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自助户外活动网站

查看: 1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泥石流易发地图

[复制链接]

412

主题

8789

帖子

1万

积分

绿野元老,传、帮、带。

Rank: 8Rank: 8

积分
108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9:4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2010/08/23 23:5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全市存在发生地面沉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各类地质灾害的隐患地区超过500处,主要分布在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房山等7个山区县,少数在海淀、石景山半山区。


  一个村庄,300余户村民,在8月7日经过一夜的暴雨洗礼之后,竟被突袭而来的5公里长、500米宽的泥石流夷为平地。发生在甘肃舟曲县的泥石流使人们再次惊叹地质灾害的破坏力之强。

  自然灾害的发生总是令人措手不及。北京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泥石流,最近的一次是在1998年7月5日,门头沟妙峰山地区发生的泥石流,死亡1人,冲毁房屋4间及部分耕地和树木。而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今年北京还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为此,经过相关专家的调查和研究,一份最新北京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出炉,该分区图将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地区,按照平均降雨量、暴雨几率、水土现状、隐患点等因素,划分为四类: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以及非易发区。

  根据分区图,其中,高易发区为:幽谷神潭,云蒙山景区,滴水湖,清水湖,潭柘寺等景点、中易发区为喇叭沟门森林自然保护区,松山自然保护区,灵山自然风景区,十渡风景区,司马台长城,云峡谷自然风景区等。

  “地质灾害之所以被称为灾害,就是因为它们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损失”,地质工程师马志飞研究员告诉《北京科技报》,如果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也没有造成损失,那么它们就是地质现象,而非灾害。此次所公布的分区图,也正是按照各个区域地质现象的易发性、易损性等程度来权衡考量的。

  比如,位于京郊密云县和怀柔区交界处的云蒙山景区,山体主要由火山岩构成,并有7条沟谷,沟谷中容易聚集水,山上的岩石也比较松软,较易脱落,这种地理环境的景区就容易发生泥石流。再加上,这些景区附近又有居民居住,建筑房屋,游人也较多,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损失就较大。这样的景区就被列为高易发区。在1969年7月1日~8月10日,降雨量540~740毫米,云蒙山就曾发生大型泥石流,共死亡159人。

  而对于中易发区,比如灵山风景区,尽管同属于景区,人群密度与高易发区相差无几,但由于岩石类型不同,这些山体的岩石比较坚硬,没有裂隙,在风吹日晒下能够依然保持坚挺,那么它们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就降低了一成。以此类推,按照危险系数的降低,就可以划分出地质灾害隐患高、低区域。

  北京是发生地质灾害较多的一个城市。目前据统计显示,全市存在发生地面沉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各类地质灾害的隐患地区超过500处,主要分布在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门头沟、房山等7个山区县,少数在海淀、石景山半山区。其中会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村落达200多个,而泥石流更是北京地区最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北京市气象局吴正华研究员表示,泥石流的发生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从地质结构上看山坡上要存在一定的土石堆积,其次要有至少为25度斜坡的岩石,最后就是要有突发的强降水,所谓的强降水就是降雨量一小时要到达50毫米。可恰巧今年暴雨来势汹涌,根据统计,今年全国仅暴雨造成的损失远比1998年还多,因此地质灾害就更易发生。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林景星教授告诉记者,坡度陡,土质松软,下雨以后就会慢慢异化,形成泥石流,这些就是高易发区景区的特征。

  吴正华说:“此次公布的泥石流多发区多为北京的山区,因山区岩层表面上的土质都较为松散,如果发生强降雨,雨水便会携带泥土和小石块流动。加上山区的地形起伏高差大,雨水夹杂着泥水和石块从高处流下,形成泥石流的几率较大。”

  “同时,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所以,泥石流常常会将处于河谷附近的公路、民房、农田冲毁,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北京1950~1991年间共有550多人死于泥石流灾害。

  1991年6月10日下午,怀柔区就发生了一次泥石流。那是近20年来,北京地区所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一次。由于经历了几天的暴雨,雨水冲刷山沟、夹杂着山上的石块和泥土呼啸而下,将依山而建的长哨营乡原西石门村、东石门村的三队自然村、汤河口镇中心社、大北沟门等村庄的住房及耕地冲毁了,28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

  “泥石流、崩塌、滑坡这三种地质现象都是突发性质的,人们很难预测,可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危害就较大。”马志飞说道。

  除了泥石流,对于地面塌陷这种地质灾害,北京也并不鲜见,比如2004年5月22日,门头沟区龙泉镇滑石道村村南的矸石山北坡突然出现沉陷迹象,附近村民的房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并且山下也有多处巨大的裂缝,不时有矸石坍塌和崩落。另外,门头沟区门城镇老空区所发生的数十起塌陷事件,90%以上发生在居民的厨房。

  地面沉降也是北京面临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八王坟为中心的东郊老沉降区在缓慢下沉。

  国土资源部的网站上曾经公布这样一则消息: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1~6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9553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147起,355人死亡、109人失踪、241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与2001年以来的历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因灾造成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最多,同期灾情最重。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与日俱增。

  那么,如何使地质灾害的损失降至最低呢?

  马志飞指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它要符合空间和时间的规律。从空间来说,人们可以从区域的地理结构来判断是不是地质灾害高发区;而从时间来说,一般是6~9月份,夏季降雨量增多是地质灾害暴发高峰期。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即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可一直干旱,而另一处地方却由于降雨即时变成了地质灾害区,那么预先的估计就会发生偏差,这是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正常的情况。

  “要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回避与它们的直接碰面。”林景星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城市规划中做预测性的研究,地质学家们要实地勘察规划用地的地质环境,是否适合建房、建厂,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比如,对于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水源之上,这样即使暴发泥石流,也可以确保房屋和人员的安全。”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文敬告诉《北京科技报》,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例如:地震、泥石流、海啸、洪水、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范围也很广泛,无论是居住区的楼房,还是人口密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地质灾害是具有不可预见性的。但这并不是说不能避免。

  他指出,如何做好灾害评估是对地质灾害最好的防御。而所谓的灾害评估,就是结合历史上在该地区的灾度与成灾率以及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和防灾抗灾能力,从而对未来灾害可能达到的强度与频度做出预测。

  张文敬说,中国这几年灾害的伤亡人数过多,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进行灾害评估是不无关系的。然而灾害评估其实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首先必须请专业的科研单位对该地区进行调研,在经过对该地区历史、地质、地貌详细调查后,整理出一份材料再进行统一评估,评估形成一份报告后交由专家讨论得出结果,如该地区的桥梁、道路、民居、厂房该如何修建,最后交由相关领导进行审批。

  “即便是灾后重建依然要进行灾害评估。”张文敬说,灾后的灾害评估要做得更加细致,首先要测算出该地区在灾后是否会有很长一段平静期,或是下一次的灾害是否马上就要到来,在进行全面的预估之后,才选择要不要在该地区进行重建。

  马志飞表示,一般来说,大城市很少会暴发特大的地质灾害,这是因为最初定居在某一区域的人们,如果觉得这里很安全,就会世代居住于此,从村落逐渐演变为城市,这是历史过程中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的天性自然会规避那些危险的地方。

  除了在建设初期,规避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外,对于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居民区,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搬迁。

  吴正华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起见,北京市自2003年10月就开始对周边区县的农民进行搬迁,据统计截至2008年,延庆已经有近5000人陆续迁出。而怀柔、昌平、密云、平谷、门头沟、房山,计划到2012年底,涉及山区的20972名农民也要搬出自己的家园。

  张文敬说,自古以来,人们都愿意在一些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但如果因为这些地方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就要将该地区的居民进行全部转移,这也是不科学的。张文敬认为,唐山的重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唐山发生了毁灭式的地震后,在经过严格的灾害评估后得出该地区会有相当长的一段平静期,那么人们就可以在此地继续居住,但是在重建时,房屋的抗震级别一定要达到最高级。

  与国外相比,曾经在美国亲历过7级地震的张文敬告诉记者,他见到了美国如何规避地质灾害。张文敬说,美国西部是地震的高发区,所以在那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建筑密度非常低,房屋一般都为一到三层的木质结构,因此即便当大地震来临时也很少会出现人员的伤亡。

  在国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火山喷发。张文敬告诉记者,火山喷发较为特殊,因为火山在喷发前都会有一定的预警,并且局部山脉会喷发出少量的岩浆,而且人们在火山附近设有很多个站点,站点配有最为先进的监测仪器,24小时对其监测,一旦有喷发迹象,监测站就会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尽早撤离。

  此外,还有一些工程措施可以用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修建挡土墙,在容易滑坡的山区下面修建一面墙,给山坡反作用力,以使它免于下滑,保护房屋。还可以修建大量的抗滑桩,像钉子一样把松散的地方钉住。另外,也可以在泥石流的上方,也就是水的来源处植树种草,以减少水的动力,把土壤固定在地表等。

  对于泥石流的治理,吴正华告诉记者,首先可以对地质进行区分监管,对于泥石流的高发区要进行重点监测,将次发区与高发区分开进行监测。其次,就是对河谷、沟渠的治理。最后是对洪水的疏导。一般是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稳定山坡防止山体滑落,并且进行适当的截水,在中游通过对洪水进行拦挡,保护山坡等举措,减少泥石流里的固体物质,从而控制泥石流规模,改变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对泥石流进行排导,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此外就是要加强对雨量的监测,目前北京在泥石流的高发区周围都建立了气象站和自动雨量站,24小时对雨量进行监测,一旦监测到将要发生强降雨,就会立即通知各区县对人员进行疏导。

  马志飞表示,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鉴别,普通人依靠肉眼很难识别地表的细小变化,但细心的人们还是有能力了解地质灾害的变化,以便及时应对。比如,每天晚上七点半在天气预报之后都会有地质灾害预报,这是在依照当天天气情况影响下进行的预告。要是下雨的话,就不要一个人到山谷去游玩、野营,因为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另外,不要由于好奇跑到一些尚未开发成风景区的野山坡,这些地方往往都是不安全的。

  吴正华还建议,处于泥石流高发区的景区在雨季来临时就应该停止接待游客,并且在景区内做好路线管理,一旦在景区内出现泥石流等山石滑坡现象,便于游客逃离和救援工作的展开。即使雨天进入山区游玩,也应尽量远离河床和河沟地带,尽量不要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当洪水来临时,不要站在洪水垂直的方向,而是要向两边进行转移,并且要远离陡坡地带。


  北京,发生地面沉降的路段。为了满足供水和改善水质的要求,含水层存储和修复技术在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另外,在河流上建立蓄水坝以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河水对流经区的地下水的补给。这些措施都可以缓解地面沉降

  2010年8月8日,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县城一半被淹,部分房屋倒塌

  泥石流破坏的建筑

  2010年8月15日,四川,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冲毁了绵竹市清平乡的道路

  对高层建筑周边挡土墙进行治理,并采用网格培土,植树种草,可以还原生态环境

  舟曲县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四原因

  

  ◎知识链接

◆泥石流灾害的预警
1.连续长时间降雨后,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2.暴雨过后山谷中若出现雷鸣般的声响,预示将会有泥石流发生。

◆自救互救要领
1.发现河谷里已有泥石流形成,应及时通知大家转移。
2.在逃离过程中,应照顾好老弱病残者。
3.野外露宿时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露宿,应宿在平整的高地。不要在有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避风、休息。          
来自旧版论坛的签名~望峰息心~

2

主题

57

帖子

57

积分

注册绿野,不忘初心。

Rank: 2

积分
57
沙发
发表于 2010-8-27 10:08:53 | 只看该作者

记下了,注意安全,谢谢花鼎。

北京泥石流易发地图 花鼎 2010-08-27
记下了,注意安全,谢谢花鼎。 熊大老爷 2010-08-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