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晚上一个朋友不停的抱怨着她的新工作,似乎这份工作于她来说一无是处。让人感觉她的这个新工作环境并不适合她,如果不能适度调整,也许那份工作会让她崩溃、歇斯底里。事实上,她对待有些事件的态度决定了她的情绪,如果能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态度,她的情绪会好很多。糟糕的情绪不仅会让她自己痛苦,也会让她周围的人,关心她的人难过。如果她能积极对待现状,也许情绪能更好一些,对她个人发展来说更是一件好事情。感觉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就发到驿站中,希望绿野的朋友都能开心每一天。
心理学中有这么一个理论:导致情绪和行为结果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和情境本身,而是我们的态度,人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原因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个人对事件的看法,这个观点是由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景的评价与解释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物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物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先讲一个小故事:
有两个秀才一起赶考,路上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凉了半截,心想:今天怎么这么倒霉,赶考的日子竟然遇到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直到走进考场,哪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
而另一个秀才同时也看到了棺材,心里也同样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那不是有“官”又有“材”吗?好,好兆头啊,看来这次要鸿运当头了,一定会高中的,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里人说:那“棺材”真的很灵验!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但结果就完全不同呢?
是态度!这两个秀才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不同!
一般来说,事件本身是客观的,而我们的态度是主观的,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上面的故事里,第一个秀才之所以名落孙山,是因为他在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的原因是因为情绪不好,而情绪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他看到他认为很“倒霉”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是因为他在考场上文思泉涌,文思泉涌是因为他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他看到了他认为“好运”的棺材。
这个故事说明,同一事件,个人的看法不同,在他内心产生的反应也就会不同。面对一件事情(无论这件事本身是好事还是坏事)产生何种情绪体验,决定权完全在自己手中。对于某一件事,如果持积极的看法,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如果对它持消极的体验,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回到现实生活中,导致朋友的糟糕情绪的直接原因也许并非公司中那些人和事,而是她自己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譬如说工作任务的增加,是否可以当作是锤炼自己的工作能力的机会呢?就是那种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就像优秀的钢琴家一样十指飞舞,都一一处理妥当的能力。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如何,尽力应对纷繁的工作,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少,对于年轻的人生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想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帮她出出好主意,更加积极地面对工作的烦恼。
至于说到待遇和公平的问题,很多人在参加工作之初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人们应该体谅我,善意地,以我所认为公平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是不对的,一定会有所报应的,或者我一定要对这种事情报复;另外还有人认为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良好的,而不应存在种种妨碍自身发展的问题。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一个人是无权法影响他人的观点和做法的,一个人是无权要求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一模一样。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如果总是期待世界是公平的,那么挫折必然接连不断。要求事物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方式是天真的,因为人们周围的各种事物必然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发展。因此陷入情绪困扰不仅不能改变现状,反而会使之更糟。如果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事物是不可能的,那么接受才是唯一合理的途径。具体的说,当我们认为周围的环境是不公平的,更多的是从我们的视角、从我们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其他人的视角和主观观点肯定会与我们有不同,一个工作环境的形成还有着它自身的历史背景或者你所不了解的有关情况。
实际上,令人不快的环境确实会引起大多数人的情绪波动,但这种令人不快的环境绝对不是可怕的或者是灾难性的,除非人们自己把其看成是一种灾难。
对于一些出现情绪障碍的人来说,常常具有以下三种思维方式:
1. 糟糕透顶。如:“我没能做得象我必须做到的那样好,这真是糟透了!”
2. 我简直无法忍受(I can’t stand it)。如,“我受不了这个,没法忍受这种事发生在我头上,这是根本就不该发生的!”
3. 一钱不值。如,“如果我没能做得象我必须做到的那样好,没能赢得我必须赢得的赞赏,那我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这三种思维方式都是从人们对失望的绝对化要求中派生出来的,它们常常使人陷入极端的负性情绪当中而难以自拔。
最后要补充的,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所谓避免负性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并不是要让人变得毫无情感,而是要求人们当面临某些事物时,只产生合理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并非长期,过分的沉溺在某种情感中,如何化解,就看前面所写的那些东西了。
朋友的能力、天分都很高,但感觉并没有经历过多少的挫折,希望她能有良好的心情去面对每一天崭新的太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