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4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风+游山玩水

[复制链接]

38

主题

230

帖子

230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230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10:10:04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又臭又长...但

不失为好帖子,应该顶。我在9月20-26日,在天津、北京、重庆也进行类似的“考察”。
<br>唉,我什么时候能跟记者先生一样,文字能写那么通顺豪不费力呢?
<br>
<br><br><br>gzhary.yeah.net

126

主题

1317

帖子

1318

积分

绿野投名状,终生免死牌。

Rank: 6Rank: 6

积分
1318
沙发
发表于 2003-10-28 01:14:23 | 只看该作者

都是我没去过的地方,尤其喜欢山西。羡慕+佩服

<br><br>…… 看见海,才懂得,天为什么那么蓝 ……
<br>
<br>

111

主题

2761

帖子

2761

积分

绿野飞人,随传随到。

Rank: 8Rank: 8

积分
2761
板凳
发表于 2003-10-28 00:33:34 | 只看该作者

南雄珠玑我是5年前去的,那时候已经在大兴土木

看着虽然明白政府的意愿,却令人遗憾。<br><br>★●★●★●★
<br>[red]温柔勇气是我最完整的智慧[/red]
<br>

48

主题

461

帖子

469

积分

绿野的革命者,中间的地带。

Rank: 3Rank: 3

积分
469
地板
发表于 2003-10-28 00:14:22 | 只看该作者

看得好累呀!


<br>不过修竹GG还是功力十足!
<br>
<br>从今天起做个积极的人:工作、学习、赚钱,一天只上一次绿野,一个月只参加一次活动。。。< ID="edit"><FONT class="small"><EM>Edited by 一高一矮 on 2003/10/27 11:15.</EM></FONT></P>

34

主题

136

帖子

136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136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23: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br>一
<br>走京珠高速公路到韶关,下午3点半钟抵达南雄市,一路路况良好。入住南雄迎宾馆,4点出发到珠玑巷去。珠玑巷实地看到的外观远没想象中的古朴和壮观,不远处正在修建的各姓祠堂和插在巷子门口的旗帜让人感到一些失望。
<br>走进珠玑巷以倒是越来越感到历史穿越时空的交错感,踩在宋带砾石铺成的地面上,两侧是百年的老屋,每一间屋子都敞开着大门,游客可以随意进入每一家,弥漫着发霉气息的屋子里,每一面墙的背后似乎都有很多故事。
<br>拍摄了一些巷子的录象资料,与珠玑巷内的居民进行了交谈,这一代的居民已经忘记了祖上具体上从中原的哪个地区迁居而来的,关于珠玑巷的兴衰以及其中的胡妃事件,史料的记载与当地居民的传说没有多大出入,珠玑巷作为古代陆续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在岭南的第一个定居点,其承转作用毋庸置疑,珠玑巷作为传承中原文明到岭南的门户作用也是确定的,避乱而来的中原人穿过梅关古道,到达珠玑巷,后又陆续迁徙到珠三角地区,中原文化在岭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下变异,与当地文明融会贯通,形成岭南文明的务实包容开放。
<br>珠玑巷内民风淳朴,大部分当地居民以贩卖旅游纪念品---最多的是考证各家姓氏的书籍,林林总总,但关于珠玑巷的内容部分大致相同,珠玑巷有些居民自己卷制土烟卖给旅游者,我们的摄象机记录下了造烟的过程,找到了自己家的祠堂,捐款100大元
<br>从珠玑巷出来后已经是傍晚,我们又驱车行驶20公里赶到梅关古道,在将晚的天光里,古道掩映在浓密的树丛中,一直蜿蜒到山顶。古道宽两米,道上的砾石让人可以想象出当年珠玑巷的祖先们是如何牵儿挟老,沿着这条古道而来的,也可以想象“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士兵是如何穿打马穿过这条道路,把新鲜荔枝送到贵妃面前的。我们沿路走了约一公里左右,天色太晚,月上西山,就此下撤,后来知道整个古道长8公里,要走完它,也需要几个钟头,遗憾没看到雄伟的梅关,没能眺望一下上那边的江西和山这边的广东。
<br>夜里11点多钟,沿着宾馆门前的南雄古街散步,想寻找感觉,沿途看到一些破烂的骑楼。
<br>
<br>2
<br>9月3日,早晨8点55分,飞机准时起飞。这一天广州正值“杜鹃”台风登陆,受台风影响,从前一天夜里开始,广州就开始降暴雨,一直持续到3日早晨,在暴雨中,湿淋淋赶到机场,一切很顺利,飞行过程中除了受气流影响有过几次不大的颠簸,飞行很平稳,这是否预示着本次北方采风也将顺利?
<br>
<br>3日11点40分飞机准时降落在太原机场,此时正是北方的秋天,气候凉爽,骤然从繁花绿树的广东来到这里,在视觉上总感到这里有几分荒凉,太原机场人流稀少,全然每白云机场的熙熙攘攘。搭出租车进城,司机以北方人特有的朴实和健谈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太原的情况,诸如太原的道路情况,城市建设,人情风土等,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对太原我们有了粗略的了解。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三晋大地的心脏,这块土地上诞生了那么多对我们民族产生影响的人物,我们不断与司机谈论的关公、寇准、晋商等话题,几个小时前还在广州,忽然就置身在这里,街头的自行车提醒着我们这确是北方的城市,与广州相比,太原多了几分凝重。此时正是太原建城2500年的纪念日,又赶上太原举办北方面食节,住宿比较紧张,经过司机的联系,我们入住银龙酒店。
<br>
<br>下午,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可以去看看太原的风土和历史遗迹,我们选择了著名的晋祠。晋祠距离太原20多公里,中学课本上曾经有过关于晋祠的课文,路上开始下雨,越来越大,司机戏称是我们把广东的雨水带到了太原,对于很久没有下雨的太原来说,这是个吉利的征兆。晋祠四下松柏成林,原来是后人为纪念西周姬发而修建,与广东的祠堂寺院不同的是,这里的树木与建筑带有宏大的气魄,青石砖地面的院落宽阔厚实,虽然也天工神造,但在回廊和道路的转折,屋与屋之间的架构上,更显得的大气,广州的祠堂,如陈家祠,精巧有余,而整体的气势上就逊了一筹,这种建筑上的微妙变化不能说的清楚,但视觉上的差异感还是明显的。当然,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之间的一脉相承还是显而易见的,那些飞檐走壁,与我们在广州看到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94年建成的王家祠堂也坐落在晋祠之内,祠堂文化在广东尤其发达,即使在闹市中也随处可以看到祠堂的影子,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之强无出左右,家即天下,如此说来,广州的祠堂与山西的祠堂都是同一个观念的载体,在外形上山西的王家祠堂建筑成四合院儿的布局,而广东的大都是庭院式的,穿过一道还有一道,在这里,两者仅仅是外形上的差异,其中的联系,是必然的。
<br>
<br>3
<br>早晨起来太原依然阴天,一早接到孙丽萍老师的电话,约好10点钟在她家附近见面。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不愿浪费这一个小时,准备去看一看正在举行的面食节,举办地点在太原市最大的迎泽公园内,这一天太原市开始庆祝建城2500年的庆典,许多街道都在实行交通管制,费尽周折才找到公园,结果却有许多警卫阻拦着不让进,连市民也不例外,原来这里是后门,正在决定是否利用记者这个招牌让公园管理人员通融一下,却接到孙老师的电话,可以见面了,我们又驱车赶往会面地点:半坡街26号,那是一条偏僻的小街,也是费尽周折才找到,途中经过山西省人民政府,雕梁画柱,警卫森严,司机张师傅说这里曾经是当年阎锡山办公的地方,隔着车窗户一阵拍照。
<br>
<br>孙丽萍老师是位中年妇女,戴着眼镜,有着做学问人的仪表,她或许是感觉在场的都是男士,又电话约了她的一位同学兼同事韩菲女士,落座后孙老师就开始为我们介绍晋商的知识,从晋商的起源,到晋商的衰败,期间500年的历史,被跳跃着说来讲去。原来晋商的缘起是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的,明朝初年,明政府为抵御蒙古人,而在北方边境布下重兵,共有九个重镇为军事要地,俗称九关。九关在山西境内共有两关,一为太原,一为大同,最多时候在山西境内共驻扎有八十万军队,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援,粮食成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山西人通过给关隘驻扎的部队供应粮食,可以获得管制森严的食盐的经营配额,给多少粮食,可以获得多少盐的配额,聪明的山西人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商机,得以将郓城盐池里的盐进行经营,利润丰厚。孙老师认为,这是晋商最初的发端。后来的晋商经营面扩大到布匹、煤炭,乃至后来的早期银行业。在饭桌上得到的信息令我们失望,我们居然找不到一先晋商在岭南经营的线索,当年从山西到岭南是一条漫长艰险的道路,即使善于经商的山西商人也在岭南的气候环境下望而却步,晋商的鼎盛时期,即使出口,也是往北,经过寒冷的东北或干旱的西北,与欧洲人、俄罗斯人进行贸易,而南方,晋商的足迹大多抵达江浙一带后就销声匿迹了。想来晋商与广州的联系是一定有的,但这个线索在孙老师看来难以捕捉,我们只有寄希望于在几天后与张正明老师的会面。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研究山西近代人口的一位专家,山西大学的副校长行龙老师,他有个奇特的姓氏。我们也希望能从他那里找到从山西到南方人口迁徙的线索,如果能与珠玑巷有联系就更好了。
<br>
<br>太原?榆次常家庄园约两个小时车程。吃过中午饭后赶到常家庄园,通常与乔家大院、曹家大院一样,外界人都称常家庄园为大院,但这个观点却不为常家庄园旅游有限公司的刘玉和主任认可,的确,气势雄伟的常家在任何一个人看来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单是一个北门城楼就有数十米高,不输于任何一座历史名城的城门。青石地本是一条官道,据刘主任介绍,这条道路没有被修缮前要低于两侧的房屋将近两米,也就是说,即使当年有人侧马从这条路上奔驰,那么骑乘者视力所见的,也只是两侧的墙根。巍峨高峻的一座座门楼和牌匾述说着这里的主人当年是多么的兴盛,而实际上常家只是晋商中的后起之秀而已。
<br>
<br>热情的刘主任对常家的研究几乎有几分痴迷,他异常热情地带我们在庄园里走,从祠堂到书院,到私人的园林,我们几乎不敢相信,这块方圆60万平方米的地方曾经是一个家族的领地。根据刘主任的介绍,我们得知,常家与其他晋商的差异在于,常家在他兴盛的150多年里,具有自己独特的儒商特征,坐落于庄园内的书院就是一个例证,在这里,常家的子弟坐在自己家族的大屋内,读四书五经,书香之气与商业融为一体,书院内林立着许多书法名家的碑文,包括米芾等名家,还有汾阳王郭子仪的手书。书院背后是高大的听雨楼,整个院落幽深寂静,任何人站在这里都会被一种博大恬淡的气氛所笼罩。在这里工作的刘主任俨然修炼成了一位诗人,在临别时候赠给我们他写的诗歌,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br>
<br>一天寒日惊风起,九派行云敛情怀,忽告陌前喧声紧,几番疑是故人来。
<br>
<br>晋商作为一条线索,越来越为我们所怀疑,那就是,晋商与岭南的关系是那样的轻描淡写,没有一点可以查询的痕迹。即使晋商的衰落是因为外国资本银行的进入以及晋商观念闭塞而造成,但整个晋商的衰落更与中国的外部环境有关,在这里,一个隐性的联系可以是,一旦大门关闭,观念落后,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衰败,而广东的南门位置与它千百年来兴盛的商业地位也与开放有着必然的联系。
<br>
<br>4
<br>平遥古城像所有的旅游景点一样,拉客的车辆不断出现,以记者的身份又得以进入城内。
<br>单从外观上来看,整个城墙保持的极其完好,护城河外才是平遥新城,站在城下可以遥想当年战争时期这里攻城的景象,城楼上摆放着钉板、发石车、大炮等古代的作战工具,一座城池经历历史的沧桑能够坚持到今天,不知道其中经过了多少天灾人祸,更加让我们感到了古城的珍贵。
<br>
<br>考察晋商的发端即消亡,不能不走进中国银行业的鼻祖日升昌票号看看,这也是我们上午考察的重点。日生昌票号现在对外称做博物馆,我们联系到了热情的女馆长梁晓梅女士,她推荐了日升昌最好的导游巩丽小姐为我们做介绍,巩丽小姐在这里做了5年导游,对日升昌票号的渊源了如指掌,关于当年票号与广东的关系,她毫不犹豫地说日升昌在广州有分号,她曾经在资料上看到过,后来在她提供的资料上,我们看到,原来日升昌的一家分号,开在了广州濠畔街上,想到我们在濠畔街的考察那家票号的旧址已经荡然无存了。
<br>
<br>对于票号的研究,平遥城里有一位民间的专家,也是今天日升昌博物馆得以开发的灵魂人物,他的名字叫王亦典,在票号内可以买到他编写的关于日升昌票号的著作,其中也看到了张正明老师的著作。中午梁馆长为我们请来了王老师,他为人和蔼,学识渊博,本来是在县财政局工作,写那本书全是靠零星时间,有时候开会的时候,他就在下面用纸条来记自己的思路。热情的平遥人为我们点了很多本地的美食,无非是面食为主,名字古怪,但味道很好,中国人总是习惯在饭桌上把事情搞定,在太原和孙丽萍老师是这样,在平遥也是这样,王老师边吃边为我们介绍了大量票号与岭南的联系,日升昌是中国票号中最早的一家,而像这样的票号,整个平遥城里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在广州开办的票号,绝对不止日升昌的一家分号,但要寻找这些痕迹却已经是很难的,当年即使在票号工作的伙计还健在,那么也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
<br>
<br>镖局是中国物流史上的一个特有现象,在票号产生之前,大宗的银子都是靠镖局来押运的,在平遥城内有华北第一镖局和中国第一镖局两家著名镖局,我们参观的是华北第一镖局,宅院内有着浓浓的尚武气息,院内的地下金库可以一次储存500万两银子,相当于3亿5千万人民币。山西票号的诞生给镖局生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官方到民间,都可以在遍布全国的山西票号中兑现货币,而且,在动荡的社会状态下,盗贼四起,即使镖局武师有再高的武功也无法保证银子的运输,镖局的衰败在所难免。在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山西票号兴盛的150多年中,山西票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几天后我们拜访张正明老师的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br>这天下午,我们又赶到了位于灵石的王家大院,大院依山而建,极具气势,后来我们得悉,王家的兴盛并非全是经商所至,王家在茶叶领域有过短暂的经营后,就转向了官场,这个从他们家族门前的官诰就可以看出。在暮色中星夜赶往洪洞县,雨中翻山,最后在距离洪洞40多公里的霍州住宿。
<br>
<br>5
<br>一早从霍州赶到洪洞。这个因为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而闻名天下的县,看起来毫不起眼,
<br>
<br>洪洞大槐树是明代大规模官方移民的中转站,在今天,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华人先祖都是从这里的一棵大槐树下离开。对洪洞移民研究最多最深入的是张青老师,在太原时孙丽萍老师也推荐了他,我们来到洪洞时张青老师已经到了临汾工作,早些年他在洪洞县担任县志办主任。既然联系不上他,我们就直接来到了大槐树公圆,这里被开辟为一个旅游景点,与南雄珠玑巷有着相同的寻根气氛。公园办公室的刘中平副馆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山西,我们处处都受到热情接待,让我们深切感到了山西人的好客。刘副馆长让导游小姐带我们先在公园内观看景点,原先的大槐树已经在一次汾河大水中荡然无存,留下的旧地址上建起了一座祭祖祠,香火旺盛,每年的    日,洪洞县都举办祭祖节,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槐树子孙都来到这里寻根祭祖,中国人的落叶归根观念刻骨铭心。
<br>
<br>按照公园内的史料记载,洪洞移民几乎遍布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但远至南方,只有广西有一处移民点,距离韶关南雄最近的一处移民点在湖南郴州,想来,直接从山西到广东的移民是没有的,今天的客家人或者中原人的后裔,应该多是从江南一带二次移民到岭南的,另一个疑点在于,从时间上看,宋代就有移民通过珠玑巷到珠江三角洲一带,而洪洞移民发生在明代,时间上是错位的。那么,从山西到岭南,能够直接牵上线索的人物或故事几乎没有。导游小姐带我们查阅了最近的祭祖客人,据说有来自广东的,从签名簿上找到了一位广东高明市的人,后来在捐款功德碑上也发现了几位广东人,但这又能代表什么呢?对我们主题的表现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只有记录下尽量多的画面,本来寄与希望的移民的这条线索,现在却感到几分失望。
<br>
<br>从洪洞到汾阳200多公里,颠簸到达时,是下午4点多钟,到这里的初衷,是带着广州郭氏联谊会的托付,广州的郭氏是从珠玑巷移去的,广州的汾阳里住着郭氏宗亲,现在我们身处汾阳,这中间的联系是显然的,但洪洞的经历又让我们没有信心,那就是即使山西郭氏与广州郭氏之间能够找到些线索,而这个线索又能否支撑起我们表现的主题。在县政府,正值星期日,值班的同志坐在寒酸的办公室里为我们联系县博物馆的专家,说这里寒酸是,因为整个办公室只有两张桌子,风吹的文件乱飞,墙上的钟也是停摆的,让我们想起了古代的县衙门,值班的同志神态可掬,不慌不忙,打了部长不知道多少电话,联系到了博物馆的副馆长刘东生先生,接电话时,他还在澡堂子里泡着呢。 等到天将黑,刘东生才出现。这是一位看上去很矜持的中年男人,说起话来却口无遮拦,他说自己本来是考古队的,对当年的汾阳王郭子仪的考证作过一些研究,断断续续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但显得底气不足,他说另一位姓王的王希良先生对这个更有研究,但王先生正在太原返回汾阳的路上。我们没有等待,主要是对这条线索对主题的支撑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们把广州郭氏宗祠的纪念册赠给了刘副馆长,随即连夜返回太原。
<br>第2天中午,直奔机场,两个小时后,我们已经上升到9000米的高空,机翼下云海苍茫,在山西境内三天来穿梭般的考察,让我们对山西产生了些许的留恋,吕梁山的崇山峻岭消失在云雾中。下午4点25分,飞机到达杭州萧山机场,连夜乘长途汽车,在惊心动魄的雨夜中,我们4人饿着肚子,用5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口气赶到黄山市,夜里1点,宿驻黄山市兴隆泰酒店。
<br>
<br>6
<br>7日这一天我们考察了两个徽商的发端地,宏村和西递村。
<br>
<br>这里是皖南,当年电影《卧虎藏龙》曾经以宏村作为外景地进行拍摄,车窗外风光秀丽,山不高但青翠,水不深而明澈,农夫在即将黄透的稻子地里劳作,依稀可以想象当年中原士族是如何选择在这里避祸,耕读两不误。
<br>
<br>宏村,整个村庄坐落在一个盆地中,与山西的宅院不同,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有着说不出的书香气息,诗书房屋与房屋之间也没有北方那样的气势恢弘,一切显得含蓄内敛,每一个胡同内都有潺潺流水,据说当年这个村子里的人是遭遇火灾后才搬迁而来的,所以,对火的防范意识很强。西递村的人大都姓胡,而宏村的人则多姓汪,宏村一位汪姓老人,是汪氏的第95代后人,在他家的院子里,给我们讲述了他的祖先是怎样从中原迁徙至此,又怎样由儒而商,整个宏村的结构他也有很深的研究,给我们做了详细介绍,遗憾的是,我们从他口中找不到一点与岭南有关的线索。在西递也是如此,这里除了看出徽商发端的起源、感悟徽商经营的儒学之道之外,没有更多的收获。
<br>
<br>在黄山我们联系了对徽商最有研究的专家之一,安徽师范大学的王廷元教授,这也要拜中大黄启臣教授的推荐。我们从黄山火车站乘火车,5个小时后赶到芜湖,已经是夜里12点半,王教授不但答应接受我们的访问,还邀了社会学院的李院长以及他的几位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一起进行座谈。
<br>
<br>9日上午9点,在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会议室,我们开始座谈。王教授已经退休,他直截了当地为我们说起徽商与岭南的的联系,茶叶,徽商当年在广州主要经营的是茶叶,今天广州街上还在买一种叫“屯绿”的茶,就是当年徽商在广州遗留下来的。安徽的茶叶是通过广州十三行输出到世界各地的,这种贸易方式直到太平天国之后,广州在徽商茶叶经营方面的贸易地位才为上海所取代。另一条线索,可以从詹天佑入手,他的先祖也是徽商,后来到了广州,定居下来。从王老师的叙述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从深层的定位,无非是观念的开放与闭塞,岭南、广州靠近海洋,内出外入,得风气之先,兼容百家之长,南门的作用凸显。王教授给我们特别推荐广州社会科学院的叶显恩教授,他对徽商与岭南的联系有有研究。现在,如果要以商业史中的片段来引申到岭南,那么对于晋商和徽商的了解我们已经有了很清晰的思路。北方之行,从感性到理性,对中原主要的商业文化,移民历史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广州,对南方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论证,对所有北方找到的线索,进行梳理。与安徽师范大学的学者们一起吃过中午饭后告别,我们坐汽车到合肥乘飞机赶回广州。
<br>
<br>--
<br>总结,从南到北,吃了很多,喝了很多,不管工作如何,先玩一趟再说:)。
<br><br><br>-------------------
<br>此情可待成追忆
<br>只是当时已惘然
采风+游山玩水 修竹 2003-10-27
虽然又臭又长...但 hary 2003-10-28
都是我没去过的地方,尤其喜欢山西。羡慕+佩服 isis 2003-10-28
南雄珠玑我是5年前去的,那时候已经在大兴土木 爱玛 2003-10-28
看得好累呀! 一高一矮 2003-10-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