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1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过年之二

[复制链接]

9

主题

12

帖子

12

积分

绿野新人,渴望上路。

Rank: 1

积分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2-16 18:0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b>官一村、商一落</b>
<br>
<br>婺源与黄山、苏州的古村相比较,她的美更来自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她是一种生态平衡的美。
<br>
<br>徜徉在婺源的古村落,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每个村子都有水口林庇护村庄,遮风挡沙,调控着村子的小气候,同时也为下游村庄涵养了水源。一些村子还立有“封山碑”、“养生河碑”,禁止乱砍乱伐和滥捕滥捞。
<br>
<br>村子的道路、下水道系统都科学有序。房屋建筑中开设天井,便于通风采光。木质构件全都不油漆,利于散发潮气。古人虽然没有“生态科学”,却处处让人感到保护环境、利用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是表现得那么直观、强烈。婺源的古村落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天人合一”的境界!把这些古村落称为“生态文明的绿宝石”,不是十分恰切吗?
<br>
<br>最为独特的是,不像西递宏村是官商混居,在婺源常常是人以群分,官一村,商一落。比如沱川理坑就是官家聚居地。而延村则是茶商庄园。晓起又分为上下晓起,两个村子紧紧挨着,却官商泾渭分明,上晓起是官宦聚居,下晓起则是商贾云集。
<br>
<br>1、小桥流水人家──李坑 (2.2)
<br>
<br>“坑”在当地是小溪的意思。但“坑”从土,以坑来指称蜿蜒流转的水流,好象有点匪夷所思。我想这个字应该是译音。那么它又是译自何方呢?是方言,还是其它?中国在淮河以南普遍使用“江”以代替河,并非汉语中原来所有,而是从诗经时代所谓“江南越人”中的高棉语借来。高棉语的“kong”,音译便成为“江”。会不会坑这个字也是同此根源呢?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混乱指称的“越人”,自汉人与汉文化进入之后便渐渐销声匿迹。而语言,却作为一个最有力的佐证,向人们展示了底层文化生命力之坚韧与影响之深远。婺源历史上文人仕者辈出,这一带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与那个只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越人文化,千百年中可曾有过一些碰撞或者融合?那个过于久远的年代发生过的事情,也许存在,也许不,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我的解释或者追问都到此为止。我没好好学过历史,上面这一堆话当然就全是胡说八道。让考古的人考古,让做梦的人做梦。雨绵绵,夜色如泼墨,这样的夜晚,只适合做梦,以及在睡梦中放逐梦想。
<br>
<br>一提起小桥流水人家,人们肯定会想起被著名画家陈丹青捧红的周庄,但如果您拜访过婺源秋口的李坑,一定会发现,对于“小桥流水人家”的诠释,同样可环肥燕瘦。
<br>
<br>当我在婺源旅游地图上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时,首先想到的,是去看看它怎么个小桥流水法。
<br>
<br>婺源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村相比较周庄、乌镇、丽江别有韵味。石板路、石板桥纵横交错,一条小河蜿蜒而过……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是其最独特的特色。因而,准确言之,婺源的“小桥、流水、人家”应称为“山里水乡”。无需再用笔墨形容,但婺源的水乡确实比周庄少了一份拥挤,多了一份宁静和纯朴。
<br>
<br>我们一进村,便找到了王蓉香???秋口李坑村导游,漂亮美眉,口齿伶俐,她带你参观时,各家的狗早早就在半路上摇尾领路了。蓉香的胸前也别个导游证,但上面的星星明显比别的地方导游的多(这是依伶告诉我的)她为你介绍,不象别的导游那样背书,而是拉家常般娓娓道来,有时还与你争论,还真的面红耳赤呢!蓉香与依伶年岁相仿,因而自来熟,手挽手说笑着走在前面,我只有端个DV在后面边跟边拍。(古巷丽人行图)
<br>
<br>
<br>这是一典型的徽派建筑村落,有两条小溪流入,在村子中央汇合,汇合前各有一低堰,其一堰有两立柱和两放水的护道,汇合后经一古桥流出。若无向导介绍,又有谁能看出,这也是村中一景──二龙戏珠:桥拱与倒影为珠,小溪为龙。且龙分公母,立柱为角,护道为须,此为公龙。
<br>
<br>
<br>经过拱桥后的小溪,直直地流出村去,这便是村中最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了。溪的一侧,是一条不知几多久远的青石板路,这是村中出去的唯一小路,路旁,便是一排整齐的民居;溪的另一侧,是完全临溪的人家,有的有一前院,有的开门临溪。但无论怎样,他们步出家门的途径就是门前横跨小溪的小桥。一路走来,短短的一段路程,正规使用的小桥就有十多座,还不包括年久已腐的小木桥。望着那些三两根杂木被竹篾捆绑成的“小桥”,我在想,如果一日某人逢一知己,酒酣,飘飘然回家过桥,岂不险乎?(小桥流水人家、村口的水车)
<br>
<br>
<br>徽派建筑除了其典型的粉墙、飞檐、翘角外,其木、石、砖雕堪称三绝。当我们来到一五品大员之家时,那横梁之上的木雕是绝对少不了的。我记不得中间几幅栩栩如生的木雕内容了,但两旁用八仙们的“法器”刻成的所谓“暗八仙”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蓉香说,这位大员的五品顶戴非科举所得,乃是捐得,所以除梁中经典图案教育子孙后代认真读书外,也暗示后人,如万不得已,不妨来个八仙过海… …
<br>
<br>铜绿坊主该是本村历史上的首富了,来到这座大宅我便立刻想起了一个极富现代气息的名词----儒商。这里有村中唯一的书房,房中拙劣的书法被装裱工整地挂作了中堂,与大门两侧木墙上游人留下潇洒的狂草形成鲜明的对比,订书针透过宣纸进入了木墙,订得我心疼。不过日后想想,他们毕竟还让游人留下了数幅墨迹。(李坑铜禄坊)
<br>
<br>
<br>未考究古时的武状元能官至几品,但南宋武状元李知诚和他的后人们好象更有自知之明,没有勉强弄出点什么书香气息,可那后花园的半棵紫薇却为他们赢得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荣耀。说是半棵,是因为树杆仅剩一条扁平带状,且扭曲螺旋状向上生长,它的奇,是它怕“痒”,如有人稍触其痒处,它就“抖”个不停,树稍尤甚。蓉香摸着树干问依伶,“抖了吗?”依伶便孩子气地拍手跳“抖了!抖了!”(半颗紫微、抖了抖了)
<br>
<br>
<br>“迭鼓夜寒垂灯春浅,写经心静觅句堂深”这是挂在李坑春蔼堂的一幅对子,想当年主人在迭鼓的寒夜,独自在寂静的宅子里觅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只是现在旁边还有一段毛主席关于学习的话“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得不断学习”。虽然“觅句”与“学习”似也有相似之处,但总觉不是味道。这样的不是味道还有很多,好好的一幢古建筑门口却依稀可见“农业学大寨”的标语,真让人哭笑不得。(李坑春蔼堂)
<br>
<br>
<br>有一个宅子,门墙的砖雕保持完好,蓉香说得益于宅主的机智。文革中,这家人在砖雕上抹上了泥,上书“毛主席万岁”,于是,小将不敢动,谁动,谁是反革命。那个年代,真是即让人愚笨,又使人聪明。
<br>
<br>绕过蕉泉,上了一座山坡,蓉香说,这里是全村的制高点,站在这,能看到全村,果然,向下俯瞰,“山里水乡”尽收眼底。在一片竹林边,蓉香教依伶学会了识公母竹,这可不得了,以后,凡遇到竹子,依伶便要我猜公母,还小大人似的“以后要记住啦”,为了逗她,我却每每装记不住。(俯瞰李坑1、2)
<br>
<br>
<br>2、最好客的村落──晓起 (2.2)(晓起炊烟)
<br>
<br>
<br>都说晓起人最好客,此话果然不假。
<br>
<br>我们是下午小四时到晓起的。一到晓起村口,便被镇住了。不象李坑,远远地就可看到村里的景象,晓起的村口,几十株参天古樟遮天蔽日,把村子挡得严严实实,一条溪流急湍湍地从村边流出。村口的牌楼虽是新造的,但青石的牌楼倒也与参天古樟相映成趣。婺源山村的独特之处就是环绕村落的古樟树,每一个村落的村口都有参天的古樟树,树龄在百年左右的已属平常,这里甚至有唐樟宋杉,正是这一棵棵古樟树突显了古村的宁静与美丽。
<br>
<br>想逃票,我便使出过去的伎俩带着妹妹悄悄地进村,可刚到里面的村巷口,便被一面相清癯斯文的老伯拦住了。“验票”,我正想诡辩,老伯又开口了:“同志,我们都是办公事的,没有办法,况且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见你们两个进村了。”我猛然想起,这是不是朋友说的以忠于职守著称的汪老师,一问,果然是退休教师汪本源老伯,于是,跟着汪老伯折返补票。边走边聊,老伯说,我过一会儿就下班了,你们先在村口转转,下班后,我免费带你们参观。我不禁汗颜。是啊,平常我们在城市里泡个吧、蹦个迪,甚至玩个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动辄甩出百儿八十不心疼,而现在,要窥视人家的平静生活,在人家的老宅子里进进出出却怎么那么计较这十块二十块呢?
<br>
<br>乘等老伯的空挡,我们先去了趟“舒园”(婺源以诗礼传家,厕所美其名曰“舒园”)。
<br>
<br>汪老伯果然履约,下班后领我们细细地说、细细地看,正走着,后面追上一后生,说村里的书记有事找汪老师。老伯不无遗憾地近乎罗嗦地细细为我们作了交代,临走时还叮嘱,待会儿就去他那儿吃饭吧。
<br>
<br>离开老伯,我们往山上走,晓起的生态保护的十分好,山上立了块牌,“生态农业示范村”,到处是古樟、古柏,据老伯说,随便一棵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江上青希望小学前面那棵“樟树大神”已上千年。国家一级树种红豆杉,千年以上的就有三十余株。是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发现,众多遍布乡野的名木古树,又为婺源增添了一份古韵。有汉代苦槠、隋朝银杏、唐代香樟、北宋紫薇、南宋牡丹、明代香榧和历时千余年的红豆杉、楠木、柳杉、罗汉松、刨花楠、黄檀等等,可谓“千重古木满岩隈”。如称之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国内罕见的玉兰树王、朱熹亲手栽植的巨杉群等,蔚蔚森森,气度非凡。
<br>
<br>晓起不仅古树多,山上小动物也多,与人和谐相处。依伶在山坡上发现了松鼠,便欢快地和小松鼠捉起了迷藏。
<br>
<br>下了山,我们便沿着逼仄的小巷一一探访民居。这些民居,本来已成为一个个旅游的参观点,但是里面原有的生活似乎并没有改变。屋主人在这里仍然过着与原本一样的生活,当我们走进这些民居,欣赏其精湛的木雕特色时,感觉就好象误闯他人私宅一样。我们可以随便穿行其厅堂、走廊,甚至厨房、卧室,而他们好象并没有受到打扰,照样在厅堂里吃饭、看电视,依然保留着平时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或会给我们一个善意的微笑,以示欢迎。没有预先的安排,没有刻意的包装。
<br>
<br>下晓起是富商聚居的村落,这里的古宅比李坑要气派的多。在西递宏村,商人的自尊只是体现在中门的造形上。而这里,商人的形象变得那么张扬与毫无顾忌。他们没有中门,大门外墙也不是直线形的,而是在门头处斗状元宝般凹进一块,大檐是一横,小檐是两点,一个硕大无朋的商字直白白地筑在那儿。毋须含蓄与瑟缩,有了金钱,完全可以直挺挺地叉着腰站在那儿,欲与官家试比高。院落基本也是用大青条石平行均匀地铺成,可对着门,有一块是那么显眼,比别的宽些,两头还横担着两块,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把“锁”,要把这财富牢牢地锁住,真正是用心良苦。
<br>
<br>我们推开了一个大宅子的侧门,这家人正在吃年饭。依伶怯生生地问,我们能看看吗,一屋子人异口同声:看吧、看吧,没关系!这时,上座的老伯说话了,“还没吃吧,就在这儿一块吃吧”我们说,“汪老师叫我们待会儿去他那儿吃”。老伯又问,“哪个汪老师,是汪本源吗?那是我亲家”,问起我们晚上住哪,我们说,打算住继序堂,老伯又说,那是他本族嫡亲。后来,我们在继序堂汪启元老伯处才得知,下晓起百分之八十都姓汪,其中的族亲、联姻关系相当复杂。
<br>
<br>依伶要付饭钱,老伯有些不悦:“吃顿家饭,付什么钱!”于是,不再提钱。以后的日子里,每有老表邀我们喝个茶或赶巧吃个便饭,我们当然毫不客气地笑纳,因为我觉得,在这纯朴的山村,对他们纯朴的待客之礼加以拒绝便是一种无礼。我相信老表们这样做只是纯朴的本性使然,他们肯定没有想过希望因此而获得回报或让别人记住他们什么,甚至,他们都不需要我们的一句“谢谢”。而我们也只有用事先带的糖果和换好的新钞票以给孩子压岁钱或吃糖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还礼,否则,他们绝不会接受。
<br>
<br>我们上桌了,汪家的老嫂子却离桌要去厨房加几个菜,我们拦,老嫂子不应,说,“我们吃的都是土菜,不能这样待客”。也是在瞬间,桌上的普通白酒换成了高档的“清华婺”酒。越吃,气氛越热烈,汪有乐老伯指着身后墙上的一张奖状自豪地说:“我家是晓起唯一获奖的‘文明户’”。一定要说一句,汪家的土鸡、肉丸、冷水鱼、野菜、炒萝卜干、米酒真的很好吃。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完了,有乐老伯一定要他侄儿送我们去本源老伯家和继序堂。第二天,据送我们去官坑的有乐老伯大儿子说,昨晚有乐老伯很高兴,喝醉了。
<br>
<br>在本源老伯家,边吃家制的土糖边叙,临走时,老伯一定要送我们一人一袋茶,为了不再白受礼,我们提出每人再买一斤回去送人,结果,老伯的老伴给我们每人足足装了一斤多,可开出的价钱极低,每人只肯收十元,唉,还是占便宜了。后来在景德镇,一位叫吴夷龙的瓷器商兼茶商品了后,评价这茶品质极好。
<br>
<br>到了继序堂,启元老伯安排我们住在楼上的“西厢”,于是从窄窄陡陡的木楼梯上去,绕过走马楼进房安顿。顺便说一句,在晓起住老屋,极干净,都是客人来了,才把新的或浆洗干净的被褥铺盖抱出来。安顿好了,依伶却穿上拖鞋楼上楼下跑起来,我不解,依伶说:“我喜欢趿着拖鞋在楼上楼下穿行,踢踢踏踏的声音在走廊里回响,扶着楼梯迤俪而下,感觉很多年前张爱玲穿着真丝睡袍慵懒地走下楼梯,是不是也这样?”鄂然,妹妹怎么会有这样的古怪念头!
<br>
<br>客人都休息了,启元老伯还在楼下大堂屋里抽烟喝茶。我们便过来听老伯讲古。老伯见有听众,便很高兴,滔滔不绝。原来,下晓起的老祖叫汪万武,700 多年前,为避兵祸率族人逃到此地,正好是破晓时候,太阳从两山之间升起,因此取名晓起,落户于此。乾隆五十六年,汪家三兄弟同时考上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现在的前三名吧。本来,及第后是要做官的,但三兄弟向皇帝请辞,要回乡经商,发展乡里。后来三兄弟茶叶生意越做越大,做到了海外,相当于现在的茶叶进出口公司吧。赚了钱,由老大回来建房并泽被乡里。当时,带回的银子屋里装不下,在村口搭一凉棚,堆得象小山。后来就有了隔壁的礼耕堂、(现在开了个老屋饭店属有乐他们老大一房)我这儿(老二)的继序堂和老三的春芳堂(已烧毁)还有有乐现在住的日省堂。我们现在手上还有汇丰银行的银票,银行已确认并说有500亿兆,银行说,光还利息,银行就得破产。老伯还说,上晓起都姓江,多做官(老伯给我们详细考证了江领袖的家史)。你们明早去上晓起,就可以看出,官宅和我们商宅门口的台阶都不一样,官宅的台阶三级,叫做步步高升、又提醒当官的三思而行,我们商宅则是一级,叫做一本万利。老伯又指着青石地板说,这下面是空的,雨水顺着渠道从屋子四周一圈一圈流到中间,然后流入自家地下,还有天井上的四水归田,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古时没有疏通设备,就在地下渠道放养千年王八疏通淤泥,所以下水道从来不堵。
<br>
<br>在老屋里听老伯讲古,真是一大收获,又仿佛进入了古久的时空隧道。(悠悠小河边)
<br>
<br>
<br>3、官宦之村──理坑 (2.3)
<br>
<br>
<br>我们是次日下午翻山越岭到达陀川的,经余地主的大美人女儿指点去了理坑。
<br>
<br>
<br>沱川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据传当年秦桧有一个儿子曾经逃亡到此,他藏匿于深山老林中,并将秦去掉三横改姓余,因而沱川的大姓便是余姓。
<br>
<br>
<br>前行10余分钟,就到了理坑,这里是四面环山的小平原,有小四川之称。沱川理坑村是此行见到官宅府第最多的地方。自元朝之后,理坑科第蝉联,簪缨亦叶,到了明朝文仕宦官更是层出不穷,最有名气的是在历史上出了三十多位状元,因此,尚书第、大夫第、司马第、天官上卿第鳞次栉比,形成了一个“官邸群”,现存有300多所大房子。我们买了门票,这时两个在村口玩耍的九、十岁的小妹妹主动要带我们去村里看。依伶问两个小妹妹,给你们多少钱啊?小妹妹说,我们不要钱。我们不好意思,于是,一路给她们糖吃。小妹妹很讲礼貌,每介绍一处,总是先冠上:老伯伯、阿姨,你们看。我们惊诧她们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么多,小妹妹答,经常跟在导游后面玩,所以就知道了。(陀川理坑、陀川理坑 依伶摄)
<br>
<br>
<br>村子里,房子是一间连一间,高高的墙,窄窄的巷,清石的地板,每块石板上都藏着一个故事。本地是不产石板的,铺地上的大石板都从两百多公里外的九江运来,2M X 4M的青石板到处可见,遥想古代交通不便,由小路运如此重的材料,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艰难程度真不敢想有多大。房屋结构虽有相同,但高高低低相互错落,据说屋墙的高度是与这家主人在村里的辈份、地位、官职相应的,地位越高者墙才能建得越高。所有的房子在建筑上都能体现出主人低调的生活方式,例如:房子外墙的凌角都会削去一个角度,以表示做人要圆滑(这不表示有贬义之意);房子里最重要的方向都向着北京,以示对皇帝的忠心。
<br>
<br>
<br>有小孩的家庭会把孩子得到的奖状贴在当眼的墙上,鼓励学习的字句抄录在案头。两个小妹妹就铿锵有力地对我们说:不读书会很苦的;我不禁想起晓起去过的一叶姓人家(晓起的小姓),都过大年了,两个小女儿还在微弱的光线下写作业,我记得她们的小本子上端正的写着:叶新芳,叶新兰,很美的名字呀,就象她们俩脚上穿的母亲亲手做的花布鞋一样,秀气水灵又落落大方。这不禁使我热血沸腾,感到他们是极有希望的一群。
<br>
<br>4、清代茶商庄园──延村 (2.4)
<br>
<br>婺源延村整个呈一“火”字,五条街道在村中间汇聚。在这样一个聚族而居人口宅院稠密的大村落,“火”一旦缺乏克制,着起来如何了得,于是在村核心处便挖了一口井,既是形式上的可能扑救,又是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更是一种精神信念,蓬勃的繁盛需要深厚不竭的源泉。每天早晨,每家每户纷纷来到这儿担水,更像是朝拜。三百多年来,村人精心地维护着它,道光年间又在上面用整石雕刻了一圈雄厚的护栏,如今虽然已没有人再来挑水,但它仍是那么澄澈。
<br>
<br>由于水系的不同,浙岭的阻绝,黄山婺源两边的民居在同中又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婺源的村落多了一座座过街楼,即在一条巷一条街的尽头,用一座下空上廊式的楼将两边连接起来。力学上,它无疑是两边悠长巷道的横撑,美学上,它点缀了同一结构模式的音调,伦理意义上,这叫做群屋一体。有人告诉我,想当年,每每雨雪天气,正是有了它们,人们可以不带雨具,穿堂越户,衣衫不湿,从村头走到村尾,它们像一张网将整个村落从空中给编织到了一起,又像细密的血脉使整个家族的每个单体从精神上获得了生命的共振。想象在窄窄的青石板小巷里,一位青梅女子在雨天的小巷里穿堂过户,衣裳不湿,那应该是怎样一种情调。(夕阳延村、夕阳思溪、夕阳思溪廊桥)
<br>
<br>
<br>我觉得延村的古民居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了。比如“余庆堂”进得屋内,是一个天井,上方下圆。两层木楼,上层是走马楼,四四方方,透出的天空也是四方。天井地面的砖雕也是与金钱有关,四角各有一个圆形铜钱图。天井上方的梁成拱形,称之为月梁,梁正中间有丹凤朝阳木雕,进大门的梁上则是一只蝙蝠,叫天官赐福。每一扇门与窗上都有精美的樟木雕花,走上去细看,不由得心里一颤,木雕精美的让你不忍用手去触摸,粗至身体线条,细至眉眼发肤,每一处都透着灵气与匠心。(窗上的镂空木雕古代猫眼)
<br>
<br>与天井相联并比它里一点的地方就是大堂,当地人说是高堂,以前是家中父母会见客人的地方。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堂里的摆设都是一样的,正中墙下摆一长条几案,左摆镜右摆花瓶中间摆时钟,喻意“终身平静”,以此祈祷出门在外的亲人平平安安。条几前摆檀木八仙桌梨木椅,椅背上都有精致的木雕,高堂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厢房,即东厢西厢,给家中儿子住的。女儿住高堂后面的东厢西厢,与厨房相邻,且女儿住的厢房比儿子住的厢房门要内退一步。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者女性地位比男性低,二者可延出一些时间使女性出门前整理衣妆。我不得不慨叹以前人们的智能,真是从细微处见真著。天井上面的二楼四面连通,在楼下可看到楼之栏杆,其实栏杆下是长凳。据说二楼是给女眷偷见客人的,以前的女眷不能直接和客人见面,如有客人来,特别是女儿要相亲找如意郎君,就需打走马楼里羞羞答答地偷看。有些商人家正对大门的二楼是女儿家的梳妆台,女儿家看到钟意的男客便从梳妆台上取一物件抛下去,砸在男士身上,男士见有物砸身,抬头一望,小姐正对她羞怯一笑,便怔怔出神,而后相思相念,这就是“一见钟情”了。(终身平静、秀球楼)
<br>
<br>
<br>婺源还有许许多多的古村落,看似相同,实则各有特色,比如官坑和岭脚,虽然没有富商巨贾和官宦名仕的豪宅,但却透着平常岭上人家的温馨。在婺源拍古村落照片,千万不可贪,那可是个绝对谋杀菲林的地方。(延村庆余堂木雕之一、延村庆余堂木雕之二、延村庆余堂木雕之三、延村庆余堂木雕之四、大梁上的寿比南山木雕、走马楼、走马楼上的木雕之一、走马楼上的木雕之二)
婺源过年之二 楚丫头 2003-02-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