-15 16:31
对于文化创造力的评价,不知把四大发明置于何地?不知道除了先秦诸子,朱熹、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黄宗羲这些人算不上得上人类历史上的大思想家,你可以去考察一下1644年以前西方同时代有多少人能与之相提并论。明明是在清代落后于西方,非要从明代去找原因,甚至远推到唐宋乃至秦汉,一定要挖出些文明本身的缺点来以证明某个结局命该如此,这样的文化自虐心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会给某些人带来精神上的快感。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引一段钱穆先生的文字: 就政治上言之,秦、汉大统一政府之创建,已为国史辟一奇绩。近人好以罗马帝国与汉代相拟,然二者立国基本已不同。罗马乃以一中心而伸展其势力于四围。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征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征服四周,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 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围,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量者,乃常从 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国工作,在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周 之征服。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 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专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内,而李斯、蒙恬之属,皆以游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无预焉。汉初若稍稍欲返古贵族分割宰制之遗意,然卒无奈潮流之趋势何!故公孙弘以布衣为相封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博士弟子,补郎、补吏,为入仕正轨,而世袭任荫之恩亦替。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而国家疆域亦逐步扩大,社会文化亦逐步普及。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 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 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 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惟其如此,“考试”与“铨选”, 遂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之两大骨干。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则一惟礼部之考试与吏部之铨选是问。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若于此等政治后面推寻其意义,此即礼运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旨。就全国 民众施以一种合理的教育,复于此种教育下选拔人才,以服务于国家;再就其服 务成绩,而定官职之崇卑与大小。此此正战国晚周诸子所极论深岂,而秦、汉以 下政制,即向此演进。特以国史进程,每于和平中得伸展,昧者不察,遂妄疑中 国历来政制,惟有专制黑暗,不悟政制后面,别自有一种理性精神为之指导也。   谈者又疑中国政制无民权,无宪法。然民权亦各自有其所以表达之方式与机构,能遵循此种方式而保全其机构,此即立国之大宪大法,不必泥以求也。中国自秦以来,既为一广土众民之大邦,如欧西近代所运行民选代议士制度,乃为吾先民所弗能操纵。然诚使国家能历年举行考试,平均选拔各地优秀平民,使得有参政之机会;又立一客观的服务成绩规程,以为官位进退之准则,则下情上达,本非无路。晚清革命派,以民权宪法为推翻满清政府之一种宣传,固有效矣。若遂认此为中国历史真相,谓自秦以来,中国惟有专制黑暗,若谓“民无权,国无法”者已二千年之久,则显为不情不实之谈。民国以来,所谓民选代议之新制度,终以不切国情,一时未能切实推行。而历古相传“考试”与“铨选”之制度,为维持政府纪纲之两大骨干者,乃亦随专制黑暗之恶名而俱灭。于是一切官场之腐败混乱,胥乘而起,至今为厉。此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所应食之恶果也。 最后,引先生另一段话做结: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